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Nanopatterning in Printed Electronics Based on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1
作者 HUANG Hai-yang LI Yan ZHANG Run-liang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7-244,共8页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selective adsorption principle to achieve automatic shaping of nano patterns,in this study,using the liquid gallium as the conductive ink and graphene as the printing ...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selective adsorption principle to achieve automatic shaping of nano patterns,in this study,using the liquid gallium as the conductive ink and graphene as the printing plate surface,by changing the surface wettability of patterned areas on the nanoscale of graphene printed boards,the automatic formation of liquid gallium patterns on the graphene printed plate surface was simula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iquid gallium can achieve automatic patterning on the surface of graphene patterned areas;the greater the interaction energy between gallium and carbon atoms,the clearer the pattern;gallium liquid is prone to remain in complex local positions of the pattern,making it difficult to shape the pattern;if the spacing between adjacent pattern lines is too large or too small,it will result in residual gallium liquid between the lines;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gallium film will cause the pattern to expand beyond the boundary,but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gallium film can also enhance the thickness and uniformity of the pattern lines.In summary,the principle of selective adsorption can be used to achieve the automatic formation of nano patterns,and the pattern formation effect is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atomic interaction energy and pattern configu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ynamics Liquid gallium GRAPHENE Pattern form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MFC的8011-O铝合金动态变形成形极限预测
2
作者 李萍 张百顺 +3 位作者 汪洋 张池 祝梦臣 薛克敏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9,共9页
为获取空调翅片高速冲压实际生产应变速率下的成形极限图,首先对8011-O铝合金薄板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拉伸试验;然后采用改进的最大力理论(MMFC),基于不同硬化模型、屈服准则与应变速率对8011-O铝合金成形极限图进行理论计算预测;最... 为获取空调翅片高速冲压实际生产应变速率下的成形极限图,首先对8011-O铝合金薄板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拉伸试验;然后采用改进的最大力理论(MMFC),基于不同硬化模型、屈服准则与应变速率对8011-O铝合金成形极限图进行理论计算预测;最后结合有限元模拟胀形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原始的最大力理论忽略了分散颈缩转向局部颈缩的转变期的影响,导致预测结果较为保守,采用MMFC理论更符合实际的变形过程。采用Swift-Voce硬化模型、Barlat89屈服准则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理论预测结果。随着应变速率增加,8011-O铝合金产生了增强增塑现象,有利于提升该合金的成形极限。采用MMFC理论模型获得了高应变速率下材料的成形极限图,为实际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11-O铝合金 成形极限图 改进的最大力理论 动态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开采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孕灾主控因素与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科 郭鹏慧 +4 位作者 袁亮 曹安业 张永将 马衍坤 李家卓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66-3487,共22页
煤炭资源的开采逐渐进入深部开采阶段,煤岩的非线性行为、大范围高能级灾害、多物理场耦合等现象加剧,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二者相互诱导、相互激励,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危险性和危害性渐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生产... 煤炭资源的开采逐渐进入深部开采阶段,煤岩的非线性行为、大范围高能级灾害、多物理场耦合等现象加剧,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二者相互诱导、相互激励,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危险性和危害性渐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生产的绊脚石,防治煤矿典型动力灾害的前提和基础是深入研究其发生机理。因此,需要掌握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和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机理研究领域的整体进展以及孕灾主控因素与机制。