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Types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of Slope Break Belt in Paleogene in Qikou Sag,Huanghua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Eastern China
1
作者 Chuanyan Huang~(1,2),Hua Wang~1,Peigang Ren~1,Shi Chen~1 1.Key Laboratory of Tectonics and Petroleum Resources,Ministry of Education,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8-228,共1页
Enrichment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relates to the slope break types in continental basin(sag)in China. Division and analysis of genetic types of slope break will help to study the enrichment regularity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relates to the slope break types in continental basin(sag)in China. Division and analysis of genetic types of slope break will help to study the enrichment regularity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guiding of future development in exploration and enhancing prediction accuracy.This paper,guided by the theory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using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drilling and other information,takes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BREAK belt subtle reservoir PALEOGENE Qikou SAG in 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eastern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储层地层水的来源及演化历史 被引量:1
2
作者 莫涛 陈键 +3 位作者 陈乃东 贾望鲁 史玲玲 彭平安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7-325,共9页
油气田的地层水和油气藏的关系密切,其地球化学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油气的来源、油气藏的封闭性和后期改造过程。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是我国天然气的主要产区,其地层水的地球化学特征缺乏系统研究。为明确地层水来源和演化历史,并... 油气田的地层水和油气藏的关系密切,其地球化学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油气的来源、油气藏的封闭性和后期改造过程。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是我国天然气的主要产区,其地层水的地球化学特征缺乏系统研究。为明确地层水来源和演化历史,并为后续油气勘探和评价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气藏为研究对象,对生产井产出水的主量离子和δD、δ^(18)O开展分析。结果表明,白垩系储层地层水由大量溶解石盐的古大气降水和少量古蒸发海水混合而成。古大气降水可能在库车期之前(>5 Ma),即早期油藏调整改造阶段向下淋滤库姆格列木群中的石盐后侵入储层。古蒸发海水可能在库车期(<5 Ma)随着油气充注一起从深部地层侵入储层。此外,研究区地层水普遍受不同程度的凝析水混入。与地层水相比,凝析水具有极低的离子含量,普遍含有更高比例的SO_(4)^(2−)、HCO_(3)^(−)、K^(+)、Ca^(2+)和更低比例的Cl^(−)、Na^(+),同时具有较低的δD和δ^(18)O值。因此,凝析水混入显著改变了地层水原有的化学特征,影响水的类型划分和来源判断。在评估气藏封闭性时,须考虑凝析水组成对地层水比例系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白垩系 地层水 凝析水 水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寒武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为例
3
作者 杨宪彰 黄亚浩 +7 位作者 王斌 文志刚 周露 张科 何涛华 罗涛 陈笑 曾强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93,共12页
