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了塑造伟大的头脑——约翰·S·密尔的大学观论识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清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7-71,共5页
19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密尔尽管没有著述专门论及教育,但是他从社会活动和政治哲学研究两个方面却持续关注大学教育问题。通过对社会文明状况的观察,密尔认为文明已带来政治与道德两方面诸多恶性后果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 19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密尔尽管没有著述专门论及教育,但是他从社会活动和政治哲学研究两个方面却持续关注大学教育问题。通过对社会文明状况的观察,密尔认为文明已带来政治与道德两方面诸多恶性后果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为抵御此种文明危机,密尔提出了依赖大学教育发挥其塑造伟大的个人头脑等诸多功能来抵抗这些后果。为此,密尔批评了英国传统大学的保守状况,阐述了对现代大学有借鉴意义的大学教育目标、原则和教学内容设计等大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s·密尔 大学观 社会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DH光传输系统接入网中的应用
2
作者 李伟凯 马秀莲 +1 位作者 刘铁兵 张金龙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47-50,共4页
随着电信网的不断优化和电信业务的不断发展,用户对接入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 84Mb/s SPDH光传输系统的基本思想、组成、应用及性能优势。
关键词 84Mb/s 接入网 sPDH光传输系统 通信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阴火理论”探析干燥综合征口腔溃疡辨治思路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瑞华 周新尧 唐晓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37,共3页
口腔溃疡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易反复发作,令人痛苦不堪。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溃疡多是由于脾胃虚弱、阴津不足、火热上炎、瘀毒蕴结而导致与阴火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有相通之处,可从阴火理论治口腔溃疡,故而提出“调... 口腔溃疡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变,易反复发作,令人痛苦不堪。干燥综合征患者口腔溃疡多是由于脾胃虚弱、阴津不足、火热上炎、瘀毒蕴结而导致与阴火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有相通之处,可从阴火理论治口腔溃疡,故而提出“调补脾胃、兼顾先天”“滋阴润燥、养血生津”“降泻阴火、升提清阳”“行气活、化瘀解毒”的治疗方法,以便临床应用,促进疾病向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口腔溃疡 阴火 辨治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壮火食气”探讨支气管扩张症的病机与治疗思路
4
作者 罗成 叶远航 +1 位作者 宁博 王飞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688-3695,共8页
支气管扩张症(BE)是以支气管出现不可逆的永久性异常扩张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呼吸系统疾病。因此阻断支气管的异常扩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壮火食气”理论,从中西医角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方面阐述BE不同时期的病机。正气不足,“壮火”... 支气管扩张症(BE)是以支气管出现不可逆的永久性异常扩张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呼吸系统疾病。因此阻断支气管的异常扩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壮火食气”理论,从中西医角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方面阐述BE不同时期的病机。正气不足,“壮火”内盛,阻络损络,消“食”正气是BE急性期的主要病机特点,以“壮火”炽盛为其主要环节;“食气”气日久,“壮火”潜藏,络虚络损,暗“食”正气是BE稳定期的主要病机,以“食气”日久为其主要环节。治疗上确立了清“壮火”、补“虚气”的总治则,但“壮火”不可孤清,“虚气”不可独补,扶正祛邪并用。急性期以“壮火”为主,治标为要,应以清“壮火”兼以补“虚气”,同时注意辨证,根据邪气的偏重辅以相应的治法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注重肺之生理特性;稳定期以“食气”为主,治本为先,补“虚气”辅以清“壮火”,以防“壮火”复燃,同时注重通络药的使用,搜剔肺络中潜藏之“壮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症 壮火食气 病机 治疗思路 中医药 黄帝内经 壮火 肺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抽象理性到生存理性——试论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海峰 宋成 王现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8,共5页
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不是偶然的,而是和西方人对理性的追求密切相关。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世界建立起了以孤独个体为特征的理性形象。这种形象随着科学的产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存在论基础。生存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西方社会要告别理... 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不是偶然的,而是和西方人对理性的追求密切相关。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世界建立起了以孤独个体为特征的理性形象。这种形象随着科学的产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存在论基础。生存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西方社会要告别理性,而是意味着追问理性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对理性产生和衰落过程的追溯表明,理性发展的内在逻辑即追求一种可以解释的合理性生活。生存论的出现表明,西方人开始认识到现实存在对人的理性存在的在先性,从而企图从现实出发重构一条走向理性生活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理念 实在 理性 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白靖宇 万威武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5-59,共5页
