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NORTH,CENTRAL & SOUTH COASTAL REGIONS
1
作者 Wu Zhe geography,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3期19-24,39,共7页
Ⅰ.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nomy in the north,middle aud south coastal regions or China since China began to implementreform and open
关键词 S north CENTRAL SOUTH COASTAL region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GDP TH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区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研讨
2
作者 黄昊 刘颖利 郑婧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08-612,共5页
辽西地区发育排山楼(储量12 t、品位2.5 g/t)和柏杖子(储量15 t、品位4.2 g/t)两类典型金矿床,赋存于前寒武纪变质岩与中生代花岗岩接触带,受深大断裂控制。C—H—O—S—Pb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δD=-82.2‰~-... 辽西地区发育排山楼(储量12 t、品位2.5 g/t)和柏杖子(储量15 t、品位4.2 g/t)两类典型金矿床,赋存于前寒武纪变质岩与中生代花岗岩接触带,受深大断裂控制。C—H—O—S—Pb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δD=-82.2‰~-72.0‰,δ^(18)O=+4.4‰~+6.5‰),硫同位素δ^(34)S值(+5.8‰~+12.6‰)与铅同位素参数(μ=9.50~9.64)揭示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源特征。排山楼矿床成矿流体经历300~200℃相分离,沿断裂带发生水-岩反应形成热液蚀变型矿体;柏杖子矿床则以中温岩浆流体(200~250℃)沿构造裂隙充填形成脉状矿化。两矿床成矿机制均受控于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构造破碎带耦合作用,但排山楼硫源偏向变质围岩(δ^(34)S=+9.2‰~+12.6‰),柏杖子更富岩浆硫(δ^(34)S=+3.5‰~+7.0‰)。该成矿模型与胶东半岛金矿具相似构造-岩浆背景,为华北克拉通西缘金矿勘探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成矿流体特征 矿床成因 华北克拉通西缘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及其邻区的电性莫霍面探测
3
作者 朱可馨 唐新功 余俊虎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540,共15页
为了解首都圈地区电性莫霍面(eMoho)的分布情况,使用该地区电磁台网部分台站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反演得到了首都圈地区的深部电性结构,该结果与前人使用地震、电磁、重力等资料得到的研究区地下结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表明首都圈... 为了解首都圈地区电性莫霍面(eMoho)的分布情况,使用该地区电磁台网部分台站的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反演得到了首都圈地区的深部电性结构,该结果与前人使用地震、电磁、重力等资料得到的研究区地下结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表明首都圈地区的地震学莫霍面附近也存在着电阻率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反演所得的电阻率曲线求取一阶导数,以此来刻画测点下方电性莫霍面的深度位置,继而建立三类地层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对实测资料反演结果求取一阶导数,结果凸显了电性莫霍面的分布,所得电性莫霍面与地震、重力等资料得到的莫霍面在深度分布上整体基本一致。结合前人的研究,推测在华北部分地区出现的高导薄层可能归结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后重新结晶分异所导致的硫化物富集。大连台、无棣台下方壳幔电阻率变化有别于理论模型,这可能是由邻海地区的特殊岩石圈结构所致,同时推测无棣台下方存在的低阻区域可能为软流圈物质上涌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华北地区 莫霍面 电性莫霍面 大地电磁测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和ν_(4)计算分析−以华北地区为例
4
作者 沈得秀 王庆民 +2 位作者 许洪泰 葛孚刚 蒋其峰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1-252,共12页
本文通过收集最新现代地震资料,采用历史地震与现代地震联合求取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方法,按不同地震统计时段和震级段,基于Matlab程序中给定函数计算并拟合了华北平原地震统计区、郯庐地震统计区、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统计区、汾渭地震统... 本文通过收集最新现代地震资料,采用历史地震与现代地震联合求取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方法,按不同地震统计时段和震级段,基于Matlab程序中给定函数计算并拟合了华北平原地震统计区、郯庐地震统计区、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统计区、汾渭地震统计区的b值和ν_(4),并将结果与五代图推荐的b值和ν_(4)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对比,进而分析最新现代地震资料对b值和ν_(4)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地震统计区确定b值和ν_(4)有一定参考意义,对地震区划、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省级地震危险性区划编制工作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参数 B值 ν_(4)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模式对中国北方季风区盛夏降水的模拟能力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柳 赵俊虎 +2 位作者 毛明策 李永生 刘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9-562,共14页
