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9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rmers showed smiling faces as cotton production and prices hit new highs
1
作者 Zhong Mengxia 《China Textile》 2021年第1期29-29,共1页
According to Zhuochuang Information Monitoring,the annual average yield per unit area increased by about 6 percent,the total output increased by 7.6 percent year-on-year,and the farmers'planting income was greatly... According to Zhuochuang Information Monitoring,the annual average yield per unit area increased by about 6 percent,the total output increased by 7.6 percent year-on-year,and the farmers'planting income was greatly improved,thus realizing a high yield and a good harv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ome farmers farm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融合发展对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中国县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2
作者 汪昕宇 韩广奎 吴克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0,共8页
基于2013—2021年中国187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对产业融合之于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第一,县域产业融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显著的U型非线性影响,即在产业... 基于2013—2021年中国187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对产业融合之于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第一,县域产业融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显著的U型非线性影响,即在产业融合水平较低时,产业融合有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当产业融合水平较高时,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域尚未跨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拐点。第二,机制分析表明,县域产业融合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推进城镇化双重机制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长期效应分析表明,县域产业融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第二个拐点,即更高水平的县域产业融合能够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述研究结论意味着,政府应根据县域产业发展特点,加强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县域产业融合发展,以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融合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升级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市场深化的土地合约选择与农村内置金融演化机制——以寿光市东斟灌村“三社合一”为例
3
作者 崔宝敏 冯泓铭 《新经济》 2025年第2期39-56,共18页
随着市场的深化,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扩张会面临技术、资金以及土地要素的瓶颈。为了突破土地的供给约束,破除资金短缺的制约,农民在市场需求扩张过程中,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农业合作社缔约结构,形成农业销售合作社、土地合作社、资金互助合... 随着市场的深化,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扩张会面临技术、资金以及土地要素的瓶颈。为了突破土地的供给约束,破除资金短缺的制约,农民在市场需求扩张过程中,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农业合作社缔约结构,形成农业销售合作社、土地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社合一”的契约选择机制。研究显示,当农业销售合作社达到一定规模时,内外市场需求规模逼近土地供给约束的临界值,农户为减少交易成本,可以通过契约机制创新来拓展市场边界。生产的扩张必然伴随技术的升级,这要求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随着数字化设施农业需求规模的扩大,必然内生出一个农村金融市场和组织。在对寿光市东斟灌村的实地调研中发现,随着五彩椒市场规模的扩展,由单一农业合作社转向“三社合一”的契约机制可以突破土地供给,实现要素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结论表明,“三社合一”是市场深化基础上,农业专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一种有效的农业组织方式,这一机制降低了土地规模化的交易成本,内生出一套可行的农村内置金融系统,提高了农民的专业化生产方式和专业经营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深化 土地合约 内置金融 农民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保险促进农民增收的效用及机制分析——基于农险直接、间接“增收效应”理论模型
4
作者 沈芳 江生忠 贾士彬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65,I0001,I0002,共21页
农险分散农业风险,稳定农业生产,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工具。根据理论分析和模型推导,本文运用我国2008—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农险的“增收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险可以促进农民经营收入、工资收入和... 农险分散农业风险,稳定农业生产,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工具。根据理论分析和模型推导,本文运用我国2008—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农险的“增收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险可以促进农民经营收入、工资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增长,具有直接、间接和广义的“增收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种植业欠发达地区农险的直接、间接、广义“增收效应”更明显。在牧业发达地区农险的广义“增收效应”发挥较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险的直接、广义“增收效应”更显著。机制研究发现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分别是农险直接“增收效应”和间接“增收效应”的有效传输渠道。农险通过服务于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基于本文研究,我国应继续坚定地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适当增加农险在支农政策中的比例,将农业直接补贴转为间接补贴。优化保险合约设计,构建满足不同农户需求的多层次农险保障体系,并将农险保费补贴适当向种植业欠发达、牧业发达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农民经营收入 农民工资收入 农民可支配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农村安置住房户型设计研究
5
作者 丁赛飞 《城市建筑》 2025年第6期140-143,共4页
文章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分析方法,选取金寨县汤家汇镇为案例研究地区,构建农村集中安置区农民住房户型满意度模型,分析影响农民住房户型满意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民住房户型满意度与住房的舒适性特征、实用性特征及私密性特征呈... 文章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分析方法,选取金寨县汤家汇镇为案例研究地区,构建农村集中安置区农民住房户型满意度模型,分析影响农民住房户型满意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民住房户型满意度与住房的舒适性特征、实用性特征及私密性特征呈显著正相关。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优化集中安置区住房户型的角度提出几点策略,以期为农村集中安置区住房户型设计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方程模型 农民 安置住房 户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农转移与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趋粮化”或“非粮化”
6
作者 李瑞盛 连昭阳 徐定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4-806,共13页
