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9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LIMATIC STUDY OF CHANGBAI MOUNTAIN BY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AND GEO-CODED IMAGES
1
作者 Yang Meihua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Wang Yeqiao Changchun Inst. of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遥感信息》 CSCD 1990年第A02期39-40,共2页
Ⅰ. INTRODUCTION Changbai Mountain is situated between E127°54′-128°08′, N40°58′-42°06′ about 27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It is the typical area of the mountainous climate in the monsoon area ... Ⅰ. INTRODUCTION Changbai Mountain is situated between E127°54′-128°08′, N40°58′-42°06′ about 27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It is the typical area of the mountainous climate in the monsoon area of the temperate zone on the globe. The well reserved primeval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belts and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of Changbai Mountains adopted by the UNESCO′s MAB Program cause the worldwide attention of geographers. Beside the complexity of the climatic structure itself, the mechanical effection of the high mountain body also effect the climat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In the mountain area where short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the climatic study by remote sensing is favorable for discovery and representation of climatic law in larg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LIMATIC STUDY of CHANGBAI MOUNTAIN BY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and GEO-CODED imageS GEO data bod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RS Based Monitoring of Coastal Region Using Aerial Photos and Satellite Images—A Case Study of Indus Delta
2
作者 Naeem Shahzad Hammad Gilani +1 位作者 Urooj Saeed Kaif Gill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85-285,共1页
Globally,aerial photos and satellite image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used for the estimation and change analysis of different landcover features.In this study, change analysis has been performed along coastal extent of... Globally,aerial photos and satellite image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used for the estimation and change analysis of different landcover features.In this study, change analysis has been performed along coastal extent of the selected part of Indus Delta.The study successfully deals with the temporal mapping of sea invasion/land degradation,mangroves extent and agricultural patterns.Aerial photos of 19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 DELTA MANGROVES AERIAL PHOTOS satellite images COASTAL line Indus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的沱沱河流域总氮和氨氮反演模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谢朝阳 牛海林 +1 位作者 宋玉庭 徐力刚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58,共5页
将沱沱河流域2021年6-7月TN、NH_(3)-N的实测值和Landsat 8影像的41种波段组合的反射率建立反演关系,筛选出拟合度较高的波段组合与实测值以线性、二次多项式、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方式建立反演模型。结果表明,Landsat 8影像... 将沱沱河流域2021年6-7月TN、NH_(3)-N的实测值和Landsat 8影像的41种波段组合的反射率建立反演关系,筛选出拟合度较高的波段组合与实测值以线性、二次多项式、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方式建立反演模型。结果表明,Landsat 8影像的B4、B5、B6和B7波段反射率与TN、NH_(3)-N值呈显著相关性;B4+B5+B7波段组合与TN值具有较高的拟合度,B6/B7与NH3-N值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将2021年8月的遥感影像利用模型反演TN、NH_(3)-N的预测值,并与实测值进行模型精度验证,TN值反演模型的MAE为13.89%,RMSE为0.152 mg/L,NH_(3)-N值反演模型的MAE为5.87%,RMSE为0.077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氮 氨氮 遥感影像 反演模型 沱沱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数据的广东石马河流域水质参数反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姜丙波 杨帅 +2 位作者 詹国旗 周小飞 杨岳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1-195,共5页