塔里木盆地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目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古生界寒武新层系古潜山型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由于地层年代古老且油气藏地质构造复杂,对该区域油气成藏过程和流体演化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采... 塔里木盆地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目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古生界寒武新层系古潜山型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由于地层年代古老且油气藏地质构造复杂,对该区域油气成藏过程和流体演化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岩相学分析、微区原位微量元素与锶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方法,确定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成脉流体来源和多期油气充注时间。结果显示,托探1井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裂缝和溶蚀孔洞充填的2期方解石脉体,第一期方解石为深部富锶流体来源,第二期方解石脉体表现为海水来源。2期含油流体包裹体主要发育于第二期方解石脉体内部,分别为次生蓝白色荧光油包裹体和次生绿色荧光油包裹体,结合包裹体测温和单井埋藏史恢复结果显示,第一期蓝白色油包裹体成藏时间为新近系吉迪克组沉积时期(23~20 Ma),第二期绿色油包裹体成藏时间为新近系库车组沉积时期(5~3 Ma)。基于油源对比分析推测下丘里塔格组储层内2期原油来源于三叠系黄三街组和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湖相烃源岩的混合供烃。库车坳陷托探1井的新发现证实塔里木盆地山前古老地层中仍具有油气规模成藏条件,潜山型油气成藏成为下一步库车坳陷油气增储上产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源对比 流体演化 寒武系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拗陷中生代成盆构造背景与天山造山带古地貌演变——多剖面碎屑锆石U-Pb年龄限定
4
作者 黄少英 雷钰薇 +6 位作者 罗彩明 段云江 亢茜 吴鸿翔 王子一 章凤奇 程晓敢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5-669,共15页
库车拗陷位于天山造山带东南缘,其中生代成盆构造背景和古地貌长期存在争议。本文通过系统搜集和分析库车拗陷的拜城、黑英山、库车河等中生界剖面碎屑锆石样品16件、共计1406个U-Pb测年数据,与来自伊犁和准噶尔南缘的中生代盆地的17件... 库车拗陷位于天山造山带东南缘,其中生代成盆构造背景和古地貌长期存在争议。本文通过系统搜集和分析库车拗陷的拜城、黑英山、库车河等中生界剖面碎屑锆石样品16件、共计1406个U-Pb测年数据,与来自伊犁和准噶尔南缘的中生代盆地的17件碎屑锆石样品的U-Pb年龄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探讨了库车拗陷中生代成盆构造背景和天山造山带古地貌格局演变。结果表明,库车拗陷的主要物源区为南天山和部分中天山南缘,伊犁盆地中生代沉积物的主要来自于伊犁—中天山和部分南天山区域,而准噶尔盆地南缘则主要接受来自北天山的沉积物。碎屑锆石的物源记录到3期的物源转变,物源转变时期分别位于早三叠世、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库车拗陷在中生代经历了两阶段成盆过程,三叠纪挤压构造事件之后,晚三叠世—中侏罗世为伸展裂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为拗陷盆地,区域上发生由挤压到伸展再到挤压的构造转换。天山造山带中生代早期隆起地貌主要是中天山,白垩纪晚期受挤压,南天山快速隆升,总体上天山造山带古地貌对其两侧中生代盆地构成显著的分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拗陷 中生代 碎屑锆石U-PB年龄 成盆构造背景 古地貌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地应力测井评价及其控储效应
5
作者 吴永平 肖露 +7 位作者 朱波 杨薰 白晓佳 闫炳旭 张荣虎 李栋 李红斌 赖锦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5-796,共12页
地应力对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品质控制明显,厘清应力控储效应对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综合评价与预测至关重要。通过岩心、薄片等分析化验资料揭示了库车坳陷中秋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基本特征,实现了地应力大小测井... 地应力对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品质控制明显,厘清应力控储效应对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综合评价与预测至关重要。通过岩心、薄片等分析化验资料揭示了库车坳陷中秋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基本特征,实现了地应力大小测井评价,并阐明地应力对储集层品质控制。结果表明,储集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岩,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较少,偶尔可见裂缝。通过成像测井实现了裂缝面形态拾取,同时实现了裂缝参数测井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测井资料完成了地应力大小评价,并揭示了地应力对基质孔隙及裂缝参数耦合控制关系。综合物性参数以及地应力大小实现了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分类评价,优质储集层主要发育在裂缝发育段以及低水平两向应力差区域。通过地应力测井评价结合储集层参数计算,可实现储集层品质分类评价以及优质储集层测井预测。研究成果可为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综合评价与有利区带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地应力 储集层品质 巴什基奇克组 中秋区块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超深气田水侵特征及稳产对策
6
