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今”之辨与中华文明现代性的法家阐释
1
作者 蒋范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3-61,共9页
虽然中国思想史上并非只有“厚古薄今”一种声音,但法家的古今观是否可以概括为“薄古厚今”值得商榷。具体分析法家的“古”“今”之辨,所谓“薄古”实为非难儒家的“法古”“学古”而发。法家敏锐地把握到传统以来的“古今”观在“厚... 虽然中国思想史上并非只有“厚古薄今”一种声音,但法家的古今观是否可以概括为“薄古厚今”值得商榷。具体分析法家的“古”“今”之辨,所谓“薄古”实为非难儒家的“法古”“学古”而发。法家敏锐地把握到传统以来的“古今”观在“厚古”价值的牵引中逐渐僵化,失去了自我辩证的能力。从现代性的视角看,中国传统的“古”“今”并非一个纯粹时间或历史概念。作为问题的关键,法家之“今”不仅指现实状况、适于“今”之价值,更有着对于“古”“今”话语的批判。这种批判并未导致法家对“古”“今”话语的抛弃。相反,在“古今之变”和“古今一也”的张力阐述间,法家在文明中既实现了现代性的自觉,也深度处理了文明与现代的关系。在中华文明现代性的议题上,法家所提供的思路可以归结为“通古今之变”五字:不仅强调古今差异的认知及其辩证,也通过揭示文明变迁的主体,实现传统历史哲学叙事的现代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古今之辨 现代性 中华文明 儒法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上回鹘人的中华文化观 被引量:5
2
作者 牛汝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15,共21页
大量考古材料显示,回鹘人西迁后,除了继续信仰摩尼教外,从公元10世纪开始,深受吐鲁番本土汉人儒释道文化的影响,积极且广泛研习中华文化,同时也受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教会影响传播基督教文化。文章从回鹘人的“儒释道耶”信仰四个方面梳理... 大量考古材料显示,回鹘人西迁后,除了继续信仰摩尼教外,从公元10世纪开始,深受吐鲁番本土汉人儒释道文化的影响,积极且广泛研习中华文化,同时也受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教会影响传播基督教文化。文章从回鹘人的“儒释道耶”信仰四个方面梳理分析了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文化特点及其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回鹘文化体现了浓厚的中华情结。可以尝试用“东融西鉴”来概括回鹘文化,即向东融会贯通,向西交流互鉴,由此促成回鹘文化的中华文化属性和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回鹘 儒学 道教 佛教 耶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丧葬礼仪文体辨析——以敦煌吐鲁番文献为中心
3
作者 张慕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27,共11页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仪程繁复,与之相伴而生的丧葬文书种类繁多、体式庞杂。与传世文集中文人创作的、更多侧重抒情审美性的祭亡类诗文相异,敦煌吐鲁番文献中保存的丧葬礼仪实用文书或文样,直接与殡葬活动相关联,能够较为完整地再现丧葬... 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仪程繁复,与之相伴而生的丧葬文书种类繁多、体式庞杂。与传世文集中文人创作的、更多侧重抒情审美性的祭亡类诗文相异,敦煌吐鲁番文献中保存的丧葬礼仪实用文书或文样,直接与殡葬活动相关联,能够较为完整地再现丧葬礼仪文书的实际运用场景,具有独特的文体学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及其仪文系统,是儒、释、道三教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晶。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加深,丧葬礼仪文书文体的交织、渗透与互摄现象也愈发明显。从文化视角研究丧葬文书文体的理论意义在于,它不仅深刻揭示了文体与文化之间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还清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体基于特定的行为方式和功能导向的演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吐鲁番 丧葬 文体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首段文字反映的初唐时期“三教融会”思潮蠡探
4
作者 张元林 周晓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9,共8页
文章以《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首段文字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初唐时期佛儒道三教论衡相关的佛教文献之间的比较、辑考,探讨了初唐时期佛儒道“三教融会”思想及其对敦煌的影响。文中还对碑文部份缺字进行了辑补。
关键词 《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 三教融会 蠡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闻知与体认:论杨慎融通道释的生命智慧
5
作者 范靖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205,219,220,共9页
生命智慧植根于中华传统儒道释文化思想,展现了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安身立命的多元路径。嘉靖三年(1524),杨慎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永久流放云南永昌,其治学理念与处世价值从对儒学的拥趸转向对道释的融通。他以道释思想重构学术生命... 生命智慧植根于中华传统儒道释文化思想,展现了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安身立命的多元路径。嘉靖三年(1524),杨慎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永久流放云南永昌,其治学理念与处世价值从对儒学的拥趸转向对道释的融通。他以道释思想重构学术生命理路与身心内在平衡,从闻知与体认两个维度构建支点,实现学问的自洽与精神的自适。在闻知上,他通过老庄思想重塑生命存在观,并援引道释二家对理学与心学进行批评与修正。在体认上,他聚焦道家养性护命思想的诠释,通过任诞行为解构礼教,并对佛教展开具身的再认识,完成了生命境界的超越。同时,杨慎将道释思想融入文学书写,尝试通过文学实践调和儒道释精神结构以达至更加圆融的生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儒道释 生命智慧 文学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建构论纲
6
作者 曾仲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23,共12页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必须批判地接受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美学思想启示,揭示哈贝马斯片面强调言语行为(突出言语本身的行为力量)而脱离现实日常生活交往行为的弊端,从意向行为、身体行为、符号行为(包括说话行为、言语行为、写字行为...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必须批判地接受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美学思想启示,揭示哈贝马斯片面强调言语行为(突出言语本身的行为力量)而脱离现实日常生活交往行为的弊端,从意向行为、身体行为、符号行为(包括说话行为、言语行为、写字行为)全面把握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行为,进而进行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的理论建构。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包括缘起论、思想论、形式论、主体论、作品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阐释论、组织论、礼仪论、美育论、境界论、传播论。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思想史意义、文学史意义、批判拯救意义、社会政治意义、理论范式革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 哈贝马斯 理论建构 重要意义 儒佛(禅)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被引量:87
