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single U-tube ground heat exchanger:A parametric study 被引量:1
1
作者 Seyed Soheil MOUSAVI AJAROSTAGHI Hossein JAVADI +2 位作者 Seyed Sina MOUSAVI Sébastien PONCET Mohsen POURFALLAH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580-3598,共19页
In this research,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single U-tube vertical ground heat exchanger is evaluated numerically as a function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low parameters,namely,the soil porosity,volumetric heat capaci... In this research,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single U-tube vertical ground heat exchanger is evaluated numerically as a function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low parameters,namely,the soil porosity,volumetric heat capacity,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backfill material,inlet volume flow rate,and inlet fluid temperature.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variations of the heat exchange rate,the effective thermal resistance,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round heat exchanger.They show that the inlet volume flow rate,inlet fluid temperature,and backfill material thermal conductivit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 ground heat exchanger,such that by decreasing the inlet volume flow rate and increasing the backfill material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inlet fluid temperature,the outlet fluid temperature decreases considerably.On the contrary,the soil porosity and backfill material volumetric heat capacity have negligible effects on the studied ground heat exchanger’s thermal performance.The lowest inlet fluid temperature reaches a the maximum effective thermal resistance of borehole and soil,and consequently the minimum heat transfer rate and effectiveness.Also,multi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a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feasible models able to predict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single U-tube ground heat exchang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U-tube ground heat exchanger numerical simulation heat exchange rate EFFECTIVENESS multi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borehole size effect on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被引量:2
2
作者 CHOI Hoon-ki YOO Geun-jong +2 位作者 LIM Kyung-bin LEE Sang-hoon LEE Chang-he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524-3529,共6页
Thermal performanc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utilizing geothermal energy.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was affected by many different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configurat... Thermal performanc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utilizing geothermal energy.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was affected by many different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configuration type and borehole size of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These eventually determined the operation and cost efficiency of the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system.