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9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Urban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Quality Theory
1
作者 Xu Y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7-262,共6页
Social quality theory,as a new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is aim ed at studying the overall social situ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social indicators system from which includes four elem ents: socio-econom ic ... Social quality theory,as a new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is aim ed at studying the overall social situ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social indicators system from which includes four elem ents: socio-econom ic security,social inclusion,social cohesion,social empowerment and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governance is the basic platform of society governance.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quality approach to study community governance will give us not only a new analytical tool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com munity governance but also decision-making source to formulat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olicy,so as to give a future vision and direction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 社区发展 质量理论 治理 城镇 指标体系 经济安全 社会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社会及其治理面临的认知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伟进 陆杰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8,共11页
老龄社会治理首先需要厘清老龄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年人“负担”论、老年就业“挤兑”论、老龄化“抑制”创新论、老龄社会代际“冲突”论等常见有关老龄社会的认知偏误。研究表明,老龄化并不只带来医疗、照护、养老等公共服务负担,也可通... 老龄社会治理首先需要厘清老龄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年人“负担”论、老年就业“挤兑”论、老龄化“抑制”创新论、老龄社会代际“冲突”论等常见有关老龄社会的认知偏误。研究表明,老龄化并不只带来医疗、照护、养老等公共服务负担,也可通过发展银发经济等形成“长寿红利”。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国际经验,并不必然大幅“挤兑”年轻人就业。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没有确定结论,需要考虑发展阶段、创新类型、创新主体等因素。人口老龄化可能经由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公共决策倾向、价值观分歧等带来潜在的代际冲突,但这可通过社会共治机制和公共政策调节得以避免。同时,老龄社会治理本身还面临政府单一主体论、主管部门单一责任论、老年人单一利益相关者论、数字技术无关论等认知偏误挑战。积极应对老龄社会和老龄社会治理的认知挑战,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和全民共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社会 老龄社会治理 人口老龄化 “长寿红利” 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数字政府建设的规制路径——基于风险社会的视阈 被引量:6
3
作者 傅建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与能力跃迁契合了数字政府转型中的多维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数字政府的建设提供在政府决策科学性与前瞻性强化、政府运作效率优化与成本降低、政务服务的亲切度与参与度提升等方面的助力。从风险社会的理... 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与能力跃迁契合了数字政府转型中的多维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数字政府的建设提供在政府决策科学性与前瞻性强化、政府运作效率优化与成本降低、政务服务的亲切度与参与度提升等方面的助力。从风险社会的理论出发,信息时代的风险网络更为复杂、治理更加困难,需要引入三维视角从而综合施策。回归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数字政府建设的场景来看,存在着复杂算法引发的数据安全与信息保密风险、资本力量解构行政权力公共属性的风险、数据处理导致的公民数据权利被侵犯风险。数据分类分级、算法伦理审查、技术问责能够成为应对上述风险的有效规制路径,而针对上述路径,能够以数据多维审视为基点、以行政机关义务为途径、以算法应用监管为场景,提出可操作性更强的细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数字政府 风险社会 法治对策 算法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基层社会情感治理的理论探赜与实践布局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2,共9页
情感治理内生于中国社区的独特土壤,承载着鲜明的政治与社会双重本土基因。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维度,情感治理彰显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柔性治理范式。基层社会情感治理模式呈现为对象治理、工具治理、目标治理三位一体的... 情感治理内生于中国社区的独特土壤,承载着鲜明的政治与社会双重本土基因。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维度,情感治理彰显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柔性治理范式。基层社会情感治理模式呈现为对象治理、工具治理、目标治理三位一体的内涵架构,并在治理方式融合创新、治理结构重塑再造以及治理效能提升等方面展现出多维度的积极价值。当前,要实现促进正向积极情感再生、增加社会资本存量、重塑基层各种社会关系的治理目标,基层社会情感治理须通过党政筑基、专业驱动、情景适配、人文关怀和数智赋能等策略进行系统化的实践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 情感治理 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全政府和全社会方法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目标实现路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文慧 段禾祥 +4 位作者 张风春 刘海鸥 李子圆 张文国 杜乐山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7,共9页
