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6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分析--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樊建强 谢靖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2,共9页
当前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布局日趋完善,探究如何发挥其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力支持,进而助力绿色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6—2019年中原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从产业结构优化的... 当前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布局日趋完善,探究如何发挥其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力支持,进而助力绿色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6—2019年中原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实证分析了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中介与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对于高速公路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与绿色经济效率间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在高速公路和绿色经济效率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单一门槛效应,随着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提升,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经济效率 高速公路 产业结构优化 超效率SBM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应用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全球生产率分化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永中 刘东升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共21页
机器人技术作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不仅直接影响就业需求,还通过就业替代机制和产业结构机制对各国生产率产生分化影响,导致技术红利难以均等惠及所有国家,不利于缩小各国生产率差距。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推断机器人对生产率具... 机器人技术作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不仅直接影响就业需求,还通过就业替代机制和产业结构机制对各国生产率产生分化影响,导致技术红利难以均等惠及所有国家,不利于缩小各国生产率差距。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推断机器人对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且“机器换人”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渠道。基于多个经济体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提高了各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但由于高生产率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与机器人技术的匹配度更高、形成的就业替代效应更强,使其生产率的提升幅度更大,进而总体上加剧了全球生产率分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少数产业结构适宜、政策环境良好的低生产率经济体,也能通过大量引入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与高生产率经济体间的生产率差距,凸显了明确政策导向和优化产业结构以确保机器人等新技术能够带来可持续技术收益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应用 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率分化 产业结构 就业替代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近地铁2栋框架结构楼房拆除爆破
3
作者 刘昌邦 贾永胜 +3 位作者 伍岳 黄小武 王威 袁方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2,共8页
城区楼房拆除项目大多所处地理位置重要,涉及地铁隧道、高架桥等城市主要交通要道,施工组织难度大,对拆除爆破设计和安全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某城区2栋位于城市交通主干道的框架结构楼房,距离地铁运行区间隧道最近距离仅18 m,周... 城区楼房拆除项目大多所处地理位置重要,涉及地铁隧道、高架桥等城市主要交通要道,施工组织难度大,对拆除爆破设计和安全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某城区2栋位于城市交通主干道的框架结构楼房,距离地铁运行区间隧道最近距离仅18 m,周边分布有商业中心以及多种市政管网,设计采用“整体向西定向倾倒、一次性拆除爆破”的总体爆破方案,采用工业电子雷管孔内延时起爆技术,达到了理想的爆破效果。运用ANSYS/LS-DYNA动力学有限元软件,模拟了楼房拆除爆破失稳倒塌过程,分析了邻近地铁隧道的动力响应特征,验证了爆破设计参数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通过提高爆破切口、合理设置起爆时序、预留缓冲层,可有效控制爆堆范围和楼体后坐,降低峰值振动;楼房倒塌触地冲击荷载作用下地铁隧道结构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模拟得出管壁的峰值压力为0.95 MPa,最大主应力(拉应力)峰值为0.51 MPa,均小于地铁隧道混凝土的轴心抗拉、抗压设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除爆破 框架结构 工业电子雷管 数值模拟 爆破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区域绿色创新
4
作者 李晓慧 宝露日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助力国家治理监督体系建设,不仅在事后系统化纠正偏误,更能够利用动态审计提升国家审计的预防机制效能,从根本上优化地方政府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区域绿色创新。因此,基于我国2016—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S... 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助力国家治理监督体系建设,不仅在事后系统化纠正偏误,更能够利用动态审计提升国家审计的预防机制效能,从根本上优化地方政府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区域绿色创新。因此,基于我国2016—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SBM-DEA模型构建区域绿色创新指标,探索了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显著提升了区域绿色创新;机制分析发现,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主要通过提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两条路径来促进区域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该作用在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法治水平、教育水平较高地区更加显著。研究有助于厘清“国家宏观治理—地方政府行为—区域绿色创新”这一从宏观治理到微观经济的作用路径,对地方政府基于国家审计视角探索区域绿色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 地方政府行为 区域绿色创新 监督效应 激励效应 财政支出效率 产业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兼并、低效产能退出和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分析与水泥工业的经验证据
5
作者 白让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共20页
2016年至今,大企业主导下的水平兼并,对我国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等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过剩产能的化解和绿色技术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规模庞大的兼并重组行为,并未彻底解决这些领域低效产能退出渠道不畅、企业竞争内... 2016年至今,大企业主导下的水平兼并,对我国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等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过剩产能的化解和绿色技术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规模庞大的兼并重组行为,并未彻底解决这些领域低效产能退出渠道不畅、企业竞争内卷化、亏损比率较高等问题。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主导—边缘”模型,本文分析了大企业之间的水平兼并与行业的低效产能比例、产能利用率和集中度的内在关系。模型推演发现:(1)在数量或价格竞争的场景下,大企业之间的水平兼并能够提高行业整体的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2)水平兼并对低效企业和低效产能挤出效应的高低,与兼并后大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幅度直接相关;(3)当制度性要素使得大企业与小企业的成本出现逆转时,兼并后的大企业就失去挤出边缘企业的前提条件或利润动机。本文对水泥工业兼并重组实践的经验叙事,基本上验证了理论命题的合理性,还揭示出妨碍低效企业和低效产能市场化退出的若干体制性原因,尤其是发现在低效企业和主导企业成本“逆转”的条件下,如果没有政府的退出援助,水平兼并无法有效化解总量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客观现实。因此,应当完善主导企业市场化兼并机制、畅通低效产能有序退出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并重组 低效产能 结构优化 主导厂商 水泥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智能化赋能地区智能产业发展——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实验研究
6
作者 谢锐 李天任 王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9,共14页