针对河流水域水质进行高效快速监测的需要,本文以2021年2月广东石马河流域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 8的OLI遥感影像对试验区域的环城河化学需氧量进行遥感反演研究。本文首先对实测水质数据和相应卫星影像数据波段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针对河流水域水质进行高效快速监测的需要,本文以2021年2月广东石马河流域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 8的OLI遥感影像对试验区域的环城河化学需氧量进行遥感反演研究。本文首先对实测水质数据和相应卫星影像数据波段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选取相关性最高的遥感波段值对水质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建立了适用于石马河流域的三次多项式反演模型。经反演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水质数据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水质反演模型能对石马河流域水质化学需氧量浓度进行高效快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8 石马河 遥感影像 水质反演 C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机协同的《山海经》数字化体验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曾真 王杰 +1 位作者 王冠瑶 钟旭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1-450,共10页
目的应对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文学经典在数字时代的推广与传承困境,发现既能传承作品内核又能增加大众参与的文学体验新路径。方法首先,通过梳理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文学经典传承推广的典型阶段与方式,认为大众通过参与创作将外部信... 目的应对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文学经典在数字时代的推广与传承困境,发现既能传承作品内核又能增加大众参与的文学体验新路径。方法首先,通过梳理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文学经典传承推广的典型阶段与方式,认为大众通过参与创作将外部信息内化为个人体验,从而形成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与认同,进而提出大众应从经典的被动接收者转化为主动再创者的假设。其次,基于视觉思维理论与人机协同优势,提出支持大众参与进行人机协同绘画创作的文学经典数字化体验设计框架,并在构建体验流程的基础上,应用生成式扩散模型完成人机协同智能创作工具《绘山海》的开发。结果通过用户测试验证了基于人机协同理念的《山海经》数字化体验设计的有效性。结论在人机协同创作赋能下,大众通过从抽象文学语言到个人审美想象的视觉转化,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创作者,加深了对《山海经》的理解与感受,进而完成了文学经典与个体经验之间的意义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 山海经 文学经典 数字化体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林 邢国栋 +3 位作者 李正 孙祥余 李艳婷 袁金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80,共9页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主要为封闭、半封闭型湖泊,且滇池、程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被列为治理型湖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由于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山地林草退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生态环...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主要为封闭、半封闭型湖泊,且滇池、程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被列为治理型湖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由于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山地林草退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生态环境退化、湖滨带和湖体水环境整体不稳定、流域综合监管能力和系统治理能力水平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针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提升九湖流域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为导向,以恢复九湖流域水质为核心,从山地林草保护修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入湖河流水生态修复、湖滨带和湖体水环境治理修复、综合监管能力提升五大方面、23个方向出发,梳理集成现有成熟有效的修复技术及整治措施,形成九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框架,以期为九湖流域统筹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水生态保护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修复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LSD1.0:面向深度学习的长白山火山喷发地貌遥感数据集
7
作者 李成范 韩晶鑫 +4 位作者 武成智 刘岚 颜丽丽 刘学锋 赵俊娟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630,共15页
作为保存最完整的多成因复合活火山之一,长白山火山喷发地貌场景中的地表覆盖类型广泛发育且遥感解译标签清晰。目前,遥感数据集是利用深度学习进行大区域火山喷发地貌场景遥感分类的数据基础。本文以哨兵2(Sentinel-2)遥感图像为数据源... 作为保存最完整的多成因复合活火山之一,长白山火山喷发地貌场景中的地表覆盖类型广泛发育且遥感解译标签清晰。目前,遥感数据集是利用深度学习进行大区域火山喷发地貌场景遥感分类的数据基础。本文以哨兵2(Sentinel-2)遥感图像为数据源,结合地质资料和野外调查建立了一个面向深度学习分类的长白山火山喷发地貌遥感数据集(VELSD1.0)。该数据集中地表覆盖类型包含高植被覆盖、中植被覆盖、低植被覆盖、裸露土壤、玄武岩、粗面岩、混合岩、水体、阴影、人工景观,组成元素包括遥感图像、标签数据、解译标签及说明文件;覆盖范围约2500 km^(2),共计40000个样本;单张样本图像尺寸为25像元×25像元,空间分辨率为10 m。利用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GoogLeNet、ResNet)和Transformer (Vision Transformer、Swin Transformer)模型对构建VELSD1.0数据集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数据集对深度学习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迁移性,总体分类准确度、Kappa系数和多类平均精度分别达到82.93%、75.64%和84.22%。可为其他火山喷发地貌深度学习分类提供借鉴,提升火山地貌遥感调查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深度学习 数据集 遥感图像 火山喷发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I方法的流域生态安全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8
