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RITIC-NFM的巴楚县耕地后备资源农作物适宜性精细化评价和布局
1
作者 罗浩 单娜娜 +5 位作者 李宁 孙廷廷 王一峰 马兴旺 杨志莹 冯军江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81-91,共11页
以新疆巴楚县为研究区域,借助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对全县主要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的种植结构进行精细化布局,并在“水-粮”条件的约束下分析粮食作物的种植分布,以期为西北极端干旱区的耕地后备资源规划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 以新疆巴楚县为研究区域,借助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对全县主要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的种植结构进行精细化布局,并在“水-粮”条件的约束下分析粮食作物的种植分布,以期为西北极端干旱区的耕地后备资源规划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玉米、小麦、棉花的种植适宜度分别为0.8564、0.7084、0.7065,3种作物的适宜度相差较小,在空间布局上均表现为中部地区适宜度高的特征;单作物适宜性评价分区结果显示,棉花以Ⅱ级区为主,占比为40.11%,玉米和小麦以Ⅲ级区为主,占比分别为63.50%、64.12%;在“水-粮”条件的约束下,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为5129.92 hm2,占比为35.98%,其中,琼库尔恰克乡的种植面积最大,面积为1463.21 hm2,占比为28.52%;中部区域阿克萨克马热勒乡面积次之,为1138.67 hm2,占比为2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农作物适宜性 作物布局 精细化评价 CRITIC-NFM 巴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M-AHP-TOPSIS的撂荒耕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以泽州县为例
2
作者 赵慧蓉 殷海善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8,共13页
为探讨撂荒耕地再利用的适宜性,保障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例,运用EM-AHP-TOPSIS模型,从自然、经济、生产3个维度构建了撂荒耕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依此划定撂荒耕地再利用的适宜性等级,提出实现撂荒地再利用的可行性方案... 为探讨撂荒耕地再利用的适宜性,保障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例,运用EM-AHP-TOPSIS模型,从自然、经济、生产3个维度构建了撂荒耕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依此划定撂荒耕地再利用的适宜性等级,提出实现撂荒地再利用的可行性方案。结果表明:泽州县抛荒耕地中不适宜再利用的地块共6643块(363.96 hm^(2)),主要位于山区及远郊区;低度适宜地块160块(60.89 hm^(2)),分散分布在乡镇边缘地带;中度适宜地块308块(168.34 hm^(2)),主要分布在城镇核心发展区;高度适宜地块130块(52.81 hm^(2)),全部位于近郊区的平原地带。研究表明:自然因素是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经济因素是直接原因,生产因素为间接原因;县域内自然、经济、生产3个维度的再利用适宜性情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撂荒耕地在地理位置上表现出较明显的高坡度、远郊区的趋向;撂荒耕地再利用适宜性等级数量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撂荒耕地 再利用适宜性评价 EM-AHP-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景源评价与土地利用联动研究
3
作者 相西如 孙宇 +2 位作者 吕娜 罗汇 魏欣怡 《园林》 2025年第7期59-67,共9页
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极具价值的国土资源,兼具珍稀的景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同时也面临着风景名胜区景源本底与周边用地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诸多矛盾,在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中存在的景源评价与土地利用的脱节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极具价值的国土资源,兼具珍稀的景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同时也面临着风景名胜区景源本底与周边用地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诸多矛盾,在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中存在的景源评价与土地利用的脱节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针对当前这一问题,以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结合景源分级评价与土地适宜性分析,对石湖景区景源评价与土地利用以及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研究,以“传导、反馈、整合”的联动模式为研究策略,合理保护景源本底,优化周边的土地利用,科学引导景区景点布局和景点建设方式,以期实现景源本底与周边用地的合理建设和风景名胜区内土地的永续利用,并为其他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地的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景源评价 土地利用 联动模式 景区建设 石湖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价值兼顾下的旧城镇更新的土地资源价值评估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旧城镇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梁旭初 谭俊杰 +1 位作者 袁媛 林定桂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社会型城市更新应兼顾多元价值,同时考虑物质空间要素的迭代优化及非物质空间要素的保育利用。当前更新改造规划并未充分考量非物质空间要素,导致旧城更新实践上的文化保护“拆”“留”两难。从多元价值兼顾的视角实施更新地区的土地资... 社会型城市更新应兼顾多元价值,同时考虑物质空间要素的迭代优化及非物质空间要素的保育利用。当前更新改造规划并未充分考量非物质空间要素,导致旧城更新实践上的文化保护“拆”“留”两难。从多元价值兼顾的视角实施更新地区的土地资源价值评估,有助于推动更新规划走向社会型城市更新。以广州市番禺区旧城镇为例,分析旧城镇更新的历程和困境,基于多元兼顾的视角构建旧城镇更新改造规划的土地资源价值评估工具。运用多源大数据及实地调研数据,采用空间分析、语义分析等方法,基于必然认定项及低效评价指标体系,筛选需迫切改造的旧城资源进入更新资源数据库;然后基于文化、居住、产业三维度的多元价值评估体系,将数据库的旧城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和分类分区。此后,对不同类型的旧城资源分别提出更新指引。探讨了结合物质空间要素指标和非物质空间要素指标的土地资源价值评估工具创新,以期为多元目标下的旧城镇改造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城镇 城市更新 土地资源价值评估工具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先远航 黄星 +1 位作者 王佑汉 廖琴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130-137,共8页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实行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之一。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系统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脉络,明晰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聚焦于农业资源保护开发与土地规划利用研究,小范围内学...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实行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之一。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系统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脉络,明晰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聚焦于农业资源保护开发与土地规划利用研究,小范围内学术合作联系紧密,跨区域合作交流较少。“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和“占补平衡”等为主要研究热点。研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探索、波动发展和平稳成熟3个阶段。土地潜力评价与开发保护研究贯穿发展历程,前沿发展主要集中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土地改造利用技术研究,坚持生态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未来研究应加强边际土地潜力挖掘,深化开发评价、理论体系构建,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积极探索通过土地整治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与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CITESPACE 适宜性评价 土地开发 占补平衡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与等别转换的应用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6