数据智能化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准实验,探究数据智能化对地区智能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结果发现: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显著增加了地区智能企业数量,表明数据... 数据智能化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准实验,探究数据智能化对地区智能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结果发现: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显著增加了地区智能企业数量,表明数据智能化能够赋能地区智能产业发展,且该政策与宽带中国战略政策和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具有联动效应。机制分析发现,大数据试验区通过提供三个关键的支撑条件促进数据智能化技术的采用:基础设施支撑为数据价值实现提供物理基础,技术服务支撑降低企业采用成本,制度环境支撑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智能化在数据要素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易促进智能产业发展,且更易催生出大规模的智能企业。进一步研究发现,数据智能化在促进地区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同时,提高了智能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智能产业占比,优化了地区智能产业结构。本研究评估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一科技产业政策,为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优化 数据智能化 智能产业发展 大数据综合实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农产品区域品牌:作用机制与路径研究
7
作者 熊曦 宁泷 《财经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1,共8页
依据2013—2022年中国83个农产品主产区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与中介效应模型,系统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通过质量追溯、市场扩展与文化赋能直接提升品牌价值,并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形成... 依据2013—2022年中国83个农产品主产区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与中介效应模型,系统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通过质量追溯、市场扩展与文化赋能直接提升品牌价值,并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形成双重传导路径,正向效应突出且稳定性强。鉴于此,应加强数字基础建设差异化布局,以推动产业链数字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产融合),并完善人才培育与数据共享机制,从而为农产品区域品牌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产品区域品牌 产业结构优化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机器人应用广度深度与企业绿色化转型
8
作者 范合君 潘宁宁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工业机器人作为我国抢占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抓手,能否释放绿色红利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话题。现有文献关于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绿色转型关系的研究结论未达成一致。研究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模式的不同选择,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分解为应用广度和... 工业机器人作为我国抢占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抓手,能否释放绿色红利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话题。现有文献关于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绿色转型关系的研究结论未达成一致。研究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模式的不同选择,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分解为应用广度和应用深度2个维度,探究其对企业绿色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第一,工业机器人应用广度越大,企业绿色化转型水平越高;工业机器人应用深度越高,企业绿色化转型水平越高;与应用广度相比,工业机器人应用深度的绿色化提升效应更强。第二,工业机器人应用广度和应用深度通过促进企业要素投入集约和产出结构优化,提升绿色化转型水平。第三,企业环境注意力越高,工业机器人应用广度和应用深度对企业绿色化转型的提升作用越强。第四,工业机器人应用广度和应用深度对企业绿色化转型的提升作用存在时间持续性,但应用广度的持续时间更长。研究结论为工业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应用广度 工业机器人应用深度 绿色化转型 要素投入集约 产出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韩民春 陈昭 刘曈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7-96,共10页
服务贸易的发展为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产业结构升级注入了新活力。本文借助中国推进“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创新”的契机,利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 服务贸易的发展为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产业结构升级注入了新活力。本文借助中国推进“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创新”的契机,利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存在明显的“批次效应”与递增的动态效应,且通过人力资本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资本积累效应的影响路径进行传递。本文为各地区如何通过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经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产业结构升级 双重差分 政策效应 人力资本效应 技术创新效应 资本积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驱动金融科技创新的价值意义、逻辑困境及实践路径
10
作者 吕宛青 余正勇 刘威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153,共10页
新质生产力与金融科技创新的融合正成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界定了新质生产力和金融科技创新的概念内涵,并分析了两者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新质生产力驱动金融科技创新的价值意义,包括对国家战略实施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 新质生产力与金融科技创新的融合正成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界定了新质生产力和金融科技创新的概念内涵,并分析了两者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新质生产力驱动金融科技创新的价值意义,包括对国家战略实施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现代化建设繁荣的促进以及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提升。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驱动、要素资源整合驱动、结构功能优化驱动以及多链融合协同驱动逻辑驱动金融科技创新,该过程中面临技术创新应用、政策法规体系、市场恶性竞争、社会伦理挑战和国际合作规则等困境挑战。在此基础上,围绕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探索提出新质生产力驱动金融科技创新的实践路径体系,以期为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推动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金融科技创新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科技创新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11
作者 吕宛青 余正勇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96,共8页
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创新与低空经济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研究深入探讨了金融科技创新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通过技术赋能、要素重构和场景融合,全面推动... 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创新与低空经济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研究深入探讨了金融科技创新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通过技术赋能、要素重构和场景融合,全面推动低空经济的转型升级。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低空空域治理的信任机制,人工智能优化了低空飞行器的智能决策系统,数字孪生技术提升了低空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同时,金融科技通过数据要素驱动、算法算力构建和数字资本激活,重塑了低空经济的生产要素体系。然而,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瓶颈、制度滞后、市场短板和要素风险等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构建“三维协同”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五位一体”政策支持体系、培育“双循环”产业生态体系和强化“四力合一”要素保障机制等实践路径,旨在有效破解金融科技赋能低空经济的难题,推动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金融科技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创新 低空经济 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巩义市用地结构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12