文中总结了前人及研究团队已有研究成果,利用CiteSpace软件梳理文献,并通过关键词共现和突现知识图谱分析,阐述了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领域发展历程中每个阶段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厘清了不同孕灾条件对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影响的差异性;探讨了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孕育的“五效应”机制。分析认为,围绕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领域的研究均以其发生机理及孕灾因素为基点,其中孕灾因素以天然地质条件为主、开采技术条件为辅,不同的孕灾环境形成的典型动力灾害表现形式不同,典型动力灾害孕育机制包括物质内在效应、应力超载效应、能量驱动效应、结构异变效应和煤岩体时变效应,五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根据当前深部开采面临的问题和亟需攻克的关键难题提出了研究展望,亟待深入研究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全生命周期孕育特征、演化特征、致灾机理,深部强扰动作用下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前兆信息智能辨识、预警指标融合,以及多灾种链生灾害联防联控体系,从而有效保障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煤与瓦斯突出 冲击地压 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 孕灾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形态、发展特点与动力机制
4
作者 王建梁 熊可欣 《比较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5,共14页
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机制,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2012年,韩国基于本国教育实际引入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其实践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以教学改进为核心的校内协作学习,还... 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机制,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2012年,韩国基于本国教育实际引入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其实践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以教学改进为核心的校内协作学习,还有跨校合作的校际交流、多元互动的校外活动以及线上共享平台等。韩国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以下特点:基于“我们”的文化理念秉持合作与共享的价值追求、实践导向下自我省察与批判反思的主动求变、数字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推进、分布式领导鼓励教师广泛参与。韩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蓬勃发展,既源于教师群体追求自我提升和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得益于学习共同体组织提供的知识支持与精神激励。同时,各市道教育厅在政策层面的引领与扶持,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保障。这种内外联动的机制,不仅为教师专业成长注入活力,也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教师学习共同体 实践形态 发展特点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D和CFD组合方法的肥大船型功率预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旋 高玉玲 陈伟民 《中国航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对三种肥大船型不同载况下形状因子(1+k)的确定方法及其适应性开展研究,探讨建立基于模型试验流体动力学(EFD)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组合方法的肥大船型实船功率预报方法。以某肥大型散货船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 对三种肥大船型不同载况下形状因子(1+k)的确定方法及其适应性开展研究,探讨建立基于模型试验流体动力学(EFD)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组合方法的肥大船型实船功率预报方法。以某肥大型散货船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形状因子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采用EFD和CFD组合方法进行实船性能预报。研究表明:基于CFD获取形状因子并结合模型试验进行肥大船型功率预报,结果与实船试航结果比较接近且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验证基于EFD和CFD组合方法预报实船航速功率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流体动力学 计算流体动力学 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组合方法 形状因子 实船功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缓冲函数和阻尼切换的构网型储能参数自适应调整方法
6
作者 崔杨 马搏余 +2 位作者 戴汉扬 马鑫 赵钰婷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7-86,共10页
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下,新能源并网采用构网型控制技术虽改善了系统因惯量和阻尼不足带来的稳定性问题,但同时也降低了系统动态调节性能。文中提出基于缓冲函数和稳态/暂态阻尼切换的构网型储能参... 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下,新能源并网采用构网型控制技术虽改善了系统因惯量和阻尼不足带来的稳定性问题,但同时也降低了系统动态调节性能。文中提出基于缓冲函数和稳态/暂态阻尼切换的构网型储能参数自适应调整方法以改善系统动态调节性能。首先,在惯量调整中使用缓冲函数增加系统的调节平滑度。其次,在阻尼调整中引入稳态/暂态阻尼切换环节,减少频率下降时有功功率输出稳态误差。然后,通过模糊控制为惯量和阻尼引入修正量并对所提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对提高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和功率响应动态性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储能 构网型控制 转动惯量 阻尼系数 缓冲函数 自适应调整方法 小干扰稳定 模糊控制 动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阻抗下构网型变流器稳定性机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严文博 黄云辉 +3 位作者 方正 王栋 唐金锐 周克亮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4-1453,I0017,共11页