基于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和多种模式评估方法,评估了参加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的30个全球模式对1961~2014年我国北方季风区盛夏(7~8月)降水气候态和主模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大多数模式均能再现北方季风区盛夏气候态... 基于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和多种模式评估方法,评估了参加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的30个全球模式对1961~2014年我国北方季风区盛夏(7~8月)降水气候态和主模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大多数模式均能再现北方季风区盛夏气候态降水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对空间分布模拟能力最好的4个模式为MPI-ESM-1-2-HAM、MPI-ESM1-2-HR、MPI-ESM1-2-LR和E3SM-1-0。(2)综合衡量对气候态、第一模态及其年际变率模拟能力最好的4个模式为NESM3、E3SM-1-0、GFDL-ESM4和MPI-ESM1-2-LR。(3)综合衡量对气候态、第二模态及其年际变率模拟能力最好的5个模式为EC-Earth3-Veg、EC-Earth3、E3SM-1-0、NESM3和MPI-ESM1-2-HR。(4)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模拟能力好于大部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季风区 盛夏降水 主模态 CMIP6 模式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艳 刘晓曼 +2 位作者 袁静芳 付卓 乔青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861,共13页
生态工程背景下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议题.华北干旱半干旱区作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效显著区域,其碳储量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对促进碳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修正碳密度数据,... 生态工程背景下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议题.华北干旱半干旱区作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效显著区域,其碳储量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对促进碳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修正碳密度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估算了华北干旱半干旱区2000−2020年碳储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探讨了影响碳储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华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的减少以及林地、灌木、草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之和由52.94%增至54.47%,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达60.59%.②华北干旱半干旱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总碳储量分别为7542.46 Tg、7570.94 Tg、7733.11 Tg、7909.20 Tg、8210.84 Tg,平均变化速率为33.501 Tg/a,21年间累计增加668.38 Tg.③碳储量稳定区域的面积占92.39%;碳储量增加区域面积占5.17%,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的绿洲地区及山地林区,与林地、草地转入区域存在一定重叠;碳储量减少区域面积占2.45%,主要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中草地-未利用地交界处以及河北省居民用地.④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碳汇的首要因素,其次为年均降水量和累计造林面积.不同因子交互作用后会增强单因子对碳汇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表明区域内碳汇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研究显示,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碳储量持续增加,其碳汇能力主要受限于自然因素,但生态工程等积极人为措施也能显著提升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华北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华北地区7-8月份极端降水频次趋势转折及可能原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郭敬环 刁一娜 +1 位作者 邵建红 刘逸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5,共14页
