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PAN污染及与臭氧和PM_(2.5)关系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美 乔雪琪 +2 位作者 王逸飞 崔嘉楠 张剑波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7-459,共13页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化学污染物和指示剂,同时也是氮氧化物(NO_(x))的关键储库物质,在低温条件下可以长距离传输,并在高温条件下分解释放NO_(x)和自由基,从而影响NO_(x)循环和大气自由基的转化。PAN与臭氧(O_(3))和...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化学污染物和指示剂,同时也是氮氧化物(NO_(x))的关键储库物质,在低温条件下可以长距离传输,并在高温条件下分解释放NO_(x)和自由基,从而影响NO_(x)循环和大气自由基的转化。PAN与臭氧(O_(3))和细颗粒物(PM_(2.5))的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研究其污染特征与成因有助于解析区域复合大气污染机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PAN的浓度水平及其变化特点、PAN的源汇机制及污染成因、PAN与O_(3)及PM_(2.5)关系的影响因素和作用途径的研究进展。经梳理发现,我国对于PAN的观测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全年PAN浓度存在区域差异性,其中中部地区和大城市的平均PAN浓度高于沿海城市。PAN的浓度水平和变化特征受到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和人为排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合理解析PAN的污染成因,需要全面考量稳态计算法、光化学盒子模型及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的优点与局限性及其适用场景。此外,区域传输和前体物的物种组成是影响PAN与O_(3)关系的关键因素,而PAN与PM_(2.5)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则涉及气相光化学反应、气溶胶表面非均相反应以及传输过程。未来的研究建议主要包括:进一步探讨PAN污染形成机制,建立更详尽的污染源排放与PAN浓度之间的响应关系;加强PAN对复合污染影响的分析,关注区域污染过程;深入研究气溶胶凝聚相中的PAN化学过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复合污染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臭氧 PM_(2.5) 协同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掺烧可再生燃料发电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春林 马子然 +5 位作者 王磊 周佳丽 王红妍 马静 彭胜攀 李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642-5658,I0017,共18页
“双碳”背景下,煤电清洁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通过煤与生物质、污泥、生活垃圾等可再生燃料耦合掺烧发电,能显著降低CO_(2)排放量,是燃煤电厂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路径之一。燃煤掺烧可再生燃料发电后,烟气中非常规污染物(痕量元素、V... “双碳”背景下,煤电清洁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通过煤与生物质、污泥、生活垃圾等可再生燃料耦合掺烧发电,能显著降低CO_(2)排放量,是燃煤电厂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路径之一。燃煤掺烧可再生燃料发电后,烟气中非常规污染物(痕量元素、VOCs等)种类及含量将增加,因此研究燃煤电厂现有的大气污染物控制装置(air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APCDs)的脱除能力,及未来可用于燃煤电厂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对于非常规污染物减排尤为必要。基于掺烧后烟气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该文重点分析其在APCDs各环保设备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净化效果,阐述为更高效控制非常规污染物的改进工艺的技术进展。进一步对污染物协同脱除资源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问题及工程应用进行探讨,其规模化发展仍要面临许多技术挑战。未来燃煤电厂可通过耦合可再生燃料发电、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并联合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助力实现“减污降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掺烧 减污降碳 大气污染物控制装置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多元共治体系需求及构建探析 被引量:52
3
作者 王涵 马军 +4 位作者 陈民 张真 丁杉杉 王淑兰 阳平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6-944,共9页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空气质量改善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多目标需求,仅依靠命令控制...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空气质量改善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多目标需求,仅依靠命令控制型手段为主的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将不足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目标.结果表明:构建“政府-科研机构-市场-社会组织”多元共治模式,通过命令控制与非命令控制的协同实现治理方式转变,从而提高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在顶层设计层面,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空气污染程度及各行业污染控制措施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制定差异化减污降碳政策;在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学科融合、部门协作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科技研究,解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措施评估以及科技数据、资源共享和研究成果落地等问题;在市场方面,将自愿减排交易和更多高排放行业配额交易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强与排污权、用能权、绿色电力等环境权益交易之间的协同,强化市场手段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治理机制和手段方面,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纽带作用,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构建第三方环境信用平台,促进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公众等关键利益方形成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研究表明,“政府-科研机构-市场-社会组织”多元共治模式能有效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多元共治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市场与社会组织的作用,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多元共治 非命令控制 数字化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被引量:32
4
作者 魏娜 赵成根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4-149,共6页
