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2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实融合对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邝嫦娥 狄亚轩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9,共14页
基于2011-2022年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数实融合对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有效赋能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 基于2011-2022年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数实融合对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有效赋能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实融合能通过绿色技术进步、产业多样化集聚和劳动力配置优化有效促进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对成渝城市群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最大,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最小。研究结论为数实融合赋能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城市群及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耦合协调模型 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差异及空间收敛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星 郭忠元 +2 位作者 赵美冉 李桂君 王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90-3805,共16页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并利用空间β收敛模型检验了269个城市、东、中、西部和23个省(自治区)的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1)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均值都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时序特征;空间上各时期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格局,晋冀鲁豫四省为低值集聚区,东南沿海为高值集聚区;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格局具备相对稳定性。(2)效率值存在极化特征和梯度特征,研究期内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效率值的内部绝对差异均有扩大趋势,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省内差异水平提高。(3)在考虑空间外溢性的情况下,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均存在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特征,收敛幅度次序为东部>西部>中部,269个城市的收敛幅度介于中部和西部之间。而各省(自治区)也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趋势,但收敛周期差异较大。此外,研究发现条件β收敛的周期短于绝对β收敛,理论上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将率先收敛至自身的稳态均衡水平。上述发现为系统清晰地了解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提供了支撑,可为缩减效率的不平衡性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时空格局 β收敛性 动态演变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一体化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廖乐焕 董燕燕 曹华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1,共7页
黄河流域以能源为主的工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导致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城市群一体化是通过多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同从而提升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截... 黄河流域以能源为主的工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导致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城市群一体化是通过多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同从而提升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截至2023年年底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城市群中有4个分布在黄河流域。为了探讨城市群一体化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影响,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2年黄河流域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把国家级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即把黄河流域列入4个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地级市作为实验组、其余地级市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回归,探讨了城市群一体化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等。结果表明:1)城市群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黄河流域低碳发展;2)城市群一体化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黄河流域低碳发展,人力资本和环境规制对城市群一体化促进低碳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城市群一体化对低碳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距离阈值为200km。提出了进一步全方位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政府效能、疏通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两种中介渠道、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一体化 低碳发展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机制检验 空间溢出效应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技术向油藏开发延伸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旭日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共17页
地球物理技术近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地向油气藏开发延伸,在面向目标成像、岩石物理、多约束反演、地震约束和驱动建模、油藏动态监测与表征以及多数据融合与智能化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球物理技术向油藏开发延伸是地球物理技术本... 地球物理技术近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地向油气藏开发延伸,在面向目标成像、岩石物理、多约束反演、地震约束和驱动建模、油藏动态监测与表征以及多数据融合与智能化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球物理技术向油藏开发延伸是地球物理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开发油气藏的需要。与勘探地球物理相比,面向油藏开发领域的地球物理技术,由于数据条件、关键技术问题与目标的变化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特征的技术体系。旨在简单总结和梳理该领域的发展和现状,目的是能和读者分享作者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思考,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开发 油藏地球物理 动态监测 动态表征 油藏模型 多约束地震反演 多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赋权—云模型的海绵城市韧性水平研究
5
作者 何伟军 曹东杰 +1 位作者 袁亮 孔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89,126,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增强城市韧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究其韧性发展水平对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韧性理念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综合运用组合赋权...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增强城市韧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究其韧性发展水平对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韧性理念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综合运用组合赋权、云模型等评估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5—2022年城市韧性水平变化。结果表明:(1)试点城市的城市韧性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市韧性水平持续提升但发展不均衡,个体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阶梯分布特征;(2)试点城市的城市韧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城市韧性水平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特征,城市韧性增速表现出“西部>中部>东部>东北”的特征;(3)试点城市的整体韧性等级不断提升,总体由“低韧性”发展为“中韧性”,但仍处于较低等级。各子系统韧性等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生态韧性提升效果最好,经济韧性提升效果一般。论文不仅评估了我国海绵城市的城市韧性发展水平,而且提出了加强海绵城市韧性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城市韧性 组合赋权 云模型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中村空间生产及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以厦门市高浦村为例