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work was to assess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geother^nal heat exchanger with variation of borehole sizes and numbers of U-tubes inside a borehole. For this, a thermal response test rig was established with line-source theory. The thermal response test was performed with in-line variable input heat sourc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resistance were obtained from the measured data. From the measurement,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found to have similar values for two- pair type (4 U-tubes) and three-pair type (6 U-tubes)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systems indicating similar heat transfer ability. Meanwhile, the thermal resistance shows lower value for the three-pair type compared to the two-pair type. Measured data based resistance have lower value compared to computed result from design programs. Overall comparison finds better thermal performance for the three-pair type, however, fluctuating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dicates complex flow behavior inside the borehole and requires further study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size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thermal response test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rmal resistance BOREHO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e study of underground pipe ground coupled heat pump system 被引量:1
3
作者 郑敏 李百毅 乔振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664-668,共5页
Aiming to give some advices on the ground coupled heat pump system design in Siehuan Province, China, a typical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GSHP) system in Sichuan Province was tested in a whole operational year, and t... Aiming to give some advices on the ground coupled heat pump system design in Siehuan Province, China, a typical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GSHP) system in Sichuan Province was tested in a whole operational year, and the parameters of temperature and flow rate in different parts of system were measured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easonal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was calculat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heat pump system in summer w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wint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reaches 3.63 in summer and 3.49 in winter, respectively. The heat balance in underground rock mass is acquired basically throughout the year, and the heat accumulation in the earth tends to be ze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coupled heat pump operational test parameters measur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heat exchange of several types of exchangers
4
作者 周志华 赵振华 于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S1期204-208,共5页
Aiming at the ground-coupled source heat pump that posse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occupying larger land,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heat exchanged of heat exchanger in piling,and compares it with common heat exchangers bu... Aiming at the ground-coupled source heat pump that posse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occupying larger land,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heat exchanged of heat exchanger in piling,and compares it with common heat exchangers buried directly.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heat exchanger makes the best use of structure of building,saves land,reduces the construction cost,and the heat exchanged is obviously more than exchangers buried directly. In winter condition,when W-shape pipe heat exchanger in pile foundation is 50 m deep and diameter is 800 mm,it transfers 1.2-1.3 times as large as the one of single U-shape buried directly at the flow rate of 0.6 m/s,whose borehole diameter is 300 mm. And in summer condition it does about 2.0-2.3 times as that of U-shape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coupled source heat pump heat exchanger in PILE FOUNDATION single U-shape pipe heat exchanger BURIED directly heat exchan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热电缆的地源热泵岩土导热系数测试与验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关鹏 沈振强 +1 位作者 段新胜 焦玉勇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8-334,共7页