区域性极端降水(Regional extreme precipitation,REP)破坏性强,会造成地质灾害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华北地区7-8月份REP频次趋势转折,并探讨其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7-8月REP天数存在1986、... 区域性极端降水(Regional extreme precipitation,REP)破坏性强,会造成地质灾害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华北地区7-8月份REP频次趋势转折,并探讨其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7-8月REP天数存在1986、1995和2003年三个趋势突变点,在1961-1985年(P1)和1995-2002年(P3)时段有减少趋势,1986-1994年(P2)和2003-2020年(P4)时段呈现增多趋势。华北地区REP事件发生时有水汽通量辐合,并且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对流层高层有异常高压(东北高压)存在。P2、P4时期较P1、P3时期东北高压位置偏南,38°N以南的华北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增强,REP天数增多。P1、P2时期异常水汽通量来自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而后两个时期只来自西北太平洋,这是东亚夏季风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增强的结果。东北高压的发展在P1、P3时期与沿中纬度西风急流(急流)传输的波活动通量有关,在P2、P4时期高纬度活动中心发挥作用并且在季节背景上该高压较强,P2时期促使东北高压发展的波活动通量来自急流和高纬度活动中心两支路径,而P4时期波活动通量主要沿高纬度传播。REP天数减少在P1时期主要是东亚夏季风显著减弱不利于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的结果,而P3时期是东亚夏季风减小和急流减弱共同作用所导致的;REP天数增多在P2时期是因为急流的显著增强,有利于东北高压的发展,而在P4时期西太副高的增强保证了东亚夏季风减弱之后向华北地区的水汽输送,并且北极海冰范围减少可能通过影响高纬度活动中心,在急流减弱之后建立了由高纬度向华北地区传输的波活动通量新路径,两者共同作用使得REP天数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区域性极端降水 趋势转折 波活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坳陷承德地区洪水庄组中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的分布
8
作者 肖洪 李美俊 +1 位作者 刘卫彬 王方正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7-834,共8页
前寒武纪原生有机质中分子标志化合物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地球早期生物群落组成和古沉积环境特征。本研究采用色谱-质谱和色谱-质谱-质谱分析技术,在华北承德地区中元古界洪水庄组(约1.45 Ga)黑色页岩样品中检测到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 前寒武纪原生有机质中分子标志化合物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地球早期生物群落组成和古沉积环境特征。本研究采用色谱-质谱和色谱-质谱-质谱分析技术,在华北承德地区中元古界洪水庄组(约1.45 Ga)黑色页岩样品中检测到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结果表明,研究区洪水庄组页岩中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的碳数范围可延伸至C_(33),且未出现C_(22)、C_(27)、C_(32)同系物的缺失或低丰度特征,揭示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的C-13位取代基并非无环类异戊二烯烷基结构,而是直链的正烷基。根据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仅局限分布于燕山地区中元古代沉积物中,以及元古宙海洋的生物群落组成特征,提出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可能源自特定细菌或蓝细菌种属,且在显生宙已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 洪水庄组 中元古界 承德地区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 被引量:132
9
作者 邓晋福 苏尚国 +5 位作者 赵海玲 莫宣学 肖庆辉 周肃 刘翠 赵国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1-50,共10页
大陆动力学领域今后 10~ 15a的主要科学目标是 ,建立东亚大陆中新生代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为资源勘查、灾害减轻和环境保护提供新的预测与评价理论。未来 10~ 2 0a会诞生地幔分异作用与岩石圈成因的综合性理论 ,为建立这个理论 ,采用... 大陆动力学领域今后 10~ 15a的主要科学目标是 ,建立东亚大陆中新生代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为资源勘查、灾害减轻和环境保护提供新的预测与评价理论。未来 10~ 2 0a会诞生地幔分异作用与岩石圈成因的综合性理论 ,为建立这个理论 ,采用地质学、岩石学探针、地球化学、数字模拟等学科交叉 ,以岩浆构造事件序列和火成岩构造组合为主线 ,探索华北燕山期岩石圈巨量减薄的机制与过程 ,对流地幔物质和热注入陆壳诱发壳幔相互作用、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岩浆热构造变形之间的反馈关系。以岩石圈巨量减薄的深部过程这个视角 ,为华北地区大地构造性质的巨大转换 ,即从稳定的克拉通突发地转变为造山带的“燕山运动”或“大陆活化”提供深部动力学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燕山期 岩石圈减薄 深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源区性质 被引量:108
10
作者 刘红涛 孙世华 +1 位作者 刘建明 翟明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7-274,共18页
