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复杂网络与数值模拟的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链分析
1
作者 杨海波 李梦雨 +2 位作者 蔡迎春 邓宇 李军华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130,共7页
暴雨灾害会引发山洪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形成复杂的灾害链,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威胁。现有研究对多灾害节点之间的交互关系及其叠加风险的探索尚显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与FLO-2D数值模拟技术,构建了一种... 暴雨灾害会引发山洪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形成复杂的灾害链,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威胁。现有研究对多灾害节点之间的交互关系及其叠加风险的探索尚显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与FLO-2D数值模拟技术,构建了一种针对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链的分析框架,并以河南省栾川县柿树沟为研究区域,分析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背景下的灾害链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泥石流的最大流速可达6.56 m/s,最大堆积深度为7.30 m,高、中、低危险区占比分别为3.61%、17.65%、78.74%;2)排水设施损坏或堵塞、电力设施损坏、内涝积水、车辆被淹、泥石流、河水倒灌是灾害链网络的关键节点;3)河水倒灌→内涝积水、内涝积水→车辆被淹、内涝积水→电力设施损坏、河堤毁坏→河道堵塞、车辆被淹→人员伤亡是灾害链网络的关键边。从动态演化的视角识别灾害链中的关键节点和关键边,深入解析多灾害节点之间的交互机制,可为灾害风险评估、防灾减灾措施优化及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链 复杂网络 FLO-2D 关键节点 关键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rd2Vec模型的泥石流多源灾害数据融合研究
2
作者 晋磊 徐鹏 +2 位作者 黎杰 蔡迎春 杨海波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102,共6页
在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泥石流灾害数据正日益呈现出海量、多源、异构的特点。主要采用jieba、NLPIR和LTP等分词工具抽取模型库,对非结构化存储的泥石流灾害数据进行解析与抽取,并汇聚至数据库,实现数据融合... 在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泥石流灾害数据正日益呈现出海量、多源、异构的特点。主要采用jieba、NLPIR和LTP等分词工具抽取模型库,对非结构化存储的泥石流灾害数据进行解析与抽取,并汇聚至数据库,实现数据融合。通过Word2Vec模型将词语映射到高维空间中,实现文本中的词汇转换为实数向量;采用t-SNE算法和Kernel PCA算法将高维词向量转换为低维度的向量,使用K-means算法对其进行聚类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数据抽取评估方面,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的评估均值在0.800以上,均方差小于0.050。对比PCA和t-SNE两种降维方法,通过轮廓系数(Silhouette Score,SS)评估聚类效果,PCA的SS指标值为0.359,t-SNE的SS指标值为0.336,结果显示PCA表现更优。Bert模型具有较强的上下文理解能力,更加适合泥石流灾害数据抽取,依托Word2Vec模型的CBOW架构获取词向量,结果显示PCA在评价指标上整体表现优于t-SNE。针对泥石流灾害数据多源和语义一致性问题,涵盖从数据抽取、降维到聚类的全过程,为实现泥石流灾害数据的语义融合与统一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灾害 知识抽取 质量评估 知识融合 Word2V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沟道植被生长特征与减灾模式研究
3
作者 宗家明 陈剑刚 +3 位作者 王辰元 王金水 王喜安 杨飞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3,共7页
泥石流沟道植被状况因地理环境和植物生长特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影响了泥石流的成灾环境和工程防治效果,制约了绿色减灾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不同流域泥石流沟道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减灾作用,通过野外调查对研究区植被生长分布特征进行采集... 泥石流沟道植被状况因地理环境和植物生长特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影响了泥石流的成灾环境和工程防治效果,制约了绿色减灾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不同流域泥石流沟道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减灾作用,通过野外调查对研究区植被生长分布特征进行采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物种间距分布相对固定;树种自身因素比环境因素对林分密度影响更明显,不同流域的林分密度范围为100~5 000株/hm2;植被生长状况与土体破碎程度之间呈负相关,沟道侵蚀严重区域的树木平均胸径比稳固区的更小;此外,植被根系横截面积比:RAR(乔)≥RAR(灌)≥RAR(草)。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沟道减灾模式评估方法,并对不同减灾模式适用性进行了总结。研究结果可为山区泥石流的绿色减灾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流域环境 植被分布 生长特征 减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绵高速双岔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桥墩冲击特性研究