岩土导热系数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有重要影响。获取岩土导热系数的常规热响应试验设备水路电路复杂,存在易受外界干扰、稳定性差、成本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加热电缆的岩土热响应试验仪,以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的... 岩土导热系数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有重要影响。获取岩土导热系数的常规热响应试验设备水路电路复杂,存在易受外界干扰、稳定性差、成本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加热电缆的岩土热响应试验仪,以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的一口地埋管换热孔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及加热电缆型热响应和热恢复试验,结合无限长线热源理论和热流叠加原理对各测试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加热电缆型热恢复试验精度较高,与常规热响应试验所测岩土导热系数相差仅为0.14 W/(m·K)。研究表明加热电缆型热响应和热恢复试验具有成本低、简单易操作且能获得不同深度地层的岩土导热系数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导热系数 电加热 热响应试验 热恢复试验 线热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钻孔地埋管换热器有限空心圆柱面源模型及解析解
6
作者 施志钢 张璐瑶 +3 位作者 李志刚 刘婉清 刘德民 蔡超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3,共8页
提出一种描述有限长空心圆柱面源(FHCS)的新模型,利用格林函数方法进行求解,得出该模型的解析解。将该模型与已有的有限线源模型(FLS)和有限柱面源模型(FC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度方向上,3个模型的变化趋势一致,差异性较小。当... 提出一种描述有限长空心圆柱面源(FHCS)的新模型,利用格林函数方法进行求解,得出该模型的解析解。将该模型与已有的有限线源模型(FLS)和有限柱面源模型(FC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度方向上,3个模型的变化趋势一致,差异性较小。当开始运行时间较短时,FHCS的温升大于FCS,FLS的温升极小;当运行时间较长时,3个模型的温差减小。在此模型基础上研究钻孔和周围土壤的传热特性,深入分析不同时间、径向距离、钻孔半径和轴向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研究表明,有限长空心圆柱面热源模型能揭示竖直钻孔地埋管换热器钻孔的传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源热泵 换热器 温度分布 解析模型 格林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路基地源热泵系统的热力计算模型及其在冻胀病害防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胡田飞 刘济华 +1 位作者 岳祖润 张翊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1033,I0018,共13页
基于地源热泵的人工供热方法是寒区路基冻害防控的一种新措施。该文建立路基专用热泵的稳态热力计算模型,用于热泵选型匹配与优化设计。建立主要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器、蒸发器的结构参数与环境参数、制冷剂状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基于地源热泵的人工供热方法是寒区路基冻害防控的一种新措施。该文建立路基专用热泵的稳态热力计算模型,用于热泵选型匹配与优化设计。建立主要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器、蒸发器的结构参数与环境参数、制冷剂状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子模型间耦合方法,基于Python语言编制程序。首先,选择压缩机和制冷剂类型,拟定供热温度和集热温度;然后,依次调用4个子程序,以部件目标参数的计算值与拟定值是否相等为收敛判据,以制冷剂状态参数的计算值与拟定值是否相等为终止判据。循环计算收敛时对应的部件结构参数即为优化结果。文中选择准池铁路某冻害路基设计供热方案,验证程序可靠性。结果表明,热泵性能达到预设水平,保证了路基供热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路基 地源热泵 计算模型 压缩机 冷凝器 蒸发器 供热性能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平等尺度物理模型试验的地埋管换热性能关键影响因素
8
作者 王春磊 张佳乐 +3 位作者 李玉山 何剑波 谭松成 骆进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5,共10页
地埋管换热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由于现场测试难度大、耗时长和费用较高,前人大多仅针对单一因素展开研究,缺乏对其关键因素的系统了解。提出了一种水平等尺度模型平台,该平台可多次重复测试不同影响因素对地埋管换热效果的影响,在验... 地埋管换热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由于现场测试难度大、耗时长和费用较高,前人大多仅针对单一因素展开研究,缺乏对其关键因素的系统了解。提出了一种水平等尺度模型平台,该平台可多次重复测试不同影响因素对地埋管换热效果的影响,在验证了水平等尺度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测试了三进一出型和单U型地埋管的换热效率,并进一步测试了管间距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影响地埋管换热效率的机制。结果表明:在1.0和2.0 kW 2种功率下,与单U型地埋管相比,三进一出型地埋管的钻孔热阻分别降低了10.2%和35.9%,平均能效系数分别提高了3.4%和28.8%;当三进一出型埋管间距由60 mm增加至120 mm时,钻孔热阻降低了28.7%;管壁厚度的增大导致地埋管出口水温呈线性升高,管壁热阻也呈线性增大;扩大管间距时,出口流体温度和钻孔中心点处温度降低,这说明扩大管间距可以充分降低管间热干扰,达到提升换热效率的目的。因此,三进一出型地埋管充分利用了减薄进水管壁以减少热阻、增加出水管壁厚度以减少热损失的特点,且通过多管增大换热面积、增加管间距、减少管间热干扰等综合措施,显著提升了地埋管的整体换热效率。研究成果可为地埋管换热性能分析提供重要的实践手段,并为提升地埋管换热效率提供关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系统 地埋管换热器 换热性能 水平等尺度物理模型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埋管群冷热负荷对岩土体温度及热泵效率的影响
9
