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时空演变研究
1
作者 户艳领 陈一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3-210,共8页
测度和分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选取京津冀代表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并运用莫兰指数从生态产品价值空间总体格局、... 测度和分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选取京津冀代表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并运用莫兰指数从生态产品价值空间总体格局、生态产品价值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生态产品价值空间相关性和局部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1)价值量较高的生态产品分别是局部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农产品;(2)价值量较低的生态产品分别是渔产品、淡水资源和生物质能;(3)2012—2021年,研究区域总价值和调节服务价值在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范围的波动;调节服务价值在生态产品总价值中起主要影响作用;(4)各生态功能区总价值量整体上呈现空间正向相关,但是功能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生态功能区 时空演变 京津冀 莫兰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差异化参照系的县域尺度植被盖度状况评价
2
作者 袁烨城 李宝林 +2 位作者 祁佳丽 刘岩 李影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137,共11页
为解决生态保护绩效评估中植被盖度等评价指标受生态本底状况和气候波动干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时空差异化参照系的县域尺度植被盖度评价方法。三江源地区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遍使用的全局固定参照系法相比,该法的植被盖度质量指数评估结... 为解决生态保护绩效评估中植被盖度等评价指标受生态本底状况和气候波动干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时空差异化参照系的县域尺度植被盖度评价方法。三江源地区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遍使用的全局固定参照系法相比,该法的植被盖度质量指数评估结果不再随降水由西南向东北减小,其年际变异系数降低73%,生长季累积降水和平均气温对植被盖度质量指数变化的解释能力分别降低49%和54%,有效降低了生态系统本底差异与气候波动对年度评价结果的影响。评价结果可为县域尺度年度生态质量绩效评估及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植被盖度 时空差异化参照系 绩效评估 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生态保护补偿与产业结构升级
3
作者 王业强 罗杨帆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1,共11页
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生态保护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对生态保护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速,考察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从地方政府视角对产业规制背景下纵向生态保护补偿... 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生态保护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对生态保护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速,考察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从地方政府视角对产业规制背景下纵向生态保护补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基于2010—2022年县域面板数据,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准自然实验,以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产业规制背景下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产业规制背景下纵向生态保护补偿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磨合”使得政策效果具有两年滞后。机制分析显示,产业规制背景下纵向生态保护补偿通过抑制生态保护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研究发现,经济状况更差、财政压力更大的县域的政策效果更好,资源型县域的政策效果优于非资源型县域。因此,要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协同性,强化纵向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效果;优化纵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制度,推动纵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向服务业倾斜;持续增加欠发达地区的纵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促进经济水平差、财政压力大和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生态保护补偿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规制 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PSM-DID模型的实证分析
4
作者 黄海燕 唐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223-228,共6页
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功能,在接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也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因此对于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否有效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 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功能,在接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也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因此对于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否有效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2年贵州省72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PSM-DID模型)评估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对贵州省72个县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能显著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劳动力要素及资金要素的集聚效应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快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生态经济融合发展;②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偿方式并促进资金分配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PSM-DID模型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区域差异性的电动私家车网格化充电需求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文欣 黄学良 +2 位作者 高山 刘宇 顾雅茹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168,共11页