4
作者 邱恩喜 张洪铭 +4 位作者 田礼勇 杨朝栋 钟昌茂 刘君 熊小田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0-606,共17页
双岔沟泥石流沟地处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该沟于1982年爆发过大型泥石流,并在2011~2013年每年夏季爆发过泥石流,大量泥石流堆积物顺沟而下,堵塞道路及河道,对国道G247、沟口村民及九绵高速(九寨沟—绵阳高速)造成威胁。对此,基于现场调... 双岔沟泥石流沟地处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该沟于1982年爆发过大型泥石流,并在2011~2013年每年夏季爆发过泥石流,大量泥石流堆积物顺沟而下,堵塞道路及河道,对国道G247、沟口村民及九绵高速(九寨沟—绵阳高速)造成威胁。对此,基于现场调查资料及无人机航拍数据,笔者等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致灾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治理措施防治效果进行评估。研究表明该沟泥石流容重为1.39~1.67 t/m^(3),洪峰流量为42.6~112.7 m^(3)/s,属于稀性泥石流。泥石流运动演化数值模拟表明,在10年一遇流量情况下,泥石流启动后于800~1000 s时段内将通过双岔沟大桥并可能对桥墩造成冲击,此时泥石流流速为4.15 m/s,1200 s后泥石流到达堆积区,对沟口建筑及河道造成威胁。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在堆积区泥石流流速随运动距离增加而减小,对桥墩的冲击力在桥墩底部最大,并随高度及桥墩与沟口距离增加而下降,特别是前者下降幅度较大;泥石流遇到桥墩后被分成左右两股快速向桥墩侧后方扩张,泥石流冲出物不仅对桥墩形成冲击力还会堆积在桥墩附近对桥墩造成横向压力。流固耦合分析表明,泥石流洪峰通过桥墩过程中,泥石流流体将出现“爬高”现象,首先接触到泥石流龙头的桥墩基底将产生最大压强115.0 kPa,随后压强呈“半椭圆环”状分布顺桥墩竖直向上传递,桥墩最大主应力为0.75 MPa,受此影响在桥梁顶端将产生位移约0.2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武县 泥石流 运动特征 物理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致灾特性 桥墩冲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H-FEM耦合的泥石流冲击双柱桥墩动力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陆玉春 郝梦洁 +3 位作者 赵德博 刘斌 韩育刚 贺良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9-427,I0002,共10页
为研究双柱式桥墩结构在含大块石泥石流冲击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基于光滑粒子动力学-有限元(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finite element method,SPH-FEM)耦合方法,建立泥石流浆体-大块石-双柱式桥墩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分别从泥... 为研究双柱式桥墩结构在含大块石泥石流冲击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基于光滑粒子动力学-有限元(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finite element method,SPH-FEM)耦合方法,建立泥石流浆体-大块石-双柱式桥墩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分别从泥石流冲击特征、桥墩结构应变和冲击力时程等方面,分析泥石流冲击下双柱式桥墩的动力学行为,探讨了不同特性泥石流对桥墩承灾破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数值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泥石流冲击、沿桥墩绕流及流出的整个分布过程;泥浆冲击桥墩底部会出现明显的绕流现象,上游的桥墩柱体所受冲击力远大于下游;受块石冲击的桥墩底部承受较大的横向冲击力,导致出现较大应变,甚至混凝土脱落;桥墩所受冲击力与泥石流的冲击速度和大块石直径都呈正相关;夹杂着大块石的泥石流对桥墩的冲击力远大于仅有浆体的冲击力,是造成桥墩破坏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泥石流多发区双柱桥墩的冲击灾变机制,并为其抗冲击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泥石流 双柱桥墩 流固耦合 横向冲击 数值模拟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环境退化对山区铁路泥石流的影响机理研究
6
作者 刘波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5,共12页
