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2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Employment Status of Migrant Work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
作者 Zhao Ji-ying Wang Yao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5年第1期83-90,共8页
With the gradual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spe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is increas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is group in cities determine the qu... With the gradual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spe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is increas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is group in cities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are of grea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This study took the migrant work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ook the representative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as the respondent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status.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se aspects, such as nature information, employment selection, employment quality, and social security, etc. Finally, it provided valuable ideas and methods on the reasonable solutions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the migrant workers to better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e their living qua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grant worker EMPLOYMENT INVESTIG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数字技术注意力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密 许敏 +1 位作者 于焕生 黄利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9,共11页
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研究利用2017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对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数字技术的关键词进行度量,构建政府数字技术注意力指标,考察了政府数字技术注意力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发... 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研究利用2017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对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数字技术的关键词进行度量,构建政府数字技术注意力指标,考察了政府数字技术注意力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政府数字技术注意力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影响在不同就业质量分位点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组检验结果显示,政府数字技术注意力在农民工群体内部引致的就业质量提升具有技能偏向性特征。政府数字技术注意力通过促进农民工使用数字技术来提高就业质量,且数字技术感知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为实现数字赋能高质量就业目标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注意力 数字技术 农民工 就业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角色与已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的视角
3
作者 李卫东 李树茁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7,共16页
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不仅关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议题。大量研究发现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比男性农民工差,但少有研究专门探讨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性别分层、婚姻分层对农民工心理健康及其性别差异的影响,而这... 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不仅关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议题。大量研究发现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比男性农民工差,但少有研究专门探讨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性别分层、婚姻分层对农民工心理健康及其性别差异的影响,而这对促进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及性别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基于2009年福建省X市农民工调查数据,从性别-角色的视角出发,使用描述统计和线性回归的方法考察了已婚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探讨了性别角色在其中的影响。研究发现,已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影响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收入、教育和职业稳定性等与养家糊口角色相关的因素以及夫妻分居会显著降低已婚男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对已婚女性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迁移带来的性别角色分工的变化使得已婚女性农民工从中获得了更多收益,但已婚男性农民工则更可能遭遇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与不利迁移环境的双重挤压。这一结果也预示着既需要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在流入地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也需要关注父权制文化对两性健康的影响,积极地推进性别友好的文化建设,持续地促进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农民工 心理健康 性别差异 社会经济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劳动负荷下进藏人员高原作业疲劳研究
4
作者 周勇 李翔 +2 位作者 侯兴隆 马佳瑶 来雨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9,共9页