作者 刘立炜 周慧 +4 位作者 闫炳旭 焦玉卫 屈元基 金江宁 潘杨勇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7,共7页
克拉苏超深气田水侵严重,产量递减快。通过地面地震、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总结了断层和裂缝分布规律,结合气田生产动态特征,提出克拉苏超深气田主要有3种水侵类型:断层沟通边底水,沿裂缝非均匀水侵和局部排替不完全形成的封存水水侵,前... 克拉苏超深气田水侵严重,产量递减快。通过地面地震、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总结了断层和裂缝分布规律,结合气田生产动态特征,提出克拉苏超深气田主要有3种水侵类型:断层沟通边底水,沿裂缝非均匀水侵和局部排替不完全形成的封存水水侵,前两者为气田主要水侵形式。其水侵特征和影响范围存在明显差异:沿二级断层走向和垂向沟通边底水的能力较强,但垂直于断层方向的水侵影响较小,为局部性影响;裂缝具方向性和分布规则的特性,呈“整体分区、局部分带”的分布规律,气藏内部连通性、气藏见水顺序和水侵速度是裂缝分区分带的外在表现,对气藏水侵有全局性影响。针对气田水侵特征及开发现状,提出依据裂缝空间分布规律优化井网、加强化学堵水和注气解水锁2种配套采气技术攻关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克拉苏 超深气田 裂缝 水侵特征 稳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实验研究
7
作者 徐朝晖 宋雯丹 +3 位作者 刘广峰 李军 王立冬 王艳丽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6,共13页
孔喉结构是控制超深层异常高压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与气水渗流规律的核心要素。随着开发过程气藏压力的逐渐下降,岩石骨架及孔喉系统发生应力敏感性形变,孔喉结构随之发生依赖于孔隙压力的动态变化,从而影响气水渗流规律。以库车坳陷KS... 孔喉结构是控制超深层异常高压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与气水渗流规律的核心要素。随着开发过程气藏压力的逐渐下降,岩石骨架及孔喉系统发生应力敏感性形变,孔喉结构随之发生依赖于孔隙压力的动态变化,从而影响气水渗流规律。以库车坳陷KS2气田巴什基奇克组为研究对象,结合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阐明了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根据不同孔隙压力条件下的孔喉结构表征实验明确了孔喉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35.0 MPa围压条件下,将孔隙压力从35.0 MPa逐步降低到5.0 MPa、相应的有效应力从0 MPa提高到30.0 MPa的过程中,孔隙和喉道半径均变小,主流喉道平均半径平均降低幅度为26.0%,喉道半径下限平均降幅为24.6%;孔隙和喉道的收缩导致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分别从5.43%和0.116×10^(-3)μm^(2)降至4.66%和0.027×10^(-3)μm^(2);渗透率越低,渗透率伤害率越高,应力敏感性越强。研究结果明确了开发过程中孔隙压力降低条件下孔隙与喉道尺度、孔喉结构的定量变化特征,可为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动态评价及气水渗流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巴什基奇克组 致密砂岩 应力敏感性 动态孔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有利岩相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储机理——以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为例
8
作者 莫涛 潘永帅 +4 位作者 范坤宇 柳波 朱文慧 黄志龙 王媛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940,共20页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发育大套厚层砂体,但目前对其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岩相差异及成储机制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较少,严重限制了勘探成功率。因此,本研究基于岩芯、测井和多种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巴...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发育大套厚层砂体,但目前对其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岩相差异及成储机制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较少,严重限制了勘探成功率。因此,本研究基于岩芯、测井和多种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巴二段有利岩相特征及优质储层成因研究。结果显示:①巴二段广泛发育含泥砾的砂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体系,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垂向可分为5个砂组,单砂组由底至顶依次发育富含泥砾块状中—细砂岩相、含泥砾块状中—细砂岩相、块状中—细砂岩相、层理状粉—细砂岩相和块状泥岩相;②巴二段砂体整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中发育的各种岩相类型的物性、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较差,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下控制的岩相类型较好,储层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两种储集空间类型,局部发育微裂缝和粒内溶蚀孔;③大套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形成的中—细砂岩是巴二段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不同构造位置和不同类型储层经历的成岩改造存在差异。