作者 宋艳华 杨建波 +2 位作者 王自威 田燕 袁晨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75-83,共9页
建立了基于低碳导向的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并采用情景模拟方法,研究了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及用地效率改变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1—2018年,巩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出现显著变化,并造成了碳储量的明显变化。... 建立了基于低碳导向的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并采用情景模拟方法,研究了巩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及用地效率改变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1—2018年,巩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出现显著变化,并造成了碳储量的明显变化。8年间,耕地碳储量从412.27万t下降到405.41万t,林地和草地也分别下降了4.67万t和2.64万t;耕地向建设用地的流出造成土壤和植被碳储量的显著减少,幅度分别为7.70万t和2.46万t,说明建设占用耕地除了造成最直接的地面植被碳储量的减少外,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更为巨大。(2)经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总碳储量比基期年增加了64.16万t,与2030年自然发展状态相比增加了78.97万t,说明在总土地面积固定的情况下,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可以提升区域总体碳储量。(3)用地效率提升情景模拟结果显示,耕地和林地的用地效率提升后,耕地碳储量提升了23.40万t,林地提升了142.43万t,总体碳储量提升165.83万t;与自然发展状态下的2030年相比耕地碳储量提升了21.41万t,林地提升了225.72万t,总体碳储量提升244.80万t,说明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基础上,用地效率的提升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可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用地效率提升均可以对区域碳储量的变化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地结构优化 碳储量 固碳效应 情景模拟 巩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转型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13
作者 谢地 王灵祎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117,共11页
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关键。本文围绕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利用2006~2024年我国279个地级市以上数据构建超效率SBM-GML模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 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关键。本文围绕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利用2006~2024年我国279个地级市以上数据构建超效率SBM-GML模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测算指标,并通过双重差分模型(DID)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探讨政策是否真的提升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1)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机制分析表明,新能源试点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中的实质性创新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调节效应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在其过程中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3)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政策在中西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和环境监管更严格的城市中具有更强的正向效应。据此,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以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的成功实践为蓝本,进一步构建覆盖制度设计、市场激励与行为引导的全链条政策体系,推动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系统性变革;(2)持续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3)采用区域资源禀赋适配策略,推行基于地方资源特点的差异化协同发展策略,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能源结构转型 新能源示范城市 生态环境 环境治理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与效应
14
作者 胡本田 张婧怡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22,共10页
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助力产业生产方式变革、激活要素潜能、推动产业融合,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2~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可视化方法探讨我国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实... 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助力产业生产方式变革、激活要素潜能、推动产业融合,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2~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可视化方法探讨我国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实证考察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其中,数字劳动者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此外,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水平地区以及高政策强度地区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有效路径。因此,本文建议应着力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结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产业结构升级 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TOPSIS模型 时空演变 中介效应 因地制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基建驱动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聂书承 王桂霞 钟凤英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4,共10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基建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基建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且主要是信息基建和创新基建产生赋能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新基建可以通过促进农业...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基建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基建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且主要是信息基建和创新基建产生赋能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新基建可以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两个渠道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东部、中部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新基建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基建对农业经济韧性的驱动作用呈现边际效益递增的网络效应。据此,建议积极推动技术接入和信息共享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鼓励农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发展新业态,逐步强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基建 农业经济韧性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产业结构 网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喆 张小林 陆元兆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1-413,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了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基于我国20个省份在2015—2022年生成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与... 新质生产力是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了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基于我国20个省份在2015—2022年生成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影响机制。