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8篇文章
< 1 2 1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duction and trade trend of oils and oilseeds in BRICS countries
1
作者 ZHANG Hong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共10页
In order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rade cooperation among BRICS countries,and ensure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oils and oilseeds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in China and the world,the produ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rade cooperation among BRICS countries,and ensure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oils and oilseeds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in China and the world,the production,consumption,trade trend,and cooperation potential of oils and oilseeds in BRICS countries were expounded,an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ere put forward.Most of the BRICS countries are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ers,and they are also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 consumption markets in the world.In 2023/2024,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oilseeds in BRICS countries account for nearly half of the world's total;the production of vegetable oils exceeds a quarter of the world's total,and the consumption of vegetable oils accounts for 40%of the world's total.In 2023/2024,the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of oilseeds exceeds half of the world's total;vegetable oil imports account for 40%of the world's total,and exports account for about one tenth of the world's total.China's imports of oilseeds and oils from BRICS countries account for 68%and 29%of its global imports in 2023,respectively.BRICS countries are rich in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oils and oilseeds production,obvious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in trade structure,and huge space for future cooperation.It is suggested that Brazil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Belt and Road"co-construction category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Brazil.It is suggested to explore regional agricultural trade agreements among BRICS countries,promote currency settlement and exchange among BRICS countries,and enhance the facilitation and stability of BRICS trade.It is suggested that China should increase its investment in BRICS countries and export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to benefit lo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sit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CS countries oils and oilseed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rade trend agricultural potent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xploitation of volatile oil
2
作者 MENG Teng ZHANG Da TENG Xiangjin LI Ning HAO Zaibi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7年第1期59-63,共5页
Rose is a kind of favorite ornamental plant.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ultivation and the use of rose around the world both in ancient time and nowadays. Today, volatile oil becomes the mainstream of the ro... Rose is a kind of favorite ornamental plant.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ultivation and the use of rose around the world both in ancient time and nowadays. Today, volatile oil becomes the mainstream of the rose industry.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volatile oil; meanwhile, they speed up their research on extracting volatile oil and the ingred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atile oil exploitation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Oil-paper Conditions on the Static Electrification Phenomena of Transformer Oils
3