7
作者 曾红 郭斯萍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86-994,共9页
中国人的幸福感重视人际与集体的和谐,重视精神的感受。这样的幸福感特点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影响。儒、道、佛三大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儒家既承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现实感性之乐,又强调追求仁义的理性之乐;道家提... 中国人的幸福感重视人际与集体的和谐,重视精神的感受。这样的幸福感特点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影响。儒、道、佛三大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儒家既承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现实感性之乐,又强调追求仁义的理性之乐;道家提倡超越现实的顺应自然之乐和祸福相依的幸福观;佛家则讲求进入涅槃和普渡众生之乐。各家在追求理想人格、追求审美的过程中,各自发展又互相融合,形成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深远的三大幸福观:(1)不以个人情感为重点而代之以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集体主义幸福观;(2)幸福感与道德感、审美感相连;(3)追求理性之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彭巧 傅德亮 徐剑锋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08,共5页
中国古典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艺术精神与性格,并由此体现在园林的风格、布局以及审美情趣上。而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儒、道、禅以及风水的哲学思想对于这些建园因素,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从中国传统文... 中国古典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艺术精神与性格,并由此体现在园林的风格、布局以及审美情趣上。而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儒、道、禅以及风水的哲学思想对于这些建园因素,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派思想的精神实质出发,探讨它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 园林艺术 传统文化 风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与寺庙园林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冬梅 张建哲 陈允世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1-184,共4页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传统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学的主要思想入手,探讨其对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影响及对现代...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传统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学的主要思想入手,探讨其对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影响及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庙园林 儒学 道教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寺庙园林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冬梅 胡海燕 李娟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67-2468,2470,共3页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教的主要思想、宗旨和哲学观对寺庙园林活动的影响,体现在园林布局、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塑造方面。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寺庙园林 儒家 道家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炫耀性消费倾向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诠释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力钢 袁少锋 高英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75,共4页
笔者在界定炫耀性消费内涵的基础上,从儒、道、佛家文化价值观出发,实证诠释了消费者炫耀性消费的文化价值观因素。儒家"行为与地位相符"价值观强烈地支配着人们的炫耀性消费倾向,但维护"家庭声誉"观念仅对服装消... 笔者在界定炫耀性消费内涵的基础上,从儒、道、佛家文化价值观出发,实证诠释了消费者炫耀性消费的文化价值观因素。儒家"行为与地位相符"价值观强烈地支配着人们的炫耀性消费倾向,但维护"家庭声誉"观念仅对服装消费倾向有正向影响;佛家的"奢侈无用"说对炫耀性消费有显著抑制效应,"相信缘分"观念则对其有促进作用。此外,消费者"每月可支配金额"同炫耀性消费倾向正相关,教育程度同奢华旅游倾向正相关,年龄同手机消费倾向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炫耀性消费 文化价值观 儒家 道家 佛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对宋代园林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欧阳勇锋 蒋颖 张延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17-119,共3页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在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入到一个成熟的阶段。宋代园林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宋代园林的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在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入到一个成熟的阶段。宋代园林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宋代园林的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教的主要思想、宗旨和哲学观对宋代园林活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宋代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在宋代园林布局、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塑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宋代园林 儒家 道家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伦理精神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玮玮 张广森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4-17,共4页
由儒、佛、道三大支柱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关注生命。尽管儒、佛、道对生命最深层次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其生命伦理精神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以贵生精神看待生命的价值,以平等精神衡量各个生命的价值,以仁爱精神善待一切生命,以和谐精... 由儒、佛、道三大支柱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关注生命。尽管儒、佛、道对生命最深层次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其生命伦理精神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以贵生精神看待生命的价值,以平等精神衡量各个生命的价值,以仁爱精神善待一切生命,以和谐精神调节生命之间的关系,并以超越精神面对生命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佛教 道家 道教 生命伦理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程云 陆涛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7-68,5,共3页
