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灌水定额地下滴灌处理核桃生长状况随有效积温的变化
1
作者 徐静波 邢丰才 +2 位作者 赵经华 何思成 付秋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124,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灌水定额处理下地下滴灌核桃生长状况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其模型特征参数,阐明核桃各生长指标在其发育关键期最为合适的灌水定额。【方法】于2023年3-9月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对树龄15年的“温185”核桃进行灌水定额大... 【目的】探究不同灌水定额处理下地下滴灌核桃生长状况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及其模型特征参数,阐明核桃各生长指标在其发育关键期最为合适的灌水定额。【方法】于2023年3-9月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对树龄15年的“温185”核桃进行灌水定额大田试验,设置75%ETc(ET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W1)、100%ETc(W2)、125%ETc(W3)和150%ETc(W4)4种灌水定额处理,测定不同灌水定额下核桃的新梢生长量、叶面积指数(LAI)、果实体积和叶绿素含量(SPAD)等生长指标,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对核桃各生长指标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并进一步利用模型特征参数定量分析地下滴灌核桃生长状况随有效积温的变化。【结果】各灌水定额下核桃新梢、LAI、果实体积、SPAD随有效积温的变化均呈“S”型增长趋势,可用以有效积温为自变量建立的Logistic模型进行拟合,并有良好的拟合效果,拟合指数R^(2)>0.94,标准化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0%;核桃新梢、SPAD增长分别集中在开花坐果期(有效积温304.11~666.82℃·d)、萌芽期至开花坐果期(有效积温11.29~666.82℃·d),LAI、果实体积增大主要集中在果实膨大期(有效积温666.82~1 278.72℃·d);与W1、W2、W4处理相比,W3处理能够增加核桃新梢、LAI的最大值,其中灌水量对LAI的增长有显著影响,核桃新梢、LAI的最大增长速率与快增期平均增长速率在W3灌水处理下均达到最大值,但W3处理新梢、LAI的快增周期较短;果实体积在W2灌水处理下达到最大,但灌水量对其无显著影响,果实体积的最大增长速率与快增期平均增长速率在W2灌水处理下均达到最大值;W2处理较W1、W3处理能显著增加叶片SPAD的最大值,核桃SPAD的最大增长速率在W2处理下大于其他灌水处理,快增期平均增长速率则表现为W3>W1>W2>W4。【结论】Logistic模型对不同灌水定额下地下滴灌核桃的新梢、LAI、果实体积、SPAD随有效积温的动态变化有良好的拟合精度,并且能够通过模型特征参数定量分析出核桃各生长指标在不同生育期随灌水定额的变化,表明100%ETc(W2)灌溉处理可以使核桃综合长势和产量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灌水定额 生长模型 有效积温 地下滴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效积温的加工番茄生育期模拟模型
2
作者 牛博文 庞胜群 +2 位作者 韩琼琼 苏新 任卫新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1,共7页
为确保产品供应的均衡性,预测作物生育期对农业生产中品种选择和定植期的合理规划至关重要。针对新开发的加工番茄种植基地,依据加工番茄发育过程对温度的响应特性,构建了一个基于有效积温的生育期模拟模型,并通过不同品种、定植期和生... 为确保产品供应的均衡性,预测作物生育期对农业生产中品种选择和定植期的合理规划至关重要。针对新开发的加工番茄种植基地,依据加工番茄发育过程对温度的响应特性,构建了一个基于有效积温的生育期模拟模型,并通过不同品种、定植期和生态区域的试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在多数生育阶段的绝对模拟误差介于0~6 d,根均方差小于4 d,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低于15%。在现蕾至开花、坐果至定个、定个至红熟这3个发育阶段,模型的模拟精度高,误差小。整个生育阶段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1和0.969,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能够为农业生产中品种布局和种植期的合理安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番茄 有效积温 生育阶段 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湿度对多孔横沟象卵发育历期及孵化率的影响
3
作者 宋晨语 张桂华 +3 位作者 刘海瑞 邹淑云 闫家河 季英超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3,共4页
为明确温湿度对多孔横沟象Pimelocerus perforatus卵生长发育的影响,室内分别观察比较8种温度、4种相对湿度条件下卵的发育历期和孵化率;并计算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在相对湿度95%、光周期16L∶8D条件下,卵在10℃和35... 为明确温湿度对多孔横沟象Pimelocerus perforatus卵生长发育的影响,室内分别观察比较8种温度、4种相对湿度条件下卵的发育历期和孵化率;并计算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在相对湿度95%、光周期16L∶8D条件下,卵在10℃和35℃不能孵化,在15~25℃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逐渐减少,27~33℃时发育历期约为7 d;15~30℃卵的孵化率均在75%以上,33℃时孵化率约为14.46%;在较适温度27℃时,相对湿度45%和60%条件下卵不能孵化,而相对湿度95%条件下卵的孵化率为(84.81±6.88)%,发育历期为(7.24±1.28)d。适合多孔横沟象卵发育的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95%;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10±0.42)℃,有效积温为(114.99±3.42)℃。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二次回归方程V=-0.000359T 2+0.023T-0.2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横沟象 发育历期 孵化率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4份核桃种质资源萌芽期和雌雄花期调查