地理区域位置的不同与区域网格功能属性的差别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网格内部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差异较大。针对目前电动汽车充电需求预测研究中未能充分考虑到电动汽车动态充电负荷分布差异性的不足,文中提出考虑地理区域差异性与用... 地理区域位置的不同与区域网格功能属性的差别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网格内部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差异较大。针对目前电动汽车充电需求预测研究中未能充分考虑到电动汽车动态充电负荷分布差异性的不足,文中提出考虑地理区域差异性与用户行程多样性的数据驱动的电动私家车网格化充电需求预测方法。首先,对电动私家车用户出行轨迹与城市交通网络等类型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并建立数学模型,获取电动私家车用户多段行程起讫点信息与用户出行基本规律。其次,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将各类兴趣点(POI)经纬度坐标映射至地理网络中,将地理区域网格内结合用户日常出行目的的各类POI数量集分类处理,并采取自然分级法对所研究的地理区域实施精确的网格划分,功能区网格包含工作区、商业区、生活区、住宅区和混合区5种类别,建立多个时段下各功能区间的起讫点信息概率矩阵。结合得到的电动私家车在各网格内的分布结果,建立了基于蒙特卡洛法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模型,获取电动汽车在网格间转移的电量连续变化状况。基于中国苏州市实际电动汽车历史数据,以该市某区域为应用环境,完成各功能区域内的电动私家车充电需求预测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区域网格划分的合理性及充电需求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电动私家车 充电需求预测 功能区 网格划分 道路网络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分区治理 被引量:1
6
作者 于中原 黄义忠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8-347,358,共11页
[目的]针对典型西南岩溶山地特殊景观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治理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岩溶山地景观特征出发,建立目标-综合-项目-指标层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针对典型西南岩溶山地特殊景观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治理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岩溶山地景观特征出发,建立目标-综合-项目-指标层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几何平均数和InVEST模型对生态敏感性和系统服务重要性2个综合层进行评价,进而完成生态安全目标层评价并划分生态功能区,提出差异化治理措施。[结果]1)文山市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和石漠化敏感性以轻度和中度敏感为主,占总面积的48.83%~59.13%,极敏感最少,占比5.92%~7.10%。2)文山市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占总面积的67.42%~80.31%,土壤保持重要性以不重要为主,占比55.30%,极重要占比仅为2.06%~5.22%。3)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整体不高,1级、2级占比仅有4.82%和16.74%,集中分布在“文山老君山自然保护区”;3级面积最多,占比高达30.43%,主要分布在得厚镇、红甸乡、秉烈乡等地区;4级、5级占比分别为13.59%、25.62%,广泛分布在秉烈乡、东山乡、追栗街镇和开化镇等地。4)将文山市生态功能分区划分为石漠化生态功能修复区、城镇生态协调建设区、生物多样性功能保护区和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提升区等4类生态功能区,并针对各区域生态问题提出4项治理措施与建议。[结论]将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有机结合综合评价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并进行分区治理,为西南岩溶山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功能分区 西南岩溶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珠江源区生态功能分区 被引量:1
7
作者 吴福荣 税伟 +4 位作者 马永强 巫殷攀 郭梦洁 杨春宇 王子凡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源供给、碳储量和食物供给5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运用Python平台实现轮廓系数算法并确定最佳聚类数,通过SPSS软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并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结合SHAP模型解释法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江源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上呈现退化趋势。生境质量、碳储量和水源供给高值区占据珠江源区大多数地区,土壤保持呈现南北两侧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食物供给与土地利用分布较为一致。(2)生态保育区乡镇数占比不断上升,主要分布在珠江源区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地丘陵;城镇发展区乡镇数占比保持不变,位于珠江源区中部麒麟区;供给服务区乡镇数占比变化不大,分布在珠江源区中部和西南部平原。(3)坡度、生产总值和人为影响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InVEST模型 K-means聚类分析 生态功能分区 珠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素养何以影响农户有机农业采纳?——来自湘西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证据 被引量:1
8
作者 卢瑜 向平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4-846,共13页
数字赋能农户转型发展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数字素养理论和技术采用理论,利用湖南湘西重点生态功能区4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基于扩展的整合型技术接受和使用理论(UTAUT)模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 数字赋能农户转型发展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数字素养理论和技术采用理论,利用湖南湘西重点生态功能区4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基于扩展的整合型技术接受和使用理论(UTAUT)模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字素养对农户有机农业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绩效期望对农户有机农业采纳行为的影响最大,但数字通用素养、数字应用素养和数字创新素养对农户有机农业采纳十分关键,影响效应与农户对绩效期望的考量相当,且数字通用素养与数字应用素养的直接影响显著大于间接影响,而数字创新素养的间接效应更为显著。2)数字素养对不同规模农户有机农业采纳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数字创新素养和数字应用素养对规模农户有机农业采纳行为的影响更显著,且数字创新素养对不同规模农户有机农业采纳行为影响的异质性更为突出。此外,农业经验对数字素养与农户有机农业采纳行为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改善农业数字化环境、提高农户数字素养和制定差异化推广方案等措施,强化数字素养对农户有机农业采纳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路径,提升数字赋能农户转型有机农业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有机农业采纳 整合型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UTAUT) 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功能区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测度研究——以北京生态涵养区为例