作者 王让会 宁虎森 +3 位作者 王海东 刘春伟 张志军 罗青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阿克苏河流域山水工程作为联合国生态修复旗舰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产品质量、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耦合原理以及环境效应机制,在分析生态脆弱性... 阿克苏河流域山水工程作为联合国生态修复旗舰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产品质量、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耦合原理以及环境效应机制,在分析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由4个子系统20个指标组成的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系统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EFI方法,分析各指标及子系统对EFI的贡献及其生态效应.EFI正指标数值愈大,生态安全性愈低;EFI负指标数值绝对值愈大,生态安全性愈高.采用实际监测、实验分析、模型模拟、遥感制图以及逻辑推理与经验分析等途径,获得了1998年度及2023年度各指标的多源属性数据,并确定各指标权重及其阈值;通过归一化处理等方法,规范生态安全评价的数据基础.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是错综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各个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流域生态安全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滞后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2)阿克苏河流域25年间生态安全处于稳定趋好状态,1998年、2023年EFI值分别为0.08及0.06.通过评价标准可知,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减弱,生态安全程度持续增强.3)各子系统生态安全程度及其对流域生态安全效应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水资源子系统各指标基本维持稳定并逐渐趋好,子系统脆弱性稳中趋弱,生态安全特征表现出稳中趋强的演变规律.土地资源子系统中相关要素的正负效应共存,特别是受盐渍化指数波动的影响,生态安全改善的趋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生物资源子系统及环境子系统的EFI值均在大幅度降低,生态安全程度明显增强.在揭示生态安全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风险防控、格局优化、过程调控、生态修复及管理模式,为促进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指数(EFI) 生态安全 阿克苏河流域 山水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系统 柯柯牙 绿洲-荒漠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麓山溪性河流生态保护措施效果评价
9
作者 孟祥周 寇晓梅 +7 位作者 李平 王潇凯 万帆 牛乐 王文添 刘睿 吕瑞博 李建华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8-228,共11页
明晰秦岭北麓黑河流域内水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健康状况,既可以评估引汉济渭工程的影响,也可以为后续类似水利工程实施生态保护提供参考。2021年4月至7月在黑河干支流布设了19个采样点,围绕鱼类及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相关指标开展了3次水生... 明晰秦岭北麓黑河流域内水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健康状况,既可以评估引汉济渭工程的影响,也可以为后续类似水利工程实施生态保护提供参考。2021年4月至7月在黑河干支流布设了19个采样点,围绕鱼类及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相关指标开展了3次水生态调查,基于遥感解析和实地生态调查,构建了适用于山溪性河流生态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依据评价,河流健康综合得分82.02,基于10项河流生态完整性指标的得分81.85,处于非常健康水平,其中,水文情势、物理生境及水质状况3个准则层的得分分别为90.04、84.09和95.40,评级均为非常健康,而鱼类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的综合得分69.35,评级为健康,与2017年相比,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2021年河流健康状态没有显著变化。引汉济渭工程对黑河流域水生态敏感区的防洪及河岸景观影响较小,社会服务功能指标得分达到93.28。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黑河水生态敏感区总体处于健康水平,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对规避工程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汉济渭 生态完整性 水生态敏感区 秦岭北麓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的在地经验:明清武汉私家园林营造中的“山水”借景
10
作者 赵纪军 何家鑫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6,共7页
“借景”是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以明清武汉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基于本土山水格局的“借景”现象,认为其不仅传承了以《园冶》为代表的造园经验和“借景”传统,更有丰富而生动的“在地经验”:依托本土山形水势的... “借景”是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以明清武汉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基于本土山水格局的“借景”现象,认为其不仅传承了以《园冶》为代表的造园经验和“借景”传统,更有丰富而生动的“在地经验”:依托本土山形水势的登眺所观,嵌合江山风景的“入境式”身体参与,追怀三国群雄等本土人文历史的时空观想,以及晚清时局变迁背景下,关联张之洞等特定的人与事、由出世归隐到入世关怀的近代转型。明清武汉私家园林迄今均湮没于历史时空长河之中,然园林不存,风景犹在,其风景的在地经验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得以存续和传播,提示了如今倡导守护绿水青山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借景 武汉私家园林 山水风景 在地经验 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建构黄河文化形象的历史实践与时代价值