作者 Y. Bouslimi K. Taheri I. Fofana H. Hemmatjou C. Volat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66-1973,共8页
This contribution is not only intended to provide a fresh review for researches on static electrification, but also contains a sub- stantial amount of new material with a view of closing some gaps in the present state... This contribution is not only intended to provide a fresh review for researches on static electrification, but also contains a sub- stantial amount of new material with a view of closing some gaps in the present state of knowledge of oil streaming electrif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Electrostatic Charging Tendency (ECT) of fresh (unaged) and aged transformer oils were investigated in a spinning disk system. Static electrification measurement at different aging degrees was carried out under laboratory controlled conditions. Changes in static elec- trification were compared to some classical aging indexes (conductivity, dissipation factor, water content, resistivity, etc.). Fast, inexpensive and reliable laboratory testing procedures developed by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s (D 6802 and D 6181) were also used to monitor decay products as trace impurities.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static electrification currents increase with temperature, fluid mo- tion velocity, surface properties and the aging byproducts of the oil. The polarity, the amplitude and the time constant of the electrification currents are also affe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atic electrification has relationship with thermal aging and is sensitive to turbidimetric and spectrophotometric measu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充电 变压器油 带电现象 分光光度测量 实验室测试 老化程度 油纸 电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至精油生物学功能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战强 张红超 +2 位作者 孟燕飞 马亚姣 张丁华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6,共5页
牛至精油因富含酚类和萜烯类多种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及抗病毒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牛至精油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在猪鸡生产中可以提高其生产性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鸡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应用在牛... 牛至精油因富含酚类和萜烯类多种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及抗病毒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牛至精油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在猪鸡生产中可以提高其生产性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鸡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应用在牛羊生产中可以促进瘤胃的发育,增强瘤胃消化功能,提高生长、生产性能、屠宰性能、改善肉品质,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应用在水产动物及肉兔生产中可以提高其生长性能、肉用品质、抗氧化能力及机体免疫力。文章就牛至精油生物学功能、机理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牛至精油在动物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持续提高牛至精油的功能和价值,为牛至精油在动物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精油 功能 动物生产 应用 饲料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稠油绿色冷采实验 被引量:1
5
作者 唐晓东 毛乾斌 +2 位作者 李小雨 杨福祥 李晶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度,均能有效降低稠油黏度;当驱替液中ODA1质量分数为2%、矿化度为100 g/L时,特稠油与驱替液以质量比为0.5混合后的降黏率达到了70.62%;特稠油在驱替液表面自发扩散,油水自动分相,完全不乳化。在渗透率约为1 000×10^(-3)μm^(2)、地层温度为40℃、特稠油黏度为11 600 m Pa·s条件下进行模拟驱油实验,驱替液驱的采出程度较模拟地层水驱采出程度提高了6.31百分点;水驱后驱替液依次进行转驱、第1次闷井和第2次闷井,采出程度分别提高了7.48、11.70和7.83百分点,合计较水驱提高了27.02百分点,采出稠油在40℃条件下的黏度降至3 553 m Pa·s,降黏率达61.37%,驱替液具有边驱油边降黏的特点。同时在冷采过程中无碳排放,采出水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研究成果为特稠油绿色冷采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驱替液 降黏 冷采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
6
