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8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NORTH,CENTRAL & SOUTH COASTAL REGIONS
1
作者 Wu Zhe geography,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3期19-24,39,共7页
Ⅰ.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nomy in the north,middle aud south coastal regions or China since China began to implementreform and open
关键词 S NORTH CENTRAL SOUTH COASTAL region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GDP TH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与制造业信息化The West Ch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林岩 赵沂蒙 +2 位作者 王端民 徐和平 陈刚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0-23,共4页
推动制造业发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举措之一。分析制造业信息化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意义 ,以及信息化对西部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提出西部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实施对策。
关键词 制造业 西部大开发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和小麦播种机械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2
3
作者 廖宜涛 施彬彬 +3 位作者 王传奇 廖庆喜 武安阳 欧耀徽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6,共15页
中国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和小麦的机械化生产是解决南方地区冬闲田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国内粮油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受地形条件和种植模式影响,目前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小麦机械化播种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仍处于“无机可用”或“无好机可... 中国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和小麦的机械化生产是解决南方地区冬闲田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国内粮油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受地形条件和种植模式影响,目前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小麦机械化播种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仍处于“无机可用”或“无好机可用”状态。该文从生产区划、应用场景、技术装备3个方面分析了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小麦机械化生产现状,通过梳理油菜和小麦典型生产场景与实际应用机具之间的矛盾,明确了湿黏稻茬土壤、复杂丘坡地形、油菜和小麦种植农艺要求、区域经济落后、经营主体倾向和技术市场空缺等是影响南方丘陵山地各油麦产区机械化播种发展水平不充分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现阶段油菜小麦机械化播种装备应用、技术发展及南方丘陵山地油麦机械化播种的技术卡点和装备发展需求,提出了研发适应南方丘陵山地黏重湿烂土壤条件、丘坡地形和小地块播种的智能化油麦兼用联合直播机是提高油麦机播水平的装备基础,并明确黏重与湿烂土壤种床整备、丘陵山地起伏地表播深控制、油麦兼用精量排种、智能化播种控制等关键技术是研究重点。研究可为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小麦机械化播种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丘陵山地 油菜 小麦 机械化播种 发展现状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部地区在更高起点上崛起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小玉 李华旭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8,共11页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崛起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基础明显改善,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已站上了一个...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崛起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基础明显改善,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已站上了一个更高起点,但仍然面临创新驱动力偏低、高能级产业支撑力不强、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开放能级不高、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等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能从区域发展动能、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要素配置、绿色发展模式构建和开放体系完善等方面对新时代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加强战略衔接,共建新质生产力战略腹地;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促进产业升级,筑牢新质生产力实体根基;坚持绿色优先,厚植新质生产力生态底蕴;推动双向开放,开拓新质生产力市场空间,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部地区在更高起点上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部地区崛起 创新驱动 产业升级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部协作的历史演进、绩效评估与长效机制构建 被引量:2
5
作者 吴丰华 王寿彭 张雨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共12页
东西部协作缘起“两个大局”部署,是中央为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梳理东西部协作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从经济增长、区域发展、贫困治理三个维度深入阐释其理论意蕴,系统总结了以“上下联动”为主要... 东西部协作缘起“两个大局”部署,是中央为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梳理东西部协作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从经济增长、区域发展、贫困治理三个维度深入阐释其理论意蕴,系统总结了以“上下联动”为主要内容的纵向治理和以结对帮扶为主要内容的横向治理相互联动、互为条件的治理模式。进而以始于2016年东西部县域之间“携手奔小康”行动的开展作为外生冲击事件,基于中西部976个县的面板数据对东西部协作展开绩效评估。面向未来,从完善东中西部协作的顶层设计机制、纵向激励约束机制和横向政府间协同发展机制、优化东中西部产业合作和人才协作机制以及差异化东中西部协作施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东中西部协作长效机制的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东西部协作 区域协调发展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 区域一体化 结对帮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及调整
6
作者 梁甲瑞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72,I0002,共19页