4
作者 刘警 宋雅萍 于秋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7,共9页
【目的】针对核桃生产中春季频发晚霜和雌雄花期不相遇等问题,探究河北省秦皇岛地区84份核桃种质资源萌芽期、雌雄花盛期起始时间,旨在为选育避晚霜品种、合理配置授粉树、提高核桃产量提供参考。【方法】2024年对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8... 【目的】针对核桃生产中春季频发晚霜和雌雄花期不相遇等问题,探究河北省秦皇岛地区84份核桃种质资源萌芽期、雌雄花盛期起始时间,旨在为选育避晚霜品种、合理配置授粉树、提高核桃产量提供参考。【方法】2024年对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84份核桃种质资源进行萌芽期、雌雄花盛期起始时间调查,并记录此时期温度,计算萌芽和开花期起始所需≥10℃有效积温。【结果】(1)84份核桃种质资源萌芽期起始时间为3月24日—3月31日,所需平均≥10℃有效积温为6.12℃·d,雄花盛期起始时间为4月17日—5月10日,所需平均≥10℃有效积温为103.69℃·d;雌花盛期起始时间为4月18日—5月15日,所需平均≥10℃有效积温为109.25℃·d。(2)84份核桃种质资源雌雄花期可划分为3大类:早花期(4月17日—4月26日),中花期(4月27日—5月6日),晚花期(5月7日及之后)。(3)在未来核桃育种工作中,可选择萌芽较晚的品种(‘中核3号’‘西洛7号’‘金薄香2号’‘金薄香4号’‘西林1号’‘绿香’‘晋香’‘花生1号’‘中核2号’等),以避开春季晚霜危害(≤0℃);可合理搭配早中晚花资源,‘礼品2号’(雌花早花)搭配‘西岭’(雄花早花),‘绿岭’(雌花中花)搭配‘西林1号’(雄花中花),‘小果黑核桃’(雌花晚花)搭配‘黑核桃’(雄花晚花),提高授粉率和坐果率。【结论】本研究明确了84份核桃种质资源在河北省秦皇岛地区萌芽期和雌雄花盛期起始时间,研究结果为84份核桃种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合理有效配置授粉品种,筛选和选育避晚霜品种,预测萌芽期和花期以提前采取防寒措施,产业增产增效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萌芽期 雌雄花期 有效积温 避晚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在浙东地区作再生稻的适应性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继杰 叶凯 +4 位作者 蒋琪 何冰清 陈少杰 陈志新 章志远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6,共4页
为提高浙东地区再生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稻产业发展,于2023年在宁波市开展甬优系列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筛选适宜浙东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再生稻新品种。综合考量了5个供试品种在两季产量、再生能力和再生季稻米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 为提高浙东地区再生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稻产业发展,于2023年在宁波市开展甬优系列再生稻品种比较试验,筛选适宜浙东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再生稻新品种。综合考量了5个供试品种在两季产量、再生能力和再生季稻米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得出以下结论:甬优4901和甬优6760表现突出,熟期适中、产量高、再生能力较强、再生季稻米品质优,适宜在浙东地区作再生稻推广;甬优1540也展现出了良好的丰产性和再生能力,但其生育期相对较长,在宁波南部地区作再生稻种植时,为确保安全齐穗,需采取提前播种、提高留桩高度等栽培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 稻米品质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柞蚕品种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
6
作者 姜明明 张世宇 +3 位作者 王大雨 李卓 靳向东 万军 《北方蚕业》 2025年第1期41-43,共3页
选用4个不同温度对5种柞蚕茧进行加温处理,测定出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速率,利用统计学最小二乘方法,计算出5种柞蚕蛹期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不同品种柞蚕蛹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测定结果:选大4号分别为10.4±0.23℃、244.3℃... 选用4个不同温度对5种柞蚕茧进行加温处理,测定出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速率,利用统计学最小二乘方法,计算出5种柞蚕蛹期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不同品种柞蚕蛹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测定结果:选大4号分别为10.4±0.23℃、244.3℃·d,吉柞889为10.4±0.13℃、245.0℃·d,吉抗109为10.2±0.24℃、244.7℃·d,L青为11.1±0.38℃、228.0℃·d,吉青为10.2±0.18℃、258.0℃·d。测定5个柞蚕品种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可作为柞蚕茧羽化调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寒地区相变日光温室蓄放热性能模拟研究
7