华北克拉通北缘广泛分布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 ,其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 ,以普遍发育条纹长石为主要岩相学特征。高锶花岗岩总体上具有富钠、高钾和高铝的岩石化学特征。根据 16个代表性岩体共... 华北克拉通北缘广泛分布中生代高锶花岗岩类 ,其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 ,以普遍发育条纹长石为主要岩相学特征。高锶花岗岩总体上具有富钠、高钾和高铝的岩石化学特征。根据 16个代表性岩体共 6 1个样品的分析结果 ,本区的高锶花岗岩可被明显地划分为低硅岩石组 (Si O2 =5 3%~ 6 0 % )和高硅岩石组(Si O2 =6 5 %~ 73% ) ,缺乏 Si O2 =6 0 %~ 6 5 %的岩石 ,因而具有“双峰”分布特点。绝大多数高硅岩石属于高钾钙碱系列 ,而低硅岩石既有属于高钾钙碱和普通钙碱系列的 ,也有属于岛弧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其微量元素以高锶、亏损重稀土及不发育明显富铕异常为重要特征 ,并以此明显区别于非高锶花岗岩。根据高锶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并将它们与近年来许多天然岩石在不同温压条件下脱水熔融实验所获熔体进行了广泛对比 ,认为该区高锶花岗岩类的低硅岩石的源岩应为玄武质角闪岩类 ,而高硅岩石的源岩则为变中酸性火成岩类。源区部分熔融应该是在高温 (T >85 0~ 90 0℃ )和高压(P≥ 1.5 GPa)条件下进行的。熔体从源区抽取后的岩浆过程中没有经历明显的长石矿物的分离结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 中生代 高锶花岗岩 地球化学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西南一些地区地震发生在地壳浅部的证据 被引量:13
11
作者 胡新亮 刁桂苓 +6 位作者 高景春 张四昌 张学民 李钦祖 秦清娟 朱振兴 张彦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7-435,共9页
依据区域小孔径数字地震台网对河北省唐山、张北、怀来 ,山西省大同和云南省剑川、禄劝、姚安等 7次地震的定位或重定位结果 ,并结合相应区域个别大震用远场资料反演的震源深度结果 ,以及山西省临汾遥测地震台网重新测定的震源深度结果 ... 依据区域小孔径数字地震台网对河北省唐山、张北、怀来 ,山西省大同和云南省剑川、禄劝、姚安等 7次地震的定位或重定位结果 ,并结合相应区域个别大震用远场资料反演的震源深度结果 ,以及山西省临汾遥测地震台网重新测定的震源深度结果 ,与以往地震目录中给出的震源深度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小孔径台网的震源深度测定结果基本分布在地表至地下十几千米的范围内 .而以往给出的测定结果中 ,震源深度大致分布在地表至地下 3 0km的深度上 ,与其平均值相差一半至一倍 ,两者之间的差别非常显著 .分析认为 ,小孔径数字地震台网的测定结果可能更接近震源深度分布的真实情况 ,即上述地区的地震应是发生在地壳浅层内 .对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 ,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并提出改善震源深度测定精度的建议和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西南地区 震源深度 地壳浅部 震源位置 数字地震台网 定位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成藏模式与潜力研究 被引量:121
12
作者 王贵玲 张薇 +4 位作者 蔺文静 刘峰 朱喜 刘彦广 李郡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74-1085,共12页
京津冀地区雾霾较为严重,同时地热资源丰富,因此,充分利用地热资源是调整该地区能源结构,减缓雾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地区构造、大地热流、地温梯度等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分别总结了京津冀地区隆起山地对流型与沉积盆地传... 京津冀地区雾霾较为严重,同时地热资源丰富,因此,充分利用地热资源是调整该地区能源结构,减缓雾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地区构造、大地热流、地温梯度等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分别总结了京津冀地区隆起山地对流型与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的成藏模式与赋存条件,并对两种地热资源的资源量、开发利用现状与潜力进行了分析。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储量折合标准煤约1383亿t,年地热流体可开采热量折合标准煤1100万t,但目前地热流体年开采热量仅相当于114万t标准煤,约占总量的10%,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华北平原 地热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级地震平静是华北地区强震前的一个重要震兆特征 被引量:24
13
作者 平建军 张青荣 +1 位作者 曹肃朝 边庆凯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1-448,共8页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平静异常 短期预测指标 地震前兆 强震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29
14
作者 刘建国 范秦海 +6 位作者 朱云波 刘希佳 崔冬雪 赵其林 赵宪智 云欣 卢爱国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5-96,共2页
作为体育文化亚文化之一的校园体育文化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3方面。学习的压力使多数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校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引导,忽视体育是商... 作为体育文化亚文化之一的校园体育文化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3方面。学习的压力使多数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校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引导,忽视体育是商品文化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普通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动力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刘峡 马瑾 +3 位作者 傅容珊 杨国华 绍志刚 郑智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18-1427,共10页