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海外基地具有显著的时代印记,并且是经过长期战略部署形成的。这不仅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的映射,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美国对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战略思想。通过梳理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历程,... 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海外基地具有显著的时代印记,并且是经过长期战略部署形成的。这不仅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的映射,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美国对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战略思想。通过梳理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历程,可以识别出四个明显的阶段,即局部扩张期、局部战略扩张期、局部维持战略惯性期、全面战略扩张期。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有规可循,其演变脉络具有内在的逻辑。概括而言,其战略部署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并与当时的经济需求、国内外安全环境以及军事实力密切相关。当经济需求、国内外安全环境以及军事实力发生变化时,美国也会随之调整其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中国 太平洋岛屿地区 海外基地 战略部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区域差异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1
7
作者 安健吉 员学锋 苏强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27,共22页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时空异质特征,对于推进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生产资料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时空异质特征,对于推进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生产资料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Markov链等方法,研究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2012~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整体全面提升”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冷点区域集聚在西北部地区,热点区域集聚在东部地区。②中国不同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性逐渐加剧,东北部与中部、东北部与西部等区域之间的差异尤为突出。③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演变过程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存在“路径依赖现象”“马太效应”和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水平邻域有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低水平邻域则会限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理 新质生产力 时空格局 区域差异 演变趋势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西经济差距变迁的总体趋势、驱动机制及政策建议
8
作者 李晨 张可云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151,共10页
东西经济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瓶颈,缩小东西经济差距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东西部地区相对差距经历了减速扩大、快速缩小、波动调整、缩小放缓四个时期,当前呈现小幅反弹态势。该变... 东西经济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瓶颈,缩小东西经济差距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东西部地区相对差距经历了减速扩大、快速缩小、波动调整、缩小放缓四个时期,当前呈现小幅反弹态势。该变迁轨迹受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进程中形成的促进东西经济差距缩小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发展基础、以产业协同发展激活发展动能、以深化对外开放重塑发展格局、以多元协同治理凝聚发展合力;二是持续缩小东西经济差距存在的现实挑战,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的投资难以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出口贸易遭遇压力和产业体系竞争力有待提高。新时代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需针对东西经济差距变迁的新趋势与新挑战,以区域战略融合联动为主线、以国际和区域合作为抓手、以产业体系培育为重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保障,加快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而形成缩小东西经济差距的持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经济差距 西部大开发 区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边疆省区参与中亚次区域合作的成就、问题与深化路径——以新疆、甘肃为例
9
作者 唐玉爽 李显越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80,共10页
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亚五国”等合作机制的叠加驱动下,作为我国与中亚合作的前沿阵地,中国新疆和甘肃两个西北边疆省区与中亚五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亚五国”等合作机制的叠加驱动下,作为我国与中亚合作的前沿阵地,中国新疆和甘肃两个西北边疆省区与中亚五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合作成果,但区域内大国博弈加剧、营商环境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欠佳、合作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我国西北边疆省区应贯彻落实《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中六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加快“中国+中亚五国”地方合作机制建设,全面优化面向中亚的营商环境,提升边疆城市国际交往功能,同时应巩固提升枢纽通道优势地位,持续增强枢纽经济集聚效应,培育面向中亚的产业新动能,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边疆 中亚五国 次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1
10
作者 和逸群 赵德起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28,共7页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伴随着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深化应用,数字乡村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助推器。通过运用熵值法测度2013—2021年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伴随着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深化应用,数字乡村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助推器。通过运用熵值法测度2013—2021年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对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东部—东北的区域间差异最大;而中部—东北、西北—东北的区域间差异在不断缩小。据此,就数字乡村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数字乡村发展的整体水平,缩小数字乡村的区域差异,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发展 水平测度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的法治保障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守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0,177,共12页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问题,并加强相应的法治保障,对此有必要在“区域—市场—法治”的框架下展开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基于该地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存在的发展问题,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将其...