[目的]深入评估广西百色市某泥石流成灾因子与致灾机理,为山区铁路泥石流灾害防治及风险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现场调查、历史遥感影像分析等方法,分析山区铁路泥石流的发育特征与致灾因子,采用理论计算法反演2024年4月19日(“4&... [目的]深入评估广西百色市某泥石流成灾因子与致灾机理,为山区铁路泥石流灾害防治及风险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现场调查、历史遥感影像分析等方法,分析山区铁路泥石流的发育特征与致灾因子,采用理论计算法反演2024年4月19日(“4·19”)泥石流,获取不同工况下暴雨洪峰流量、泥石流峰值流量、冲出固体物质量等动力学参数。[结果]①该铁路泥石流为典型沟谷型泥石流,流域面积0.48 km^(2),主沟长度1.03 km,平均纵坡降319.42‰,相对高差329 m,沟内物源发育,物源类型主要包括沟道物源、坡面物源和溜坍物源。②此次降雨形成的暴雨洪峰流量为6.23 m^(3)/s,在叠加各种环境退化因素后,形成的泥石流峰值流量可达23.16 m^(3)/s,是暴雨洪峰流量的3.72倍,一次冲出固体物质1.93×10^(4) m^(3),超出既有措施的拦截及排导能力。③近年来的林木砍伐、开挖便道、山林火灾和干旱气候等因素导致流域环境退化是导致该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流域环境退化是导致该泥石流形成的核心原因,计算反演的不同工况下泥石流流量等动力学参数与实际情况吻合,可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山区铁路 流域环境退化 影响因子 致灾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丘陵山区群发性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发育特征与危险性评价——以粤西高州马贵河流域为例
7
作者 沈秋华 王钧 +5 位作者 黎昊 宫清华 黎念卿 李景富 袁少雄 刘博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0-552,共13页
文章以粤西高州马贵河流域“2010.9.21”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例,从灾害链触发、传递和累积放大角度出发,分析该次灾害事件中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演化特征;基于小流域单元,从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启动条件、累积放大条件入手,建立以累... 文章以粤西高州马贵河流域“2010.9.21”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例,从灾害链触发、传递和累积放大角度出发,分析该次灾害事件中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演化特征;基于小流域单元,从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启动条件、累积放大条件入手,建立以累积放大效应为导向的灾害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用实际调查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马贵河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具有多沟汇集,冲击力大,地形起伏度大等特点;在物源区,滑坡在失稳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经过短距离流动汇入泥石流支沟,多条泥石流支沟在沿途中接受滑坡汇集汇入主沟谷,经流通区势能加速后冲出沟口,在沟口低缓地形区产生大面积扇形堆积,造成居民房屋、农田等遭受严重淤积。2)马贵河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危险性以中危险性为主,仅1处小流域处在极高危险区。3)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高度一致,文章提出的考虑累积放大效应的灾害链危险性评估方法可靠,可以为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灾害链 危险性评估 累计放大效应 华南丘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灾害演化网络的泥石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陈长坤 戴琦乐 +1 位作者 余荣付 王思琪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6,共5页
为准确地进行泥石流灾害演化风险评估、关键节点的定量识别,构建了基于灾害演化网络、结合随机过程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构建灾害演化网络分析灾害链演化规律和灾害节点的影响程度,引入概率随机分布描述致灾节点发生概率和灾害节点的可... 为准确地进行泥石流灾害演化风险评估、关键节点的定量识别,构建了基于灾害演化网络、结合随机过程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构建灾害演化网络分析灾害链演化规律和灾害节点的影响程度,引入概率随机分布描述致灾节点发生概率和灾害节点的可能性,并将致灾节点发生概率,灾害节点发生后的影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进行耦合,识别灾害网络演化关键节点。将该方法应用于四川汶川板子沟地区泥石流后,结果表明:在四川汶川板子沟地区泥石流灾害演化中,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分别是阻止泥石流入侵居民聚集地,减少交通受阻和救援受阻,与实际救援现场情况相符。研究结果可以为更有效地进行泥石流灾害应急救援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灾害演化 风险评估 随机过程 灾害节点 连接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试验模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监测预警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林 李涛 +3 位作者 何治林 李树建 董健 王彪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5,共9页