9
作者 郭孟奇 徐广才 朱方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900-8910,共11页
横向生态补偿是破解纵向生态补偿效率偏低困境的现实需求,有利于促进地区发展权公平化和环境利益分配均衡化。补偿标准测算作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构的重要环节,可为调剂生态功能区与重点开发区之间的生态责任关系提供参考。以北京生态... 横向生态补偿是破解纵向生态补偿效率偏低困境的现实需求,有利于促进地区发展权公平化和环境利益分配均衡化。补偿标准测算作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构的重要环节,可为调剂生态功能区与重点开发区之间的生态责任关系提供参考。以北京生态涵养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市场比较法核算机会成本损失作为补偿标准下限,引入当量因子法和生态区位商测度外溢生态服务价值作为补偿标准上限,并通过鲁宾斯坦议价博弈缩小补偿区间,制定具体的补偿标准。测算可得2022年全区补偿标准范围在24.55—50.12亿元之间,通过博弈最终确定的受偿额度为36.66亿元。与现有支持水平相比,仍需进一步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建议探索制定补偿标准量化技术规范,结合实际促进补偿标准动态优化,完善补偿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生态服务价值 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供需匹配的洞庭湖区生态保护利用空间识别
10
作者 程甜 黄熠和 +2 位作者 胡文敏 韦宝婧 李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171,共15页
【目的】平原河网地区承担着粮食供给、水源涵养、生境质量和固碳服务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其生态系统遭受的损害也最为明显。洞庭湖区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典型区域,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生态... 【目的】平原河网地区承担着粮食供给、水源涵养、生境质量和固碳服务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其生态系统遭受的损害也最为明显。洞庭湖区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典型区域,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生态保护利用空间识别对洞庭湖区及其他类似区域生态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洞庭湖区子流域作为基本评价单元,以GIS技术为核心,采用InVEST模型及其他量化方法,统计各子流域的水源涵养、粮食服务、生境质量和固碳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均值,并计算供需比。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特征和供需比结果,分别划定生态保护分区和功能分区。利用MSPA法,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情况确定并整合生态源地,在此基础上综合识别生态保护与利用空间类型及区域。【结果】1)除粮食服务外,其他功能都没有处于供需平衡的子流域;2)确定了生态维护区、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和生态修复区4个生态保护分区以及145个主要生态功能区;3)整合生态资源共24个,总面积约8610.96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42.5%,主要分布在中心湖区和东、西、南部边缘的林区以及东、西部的部分农田区;4)识别生态保护与利用空间167个,其中面积最大的区域兼有生态保育水源涵养、碳汇、生物多样性等复合功能。【结论】根据洞庭湖区生态保护和利用空间识别结果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建议,为洞庭湖区及其他类似平原河网地区生态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生态保护 生态功能 生态源识别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露天煤矿苔藓结皮生态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闫勇政 曲明明 冯超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1-249,共9页
苔藓作为演替初期的主要先锋植物,其形成的苔藓结皮在保持水土和改善土壤养分循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深入探讨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矿复垦区藓结皮的生态功能,本文以鄂尔多斯某大型露天煤矿发育稳定的藓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 苔藓作为演替初期的主要先锋植物,其形成的苔藓结皮在保持水土和改善土壤养分循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深入探讨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矿复垦区藓结皮的生态功能,本文以鄂尔多斯某大型露天煤矿发育稳定的藓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其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土壤可蚀性K因子等指标,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探索煤矿区藓结皮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苔藓植物共3科6属8种,优势物种为真藓属和对齿藓属;土壤可蚀性K因子与藓结皮盖度呈显著负相关;除有机质外,不同坡向土壤养分均与藓结皮盖度呈正相关;通过对不同坡向藓结皮生态功能的主成分分析,发现藓结皮生态功能受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其中土壤全碳、全氮贡献率最高。本研究揭示了露天煤矿复垦区苔藓结皮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状况的影响,为植被管理和土壤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结皮 露天煤矿 生态功能 土壤养分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实施效应与规模效应的双重视角
12
作者 陈帅 姚顺波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5,共13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与改善民生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23个省份县级面板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双重差分法(PSM-DID)研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对于城乡收入差距...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与改善民生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23个省份县级面板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双重差分法(PSM-DID)研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其生态转移支付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助力作用,主要表现为该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以上效应具有长期显著效果,且实施时间越久,对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效应越强。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政策对于西部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而东部地区效应最弱。