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问题,并加强相应的法治保障,对此有必要在“区域—市场—法治”的框架下展开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基于该地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存在的发展问题,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将其区域发展与区域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统一大市场建设。针对上述领域既往存在的法治问题,应明晰制度优化的重点,加强经济政策与经济法治的有效协调,从而在法治框架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的相互促进,这有助于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国家的整体现代化,深化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学、发展法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 区域发展 市场统一 东北振兴 法治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区域空间格局构建下中国经济区划调整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国平 朱婷 孙瑀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9,共10页
经济区划调整对于塑造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的划分逻辑与影响。以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以及知识要素为主导... 经济区划调整对于塑造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的划分逻辑与影响。以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以及知识要素为主导所形成的新空间集聚等第二性地理因素逐渐替代资源禀赋等第一性地理因素,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三北”经济增长乏力、区域差异扩大及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由东西分化转变为南北分化等挑战。随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外向型经济为主转变为内向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空间格局也需进行相应调整。本文提出划分五大经济区域的新方案,将原来的四大经济区调整为东南、西南、东北、华北、西北五大经济区,从而强化经济区内部联系,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顺应构建高质量区域空间格局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区划 区域空间格局 四分法 五分法 高质量发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于泳莲 邢文利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8,F0003,共9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能从根本上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然而由于地理区位、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南北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越来越严重,致使发展成果无法惠及全体人民。本文基于共同富裕视角,在系统梳理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探寻南北区域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共同富裕视域下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的分析对于促进南北区域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统筹区域发展,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 南北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中央苏区县域韧性框架下红色旅游资源空间优化开发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查瑞波 黄悦 +2 位作者 余佳乐 谢楚 林明水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3-702,共10页
选取原中央苏区范围内的闽、赣、粤97个县,从生态韧性、经济韧性、文化韧性、社会韧性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韧性(RSD)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内红色旅游资源空间维度上的特征与类别进行分类识别。研究结果如下:①研究区RSD... 选取原中央苏区范围内的闽、赣、粤97个县,从生态韧性、经济韧性、文化韧性、社会韧性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韧性(RSD)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内红色旅游资源空间维度上的特征与类别进行分类识别。研究结果如下:①研究区RSD韧性系统水平总体为中低韧性,整体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集聚性,同时也有小部分处于零星分布的状态,根据其规模和影响力从高到低划分为聚类V~I共5种聚类类型。③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RSD韧性水平存在明显关联性,其中经济韧性较低、社会韧性中等,文化韧性和生态韧性较高。④基于全域旅游等规划理念,充分考量县域韧性水平和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规划出“三区、两带、两核心”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韧性 红色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 空间格局优化 原中央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1年拜泉县典型区侵蚀沟形态特征及发育变化规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志晶 肖洋 +4 位作者 牛羽萱 高澳 刘烨 侯驭麒 徐金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5-235,共11页
[目的]研究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形态特征及不同时间尺度形态变化规律,为该区侵蚀沟发育演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选取拜泉县国富镇域内61条典型侵蚀沟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提取沟... [目的]研究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形态特征及不同时间尺度形态变化规律,为该区侵蚀沟发育演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选取拜泉县国富镇域内61条典型侵蚀沟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提取沟长、断面宽深比等形态参数,结合历史航拍影像数据分析侵蚀沟发育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1)2003—2021年拜泉县研究区侵蚀沟发育整体呈加剧趋势,主要沟道类型为中型沟,占研究区总数的60.66%。(2)研究区内侵蚀沟形态发育差异较大,沟长、平均断面面积及体积主要分布在41.89~1173 m,11.23~440.69 m^(2),895.38~107686.57 m^(3),整体形态参数分布较为集中。(3)研究区侵蚀沟沟长、面积及形状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平均沟长发育变化速率为9.64 m/a,面积变化速率为246.39 m^(2)/a,侵蚀沟表现为狭长不规则形。(4)回归分析表明,研究区侵蚀沟沟长(L)与沟宽(W)、周长(P)、面积(S)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顶宽(TW)与底宽(BW)、周长(P)、面积(S)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82,0.23,0.58。但沟深(D)与侵蚀体积(V)及面积(S)相关性较低未发现显著联系。[结论]拜泉县典型区域侵蚀沟总体发育趋势较之前相对减缓,但沟蚀现象仍十分严重。整体侵蚀沟形态参数分布较为稳定,且不同形态参数间相互联系,沟长与侵蚀沟缘面积及周长呈紧密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沟 东北黑土区 形态参数 发育规律 拜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金阁 王国刚 张欢欢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3-109,共7页