[目的]开展以元阳梯田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链为基础的风险监测预警研究,为改善降雨诱发型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预警精度,提高防灾减灾工作针对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降雨模型模拟试验来探讨元阳梯田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破坏过程,通过... [目的]开展以元阳梯田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链为基础的风险监测预警研究,为改善降雨诱发型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预警精度,提高防灾减灾工作针对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降雨模型模拟试验来探讨元阳梯田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破坏过程,通过对降雨量、体积含水率和坡体变形破坏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灾害链风险预警阈值。试验设置长时间中雨(50 mm/h)、长时间暴雨(120 mm/h)、循环间歇暴雨和干旱突发型暴雨4种降雨工况。[结果]在降雨持续作用下,灾害链发展过程为:地表冲刷、蠕滑、快速滑动、泥石流运移及运移结束。坡体破坏最先从左侧坡脚开始,右侧坡脚稍后。不同降雨工况下坡体破坏形式不同:暴雨工况下坡体中部会产生一条横向裂缝,而形成上下两个滑块;中雨工况下坡体则陆续形成多个滑块;干旱突发暴雨工况下泥石流形成时间最短,运移距离最远,流通和堆积范围相比其他降雨工况更广。[结论]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预警监测指标主要为累积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含水率变化和坡体变形发展现场监测。这些监测参数受降雨条件、土体性质、坡角和外部动力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滑坡 泥石流 灾害链 模型试验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DEM的泥石流启动过程及成灾范围反演分析
10
作者 周平根 冯春 +1 位作者 武杰 王喜彦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7,共10页
降雨型泥石流形成过程是一个水力耦合的复杂非线性过程,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在文家沟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分析文家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基于... 降雨型泥石流形成过程是一个水力耦合的复杂非线性过程,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在文家沟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分析文家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基于GDEM力学分析软件,采用深度积分的有限体积法对“8·13”泥石流的启动过程和成灾范围进行反演分析:启动阶段物源变形模拟采用摩尔库伦准则,当松散物源摩擦角为8°、黏聚力为50 Pa时,降雨1 h后,泥沙浓度达到15%,泥石流初步形成;运动堆积阶段泥石流运动及铲刮效应模拟采用Savage-Hutter模型,综合摩擦系数为3°时的成灾范围与“8·13”泥石流的成灾范围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EM 泥石流 地质灾害 力学模拟 启动过程 成灾范围 文家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泥石流危险性的拦挡坝减灾效益评价方法
11
作者 田述军 程小松 邓志银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3,共8页
实现泥石流拦挡坝减灾效益定量评价对于优化工程设计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获取不同工况下泥石流泥深、流速和范围,建立了基于高危险等级面积和总危险度的2种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 实现泥石流拦挡坝减灾效益定量评价对于优化工程设计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获取不同工况下泥石流泥深、流速和范围,建立了基于高危险等级面积和总危险度的2种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拦挡坝减灾效益的定量评价方法,并以锄头沟泥石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拦挡坝减灾效益评价方法可以分析拟建工程和现有工程及其组合的减灾效益,判断其是否达到了减灾目标,并可对比和量化不同工程在减灾方面的重要程度,可为泥石流拦挡坝修建及改良提供依据和参考。单位高度减灾效益能够反映拦挡坝增加单位高度所带来的减灾效果,可应用于泥石流拦挡坝设计、改良和最佳工程组合方案的确定。总危险度与高危险等级面积的减灾效益变化规律一致,说明2种危险性评价方式均可体现拦挡坝组合及其变化的减灾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拦挡坝 数值模拟 减灾效益 锄头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崩塌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灾害链演化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
12
作者 田士军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3,共9页
某沟谷两岸坡面陡峻,沟谷狭窄,纵坡降较大,在地震、降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其左岸堆积体上方的崩滑堵沟隐患点可能出现失稳,并发展为崩塌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灾害链。针对此灾害链不同阶段的演化特征,采用相应的数值模拟模型和... 某沟谷两岸坡面陡峻,沟谷狭窄,纵坡降较大,在地震、降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其左岸堆积体上方的崩滑堵沟隐患点可能出现失稳,并发展为崩塌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灾害链。