作者 张雅芹 孔胃 +3 位作者 杜芩 吴闯 楚储 于元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43-46,共4页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在2021年度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灰靶模型和指标赋分求和法2种等别转换方式将济南市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转换为等别数据。结果表明:改进的灰靶模型兼顾了耕地的自然本底特征和耕地的粮食产能,...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在2021年度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灰靶模型和指标赋分求和法2种等别转换方式将济南市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转换为等别数据。结果表明:改进的灰靶模型兼顾了耕地的自然本底特征和耕地的粮食产能,在赋权和评价过程更为客观、科学,转换后的等别成果更为合理,济南市质量较好的耕地主要位于中部和北部平原地区以及沿黄地区,等别主要为3等和4等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7%,符合济南市实际情况;采用指标赋分求和法转换的等别整体较为合理,但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区域内部差异性较小。因此,改进的灰靶模型在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与等别衔接研究中应用性更强,转换成果可为耕地占补平衡与进出平衡等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 等别 成果转换 改进的灰靶模型 指标赋分求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间市耕地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7
作者 王国文 宋安安 +1 位作者 王一晴 张长春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2期169-179,共11页
耕地是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耕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而且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耕地是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耕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而且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河间市为研究区域,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对河间市耕地进行研究,选取评价指标,构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运用多因子加权求和法对河间市耕地进行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在2010-2019年间,耕地面积减少12713.71 hm^(2),耕地占用较多;在2016-2019年间,水浇地大量减少,减少量高达10.318.99 hm^(2);在2010-2019年间,旱地面积共减少3920.76 hm^(2)。总体来看,耕地面积在急剧减少。(2)对河间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将河间市区域内的耕地划分为4个等级,分区结果为:可持续区、一般可持续区、初步可持续区以及弱持续区。(3)为各区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耕地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分区评价 GIS 河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挑战
8
作者 刘华娇 胡迎迎 马彦金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S1期68-72,共5页
基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九大战役”战略工作部署,概述了湖北省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背景,详细分析了“九大战役”的实施成效,包括资源要素保障、耕地与生态保护、存量土地盘活等方面。同时,指出了湖北省当前自然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基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九大战役”战略工作部署,概述了湖北省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背景,详细分析了“九大战役”的实施成效,包括资源要素保障、耕地与生态保护、存量土地盘活等方面。同时,指出了湖北省当前自然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如资源约束趋紧、保护修复任务重、历史遗留问题多等。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政策指导、资源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保护、政策支持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对策建议,旨在为湖北省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管理 实践成效 面临挑战 资源要素保障 耕地保护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功能研究进展与方向的思考 被引量:34
9
作者 段建南 刘思涵 +1 位作者 李萍 杨威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6,共9页
研究目的:对国内外土地功能研究主要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及思路,供深入开展土地功能研究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功能概念与内涵尚待形成共识,土地功能分类正在积极探索,土地功能评价有... 研究目的:对国内外土地功能研究主要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及思路,供深入开展土地功能研究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功能概念与内涵尚待形成共识,土地功能分类正在积极探索,土地功能评价有了初步分析框架并在尝试应用。研究结论:土地功能研究已有良好基础,发展趋势和前景看好,应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深化实践应用,不断创新,支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土地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议研究方向包括:完善土地功能概念与内涵知识体系,创建土地功能研究框架;完善土地功能系统分类;深化土地功能形成要素的特征尺度研究;加强土地功能研究成果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土地功能 土地分类 土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7
10
作者 关小克 张凤荣 +2 位作者 李乐 郭力娜 邵战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4-310,F0003,共8页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探讨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从自然适宜性评价上来看,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能够开发的面积为11675.25hm2,考虑生态安全因素后,适宜开发且不引起生态退化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1221.14hm2,如纳入经济可行性因素,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全部不适宜开发。综合指数法与限制条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理 区域规划 北京 后备资源 耕地 适宜性评价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土地适宜性空间分析及其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62