《生物多样性公约》明确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组分的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获取及其惠益的公平公正分享三大目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进一步强调了平衡且全面实现此三项目标的重要性。近年来,伴随中国作为... 《生物多样性公约》明确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组分的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获取及其惠益的公平公正分享三大目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进一步强调了平衡且全面实现此三项目标的重要性。近年来,伴随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的持续发力,“生物多样性治理”一词的使用频次逐步上升。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国际重要场合屡次重申中国将致力于强化“生物多样性治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系统化的生物多样性治理,均衡地推进《生物多样性公约》设定的各项目标,以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针对当前生物多样性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和中国的实际国情,基于全政府和全社会方法,本文提出中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策略,包括在政府层面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各自职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在社会层面,倡导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地方社区以及广大公众等多个主体,通过紧密的合作、信息的共享以及协同的行动,共同为生物多样性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政府和全社会方法 《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 治理体系 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动员与联动治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机制——以陕西省S县“五同”工作法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何得桂 陈露露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9,127,128,共14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蕴含着组织动员与联动治理的意蕴,这是观察“中国之理”的重要维度。组织动员旨在激活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形塑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员机制。在结构维度上,组织动员依托...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蕴含着组织动员与联动治理的意蕴,这是观察“中国之理”的重要维度。组织动员旨在激活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形塑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员机制。在结构维度上,组织动员依托政治势能健全组织结构,形成体系化动员;在行动维度上,它释放党建势能统合治理行动,促成引领型动员。治理有效离不开动员式治理,更需要联动式治理。基于党组织的制度优势,联动治理以其整合性力量构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机制。从治理维度看,联动治理基于集成联结凝聚治理要素,展现要素化联动;从改革维度看,它通过多维互动平衡好秩序与活力,呈现责任型联动。作为中国特色的治理创新实践样态,组织动员、联动治理与共同缔造的行动理念和基本方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高度耦合性,它们共同彰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生动图景和治理智慧,这对于促进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具有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组织动员 联动治理 基层社会 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智能社会:现实图景、发展趋向与治理使命 被引量:4
7
作者 苏竣 魏钰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8,共11页
科技发展正推动人类快速迈入以人工智能作为主导技术和生产力,被智能革命全面影响、改造和定型的智能社会。基于对“技术—社会—治理”关系的阐释,揭示了人工智能创新引领下,智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系统变革。... 科技发展正推动人类快速迈入以人工智能作为主导技术和生产力,被智能革命全面影响、改造和定型的智能社会。基于对“技术—社会—治理”关系的阐释,揭示了人工智能创新引领下,智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系统变革。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作为独立主体带来的新质生产力、文明新形态、社会运行新机制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价值观对立、经济活动无序、社会管理超复杂、认知混乱、能耗激增等风险挑战与治理要求。从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规训的角度,阐释了以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为代表的实验主义治理新范式,提出在通用人工智能日臻成熟、智能社会转型提速的新形势下,加快从“智能的社会治理”转向“智能社会的治理”,构建人文智能社会的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社会 实验主义治理 社会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国式养老的理论解析与路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孙鹃娟 陈雨欣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7,共11页
我国人口发展现已进入关键期,正在形成新的人口格局。推动中国式养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主要任务。新时代的中国式养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通过老龄... 我国人口发展现已进入关键期,正在形成新的人口格局。推动中国式养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主要任务。新时代的中国式养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通过老龄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形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现阶段的中国式养老呈现出趋同性、独特性、差异性、阶段性以及大国性的鲜明特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理解和把握如何推动中国式养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指南。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应发挥“一核多元”的优势推进大国人口老龄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创新中国式养老的内容与形式,应在保基本、补短板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式养老的均衡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提高养老效益,探索构建开放多元的养老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全体老年人共享高质量的中国式养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养老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 老龄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的原理性贡献 被引量:1