作者 张育平 李百曦 +6 位作者 刘俊 刘博洋 汤伏蛟 杨潇 王大为 荆鹏 谭忆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6-694,共9页
地埋管群(borehole heat exchangers,BHEs)是浅层地热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常见形式。冷热负荷差异导致的埋管群周围岩土体温度不平衡现象是造成地源热泵(ground source heat pump,GSHP)能效(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逐年降低的重... 地埋管群(borehole heat exchangers,BHEs)是浅层地热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常见形式。冷热负荷差异导致的埋管群周围岩土体温度不平衡现象是造成地源热泵(ground source heat pump,GSHP)能效(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逐年降低的重要因素。该文以加热为主工况下地埋管群周围岩土体温度与热泵效率为研究指标,采用经现场热响应试验(thermal response test,TRT)验证的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建立等进口温度运行模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埋管群中心岩土体温度在无制冷负荷下,初始温度由16.0℃降低至5年后的5.3℃,且冷热负荷比介于2/3~3/3时,有利于维持岩土体温度平衡。当负荷比由0提高到1时,热泵加热效率从3.8提升至4.5。相反,冷热负荷比的升高不利于制冷季节热泵效率的提升,当负荷比由0提高到1时,热泵制冷效率由7.2降至6.1。该文可为以加热为主工况的地埋管群冷热负荷合理制定与岩土体储能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群 浅层地热 冷热负荷 岩土体温度 热泵效率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深式浅层土壤垂直埋管换热器换热效能分析
10
作者 郭新锋 王天任 +4 位作者 王延欣 王滋樟 李昊 王令宝 卜宪标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6-901,共6页
为分析不同埋深下地埋管热短路程度及换热效能,文章建立了加深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三维动态仿真模型,对不同埋深下埋管换热效能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效能沿循环介质流动方向不断下降,且进水管降幅大于出水管,降幅随埋深... 为分析不同埋深下地埋管热短路程度及换热效能,文章建立了加深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三维动态仿真模型,对不同埋深下埋管换热效能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效能沿循环介质流动方向不断下降,且进水管降幅大于出水管,降幅随埋深增加而减小。当埋深为60~300 m时,地埋管的进、出水管换热量每20 m平均下降0.145~0.046kW和0.035~0.016kW。地埋管总换热量随埋深增加而增加,单位埋深换热量则相反。当埋深以60 m的幅度从60 m增加到300 m时,进口温度为2℃时的地埋管总取热量分别增加62.94%,25.27%,11.24%,8.55%,单位埋深换热量从28.33 W/m降低到了23.08,19.28,16.08,13.97W/m。与埋深60 m相比,埋深为120,180,240,300 m时的热短路不平衡系数分别增加20.39%,43.40%,64.33%,8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深式地埋管 地源热泵 埋深 热短路 换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试验研究
11
作者 李鹏 杨超 +3 位作者 段新胜 苏鹏为 李奇 马瑞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2,共9页
该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开展埋深为120 m单U型与345 m一进两出型地埋管换热器的现场岩土热响应与热恢复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管材及埋管类型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效率。结果表明,管材对换热效率影响较大,一进两出型换热器进孔钢管换热量占总换... 该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开展埋深为120 m单U型与345 m一进两出型地埋管换热器的现场岩土热响应与热恢复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管材及埋管类型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效率。结果表明,管材对换热效率影响较大,一进两出型换热器进孔钢管换热量占总换热量的71.4%。相较于120 m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345 m一进两出型地埋管换热器在冬季供暖工况下,每延米换热量平均提高24%,在夏季制冷工况下,由于初始平均地温较高,每延米换热量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源热泵 换热器 热响应试验 热恢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12
作者 汤旭阳 吕超 杨家恒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7-345,共9页
水平埋管地源热泵因其高效节能环保、运行稳定可靠、安装简单且成本较低,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水平埋管换热器作为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经济成本。综述了水平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 水平埋管地源热泵因其高效节能环保、运行稳定可靠、安装简单且成本较低,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水平埋管换热器作为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经济成本。综述了水平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包括水平埋管换热器自身因素、地下因素、气象参数、换热系统形式及运行方式。其中换热器结构形式、土壤的导热系数、空气温度是影响水平埋管换热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提高水平埋管的应用价值,未来可考虑研发更具性价比的新型水平埋管形式、人为创造有利的换热环境。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水平埋管换热器设计、提高系统能效和降低成本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水平埋管换热器 换热性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埋管地源热泵长度设计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
13