景德镇陶瓷文化深受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其地区文化的形式,在陶瓷雕塑、陶瓷器形和装饰画面中都有生动和充分的表现,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器与道"的关联。
关键词 景德镇陶瓷文化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信仰与社会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荣明 代国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共5页
中国传统信仰是多样化的。有为社会秩序服务的政治信仰,如所谓的"儒教";有为个人健康服务的生命信仰,如佛教和道教;还有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既为政治秩序服务也为个人生命服务的混合形态的信仰,如三一教。中国传统信仰的多样性表... 中国传统信仰是多样化的。有为社会秩序服务的政治信仰,如所谓的"儒教";有为个人健康服务的生命信仰,如佛教和道教;还有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既为政治秩序服务也为个人生命服务的混合形态的信仰,如三一教。中国传统信仰的多样性表明,在一个发达的文化系统中,信仰世界也像生物世界一样,存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信仰多样性的原因在于社会本身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道教 佛教 三一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佛对“生生”的不同理解 被引量:3
16
作者 尚荣 吕昂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25,共5页
"生生"是儒家重要的思想,是儒家对世界与自身的认知,但佛教本身也不缺乏"生生"的思想。从"生生"思想的起源来看,儒家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带有明显的乐观倾向,"生生"也被赋予了喜悦、欣然的内... "生生"是儒家重要的思想,是儒家对世界与自身的认知,但佛教本身也不缺乏"生生"的思想。从"生生"思想的起源来看,儒家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带有明显的乐观倾向,"生生"也被赋予了喜悦、欣然的内涵;而佛教虽然把整个世界和人生都看做"生生",但却对之加以负面的价值判断,希望从中超脱。以此,儒家和佛家就走出了现实与超越的两条路向。儒家因为乐观,所以入世,所以实行,所以不吝对现实世界铺陈赞美之词,成就刚健气象。而佛家因为忧虑,所以出世,所以离欲,所以要成就超越世界的理想。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儒家以"生生"来排佛,批评佛教虚妄空寂,未有创生含义。但与此同时,儒家也吸收了一部分佛教"生生"的特色,在本体上开始讲"生生"的超越一面,同时以现实的一面批判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 儒家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理学中“无意”问题之考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见楠 陆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26,共6页
道德实践中的意念有无问题是宋代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道德实践中消解意念与动机,使主体达到不假思虑,顺从当下自然发出的道德本心而动,是宋代理学家所向往的目标。然而,他们对"无意"无造作、不思虑的内涵理解产生分歧... 道德实践中的意念有无问题是宋代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道德实践中消解意念与动机,使主体达到不假思虑,顺从当下自然发出的道德本心而动,是宋代理学家所向往的目标。然而,他们对"无意"无造作、不思虑的内涵理解产生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无意"究竟是圣人达到圆满境界产生的效验,还是普通人修德的入手功夫。这两种观点对后来明代心学对"意念"问题研究的深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无意 自然 效验 功夫 儒佛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院的发展对地区文化地理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肖永明 于祥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5-11,共7页
书院是儒学知识生产、创新、积累与传播的机构,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与重要象征。书院在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是影响当地文化地理格局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书院建立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儒家文化在一定区域中空间拓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书院的发展... 书院是儒学知识生产、创新、积累与传播的机构,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与重要象征。书院在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是影响当地文化地理格局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书院建立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儒家文化在一定区域中空间拓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书院的发展,又可以改变该区域内主流的儒家文化与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等非主流的文化形态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地区的文化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 儒家文化 佛教 道教 民间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中儒、道、释的交融 被引量:5
19
作者 彭君梅 林怡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3-24,共2页
隋唐奉行儒、道、释并立共宏的政策,孙思邈有机地吸收了三家思想,择优汰劣,使之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并以高明的智慧改造及妙用儒、道、释的有关理论。着重从儒、道、释思想交融的角度,在退居养志与救世济民、追求长寿与不慕神仙、不杀... 隋唐奉行儒、道、释并立共宏的政策,孙思邈有机地吸收了三家思想,择优汰劣,使之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并以高明的智慧改造及妙用儒、道、释的有关理论。着重从儒、道、释思想交融的角度,在退居养志与救世济民、追求长寿与不慕神仙、不杀生与人为贵等方面探析了孙思邈的医学伦理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思邈 医学伦理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平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47,共3页
武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它特殊的意义,儒、道、佛3家文化包涵了武术中所有技击思想,这一思想蕴涵哲理和辩证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武术 技击 儒文化 道文化 佛文化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