构网型变流器具有电压源特性,在高阻抗弱电网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然而在低阻抗强电网下却可能失稳。针对构网型变流器接入低阻抗电网的稳定性问题,首先建立低阻抗下构网型变流器的状态空间模型,并结合特征根轨迹和参与因子,分析不同电... 构网型变流器具有电压源特性,在高阻抗弱电网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然而在低阻抗强电网下却可能失稳。针对构网型变流器接入低阻抗电网的稳定性问题,首先建立低阻抗下构网型变流器的状态空间模型,并结合特征根轨迹和参与因子,分析不同电网强度和不同控制参数下系统的主导模态及稳定趋势。在状态空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构网型变流器接入交流电网的动力学模型,以表征内电势动力学特性——惯量、阻尼分量、同步分量。通过分析构网型变流器阻尼分量和同步分量随电网强度和控制参数变化的演化规律,揭示低阻抗下构网型变流器的稳定性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构网型变流器端电压控制环在低阻抗下会引入显著的附加负阻尼分量,降低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增大端电压控制环带宽能够减少负的附加阻尼,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减小惯量系数和增大阻尼系数也能够增大阻尼分量,从而改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变流器 小信号稳定性 动力学特性 阻尼分量 同步分量 低阻抗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网型变流器:控制与稳定特性 被引量:1
8
作者 迟永宁 江炳蔚 +5 位作者 范译文 胡家兵 林伟芳 刘宏志 马士聪 姚骏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7-1542,I0001-I0003,共19页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升,电网强度减弱,惯量阻尼水平低,系统抗扰动能力弱,使得具有惯量阻尼支撑能力的构网型变流器优势凸显,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一类并网变流器。变流器作为新能源与电网之间的并网接口,将电能安全稳定高效输送至电...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升,电网强度减弱,惯量阻尼水平低,系统抗扰动能力弱,使得具有惯量阻尼支撑能力的构网型变流器优势凸显,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一类并网变流器。变流器作为新能源与电网之间的并网接口,将电能安全稳定高效输送至电网,其控制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能源并网系统的稳定性。为此,从构网型变流器扰动模型的构建策略及扰动分析方法出发,分析控制环节与动态特性间的联系,在惯量动态、故障电流、宽频振荡3个方面揭示了构网型变流器的动态与稳定特性,进而在大电网条件下明确了构网型变流器稳定控制的关键问题,展望了构网型变流器稳定控制的后续研究方向,为构网型变流器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并网 构网型变流器 控制环节 稳定机制 动态特性 物理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网型与跟网型逆变器并联系统精确频域建模及简化稳定判据 被引量:3
9
作者 尚佳宇 虞家骏 +3 位作者 刘增 王施珂 李嘉瑞 刘进军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3,共11页
构网型逆变器与跟网型逆变器并联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接入的孤岛交流微网中。构网型逆变器功率-频率下垂控制的功率环和跟网型逆变器的锁相环均会产生基波频率小信号动态,进而并联的功率环以及锁相环之间将存在较强的基波... 构网型逆变器与跟网型逆变器并联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接入的孤岛交流微网中。构网型逆变器功率-频率下垂控制的功率环和跟网型逆变器的锁相环均会产生基波频率小信号动态,进而并联的功率环以及锁相环之间将存在较强的基波频率相互作用,严重影响系统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基于端口阻抗和频率-电流端口频域特性,文中构建了构网型与跟网型逆变器单机及其并联系统的精确小信号频域模型,其中包含了主电路动态、电压电流内环动态、功率环和锁相环频率动态及其互相作用动态。进而,基于该频域模型分析了频率动态的特性及其影响,并在典型工况条件下利用盖尔圆定理推导出了基于该并联系统回率矩阵主对角元的简化稳定判据。最后,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频域模型和简化稳定判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逆变器 跟网型逆变器 孤岛微网 并联系统 小信号稳定性 阻抗模型 频率动态 稳定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悬浮列车动力学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温炎丰 张威风 +1 位作者 蔡文锋 徐浩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7-144,共8页
[目的]为确保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平稳性和安全性,总结目前国内外磁悬浮列车动力学性能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方法]基于UM动力学仿真软件,总结了车辆悬挂参数、悬浮架结构形式、多编组列车动力学、主动悬浮控制算法、被动悬浮拟... [目的]为确保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平稳性和安全性,总结目前国内外磁悬浮列车动力学性能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方法]基于UM动力学仿真软件,总结了车辆悬挂参数、悬浮架结构形式、多编组列车动力学、主动悬浮控制算法、被动悬浮拟合模型、车-线动力学、横风荷载下列车动力学及桥梁动力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结果及结论]现有研究大多简化悬浮架建模,较少考虑导向力等横向作用影响。未来需细化悬浮架模型,考虑车辆横向振动,深入进行磁悬浮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横风荷载下动力响应研究以数值模拟为主,需关注风力与车辆、桥梁结构的共振作用。主动悬浮控制算法及被动悬浮拟合模型对动力学仿真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引入悬浮模型至UM软件,可优化悬浮参数及动力学指标,提升列车运行平稳性与安全性。现有磁悬浮列车道岔研究大多集中于列车通过直线道岔工况,对于列车侧向通过道岔时的耦合振动研究较少,未来可建立车-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耦合振动特征。采用多柔性体建模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可更真实反映车辆动态响应。需加强列车制动过程中车-桥耦合作用研究,评估车-桥、车-站动力学模型响应特征,以及桥梁、车站结构在纵向作用下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列车 动力学 车辆悬挂参数 悬浮架结构形式 悬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重分数阶的构网型虚拟同步机并网改进策略