作者 孟凡康 彭栋坤 蔡鹏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32-2539,共8页
为了探究严寒地区相变日光温室蓄放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规律,首先,基于TRNSYS软件构建全尺寸相变日光温室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其可靠性及准确性。随后,利用此模型探究温室跨度、北墙高度、传热系数等围护结构参数以及相变温度、相... 为了探究严寒地区相变日光温室蓄放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规律,首先,基于TRNSYS软件构建全尺寸相变日光温室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其可靠性及准确性。随后,利用此模型探究温室跨度、北墙高度、传热系数等围护结构参数以及相变温度、相变潜热、相变材料用量等相变材料参数对相变温室空气平均温度、有效积温的影响情况。最终,使用SPSS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立了有效积温与上述各个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回归方程。在本试验工况下,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以下结论:有效积温和空气平均温度随温室跨度和北墙传热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呈现负相关,随北墙高度、相变潜热和相变材料使用量的增大而增大,呈现正相关;在相变温度为23℃时,空气平均温度和有效积温达到最大,分别为16.63℃、36.29℃·d;构建了有效积温与北墙传热系数、日光温室跨度、北墙高度、相变材料使用量、相变潜热、相变温度等参数的非线性回归方程。本研究为严寒地区相变日光温室的设计和改造优化提供了便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相变材料 蓄放热性能 有效积温 回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热量资源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志高 张秀丽 +5 位作者 贾梦薇 陈河阳 孙梓欣 郝海姣 李卓娅 蔡茂堂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30,共12页
[目的]气候变暖将改变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对黄河流域农业热量指标进行分析,可为区域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基于1960-2020年黄河流域89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运用线性趋势估计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 [目的]气候变暖将改变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对黄河流域农业热量指标进行分析,可为区域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基于1960-2020年黄河流域89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运用线性趋势估计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年平均气温,≥0℃和≥10℃的初终日、持续日数和有效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61 a黄河流域平均气温、≥0℃和≥10℃有效积温分别以0.29℃·(10 a)^(-1)、70.23℃·d·(10 a)^(-1)和34.50℃·d·(10 a)^(-1)的倾向率呈上升趋势,≥0℃和≥10℃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倾向率分别为3.33 d·(10 a)^(-1)和2.78 d·(10 a)^(-1)。≥0℃和≥10℃初日呈提前趋势,倾向率分别为—2.16 d·(10 a)^(-1)和—2.14 d·(10 a)^(-1),≥0℃和≥10℃终日呈延迟趋势,倾向率分别为1.16 d·(10 a)^(-1)和0.63 d·(10 a)^(-1),≥0℃和≥10℃初日提前的幅度大于终日推迟的幅度,≥0℃初终日和持续日数变化幅度大于≥10℃相应指标变化幅度。近61 a黄河流域年平均气温、≥0℃和≥10℃有效积温分别于1996、2003和1997年发生突变。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各热量指标变化趋势与流域整体变化一致,上游地区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从空间分布来看,由上游、中游到下游地区年平均气温逐渐增加,≥0℃和≥10℃有效积温逐渐增加,初日逐渐提前,终日逐渐推迟,持续日数逐渐延长。[结论]黄河流域农业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热量指标主要受海拔高度和年平均气温影响。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和东大西洋遥相关型指数是影响近61 a黄河流域农业热量指标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有效积温 热量资源 初终日数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处理对新疆黑果枸杞种子出苗的影响
9
作者 孟庆峰 岳增辉 +6 位作者 田北京 王振学 米真如 刘洪冲 任丽华 高秋美 韩加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30-33,共4页