近年来,耕地“非粮化”趋势的加剧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外部粮食资源的依赖,更不利于今后粮食产能的高位提升。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家庭收入与资源配置随之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探讨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破解当前日益严峻的耕地“非粮化”... 近年来,耕地“非粮化”趋势的加剧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外部粮食资源的依赖,更不利于今后粮食产能的高位提升。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家庭收入与资源配置随之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探讨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破解当前日益严峻的耕地“非粮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全国范围内3709个农户数据,创新性地将家庭劳动力分配与收入结构变化考虑在内,从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和土地转出等角度,探究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种植结构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造成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样本中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占比平均为49%,每个家庭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的占比平均为25%,非农收入占比76%;2)劳动力非农转移改变了农户的非农收入与非农就业,并通过促进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农业机械以及土地转出间接影响农户粮食种植行为;3)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在不同粮食产区间存在差异,且当村庄位于非城郊区或非平原地区时,其对粮食种植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综合考虑农户实际情况和各区域粮食生产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应对劳动力转移和收入结构变化等多方面挑战,从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非农收入 种植结构 农业社会化服务 土地流转 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flow visualization and velocity field of compression ramp with different incoming boundary layers 被引量:1
7
作者 武宇 易仕和 +2 位作者 何霖 陈植 朱杨柱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384-395,共12页
Experimental studies which focus on flow visualization and the velocity field of a supersonic laminar/turbulent flow over a compression ramp were carried out in a Mach 3.0 wind tunnel. Fine flow structures and velocit... Experimental studies which focus on flow visualization and the velocity field of a supersonic laminar/turbulent flow over a compression ramp were carried out in a Mach 3.0 wind tunnel. Fine flow structures and velocity field structures were obtained via NPLS (nanoparticle-tracer planar laser scattering) and PIV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techniques, time- averaged flow structures were researched, an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s of transient flow structures were analyzed. The flow visualiz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en the ramp angles were 25~, a typical separation occurred in the laminar flow, some typical flow structures such as shock induced by the boundary layer, separation shock, reversed flow and reattachment shock were visible clearly. While a certain extent separation occurred in turbulent flow, the separation region was much smaller. When the ramp angles were 28~, laminar flow separated further, and the separation region expanded evidently, flow structures in the separation region were complex. While a typical separation occurred in turbulent flow, reversed flow structures were significant, flow structures in the separation region were relatively simpl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velocity field were corresponding to flow visualization, and the velocity field structures of both compression ramp flows agreed with the flow structures well. There were three layered structures in the U component velocity, and the V component velocity appeared like an oblique "v".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compression ramp flow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velocity profiles of the shear layer and the shearing int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ression ramp incoming boundary layer fine flow structure velocity f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来自我国287个地级市的证据 被引量:1
8
作者 贤成毅 吴泽强 何鑫 《金融经济》 2024年第5期77-88,共12页
本文使用我国2013—2020年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优化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优化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该结果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吸引外资... 本文使用我国2013—2020年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优化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优化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该结果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吸引外资流入和改善就业结构来优化居民收入分配。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市场化水平和居民受教育程度会影响数字金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优化效应,具体表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金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优化作用更强;市场化水平越高,数字金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优化效应越强;而居民受教育程度差距越大,数字鸿沟越大,越会抑制居民收入分配的改善。本文结论表明数字金融有望成为优化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但数字金融是一把“双刃剑”,未来应加强对数字金融的监管与规范,缩小居民间的数字鸿沟,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数字金融 收入分配 融资约束 就业结构 数字鸿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姚战琪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2,共14页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缩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基于1997—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西藏地区)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缩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基于1997—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西藏地区)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分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且这种缩减作用在北京、上海最强,在江苏、天津、浙江次之,在广东最弱;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均显著,但在中部地区最强,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较弱;绿色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在绿色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更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包括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为进一步发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作用,应持续加强服务创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引导绿色消费和生产,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升级 绿色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住学空间测度及儿童通学决策的影响机理——以昆明市双职工家庭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保红 郭静辉 《城市交通》 2024年第1期92-98,共7页
