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水合物区HD109站位沉积物及孔隙水特征对甲烷渗漏的响应:来自元素和钡同位素的记录 被引量:1
1
作者 朱碧 艾鑫宇 +1 位作者 葛璐 杨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07-2618,共12页
甲烷渗漏活动及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不仅导致特定自生矿物的形成,更会引起沉积物-孔隙水体系中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本研究对南海北部水合物赋存区HD109站位开展了沉积物-孔隙水的Ba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物-... 甲烷渗漏活动及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不仅导致特定自生矿物的形成,更会引起沉积物-孔隙水体系中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本研究对南海北部水合物赋存区HD109站位开展了沉积物-孔隙水的Ba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物-孔隙水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Ba及Ba同位素特征对古今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及甲烷渗漏事件的指示。HD109站位孔隙水元素变化特征显示了清晰的地球化学分带,由上至下包括Fe-Mn还原带、硫酸盐还原带和硫酸盐-甲烷过渡带。沉积物Ba元素特征显示现今SMTZ上方有较为明显的钡峰(Ba/Al高值)发育,沉积物浅部Mo、U富集层位及相邻层位Ba/Al值特征综合指示了浅部古钡峰及古SMTZ的存在,代表沉积历史上甲烷渗漏通量较高事件。孔隙水δ^(138/134)Ba值普遍高于海洋颗粒钡及碎屑钡的δ^(138/134)Ba值,反映了沉积物中成岩重晶石溶解的贡献,其中,现代钡峰附近孔隙水具有明显的δ^(138/134)Ba峰值,显示孔隙水δ^(138/134)Ba对自生重晶石沉淀过程有较显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渗漏 Ba同位素 硫酸盐-甲烷转换带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缘张破裂过程与特征
2
作者 曾程辉 孙珍 +1 位作者 赵中贤 郑金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1231,共21页
南海西北部陆缘是被动大陆边缘中度岩浆类型的代表,针对其伸展变形和薄化破裂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限制了对南海陆缘的全面认知。本研究通过高精度地震剖面分析沉积-断层-岩浆-地壳结构,结合重力反演模型,探讨西北部陆缘变形与破裂过程... 南海西北部陆缘是被动大陆边缘中度岩浆类型的代表,针对其伸展变形和薄化破裂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限制了对南海陆缘的全面认知。本研究通过高精度地震剖面分析沉积-断层-岩浆-地壳结构,结合重力反演模型,探讨西北部陆缘变形与破裂过程。结果显示:①西北部陆缘早期(Tg~T80)断层活动速率可达150~500 m/Ma,同张裂期沉积呈楔状,陆缘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晚期(T80~T70)断层活动速率下降,同张裂期沉积更加均厚,陆缘地壳变形的韧性成分占比增加;②从陆架到上陆坡,脆韧转换带与上下地壳分界面深度相近,但从下陆坡到洋陆过渡带(COT),脆韧转换带快速抬升至地壳浅层(5~10 km),上、下地壳拉伸系数均从2~3增加至4~5,推测岩浆侵位(~38 Ma)增加COT地温梯度,导致大部分地壳以韧性方式变形;③西北部陆缘北侧和南侧地壳厚度在~70 km和~30 km范围从~20 km减薄至6~7 km,结合COT的沉积充填、断裂结构和上下地壳厚度特征,提出陆缘地壳早期伸展减薄受控于南倾的单剪式断层,晚期以韧性纯剪方式伸展破裂。该研究为探讨南海北部陆缘横向差异性以及建立中度岩浆型陆缘模型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岩浆活动 洋陆过渡带 陆缘张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4-2013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温度和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0
3
作者 赵威 韦志刚 +1 位作者 郑志远 董文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9-988,共10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1964-2013年温度和降水格点观测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气候分区,并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50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共可分西区、中区、东区南段、东北段4个... 基于中国气象局1964-2013年温度和降水格点观测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气候分区,并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50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共可分西区、中区、东区南段、东北段4个区域。(2)整体来看,近50年农牧交错带增暖显著,其中最低温和冬季增温贡献最大;年降水量略有减少(50年减少约13 mm),主要表现为夏季降水减少。(3)分区来看,中区增温最快;西区年降水量是减少的,主要发生在春季;中区与东区南段年降水量也是减少的,主要发生在夏季;而东区北段年降水量是增加的,主要是春季降水的贡献。(4)1998年以来,农牧交错带存在同全球变暖停滞类似的增温停滞现象,且停滞程度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气候分区 温度 降水 R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平均速度及莫霍面深度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2 位作者 赵明辉 徐辉龙 施小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70,共8页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它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 地壳平均速度 海陆地震联测 莫霍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地震反射特征和结构单元划分 被引量:8
5
