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1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n and nature》
1
作者 杨滟珺 《印染》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I0044-I0044,共1页
关键词 man and nature man and n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interpreting "Universe" and Recovering "Benevolence" -- To Commemorate the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the Theory of Benevolence Published 120 Years
2
作者 Zhang Shugua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288,共6页
Yan Fu's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Tan Sitong' s Theory of Benevolence are thetwo important books published in the great turning poi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oth booksnot only harshly criticize the monarchy, tak... Yan Fu's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Tan Sitong' s Theory of Benevolence are thetwo important books published in the great turning poi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oth booksnot only harshly criticize the monarchy, take the lead in appealing for liberty, equality and democra-cy, but also give a creative explanation of universe -man relationship which is the basic issue of Chi-nese thought,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osmology and morality toward a new worldoutlook, social outlook and value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new ide-as and new theories. Both books have the "Prejudice" given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ut be-cause of their ideological resources, thinking coordinates and methodological path differences, theyconstitute a certain relationship of contrast and complementarity in theory. Therefore, conducting amore in - depth analysis and summing up the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m are enough toprovide valuable lessons for us in "restarting the thinking of universe -man" in today's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VERSE man BENEVOLENCE natural SELECTION SOCIAL SELECTION objective BELIE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the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and the Modern Ecological Awareness
3
作者 Ni Huaimi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62-268,共7页
Faced with the serious environmental crisis,the Seventeenth Congress of the CPC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the Eighteenth Congress of the CPC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 Faced with the serious environmental crisis,the Seventeenth Congress of the CPC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the Eighteenth Congress of the CPC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which was equaled to that of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political development,cultural development,soci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more and mor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enhance the harmony and unit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nd create ide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various courses and tasks,the entire allocation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changed from "four in one"to "five in one",in which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comes a new component. Consequently,it is worthwhile to intensively study and grasp the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and form the self-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carry forwar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建设 生态观 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 “四位一体” 环境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绿色金融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8
4
作者 沈坤荣 李敏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8,176,共12页
绿色金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历程既是顶层设计的完善过程,也是基层实践的探索过程,在二者的上下联动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机理而言,... 绿色金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历程既是顶层设计的完善过程,也是基层实践的探索过程,在二者的上下联动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在机理而言,绿色金融以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发展领域为逻辑导向,兼顾绿色转型过程中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质增效。然而,中国当前的绿色金融实践在激励约束、信息披露、标准统一等方面尚有完善空间。为打通现有堵点、优化实践路径,未来的绿色金融发展首先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参与主体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数字赋能,联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目标;最后要强化内外联动,推进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规则中国化与中国规则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资源配置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正义的前提反思、现实困囿及纾解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建森 陶莉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7,共12页
生态正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人工智能为协调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利益、分配生态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义目标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推进生态正义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陷入一些价值认知误区... 生态正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人工智能为协调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利益、分配生态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义目标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推进生态正义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陷入一些价值认知误区,必须正视技术资本化与“反生态性”逻辑、算法机制与公平分配失衡、技术应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三重矛盾。从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筑牢数字安全共同体、构建技术创新共同体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出发,科学引导人工智能的运行过程和发展方向,重塑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正义的多样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态正义 资本逻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关键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杜立民 刘倬嫣 肖赵华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1,157,共12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国际影响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提炼了这一理念的五大核心特征,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深刻剖析其内在逻辑。随后,本文结合学术前沿和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国际影响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提炼了这一理念的五大核心特征,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深刻剖析其内在逻辑。随后,本文结合学术前沿和发展实际,探讨了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关的五大关键议题,包括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适应气候变化以及能源体系转型,并指出了这些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最后,本文总结全文,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生美学: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尝试