作者 杨清海 廖成龙 +5 位作者 贾德利 祝英俊 于川 孔令维 于洋 杜凯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6,共13页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用电磁耦合原理实现管柱间电能与信号的近距离无线传输,为井下多个智能配产器供电,并实现双向通讯。研制了适应井下复杂工况的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智能配产器、地面控制器等核心工具,以及大通径丢手锚定器、油井过电缆封隔器等配套工具,实现了技术定型。在大庆油田完成10口井现场试验,两管柱井下对接快捷、可靠,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工作稳定,实现了井下分层流量、压力、温度的实时监测和分层产液量调控,提高了储层认识程度,取得了增油、降含水的生产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 电磁耦合 电能无线传输 信号无线传输 井下实时监测 注采协同调控 降水增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地热采灌井距快速确定方法
7
作者 杨艳涛 周莹 +3 位作者 王心雨 秦立涛 李振兴 韩暖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8-395,共8页
地热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但在开发利用中采灌井距的快速确定方法尚不成熟.本研究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单井开采权益保护半径法,探讨热储层厚度、单井产量... 地热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但在开发利用中采灌井距的快速确定方法尚不成熟.本研究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单井开采权益保护半径法,探讨热储层厚度、单井产量和孔隙度对采灌井距的影响.研究发现,热储层厚度和单井产量是影响井距的主要因素,敏感度系数分别介于0.41~0.61和0.43~0.56,而孔隙度的影响较小,敏感度系数仅为0.01.基于此,建立以热储层厚度和单井产量为核心的地热井采灌井距快速查询表,并拟合简化计算公式,简化井距计算过程,为施工采灌井距的快速确定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该方法可为地热采灌井距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推动地热资源科学规划、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采灌井距 单井开采权益保护半径 热储层厚度 单井产量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城页岩油水平井综合出砂控制技术应用实践
8
作者 齐银 曹炜 +5 位作者 陶亮 张同伍 吴江 鲜晟 贾煦亮 武安安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3,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长7夹层型页岩油通过多年勘探攻关形成的水平井细分切割体积压裂技术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但压后出砂问题始终制约投产后的页岩油单井产量。针对页岩油水平井压后出砂问题,从前期压裂到后期投产,建立了一套基于裂缝远支...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长7夹层型页岩油通过多年勘探攻关形成的水平井细分切割体积压裂技术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但压后出砂问题始终制约投产后的页岩油单井产量。针对页岩油水平井压后出砂问题,从前期压裂到后期投产,建立了一套基于裂缝远支撑匹配优化、压裂液体系与破胶优化、压后闷井时间优化和井筒处理与排液制度优化的综合出砂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小粒径支撑剂沉降速度慢,可有效提高运移距离和支撑面积,减少出砂;变黏滑溜水压裂液体系的改进和全程破胶剂的加入可有效降低返排液黏度,减少出砂;考虑裂缝闭合压力与合理闷井时间可在保证渗吸置换效果的同时减少出砂;带压处理井筒并结合支撑剂临界流速下的排液控制也可进一步减少出砂。通过该综合出砂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庆城页岩油水平井出砂量,在加砂强度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段长归一化出砂量的逐年递减,从2021年的37.3 m3降到了2023年的16.0 m3,为庆城页岩油水平井压后产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平井 出砂 小粒径支撑剂 闷井时间 排液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需求情形下多行程多交货期的成品油配送优化
9
作者 谢勇 高海龙 +1 位作者 陈于涛 王焕江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16-2029,共14页
在动态需求情形下,综合考虑订单交货期、车辆运输时间窗等因素,以最大化配送收益为目标,建立了多行程多交货期的成品油周期性配送优化模型,并设计了基于强化学习的大邻域搜索算法进行求解。基于前向插入启发式算法构造初始解;设计了面... 在动态需求情形下,综合考虑订单交货期、车辆运输时间窗等因素,以最大化配送收益为目标,建立了多行程多交货期的成品油周期性配送优化模型,并设计了基于强化学习的大邻域搜索算法进行求解。基于前向插入启发式算法构造初始解;设计了面向邻域算子选择的深度强化学习模型,通过双深度Q网络拟合动作价值函数,以选择最优的邻域操作算子,获得最优配送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强化学习的大邻域搜索算法能够在保证求解质量的同时有效提升求解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品油配送 动态需求 多行程 多交货期 强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微注压降返排分析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0
作者 许冬进 吴坤 +5 位作者 印文龙 王勇 郭泽辰 胡君城 魏志军 何飞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158,共8页
微注压降返排分析(DFIT-FBA)技术是非常规油气开采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新技术,通过低成本、易操作的方法来快速测算储层闭合压力、渗透率、原始地层压力等水力压裂关键参数,应用潜力巨大。基于国内外广泛的文献调研,开展了DFIT-FBA技术的... 微注压降返排分析(DFIT-FBA)技术是非常规油气开采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新技术,通过低成本、易操作的方法来快速测算储层闭合压力、渗透率、原始地层压力等水力压裂关键参数,应用潜力巨大。基于国内外广泛的文献调研,开展了DFIT-FBA技术的现状、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DFIT-FBA技术通过低速缓慢向地层注入流体、短暂关井和低速率(注入速率的2%~5%)回流返排,可显著缩短测试时间,并利用速率瞬态分析法和流动物质平衡方程,有效地估算储层压力、闭合压力并预测油气井产能。该技术不仅可以为非常规油气的压裂优化设计、储层“甜点”识别和小规模地震预防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而且可以与大数据处理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四维智能可视化压裂监测,提高对复杂储层条件的监测、识别能力,从而为非常规油气田的开发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优化压裂作业工艺参数,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同时可降低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压裂测试 微注压降返排分析(DFIT-FBA) 闭合压力 储层压力 油气井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优化与性能分析