11
作者 石荣亮 张磊 +2 位作者 李军徽 于雁南 张玉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3-189,224,共8页
构网型虚拟同步机(GFVSG)在引入虚拟惯量控制的同时,增加了并网系统的控制阶数与并网有功动态振荡的风险。为此,提出2种基于三重分数阶的GFVSG(TFO-GFVSG)改进策略,即TFO-GFVSG将GFVSG中的虚拟惯量环节替换为三重分数阶虚拟惯量环节,以... 构网型虚拟同步机(GFVSG)在引入虚拟惯量控制的同时,增加了并网系统的控制阶数与并网有功动态振荡的风险。为此,提出2种基于三重分数阶的GFVSG(TFO-GFVSG)改进策略,即TFO-GFVSG将GFVSG中的虚拟惯量环节替换为三重分数阶虚拟惯量环节,以达到降低GFVSG并网系统控制阶数、增加系统可调参数、抑制并网有功动态振荡、降低输出频率过冲幅值的效果。利用MATLAB仿真以及实验对比结果共同验证了所提TFO-GFVSG策略在应对有功指令与电网频率阶跃扰动下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虚拟同步机 虚拟惯量 动态振荡 三重分数阶 控制阶数 可调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乍得Doseo盆地反转构造特征、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
12
作者 宋一帆 窦立荣 +5 位作者 肖坤叶 程顶胜 杜业波 王利 袁圣强 张新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5-897,共13页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测井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系统解析中西非裂谷系Doseo盆地不整合面特征、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1)地震剖面揭示盆地发育两期关键反转不整合面:上白垩统内部T5界面与白垩系顶部T4界面,控...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测井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系统解析中西非裂谷系Doseo盆地不整合面特征、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1)地震剖面揭示盆地发育两期关键反转不整合面:上白垩统内部T5界面与白垩系顶部T4界面,控制盆地反转构造发育;(2)识别出断层伴生型、逆冲型、褶皱型及背形负花状4类反转构造,空间上构成6个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的反转构造带;(3)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揭示两幕快速冷却事件:晚白垩世晚期(距今80~85 Ma,冷却幅度15℃)与始新世—渐新世(距今30~40 Ma,冷却幅度35℃),分别对应T_(5)、T_(4)界面形成期;(4)构造反转动力学解析表明,晚白垩世构造反转受控于非洲板块以北特提斯洋内俯冲的远程挤压效应,始新世—渐新世反转动力源于非洲-欧亚大陆碰撞应力传递,两期事件均受控于特提斯构造域演化对克拉通内盆地的持续性构造调控。(5)两期构造反转通过控制圈闭类型(背斜、断层相关圈闭)、断层活化提升油气运移效率,并与下白垩统烃源岩的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两期生烃高峰精准匹配,进而控制了Doseo盆地规模油气藏的形成。该地质认识为离散型走滑裂谷系反转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理论研究提供关键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非裂谷系 乍得 Doseo盆地 构造反转 圈闭 热史模拟 油气成藏 成盆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智能化纸杯机弧面凸轮分度机构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13
作者 彭自良 戴道金 +6 位作者 刘伟 陈强 周建修 张洋 卢炎 杨一帆 宋海燕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51-256,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NEWTOP型高速智能纸杯机的工作原理,研究纸杯的整体成型工艺,各机构的运行规律,设计出满足NEWTOP型高速智能纸杯机要求的弧面凸轮分度机构,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其合理性。方法建立共轭坐标系计算出曲面方程,利用SOLIDWORKS... 目的通过分析NEWTOP型高速智能纸杯机的工作原理,研究纸杯的整体成型工艺,各机构的运行规律,设计出满足NEWTOP型高速智能纸杯机要求的弧面凸轮分度机构,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其合理性。方法建立共轭坐标系计算出曲面方程,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弧面凸轮分度机构模型,运用UG软件对弧面凸轮分度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使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结果转盘的角位移能够精准实现七工位的分度定位。其角速度曲线平稳变化,确保了机构运行的平稳性。同时,角加速度曲线在合理范围内波动,避免了过大的冲击与振动。结论通过分析弧面凸轮机构转盘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曲线图,验证得到此弧面凸轮分度机构可使主旋转塔成型机构的七工位精确止停,与设计需求吻合,满足预期设计,确保NEWTOP型高速智能纸杯机能够高速、平稳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杯成型机 弧面凸轮分度轮 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磁铁矿动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研究
14
作者 牛俊超 李吉民 +6 位作者 梅林芳 任高峰 葛永翔 张聪瑞 鲁习奎 赵亮 SATIMIN NOER REFKY ADI NATA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59,共8页