9
作者 田鹏颖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这一重大理论贡献无论就其所回应的现代社会重大理论关切、实践呼唤,还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国家学说演进中的重大理论创新来说都具有原理性,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 “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这一重大理论贡献无论就其所回应的现代社会重大理论关切、实践呼唤,还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国家学说演进中的重大理论创新来说都具有原理性,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升华.这一重大理论贡献把我们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新论域.“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拓展,是化解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新视角.这一重大思想理论贡献对我们在新征程、新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社会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社会基本矛盾 原理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一种中国特色的治理之路
10
作者 沈永东 陈周懿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3,共10页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我国社会治理经历了从社会管控、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三个阶段的发展演进,实现从行政力量单一主导的管控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转变。当前围绕社会治理展开的研究核心议...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我国社会治理经历了从社会管控、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三个阶段的发展演进,实现从行政力量单一主导的管控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转变。当前围绕社会治理展开的研究核心议题表现为: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社会治理中“稳定有序”和“充满活力”的关系;社会治理的行政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互补嵌合。我国已进入数字社会治理时代,社会治理的未来研究可以围绕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社会治理从多元到多维转型、社会治理生态重构等议题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中国特色 活力与秩序 治理机制 数字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公”与“共”:占据结构洞的县域社会组织
11
作者 林雪霏 单雅杰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18,M0005,M0006,共23页
诸多县域民生供给网络同时活跃着政府主导的“公”领域和扎根乡土社会的“共”领域。这两个领域都属于封闭系统,依托差异化的组织和资源各自独立运行。雄镇Y基金会占据两个领域间的结构洞,一方面通过战略同盟、共同决策等桥接方式,促进... 诸多县域民生供给网络同时活跃着政府主导的“公”领域和扎根乡土社会的“共”领域。这两个领域都属于封闭系统,依托差异化的组织和资源各自独立运行。雄镇Y基金会占据两个领域间的结构洞,一方面通过战略同盟、共同决策等桥接方式,促进“公”“共”两个领域既有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依托慈善组织形式开展志愿活动和专业化服务,推动民生供给的创新性生产,在政社合作中有效实现了地方性民生供给的质量提升与覆盖面扩展。县域社会中社会组织的“桥接”角色既出自基层政府增强其基础性权力的理性考量,又与乡土公益亟待现代化转型的社会需求息息相关,而非强势方“借道”的结果。这种政社关系源于县域社会的宗族社会网络、乡贤慈善文化与稳定政商关联,三者共同构筑了均衡的政社关系格局,也促成了政社精英基于地方性道德良俗的共意和集体行动。因而,立足县域社会有助于深入开发乡土资源以挖掘政社互动的本土化空间和新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供给网络 桥接中介 政社互动 县域空间 乡土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领共治的机理: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现形态探析
12
作者 方雷 卢腾 《治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82,F0002,159,共16页
党的领导作为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明特征,不仅体现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实践维度,还在治理形态层面彰显党作为领导核心的理论创新。立足于“政党—国家—社会”关系框架而提出的党领共治概念,既是对党政体制下“一核多元”基层社... 党的领导作为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明特征,不仅体现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实践维度,还在治理形态层面彰显党作为领导核心的理论创新。立足于“政党—国家—社会”关系框架而提出的党领共治概念,既是对党政体制下“一核多元”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描述性概括,也是一种对政党如何引领多元主体实现社会共治的理论阐释,其建构逻辑根植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逻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相较于多中心治理和科层制治理,党领共治在权威分布、决策模式、组织结构、治理方式和价值目标等特征方面呈现出其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逻辑。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党领共治主要通过政治统领、组织嵌合以及社会整合三种机制展开,并在基层社会场域中实现了治理权威的统筹引领、治理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治理主体的协同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领共治 基层社会治理 “政党—国家—社会”关系 实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转型的研究及深化
13
作者 董磊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44,共13页