跨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是当前中国大气治理领域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凸显了无边界的大气污染与有边界的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跨区域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虽然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京、津、冀三地在跨区域大气污... 跨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是当前中国大气治理领域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凸显了无边界的大气污染与有边界的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跨区域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虽然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京、津、冀三地在跨区域大气污染合作治理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囿于大气污染治理的属地主义局限以及三地空气治理上的"利益差",京津冀并未建立起跨区域大气治理的常态性和实效性机制。基于此,本研究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对京津冀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既有实践与可行性基础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实现跨区域协同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京津冀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的几点展望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大气污染 属地治理 协同治理 利益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伦敦雾霾治理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27
5
作者 杨拓 张德辉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4年第4期93-97,共5页
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给公众的健康、生活与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自此之后,英国政府痛定思痛,通过完善相关法制、强化公众参与、制定弹性的经济手段构建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英国雾霾治理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污染蔓延。文章在对英国雾... 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给公众的健康、生活与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自此之后,英国政府痛定思痛,通过完善相关法制、强化公众参与、制定弹性的经济手段构建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英国雾霾治理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污染蔓延。文章在对英国雾霾治理情况作简要概述后归纳总结出英国政府、公众和企业的协同参与机制,针对当前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以改进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标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煤电综合利用体系和搭建火电企业社会责任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协同参与 公益诉讼 总量控制 社会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体制:变革与发展 被引量:44
6
作者 王清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属地管理和部门管理为主导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与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复合型产生冲突,必须予以变革。部际(区域)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和全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协作)小组在组织化程度、权力配置和职权运行存在一定差异。体制变革目... 属地管理和部门管理为主导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与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复合型产生冲突,必须予以变革。部际(区域)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和全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协作)小组在组织化程度、权力配置和职权运行存在一定差异。体制变革目标导向过低、职权配置不合理、压力性体制负效应和运动性治理窠臼一直困扰着区域大气污染管理体制变革进程。未来变革应按照新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所设制度为依据,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建立以行政管制为主导、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结合的区域大气多元治理机制。具体包括:区域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层面设立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统筹国家环境质量和气候变化。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增设区域协调司,专司跨行政区环境质量协调工作。依法划定大气污染重点区域或空气质量改善区,设置跨行政区域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区域联席会议,负责区域大气质量改善的执行监督工作;区域市场机制方面,在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和横向生态补偿体系,为区域大气管理体制变革提供经济支撑;区域公众参与机制方面,建立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共享和公开制度,推行跨地域大气污染公益诉讼试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联席会议 协调(协作)小组 区域环境管理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控制协同规划及其保障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卫先 李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0,共10页
对中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控制进行协同规划势在必行。目前,中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控制协同规划虽然具有一定的政策、法律、标准、机构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基础,但仍然存在战略协同不足、相关规划缺乏有效衔接以及温室气体与大气... 对中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控制进行协同规划势在必行。目前,中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控制协同规划虽然具有一定的政策、法律、标准、机构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基础,但仍然存在战略协同不足、相关规划缺乏有效衔接以及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目标和要求还没有完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缺陷。基于此,文章主要通过文本分析、规范分析等方法,认为中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控制协同规划的完善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战略上统筹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确定二者协同控制的方向与长远目标;二是通过相关规划的协同,具体部署和安排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但是,要全面实现相关规划对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还需作以下四个方面的保障努力:①进一步加强主体协同,强化统一监督,为相关规划的协同提供主体保障和监督保障。②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探明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包括新污染物)之间的关系。③及时制定和修订相关的政策、法律、标准等,为协同规划保驾护航。④积极开展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试点实践,探索可以复制和推广的协同控制模式,为协同控制规划积累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大气污染物 协同控制 规划 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清洁能源跟踪的空调分组协同方法 被引量:11