11
作者 邢雷 刘昶 +4 位作者 蒋明虎 赵立新 高扬 李新亚 关帅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619,共9页
为适应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工艺,减少井下采油回注设备成本,提出一种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结合试验设计、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方法,对水力旋流器结构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与参数优化,构建了结构参数与分离效率间的数学关系模型,... 为适应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工艺,减少井下采油回注设备成本,提出一种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结合试验设计、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方法,对水力旋流器结构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与参数优化,构建了结构参数与分离效率间的数学关系模型,获得了结构参数的最佳匹配方案,并分析了操作参数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结构优化后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由91.2%提升至99.3%。当分流比为40%、含油浓度为1%、入口流量为5 m^(3)·h^(-1)时,达到最佳分离效率99.83%。模拟与实验呈现较好的一致性。研究可为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技术的实施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水力旋流器 同井注采 分离性能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煤层气田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12
作者 何希鹏 肖翠 +3 位作者 高玉巧 李鑫 郭涛 蔡潇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71,共18页
【目的】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是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近年来煤层气勘探开发逐步向深层、薄层拓展,但整体上具有非均质性强、超低渗、地应力高、富集规律复杂等地质特点,面临地质理论不完善、关键技术适应性差、投资回报率低等... 【目的】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是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近年来煤层气勘探开发逐步向深层、薄层拓展,但整体上具有非均质性强、超低渗、地应力高、富集规律复杂等地质特点,面临地质理论不完善、关键技术适应性差、投资回报率低等挑战,制约了煤层气规模效益开发。【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中深部薄煤层勘探开发实践为例,系统分析气田地质特征,总结煤层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建立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中深部薄煤层高效勘探开发技术系列。【结果】(1)延川南气田发育谭坪、万宝山两个构造带,不同构造带沉积、煤岩煤质、储层、保存、地应力特征差异较大,但总体上为中深层、欠饱和、低温、低压的热成因优质煤层气藏,生产特征受控于压裂改造效果,常规疏导式压裂气井具有“见气上产慢、单井产能及可采储量低”的生产特征,有效支撑压裂气井具有“上产快、单井产能及可采储量高”的生产特征。(2)动静结合,形成了中深层煤层气“沉积控煤、保存控富、地应力控渗、有效改造控产”的四元耦合富集高产地质认识。(3)建立地质–工程“双甜点”定量化指标评价体系,指导有利区优选;形成了煤多尺度孔缝特征定量表征技术,实现储集空间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级多尺度定量表征。(4)基于煤层气建模数模一体化关键技术明确了剩余气类型及分布规律,指导剩余气富集区重构井网,提高气田储量动用率、采收率;强化井网与缝网的适配性,建立了不同地质条件下“井网–缝网–产能–效益”一体化开发技术政策。(5)针对煤层厚度薄、构造起伏大等问题,兼顾高效钻完井与压裂、排采需求,形成了薄层水平井导向–压裂–排采一体化成井技术;通过深化煤岩特性认识,开展多轮次攻关实践及迭代优化,形成了“高液量前置拓缝长,变排量稳压控缝高,变粒径支撑不同尺度裂缝”有效支撑压裂优化技术;基于压裂技术进步,排采理念由“缓慢长期”向“优快上产”转变,形成了基于有效支撑压裂的“四段两压三控”优快上产排采制度。(6)形成“节点–区域–中心”的“三级增压”模式,最大限度释放产能。【结论】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气田产量稳中有升,单井产能大幅提升,定向井日产气量由0.1万m^(3)提升至1万m^(3),水平井日产气量由(0.5~0.6)万m^(3)提升至(2.5~6.0)万m^(3),取得较好开发效果,实现效益开发,对于国内同类型深、薄煤层气资源的效益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部煤层气 薄层煤层气 鄂尔多斯盆地 延川南 富集高产规律 高效勘探开发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含气对油水分离管柱流场特性及性能影响
13
作者 蒋明虎 汪帆 +3 位作者 邢雷 赵立新 李新亚 陈丁玮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61-3372,共12页
同井注采技术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经济开采的有效途径,但含气条件对井下油水分离的不利影响成为限制同井注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双泵抽吸式油水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PIV流场测试及高速摄像实验研究方法,开展不... 同井注采技术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经济开采的有效途径,但含气条件对井下油水分离的不利影响成为限制同井注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双泵抽吸式油水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PIV流场测试及高速摄像实验研究方法,开展不同含气量下油水分离管柱的流场特性及分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含气量的增加会导致旋流器溢流管内轴向速度降低,旋流腔内切向速度最大值由2.98 m/s降低为2.88 m/s;此外,气相会扩大旋流器内低压区范围,致使旋流器内压力水平下降;并且,气相会加剧流场湍流现象,采出段内湍流动能最大值由0.21 J/kg增加到0.32 J/kg;随着含气量的增大,油相分离效率降幅加快,在研究范围内最大下降了14.43%。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呈现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旋流器 油水分离 同井注采 分离性能 流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优势岩相及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14