[目的]通过低温和高温2种温度环境对新疆黑果枸杞种子共同作用,对种子发芽率、启动日、发芽指数、发芽势进行研究,为其工厂化育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种子在5℃环境处理0~20 d,放入10~40℃温度环境测定种子发芽率等指标。[结果]低温处... [目的]通过低温和高温2种温度环境对新疆黑果枸杞种子共同作用,对种子发芽率、启动日、发芽指数、发芽势进行研究,为其工厂化育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种子在5℃环境处理0~20 d,放入10~40℃温度环境测定种子发芽率等指标。[结果]低温处理①种子在T_(3)环境发芽率最高65.0%,比常温种子高77.8%;低温处理③种子在T_(4)环境启动速度最快,需要4 d,比常温种子快0.8 d,发芽指数也最高5.1,比常温种子高73%;低温处理④种子在T_(4)环境发芽势最高24%,比常温种子高33.3%;低温处理③、④种子在T_(1)低温环境可以打破种子休眠。[结论]种子低温处理后在较高的温度环境,可以打破种子休眠,显著提高黑果枸杞种子发芽率、启动速度、发芽势、发芽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黑果枸杞 低温处理 发芽率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迟播甘蓝型油菜播种期和播种量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娄洪祥 黄肖玉 +11 位作者 江萌 宁宁 卞孟磊 张磊 罗东旭 秦梦倩 蒯婕 汪波 王晶 赵杰 徐正华 周广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91-2105,共15页
为解决长江流域稻油茬口矛盾,提高冬闲田利用率,亟须迟播油菜(10月25日之后播种)配套技术研究。本研究以早熟品种‘华油杂137’为材料,在湖北武汉进行2年播种期(10月25日至11月15日间,各播种期间隔3 d,用S1~S8表示)和播种量(2.5、5.0、... 为解决长江流域稻油茬口矛盾,提高冬闲田利用率,亟须迟播油菜(10月25日之后播种)配套技术研究。本研究以早熟品种‘华油杂137’为材料,在湖北武汉进行2年播种期(10月25日至11月15日间,各播种期间隔3 d,用S1~S8表示)和播种量(2.5、5.0、7.5、10.0和12.5 kg hm^(-2),用R1~R5表示)单因素试验,考察生育期、成苗动态、农艺性状、产量和倒伏指标,统计有效积温,通过线性回归和平滑曲线拟合分析,优化播种期和播种量的配置参数,为迟播油菜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播种期推迟,迟播油菜的生育期缩短、根颈粗降低、分枝数减少、产量降低且茎秆倒伏指数增加;4个生育期中,苗期和花期有效积温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播种量增加,各生育期成苗数和收获密度提高,但生育期缩短、有效积温减少,角果层厚度降低、倒伏指数先降后增、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3)2年不同播种期产量数据回归分析表明,播种期推迟至S3~S4时,越冬前有效积温保持在317.1℃以上,苗期有效积温达401.1℃,终花35 d收获产量可达2700.0 kg hm^(-2),倒伏指数为1.5左右;2年不同播种量产量数据平滑曲线拟合分析表明,不同播种量下收获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收获密度为64.2×10^(4)株hm^(-2)时终花35 d收获产量达峰值,为2948.5 kg hm^(-2),而倒伏指数为1.6。综上,配置7.5~10.0 kg hm^(-2)的播种量确保收获密度达64.2×10^(4)株hm^(-2),抢时播种确保冬前有效积温达317.1℃,可显著提高迟播油菜产量与抗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播油菜 播种期 播种量 产量 抗倒性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蛾黑棒啮小蜂的繁育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绪丹 张艺馨 +2 位作者 史俊瑞 杨丽元 孙守慧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4-812,共9页
白蛾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 septentrionalis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以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蛹为替代寄主繁育白蛾黑棒啮小蜂,研究其寄生行为及生物学特性,可为白蛾黑棒啮小蜂大规模繁... 白蛾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 septentrionalis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以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蛹为替代寄主繁育白蛾黑棒啮小蜂,研究其寄生行为及生物学特性,可为白蛾黑棒啮小蜂大规模繁育应用于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白蛾黑棒啮小蜂的交配行为可分为交配前期、交配中期和交配后期3个阶段,寄生行为分为搜寻、刺探、产卵和产卵后梳理4个阶段;胚胎发育期可分为胚胎发育早期、胚胎伸长及器官形成期和胚胎成熟期;胚后发育包括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刚羽化的雌蜂卵巢内不含有成熟卵粒,成熟卵出现于羽化24 h后。在18℃、21℃、24℃、27℃和30℃五个温度梯度条件下测定白蛾黑棒啮小蜂全世代发育历期达59.35 d、31.20 d、22.85 d、18.45 d和13.90 d,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15℃和225.0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黑棒啮小蜂 美国白蛾 个体发育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香菇(花菇)子实体生长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夏燕 王成晨 +4 位作者 张健 黄天骥 何娟 边银丙 肖扬 《食药用菌》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rey Relation Analysis,GRA)对花菇品质和9个环境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确定影响花菇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后,以花菇子实体4个形态特征指标(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和子实体高度)为因变量,以花菇棚内4个环境参数...