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洪武初中日僧人间的文化交往——以日僧绝海中津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牛建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68,共8页
在日本中世,以五山寺院为中心的禅僧垄断汉文学,并介入对华外交事务。自宋元以来以两国僧人交往活动(或日僧直接来华,或中国僧人赴日)为核心的中日文化交流在明洪武初仍在继续并得到新的发展。当时,作为京都五山文化代表的绝海中津亲自... 在日本中世,以五山寺院为中心的禅僧垄断汉文学,并介入对华外交事务。自宋元以来以两国僧人交往活动(或日僧直接来华,或中国僧人赴日)为核心的中日文化交流在明洪武初仍在继续并得到新的发展。当时,作为京都五山文化代表的绝海中津亲自渡明,居留时间长达八年,习禅之余,间染汉诗,水平几敌中土。绝海虽称典型,然也浓缩和反映出其时中日文化频繁交往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洪武初年 绝海中滓 五山文化 文化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被引量:7
2
作者 郑大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79,共11页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这说明,五四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还很不成熟。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都纳入了对“中华民族”的书写。由此,自觉运用中华民族的观念成为该时期历史教科书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亦即中华民族所指并非某一个民族(如汉族),而是中国各民族。这表明,中华民族观念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业已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历史教科书 民国初年 五四时期 抗战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居正改革时期的西南民族政策 被引量:5
3
作者 展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45,共5页
万历初,以首辅张居正为代表的改革集团在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叛乱之时,又审时度势,及时推行了调处民族矛盾、调适进贡制度、招抚叛乱"降夷"等一系列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在短期内改善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巩固了边疆统治;... 万历初,以首辅张居正为代表的改革集团在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叛乱之时,又审时度势,及时推行了调处民族矛盾、调适进贡制度、招抚叛乱"降夷"等一系列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在短期内改善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巩固了边疆统治;但长远来看,它已难以适应少数民族的发展趋势,甚而成为激化明末西南地区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历初 张居正 改革时期 西南地区 民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知识的“报刊”:清末民初新式教科书中的报刊叙述(1902-1922)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润泽 邓洁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05,共9页
教科书是一个独特的知识空间,也是一种典型性的传播媒介。清末民初新式教科书中的报刊叙述(1902-1922),为探讨近代中国新闻学学科酝酿时期的报刊知识生成方式、传播途径、内容水准、积累与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清末教科书以旧... 教科书是一个独特的知识空间,也是一种典型性的传播媒介。清末民初新式教科书中的报刊叙述(1902-1922),为探讨近代中国新闻学学科酝酿时期的报刊知识生成方式、传播途径、内容水准、积累与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清末教科书以旧识比附报刊,在进步思维中编织报刊叙述话语;民初教科书凸显报刊言论价值,引入新闻学,并将报人报业纳入叙述框架,一定程度开创了近代报刊素养教育的雏形。教科书中的报刊知识在社会建构过程中,也助推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知识 清末民初 新式教科书 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战国秦汉时期儒、道互补文艺观的演变
5
作者 潘俊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105,共4页
儒、道两个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争鸣和在汉初的互绌,既有学术思想上不同的原因,也有政治斗争等方面的因素。秦汉时期,儒、道在政治等领域争夺主导话语权的互绌,并未妨碍二者在学术思想上的进一步融合。儒、道的文艺思想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 儒、道两个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争鸣和在汉初的互绌,既有学术思想上不同的原因,也有政治斗争等方面的因素。秦汉时期,儒、道在政治等领域争夺主导话语权的互绌,并未妨碍二者在学术思想上的进一步融合。儒、道的文艺思想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例如,在审美特征的论述上,在审美标准的主张上;儒、道的文艺思想在许多方面论述的侧重不同,恰巧构成为古代文论互补的结构。儒、道互补的文艺观是汉赋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同时汉赋作品也表现出来这种互补的文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儒家 道家 文艺观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我国幼儿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桂元保 喻强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7,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幼儿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思考。我国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经历了借鉴与探索、调整与赶超、多元与创新3个阶段,并即将步入深化与跨越阶段;目前面临区域发展存在差异、发展趋向偏重...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幼儿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思考。我国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经历了借鉴与探索、调整与赶超、多元与创新3个阶段,并即将步入深化与跨越阶段;目前面临区域发展存在差异、发展趋向偏重单一、课程体系尚未健全、师资体系建设薄弱等实然缺失。为锚定“接断面、补短板”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建议:均衡发展,化解幼儿体育教育地区差异;齐发共促,回归幼儿体育教育发展轨迹;整合资源,健全幼儿体育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固本培基,加强幼儿体育教育师资体系建设;创设联动社区、幼儿园、家庭的三位一体共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幼儿体育教育 “十四五”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语言变革与百年汉语发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郝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8,共11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开展了一场由政府主导、学界推动、全民参与的语文建设运动。这一时期语文政策的制定与贯彻落实直接推动了当时的语言变革。在这种语文政策和实践的影响下,现代汉语出现了"去欧化"、通俗化、简约化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开展了一场由政府主导、学界推动、全民参与的语文建设运动。这一时期语文政策的制定与贯彻落实直接推动了当时的语言变革。在这种语文政策和实践的影响下,现代汉语出现了"去欧化"、通俗化、简约化的趋势;此外,这一时期政治语言也不断传播和普及。对于百年汉语发展历程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语言变革确立并巩固了国语分化的格局,并加大了大陆地区普通话和台湾地区"国语"的差异;同时,这些变革也奠定了我们今天语言演变的基调,各大趋势延续了大半个世纪,在今天依然是全民语言使用的基本取向。它直接决定了百年汉语"显——潜——显""多——少——多"以及从无到有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语文政策 语言变革 百年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