针对此灾害链不同阶段的演化特征,采用相应的数值模拟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进行模拟分析和计算,评价其对沟口桥梁工程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经分析计算,崩塌滑坡隐患点距沟底高程落差约1 km,岩体体积约8×10^(6)m^(3),平均厚度约26 m,崩塌滑坡堵河可形成最大水深为14.4 m、面积约为7.19×10^(4)m^(2)、方量约为2.74×10^(5)m^(3)的堰塞湖;堰塞湖溃决形成洪水过程中,桥梁处最大水深为4.43 m(不含原始水位),最大流速为7.54 m/s,峰值流量为807 m^(3)/s;在溃决洪水强烈揭底冲刷和侵蚀的条件下,溃决洪水引发的泥石流在桥梁处的最大水深为7.1 m、最大流速为8 m/s、峰值流量为1685.5 m^(3)/s、最大冲刷深度为16.58 m。为减少该灾害链对桥梁工程的影响,采取河道疏通、岸坡防护和监测预警等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滑坡 堰塞湖 溃决洪水 泥石流 灾害链 堵沟 岸坡防护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MMS数值模拟的短时强降雨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4
13
作者 庞海松 谢骏锦 +2 位作者 张小明 王官贺 张明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浙江省由短时强降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此类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对浙江省“灾害智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为研究浙江短时强降雨诱发小型泥石流的危险性,选取武山坑泥石... 浙江省由短时强降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此类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对浙江省“灾害智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为研究浙江短时强降雨诱发小型泥石流的危险性,选取武山坑泥石流为对象,通过现场调查、三维倾斜摄影与数值模拟等手段,查明了武山坑泥石流的地质环境与发育特征,揭示了由短时强降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链生过程特征,选用RAMMS软件对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运动特征进行了模拟,获取了泥石流深度、流速、堆积范围等特征参数,并基于特征参数进行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陡坡处松散岩土体在短时强降雨作用下发生浅层滑坡,随后在坡面与沟道地形控制下向沟口运移,运动过程中通过侵蚀作用扩大泥石流规模,最终在宽缓堆积区沉积。随着研究区降雨强度增大至50 a一遇及100 a一遇,泥石流冲出规模扩大,但受限于堆积区宽缓的地形条件,未能于沟口形成有效冲出;但堆积扇上游居民区泥石流深度、流速等强度指标显著增大,堆积区内高强度区域面积大小由7276 m^(2)增大至12660 m^(2)。结合泥石流活跃性分析结果,采取形成区雨量监测、主沟谷流通区构建刚性、柔性或狭缝拦挡坝以及堆积区设置导流渠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可有效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研究成果可为武山坑及浙江省此类泥石流危险性评价、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临强降雨 泥石流 灾害链 RAMMS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川县米贝村1^(#)泥石流灾害特征与运动过程 被引量:4
14
作者 贾邦中 吴义鹰 +3 位作者 冯文凯 白慧林 薛正海 赵家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76-3585,共10页
受区域气流影响,广东省龙川县在2019年6月10—13日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累计降雨量超过260 mm,从而引起全县发生大量滑坡、泥石流灾害。以米贝村1^(#)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认识基础上,结合Fluent数值分析对这类低山丘陵区的小型... 受区域气流影响,广东省龙川县在2019年6月10—13日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累计降雨量超过260 mm,从而引起全县发生大量滑坡、泥石流灾害。以米贝村1^(#)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认识基础上,结合Fluent数值分析对这类低山丘陵区的小型泥石流灾害运动特征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米贝村1^(#)泥石流受沟床粗糙度、纵坡降、流向等因素影响,其流速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的发展趋势,泥石流物质的变化对其运动速度有一定影响。在整个过程中最大流速可达9.77 m/s,平均速度为3.31 m/s,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符。研究成果不仅可直接为米贝村重在区灾后工程防治提供指导,对于东南沿海相似地区的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残积土 米贝村1^(#)泥石流 链生灾害 运动过程 Fluent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特征分析与风险评价——以川西石棉县马颈子沟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翔弘绅 余建华 +1 位作者 胡桂胜 杨志全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4,149,共12页