其中,早—中期的胶结作用和晚期的快速埋藏压实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上覆厚层膏盐岩保孔、早期大气淡水溶蚀、晚期有机酸溶蚀以及剧烈构造运动伴生的微裂缝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由北向南,巴二段储层致密化时间逐渐变晚,整体属于“边成藏边致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有利岩相 优质储层 巴什基奇克组二段 克拉苏构造带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和下步勘探方向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清华 杨海军 杨威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3,共14页
基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超深层陆相碎屑岩近几年取得的重要勘探进展,开展新一轮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形成4点地质认识:①建立多滑脱层复合、多期构造叠加、多层构造变形的“3多”构造模型,多期构造圈闭纵向叠置,下伏超深层发现系列构造圈... 基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超深层陆相碎屑岩近几年取得的重要勘探进展,开展新一轮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形成4点地质认识:①建立多滑脱层复合、多期构造叠加、多层构造变形的“3多”构造模型,多期构造圈闭纵向叠置,下伏超深层发现系列构造圈闭;②三叠系—侏罗系发育3类有机相5套规模优质烃源岩,与3套区域储盖层构成超深层良好生储盖组合;③源岩、储层、盖层、断层等4因素控制大油气田的形成,根据其空间配置关系建立了库车坳陷超深层碎屑岩立体成藏新模式;④库车坳陷超深层碎屑岩下步重点油气勘探领域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油气两类,常规油气领域包括克拉苏深层多层系立体油气聚集带、北部构造带侏罗系阿合组致密砂岩气、中秋—迪那构造带多目的层岩性油气藏、南斜坡岩性地层+潜山复合型油气藏等有利区;非常规油气领域包括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阳霞组和三叠系塔里奇克组深层煤岩气和中下侏罗统、上三叠统深层陆相页岩气。上述认识对于丰富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理论,指导下步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超深层 陆相碎屑岩 多层构造变形 分层运聚 立体成藏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致密砂岩孔隙演化特征及“甜点”储层发育模式——以川西坳陷东部斜坡须家河组二段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炳杰 廖哲渊 +5 位作者 吕正祥 谢诚 蔡永煌 刘四兵 李峰 张世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405,共12页
四川盆地具有丰富的致密砂岩气资源,目前对川西坳陷东部斜坡超深埋藏超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演化的研究较为薄弱。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分析方法,结合埋藏史、热史,明确了川西坳陷东部斜坡... 四川盆地具有丰富的致密砂岩气资源,目前对川西坳陷东部斜坡超深埋藏超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演化的研究较为薄弱。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分析方法,结合埋藏史、热史,明确了川西坳陷东部斜坡须家河组二段(以下简称须二段)深埋藏超致密砂岩储层孔隙演化与油气充注耦合特征。须二段储层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自生石英和碳酸盐,储集空间以粒内孔为主。各亚段储层致密化时期具有差异性,上亚段因泥岩岩屑等较高塑性物质,抗压实能力弱,在中晚侏罗世致密;此后在持续深埋和压溶石英双重破坏作用下,中、下亚段在晚侏罗世致密。白垩纪末,构造抬升形成的裂缝促进中、下亚段发生溶蚀,储层孔隙度提高至5%左右,渗透率提高更为显著。主要具有2期油气充注,上亚段耦合关系较差,致密化较早,不利于油气充注,不利于天然气富集;中、下亚段油气主充注期早于储层致密化时期,有利于天然气富集成藏。川西坳陷东部斜坡须二段具有古圈闭+通源断裂叠合型、古圈闭+内部烃源岩+晚期断裂叠合型、古圈闭+通源断裂+晚期断裂叠合型等3种“甜点”储层发育模式。研究内容为深埋藏超致密砂岩储层演化-油气充注耦合特征研究提供实例分析以及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东部斜坡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孔隙演化-油气充注耦合 “甜点”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卫欢 单长安 +4 位作者 朱松柏 黄钟新 刘汉广 朱兵 吴长涛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典型...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主要发育剪切缝和张性裂缝,且以高角度缝和直立缝为主,未充填和半充填裂缝占比较大;克深A、克深B气藏裂缝的平面分布差异主要由构造位置和应力演化的不同所导致,其中克深A气藏裂缝有效性优于克深B气藏。