机制甄别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与财政收支状况改善使得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国家重点生态区的转移支付规模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双门槛效应,其转移支付规模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具有增加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效应,且转移支付规模越大,这种效应越强。此外,生态转移支付对于缩小中国东部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最为明显,而在西部区域的效应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PSM-DID 转移支付 面板门槛 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睿晨 杨显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5,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为主,占比约85.93%,生产空间次之,占比约12.72%,生活空间最少,占比为1.35%;近20年间,河湟地区生活空间不断扩张,挤压着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致使生产和生态空间呈破碎化发展;自然因素决定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人口和经济影响该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的演变,政策因素对该区的人口和经济有着显著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演变 景观格局指数 冗余分析 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黄河下游影响区“三生”功能权衡/协同效应
14
作者 李梦凡 王乾旭 +2 位作者 刘振岳 周志民 张鹏岩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9,共11页
【目的】为制定针对性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实施有效的空间分区计划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黄河下游影响区作为研究区,基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视角,采用多源数据,运用InVEST模型、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系统评估了... 【目的】为制定针对性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实施有效的空间分区计划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黄河下游影响区作为研究区,基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视角,采用多源数据,运用InVEST模型、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系统评估了2000—2020年该区域“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明确了“三生”功能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三生”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2000—2020年研究区生产功能(PF)和生活功能(LF)呈上升趋势,而生态功能(EF)呈下降趋势;EF高值区呈先扩张后缩减的动态变化规律;PF高值区梯度差异明显,呈条带状集中分布;LF高值区以多核心向外显著扩散,在各城市建成区进行空间聚合。【结论】PF-EF、LF-EF和PF-LF之间都具有权衡关系,PF-LF、PF-EF的高权衡主要集中在南、北部平原,而LF-EF的权衡主要出现在东部海拔较高的地区和西部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 “三生”空间 权衡/协同 黄河下游影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化、主导功能分区与可持续发展
15
作者 杨显明 马睿晨 +1 位作者 王爱梅 韩朋轩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23%和5%;“三生”空间转换主要发生在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活-生产空间之间,且生活空间呈增长态势,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依据“三生”空间面积、转换特征和功能协同性,本区包含生态功能主导型、生产-生态复合功能型、生态-生产复合功能型和生活-生产复合功能型4种主导功能类型,人地关系囊括河谷型都市人地关系、河谷型城乡人地关系和高原山地型游牧人地关系3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式。应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发展,以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三生”空间 主导功能 青海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偏离的脱贫山区“三生”空间冲突识别及其演变特征——以陕南秦巴山区为例
16
作者 邱孟龙 付梦雨 +1 位作者 李逍遥 田敏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50-3762,共13页
厘清山区脱贫过程中“三生”空间冲突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分异规律可为空间资源优化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运用力学平衡模型构建基于功能偏离的“三生”空间冲突测度方法,以陕南秦巴山区为案例区,分析脱贫过程中区域空间功能偏移与“三... 厘清山区脱贫过程中“三生”空间冲突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分异规律可为空间资源优化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运用力学平衡模型构建基于功能偏离的“三生”空间冲突测度方法,以陕南秦巴山区为案例区,分析脱贫过程中区域空间功能偏移与“三生”空间冲突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冷热点分析对冲突热点区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陕南秦巴山区“三生”空间面积呈生态空间(73.6%)>生产空间(25.7%)>生活空间(0.7%);2010—2020年,生态空间明显增加,生产空间明显减少,生活空间轻微上升。(2)“三生”功能偏移总体上处于中等偏移级别;脱贫过程中,区域空间功能偏移呈增加趋势,强偏移、较强偏移和中等偏移面积占比升高最大的空间分别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3)“三生”空间冲突类型主要为生态-生产冲突亚类,且冲突区主要分布在生产空间,冲突热点区主要位于地势相对平坦的盆地、河谷区;脱贫过程中,“三生”空间冲突等级变化呈两极分化趋势,其中增加的无冲突区主要位于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而增加的高等级冲突区主要位于生产空间。研究结果揭示了山区脱贫过程中“三生”空间冲突的时空分异特征,可为“三生”空间的差异化治理与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冲突 时空演变 力学平衡模型 功能偏移 脱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与芒草根际微生物响应
17
作者 赵斌 孙苏侠 +3 位作者 赵伟 毛欢 唐卿 朱四喜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04-2717,共14页