学界关于乡村治理转型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积累,但是需要进一步全面梳理并厘清相关的核心议题和分析框架,揭示治理转型的机制与逻辑,形成能有效解释中国社会的理论、中国治理的理论。乡村治理转型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包括治理转型的结... 学界关于乡村治理转型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积累,但是需要进一步全面梳理并厘清相关的核心议题和分析框架,揭示治理转型的机制与逻辑,形成能有效解释中国社会的理论、中国治理的理论。乡村治理转型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包括治理转型的结构性背景、治理形态的演变机制、治理逻辑的转换、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方位与核心议题、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五个方面。乡村治理转型研究的深化,需要加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方位目标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系、绩效型强激励行政体制中基层政府组织的运行逻辑、乡村社会变迁所形塑的“过渡型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的深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转型 “过渡型社会” 绩效型强激励体制 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整合:技术嵌入下治理重心下移的实现路径——基于“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案例的分析
14
作者 向玉琼 朱仁森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16,共11页
技术嵌入下治理重心如何下移,是数字社会治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基于衢州市“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的案例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通过“组织整合”路径,有效实现了治理重心下移与治理效能提升。“组织整合”体现为地方政府依托数字平台,运用... 技术嵌入下治理重心如何下移,是数字社会治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基于衢州市“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的案例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通过“组织整合”路径,有效实现了治理重心下移与治理效能提升。“组织整合”体现为地方政府依托数字平台,运用权责清单、数据管理、集成联办、全链条闭环管理以及模块化协作等行动机制,对组织的权责边界、数据资源、服务事项、考评流程及职能部门等要素进行系统性整合,从而构建起多要素协同的组织网络系统。这一整合过程突破了传统科层组织运作中的固定边界与标准化程序,增强了政府层级之间的互动性与渗透性,为治理重心下移开辟了制度性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整合 治理重心下移 科层组织改革 数字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五”时期以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15
作者 朱浩 陈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8,共12页
老龄社会治理将人口老龄化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叙事,是新时代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系统治理方案。作为老龄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仅关注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而且更加关注养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这种广义理解使其... 老龄社会治理将人口老龄化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叙事,是新时代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系统治理方案。作为老龄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仅关注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而且更加关注养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这种广义理解使其与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存在必然的逻辑关联。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的人本主义价值目标导向、资源配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及技术治理特质,要求持续强化供给侧驱动、需求驱动、政策和技术驱动,以需求满足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且实现制度与技术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对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系统支撑。基于二者内涵廓清和逻辑关联,分析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供给结构性失衡导致内生动力不足,需求未充分激发和满足导致“行动-目标”堕距及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难以转化为治理效能。面向“十五五”,要立足中国自身禀赋优势和老年人需求特征,从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满足和激发老年人需求、加强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等方面不断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持续激发现代化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以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而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五”时期 养老服务 高质量发展 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 美好生活需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社会发展中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
16
作者 龚文娟 张潇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8,共14页
绿色社会发展基础之一是公众参与评价、反馈和监督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构建社会可持续发展程度与环境质量评价双因素解释框架,阐释中国居民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评价机制,并使用《中国统计年鉴》和2021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 绿色社会发展基础之一是公众参与评价、反馈和监督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构建社会可持续发展程度与环境质量评价双因素解释框架,阐释中国居民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评价机制,并使用《中国统计年鉴》和2021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等数据,对该解释框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公众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评价大致经历了下降到上升的过程,公众对中央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高于对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2)公众对政府的环境治理期待越高,其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越低;居住地环境质量的提高和居民居住体验的改善会正向影响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而对居住地的环境风险感知会负向影响公众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3)短期内,人均GDP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的提高对公众评价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有负向影响作用;而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收入、人均寿命的提高,并不能在短期内快速转化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和动力,政府环境治理的初步成效也不能快速提高公众的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研究表明,环境社会治理是一项长线工程,应注重维护推动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制度性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社会发展 环境质量评价 可持续发展指数 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范式的建构