6
作者 肖铭 尹晨玉 +1 位作者 李雪萍 杨思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38-1249,共12页
在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尽管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多数城中村仍面临治理挑战与发展迟滞困境。厦门高浦村则通过自我调整与优化机制,实现了与城市的协同发展转型,成为成功范例。文章以厦门高浦村为例,通过构建城中村的转型... 在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尽管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多数城中村仍面临治理挑战与发展迟滞困境。厦门高浦村则通过自我调整与优化机制,实现了与城市的协同发展转型,成为成功范例。文章以厦门高浦村为例,通过构建城中村的转型动力机制分析模型,深入剖析高浦村的发展动力与外部政策、市场及在地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高浦村的发展与转变在受政策推动、市场引导的同时,“城/村同体”所具有的特殊文化起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当外部市场发挥强大推动力时,在地文化起隐形稳定作用,减少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的内耗,促进形成共识;当外部市场动力减退时,在地文化成为支撑高浦村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引导城中村继续前行。进一步分析提出,实现城中村良性自主发展的路径必须依赖其自有的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治理 空间生产 新内生发展 动力机制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状态机实现Davidenkov本构模型的研究
7
作者 董正方 李浩杰 +1 位作者 王永锋 金德印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1-360,共10页
为解决传统编程方法在实现非线性本构模型时的可维护性差、二次开发困难等问题,基于有限状态机(FSM)原理,提出状态模式驱动和数表驱动的两种编程实现方法;通过对两种编程方法的对比,认为FSM结合数表驱动的方法更适合编写非线性本构程序... 为解决传统编程方法在实现非线性本构模型时的可维护性差、二次开发困难等问题,基于有限状态机(FSM)原理,提出状态模式驱动和数表驱动的两种编程实现方法;通过对两种编程方法的对比,认为FSM结合数表驱动的方法更适合编写非线性本构程序;随后对Davidenkov本构模型滞回曲线进行修正,提出两种滞回曲线构造形式:指向失效点型和指向修正点型。改进的Davidenkov本构模型纠正了“n倍法”模型在失效后,剪应变反向达到上限,而剪应变未进入失效状态的缺点,使得改进的Davidenkov本构模型在模拟土动应力-应变关系时更加合理,尤其是指向失效点模型在多次加卸载作用下,对土体剪切刚度的模拟情况更为精确;为验证基于FSM编制的本构程序具有可维护性强、二次开发简单等特点,依据FSM结合数表驱动的方法编制了Davidenkov及其修正的本构模型程序,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动力学 非线性本构模型 有限状态机 Davidenkov本构模型 二次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路径
8
作者 李春梅 沈文科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7-440,共14页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多时段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及其随时间演变而产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黄河...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多时段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及其随时间演变而产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效率在2011~2020年呈“M”型波动上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和污染排放严重致使效率仍未达到有效状态,成熟型城市和衰退型城市是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效率的损失主体;②“十二五”时期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两条路径分别为产业转型+经济发展双元驱动型和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多元驱动型,“十三五”时期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3条路径分别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双元驱动型、对外开放引领型和产业转型+城市化升级双元驱动型;③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路径呈现出从依赖少数路径向多条路径并行推进的变化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转型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始终都是构成绿色转型发展路径的核心条件,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仅在“十三五”时期开始成为新的核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绿色发展 动态演变 SBM模型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9
作者 王兆峰 于沛鑫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7-1419,共13页
运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马尔可夫链、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剖析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呈“下降-上升”趋势;整体空间格局呈层次明显... 运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马尔可夫链、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剖析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2006—2021年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呈“下降-上升”趋势;整体空间格局呈层次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扩散趋势,流域内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分异的主要原因。②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具有“路径依赖”与“自身锁定”效应,空间传递性较为显著,高(低)效率地区对邻域地区具有正(负)向空间溢出效应。③金融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程度、交通水平对本地及邻域城乡融合发展效率提升均产生正向影响,信息化水平呈负向影响;环境规制强度对本地区产生正向影响,但对邻近地区产生显著负向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研究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效率测度 马尔可夫链 空间杜宾模型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模型的城市地下三维承灾体洪水演进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钊 刘宏伟 +1 位作者 储少志 闵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29,共4页
城市化地区由于错综复杂的地下三维空间特性,在洪涝灾害发生后是主要承灾体之一,然而现有对城市化地区的洪涝模拟研究,基本集中于一维或二维的淹没研究,无法真实反映城市洪涝灾害发生后地下承灾体空间内的水位、水流流速的变化情况。因... 城市化地区由于错综复杂的地下三维空间特性,在洪涝灾害发生后是主要承灾体之一,然而现有对城市化地区的洪涝模拟研究,基本集中于一维或二维的淹没研究,无法真实反映城市洪涝灾害发生后地下承灾体空间内的水位、水流流速的变化情况。因此,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模型,构建和模拟了地下三维承灾体空间的概化模型和地下空间模型,结果发现在单层地下空间水流高流速区域集中在水流入口附近,并会在地下空间较大范围内形成回流区域,而双层地下空间的高流速区域基本集中在空间入口处及双层空间的连接处,可见在洪涝灾害发生前期需注意地下空间入口处,以及灾害发生中期,地下空间的连接处的高流速区域对行人及重要建筑物可能会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地下空间洪涝灾害发生后灾害链推演,以及地下空间人员疏散等灾害应对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城市洪涝 三维承灾体 概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性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彩红 李琳 廖斌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8,共15页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承担着赋能平衡发展的重要使命。