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rey Relation Analysis,GRA)对花菇品质和9个环境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确定影响花菇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后,以花菇子实体4个形态特征指标(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和子实体高度)为因变量,以花菇棚内4个环境参数(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基于有效积温的花菇子实体生长模型。结果表明:花菇品质与棚内的湿差、温差、光照强度的关联度最大;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子实体高度与有效积温间分别符合Gauss模型、Cubisc Ratio模型、韦布尔函数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可为花菇的工厂化栽培管理提供理论数据,通过对花菇不同时期的表型特征进行预测,有助于提高产量并增加生产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菇 灰色关联度分析 有效积温 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入库溪流中麦氏花翅蜉(蜉蝣目:四节蜉科)的生活史研究
13
作者 杨坤 田震 +5 位作者 石欣 敖偲成 李浩然 李先福 谭路 蔡庆华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8-205,共8页
开展水生昆虫生长过程研究对掌握研究区域水生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构建和完善研究区域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供科学参考。于2017年逐月对香溪河库湾入库支流(螃蟹溪)中的一种水生昆虫———... 开展水生昆虫生长过程研究对掌握研究区域水生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构建和完善研究区域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供科学参考。于2017年逐月对香溪河库湾入库支流(螃蟹溪)中的一种水生昆虫———麦氏花翅蜉(Baetiella macani)的种群进行了研究,基于大小频率法、幼虫期有效积温条件进行了生活史性状分析和验证。结果显示:麦氏花翅蜉为三化性昆虫,包含一个冬季世代和两个夏季世代。冬季世代幼虫的发育历期为3~4个月,所需有效积温为1286℃;夏季世代幼虫的发育历期为1~2个月,所需有效积温为757℃。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地区水生昆虫的生活史性状信息,并首次呈现了花翅蜉属的生活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昆虫 香溪河 生命周期 有效积温 大小频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甜樱桃果实发育期相对热效应研究——以有效积温为例
14
作者 韩曈曈 陈光泽 +1 位作者 梁树乐 陈晓峰 《中国果树》 2024年第12期50-54,共5页
为探究温度对设施甜樱桃果实发育的影响,为设施甜樱桃生产过程中温度及其他环境模型建立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地监测山东省烟台地区设施甜樱桃果实不同发育期(第1次快速生长期、硬核期、第2次快速生长期)的生长周期及各个周期的有效积温... 为探究温度对设施甜樱桃果实发育的影响,为设施甜樱桃生产过程中温度及其他环境模型建立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地监测山东省烟台地区设施甜樱桃果实不同发育期(第1次快速生长期、硬核期、第2次快速生长期)的生长周期及各个周期的有效积温,与已建立的其他作物基于有效积温的生长模型进行模拟值与实际值对比。结果发现:各个发育期差异均不超过3 d,验证该模型对甜樱桃果实发育周期的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通过该模型计算得到的各个生长周期的模拟值与实际值计算各阶段所需的相对热效应,模拟值和实际值之间的根均方差(RMSE)分别为0.78、0.45。因此,通过基于有效积温的作物生长模型计算甜樱桃果实发育期相对热效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用于烟台地区设施甜樱桃发育周期的预测,从而更灵活和准确地掌握甜樱桃的生长规律,为后续甜樱桃生产的温度调控、生长预测和后续模型的建立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积温 相对热效应 发育期模型 设施甜樱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桧柏臀纹粉蚧发育、生殖与温度的关系
15
作者 王宇欣 仲丽 +3 位作者 刘育俭 翟敬宇 魏建荣 仇兰芬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1409,共9页
为搞清楚温度与桧柏臀纹粉蚧Planococcus vovae生长发育、繁殖的关系,本研究在6个恒温条件下(17℃、20℃、23℃、26℃、29℃和32℃),测定了各虫态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繁殖力和发育速率等相关参数,并构建了实... 为搞清楚温度与桧柏臀纹粉蚧Planococcus vovae生长发育、繁殖的关系,本研究在6个恒温条件下(17℃、20℃、23℃、26℃、29℃和32℃),测定了各虫态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繁殖力和发育速率等相关参数,并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1)温度对桧柏臀纹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有重要影响,在20~32℃恒温条件下,桧柏臀纹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先缩短后延长;雌若虫发育历期在26℃时仅为27.00 d;而雄若虫的发育历期在29℃下最短,为23.17 d。雌、雄若虫期在20℃时发育历期最长,分别为92.06 d和86.80 d。2)桧柏臀纹粉蚧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但雄虫蛹期除外。3)在26℃时雌、雄若虫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分别为64.58%和64.27%。4)雌成虫产卵前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雌成虫产卵量从26℃下的每雌193.25粒缩减到17℃下的每雌84.20粒。5)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雌19.04℃、雄15.02℃,有效积温分别为461.29日·度和353.42日·度。6)26℃和20℃下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62.3和16.1;17℃时,2龄若虫生长停滞,持续期达80 d以上;32℃时2龄、3龄若虫发育历期延长。桧柏臀纹粉蚧最适宜在23~29℃生长发育和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桧柏臀纹粉蚧 发育历期 生命表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斑蚜发育起点温度、生长发育有效积温及在宁夏发生代数