当代城市家庭选择居住地时往往将临近学校作为重要参考,在缩小学住距离的同时加剧了职住分离。选取昆明市561个有学龄儿童的双职工家庭为研究对象,分析家庭空间分异对儿童通学决策的影响。首先,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构建考虑职住学三个锚... 当代城市家庭选择居住地时往往将临近学校作为重要参考,在缩小学住距离的同时加剧了职住分离。选取昆明市561个有学龄儿童的双职工家庭为研究对象,分析家庭空间分异对儿童通学决策的影响。首先,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构建考虑职住学三个锚点的家庭活动空间及测度理论模型。其次,根据测度结果将家庭活动空间划分为职住学就近型和职住学分离型两类。最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别探究两种模式下父母工作时长以及父母儿童组合时间窗对儿童通学时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学住距离,父母的职住距离和工作时长对通学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就近入学政策对于促进儿童步行上学的作用有限;对于职住学分离型家庭,父母下班与儿童放学组合时间窗的宽裕程度对儿童出行影响显著,组合时间窗越宽裕,儿童小汽车出行的可能越大,因此弹性放学时间的效果也有待商榷;儿童在通学行为中的性别差异主要在职住学分离型家庭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管理 通学出行方式 结构方程模型 时间地理学 家庭活动空间 双职工家庭 组合时间窗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前期对农“四位一体”制度建构及其废毁
11
作者 刘玉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2,共8页
唐朝前期制定推行了控制广大均田农户的均田制、赋役制、计帐户籍制和州县乡里制。这四项制度密切关联,协调配套,建构起一个整体制度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组合结构。这是针对农户和农民制定的基本制度,也是维护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 唐朝前期制定推行了控制广大均田农户的均田制、赋役制、计帐户籍制和州县乡里制。这四项制度密切关联,协调配套,建构起一个整体制度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组合结构。这是针对农户和农民制定的基本制度,也是维护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但这一制度体系和组合结构具有理想化特色,在实际的关联配套中出现了多方面脱节失调,表现在均田制与赋役制脱节日益严重,全国性农户逃亡脱籍持续恶化,计帐户籍编制日渐紊乱,州县乡里官司腐败残暴等,这些造成了制度体系的结构性运行日趋失序混乱。到玄宗开天时期,实际结构性运行陷入废弛失效,整体制度体系也陷入废毁瓦解。唐朝前期对农“四位一体”制度建构由完善到废毁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对农制度体系建构的兴废沿革和国家治理的由盛转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田农户 制度体系 组合结构 结构性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结构、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
12
作者 刘超 高树隆 李国成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7-142,I0050-I0053,共10页
持续推进城市化关系到经济升级与结构转型,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从金融结构视角,将金融结构引入二元经济模型,分析了金融结构对城市化的影响与作用渠道,并运用200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持续推进城市化关系到经济升级与结构转型,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从金融结构视角,将金融结构引入二元经济模型,分析了金融结构对城市化的影响与作用渠道,并运用200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金融结构偏向金融市场会抑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阻碍城市化进程。渠道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之间存在“收入流动性”陷阱,金融结构偏向金融市场通过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可以抑制城市化进程。异质性检验表明,金融结构偏向金融市场对城市化的影响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才起作用。这不仅拓展了金融结构影响二元经济的理论分析框架,还对我国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城市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金融结构 金融市场 城乡收入差距 人口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基于门槛效应和空间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蓉 王修华 雷雨亮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6,共12页
数字金融发展是否有利于提升农民收入并对农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值得深入研究。论文基于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从农民增收和收入差距的双重视角,考查数字金融的非线性门槛增收效应及对农... 数字金融发展是否有利于提升农民收入并对农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值得深入研究。论文基于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从农民增收和收入差距的双重视角,考查数字金融的非线性门槛增收效应及对农民收入差距的空间收敛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即随着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跨越相应门槛值,农民增收效应递增;各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呈现“高-高”和“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民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β条件收敛特征,且数字金融加剧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农民收入差距。论文为数字金融与农民增收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优化数字金融助力农民增收、缓解农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农民增收 门槛效应 空间收敛 收入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农户家庭结构变化对加入现代化农业体系的机制分析
14
作者 刘祥琪 贾瑞阳 《南方农村》 2024年第1期4-11,17,共9页
“大国小农”背景下,实现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中国特色。本文利用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农户抽样数据,从小农户家庭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机制。实证分析证明:随着... “大国小农”背景下,实现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中国特色。本文利用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农户抽样数据,从小农户家庭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机制。实证分析证明:随着农村家庭出现老龄化、小型化、兼业化的趋势会显著降低小农衔接现代农业的意愿;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有男性子嗣的小农户家庭,即使在家庭结构变化的情况下,也会显著的愿意加入现代农业体系。本文研究表明新发展阶段对小农户而言,农地的生产功能逐渐减弱,财产性功能愈发凸显。据此,本文建议持续深化“长久不变”和“三权分置”等有利于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提供更加周全的制度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农户 现代农业 家庭结构 有机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15
作者 刘佳 秦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12,共14页
在数字经济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视角探究收入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劳动... 在数字经济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视角探究收入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第二,融资约束效应、人力资本结构效应及内部控制效应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渠道;第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存在行业、所有制、科技属性方面的异质性,且对劳动密集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及高科技企业产生明显偏好;第四,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效应,实现了员工福利与企业发展的互利共赢。研究结论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提供关于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证据,为新时期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数字化转型 劳动收入份额 融资约束 人力资本结构 内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阳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收路径研究