为探究磁铁矿开采过程中爆破破岩的能量演化及破坏形态规律,减少爆破扰动对矿柱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装置对磁铁矿试样开展多级强度冲击试验,以动态峰值抗压强度、破坏形态、破碎尺寸和能量耗散密度为... 为探究磁铁矿开采过程中爆破破岩的能量演化及破坏形态规律,减少爆破扰动对矿柱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装置对磁铁矿试样开展多级强度冲击试验,以动态峰值抗压强度、破坏形态、破碎尺寸和能量耗散密度为切入点,分析磁铁矿的动力学响应特征及各动力学参数的应变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磁铁矿的动态峰值抗压强度和能量耗散密度随应变率增大呈指数增长,破碎尺寸随应变率增大呈指数下降,具有明显的率相关性;磁铁矿的破坏过程分为裂隙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破碎阶段,动态强度增强因子DIF值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磁铁矿试样的破坏模式主要以劈裂破坏为主,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裂隙间的相互作用愈加明显,破坏模式从劈裂破坏转为压碎破坏。因此,在满足破碎块度要求的前提下,采用爆破破岩方式开采磁铁矿时应综合考虑冲击强度与能量耗散,以改善磁铁矿石破碎效果,论文研究成果可为磁铁矿精细化破岩、安全高效开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铁矿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 动态峰值抗压强度 破坏形态 能量耗散 应变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振动塑性机理及本构建模研究进展
15
作者 钟斌 王元龙 +2 位作者 张传伟 肖力 谢佳昊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82,共19页
超声振动辅助成形技术是一项能场与物理场交叉的新兴绿色成形技术,因其可显著提高材料成形质量、减少材料成形缺陷,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领域。目前研究普遍认为,致使材料流动应力下降的体积效应与降低界面摩擦的表面效应是声塑性效应... 超声振动辅助成形技术是一项能场与物理场交叉的新兴绿色成形技术,因其可显著提高材料成形质量、减少材料成形缺陷,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领域。目前研究普遍认为,致使材料流动应力下降的体积效应与降低界面摩擦的表面效应是声塑性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概述了超声振动辅助拉拔、拉深、渐进成形等先进成形工艺的原理,总结了3种典型超声塑性成形工艺的特点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超声振动辅助塑性机理下的应力叠加效应、声软化效应、残余效应以及动态冲击效应等体积塑性机制以及矢量效应与局部热效应的表面塑性机制,并分别对超声振动辅助体积塑性机制与表面塑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其次,重点从体积效应和表面效应2个方面综述了超声振动辅助塑性成形本构模型,并从唯象模型和物理模型两方面总结了体积效应下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同时总结了表面效应下摩擦模型的研究进展。最后归纳了超声振动辅助成形机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辅助 塑性成形 体积效应 表面效应 动态冲击效应 本构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混合风电场频率电压支撑的分布式自适应解耦控制
16
作者 田晓煜 赵海宇 +4 位作者 翟文辉 姚伟 常喜强 亢朋朋 杨桂兴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6-139,共14页
跟网型风机与构网型风机共同构成的混合风电场具有宽短路比范围稳定运行的优势,但是在弱电网下存在频率电压控制交互影响难以协同支撑的问题。在分析了跟/构网型变流器的频率电压动态耦合特性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混合风电场... 跟网型风机与构网型风机共同构成的混合风电场具有宽短路比范围稳定运行的优势,但是在弱电网下存在频率电压控制交互影响难以协同支撑的问题。在分析了跟/构网型变流器的频率电压动态耦合特性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混合风电场频率电压支撑的分布式自适应解耦控制。该控制由风机间分布式协同控制和风机内部单元级频率电压解耦自适应控制的两个控制层级构成。分布式控制使得各风机保持一致性协同输出,最大化利用各风机的转子动能。自适应控制从风机内部层级考虑混合风电场各风机的运行状态,实现了风电场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风电场的调节能力。最后,解耦补偿控制对跟/构网型风机进行有功无功前馈解耦,抑制了频率电压支撑过程中的交互影响。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了混合风电场接入的四机两区域系统。仿真结果验证了混合风电场频率-电压支撑控制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自适应控制 频率电压协同 相量动态过程 混合风电场 构网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功率耦合的构网型多VSG系统频率振荡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威 马美玲 孙伟卿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4,共11页
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的构网型变流器能为新能源并网提供一定的惯量和阻尼支撑。然而,VSG控制环节产生的功率耦合问题会引起系统频率振荡,严重时会威胁系统安全。针对多台VSG并网时的功率耦合交互对... 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的构网型变流器能为新能源并网提供一定的惯量和阻尼支撑。然而,VSG控制环节产生的功率耦合问题会引起系统频率振荡,严重时会威胁系统安全。针对多台VSG并网时的功率耦合交互对频率振荡的影响机理不清晰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考虑功率耦合的多VSG并网系统阻抗建模方法,并结合参数变化分析频率的振荡特性。首先,分析单VSG并网的功率耦合机理,并基于此建立多VSG并网系统的阻抗模型,揭示多VSG下输出角频率主要受自身功率、交互功率和电网角频率影响。其次,提出一种基于动态相对增益矩阵的方法,定量分析系统参数变化对VSG间交互影响的大小,得到高、低频段下多VSG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耦合交互的影响趋势。最后,在PSCAD中构建3台VSG并网系统模型,并通过时域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同步发电机(VSG) 构网型变流器 功率耦合 阻抗模型 频率振荡 动态相对增益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methodology to simulate interior and intermediate ballistics with dynamic mesh technique and lumped parameter code