作者 毕伟蔷 韩宗伟 +2 位作者 张雪平 张宏志 杨灵艳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8,共9页
针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地埋管长度设计不合理问题,搭建了地源热泵三维动态仿真平台,将动态模拟的出口温度与规范要求的设计出口温度进行对比,评估地埋管设计长度的合理性。以北京某建筑为应用对象,研究了地埋管设计长度的... 针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地埋管长度设计不合理问题,搭建了地源热泵三维动态仿真平台,将动态模拟的出口温度与规范要求的设计出口温度进行对比,评估地埋管设计长度的合理性。以北京某建筑为应用对象,研究了地埋管设计长度的误差随土壤热物性参数与钻孔相关参数变化的规律,并用敏感性分析法量化了各因素对地埋管长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导热系数、土壤容积热容、钻孔深度、钻孔间距的增加,地埋管设计长度的相对误差逐渐增大。各因素的相对误差变化范围分别为:10.7%~27.3%、8.0%~23.8%、7.3%~12.5%、12.5%~17.4%。土壤导热系数敏感性分析的量化指标的绝对值为0.909,是地埋管长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余因素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土壤容积热容、钻孔间距、钻孔排列列数和钻孔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地埋管设计长度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界面热阻效应的地埋管分层传热解析模型及解答
14
作者 周祥运 胡世翔 +2 位作者 张夏阳 高游 孙德安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2-720,共9页
把地埋管换热器简化为有限实心圆柱面热源,建立考虑界面热阻效应的分层岩土传热解析模型。对传热控制方程进行有限汉克尔和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得到各分层岩土温度的拉普拉斯域解;通过与数值解和现有解析解的对比,验证该文模型解的正确性... 把地埋管换热器简化为有限实心圆柱面热源,建立考虑界面热阻效应的分层岩土传热解析模型。对传热控制方程进行有限汉克尔和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得到各分层岩土温度的拉普拉斯域解;通过与数值解和现有解析解的对比,验证该文模型解的正确性;重点评估界面热阻对地埋管近场分层岩土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界面接触热阻的存在,土层上界面温度因热量积聚而上升,土层下界面温度因热量减少而下降,土层界面处温度分布呈跳跃现象;(2)界面接触热阻对温度响应的影响随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径向距离的增加而减弱;(3)相邻土层导热系数的差值越大,界面接触热阻对分层岩土温度分布的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岩土分层传热 地埋管换热器 界面接触热阻 半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套管换热器注气传热优化设计
15
作者 陈雪梅 喻九阳 程俊文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7,共6页
为研究微孔注气技术应用在套管式换热器中的传热特性,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实验,选定注气孔数量(24—60个)、壳程流速(0.07—0.25 m/s)和流体温差(20—50℃)3个因素的4个水平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用努塞尔数作为评价指标,确定出最优水平组合... 为研究微孔注气技术应用在套管式换热器中的传热特性,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实验,选定注气孔数量(24—60个)、壳程流速(0.07—0.25 m/s)和流体温差(20—50℃)3个因素的4个水平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用努塞尔数作为评价指标,确定出最优水平组合,并对套管式换热器注气传热优化实验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气泡在液体的上浮过程中,充分干扰了原本较为稳定的流动状态,加强了液体的传热效果,相比无注气,壳程注气换热性能提高了9.45%—50.54%;壳程流速是影响换热性能的显著参数,其次是注气孔数量,最后是流体温差;换热器最优水平组合为A_(1)B_(4)C_(1),即注气孔数量为60个,壳程流速为0.25 m/s,流体温差为20℃,在该条件下计算得出的努塞尔数为134.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注气技术 正交试验法 强化传热 套管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温室温度控制系统的夏季降温效果试验研究
16
作者 黄浩 胡自成 +3 位作者 郭屹博 金宇超 张海燕 龚辰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6期60-67,共8页
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地埋管—热源塔的新型温室温度控制系统,利用水作为工作介质,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将温室内热量转移至土壤,并调整水流量和热源塔出风口风速,探究不同管道布置形式、管间距及埋深等运行参数对系统降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地埋管—热源塔的新型温室温度控制系统,利用水作为工作介质,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将温室内热量转移至土壤,并调整水流量和热源塔出风口风速,探究不同管道布置形式、管间距及埋深等运行参数对系统降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埋管并联布置方式优于串联布置,且管间距应大于0.2 m;增加地埋管深度可显著提升温室降温效果,在1.5 m深处时,夜间和日间降温分别达2.04、8.04℃;在风速2.5m/s、水流量1.2 m^(2)/h的工况下系统性能最优,制冷量达到7.59 kW·h,并保持EER值为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温度控制系统 地埋管换热器 热源塔 管道布置 温室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浅混合地埋管群传热模拟与分析
17
作者 程楠 罗勇强 +1 位作者 田志勇 张林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0-427,共8页