铅锌矿开采产生的矿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尤其矿区重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芒草作为重要的能源植物,具有产量高和较强重金属耐受性的特点,在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探究典型铅锌矿区土壤... 铅锌矿开采产生的矿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尤其矿区重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芒草作为重要的能源植物,具有产量高和较强重金属耐受性的特点,在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探究典型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芒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以贵州省赫章县铅锌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宏基因组技术,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分析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及其芒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结果表明,铅锌矿区土壤pH值和电导率(EC)在不同污染区、芒草根际与非根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总氮(TN)、总磷(TP)、速效磷(AP)和有机质(SOM)的含量呈现为低污染区高于高污染区,芒草根际高于非根际.研究区土壤铅(Pb)、锌(Zn)、镉(Cd)、铬(Cr)和铜(Cu)的含量均高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低污染区和高污染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70.34(轻微生态风险)和1429.89(极强生态风险).芒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高污染区与低污染区呈显著差异(P<0.05).低污染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高污染区(P<0.05),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显著低于高污染(P<0.05).微生物群落丰度与pH、TP均呈显著相关性(P<0.05),与TN、Cr均无显著相关性,与其他环境因子(EC、NH_(4)^(+)-N、NO_(3)^(−)-N、AP、SOM、Pb、Zn、Cd、Cu)呈极显著相关性(P<0.05).重金属污染程度改变芒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代谢(Carbon metabolism)、氨基酸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Glyoxylate and dicarboxylate metabolism)和ABC转运器(ABC transporters)等功能组的基因丰度.因此,铅锌矿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显著受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区 芒草 土壤重金属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代谢功能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生态智慧及热环境差异性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18
作者 李晖 汤良 陈子怿 《园林》 2025年第6期54-63,共10页
深入研究岭南传统村落的热环境特征不仅能揭示其生态适应机制,亦对当前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省入选的292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广东省文化区划,通过“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热环境空间—地景技术”三级论证,探讨其空... 深入研究岭南传统村落的热环境特征不仅能揭示其生态适应机制,亦对当前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省入选的292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广东省文化区划,通过“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热环境空间—地景技术”三级论证,探讨其空间分布、热环境特征及生态适应模式。结果表明:(1)广东传统村落呈“北密南疏、外围集聚”格局,客家村落依山就势,保持原始风貌;潮汕村落依托水系形成“村—田—水”复合系统;广府村落沿水系带状分布,水乡聚落密度大;雷州村落多位于山间谷地,布局适应滨海气候。(2)村落热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梯度特征,地表温度自粤北山区向珠三角及雷州半岛递增,形成“冷极—热极”格局。传统村落依托地形、水文等自然要素有效降低热负荷,潮汕村落利用水系降温,客家村落借助山风调节,而广府村落则受城市扩张影响,温度升高明显,不透水面扩张加剧热岛效应。(3)传统村落通过三类生态适应模式优化热环境--山地导风型依托坡地与风道降温;平丘调湿型通过农田—水网系统形成冷岛效应;水系冷汇型利用滨水界面增强热惯性调节能力。研究表明,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与自然要素耦合程度决定了其热环境调节效能,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为湿热地区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生态智慧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地区 传统村落 生态智慧 热环境 人居环境 文化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乡村地区功能主导类型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19
作者 李友林 吴蝶 周鲲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1期60-63,66,共5页
乡村发展过程中,乡村地区功能承担着生产、生活和生态等重要功能,推动乡村地区功能发展完善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生空间”理论,构建了四川省乡村地区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17年—2021年四川乡村地区功能的综合发展... 乡村发展过程中,乡村地区功能承担着生产、生活和生态等重要功能,推动乡村地区功能发展完善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生空间”理论,构建了四川省乡村地区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17年—2021年四川乡村地区功能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子功能指数,划分了地区乡村的功能主导类型,并对四川乡村地区功能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四川地区的乡村综合功能与子功能评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功能主导以生活主导增幅—生产主导发展、生活主导增幅—生态主导发展的功能类型为主;2017年—2021年,四川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关系均有所提升,主要处于良好协调和高级协调之间,但客观上存在高耦合低协调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区功能 主导功能 耦合协调关系 “三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洞类风景名胜区功能区划研究——以蟠龙洞风景名胜区为例
20
作者 郑素梅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3期219-223,230,共6页
功能分区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环节,对协调保护与开发矛盾具有决定性作用。旨在构建岩洞类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协同的分区框架,以期为同类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科学范式。以蟠龙洞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整合生态敏感性分析与景源评... 功能分区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环节,对协调保护与开发矛盾具有决定性作用。旨在构建岩洞类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协同的分区框架,以期为同类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科学范式。以蟠龙洞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整合生态敏感性分析与景源评价方法,构建了适用于岩洞类风景名胜区的“双维度-五分区”功能区划框架。基于风景资源类型学特征、生态敏感性空间异质性及景源等级分布规律,将景区划分为5个功能区,并制定差异化管控策略。研究表明:基于景源等级与生态敏感性分区的管理模式能有效平衡保护与开发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岩洞景观 功能分区 生态敏感性 景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