17
作者 童敏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1,共8页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作为基层治理创新重要力量的中国社会工作亟须从现代化视角审视其专业定位和知识范式。通过比较现代化视角下中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两者都依赖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以及人...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作为基层治理创新重要力量的中国社会工作亟须从现代化视角审视其专业定位和知识范式。通过比较现代化视角下中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两者都依赖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以及人们对良性社会和生活秩序的渴望,都经历了从环境适应到社会关系改善再到生活关系调整三个阶段的专业探索。不同的是,中国社会工作是站在生活秩序重建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建构实践知识范式的,它依据多元哲学视角,在日益疏离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与环境内外互促的个人自主成长。这是一种关注个人自主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治理范式,而不同于在注重环境适应的现代化初期由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创建的注重事务问题解决的帮扶范式。这种治理范式不仅能够找回在过度标准化的现代化进程中丢失的个人自主理性,而且能够展现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对多元现代化的诉求,以及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工作 自主知识范式 帮扶范式 治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维度的档案学会社会治理参与路径与功能实现
18
作者 王广宇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0,共4页
档案学会参与社会治理需要资源也能供给资源,其资源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地位和发展。基于档案学会参与社会治理中的资源配置和孵化功能分析,提出重塑社会功能赢获“显性”和“隐性”资源需求,拓展资源功能守正创新并重优化资源供给... 档案学会参与社会治理需要资源也能供给资源,其资源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地位和发展。基于档案学会参与社会治理中的资源配置和孵化功能分析,提出重塑社会功能赢获“显性”和“隐性”资源需求,拓展资源功能守正创新并重优化资源供给,提升资源效能寻求组织增益兼备社会效益等三大路径,以提升档案学会在行业定位和社会发展中的自信和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学会 社会治理 资源功能 资源配置 显性资源 隐性资源 组织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互动治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嘉瑜 何得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1,共12页
社会治理共同体关乎国家善治能力。与互动式治理、运动式治理相比,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日益展现全过程互动治理的特征,它注重“主体-责任”的结合,突出治理主体的积极治理和主动担责。全过程互动治理旨在充分激活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 社会治理共同体关乎国家善治能力。与互动式治理、运动式治理相比,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日益展现全过程互动治理的特征,它注重“主体-责任”的结合,突出治理主体的积极治理和主动担责。全过程互动治理旨在充分激活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重视与多元治理主体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注重深化条抓块统。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涉及闭环式治理、下沉式治理、参与式治理和赋能型治理,它们分别形塑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组织力和回应力,基于党领共治以深化有形覆盖并促进有效覆盖,从而驱动高效能治理。通过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共同缔造,基层治理迈向“简治-良治-善治”的轨道,彰显了党领共治的互动组织、行动动员、力量凝聚的作用,进而推动基层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互动治理 党建引领 基层社会 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乡贤嵌入乡村治理:困境、成因及纾解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心仪 杨建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6,共9页
“嵌入理论”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新分析框架,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生力量,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不能脱离其所在的社会关系,而是必须嵌入其中。但目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还面临身份嵌入、利益嵌入、观念嵌入等方面的困境。... “嵌入理论”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新分析框架,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生力量,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不能脱离其所在的社会关系,而是必须嵌入其中。但目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还面临身份嵌入、利益嵌入、观念嵌入等方面的困境。身份方面,作为体制外治理主体,新乡贤面临嵌入村“两委”和村民法定自治主体的困境;利益方面,作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治理者,新乡贤面临将自身利益嵌入村民及村庄利益的困境;观念方面,新乡贤面临其具有的现代观念嵌入乡村传统观念的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新乡贤缺乏乡村治理的法定身份,“理性经济人”考量及乡村文化处于重塑期等。对此,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纾解,如可以从赋予新乡贤嵌入乡村治理的合法身份、构建乡村利益共同体、塑造现代乡村新文化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治理 嵌入理论 乡村社会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