作者 谢冰 张哲豪 +5 位作者 白利 方朝强 何绪全 罗燕颖 苗秀英 贺国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储量丰富,但非均质性较强、甜点识别不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油气的有效勘探开发。综合运用钻井取心、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二维核磁共振等资料,在精细划分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岩相基础上... 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储量丰富,但非均质性较强、甜点识别不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油气的有效勘探开发。综合运用钻井取心、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二维核磁共振等资料,在精细划分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岩相基础上,深入开展不同岩相页岩油储层储集性、含油性、可动性综合分析,明确优势岩相并厘清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发育块状砂岩相、粉砂岩相、互层状砂泥岩相、块状页岩相及纹层状页岩相共5类岩相,其中块状砂岩相、粉砂岩相、互层状砂泥岩相为无效储层,主要起封堵盖层作用,而块状页岩相、纹层状页岩相为川东地区优势岩相,属典型的自生自储型及微运移型页岩油储层,具有高TOC、高热解烃含量、高孔隙度、高含油饱和度及高可动油饱和度特征。块状页岩相及纹层状页岩相油气富集高产主要受以下因素控制:①前陆坳陷深水环境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油气成烃控储的基础;②高镜质体反射率、亲水性是页岩油气运移产出的关键因素;③地层高压控制的页理缝是页岩油气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块状页岩相、纹层状页岩相是川东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下步勘探的重点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高山组 页岩油 地质特征 富集高产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油气产量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15
作者 谢坤 田轩硕 +5 位作者 刘长龙 邵明 刘延春 高铭宣 袁世亮 张宝岩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4,共11页
受油气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和工艺措施的复杂多变性影响,生产数据的分析利用程度多取决于石油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经验,计算成本和时间成本高,难以满足油气藏高效开发需求,亟待发现更加高效的油气产量预测方法。近年来,以深度神... 受油气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和工艺措施的复杂多变性影响,生产数据的分析利用程度多取决于石油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经验,计算成本和时间成本高,难以满足油气藏高效开发需求,亟待发现更加高效的油气产量预测方法。近年来,以深度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算法和迁移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方法凭借处理高维数据、捕捉时序数据长期依赖关系和提取开发数据特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油气产量预测中取得了显著应用效果。该文通过对常用油气产量预测机器学习方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进行分析,阐述了机器学习方法在油气产量预测领域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应用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同时对油气产量预测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未来,一方面应加强对物理约束融入机器学习模型的研究,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避免过于理想化的预测结果;另一方面要开发适合小样本情况下的算法和迁移学习技术,充分利用历史生产数据,为油气产量预测提供更好的数据分析技术支持。该研究对油气产量的智能预测技术完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开发 产量预测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ESim的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运行规律研究
16
作者 刘洋 钱钦 +4 位作者 智勤功 朱泽军 颜廷俊 储章森 黄庭蔚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93,共8页
目前针对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的动态特性和井下动力缸运动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以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AMESim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得到不同动力液黏度、体积弹性模量下的系统运行压力曲线和井下动力缸活塞位移、... 目前针对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的动态特性和井下动力缸运动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以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AMESim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得到不同动力液黏度、体积弹性模量下的系统运行压力曲线和井下动力缸活塞位移、速度曲线,明确井下动力缸运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井下动力缸运行周期中大部分时间用来完成井下动力缸能量积蓄以及填补被压缩的动力液体积,若要提高井下机组冲次需增加输入流量;随着动力液黏度的增加、体积弹性模量的减小,井下动力缸的运行周期增大,系统效率降低,建议选择黏度小、弹性模量大的流体作为该系统的动力液。研究结论可为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为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驱动无杆采油系统 AMESim仿真模型 影响因素 井下动力缸 动力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耦合效应的页岩油井筒温压分布预测分析