②研究区不同构造部位的裂缝密度和有效性存在差异,背斜高点部位裂缝有效性最高,鞍部和翼部近断裂处虽裂缝密度大但有效性较低;砂岩中裂缝有效性高于泥岩;砂、泥岩厚度比与裂缝密度呈非线性关系,当砂岩厚度和泥岩厚度的比值达到6.1时,裂缝密度出现最大值,当比值大于6.1时,裂缝密度逐渐减小。③研究区裂缝的发育可提高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裂缝网络系统可有效连接低渗透储层,提升了油气的成藏效率、运移能力和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剪切缝 张性裂缝 构造部位 裂缝密度 砂泥岩厚度比 储集能力 巴什基奇克组 白垩系 克深地区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坡折带对盐上覆褶皱冲断构造形成演化影响的实验模拟:以库车坳陷西段米斯坎塔克背斜为例
12
作者 杨秀磊 吴珍云 +4 位作者 尹宏伟 王宏斌 董少春 崔键 马德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为探明库车坳陷西段含盐褶皱-冲断带内盐下基底坡折带对盐上覆沉积盖层构造形成演化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米斯坎塔克背斜为研究实例,基于地震剖面解译结果,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运行了两组挤压型砂箱模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在含盐沉... 为探明库车坳陷西段含盐褶皱-冲断带内盐下基底坡折带对盐上覆沉积盖层构造形成演化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米斯坎塔克背斜为研究实例,基于地震剖面解译结果,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运行了两组挤压型砂箱模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在含盐沉积盆地中,受区域挤压应力作用,当盐下基底地层较为平坦时,盐上覆沉积盖层倾向于发育两翼对称式的滑脱褶皱(盐相关褶皱);当盐下基底地层存在先存坡折带时,盐上覆沉积盖层易发育两翼非对称式的滑脱褶皱(盐相关褶皱)。(2)盐下先存基底坡折带对后期挤压变形中盐岩的侧向流动具有阻挡作用,促使盐岩在基底坡折带处聚集增厚,进而加强盐上覆地层的褶皱作用,导致盐上覆地层发育非对称式盐相关褶皱,且褶皱翼部易发育调节性逆冲断层。结合库车坳陷西段却勒地区盐下基底形态特征、米斯坎塔克背斜平面和剖面构造特征及实验模拟结果,推断研究区盐下先存基底坡折带分布对盐上覆地层构造变形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影响米斯坎塔克背斜构造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坡折带 盐构造 物理模拟 库车坳陷 米斯坎塔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差异成因:以库车坳陷博孜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为例
13
作者 姜潇俊 史玲玲 +4 位作者 莫涛 杨海军 杜浩 石万忠 董国宁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164,共14页
库车坳陷博孜地区在8000 m以深仍发育优质储层且高产工业气流,但其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平面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明确此类储层发育的特征,降低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风险,基于测录井、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及PVT相图等实验分... 库车坳陷博孜地区在8000 m以深仍发育优质储层且高产工业气流,但其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平面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明确此类储层发育的特征,降低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风险,基于测录井、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及PVT相图等实验分析结果,探讨了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差异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博孜地区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岩石类型为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平面分布差异大;中-细粒砂岩储层原始孔隙度介于32.4%~38.1%,颗粒间压实强度相似,以点-线接触为主;南部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6%,平均渗透率为3.4×10^(-3)μm^(2);中部储层平均孔隙度为6.53%,平均渗透率为0.65×10^(-3)μm^(2);北部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9%,平均渗透率为0.62×10^(-3)μm^(2);南部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北部和中部储层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为主;南部储层较北部和中部储层孔喉结构更好。博孜地区砂岩储层物性受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裂缝)共同控制,其中碳酸盐胶结是后期储层物性改造的主要因素。超压、烃类流体充注及裂缝发育影响了碳酸盐胶结,进而造成储层物性差异。超压较强,油气充注时间较早及裂缝充填较低导致博孜南部储层物性好于北部与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致密砂岩储层 物性差异成因 博孜地区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中段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基于野外调查和地震剖面构造解析