16
作者 祖晓青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6-71,共6页
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地调查和查找相关数据文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发现受安阳市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理财知识... 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地调查和查找相关数据文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发现受安阳市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理财知识和理财产品匮乏、农户持有的收益性财产数量有限以及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之间、农村居民地区之间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增速较慢、收入来源单一。为了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应当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户自主创业,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创新农地和宅基地流转方式,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结构 可支配收入 财产性收入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政策差异对农户就业和收入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坦 张晓慧 +3 位作者 靳财 苏越 朱从谋 苑韶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7,共10页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差异,以期评估和揭示不同类型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效果及有效性,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提高农户福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内生转换模型和内生转换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人力资...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差异,以期评估和揭示不同类型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效果及有效性,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提高农户福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内生转换模型和内生转换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人力资本水平对农户参与“造血型”生态补偿政策具有显著影响;农户年龄和教育水平、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户参与“造血型”补偿政策具有正向作用,家庭生产性耐用品数量、耕地面积和质量、距乡镇中心距离对农户参与“造血型”补偿政策具有负向作用。(2)相比“输血型”生态补偿政策,参与“造血型”生态补偿政策的农户总收入减少4.2%,但非农就业概率显著提高26.4%。(3)“造血型”生态补偿政策对中低收入农户的发展机会型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释放了一定的流动性,但对资源依赖型收入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应继续优化“造血型”生态补偿政策,采用多元化措施提升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以拓宽就业增收途径,以保障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政策 农户收入 非农就业 内生转换模型 新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严寒地区既有农宅节能改造优化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永 李朋朋 +3 位作者 刘伟 罗景辉 刘伟斌 李梦迪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2期121-129,共9页
冀北严寒地区绝大多数既有农宅的围护结构未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导致采暖能耗高、室内热环境差。为降低既有农宅采暖能耗,改善室内热环境,以冀北严寒地区某典型农宅为研究对象,基于DesignBuilder对该农宅进行采暖能耗模拟,探究农宅围护结... 冀北严寒地区绝大多数既有农宅的围护结构未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导致采暖能耗高、室内热环境差。为降低既有农宅采暖能耗,改善室内热环境,以冀北严寒地区某典型农宅为研究对象,基于DesignBuilder对该农宅进行采暖能耗模拟,探究农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对采暖能耗的影响。利用投资收益比作为经济性评价指标对单因素节能改造和正交试验组合节能改造进行分析比较,得出适宜的节能改造策略。结果表明:外墙保温对建筑采暖能耗的影响较大,综合节能改造的最佳方案为外墙采用60 mm厚EPS保温板、吊顶采用80 mm厚EPS保温板、窗户选择6+12A+6塑钢外窗,改造后典型农宅节能61.80%,冬季最冷日客厅日平均温度提升8.50℃。研究结果可为冀北严寒地区既有农宅节能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农宅 围护结构 节能改造 投资收益比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收入效应——基于冀鲁豫粮农的调查数据
19
作者 张益 吕明阳 韩一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9-88,96,共11页
为探究农业节水技术采用对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影响,利用河北、山东和河南粮农的微观数据,构建无条件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第一,采用节水技术对农户具有明显的增收作用。在使用工具变量法纠正样本自选择偏差后,在... 为探究农业节水技术采用对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影响,利用河北、山东和河南粮农的微观数据,构建无条件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第一,采用节水技术对农户具有明显的增收作用。在使用工具变量法纠正样本自选择偏差后,在平均意义下采用节水技术能使任意样本农户家庭的人均收入增加16.5%,当利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进一步控制不同农户采用节水技术决策选择的异质性后,测得由节水技术引致的家庭人均收入增幅为13.8%。第二,节水技术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马太效应”。相比于低收入农户,高收入农户采用节水技术后的收入增加幅度更大。研究据此提出:充分发挥节水技术的增收效应,减少农业节水技术采用障碍;缓解节水技术对农户收入影响的“马太效应”,提高农户节水技术认知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技术 收入效应 马太效应 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参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收入效应研究
20
作者 汤旭 黄孝明 +1 位作者 张星星 王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206-211,217,共7页
为探索农户参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通过对麻阳县、保靖县与长沙县农户的问卷调查,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得出以下结论:加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能使农户家庭收入和林业收入显著增加;在引入工具变量解决内生... 为探索农户参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通过对麻阳县、保靖县与长沙县农户的问卷调查,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得出以下结论:加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能使农户家庭收入和林业收入显著增加;在引入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回归结果仍能验证加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农户收入的显著影响,但该变量的系数有所变大;从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加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增强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冷库建设、生产设备采购、物流系统建设、品牌保护等;通过正面宣传以及各项惠农措施提升农户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满意度,如种苗培育、技术培训、农资采购、林产品收购等,以吸引更多农户加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地实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收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