我国川西地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易发育,灾害链中主要灾害向次要灾害逐级传递,促使灾害的风险性进一步增强。为研究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特征与风险性,以四川马颈子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为典型研究对象,对该区域滑... 我国川西地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易发育,灾害链中主要灾害向次要灾害逐级传递,促使灾害的风险性进一步增强。为研究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特征与风险性,以四川马颈子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为典型研究对象,对该区域滑坡和泥石流分别进行风险度分析,并对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进行特征分析与风险评价。首先构建AHP模型对滑坡危险度进行分析,并应用易损性等级计算模型计算滑坡易损性;然后应用泥石流危险区指标来估算泥石流的危险度,并根据区域统计数据得出区域泥石流灾害损失脆弱性;最后根据多灾害风险理论公式,计算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度,并对灾害链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马颈子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为中风险度地区,该研究结果与现场勘察结果一致,验证了基于多灾害风险理论的灾害链分析评价方法体系结合多种模型进行计算的可行性。通过分析马颈子沟灾害链风险度,为类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灾害链 多灾害风险理论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OD泛化性验证和深度全连接神经网络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鹏宁 邢会歌 +2 位作者 李从江 吴雨鑫 李海波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193,共12页
提升易发性评价精度有助于山区泥石流灾害早期的识别和监测预警。大部分机器学习模型在训练、测试集合上表现良好,但实际应用过程精度较差,不利于工程选址规划和防灾减灾,如何提高机器学习模型评价精度与泛化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深度... 提升易发性评价精度有助于山区泥石流灾害早期的识别和监测预警。大部分机器学习模型在训练、测试集合上表现良好,但实际应用过程精度较差,不利于工程选址规划和防灾减灾,如何提高机器学习模型评价精度与泛化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深度全连接神经网络,与梯度提升树、随机森林模型和贝叶斯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共同进行模型精确性评价和OOD(out-of-distribution)泛化性验证,从而找出在训练、预测和应用中均具有较高精度的方法。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采用小流域单元进行区域网格划分,将数据集合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经验法则(3-sigma)剔除异常数据,并基于多变量(Iterative Imputer)和K-近邻法对缺失值填充进行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在泥石流易发性因子的共线性、敏感性和预测能力的分析结果基础上,选定14个易发性因子构建模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与对比。通过对模型的精确性评价及OOD泛化性验证发现:深度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曲线下的面积(AUC)、准确率(Acc)、召回率(Recall)的值比梯度提升树等的计算结果分别超出了0.027、0.02、0.02,而平均绝对值误差(MAE)降低了0.003;OOD泛化性验证准确度超出了0.056。研究表明,深度全连接神经网络对于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的预测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泥石流评价的精度,增加评价的适应性,可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灾害 易发性评价 深度学习算法 OOD泛化性验证 深度全连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台风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厉达垚 李超 +2 位作者 李牧欣 朱平 钟凯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521,共6页
文章基于对安徽省历年来台风诱发地质灾害的调查统计,分析台风在安徽省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总结安徽省台风诱发地质灾害的地理空间分布规律、高程分布规律、地层岩性及构造分布规律,归纳台风路径相对位置的分布规律。对比分析地质... 文章基于对安徽省历年来台风诱发地质灾害的调查统计,分析台风在安徽省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总结安徽省台风诱发地质灾害的地理空间分布规律、高程分布规律、地层岩性及构造分布规律,归纳台风路径相对位置的分布规律。对比分析地质灾害与台风的发生时间,指出台风诱发地质灾害与台风作用的时间基本一致,无明显的滞后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降雨 地质灾害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区域浅层滑坡诱发沟谷型泥石流灾害预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文鸿 余斌 +4 位作者 叶鹏 郭朝旭 柳侃 叶龙珍 何元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2,共11页