7
作者 韩清玉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5,F0002,共8页
自主知识体系指不以西方学科范式和理论观念为衡量尺度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形态,具有原创性、主体性和时代性三个主要特征。“生生美学”研究可以视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重要尝试。生生美学包含审美本体论(生生)、经验论(生命... 自主知识体系指不以西方学科范式和理论观念为衡量尺度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形态,具有原创性、主体性和时代性三个主要特征。“生生美学”研究可以视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重要尝试。生生美学包含审美本体论(生生)、经验论(生命感)、审美范畴(生气、气韵生动、生意等)等问题域,是一个完备的美学体系;相对于西方生命哲学、自然美学、环境美学,生生美学是具有中国形态的生态美学,是原创的本土理论话语;生生美学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超越后现代的新的意义系统。对生生美学诸理论面向的揭示,对于丰富中国当代美学的思路与方法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美学 自主知识体系 天人合一 生命 生态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民族志:一种人类自我反观的借镜
8
作者 彭兆荣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0,共8页
当代人类面临着两大危机: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造成这两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大—以人为尊”的价值观,这已为人类所认识和承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与自然万物原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中华文明更是遵循“天时... 当代人类面临着两大危机: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造成这两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大—以人为尊”的价值观,这已为人类所认识和承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与自然万物原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中华文明更是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共生价值。人类原始时代曾经普遍存在的“图腾制”,贯彻的正是“生命一体化”原则。从生物的角度看,自然界的生物物种原本也反映共生—合作之原理。从科学—学科的形制来看,以整体性学科进行生态研究也自然而然。可是,当今人类在面对这些危机时,现行越来越细化的学科形制却无力承担这一使命。因此,人类学+博物学的博物民族志便呼之欲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民族志 万物共生 合作物种 和谐共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惠伦理的四重价值探析
9
作者 龚天平 彭杨兰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互惠意指以善意、合作回报善意、合作,即积极互惠;以恶意、惩罚回报恶意、背叛,即消极互惠。互惠是人类行动的基本原则。互惠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即互惠伦理,是人们通过互惠原则来协调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伦理。作为人类伦理价值规范系统的... 互惠意指以善意、合作回报善意、合作,即积极互惠;以恶意、惩罚回报恶意、背叛,即消极互惠。互惠是人类行动的基本原则。互惠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即互惠伦理,是人们通过互惠原则来协调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伦理。作为人类伦理价值规范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互惠伦理通过互惠的各种类型而体现出极为重要的价值。就积极互惠而言,在人际互惠上,互惠伦理倡导人我之间善待彼此,即个体应做到回报所得、拒斥恶行、公正补偿,这有助于提升人我福祉;在群己互惠上,互惠伦理提倡群体与个体要相互顾及、相互成就,即群体要顾及、关照个体,个体要积极参与群体并为群体考虑,这有助于协调群己矛盾;在群际互惠上,互惠伦理吁求群际交往互动、融洽相处、共存共赢,即群体与群体交换互利、交往互信、价值互鉴,这有助于促进群际和谐;在天人互惠上,互惠伦理基于自然对人类的付出而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之天,即人类要尊天、敬天,顺天、乐天,护天、事天,这有助于促进天人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惠伦理 人我福祉 群己矛盾 群际和谐 天人和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测度及区域时空差异研究
10
作者 纪逗 白烨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4,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等五个维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省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等五个维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省2011—2022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测算方式,实证检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时空演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全国及各地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重点来自地区内差异,且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呈逐步增长的态势。全国及各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均不具有σ收敛特征,但均支持β收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区域时空差异 收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层圈相互作用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
11
作者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精准解析和预测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动态演变及相应的气候、环境和生态效应,有助于揭示全球变化的深层机制、准确评估地球系统突变风险和设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专辑聚焦全球变化与圈层相互作用前沿科学问题,从地球系统观测、模拟和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地球系统关键界面过程机制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互馈关系,概述了当前全球变化和圈层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进展,梳理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前沿科学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全球变化科学应对、人类-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 圈层相互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红娟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F0002,共9页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第一,建构人与自然共同体,重塑“人-自然”互生逻辑,从本体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二,强化“人”的主观能动性,重构“人-自然”平等格局,从认识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三,扬弃“天”的内在价值,深化“人-自然”价值统一,从价值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传统自然观 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空间与道德:明式书房中的“天人合一” 被引量:1
13
作者 莫哲琼 王奕雯 季铁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明式文人书房“天人合一”的核心设计理念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和物质文化研究法,系统考察明代文人书房的文献记载、图像资料及有关文物。研究发现,明代文人是从时间、空间、道德三个维度,在对天... 本文旨在探讨明式文人书房“天人合一”的核心设计理念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和物质文化研究法,系统考察明代文人书房的文献记载、图像资料及有关文物。研究发现,明代文人是从时间、空间、道德三个维度,在对天时、天场、天德的拟真中,将书房塑造为一个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道德文化空间:仿天时体现在按月令更替书画、按四时更换花木;拟天场是通过选址外部与自然环境相连,内部用天然材料、仿生形制、自然纹样等营造;法天德则强调以礼制规范空间秩序,以朴素自然为审美追求。这种对天的多维度效仿,使明式书房不再仅是静态的物质空间,更是滋养文人、连接“天”与“人”的精神场域,这一发现为当下博物馆与私人住宅中“中国书房”的还原与再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式书房 天人合一 古典家具 传统家具 空间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中的生态美学观念
14
作者 邹珊 刘敏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8-62,共5页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人与天地相参”的原则、“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的目的和“以情胜情调七情”的核心思想,探讨此疗法中的“取象比类”的审美推论、“游心于物之初”的审美想象与以“和”为核心的审美理想,突出揭...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人与天地相参”的原则、“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的目的和“以情胜情调七情”的核心思想,探讨此疗法中的“取象比类”的审美推论、“游心于物之初”的审美想象与以“和”为核心的审美理想,突出揭示了此疗法与生态美学中整体统一性、和谐共生性和动态发展性思想的关联。在呼唤对生态环境问题予以观照的当今时代,人们能从这种音乐治疗中,走向深层的审美静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世界,与宇宙交相和谐、共同创进、臻于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疗法 天人合一 生态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生态文明:当代出场、内涵面相与实践展陈 被引量:1