县域视角下,深入剖析技术创新能否发挥赋能作用,助力县域平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利用2006—2021年中国县域的面板数据,系统探究不同模式的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承担着赋能平衡发展的重要使命。县域视角下,深入剖析技术创新能否发挥赋能作用,助力县域平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利用2006—2021年中国县域的面板数据,系统探究不同模式的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异质性分析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效应存在区位异质性和经济异质性。机制检验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能通过经济活力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据此提出要全方位增强县域技术创新能力,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技术创新路径,推动县域经济活力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自主创新 技术引进 县域平衡发展 经济活力效应 产业升级效应 城乡收入差距 区域发展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展潜力的统计测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宇豪 周洪美 +1 位作者 张耀峰 杜子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116,共6页
准确把握并有效挖掘区域内蕴含的经济发展潜力是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立足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经济发展潜力的测度路径,探究经济发展潜力的内涵界定与测度逻辑,围绕民生、科教、交通和开放4个维... 准确把握并有效挖掘区域内蕴含的经济发展潜力是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立足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经济发展潜力的测度路径,探究经济发展潜力的内涵界定与测度逻辑,围绕民生、科教、交通和开放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挖掘微观数据的隐藏信息,运用组合赋权的方法,对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系统性测度和分析,并利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动态演进规律、空间分布特征和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潜力稳步提升,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阶梯式发展格局;省域经济发展潜力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集聚效应,并对周边地区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潜力 测度体系 动态演进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新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要素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安博文 许培源 +1 位作者 马建安 王燕利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4,共10页
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三新并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伟大创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三新并举视作投入要素、高质量发展作为产出成果,采用SBM模型测度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并运用类方差分解、Mora... 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三新并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伟大创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三新并举视作投入要素、高质量发展作为产出成果,采用SBM模型测度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并运用类方差分解、Moran指数和收敛模型等方法考察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2006~2022年三新并举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果愈发明显,其中,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空间差异呈现发散趋势,四大板块的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集聚效应促使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的全要素效率呈现收敛态势;三新子要素全要素效率的集聚重心偏向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城镇化的全要素效率分别表现为南强北弱和北强南弱,新型工业化全要素效率历经南强北弱到北强南弱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新并举 新质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效率 中国式现代化 SB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的LID组合多目标优化布局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星宇 刘俊 +3 位作者 吴天航 周悦 张良 鲁征圣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5,共5页
为探索更全面、系统的低影响开发(LID)组合方案,以宿迁市宿城区某排水片区为例,构建SWMM与LISFLOOD-FP模型耦合的一二维水文水动力模型,选用透水铺装、植草沟、绿色屋顶、雨水花园4种LID设施,设置4种不同LID组合方案,综合考虑内涝风险... 为探索更全面、系统的低影响开发(LID)组合方案,以宿迁市宿城区某排水片区为例,构建SWMM与LISFLOOD-FP模型耦合的一二维水文水动力模型,选用透水铺装、植草沟、绿色屋顶、雨水花园4种LID设施,设置4种不同LID组合方案,综合考虑内涝风险、经济成本及社会效益3类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进行组合赋权,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决策LID最佳布局方案。结果表明,各方案均能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方案1(60%透水路面+10%植草沟+55%绿色屋顶)为研究区最佳LID布局;包含雨水花园的LID组合综合效益不高,但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美观度与群众满意度,可布置在内涝风险较低区域。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相似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低影响开发 SWMM LISFLOOD-FP 组合赋权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动态异质性影响与机制检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晓瑞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2,共6页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测度数字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指数的基础上,分别利用沙普利值分解法、动态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和Sobel-Goodman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度、动态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机制...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测度数字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指数的基础上,分别利用沙普利值分解法、动态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和Sobel-Goodman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度、动态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数字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度为26.34%;随着新型城镇化分位数的增加,数字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虽然数字经济发展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等渠道促进新型城镇化,但是要素市场化的渠道还不顺畅;整体来看,要素市场化、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还有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 动态面板分位数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爆破作用下锁固型岩质边坡的累积损伤效应及稳定性分析
16
作者 刘康琦 刘红岩 +2 位作者 霍泽楠 薛雷 张光雄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162,共13页