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制度创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没有有机结合,企业文化缺乏中国特色。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创新,在企业文化的创新中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在知识经济和经济... 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制度创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没有有机结合,企业文化缺乏中国特色。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创新,在企业文化的创新中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创新提高企业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中国特色 管理创新 制度创新 企业管理 企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服务——网络时代图书馆员的崭新职业理念 被引量:30
7
作者 刘志勇 《现代情报》 2004年第2期140-141,共2页
馆员的职业理念是图书馆思想与图书馆理论的具体体现和凝结。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环境双重作用下 ,智慧服务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佳职业理念。智慧服务理念强调知识管理和信息增值 ,它可改变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
关键词 图书馆员 职业理念 智慧服务 知识管理 信息增值 信息服务 网络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的家庭观和中国家庭观之比较——读《精神现象学》札记(之一) 被引量:10
8
作者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黑格尔的伦理不是自然血缘和情感关系,而是人的法则和神的法则,包括国家、市民社会和家庭。家庭是为市民社会和国家培养独立的公民的,不是忠和孝的关系,而是理性人格的养成。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及兄弟姐妹关系都不是... 黑格尔的伦理不是自然血缘和情感关系,而是人的法则和神的法则,包括国家、市民社会和家庭。家庭是为市民社会和国家培养独立的公民的,不是忠和孝的关系,而是理性人格的养成。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及兄弟姐妹关系都不是一方服从另一方的关系,而是互相的"尊重"(Peitt),借此才从自然的类上升到伦理;三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兄弟姐妹的关系,特别是兄弟关系,它走出了家庭,而成为摆脱了自然束缚的自由平等关系,为进入公民社会和承担国家义务做好了准备。在这个层次上,家庭关系体现了伦理实体的一种自我否定的本质。所有这些关系都是与中国传统伦理的家庭关系和家国关系完全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家庭 人的法则和神的法则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变观念,着力推进文科实验室建设 被引量:47
9
作者 武宝瑞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6年第5期1-3,6,共4页
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要获得创新性的发展,实验室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在不同层面上转变观念,从有效的着力点推进,以创新为内在的动力和最终目标。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实验室建设 观念 创新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理想点法的水质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增宝 邢应寿 +2 位作者 赵兵凯 夏锴 李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5-68,73,共5页
理想点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构造多指标问题的理想解和反理想解,通过计算各指标理想点贴近度,将靠近理想解的程度作为评价依据。将理想点法应用到水质分级综合评价中,采用投影寻踪分析和Delphi法的组合赋权法综合确... 理想点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构造多指标问题的理想解和反理想解,通过计算各指标理想点贴近度,将靠近理想解的程度作为评价依据。将理想点法应用到水质分级综合评价中,采用投影寻踪分析和Delphi法的组合赋权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基于组合赋权-理想点法耦合的综合评估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朝阳区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中,并与物元可拓法和投影寻踪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该方法应用于水质评价中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评价模型 理想点法 理想点贴近度 组合赋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主实验和新闻改革——美国公共新闻事业思想评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洋 陈刚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4-159,共6页