作者 朱俊江 丘学林 +7 位作者 徐辉龙 詹文欢 赵明辉 卫小冬 孙金龙 杨睿 夏少红 黄海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4,共7页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地震数据(MCS2010-1),总结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反射特征。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中部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靠近海盆一侧的掀斜断块带组成。通过对比以前南海北部采集的反射地震数据和折射地震波速度模型,圈定了洋陆转换带的分布范围,洋陆转换带的宽度在南海东北部是225km,中部是160km,西北部是110km。依据零星的大于6级地震震中分布,揭示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目前仍是一个地震构造活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洋陆转换带 南海北部 多道地震调查 地震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研究展望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石英 蔡强国 吴淑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138-142,共5页
近年北京和华北地区的沙尘灾害天气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上风向地区的农牧交错区不但是防护的重要屏障,也是沙尘的源地之一。为了减轻农牧交错区本身的生态压力和环境恶化,需要明确其范围、界线、发展历史和治理方式。综述了上述中国北方... 近年北京和华北地区的沙尘灾害天气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上风向地区的农牧交错区不但是防护的重要屏障,也是沙尘的源地之一。为了减轻农牧交错区本身的生态压力和环境恶化,需要明确其范围、界线、发展历史和治理方式。综述了上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农牧交错区研究中比较紧迫的区域和研究方向。在研究的领域当中,荒漠化及物质迁移仍然是持续研究的基础,景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模拟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恢复研究是针对性较强的研究内容;在农牧交错区中,河北坝上地区和内蒙古乌盟后山、长城沿线、毛乌素和科尔沁等农牧交错地带是重点的研究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牧交错区 生态环境 沙尘 北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被引量:14
7
作者 蒋力 徐霞 +2 位作者 刘颖慧 徐粒 田玉强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期74-81,共8页
土地利用是人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的变化也会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改变。考虑初级生产、维持CO2和O2平衡、养分循环、涵养水源、土壤侵蚀等主要服务功能,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基于... 土地利用是人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的变化也会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改变。考虑初级生产、维持CO2和O2平衡、养分循环、涵养水源、土壤侵蚀等主要服务功能,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估算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2000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由1 434亿元降低到1 296亿元。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对生态服务价值也有较大影响,其中耕地和草地的贡献率最大,2000年分别达31%和44%;林地虽然所占面积小,但其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也不断上升。总体来看,研究区还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年际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胡毅鸿 龚道溢 +2 位作者 毛睿 杨静 石晓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1-661,共11页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1979-2016年15个台站的逐日风速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GLASS叶面积指数等,分析了该地区春季近地面风速的变化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对风速年际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近38年来研究区风速的...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1979-2016年15个台站的逐日风速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GLASS叶面积指数等,分析了该地区春季近地面风速的变化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对风速年际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近38年来研究区风速的变化除了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每10年约下降0.10 m·s^-1)外,还存在强烈的年际波动,年际方差占风速变化总方差的比例达58%。该地区风速的年际变化与东北亚地区的气旋性环流异常有密切关系,平均风速与该环流系统中心区700 hPa位势高度的相关系数高达-0.83。异常气旋性环流加强时,带来的偏西北风与研究区春季盛行西风叠加,加强近地面风速。分析表明东北亚异常气旋环流受北半球行星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与北极涛动显著相关(0.41)。下垫面状况的变化,通过动力和热力性质的改变可影响风速。计算表明叶面积指数与风速年际波动存在明显的反位相变化(r=-0.61),NDVI与风速相关不显著,这可能与叶面积指数能较好地反映空气动力学性质的变化有关。地表热通量的改变与风速的年际变化也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风速与边界层高度、感热通量以及潜热通量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39和-0.39;如果排除较强天气过程的可能影响,只计算小风日风速(<3 m·s^-1),则它们的年际相关更加显著,分别达到0.59,0.60和-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风速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因子 下垫面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