岩石中存在许多微裂纹和微孔洞,这些微裂纹和微孔洞在动荷载作用下会萌生、扩展和聚并,导致岩石失稳和破坏。在进行爆破开挖时,预留岩体会受到循环爆破产生的动荷载影响,产生累积损伤,从而导致岩体强度降低,甚至破坏。为了模拟这一物理... 岩石中存在许多微裂纹和微孔洞,这些微裂纹和微孔洞在动荷载作用下会萌生、扩展和聚并,导致岩石失稳和破坏。在进行爆破开挖时,预留岩体会受到循环爆破产生的动荷载影响,产生累积损伤,从而导致岩体强度降低,甚至破坏。为了模拟这一物理过程,将现有的能够较好地描述岩石动态损伤的岩石动态损伤本构模型通过二次开发嵌入到FLAC中,用于分析锁固型岩质边坡在循环爆破作用下的损伤效应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考虑岩质边坡累积损伤效应后,随着循环爆破次数的增加,边坡稳定性逐渐降低。对于锁固型岩质边坡,锁固段的破坏首先发生在两端,然后向中间扩散,岩体在其中呈现递进破坏模式。由于考虑了岩质边坡的累积损伤,每次爆破后边坡的安全系数都会减小。当不考虑累积损伤时,边坡的安全系数基本不变。另外,锁固段在软弱夹层中的位置影响边坡的破坏模式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类似工程活动时,应考虑岩体的累积损伤效应,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爆破 累积损伤 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二次开发 锁固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秀萍 赵松婷 +2 位作者 李新宇 李嘉乐 王行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目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在维持生命支持和环境动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地固碳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部分,量化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以探明城市绿地在助力“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 [目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在维持生命支持和环境动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地固碳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部分,量化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以探明城市绿地在助力“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ASA模型,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和气象数据,对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分布格局、固碳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相比2014年增加了10.89%,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2014、2017、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年固碳总量分别为5.23×10^(4)tC、7.09×10^(4)tC、7.45×10^(4)tC,各年度公园绿地单位面积年固碳量分别为2.46 tC/hm^(2)、3.19 tC/hm^(2)、3.29 tC/hm^(2),2014-2020年有82.15%的公园绿地固碳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2014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以中等和中高等级为主,2017和2020年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均转变为以中高和高等级为主,其中大型公园绿地斑块在提高固碳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空间分布来看,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呈现出边缘高、中间低的特征。公园绿地固碳能力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年降雨量、斑块面积、相似邻近比例、斑块结合度指数、聚合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景观形状指数、平均周长面积比、平均斑块分维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014—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明显提升;公园绿地斑块面积越大、聚合度指数越高、连通性越好、斑块形状越简单,固碳能力越高。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地 CASA模型 固碳能力 时空变化特征 气象因素 景观格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经济密度如何影响劳动力错配?
18
作者 陈潇湘 杨肃昌 韩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22,共15页
在城市集聚深化的背景下,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2001—2021年中国18个城市群的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数理模型阐释城市经济密度影响劳动力错配的理论机制,并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在城市集聚深化的背景下,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2001—2021年中国18个城市群的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数理模型阐释城市经济密度影响劳动力错配的理论机制,并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市经济密度提高对本地区劳动力错配呈先缓解后加剧的“U型”影响,对邻近地区劳动力错配呈先加剧后缓解的“倒U型”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城市经济密度通过劳动力价格对劳动力错配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经济密度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对劳动力错配均有显著的直接和空间溢出效应,而在西部地区仅表现出有限的直接效应,无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心与外围城市的城市经济密度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在短期效应上差异不大,在长期效应上,中心城市比外围城市更显著。本文为促进城市经济密度与劳动力空间配置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错配 城市经济密度 劳动力价格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
19
作者 耿松涛 张鸿霞 乔琳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34,共15页
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如何有效推进其良性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对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要素构成及其互动关系缺乏系统性和动态性的探究。文章首先结合扎根理论,将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分为需求、供给、吸引、支... 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如何有效推进其良性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对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要素构成及其互动关系缺乏系统性和动态性的探究。文章首先结合扎根理论,将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分为需求、供给、吸引、支持、中介5个子系统;其次,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将GDP总量、医疗旅游收入作为检验变量,通过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仿真模拟对模型有效性进行检验,并选取27个主要指标变量模拟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和外部环境对产业融合的影响;最后,以旅游消费需求系数、医疗与旅游投资系数、医疗与旅游政策吸引系数3个变量作为调控参数进行调试,模拟市场需求带动、产业投资支持、政策吸引推动、协调发展4种不同情境下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变化情况,预测其动态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协同融合发展模式是系统整体最优模式,从多个方面为医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提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产业 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 系统动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开发边界实施监测评估:内涵认知、指标构建及动态管理
20
作者 牛帅 王晓莉 +2 位作者 王清华 李欣哲 胡业翠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90,共7页
梳理城镇开发边界实施监测评估的理论基础,理解城镇开发边界设定的多维属性,从监测和评估两个维度剖析其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城镇开发边界实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进而提出“动态调整—权责明晰—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多维联动的动态管理... 梳理城镇开发边界实施监测评估的理论基础,理解城镇开发边界设定的多维属性,从监测和评估两个维度剖析其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城镇开发边界实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进而提出“动态调整—权责明晰—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多维联动的动态管理链条。城镇开发边界实施监测评估可为后续各省的边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为未来开展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监督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进而推动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开发边界 实施监测评估 指标构建 边界动态管理 规划实施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