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美国公共新闻事业既是一场新闻改革,也是一场改良美国民主的社会运动。它是近年来较为集中地体现美国新闻思想和社会思潮变迁的"实验"行动,并引发了学术界对于传统新闻和民主理念的激烈争议。在此理解的... 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美国公共新闻事业既是一场新闻改革,也是一场改良美国民主的社会运动。它是近年来较为集中地体现美国新闻思想和社会思潮变迁的"实验"行动,并引发了学术界对于传统新闻和民主理念的激烈争议。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文章试图把历史观照和现实分析结合起来,揭示并分析公共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人们对媒介的角色认知、新闻理念以及民主参与观念的分歧和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新闻事业 记者角色 新闻理念 公共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与社会倡导教育理论的关系 被引量:9
12
作者 易凌云 庞丽娟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8-42,共5页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和社会倡导教育理论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理论特征、表现形式、存在意义、形成过程与机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作用等方面;其联系则体现为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补充与相...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和社会倡导教育理论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理论特征、表现形式、存在意义、形成过程与机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作用等方面;其联系则体现为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正确认识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和社会倡导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社会倡导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学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 社会倡导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清代台湾妈祖宫庙题匾看妈祖的助战功能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福铸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20-25,共6页
明代以后,向妈祖宫庙献匾这一妈祖信仰形式渐趋流行。清代台湾妈祖宫庙题匾更是盛极一时,其中反映的妈祖助战功能,独具特色。清代前期反映的是帮助清廷统一和稳定台湾;中后期反映的是帮助台湾地方官府剿寇和平定民变;另外,还反映妈祖能... 明代以后,向妈祖宫庙献匾这一妈祖信仰形式渐趋流行。清代台湾妈祖宫庙题匾更是盛极一时,其中反映的妈祖助战功能,独具特色。清代前期反映的是帮助清廷统一和稳定台湾;中后期反映的是帮助台湾地方官府剿寇和平定民变;另外,还反映妈祖能帮助清军顺利渡海和抗击外国侵略者。了解妈祖助战功能可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海神妈祖的多元职司,加深对妈祖文化内涵及清廷褒扬妈祖原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妈祖 宫庙 匾额 神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奥菲悖论”:社会投资理念的兴起与转变——兼论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着力点 被引量:5
14
作者 梁誉 冯敏良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88-92,100,共5页
"奥菲悖论"已困扰了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一百多年的时间,使其一直陷入"劳动力商品化—劳动力非商品化—劳动力再商品化"的矛盾循环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福利国家所掀起的以社会投资理念为核心的改革热潮中,福利国家... "奥菲悖论"已困扰了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一百多年的时间,使其一直陷入"劳动力商品化—劳动力非商品化—劳动力再商品化"的矛盾循环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福利国家所掀起的以社会投资理念为核心的改革热潮中,福利国家更加注重社会成员自身能力的开发、积累与激活,促进机会的平等,实现了社会政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超越了"奥菲悖论"所设下的迷局。通过借鉴西方的社会投资理念,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着力点应聚焦于转变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定位,并着重构建儿童与家庭福利政策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一体两翼"的现代社会政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菲悖论 劳动力商品化 社会投资理念 我国社会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农村妇女文化素质对生育水平及生育观念的影响分析--对甘肃中部地区520名农村妇女的调查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忆春 高新才 《西北人口》 CSSCI 2008年第1期61-64,71,共5页
本文利用对甘肃中部地区10个贫困县的调查资料,采用SPSS统计方法,就贫困妇女文化程度与生育水平和生育观念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妇女文化素质对初婚年龄、初育年龄和活产子女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本文利用对甘肃中部地区10个贫困县的调查资料,采用SPSS统计方法,就贫困妇女文化程度与生育水平和生育观念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妇女文化素质对初婚年龄、初育年龄和活产子女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较高文化素质的妇女在生育目的方面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观念已经淡薄,生育子女性别仍具有较强的男孩偏好特征,理想子女数少生观念明显,尤其对于子女教育期望有较强的性别平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妇女文化素质 生育水平 生育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朝治理边疆思想的时代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栾凡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5-168,共4页