17
作者 董康兴 郭书魁 +3 位作者 金中石 赵鑫瑞 陈永峰 郭壮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16,共7页
井筒温度和压力是页岩油井产量预测、动态分析及生产设计的重要参数。为此,基于现场监测数据,采用井筒压力模型、井筒传热学理论和漂移模型,提出了多场耦合作用下油气混合井筒的温压预测方法;采用牛顿迭代法对构建的耦合模型求解,结合... 井筒温度和压力是页岩油井产量预测、动态分析及生产设计的重要参数。为此,基于现场监测数据,采用井筒压力模型、井筒传热学理论和漂移模型,提出了多场耦合作用下油气混合井筒的温压预测方法;采用牛顿迭代法对构建的耦合模型求解,结合文献数据和大庆某页岩油井实测数据,开展了耦合性对比分析,验证了其可靠性;并基于该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产气量、产液量和溶解气油比对温压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产液量和产气量的增大使温度升高,而溶解气油比的增大对温度影响不大;产液量的增大使压力增大,产气量的增大使压力先减小再增大,溶解气油比的增大使压力整体趋势减小。所提出方法的压力和温度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误差分别为1.39%和1.44%,可满足工程计算要求。所得结论可为页岩油井的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井 漂移模型 温压耦合模型 井筒温压预测 产气量 产液量 溶解气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二氧化碳前置压裂适应性评价
18
作者 雷征东 孟思炜 +3 位作者 彭颖锋 陶嘉平 刘一杉 刘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8-418,共11页
根据古龙页岩油现场实践,结合CO_(2)与古龙页岩油储层基质和流体相互作用系列实验,系统评价CO_(2)前置压裂在古龙页岩油的应用效果及适应性。先导试验表明,相较于常规压裂井,CO_(2)前置压裂井表现出初产较高但递减快、累产低、气油比偏... 根据古龙页岩油现场实践,结合CO_(2)与古龙页岩油储层基质和流体相互作用系列实验,系统评价CO_(2)前置压裂在古龙页岩油的应用效果及适应性。先导试验表明,相较于常规压裂井,CO_(2)前置压裂井表现出初产较高但递减快、累产低、气油比偏高且不稳定、产液量不具优势等4个显著特点。出现这些生产特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CO_(2)前置压裂抑制了古龙页岩油储层主裂缝穿层扩展、降低了压裂改造体积,弱化了裂缝导流能力,降低了基质渗透率和孔隙度,影响了工程效果;另一方面,受限域效应的影响,前置CO_(2)加大了裂缝-大孔系统与基质小孔系统饱和压力的差距,造成裂缝-大孔系统持续产气和轻烃挥发、基质小孔原油难以动用,影响了开发稳产效果。在古龙页岩油多种特征的叠加作用下,前置CO_(2)在储层改造(裂缝扩展及裂缝导流能力)、基质渗流、流体相态与产出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制约了CO_(2)前置压裂在古龙页岩油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CO_(2)前置压裂 储层改造 基质渗流 原油相态与产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非常规开发模式下重点开发指标的辩证思考
19
作者 梁晓伟 冯立勇 +3 位作者 曹玉顺 郭晨光 贾剑波 柴慧强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9,共8页
庆城页岩油的高效开发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目前国内页岩油开发已形成“三个示范区和长庆庆城一个主产区”的区域格局,庆城油田在“产量领先”到“全面领先”的征程中实现了技术、管理、装备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但在开发过程中,部分... 庆城页岩油的高效开发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目前国内页岩油开发已形成“三个示范区和长庆庆城一个主产区”的区域格局,庆城油田在“产量领先”到“全面领先”的征程中实现了技术、管理、装备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但在开发过程中,部分技术及管理人员未能结合非常规开发特征彻底转变观念,仍习惯运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模式,思考页岩油开发实践。文章以页岩油高效开发中构建技术体系、探索控降递减及保稳产的有效途径为目的,基于30余口产液剖面测试成果深化渗流规律研究,首创基于累产分析的“分类梳理、主因控制、图版跟踪、数智提效”页岩油水平井生产动态分析方法,系统总结了页岩油水平井水平段渗流规律及油井开发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如何“重新认识油藏”“重新认识油藏压力”等6项重点开发指标进行了论证,指出了在非常规开发模式下上述指标不同于常规油藏开发的新内涵、新特征,研究成果对庆城页岩油开发规律总结和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对国内外同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非常规开发模式 生产规律 高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油藏动态分析研究
20
作者 王小燕 谢文昊 +1 位作者 李娟妮 王亦鑫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7-122,共6页
针对油藏开发过程中,传统储量预测方法精度低、复杂度高,以及人工分析信息滞后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潜力井等问题,提出一种智能化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实现油藏开发问题的实时精确处理。在油田生产过程采集的20个参数中,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最... 针对油藏开发过程中,传统储量预测方法精度低、复杂度高,以及人工分析信息滞后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潜力井等问题,提出一种智能化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实现油藏开发问题的实时精确处理。在油田生产过程采集的20个参数中,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最终选用当前年产油量、含水、体积液量、累产油量、排量、冲次和泵效共7个参数表征油田生产能力。然后基于回归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利用不同核函数下的SVR模型对油田月产油量进行预测,最终选定超参数d=2、C=54的二阶多项式核函数下的SVR模型作为最优的油田月产量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061,均方误差为-0.1028。实验结果表明,智能化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在勘探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动态预测油藏,优化勘探规划结构并提高油藏发现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油田 油藏动态分析 油田产量预测 支持向量机模型 核函数 皮尔逊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