本文基于GPS、断层形变等规测资料,实现华北地区构造运动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其现今地壳运动及形变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华南地块、东北亚地块等周边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基本决定了华北地区现今表面运动及应力场格局.而另... 本文基于GPS、断层形变等规测资料,实现华北地区构造运动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其现今地壳运动及形变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华南地块、东北亚地块等周边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基本决定了华北地区现今表面运动及应力场格局.而另一方面,当考虑区域下部岩石层较快速的"拖动"作用时,表面速度场可以得到更好模拟,并同时形成共轭分布的剪应力梯度带.可见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印-欧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等可能造成岩石层深部、浅部运动差异,从而对研究区现今地壳运动产生深刻影响.此外,地形重力作用、断层分布及区域流变结构非均匀性也对现今地壳运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处于次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GPS观测结果 地壳形变动力学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9
16
作者 张广伟 雷建设 +2 位作者 谢富仁 郭永霞 兰从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9-714,843,共16页
收集了华北地区2001年10月—2009年9月发生在该区内的7519次地震事件被16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74181条P波和7446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5511次小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的结... 收集了华北地区2001年10月—2009年9月发生在该区内的7519次地震事件被16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74181条P波和7446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5511次小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的结果较好地改进了原定位的精度.从平面上来看,重新定位后的小震更加集中于断裂带附近,条带状更为明显.从震源深度分布来看,研究区内重新定位后小震的震源深度多集中在5—15km的范围内,表明研究区孕震层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但不同地震带上小震分布的优势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山西地震带上的小震多集中在上地壳,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陆区部分包括唐山断裂带及邢台地震段上的小震多集中于中上地壳.本研究结果还获得了前人研究结果未揭示的小震分布规律:①在唐山断裂带北段东侧存在一个近北北东走向的小震活动;②渤海海域地震带上的小震多处于10km深度处,且有些断层上的小震展示出从地表至10km深度处的垂直分布;③太行山前的小震随深度向太行山下方有逐渐变深的趋势,表征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东西两侧孕震层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华北地区地震断层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地震 地震带 双差定位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一次严重区域雾霾天气分析与数值预报试验 被引量:42
17
作者 张小玲 唐宜西 +3 位作者 熊亚军 张仁健 孟伟 曹晓彦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7-344,共8页
针对2013年1月27—31日中国华北平原地区持续5 d的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和数值预报.研究表明,雾霾过程期间华北平原高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地面多为风速小、相对湿度较大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 针对2013年1月27—31日中国华北平原地区持续5 d的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和数值预报.研究表明,雾霾过程期间华北平原高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地面多为风速小、相对湿度较大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层结构稳定、低空逆温频率高强度大,且存在明显的低层逆湿条件,边界层内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差.稳定、高湿的气象条件对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的形成、积聚和维持比较有利,造成严重的区域性低能见度和雾霾天气.气象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预报系统对此次雾霾过程期间天气系统演变和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及高浓度持续时间、消散减弱等过程做出了较好的预报.模式预报出雾霾期间PM2.5质量浓度在京津冀平原地区达到300μg/m3严重污染,主要分布在北京城区及以南的河北、天津等重点城市和区域,部分地区可达400μg/m3以上,与华北地形和城市群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华北平原山前容易形成气流的辐合区和高污染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区域雾霾 PM2 5浓度 气象条件 WRF—Chem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汛期我国主要雨季进程成因及预测应用进展 被引量:35