11
作者 杨琳 王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着其深远博大的文化内涵。陕甘宁边区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既是保卫边区的天然军事屏障,更是抗战时期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和象征,在陕甘宁边区...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着其深远博大的文化内涵。陕甘宁边区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既是保卫边区的天然军事屏障,更是抗战时期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和象征,在陕甘宁边区历史、文化和精神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以陕甘宁边区对黄河文化形象的构建为研究对象,着眼于黄河与陕甘宁边区紧密的历史地理联系,尝试回到历史现场,挖掘黄河文化建构的历史表述、艺术叙事以及相关文艺作品,探讨黄河故事的价值与意义,尝试从陕甘宁边区对黄河文化形象建构的历史实践出发,为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黄河文化 形象建构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逻辑与路径
12
作者 李玉红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4,共9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全部具备,对系统治理具有天然的内在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全部具备,对系统治理具有天然的内在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国家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黄河流域在增强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能力的同时,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重心向防风固沙扩展、从“林”向“草”递进,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有机结合。坚持“四水四定”,以水资源作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刚性约束;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辅相成;统筹治田和治沙,避免出现各自为战;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通过产业绿色转型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治理 水资源 防风固沙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晔 张守红 +4 位作者 李华林 齐元静 张志强 张建军 吴敬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42-2057,共16页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土资源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型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实现路径,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明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土资源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型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实现路径,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明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背景及意义、梳理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发展历程与建设成效、辨析了当前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观为基础,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框架与技术路线,从理论、技术、措施布局、效益提升、人地关系和谐等视角,凝练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科学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及其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 综合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 技术框架体系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贵州山区河流鱼类多样性影响因素初步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关晓玉 严晗璐 +5 位作者 尹智力 陈求稳 黄天宬 刘凌言 林育青 何术锋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8-1139,I0011-I0016,共18页
本研究基于环境DNA(eDNA)技术,对贵州省内7个水系的30条典型山区河流开展鱼类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共调查到鱼类89种,以鲤形目为主,包含5种外来鱼类和4种珍稀濒危鱼类,其中至少74种鱼类(鉴定到种水平物种数的89.2%)在已有研究中有记载... 本研究基于环境DNA(eDNA)技术,对贵州省内7个水系的30条典型山区河流开展鱼类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共调查到鱼类89种,以鲤形目为主,包含5种外来鱼类和4种珍稀濒危鱼类,其中至少74种鱼类(鉴定到种水平物种数的89.2%)在已有研究中有记载。从栖息水层来看,以底层和中下层鱼类为主;从食性来看,以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为主。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分布较广,均在超过90%的采样点中出现。基于eDNA序列丰度计算鱼类多样性指数(Richness、Shannon-Wiener、Simpson、Pielou),根据多样性指数评价标准,山区河流的鱼类多样性状况总体良好;在空间分布上,鱼类多样性指数未表现出显著的海拔梯度变化特征。基于分段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海拔、景观类型、理化指标、污染指标、生态流量满足程度和人类活动对4种鱼类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理化指标和污染指标是影响贵州省山区河流鱼类多样性的关键因子,人类活动和生态流量满足程度是次要影响因子;进一步基于聚合增强树评估了不同水质指标对鱼类多样性指数的重要性,发现水温、电导率与氨氮是影响鱼类多样性指数的主要水质因子。