14
作者 张治鑫 吴珍云 +7 位作者 邓寒潇 汪伟 王洪艳 贺婉慧 李慧欣 毛可奕 董少春 尹宏伟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8,共16页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中段(中秋)位于库姆格列木群和吉迪克组两套膏盐层沉积交汇区域,以盐水沟为界,其东、西两侧构造变形样式差异明显,推断具有构造转换特征。基于野外调查,结合地震剖面解析,对中秋构造特征开展了精细解析,进一步厘...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中段(中秋)位于库姆格列木群和吉迪克组两套膏盐层沉积交汇区域,以盐水沟为界,其东、西两侧构造变形样式差异明显,推断具有构造转换特征。基于野外调查,结合地震剖面解析,对中秋构造特征开展了精细解析,进一步厘定了中秋构造转换特征,阐明了盐上层和盐下层差异化构造转换机制。结果表明,中秋盐上层主要经历了两期构造作用:康村组末至库车组初,以褶皱变形为主,主要形成了在中秋错位排列的库车塔吾背斜和南秋里塔格背斜;库车组初到第四纪,以逆冲断层作用为主,在断层作用下,背斜进一步隆升变形,并逐步形成了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的构造前缘带、南部隆起带、压扭核心带和北缘平缓带。压扭核心带构造变形最为剧烈,东、西两侧的差异性构造样式指示该地带可能发育走滑断裂,以释放两侧地层差异位移引发的压扭应力。中秋盐上层构造转换模式为同向倾斜型,即在相同倾向断层之间存在位移传递,使地表褶皱出现扭曲、分叉等特征。盐下层构造转换主要通过逆冲断层沿走向延伸距离的变化和断层倾角变化来完成。中秋盐上层和盐下层构造转换受到膏盐层控制,盐层在东西方向上的多层分布和厚度变化是导致库车塔吾背斜和南秋里塔格背斜发育位置不同的重要原因;南秋里塔格背斜盐下断层在双盐层控制下,向南延伸距离更远,库车塔吾背斜盐下断层受单盐层控制,延伸距离相对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构造解析 盐构造 构造转换机制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克孜勒努尔组煤层煤岩学特征及煤相约束作用
15
作者 李玲 唐淑玲 +6 位作者 王斌 汤达桢 赵天天 支元昊 谢亚妮 申林 刘团飞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8,共15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侏罗系煤层广泛发育,近年来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该区煤层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有望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重要保障。通过宏观煤岩观测、显微煤岩组分、工业分析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查明了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侏罗系煤层广泛发育,近年来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该区煤层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有望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重要保障。通过宏观煤岩观测、显微煤岩组分、工业分析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查明了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煤岩煤质发育特征,判识了煤相类型,并揭示了煤相对煤岩煤质的约束作用。结果表明: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煤具有中高镜质组、特低水分、低中灰分、中高挥发分、中等固定碳的特征,上部0号、2号、3号煤层的煤岩煤质发育较好,1号煤非均质性较强。煤中矿物质来源以陆源碎屑为主、内源碎屑为辅,煤层主要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和还原环境,仅YT1H井部分1号和5号煤层形成时处于偏氧化环境。克孜勒努尔组煤相可划分为4种类型,从陆到湖煤相呈潮湿森林沼泽相、较浅覆水森林沼泽相、湿地草木混生沼泽相、低位草本沼泽相有序分布。YT1H井成煤植物为木本植物,沼泽覆水深度变化大,潮湿、较浅覆水森林沼泽相交替出现;DT1井成煤植物以水生草本植物为主,覆水程度大,水体滞留性强,为富营养型的低位草本沼泽相;MQ1井成煤植物为草本植物为主,木本植物为辅的草木混生型,煤相为湿地草木混生沼泽相,覆水程度中等,为中富营养型沼泽。煤岩煤质发育特征受到成煤沼泽位置、覆水深度、成煤植物类型、水动力条件的耦合约束作用,覆水程度高,还原性强,水体流动性弱的低位草本沼泽相和较浅覆水森林沼泽相为研究区最有利煤相类型,可作为优势煤岩发育区带优选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侏罗系 煤岩煤质 煤相 约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走滑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16
作者 沈澈 蒋有录 +1 位作者 韩宏伟 孙新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7,共15页