18
作者 陈丽娟 赵俊虎 +7 位作者 顾薇 梁萍 支蓉 彭京备 赵树云 高辉 李想 张培群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5-400,共16页
汛期内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雨季是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主要包括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等,各地雨季决定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汛期的旱涝布局和旱涝演变,是我国汛期预测和服务的重点.该文回顾了4个雨季特征及影响因... 汛期内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雨季是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主要包括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等,各地雨季决定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汛期的旱涝布局和旱涝演变,是我国汛期预测和服务的重点.该文回顾了4个雨季特征及影响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梳理物理概念预测模型.研究显示:海温异常是影响各区域雨季的重要先兆信号,但不同雨季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同,海温作为外强迫信号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形式也有差异.利用热带太平洋东西海温差指标能更好地解释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而与梅雨的年际变化分量相关联的海温关键区主要分布于热带,与年代际或多年代际变化分量相联系的海温关键区则来自中高纬度.华北雨季降水的强弱不仅与ENSO循环的位相有关,更多受到ENSO演变速率的影响.而影响华西秋雨的海温关键区随着年代际背景的变化发生了改变,需要重新诊断和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季 华南前汛期 梅雨 华北雨季 华西秋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区古近纪—新近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20
19
作者 林玉祥 孟彩 +4 位作者 韩继雷 朱传真 王玉伟 赵慧 曹高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8-1067,共10页
华北地台区古近系—新近系在渤海湾盆地非常发育,在南华北地区也有较大厚度,而在鄂尔多斯盆地则不甚发育,仅在西北部有少量沉积。渤海湾盆地古近纪以断陷型沉积为主,主要为滨浅湖相沉积,物源来自多个方向,如北部的燕山褶皱带、西部的太... 华北地台区古近系—新近系在渤海湾盆地非常发育,在南华北地区也有较大厚度,而在鄂尔多斯盆地则不甚发育,仅在西北部有少量沉积。渤海湾盆地古近纪以断陷型沉积为主,主要为滨浅湖相沉积,物源来自多个方向,如北部的燕山褶皱带、西部的太行山隆起、南部的鲁西隆起、东部的辽东隆起区以及盆地内部的沧县隆起和埕宁隆起等。南华北地区古近纪发育大小不一多个沉积中心,以河流相沉积为主;鄂尔多斯盆地古近纪仅在西北部出现沉积,发育河流相,缺失古新统—始新统沉积。新近系沉积区主要位于渤海湾盆地、南华北地区以及鄂尔多斯盆地外围的地堑中,主要为河流相和滨浅湖相沉积。新近纪早期渤海湾盆地大面积隆升,导致湖盆收缩,部分地区遭受剥蚀夷平,中晚期盆地整体形成统一坳陷,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局部发育滨浅湖相;南华北地区进入裂谷期后坳陷发育阶段,大面积接受沉积,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华北地台区西部沿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形成了一套以河流相与滨浅湖相为主的山前盆地沉积。华北地台区古近纪—新近纪油气的有利勘探区域为渤海湾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台区 古近系—新近系 沉积相 古地理 有利勘探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变化趋势初探 被引量:124
20
作者 王式功 董光荣 +2 位作者 杨德保 金炯 尚可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86-94,共9页
沙尘暴是一种重要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是土地沙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整编气候资料、1981~1987年中国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资料和1993~1994年的两个沙尘暴个例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沙尘... 沙尘暴是一种重要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是土地沙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整编气候资料、1981~1987年中国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资料和1993~1994年的两个沙尘暴个例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及其成因作了初步探讨,并对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且有两个多发中心区,即塔无拉玛干沙漠的西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尤以四月份最多;沙尘暴的形成是地形、地表沙尘物质、有利的急浪位置、低层大气的不稳定和锋面过境后的大风五种基本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整个北方地区而言,1951~1987年沙尘暴出现日数总的趋势是波动式减少的,但不同干旱气候区略有差异;本世纪末到下世纪中叶,整个北方地区沙尘暴总的趋势将呈波动式增加(约比1951~1987年的平均值增加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时空变化 趋势预测 风沙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