此外,研究的环境因子中污染指标、人类活动和生态流量直接作用于鱼类多样性指数,其他因子则通过间接途径产生影响,且不同多样性指数对同一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本研究可为山区河流鱼类调查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并为山区河流鱼类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河流 环境DNA 鱼类多样性 环境因子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民生计变化的区域生态修复社会效益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庆 苏香燕 +5 位作者 周妍 李付全 张永帅 胡自远 李凯 孙然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01-5112,共12页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生计活动的变化,从而分析不同修复单元之间差异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影响居民生计策略转变。居民收入结构由务农主导型向务工主导型和兼业多项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人力密集型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经营转变,乡村产业结构由传统农耕向特色种植和乡村旅游等生态衍生产业转变;(2)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居民综合生计具有明显提升作用。整体工程区内居民综合生计水平几乎增长了一半,但不同生计类型的变化程度略有差异,由高到低为生计环境>生计结果>生计资本;(3)尽管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同修复单元的差异较为显著。如森林提质主体修复单元等多元化收入来源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指数最高;发展生态产业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可持续性最高,如水质提升与污染防治单元;生计模式单一且资源匮乏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水平偏低,如废弃矿山主体修复单元。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和修复单元的变化差异性,有助于制订精准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推动生态修复事业向着更高标准、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可持续生计 效益评估 生态贫困陷阱 沂蒙山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健祺 李发东 +6 位作者 李俊峰 王宁 乔云峰 李兆 刘洪光 杨广 何新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9-461,共13页
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调节大气CO_(2)浓度和维持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碳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土壤质量指标。本研究以新疆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探究典型地貌土... 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调节大气CO_(2)浓度和维持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碳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土壤质量指标。本研究以新疆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探究典型地貌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表现为山区(17.34 g·kg^(−1))>山前(11.57 g·kg^(−1))>平原绿洲(10.22 g·kg^(−1))>荒漠(6.69 g·kg^(−1));垂直分布上随土壤深度增加持续降低,从16.08 g·kg^(−1)(0~5 cm)降低至7.91 g·kg^(−1)(40~60 cm)。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海拔、总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pH和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表明,海拔、总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容重和含水量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海拔和pH均通过影响总氮和碱解氮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含水量通过影响容重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本研究综合分析了研究区不同地形气候、地貌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可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碳平衡的相关生态和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玛纳斯河流域 土壤有机碳 土壤理化特征 环境因素 地貌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生态安全格局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腾雯 程俊豪 +2 位作者 熊航 刘允瑄 谢苗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0-1225,共16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生态安全格局是整合生态要素和优化空间配置的有效工具。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皇甫川入黄小流域为研究区,提出了NbS指导下的“风险-格局-路径”生态修复框架。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诊断流域“社会-生态”系统问题,构建源地-廊道-节点式生态安全格局,依据NbS八大准则设计“修复措施-生态效益-人类福祉”的NbS生态修复路径。建立“要素-问题-准则-策略”逻辑关系,实现NbS修复路径的全要素空间落位。结果表明:(1)皇甫川入黄小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干流周围及流域南部风险高,高与较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与较低风险区分别占全区面积的21.43%、25.56%、53.01%。(2)流域内共识别18个生态源地、153条生态廊道和86个生态节点,生态源地与廊道分布较均匀,生态节点在流域西北部分布较少。(3)设计流域“川道改造+坡沟共治+矿山重塑”三位一体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策略,布局3大类10小类共计80个修复工程。(4)修复策略NbS自评估总分值86.04%,与NbS准则高度匹配。在NbS理念指导下,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水林田坝草要素生态过程耦合、空间布局协同,为流域维护生态安全、治理系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S 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ADS对黄河源区水文模拟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闯 董增川 +1 位作者 崔洵 彭宇晴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5,113,共10页