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油气具有平面分布不均,纵向多层系富集的特征,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运移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识别并划分研究区走滑转换带类型,总结走滑转换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 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油气具有平面分布不均,纵向多层系富集的特征,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运移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识别并划分研究区走滑转换带类型,总结走滑转换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自北向南依次发育双断叠覆增压型、双断叠覆释压型、单断弯曲增压型、单断帚状释压型4类走滑转换带。释压型转换带内油源断裂活动速率大,发育连通砂体,有利于油气的垂向与侧向运移。增压型转换带内断裂活动性弱、封闭能力强,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建立4类走滑转换带控制油气运聚模式,单断S型增压型转换带和单断帚状释压型转换带具有断裂强输导特征,控制油气浅部层系富集;双断叠覆增压型和双断叠覆释压型转换带具有断裂强封闭特征,控制油气深层或多层系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走滑转换带 运移条件 辽河东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
17
作者 陈维力 潘永帅 +4 位作者 范坤宇 柳波 赵佳琦 黄志龙 李志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6,I0005,I0006,共18页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区巴二段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和断背斜圈闭,圈闭幅度和闭合高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形成时间逐渐变晚;烃源岩充注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生烃时间逐渐变晚。巴二段整体具有早期聚油和晚期聚气的特征,受控于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和构造演化过程,不同地区和区带的油气成藏期次存在差别;博孜—大北地区南带巴二段快速深埋时间极晚,导致油气充注期次和储层致密化时间晚于中北带的。不同地区和区带之间的差异成藏过程受控于圈闭条件、烃源岩充注强度、油气充注期次、储层非均质性和保存条件等因素;圈闭幅度越大、生烃时间越早、充注强度越强、优质储层占比越高、保存条件越好,巴二段油气水分异越彻底,产量越高。该结果为库车坳陷及其他具有相似地质条件的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挤压 生烃演化 充注期次 差异成藏过程 控藏因素 博孜—大北地区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前古地貌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18
作者 莫涛 王珂 +1 位作者 王俊鹏 金文正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在完成16条南北向地质剖面的平衡剖面构造复原的基础上,恢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前古地貌并分析了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首先根据平衡剖面构造缩短量的计算,推算出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前古盆地的北部边界;然后根据恢复后的... 在完成16条南北向地质剖面的平衡剖面构造复原的基础上,恢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前古地貌并分析了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首先根据平衡剖面构造缩短量的计算,推算出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前古盆地的北部边界;然后根据恢复后的白垩系厚度数据,绘制了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前古地貌;最后根据恢复后的侏罗纪末期平衡剖面编制库车坳陷侏罗纪末期古地质图,并分析了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南北向地质剖面自白垩纪早期至今的构造缩短量介于3.74~26.02 km,构造缩短率介于3.76%~24.74%,构造变形量主要集中在南天山的山前地区。根据地质剖面与构造走向法线的夹角计算出,盆地现今边界与白垩系沉积前的边界相比向南推移了最小3.70 km,最大25.19 km。②白垩系沉积前古地貌具有隆坳相间的特征,自西至东依次分为温宿凸起区、拜城低凸起区、中心沉降区、阳霞斜坡区和阳东低凸起区。这与侏罗纪末期库车坳陷南北两侧的不均匀构造挤压应力以及内部沉积地层岩性差异密切相关。③古地貌控制库车坳陷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发育南北两套沉积体系。北部沉积体系在坳陷东西两侧为扇三角洲,在坳陷中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南部沉积体系发育小型近源扇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平衡剖面 去压实校正 沉积体系 白垩系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迪北地区阿合组储层致密过程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
19
作者 景涛涛 李文浩 +3 位作者 董卫 陈一凡 王龙伟 杨懿芳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6-1168,共13页