在高原低压缺氧和劳动负荷双约束下,进藏人员作业疲劳相比平原地区累积速率更快、疲劳程度更深,作业风险大。为探究进藏人员作业疲劳问题,综合考虑劳动强度、疲劳症状特征,设计高原作业疲劳自评量表,并于西藏拉萨开展劳动负荷模拟实验,... 在高原低压缺氧和劳动负荷双约束下,进藏人员作业疲劳相比平原地区累积速率更快、疲劳程度更深,作业风险大。为探究进藏人员作业疲劳问题,综合考虑劳动强度、疲劳症状特征,设计高原作业疲劳自评量表,并于西藏拉萨开展劳动负荷模拟实验,分析不同劳动负荷下主观疲劳度和心率随时间的变化,从主、客观2个方面研究高原作业负荷对机体疲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低氧环境影响,高原地区不同劳动负荷下呼吸疲劳显著性始终较高(P<0.05);随着作业时间推进,主观疲劳度持续累积,但疲劳增长率逐渐减小;随着劳动负荷增加,心率呈现非线性上升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高原作业疲劳干预、职业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氧环境 进藏人员 作业疲劳 主观疲劳 心率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际差异视角下政府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幸福感的影响
5
作者 宁可 龚兴豪 朱哲毅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6,共11页
进城务工人员幸福感普遍较低,政府培训被视为提升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深入探讨了政府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幸福感的影响与机制,并考察老一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代际差异。在理论分析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16年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 进城务工人员幸福感普遍较低,政府培训被视为提升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深入探讨了政府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幸福感的影响与机制,并考察老一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代际差异。在理论分析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16年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政府培训显著提高了进城务工人员幸福感,但作用机制存在代际差异。对于老一代进城务工人员,政府培训通过提升技能广度增强幸福感,体现在工作时间减少、加班频率降低,以及生活自由度、社会层级认知和工作尊重感提升。对于新生代务工人员,政府培训通过提升技能深度增强幸福感,表现在收入增加、正规就业机会增多及生活自由度和工作尊重感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感 政府培训 进城务工人员 代际差异 显性和隐性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性赋权:女性农民工的主体建构研究
6
作者 孔海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流动作为一种赋权,使得流向城市的农村女性成功“脱域”和“脱序”。女性农民工的流动过程是一个资源累积与能动性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赋权过程,通过多维资本的累积与能动性的发挥,女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自我层面的全面赋权,完成了个... 流动作为一种赋权,使得流向城市的农村女性成功“脱域”和“脱序”。女性农民工的流动过程是一个资源累积与能动性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赋权过程,通过多维资本的累积与能动性的发挥,女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自我层面的全面赋权,完成了个体身份的转型与主体性的重构,建构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主意识的、能够自由选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形象。女性从被建构的“女人”“打工妹”和“乡下人”转变为“独立女性”“老板”和“城里人”,突破了父权制、二元社会结构和阶层结构的束缚与桎梏的同时,实现了对自我的建构。研究发现,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具有动态性、过程性、复杂性的特点,女性主体性的建构经历了被动适应到主动反抗,再到无意识合谋的过程,经济独立、教育提升与自我意识觉醒是女性主体建构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赋权 女性农民工 主体建构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农民工进入饲料产业创业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
7
作者 张卿 孔琳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5-148,共4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饲料产业作为连接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关键环节,展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家政策的支持降低了创业门槛,饲料产业的市场需求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创业机遇,技术培训和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宽...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饲料产业作为连接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关键环节,展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家政策的支持降低了创业门槛,饲料产业的市场需求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创业机遇,技术培训和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宽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家乡资源优势则为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返乡农民工可通过参加培训弥补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利用多方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寻求产品创新,开展差异化竞争,充分利用扶持政策加强市场对接,从而在饲料产业创业中取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返乡农民工 饲料产业创业 可行性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对农民工返乡的影响
8
作者 杨胜利 王伟荣 刘金盼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94,共16页