16
作者 傅祖英 罗撄宁 +5 位作者 苗淼 王颖 张蓉 班丽萍 谭瑶 魏淑花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11期88-93,共6页
为明确苜蓿斑蚜发育起点温度、生长发育有效积温及在宁夏发生代数,采用新片圆叶法研究不同恒温(19、22、25、28℃)条件下苜蓿斑蚜的发育历期,通过计算苜蓿斑蚜各龄期的发育起点温度、生长发育有效积温,计算其在宁夏的发生代数,同时测定... 为明确苜蓿斑蚜发育起点温度、生长发育有效积温及在宁夏发生代数,采用新片圆叶法研究不同恒温(19、22、25、28℃)条件下苜蓿斑蚜的发育历期,通过计算苜蓿斑蚜各龄期的发育起点温度、生长发育有效积温,计算其在宁夏的发生代数,同时测定其存活率及种群生命表数据。结果表明,苜蓿斑蚜各龄期发育速率大体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苜蓿斑蚜全若期、成蚜、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17、9.26、6.71℃,生长发育有效积温分别为95.63、34.45、137.36℃·d,在宁夏理论上1年可发生15~27代;在19~25℃,净增殖率(R_0)、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19~28℃,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DP)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研究结果将为预测苜蓿斑蚜发生期和种群增长期提供依据,可有效预测并及时控制苜蓿斑蚜,进而提高苜蓿产量和品质,减少经济损失和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斑蚜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宁夏 发生代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效积温的抗南方锈病玉米自交系叶长与叶宽动态发育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海涛 王迎晖 +5 位作者 马红珍 许波 冯晓曦 张军刚 郭海斌 王素奇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5期108-119,共12页
【目的】探明基于有效积温的抗南方锈病玉米自交系叶长、叶宽动态发育模型与特征参数,以有效积温作为步长单位,定量描述叶长、叶宽的动态发育过程。【方法】以抗南方锈病玉米自交系H0836、H0841为试验材料,于2023年进行春、夏播田间试验... 【目的】探明基于有效积温的抗南方锈病玉米自交系叶长、叶宽动态发育模型与特征参数,以有效积温作为步长单位,定量描述叶长、叶宽的动态发育过程。【方法】以抗南方锈病玉米自交系H0836、H0841为试验材料,于2023年进行春、夏播田间试验,基于有效积温构建玉米自交系叶长、叶宽动态发育Logistic模型,通过田间实测值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春、夏播玉米自交系叶长、叶宽动态发育随有效积温呈“S”形单向递增变化,基于有效积温构建的玉米自交系叶长、叶宽Logistic模型具有较好的实际生物学意义,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37~0.9933、0.9755~0.9968,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分别为3.49%~9.31%、2.10%~7.58%,均小于10%,实测值均匀分布于模拟曲线两侧,且极接近于模拟曲线,达到极好预测水平。春、夏播玉米自交系叶长、叶宽速增期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218.16~302.15℃·d、150.95~237.07℃·d,达到最大生长速率所需积温分别为492.52~533.44℃·d、464.51~549.57℃·d,速增期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0.0515~0.0789 cm/(℃·d)和0.0046~0.0066 cm/(℃·d)。【结论】基于有效积温构建的抗南方锈病玉米自交系叶长、叶宽动态发育Logistic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与解释性,以及较高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南方锈病玉米自交系 叶长 叶宽 有效积温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性 被引量:36
18
作者 张红梅 尹艳琼 +5 位作者 赵雪晴 李向永 王燕 刘莹 陈福寿 谌爱东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59,共8页