11
作者 郑宇 胡业翠 +1 位作者 刘彦随 赵庚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0-65,共6页
基于山东省自然、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及图形资料,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同时对区域土地资源自然质量指数、土地资源综合适宜度、相对适宜度进行研究。通过对适宜评价图和利用现状图的空间叠加,计算、分... 基于山东省自然、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及图形资料,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同时对区域土地资源自然质量指数、土地资源综合适宜度、相对适宜度进行研究。通过对适宜评价图和利用现状图的空间叠加,计算、分析了待调整土地资源的多度及重要值。以土地资源空间分析为基础,多度、重要值为依据,进行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优化后农用地减少10994.82hm2,林牧用地增加13083.56hm2,未利用地减少1438.8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 空间分析 优化配置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资源调查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45
12
作者 尹泽生 陈田 +1 位作者 牛亚菲 李宝田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8,共5页
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于2003年颁布实施。考虑到标准在实际运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一些简要的说明。这些问题包括对调查所依据的旅游资源定义的认识、对旅游资源调查对象的甄别,以及旅游资... 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于2003年颁布实施。考虑到标准在实际运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一些简要的说明。这些问题包括对调查所依据的旅游资源定义的认识、对旅游资源调查对象的甄别,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的要点、旅游资源调查成果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概念 调查对象 调查技术 成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价值核算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雷州市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欧阳孔仁 张佳欣 +2 位作者 汤惠君 傅泽渠 黄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9-133,共5页
根据雷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地区经济、生态与社会特点,结合雷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将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结果引入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核算出雷州市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同时对雷州市土地资源进行经济、生态、社会... 根据雷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地区经济、生态与社会特点,结合雷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将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结果引入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核算出雷州市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同时对雷州市土地资源进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导向的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优化结果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提出了不同发展目标的优化方案,与雷州市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提高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弹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资源价值核算 多目标线性规划 优化方案 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土地资源动态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张萍 刘高焕 邢立新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0年第1期51-56,共6页
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 ,对农业土地资源动态评价体系建立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将“变权”的动态加权法〔1〕作为土地资源评价模型 ,并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 ,是对农业土地资源进行动态评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动态加权法 农业 土地资源评价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67
15
作者 张甘霖 吴运金 赵玉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F0004,共9页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1︰100万SOTER数据库为基础,将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气候、地形和土壤3个方面的9个评价因子,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层...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1︰100万SOTER数据库为基础,将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气候、地形和土壤3个方面的9个评价因子,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价因子模糊化处理和权重的确定。利用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全国有56.6万km2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自然质量,其中,一等级的占15.9%,二等级的占19.5%,三等级的占25.8%,四等级的占19.1%,五等级的占19.7%;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贵州、广西、山东和江西等省;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具有区域分布特征,并随着适宜等级的降低,由土壤条件逐渐转变为气候和地形条件;模糊函数以及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级 隶属度函数 SOTER 耕地后备资源 适宜性评价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2008年中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 被引量:14
16
作者 丰雷 郭惠宁 +1 位作者 王静 黄晓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共7页
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1999-2008年中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和2008年达到"基本安全"水平。从各准则层来看,质量安全和效率安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8... 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1999-2008年中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和2008年达到"基本安全"水平。从各准则层来看,质量安全和效率安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均达到"安全"水平;数量安全、结构安全和价格安全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长期处于"不安全"甚至"高度不安全"状态。从各指标来看,单位播种面积产值、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等质量安全指标,以及单位面积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单位面积土地GDP、复种指数等效率安全指标的评价值显著提高;不利因素是:人均耕地面积分值逐年下降,2008年接近"绝对不安全";土地开发复垦面积、人均未利用土地面积得分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森林覆盖率偏低;住宅用地、商业用地价格近年来波动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经济分析 层次分析法 土地资源 经济安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证据权模型的青藏高原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60