18
作者 G.Guermonprez T.Gaillard +2 位作者 J.Dupays J.Anthoine R.Demartho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7期447-464,共18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imulate and study the early moments of the reactive ballistics of a large caliber projectile fired from a gun,combining 0D and 2D axisymmetric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approaches.F...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imulate and study the early moments of the reactive ballistics of a large caliber projectile fired from a gun,combining 0D and 2D axisymmetric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approaches.First,the methodology is introdu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ior ballistics(IB)lumped parameter code(LPC),integrating an original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specific regression of propellant grains that compose the gun propellant.The ONERA CFD code CEDRE,equipped with a Dynamic Mesh Technique(DMT),is then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eveloped LPC to build a dedicated methodology to calculate IB.First results obtained on the AGARD gun and 40 mm gun test cases are in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isting literature.CEDRE is also used to calculate inter-mediate ballistics(first milliseconds of free flight of the projectile)with a multispecies and reactive approach either starting from the gun muzzle plane or directly following IB.In the latter case,an inverse problem involving a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 method is used to find a gun propellant configuration that allows the projectile to reach a given exit velocity and base pressure when IB ends.The methodology developed in this work makes it possible to study the flame front of the intermediate flash and depressurization that occurs in a base bleed(BB)channel at the gun muzzle.Average pressure variations in the BB channel during depressurization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mediate ballistics Interior ballistics(IB) Lumped parameter code(LPC) Form function Dynamic me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端交流故障下构网型柔直换流站暂态特性及故障穿越策略
19
作者 张恒悦 郑超 +1 位作者 刘文焯 连攀杰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91-2701,共11页
大扰动冲击下,采用构网型控制的柔性直流存在换流站之间、换流站与交流电网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并影响系统稳定性。该文首先研究了基于虚拟同步的构网型柔直技术,分析了定直流电压站交流侧发生故障时构网型换流站的动态响应特性;然后,针... 大扰动冲击下,采用构网型控制的柔性直流存在换流站之间、换流站与交流电网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并影响系统稳定性。该文首先研究了基于虚拟同步的构网型柔直技术,分析了定直流电压站交流侧发生故障时构网型换流站的动态响应特性;然后,针对定直流电压换流站交流故障期间引发直流侧扰动,恶化构网型换流站响应性能的问题,提出了适应不同运行工况的构网柔直故障穿越策略;最后,基于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Model,构建了含构网型柔直的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电网全电磁暂态仿真系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和故障穿越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控制 柔性直流 动态特性 故障穿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伴流效率对线型优选的研究
20
作者 田中文 彭翔 +1 位作者 邹晓峰 何珍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22,共5页
对船尾伴流场的高效评估有助于前期快速判别线型的优劣。本文以某支线集装箱船已完成优化的多款线型方案为研究对象,结合CFD软件计算的标称伴流场数据,分别采用SVA标准伴流效率、SVA改进伴流效率、Marin伴流效率、传统平均伴流效率等4... 对船尾伴流场的高效评估有助于前期快速判别线型的优劣。本文以某支线集装箱船已完成优化的多款线型方案为研究对象,结合CFD软件计算的标称伴流场数据,分别采用SVA标准伴流效率、SVA改进伴流效率、Marin伴流效率、传统平均伴流效率等4种伴流效率对尾部伴流不均匀度进行量化,同时以效率值为导向,研究4种伴流效率对线型方案优劣的评判影响并进行选优。结果表明,采用SVA标准伴流效率和Marin伴流效率对线型的评判具有相同的趋势效果,其值越大,线型尾部伴流场均匀度越好;SVA标准伴流效率可作为推进效率的替代值进行收到功率的预估;SVA改进伴流效率与设计桨的敞水效率值相当;传统平均伴流效率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实用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称伴流 伴流效率 最优线型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