分析结果显示:1)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数字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显著影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2)区域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在新质生产力影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中介效应;3)新质生产力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且该效应变化呈现出“U”型非线性特征;4)某一地区的新质生产力能显著影响该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但对其相邻地区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产业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区域创新 产业结构合理化 影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路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成龙 周宏 张良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4,共18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破除一系列的制度壁垒,推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而数字经济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破除一系列的制度壁垒,推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而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与繁荣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文章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数字经济的作用效果,并聚焦于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进程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数理分析厘清其内在的作用机制,丰富了现有的研究并提供了经验证据。首先,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相关指标评价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了省域数字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使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了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总体上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在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上表现出区域间不平衡的特征,数字经济水平在区域间成多极化趋势,而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间梯度效应不断增强。其次,文章通过实证方法检验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并对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第一,数字经济可以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但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对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要高于其他地区,对东北地区无显著影响;第二,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市场化进程以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影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最后,文章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使用全局Moran’s I指数基于经济距离矩阵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而基于邻接矩阵、反距离矩阵以及经济距离矩阵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本地城乡融合具有正向影响,但对邻近地区会产生负向溢出效应。研究认为,为有效发挥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在制定区域差异化的数字经济与城乡发展政策、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打破要素壁垒推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优化数字经济资源配置等方面实施相关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融合 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何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基于287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韩梅 刘新智 孔芳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5,303,共13页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制约了实现共同富裕进程,如何推动城乡融合、解决城乡分割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探讨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制约了实现共同富裕进程,如何推动城乡融合、解决城乡分割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探讨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并采用2011—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对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和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分样本显示,在东部地区、人口规模较大地区,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微观层面上,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劳动力双向流动、促进资金流动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宏观层面上,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构建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融合发展 要素流动 产业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旅融合对碳排放绩效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甘畅 王凯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6-745,共10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文旅融合为代表的产业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借助熵权-TOPSIS法和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分别测算2010−2021年中国省际文旅融合水平和碳排放绩效(不包含西藏自治区...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文旅融合为代表的产业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借助熵权-TOPSIS法和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分别测算2010−2021年中国省际文旅融合水平和碳排放绩效(不包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综合运用动态SYS-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索文旅融合对碳排放绩效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文旅融合水平每提高1%,碳排放绩效将显著提升0.019%,即文旅融合有助于提升碳排放绩效。②文旅融合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高效化来提升碳排放绩效。③文旅融合所产生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会显著抑制邻地碳排放绩效提升。研究显示,文旅融合能直接和间接地提高本地碳排放绩效,但对邻地碳排放绩效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融合 文旅融合 碳排放绩效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对人工湿地处理水产养殖尾水的影响及其缓解途径
20
作者 侯天元 汤冬梅 +3 位作者 张丽萍 周巧红 吴振斌 武俊梅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9,共11页
构建8种不同处理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系统净化水产养殖尾水,探究添加抗生素(氟苯尼考)对人工湿地处理水产养殖尾水中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以及基质优化和植物种植对这种影响的缓解途径。结果表明:垂直流人工湿地对CODCr... 构建8种不同处理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系统净化水产养殖尾水,探究添加抗生素(氟苯尼考)对人工湿地处理水产养殖尾水中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以及基质优化和植物种植对这种影响的缓解途径。结果表明:垂直流人工湿地对CODCr、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4.28%—76.41%、61.60%—89.18%和55.47%—87.00%,添加抗生素降低了人工湿地对CODCr、NO_(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11.72%—22.21%、9.23%—19.44%和7.24%—16.40%。种植植物处理组脱氮除磷效果高于没有种植植物处理组,并且种植植物对人工湿地去除氟苯尼考提高了22.98%—31.87%。添加生物炭对人工湿地去除常规污染物没有显著影响,降低了对氟苯尼考的去除率。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抗生素的添加、生物炭的添加和植物的种植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变形菌门是人工湿地中最主要的优势菌,在脱氮和去除抗生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髌骨菌门相对丰度在抗生素添加且植物种植处理组中明显提高,与氟苯尼考去除率显著正相关,可能是人工湿地去除氟苯尼考的关键门。总体而言,垂直流人工湿地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产养殖尾水中的常规污染物和抗生素,人工湿地植物能协同微生物缓解抗生素污染对人工湿地净化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流人工湿地 水产养殖尾水 氟苯尼考 基质优化 微生物群落结构 净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