下侏罗统阿合组是迪北地区致密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系,近年来迪北2井、迪北5井的钻探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表明了迪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迪北地区也是库车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前人针对迪北地区油气来源及油气成藏条... 下侏罗统阿合组是迪北地区致密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系,近年来迪北2井、迪北5井的钻探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表明了迪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迪北地区也是库车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前人针对迪北地区油气来源及油气成藏条件已经做了系统研究,但针对孔隙度演化定量表征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油气充注期次是两期还是三期存在争议。本次研究选取迪北5井、迪探2井的砂岩样品,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SEM)、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明确了阿合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厘定了成岩演化序列,运用反演回剥原理定量表征了储层孔隙度演化史,阐述了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迪北地区阿合组经历了压实、溶蚀、胶结等成岩作用,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导致阿合组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的主要原因;阿合组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早期方解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长石溶蚀—原油充注—晚期方解石、铁方解石胶结—方解石溶蚀、天然气充注-构造挤压等成岩过程,具有多期溶蚀、多期胶结的特征;阿合组储层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早期原油充注发生于康村组早期—中期(14.1~12.3 Ma),此时储层尚未致密,但原油充注规模较小,晚期天然气充注发生于康村组中期—晚期(10.2~8.1 Ma),储层已经致密(致密时间约为11 Ma),此时三叠系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包裹体较为发育,表明了天然气充注程度较高。因此,迪北地区阿合组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成藏史之间耦合关系为“先致密后成藏”,这些认识有助于明确迪北地区阿合组油气富集规律,并为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迪北地区 油气成藏 储层致密化 成岩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甜点特征及其对油气富集的意义——以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侏罗系为例
20
作者 张荣虎 金武弟 +6 位作者 智凤琴 曾庆鲁 余朝丰 王斌 王珂 李东 周世杰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6-369,共14页
库车坳陷东部迪北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油气增储上产的潜力地区。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甜点特征与油气富集的耦合关系不明确,制约了油气藏的高效勘探与开发。基于储层微观表征、地质建模、断裂-裂缝刻画及油气藏解剖,... 库车坳陷东部迪北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油气增储上产的潜力地区。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甜点特征与油气富集的耦合关系不明确,制约了油气藏的高效勘探与开发。基于储层微观表征、地质建模、断裂-裂缝刻画及油气藏解剖,探究了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甜点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分析了资源潜力。研究表明:阿合组储层致密层和低孔高渗带横向上间互分布,储层物性受断裂-裂缝改造后孔渗性明显增强,发育4级断裂控制的4级尺度的甜点区。Ⅰ级—Ⅱ级断裂控制的断裂-裂缝-孔隙体以东西向展布为主,规模大、孔渗性好;Ⅲ级断裂及Ⅳ级断裂控制的断裂-裂缝-孔隙体规模小,常常尖灭于致密砂岩之中。阿合组油气藏第1期烃类充注时间为18~12 Ma之间,储层孔隙度为15%~18%,主要为原油充注,在构造高部位聚集形成常规油藏,后期遭到严重破坏散逸殆尽;第2期烃类充注时间为5 Ma至今,储层迅速致密化,孔隙度为6%~8%,天然气沿断层及裂缝在储层甜点区高效充注。Ⅲ级和Ⅳ级断裂带沟通阿合组层内砂体,与侧向致密储层和上覆泥岩形成良好的配置条件,是圈闭有效性和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阿合组致密砂岩油气富集有利面积可达10^(6)km^(2),主要集中于迪北斜坡的中部平台区和南部平台区,岩性圈闭资源量天然气为1699×10^(8)m^(3)、石油为778×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断裂 储层甜点 侏罗系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