8
作者 武昕 梁凯鑫 +1 位作者 焦点 尤兰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8-77,共10页
需求侧空调资源丰富、调控灵活并且具有储能功能,通过合理的聚合管控可对波动性强的清洁能源进行跟踪消纳。为了构建实现电网、聚合商与负荷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交互结构,研究了集群空调的分组协同管控方法。拥有云平台的家电商直接作为... 需求侧空调资源丰富、调控灵活并且具有储能功能,通过合理的聚合管控可对波动性强的清洁能源进行跟踪消纳。为了构建实现电网、聚合商与负荷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交互结构,研究了集群空调的分组协同管控方法。拥有云平台的家电商直接作为聚合商沟通电网与需求侧,利用云平台分别与空调和电网进行互动,将物理上分散的空调资源虚拟地聚合为可控整体;聚合商对空调分组管控,各组协同完成消纳任务以保证跟踪精度综合最优。因此,建立了聚合空调组可调节能力评估方法,以用户舒适度和空调物理参数为约束构建了消纳容量分配最优化问题,并通过滑模控制模型控制聚合空调完成跟踪任务。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在能够有效跟踪清洁能源的同时,对空调的干预更小,保证了用户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能源消纳 负荷聚合 空调分组协同控制 空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视距协同空战传感器、武器协同控制决策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正 张扬 李田科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0-94,102,共6页
首先给出超视距协同空战传感器、武器协同控制的定义,并描述传感器、武器协同控制决策问题。然后介绍协同网络信息相关定义及其矩阵式表述。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协同网络信息的传感器、武器协同控制决策的数学模型,最后利用多目标进化算... 首先给出超视距协同空战传感器、武器协同控制的定义,并描述传感器、武器协同控制决策问题。然后介绍协同网络信息相关定义及其矩阵式表述。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协同网络信息的传感器、武器协同控制决策的数学模型,最后利用多目标进化算法(MOEA),以一架预警机指挥控制4架战斗机拦截1个来袭目标情况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说明。其结果表明了所建立模型在传感器、武器协同控制决策研究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视距协同空战 传感器 武器协同控制决策 协同网络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部门协作影响因素研究--以移动源治理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彬彬 杜慧滨 踪家峰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21年第5期44-52,共9页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部门协作仍存在“碎片化治理”“信息孤岛”“部门相互推诿”等问题。选取移动源治理为典型案例,基于对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部门协作的有效性并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部门协作仍存在“碎片化治理”“信息孤岛”“部门相互推诿”等问题。选取移动源治理为典型案例,基于对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部门协作的有效性并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移动源治理中跨部门协作的有效性并不理想,其中环保与公安、市场监管以及交通部门的协作有效性相对较高,但与工信、商务部门的协作有效性较低;前期协作经验是影响跨部门协作有效性的最核心因素,公众关注也是跨部门协作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他因素如信任程度、信息沟通的影响在不同部门及不同污染治理环节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跨部门协作 协作效果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C的养殖场气体标本采集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煦 高蒙蒙 +1 位作者 蔡振江 李聪聪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1-223,241,共4页
为了改善养殖场的生产环境,提高养殖场的空气监控能力以及监控效率,设计了一种全自动气体标本采集操作模式:通过利用Delta型的PLC与人机界面的配合操作,设定好采集方式后,即可自动定时、定点的控制各个预设点电磁阀的启停,从而采集到不... 为了改善养殖场的生产环境,提高养殖场的空气监控能力以及监控效率,设计了一种全自动气体标本采集操作模式:通过利用Delta型的PLC与人机界面的配合操作,设定好采集方式后,即可自动定时、定点的控制各个预设点电磁阀的启停,从而采集到不同时间段不同设置点的气体标本。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按时有效地提高气体标本的采集效率与准确度,对后续的气体污染分析实验提供了材料基础与数据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污染 PLC 分组采集 定时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实践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珒 包晓斌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协同治理是跨越单一主体边界的治理活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有效利用了先决条件,确立了协同驱动因素与主体衔接机制,构建了职责明晰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了中央政府主导的横向合作的协作过程。同时,也存在着如下问题:协同组织... 协同治理是跨越单一主体边界的治理活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有效利用了先决条件,确立了协同驱动因素与主体衔接机制,构建了职责明晰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了中央政府主导的横向合作的协作过程。同时,也存在着如下问题:协同组织的结构性效能发挥有限;协同主体的多元参与和协同形式的多样性不够;协同主体致力于协同的主动性不足;协同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有所欠缺。为推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应推进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优化协同环境;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的区位优势,突出协同治理特色;优化协同结构,强化整体功能;创新协同形式,提高协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大气污染治理 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协同—绩效”评估 被引量:8
13
作者 谢永乐 王红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6-60,共15页
运用耦合协同评估、交叉效率评估与动态窗口分析,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维度考察了2013-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3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情况。结果显示:三个系统之间具有强劲的嵌套型互动关系,但和谐程度低;各系统均存在着显著的阶梯性差... 运用耦合协同评估、交叉效率评估与动态窗口分析,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维度考察了2013-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3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情况。结果显示:三个系统之间具有强劲的嵌套型互动关系,但和谐程度低;各系统均存在着显著的阶梯性差距,且大部分地区处于低层级,导致负外溢效应大于正外部性影响;综合治理的“三阶段”排名格局较稳定,各地区在不同评估窗口的绩效有增有减,但整体呈下降态势。对此,需立足于“三线一单”,提升多系统耦合协同水平;优化环保利益差核算与转移支付/补偿机制,以专项责任目标引导多中心、多层级、多梯队的“地域+领域”联防协作;拓展环境绩效维度、调减经济指标权重、健全数字化治理、严格终身追责等,以完善地区全面发展效益考核体系,强化结果应用的奖惩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大气污染治理 耦合协同 绩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现状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海艳 于会彬 王志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5-463,共9页