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影响下,人口流向正呈现新的变动趋势。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7期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Multinomial 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民工返乡的影... 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影响下,人口流向正呈现新的变动趋势。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7期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Multinomial 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民工返乡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村振兴对农民工返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强化;(2)乡村振兴战略对户籍所在地城镇化水平较高、具有较高受教育程度的农民工返乡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初期,其对短距离务工的农民工以及高年龄组农民工返乡产生的影响更为突出。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乡村振兴战略在促使长距离务工农民工和低年龄组农民工返乡方面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愈发显著;(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乡村振兴战略可以通过强化农民工对政府工作的认可度,增强其主体意识,改善城乡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情况,进而有效促进农民工返乡;(4)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民工返乡后的就业类型选择和工作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为此,要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效能,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进一步推动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返乡农民工 城乡融合 返乡创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工会耦合关系对农民工体面劳动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韩明燕 胡恩华 +2 位作者 单红梅 查萱琪 张俊婷 《管理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6,共16页
面对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的要求,农民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不体面劳动问题依然突出。本文基于身份理论,围绕农民工身份问题探讨了不同类型企业-工会耦合关系(enterprise-union coupling relationship,EUCR)对农民工体面劳动的... 面对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的要求,农民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不体面劳动问题依然突出。本文基于身份理论,围绕农民工身份问题探讨了不同类型企业-工会耦合关系(enterprise-union coupling relationship,EUCR)对农民工体面劳动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1)边缘型EUCR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工与同事以及组织之间的互动,增加其社会关系资源,但资源类型不够丰富、数量较少,且缺乏稳定性,使得农民工感知不到自身身份被组织认可,进而体面劳动的整体提升效果不显著。(2)辅助型EUCR没有及时响应农民工的资源诉求,并要求农民工积极投入生产,这加剧了农民工身份不被组织认可的问题,使全体农民工产生负向的体面劳动感知。(3)纠偏型EUCR既可以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收入、劳动安全等基础型资源,又能够为其争取一定的工作参与、职业发展等增长型资源,此时农民工感知自身身份得到组织认可,进而普遍产生正向的体面劳动感知。(4)共生型EUCR能够有效满足农民工对劳动收入、劳动安全、工作参与、职业发展和社会关系等资源的诉求,使农民工感知到身份得到组织的充分认可,进而实现体面劳动在组织水平上的提高。(5)与纠偏型EUCR相比,共生型EUCR带给农民工的资源更加丰富、充足和稳定,对农民工身份地位的改善和体面劳动水平的提升作用在整体上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工会耦合关系 农民工 体面劳动 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地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家庭代际关系类型与影响因素
10
作者 崔烨 靳小怡 胡钊源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90,共10页
利用深圳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基于代际团结理论、纳入冲突维度,采用潜在类别模型构建农民工代际关系类型;基于构建的“宏观结构-微观资源”解释框架,使用分层Logistic模型分析这些关系类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工家庭存在远但和谐型... 利用深圳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基于代际团结理论、纳入冲突维度,采用潜在类别模型构建农民工代际关系类型;基于构建的“宏观结构-微观资源”解释框架,使用分层Logistic模型分析这些关系类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工家庭存在远但和谐型、近但有间型、远但亲近型、远且不和谐型等关系类型,继最传统的远但和谐型、最现代的远且不和谐型成为次普遍的关系类型,反映了异地城镇化的深刻影响。跨区域流动、养老机构印象差与远但和谐型关系负相关,反映了异地城镇化对农民工家庭即时、深远的冲击。长期和短期资源交换总体上有助于维系传统代际关系,表明利他动机和互惠原则对异地城镇化风险的应对。研究结论可为促进农民工和谐代际关系和家庭福利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地城镇化 农民工 代际关系类型 潜在类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零工就业加剧新生代农民工过度劳动了吗
11
作者 马红梅 毛德姿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0,共10页
基于2023年滇黔桂三省区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平台零工就业对新生代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区别于传统就业模式,文章以数字平台的零工经济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过度劳动问题。研究发现:平台零工... 基于2023年滇黔桂三省区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平台零工就业对新生代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区别于传统就业模式,文章以数字平台的零工经济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过度劳动问题。研究发现:平台零工就业显著提高了新生代农民工过度劳动概率,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平台零工就业加剧过度劳动的影响更多存在于低家庭参与程度和低数字技能水平的个体中。机制分析显示,弹性工作和社会保障是平台零工就业加剧过度劳动的重要影响机制。进一步讨论发现,平台零工就业对新生代农民工过度劳动时间深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鉴于此,有必要制定针对性对策改善平台零工经济下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福利待遇,以期促进平台零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零工就业 过度劳动 新生代农民工 弹性工作 社会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会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吗?——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
12