山区强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和其他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有时不是独立的,而是结合在一起形成灾害链。基于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机理,提出了一种结合瞬时降雨渗透和基于网格的区域斜坡稳定性(transient rainfall infiltration an... 山区强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和其他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有时不是独立的,而是结合在一起形成灾害链。基于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机理,提出了一种结合瞬时降雨渗透和基于网格的区域斜坡稳定性(transient rainfall infiltration and grid-based regional slope stability,TRIGRS)模型和A L-A模型的方法来实现逐小时的易发性预测。结果表明,TRIGRS模型在预测浅层滑坡的空间分布方面表现良好,其成功率为57%。因此,将其作为泥石流物源的初始输入是合理的。耦合的模型在预测泥石流时,发现该模型的准确性较好(67.4%)。此外,所提出的耦合模型可以根据气象站提供的逐小时降雨数据达到动态预测此类灾害效果。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为山区降雨引起的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灾害提供一个更有效的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耦合模型 灾害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潜在泥石流堵江-溃决洪水链式灾害演进过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宏杰 常鸣 +5 位作者 唐亮亮 王高峰 李林泽 夏喆 朱习松 倪章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211,共16页
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白龙江流域由泥石流引发的堵江-溃决洪水链式灾害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同时,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白龙江流域很多城镇都位于峡谷阶地、泥石流堆积扇等地区,极易受到泥石流堵江-溃决洪水链式灾害的威... 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白龙江流域由泥石流引发的堵江-溃决洪水链式灾害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同时,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白龙江流域很多城镇都位于峡谷阶地、泥石流堆积扇等地区,极易受到泥石流堵江-溃决洪水链式灾害的威胁。为探究白龙江流域潜在泥石流堵江-溃决洪水链式灾害的危险性,以甘肃省舟曲县白龙江流域的寨子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旨在正确认识寨子沟泥石流堵江-溃决洪水链式灾害的孕灾特征、致灾条件及演化模式,明确泥石流引发的链式灾害威胁范围。通过遥感解译与野外调查等方法,构建寨子沟泥石流地形地貌和物源数据库,核算了该泥石流静动力学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堵河和溃决洪水的灾害链效应。选用FLO-2D和HEC-RAS模型,开展了不同降雨频率下(P=1%,2%)的泥石流演进数值仿真,获取了泥石流和溃决洪水的深度、流速和威胁范围等特征参数,并基于特征参数分析了泥石流和溃决洪水危害强度并评估潜在危险。结果表明:(1)百年一遇降雨频率下的寨子沟泥石流流动最大流速可达11.96 m/s,泥石流冲出物进入河道形成的堰塞坝平均厚度约10 m,造成白龙江完全堵塞,堰塞湖库容为6.26 km^(3)。(2)溃决洪水演进过程总时长约为12 h,溃口流量达到顶峰时间约30 min,其溃决影响范围为沿白龙江主干流甘南州舟曲县峰迭镇下游至陇南市武都区桔柑乡上游段河谷及两岸区域,面积达56.36 km^(2),距离约97.4 km。结合模拟结果,初步探讨了监测与治理为一体的流域性泥石流灾害链风险防控模式。该研究强调了传统模型在洪水灾害评估中的局限性,并有助于深入了解泥石流堵江引起的洪水灾害的连锁危害。研究成果可为白龙江中下游流域此类泥石流链式灾害风险评价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堰塞湖 河道堵塞 灾害链 演化过程 白龙江流域 寨子沟 甘肃舟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拦挡作用对黄土坡面泥流动力过程影响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华山 贾晓丹 张霞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5-292,共8页
泥石流运动过程中拦挡坝的拦挡作用是泥流防治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本研究引入侵蚀速率概念,建立了含有拦挡坝的泥流连续介质模型,阐明了拦挡坝拦挡作用对泥流运动行为和动力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流撞击拦挡坝发生漫坝时,拦挡坝遭... 泥石流运动过程中拦挡坝的拦挡作用是泥流防治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本研究引入侵蚀速率概念,建立了含有拦挡坝的泥流连续介质模型,阐明了拦挡坝拦挡作用对泥流运动行为和动力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流撞击拦挡坝发生漫坝时,拦挡坝遭受了逐渐加速泥流巨大的影响。拦挡坝发挥出拦截和拦挡双重功效:一方面,使得泥流灾害体横向扩展增强,纵向延伸减弱,滑移距离减少,降低了泥流的致灾范围;另一方面,降低了泥流侵蚀夹带作用,减少了泥流灾害体质量,使得灾害体面积和体积分别下降2.48%和3.63%。同时,使泥流偏离流动方向,泥流运动的平均速度下降10.62%,缓解了泥流的冲击力,削减了灾害体16.17%的致灾能量,进一步降低了泥流的致灾强度和致灾规模。引入基底地形和侵蚀速率的数值模型为泥石流动力机制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泥流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流 拦挡坝 动力机制 致灾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