为掌握草地贪夜蛾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本文在5个恒温条件下:20℃、25℃、28℃、32℃和35℃,采用玉米苗作为饲料,测定了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20~35℃温度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 为掌握草地贪夜蛾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本文在5个恒温条件下:20℃、25℃、28℃、32℃和35℃,采用玉米苗作为饲料,测定了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20~35℃温度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完成一个世代发育历期在23.0~48.3 d;其中,卵、幼虫、蛹、成虫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70℃、11.11℃、11.01℃、5.65℃和9.21℃,有效积温分别为:39.40日·度、201.25日·度、134.12日·度、171.06日·度和636.53日·度;20~32℃是卵、幼虫、蛹和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15℃、35℃恒温条件下不适宜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根据本试验测定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推测草地贪夜蛾在滇中、滇西、滇南、滇东南、滇西南、滇东北、滇西北年发生世代分别为2.18~8.59代、2.28~10.15代、3.43~12.13代、3.15~8.46代、2.75~9.39代、1.38~6.87代、1.11~6.72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温度 发育历期 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绿盲蝽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被引量:50
19
作者 门兴元 于毅 +3 位作者 张安盛 李丽莉 张君亭 戈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16-1219,共4页
组建了5个不同温度(17,20,23,26和29℃)下绿盲蝽Lygus lucorum实验种群的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7~29℃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绿盲蝽的发育速率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若虫期、产卵前期、卵期和世代历期分别为10.04~... 组建了5个不同温度(17,20,23,26和29℃)下绿盲蝽Lygus lucorum实验种群的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7~29℃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绿盲蝽的发育速率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若虫期、产卵前期、卵期和世代历期分别为10.04~27.63,8.33~19.33,6.74~15.00,25.11~61.96d。绿盲蝽的若虫、产卵前期和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5,7.28和6.28℃,有效积温分别为210.25、191.83和160.12日度,完成整个世代需要的有效积温为555.04日度。在实验温度范围内,23℃时绿盲蝽的世代存活率最高(82.3%),雌成虫的产卵历期最长(41.67d),单雌繁殖若虫数最多(35.42头/雌),种群趋势指数也最高(14.58);在较低的温度(17℃)和较高的温度(29℃)下,绿盲蝽的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仅为8.44和9.06,均不利于其种群数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温度 生命表 有效积温 种群趋势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7年华北地区高温日数及高温热浪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1
20
作者 邢佩 杨若子 +3 位作者 杜吴鹏 党冰 轩春怡 熊飞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65-1376,共12页
利用华北地区85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高温日数及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年高温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年均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 利用华北地区85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高温日数及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年高温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年均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多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南部和西部,华北地区大部分站点的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②就气候平均态而言,高温初日有略提前趋势,高温终日则明显推迟;空间上,绝大多数台站的高温终日呈推迟的趋势,其中京津冀中北部地区尤为明显。③累计高温热浪次数、轻度和中度热浪次数均整体增加,并在1990年左右明显由少变多,重度热浪次数增加趋势更为显著;1987年之后,平均每次高温热浪事件的高温有效积温明显增加,表明高温热浪的平均强度增大。④不同等级高温热浪总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相近,高频次区域均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山西西南部和河北南部;热浪累计频次的变化趋势在内蒙和山西以增多为主,在京津冀地区以减少为主。除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的个别站点以外,绝大多数站点的热浪平均持续天数和平均高温有效积温的变化呈增多增强趋势。总体来看,华北大部分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温日数及热浪事件明显增强,同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华北高温的区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高温热浪 频次 持续时间 高温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