再分析数据集对于水文模拟和可靠的水资源管理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对于气象资料匮乏的地区。研究以黄河源为研究区,使用中国大气同化驱动数据集(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ssimilation Driving Datasets for the SWAT Model,CMADS)驱动SW... 再分析数据集对于水文模拟和可靠的水资源管理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对于气象资料匮乏的地区。研究以黄河源为研究区,使用中国大气同化驱动数据集(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ssimilation Driving Datasets for the SWAT Model,CMADS)驱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进行日尺度径流模拟并使用SWAT-CUP(SWAT Calibration and Uncertainty Program)和SUFI-2(Sequential Uncertainty Fitting-2)算法进行率定和验证,评估CMADS的精度及其对黄河源区水文模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CMADS在黄河源区的日尺度气温精度非常高,与流域内8个气象站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汛期日降水精度令人满意,相对误差基本在±10%之间,非汛期的日降水精度差,相对误差基本在-30%到-50%之间。(2)SWAT模型在黄河源区水文模拟的适用性非常强,利用气象站观测数据驱动SWAT模型得到率定期和验证期的NSE、R2、PBIAS、RSR和KGE各项评价指标等级均为非常好。(3)采用两种方法对CMADS水文模拟适用性进行评估。方法一是用CMADS驱动SWAT模型率定和验证并进行水文模拟;方法二是用CMADS驱动已经用实测气象数据率定好最佳参数的SWAT模型进行水文模拟。结果发现,CMADS在黄河源区水文模拟与实测流量相关性高,但是容易低估流量,总体来看,CMADS在黄河源区水文模拟适用性不错,其中方法一比方法二的水文模拟效果好。研究的结果证明CMADS可为气象资料稀缺的高寒山区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来源,为扩大水文模拟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DS 黄河源区 高寒山区 SWA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大风江河口沙嘴动态变化过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益 戴志军 +3 位作者 庞文鸿 梁喜幸 罗杰骏 熊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4,共12页
沙嘴的快速变化过程直接关联河口地貌变迁,影响陆海交汇带水沙交换,因而沙嘴地貌的移动及驱动机制成为河口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然而,受限于监测资料获取的困难,一直有较少工作涉及中—强潮河口沙嘴动力地貌演变。以北部湾大风江河... 沙嘴的快速变化过程直接关联河口地貌变迁,影响陆海交汇带水沙交换,因而沙嘴地貌的移动及驱动机制成为河口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然而,受限于监测资料获取的困难,一直有较少工作涉及中—强潮河口沙嘴动力地貌演变。以北部湾大风江河口沙嘴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21年卫星遥感影像、2022年11月实地采集的沙嘴表层沉积物以及区域水文资料,分析中—强潮环境的大风江河口沙嘴演变特征及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大风江河口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其中沙嘴宽度与面积呈洪季变大、枯季变小的季相变化特征;(2)沙嘴沉积物主要来源为洪季的径流来沙,沙嘴海侧顶部沉积物平均粒径最粗,并向陆侧与中部、尾部逐渐变细。沉积物主要由海侧顶部向沙嘴中部及尾部方向输移,使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3)波浪是控制大风江沙嘴长期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中—强潮环境下潮流作用是沉积物向岸输送、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的原因,径流量的洪枯季显著差异是沙嘴宽度与面积洪季变大、枯季变小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遥感影像 河口沙嘴 大风江河口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河流推移质泥沙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20
作者 罗铭 刘兴年 +3 位作者 彭万兵 吴小康 何逸敏 黄尔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0,共10页
受推移质监测技术的限制,高精度瞬时监测和分析天然山区河流的推移质输移特征变化存在困难,形成技术瓶颈。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河流水沙变化巨大,加剧了中国的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事业的挑战。本文按照直接监测和间接监测分类对近年国内外... 受推移质监测技术的限制,高精度瞬时监测和分析天然山区河流的推移质输移特征变化存在困难,形成技术瓶颈。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河流水沙变化巨大,加剧了中国的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事业的挑战。本文按照直接监测和间接监测分类对近年国内外推移质监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整理。直接监测法包括了器测法和坑测法,其中器测法发展较为成熟,但直接监测法在高洪条件下的可操作性及安全性问题仍然突出。间接监测法可连续、长期地记录包含河床变化、推移质输移等信号,主要分为主动监测法和被动监测法,其中被动监测法又分为接触与非接触式,包括了推移质击板/柱/管、地震检波器、水听器等。但间接监测法传感器所记录的信号通常非常复杂,对信号的有效解译及量化标定关系成为该类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据此,本文指出了原型观测站点的建设、多源信号监测技术的融合、流域推移质泥沙监测装备体系的构建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科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河流 推移质泥沙 监测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