为探究浅层地埋管群与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耦合运行的可行性,在单管传热模型及管群传热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深浅混合地埋管群传热模型.在深浅混合管群运行过程中,建筑物冷负荷由浅层管群承担,热负荷由浅层管群以及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变... 为探究浅层地埋管群与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耦合运行的可行性,在单管传热模型及管群传热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深浅混合地埋管群传热模型.在深浅混合管群运行过程中,建筑物冷负荷由浅层管群承担,热负荷由浅层管群以及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变流程地埋管换热器)共同承担,以减缓土壤热积累.在1∶2、1∶1、2∶1三种冷热负荷比情况下,分别模拟分析深浅混合地埋管群和作为对照的浅层管群十个周期的运行情况.结果显示,深浅混合管群更适用于冷负荷小于热负荷的情况.特别地,当冷热负荷比为1∶2时,设计适宜的深浅混合管群的换热能力相较于浅层管群提高了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深浅混合地埋管群 解析传热 叠加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岩土热物性对U型中深层地埋管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孙婉玉 蒋天茁 +1 位作者 付强 王昌龙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0-619,共10页
U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U-bend Deep Borehole Heat Exchanger,UDBHE)可有效开采中深层地热能,具有较高的换热性能,因而备受关注。中深层岩土热物性一般随深度而变化,而目前缺乏分层岩土热物性对U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影响的深... U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U-bend Deep Borehole Heat Exchanger,UDBHE)可有效开采中深层地热能,具有较高的换热性能,因而备受关注。中深层岩土热物性一般随深度而变化,而目前缺乏分层岩土热物性对U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影响的深入研究。文章基于已经建立的UDBHE半解析传热模型,研究了分层岩土热物性(热导率和体积比热容)对UDBHE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层岩土热导率和体积比热容对UDBHE传热性能均有一定影响,并且其影响均随着岩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时间的增加,岩土热导率造成的影响逐渐增大,而岩土体积比热容造成的影响基本不变。保持各层岩土热导率的加权平均值不变,岩土热导率非均匀性对传热性能有较大影响,并且较大的岩土热导率非均匀性程度将促进UDBHE传热性能,反之则抑制。同理,岩土体积比热容非均匀性也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随时间变化很小。研究结果对UDBHE性能预测及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 分层岩土热物性 传热性能 热导率 体积比热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联合储热系统蓄放热特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蔷薇 李明 +3 位作者 王利春 胡娟秀 宋卫堂 魏晓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3-193,共11页
增设多蓄热介质联合主动蓄放热系统是解决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重保温、轻蓄热”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当前对于“土壤-空气-水”多介质联合储热系统蓄放热特性和加温效果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该研究以配备“空气源地中热交换-水源后墙... 增设多蓄热介质联合主动蓄放热系统是解决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重保温、轻蓄热”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当前对于“土壤-空气-水”多介质联合储热系统蓄放热特性和加温效果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该研究以配备“空气源地中热交换-水源后墙循环换热”联合储热系统的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跟踪测试和能量转移测算,对联合储热系统各自和组合的蓄放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有联合储热系统的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室内夜间最低空气温度维持在10℃以上,室内外最大温差达26.5℃。0~50 cm的土壤层是该温室主要蓄热介质,晴天土壤层蓄热量最高占总蓄热量的63.5%。地中热交换系统最高占土壤蓄热量的54.4%。水循环系统蓄热量可达424.04 MJ,最高占总蓄热量的45.1%,通过循环蓄热可将储水池内8 m3水的温度提高到35℃。连阴天时,通过引入蓄放热比指标,对联合储热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发现水循环系统具有蓄放热速度快的特点,蓄放热比绝对值最高可达1.62,是当天土壤蓄放热的1.8倍。但从总量上看,土壤仍是连阴天主要放热来源,在北京地区联合蓄放热系统能够维持3个连阴天的热量需求。水循环系统平均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为9.16,地中热交换系统平均COP为6.82,联合蓄放热系统综合COP为8.85,对比热泵,其节能率达60.26%。研究结果为联合储热系统蓄放热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墙体 传热 联合储热 蓄放热特性 水循环 地中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分层当量物性的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若恩 陈金华 +1 位作者 唐茂川 杜龙跃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文章综合考虑了土壤分层与地下水渗流等情况,结合实测数据,通过地埋管外壁温度计算得出地埋管内部流体温度与不同分层土壤的热物性参数,根据土壤当量物性进行分层,据此建立地埋管换热模型。经过对比验证实验发现,分层换热模型比常规均... 文章综合考虑了土壤分层与地下水渗流等情况,结合实测数据,通过地埋管外壁温度计算得出地埋管内部流体温度与不同分层土壤的热物性参数,根据土壤当量物性进行分层,据此建立地埋管换热模型。经过对比验证实验发现,分层换热模型比常规均质模型更接近实测值,误差更小;基于土壤分层当量物性的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模型模拟出水温度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21℃,模拟进、出口换热温差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14℃,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并作为后续地埋管换热优化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换热器 分层换热模型 地源热泵 当量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