15
作者 景池 冯明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一体推进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生态文明作为数智时代的独特文明形态,在文明发展范式绿色化转型、科学技术变革数智化趋势与数字中国建设生态化要求同期交...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一体推进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生态文明作为数智时代的独特文明形态,在文明发展范式绿色化转型、科学技术变革数智化趋势与数字中国建设生态化要求同期交叠的复合语境下出场,整体呈现出“人—数字—自然”互构共生系统、“数字化”和“绿色化”交融耦合过程及“传统生态文明”数智化进阶样态的三维内涵面相,旨在通过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与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化 数字化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新”解
16
作者 曹家宁 刘吉发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0,共10页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自古秉持的生态智慧。在新一轮科学技术变革的宏观背景下,通过解析新质生产力引发的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新质变化,能够明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意涵、逻辑“新”理路和实践“新...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自古秉持的生态智慧。在新一轮科学技术变革的宏观背景下,通过解析新质生产力引发的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新质变化,能够明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意涵、逻辑“新”理路和实践“新”进路。从时代意涵看,当前新质生产力变革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高维和谐,既是先进生产力的显著标识,也是人类现代化的生态升维,彰显着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生态适宜性。从逻辑理路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会带来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交互方式、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建构范式和人类道德文化体系的表现形式上产生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有机和谐的积极变化。从实践进路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当积极把握生产力发生新质变化的时代契机,集中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加快构建人与自然新型关系,克服传统现代化中生态自反性限制,渐进式地迈向高质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创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生态现代化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何以协同提升?——基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案例研究
17
作者 覃凯璇 张梦 +1 位作者 施思 刘娜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5-69,共15页
野生动物旅游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中面临着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的矛盾困境。文章基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发展实践,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探讨野生动物旅游景区如何通过管理变革实现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协同提升。研究发... 野生动物旅游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中面临着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的矛盾困境。文章基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发展实践,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探讨野生动物旅游景区如何通过管理变革实现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协同提升。研究发现:1)在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矛盾冲突中,具身障碍是矛盾斗争性的集中体现;2)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的协同提升源于对具身障碍的响应、调适和弥合,经由“场景变革-观念变革-实践变革”演进路径,遵循“环境提质-价值联结-利益互嵌”行动逻辑得以实现;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野生动物旅游表现为动物福利与游客体验融合交织、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价值互嵌。文章深化了现有文献对野生动物旅游体验的解读,拓展了具身体验相关理论研究,对优化野生动物旅游景区体验设计、促进野生动物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动物福利 游客体验 具身障碍 野生动物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典范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培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了新的境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了新的境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通过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从而探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对生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使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理论嬗变,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也向世界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依据、价值诉求、行动路向 被引量:2
19
作者 汪金英 张明月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8,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要求,是理论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在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在价值理念上追求生态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布局上主张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一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要求,是理论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在目标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在价值理念上追求生态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布局上主张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一致,在贡献上提倡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坚持走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的科学统筹,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落实,在宏观规划、战略方向、具体行动以及回应全球性议题等方面共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生态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理和路径 被引量:1
20
作者 屈楷博 马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5-220,共6页
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性压力,需要新动能助力其实现转型以应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任务。论文基于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脉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分析,总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 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性压力,需要新动能助力其实现转型以应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任务。论文基于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脉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分析,总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理和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发展和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绿色内涵。在作用机理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融入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使社会生产力实现向自然力的复归,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要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探索构建生态治理新模式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社会、人才一体化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此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