区域联防联控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粤港澳大湾区已开展多项环境合作项目,具有较好的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基础,对区域层面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市(区)200... 区域联防联控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粤港澳大湾区已开展多项环境合作项目,具有较好的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基础,对区域层面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市(区)2005—2020年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在全局熵值法的基础上选取4个一级指标(子系统)、20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指标之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综合评价得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生态环境水平指标得分相对滞后,影响了协同控制水平的提升;11个市(区)的协同控制水平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一级指标间的得分差异较大;4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为高度耦合,耦合协调度均为较低协调水平,各子系统正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还很小,上升发展空间较大。粤港澳三地不同的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治理诉求是制约粤港澳大湾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发展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大气污染物 协同控制 全局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污染政府间协同治理组织的结构要素与网络特征 被引量:29
15
作者 锁利铭 阚艳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9,共11页
大气污染具有扩散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地区的协调配合。建立有效的协同治理组织成为地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工作,并已经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组织。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识别这些组织的特征是区域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协同... 大气污染具有扩散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地区的协调配合。建立有效的协同治理组织成为地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工作,并已经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组织。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识别这些组织的特征是区域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协同组织是通过不同行政隶属关系的正式机构连接而成,具有网络特征的倾向,故以Provan提出的共享型(SG)、领导型(NLO)和行政型(NAO)三种网络治理模式为理论基础,结合Ansell合作治理框架提出识别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组织结构的模型,并以我国实际组织案例进行验证分析。研究发现,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组织并非与三种网络治理模式完全对应,故分为联席类、牵头类和支持类三种组织。联席类组织适合于合作基础较好的关联区域,对应具有联合性质的组织;牵头类组织适合于范围中等且成员异质性高的关联区域,对应具有领导、指挥和协调性质的组织;支持类组织适合于规模较大且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关联区域,对应具有成员多元化或领导性质的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大气污染 网络治理 区域协作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中国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组织的多样性:类型差异与选择逻辑 被引量:9
16
作者 锁利铭 阚艳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3-127,207,共16页
大气污染逐渐成为区域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领域,为实现更有效的治理,中国在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组织形态,而如何理解这些组织的类型差异和选择逻辑成为科学评价和优化的理论问题。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组织,是在面... 大气污染逐渐成为区域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领域,为实现更有效的治理,中国在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组织形态,而如何理解这些组织的类型差异和选择逻辑成为科学评价和优化的理论问题。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组织,是在面对不同的大气污染治理和集体行动需求时,在充分考虑组织有限理性和资源约束的情况下设立的高效协作的多样化政府机构间合作网络。基于“职能—周期”二维分类框架,中国目前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组织可划分为综合常设、常设单一、单一应急以及应急事件四类。本文结合典型政策文件与法律依据,从组织结构形态、结构配置以及协同运作等方面总结了不同类型组织的政策导向、结构特征和形成逻辑,并对如何进一步优化不同类型组织的功能与建设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治理 协同组织 功能结构 有限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速度与接点治污:论中国跨域环境治理的议事协调机构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旭 陈廷栋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6-54,共9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环境治理尤其是跨域环境治理对非常规官僚组织体系有着更为特殊的需求。文章对议事协调机构的角色进行了缕析,提出了“协同速度”的概念,认为议事协调机构是支撑中国环境跨域治理的组织根基。它通过发挥政党的组...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环境治理尤其是跨域环境治理对非常规官僚组织体系有着更为特殊的需求。文章对议事协调机构的角色进行了缕析,提出了“协同速度”的概念,认为议事协调机构是支撑中国环境跨域治理的组织根基。它通过发挥政党的组织优势,依托政党的政治整合功能、市场整合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成为中央对接地方、政府对接市场以及国家对接社会的协同枢纽,并在跨域环境治理场域形成了一种强调政党引领的“接点治污”模式。这一独特的任务型政治实体作为统合治理的重要机制,实现了重塑治理空间、锚定责任主体、凝聚合作共识、缝合治理裂隙的四重“协同速度”。同时,议事协调机构在中国跨域环境治理中的“兜底”与“牵线”特征,成为理解中国环境善治的基础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事协调机构 协同速度 接点治污 跨域环境治理 属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