梳理华中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其区域差异,是分析区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华中地区2010—2020年47个地级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梳理华中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其区域差异,是分析区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华中地区2010—2020年47个地级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变异系数法探究区域差异。在时序变化上,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均值从0.233增长为0.376。在空间变化上,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处于快速发展和高速发展阶段的地级市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各地级市之间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2010—2020年华中地区各地级市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值整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值在0.100~0.500之间。变异系数从2010年的0.147下降为2020年的0.119,表明华中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区域差异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华中地区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被引量:2
17
作者 谭鑫 李涛 谭嘉辉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29,54,共8页
为促进林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西部地区林业为研究对象,用新发展理念为基准构建了5大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并运用变异系数法对中国西部地区2011—2020年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2011—2020年,... 为促进林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西部地区林业为研究对象,用新发展理念为基准构建了5大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并运用变异系数法对中国西部地区2011—2020年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2011—2020年,西部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由低水平低速发展向高水平高速发展迈进;对西部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贡献最大的是绿色发展,而共享发展是西部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高质量发展 变异系数法 水平测度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义务教育均等化对西部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基于义务教育“两基”计划的实证研究
18
作者 彭骏 郑家兴 赵西亮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7-229,共13页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数据,并使用家族固定效应模型控制先天效应的影响,考察了义务教育“两基”攻坚计划对西部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两基”计划的实施没有促进西部地区家庭由先天效应和培养效应共同实...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数据,并使用家族固定效应模型控制先天效应的影响,考察了义务教育“两基”攻坚计划对西部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两基”计划的实施没有促进西部地区家庭由先天效应和培养效应共同实现的教育代际流动性,但显著提高了由培养效应实现的教育代际流动性。异质性与机制分析发现,“两基”计划对教育代际流动性的作用不存在性别差异,并且与高收入家庭和高学历家庭相比,该计划对提高西部地区中、低收入家庭和低学历家庭由培养效应实现的教育代际流动性的作用更显著;“两基”计划通过减缓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子代教育的影响,从而提高教育代际流动性。在不同教育层级上,“两基”计划对教育代际流动性的改善主要发生在较低的教育层级上,并显著促进了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家庭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代际流动性 “两基”攻坚计划 家族固定效应模型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制约因素及突破进路
19
作者 伦若森 王淑美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4,共7页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年来,中部地区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区域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存在...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年来,中部地区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区域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存在行政壁垒分割、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同质化严重、科教创新资源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制约等难题。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导,毫不动摇坚持“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构建深层次合作机制,创新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加大内外开放衔接力度,促进产业互补合作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推动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共促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 省际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基于西部大开发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0
20
作者 刘学华 张学良 彭明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1,共5页
自2000年以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效果显著,投资规模和分布的变化对经济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货运量对西部地区的GDP有着正向的作用,但是客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经济发展是影响货物运输需... 自2000年以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效果显著,投资规模和分布的变化对经济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货运量对西部地区的GDP有着正向的作用,但是客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经济发展是影响货物运输需求的最敏感因素,交通基础设施滞后造成的西部经济增长同其发展潜力的错位依然存在。同初期开发规模和模式相比,对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投资必须要保证西部各省市区的经济发展能够真正受惠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经济 中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