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尺寸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聚能战斗部毁伤试验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方毅 詹发民 +2 位作者 黄雪峰 鞠翔宇 姜涛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51-258,共8页
为提升聚能战斗部毁伤性能,基于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战斗部的起爆机理,设计并加工一种全尺寸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聚能战斗部及含水夹层结构靶板,进行战斗部对靶板的水下爆炸毁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聚能战斗部能够完全穿透10 mm非耐... 为提升聚能战斗部毁伤性能,基于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战斗部的起爆机理,设计并加工一种全尺寸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聚能战斗部及含水夹层结构靶板,进行战斗部对靶板的水下爆炸毁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聚能战斗部能够完全穿透10 mm非耐压壳体+1000 mm中间水层+40 mm耐压壳体靶板的含水夹层结构靶板,并对后效靶板的穿甲深度达到130 mm以上。该组合药型罩结构有利于提升战斗部对含水夹层目标的毁伤效果,对于提升战斗部威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能战斗部 含水夹层靶板 毁伤效应 组合药型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战斗部侵彻双层水间隔靶板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方毅 詹发民 +2 位作者 黄雪峰 鞠翔宇 姜涛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8-286,共9页
为提升聚能战斗部毁伤性能,基于组合药型罩战斗部的起爆机理,设计一种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聚能战斗部及双层水间隔靶板结构,建立该战斗部侵彻双层水间隔靶板的物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加工战斗部及靶板的1∶3缩比模型样... 为提升聚能战斗部毁伤性能,基于组合药型罩战斗部的起爆机理,设计一种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聚能战斗部及双层水间隔靶板结构,建立该战斗部侵彻双层水间隔靶板的物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加工战斗部及靶板的1∶3缩比模型样机,展开相应试验,为设计全尺寸战斗部样机奠定了基础。试验结果表明:该战斗部侵彻含水夹层目标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对目标的破坏效应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能战斗部 双层水间隔靶板 毁伤效应 组合药型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侵彻水夹层间隔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史进伟 罗兴柏 +2 位作者 蒋建伟 李梅 甄建伟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3-218,共6页
为得到聚能射流侵彻水夹层间隔靶规律,选取50 mm口径聚能装药对水夹层间隔靶(2 mm×4 mm钢靶板+100 mm水夹层)的侵彻过程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结合准定常侵彻理论和数学归纳法建立了射流侵彻水夹层间隔靶理论模型,得到了射流头部... 为得到聚能射流侵彻水夹层间隔靶规律,选取50 mm口径聚能装药对水夹层间隔靶(2 mm×4 mm钢靶板+100 mm水夹层)的侵彻过程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结合准定常侵彻理论和数学归纳法建立了射流侵彻水夹层间隔靶理论模型,得到了射流头部速度与侵彻距离之间的关系。为验证理论模型,用脉冲X光和计时仪获得了多个侵彻阶段的射流头部速度。通过模型分析了水夹层间隔靶结构对射流剩余头部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理论模型正确,由其得到的射流穿过水夹层间隔靶后的剩余头部速度理论值与实验值平均误差为4.6%;当靶板厚度小于20 mm,且水夹层间隔小于150 mm时,水夹层间隔靶对射流头部速度的衰减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 水夹层间隔靶 侵彻模型 头部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能装药侵彻水夹层复合靶实验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1
4
作者 裴明敬 李成兵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5-19,共5页
设计了一种能形成聚能杆式弹丸的聚能装药结构,并使用该聚能装置进行了侵彻水夹层复合靶试验。结果表明,产生的聚能杆式弹丸在有效贯穿11mm厚的前置铝靶、3mm钢靶以及其后的650mm水夹层后,还贯穿多层后效钢靶,并在后效钢靶上形成了较大... 设计了一种能形成聚能杆式弹丸的聚能装药结构,并使用该聚能装置进行了侵彻水夹层复合靶试验。结果表明,产生的聚能杆式弹丸在有效贯穿11mm厚的前置铝靶、3mm钢靶以及其后的650mm水夹层后,还贯穿多层后效钢靶,并在后效钢靶上形成了较大口径的侵孔。另外,炸高对聚能装药侵彻水夹层复合靶效果有较大影响,合适的炸高有利于提高对水夹层复合靶的破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聚能装药 聚能杆式弹丸 水夹层复合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水特定项目优化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丽莉 胡恩宇 +2 位作者 王美飞 刘晶 吴丽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10期23-29,共7页
对地表水中特定项目指标的检测技术进行了优化研究,根据检测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色谱分析手段的兼容性,对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手段进行了优化整合,提出了特定项目的解决方案,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地表水 特定项目 优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GC-TOF MS对太湖流域水体中有机物的非靶标识别 被引量:2
6
作者 游亦农 黄奕华 +4 位作者 陈鸿展 张辉 李嘉琪 成春雷 李梅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5-695,I0005,共12页
本研究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采用非靶标筛选法分析太湖流域18个采样点的水样,通过特征离子峰、精确质量数、保留指数偏差和NIST谱库匹配,共识别出466种有机物,其中各采样点共有检出率超过80%的化合物有6... 本研究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采用非靶标筛选法分析太湖流域18个采样点的水样,通过特征离子峰、精确质量数、保留指数偏差和NIST谱库匹配,共识别出466种有机物,其中各采样点共有检出率超过80%的化合物有68种,主要是香精香料、工业化学品和多用途化合物,并识别出多种尚未纳入监管清单的化合物,如顺式-11-二十烯酰胺、地塞诺和γ-谷甾醇。对非靶标方法识别的化合物进行半定量计算,发现各类化合物的单体浓度在0.025~113.145μg/L之间波动,其中浓度较高的是顺式-11-二十烯酰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地塞诺。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新塘港和小梅口点位的水体污染较轻,主要受涂料行业排放的影响,其余采样点位污染较重,主要受工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对检出的68种有机物的半定量浓度进行初步的生态风险评估,发现有22种污染物具有中等以上生态风险,其中的11种污染物具有高生态风险,这为评估水体有机物健康效应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 水体有机物 非靶标分析 全面快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