明朝的治理边疆思想既有对以往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取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之后,边疆局势与其他王朝有许多不同之处,治理边疆理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明朝统治者不仅从“天命论”的角度承认元朝... 明朝的治理边疆思想既有对以往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取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之后,边疆局势与其他王朝有许多不同之处,治理边疆理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明朝统治者不仅从“天命论”的角度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而且提出“华夷一家”的理论,这是对元朝“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民族融合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华整体观念已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清朝的治理边疆思想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治理边疆思想 天命论 内中外夷 华夷一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土地神观念的产生——以民族学、人类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正乾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0,共4页
本文在引用大量民族学、人类学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史前时期土地神观念产生的两个阶段予以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土地神观念的产生始于原始社会自然宗教时期万物有灵思想下的土地有灵意识,但这时人类土地崇拜的对象,仍然是作为自然的土地,... 本文在引用大量民族学、人类学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史前时期土地神观念产生的两个阶段予以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土地神观念的产生始于原始社会自然宗教时期万物有灵思想下的土地有灵意识,但这时人类土地崇拜的对象,仍然是作为自然的土地,并未具有神的观念。当原始人类由土地生养万物联系到女性也具有土地一样的生殖功能,由单纯的土地崇拜转向“地-母”崇拜,土地神的人格化现象渐趋成型,土地神的观念到此才真正产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神 观念 民族学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道与变易的困境——朱熹论“汤武革命”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金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41,共6页
"汤武革命"是中国传统政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儒家学说内部"忠孝"与"革命"的张力展现于这一问题之中。朱熹顺承孟子所提出的相关问题,一方面认为当人心发生变化时,天命移转具有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担心有人... "汤武革命"是中国传统政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儒家学说内部"忠孝"与"革命"的张力展现于这一问题之中。朱熹顺承孟子所提出的相关问题,一方面认为当人心发生变化时,天命移转具有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担心有人以此为借口改朝换代,破坏政治秩序。在这一问题上,他的思想表现出一定的矛盾与无奈。他化解这一矛盾的方式则是"格君心之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人心 革命 三代 君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判与官司:一个西南村庄降乩仪式中的讼争与教谕 被引量:2
19
作者 汤芸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21,共9页
在帝制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贵州黔中地区的屯堡村寨的宗族内部与村落自身都急需重新确认与重组人伦关系与道德体系。围绕着祖坟归属而激发的诸多争端,鲍屯鲍氏宗族于1912~1914年间举行了一系列降乩仪式。从这些降乩仪式... 在帝制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贵州黔中地区的屯堡村寨的宗族内部与村落自身都急需重新确认与重组人伦关系与道德体系。围绕着祖坟归属而激发的诸多争端,鲍屯鲍氏宗族于1912~1914年间举行了一系列降乩仪式。从这些降乩仪式发生的具体历史场景,以及地方的社会事实和人们的具体实践出发,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乡土社会为平息讼争而进行的神判仪式中所呈现的讼争解决机制、社会秩序、文化价值。对作为"礼教"产物的清末民初地方社会的秩序维系与司法形态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反思现代的"宗教"和"法律"概念对我们认识中国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乩仪式 讼争 神判 教谕 礼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道人性显于语言——《圣经》与《论语》语言观的对比 被引量:2
20
作者 夏丽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7,共5页
语言的一些基本观念,如语言功能、语言符号所指、语言来源、语言和人的思维关系及人的语言能力等涉及语言学共相的问题,在《论语》与《圣经》中表述各有不同。两者皆认识到语言交际的约束性、规范性和语言“言难尽意”、“言不尽意”的... 语言的一些基本观念,如语言功能、语言符号所指、语言来源、语言和人的思维关系及人的语言能力等涉及语言学共相的问题,在《论语》与《圣经》中表述各有不同。两者皆认识到语言交际的约束性、规范性和语言“言难尽意”、“言不尽意”的局限性,但共识中又有不同。对语言进行哲学思考,可使人们从本体论上加深对人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认识,从其不同的语言观认识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不同的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孔子 语言 《圣经》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