17
作者 金贵 王占岐 +2 位作者 胡学东 胡守庚 张道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41-250,共10页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青藏高原区有效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备受关注,开展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研究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该文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状况...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青藏高原区有效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备受关注,开展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研究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该文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状况等4个方面的8个因子,引入知识与数据驱动一体化的模糊证据权模型,得出全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等级,并与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糊证据权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99.38%的耕地"参照物"处于适宜性三等以上,说明该模型能有效评价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2)对比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中90.83%的耕地"参照物"处于三等以上,说明模糊证据权模型较综合指数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克服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和自然条件多样化所带来的计算复杂性等问题;3)研究区11 434.1 km^2耕地后备资源在自然质量上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宜性,其中一等占9.6%,二等占5.5%,三等占38.6%,四等占22.8%,五等占23.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日喀则市、贡嘎、扎囊、拉孜、乃东、拉萨市和白朗等县市。该文可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借鉴,并为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农村地区 耕地后备资源 适宜性评价 模糊证据权模型 青藏高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梅 尹君 +3 位作者 燕新程 刘晓庄 谢啸斌 杨谆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5-258,共4页
构建了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制定并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单项指标的标志值 ,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模型 ,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以河北省为例 ,提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 构建了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制定并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单项指标的标志值 ,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模型 ,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以河北省为例 ,提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5个等级 ,对河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江苏土地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红富 周生路 +4 位作者 吴绍华 廖富强 李莉 顾芗 皮啸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89-294,共6页
为了研究江苏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状况,实现科学的农业发展路线,该文从耕地资源生产能力、土壤环境质量以及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构建评价体系,评价江苏省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结果表明,从单要素评价... 为了研究江苏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状况,实现科学的农业发展路线,该文从耕地资源生产能力、土壤环境质量以及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构建评价体系,评价江苏省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结果表明,从单要素评价结果来看,江苏省耕地生产能力和土壤环境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水平优于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撑水平,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偏低;土壤环境质量处于弱支撑区域的评价单元达15个,今后这些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应关注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苏中地区大部分县市的土地资源可以较好地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江苏省最适宜发展农业可持续的区域,苏南和苏北地区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而苏北地区的支撑能力又优于苏南地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土地资源禀赋差异,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途径,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维持地区的农业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农业 支撑 土地资源 评价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资源开发强度及其演化阶段 被引量:29
20
作者 宋小青 欧阳竹 柏林川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5-142,共8页
地域资源禀赋差异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决定了耕地资源开发强度理应存在结构演化的阶段性。基于粮食生产角度提出了涵盖开发广度、开发深度、开发频度的耕地资源开发强度评价方法。据此,通过评价分析全国及区域开发强度演化特征,论证了... 地域资源禀赋差异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决定了耕地资源开发强度理应存在结构演化的阶段性。基于粮食生产角度提出了涵盖开发广度、开发深度、开发频度的耕地资源开发强度评价方法。据此,通过评价分析全国及区域开发强度演化特征,论证了耕地资源开发强度阶段性结构演化假设。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开发强度评价能准确判断耕地资源开发状态;中国耕地资源开发已基本完成以提高开发广度为主要特点的外延式开发历程,当前正值以提高开发深度为主要特点,同时面临开发频度降低问题的内涵式开发阶段;2004年,中国耕地资源开发强度为25.064%,区域开发强度及其结构演化差异显著。最后,在明确耕地资源管理政策转型基本导向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差别化的开发强度管控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开发强度 评价 演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