作者 王楠 盛旻 蒋天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127,共14页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聚焦于农民工与迁入地户籍人口权利差距,借助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探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聚焦于农民工与迁入地户籍人口权利差距,借助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探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显著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强市民身份认同、提高个体收入水平两条路径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异质性分析表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提升作用显著,而子女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作用不显著;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促进了市辖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但对县域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提升作用不明显。此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已婚、随迁家属较多的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意愿提升作用更强,对家庭拥有宅基地、新迁移的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意愿提升效果较弱。结合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县域综合承载力,进一步破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农民工市民化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不稳定”遇到“老龄化”:延迟退休背景下大龄农民工的就业风险与政策应对
13
作者 孙中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8,共9页
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50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工占比已超过30%,就业结构“灵活化”与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历史性地交织在一起。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如何进一步保护大龄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促进大龄农民工... 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50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工占比已超过30%,就业结构“灵活化”与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历史性地交织在一起。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如何进一步保护大龄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促进大龄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完善失业大龄农民工的退出保障机制,成为当前我国民生保障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对大龄农民工就业风险的分析,建议国家承担起更大的社会保障兜底责任,通过制度优化和增加公共服务投入,构建起大龄农民工的就业支持机制和劳动力市场退出保障机制,旨在为这一群体实现从职业衰退期到制度性退休顺利过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龄农民工 就业支持 延迟退休 社会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如何提升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基于社会融合程度的视角
14
作者 王思 张祎盼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63,共24页
尽管数字经济能通过提供更高的预期收入和就业机会吸引劳动者流入,但未必能够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决策。文章结合2017—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县域层面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基于工具变量法识别了数字经济提升流动人口... 尽管数字经济能通过提供更高的预期收入和就业机会吸引劳动者流入,但未必能够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决策。文章结合2017—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县域层面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基于工具变量法识别了数字经济提升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因果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在考虑不同的变量指标、计量模型和样本限制条件,控制流出地的影响以及安慰剂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于高收入、受过高等教育、非农户口、没有宅基地或承包地、雇主或自营劳动者的居留意愿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主要通过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的渠道发挥作用,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增强了心理融合意愿、拓展了更广泛的本地活动、建立了更密切的社会关系和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服务。相较于社会融合,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对有限。可能的原因是缺乏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劣势部分抵消了数字经济的收入和就业效应,只有跨越了相应的人力资本门槛,流动人口才能够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善自身的劳动力市场地位。文章对研究数字经济时代下如何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流动人口 居留意愿 数字劣势 社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机会再造:乡村振兴视域下第一代农民工城-乡转场生计重构研究
15
作者 仇凤仙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第一代农民工日渐步入老年,伴随着年龄增长,他们面临劳动力流失,劳动技能更迭迟缓的问题,其生计模式也由以往主要依靠从事重体力劳动获取生活资料,转变为以适度劳动为主的生计方式。第一代农民工所依赖的以劳动力为关键生计来源的生计... 第一代农民工日渐步入老年,伴随着年龄增长,他们面临劳动力流失,劳动技能更迭迟缓的问题,其生计模式也由以往主要依靠从事重体力劳动获取生活资料,转变为以适度劳动为主的生计方式。第一代农民工所依赖的以劳动力为关键生计来源的生计模式正面临着城市生计机会减少等外部推力因素,其生计系统呈现出社会-个体双重脆弱性。第一代农民工正处于生计转型的关键阶段,亟待解决生计重构这一现实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自身劳动力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其日常生活场域逐渐从城市向乡村社会转移。在此过程中,为提升第一代农民工的生计可持续性,其生计支持体系的重构需要在要素支持、空间保障、乡村生活机会等方面给予倾斜性保障,并通过上述保障措施实现第一代农民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代农民工 乡村振兴 生计机会 社会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 社会性流动的影响
16
作者 佟大建 郭飞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3,共11页
农民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畅通其向上流动通道对于加快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收入和职业两个角度对农民工社会性流动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 农民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畅通其向上流动通道对于加快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收入和职业两个角度对农民工社会性流动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社会性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提高了农民工的社会性流动水平。机制检验研究表明,流入地社会资本积累、身份歧视改善和市民化意愿提升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农民工社会性流动的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有居住证、新一代和高学历农民工社会性流动的促进作用更强。研究为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性流动水平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民工 社会性流动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流动人口的企业家精神与扩大消费内需——基于对流出地宗族网络历史影响的考察
17
作者 温兴祥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132,共17页
充分发挥农村流动人口的企业家精神,通过创业活动提高收入,从而提高其家庭消费,有利于发挥这一数量庞大群体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历史上的宗族网络在改革开放初期曾对乡镇企业发展发挥过促进作用,会延续影响当下的农村人口企业家精神。... 充分发挥农村流动人口的企业家精神,通过创业活动提高收入,从而提高其家庭消费,有利于发挥这一数量庞大群体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历史上的宗族网络在改革开放初期曾对乡镇企业发展发挥过促进作用,会延续影响当下的农村人口企业家精神。文章运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流出地人均祠堂数作为代理变量、距离南宋朱熹生前讲学最重要三个书院的最短距离作为工具变量,验证了流出地历史宗族网络促进了农村流动人口自雇创业,显著增加农村流动人口家庭消费。进一步分析表明,和宗族网络相关的同乡社会网络、消费平滑效应和消费倾向差异,并不能解释流出地宗族网络对农村流动人口家庭消费的影响,证明流出地宗族网络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家精神激励提升消费。宗族网络有很强的历史局限性,本研究启示是应高度重视农村与乡镇地区的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健全农村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流动人口增收与内需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出地宗族网络 农村流动人口消费 企业家精神 扩大内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背景下职业技能培训助力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
18
作者 易烨 岑华锋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93-100,共8页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目标群体,探索农民工群体收入和工作质量的提升路径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价值。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存在非正规就业、低层次就业、多代际共存等群体特征,基于职业技能的视角,农民工群体要...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目标群体,探索农民工群体收入和工作质量的提升路径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价值。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存在非正规就业、低层次就业、多代际共存等群体特征,基于职业技能的视角,农民工群体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还存在数字经济下的技能鸿沟与结构性失业、环境规制倒逼下的技能断层与职业挤出和技能适配不足造成返乡创业低端化等现实挑战。为应对以上挑战,要精准对接数字经济需求,破解技能鸿沟与结构性失业;强化绿色技能供给,应对环境规制下的职业挤出风险;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回应代际分化与老龄化需求;重构返乡农民工创业技能培育机制,突破低端化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职业技能培训 农民工 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凭子“贵”?子女随迁与流动女性收入不平等
19
作者 成佳俐 孙中伟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4,共11页
举家迁移是流动人口主要的迁移模式,而子女随迁对流动女性就业和收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运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构建“户籍歧视”和“母职惩罚”双重研究视角,考察户籍制度、子女随迁对流动女性工... 举家迁移是流动人口主要的迁移模式,而子女随迁对流动女性就业和收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运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构建“户籍歧视”和“母职惩罚”双重研究视角,考察户籍制度、子女随迁对流动女性工资收入的影响。为了解决子女随迁与女性收入互为因果这一内生性问题,采用工具变量法。研究发现,子女随迁显著降低了流动女性的收入水平,且农业户籍女性所受影响更大。原因是户籍歧视和子女照料劳动导致流动女性就业呈现灵活化和“去制造业化”特征,农村女性就业脆弱性凸显。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随迁子女越多,学龄子女随迁和跨省流动的女性遭受的收入损失更大。隔代照料能够有效抑制女性的收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女随迁 流动女性 户籍制度 收入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要素流动与县域农村产业融合——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视角
20
作者 方师乐 黄祖辉 徐欣南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2,156,157,共19页
以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代表的城乡要素流动为推动县域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新机遇。本文首先基于2010—2020年全国2058个县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随后以返乡创业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 以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代表的城乡要素流动为推动县域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新机遇。本文首先基于2010—2020年全国2058个县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随后以返乡创业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返乡创业对县域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显著推动了县域农村产业融合,但这一作用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和商业信用环境不同的地区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返乡创业通过催生新形态创业模式和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县域农村产业融合,且这一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创业 产业融合 城乡要素流动 城乡融合 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