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诗评点:被有意搁置了的杜诗学文献——从杜诗学与文学批评史的视阈出发 被引量:9
1
作者 曾绍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6-120,共5页
本文从杜诗学视阈审视杜诗评点的历史定位,突破了传统杜诗研究不将杜诗评点纳入杜诗学著作范畴的偏颇,指出杜诗评点是杜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那些未经整理刻印的杜诗评点本还具有与稿本同等重要的文献价值,进而阐释了杜诗未刊评点所具... 本文从杜诗学视阈审视杜诗评点的历史定位,突破了传统杜诗研究不将杜诗评点纳入杜诗学著作范畴的偏颇,指出杜诗评点是杜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那些未经整理刻印的杜诗评点本还具有与稿本同等重要的文献价值,进而阐释了杜诗未刊评点所具备的杜诗学意义和承担的文学批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学 杜诗评点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诗文之效体现象与“杜诗韩笔”再论 被引量:1
2
作者 管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9,共9页
文学作品中的"效体"除了效仿古人之外,还有一类效体是专门效仿同时代作家,尤其是与所写作品直接相关的友辈之文体与风格。唐代文人中,韩愈是善用"效体"的代表,他有意识地效仿孟郊、樊宗师、柳宗元、卢仝等人的文学... 文学作品中的"效体"除了效仿古人之外,还有一类效体是专门效仿同时代作家,尤其是与所写作品直接相关的友辈之文体与风格。唐代文人中,韩愈是善用"效体"的代表,他有意识地效仿孟郊、樊宗师、柳宗元、卢仝等人的文学风格,其效体不仅在诗歌中多有出现,还在散文尤其是墓志铭与赠序文中多有运用。这种因人设辞与善于虚构的手段也造成颇富戏剧化、情境化的文学效果。效体现象在唐代并不是个例,杜甫在唱和、酬赠诗中也善用效体,其效体与韩愈一样,明显具有因人设辞的特点,也均是效友辈之作。"杜诗韩笔"能够极诗文之正变,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分析杜甫诗与韩愈文中的相似现象,或可从新的角度佐证"杜诗韩笔"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效体 杜甫 杜诗韩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本阅读:《以赛亚书》2章1-4节与杜甫诗篇 被引量:1
3
作者 姜宗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3,共7页
通过对《以赛亚书》2:1-4和杜甫诗篇这两个不同文本的"跨越"解读,探讨了"和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问题。"和谐"不仅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止息战争&qu... 通过对《以赛亚书》2:1-4和杜甫诗篇这两个不同文本的"跨越"解读,探讨了"和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问题。"和谐"不仅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止息战争"的"和平"层面,还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敌对状态的结束,个体的心灵、灵魂层面的升华。跨文本阅读《以赛亚书》和杜甫诗篇,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类追求和平与"和谐观"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多层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赛亚书》2-4 杜甫诗篇 跨文本阅读 和平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手批《杜工部集》的批评理念与价值
4
作者 曾绍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5-60,共6页
评点古籍是严复译介西学名著外会通中西、融合古今,进行学术研究和政治探讨的重要方式。华东师大图书馆藏严复手批《杜工部集》(清乾隆五十年郑澐玉勾草堂刻本)熔铸现实,阐发传统,坚持"切己体认"的批评原则;直述"诗贵沉... 评点古籍是严复译介西学名著外会通中西、融合古今,进行学术研究和政治探讨的重要方式。华东师大图书馆藏严复手批《杜工部集》(清乾隆五十年郑澐玉勾草堂刻本)熔铸现实,阐发传统,坚持"切己体认"的批评原则;直述"诗贵沉郁"、"文章佳处大抵在虚构"、"诗贵兴象"等诗学观念;注重诗歌创作结构、章法、字法艺术的阐发;秉持公心,客观平议杜诗艺术优势和先天缺陷,拥有独立的价值判断,成为近代杜诗评点史上颇具特色的杜诗未刊评本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评点 《杜工部集》 杜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古文解诗”的内在逻辑——以清初徽州士人杜诗评点中的“古文之法”为例
5
作者 杨亿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1-47,共7页
清初的徽州士人及清中后期的方东树都以"古文"的视角解析杜诗并从中发现了多种"古文之法"。事实上,徽州士人所谓"古文之法"的基本内涵是:局部性地打断句子内部、句与句、章与章之间平顺晓畅的意义关联,... 清初的徽州士人及清中后期的方东树都以"古文"的视角解析杜诗并从中发现了多种"古文之法"。事实上,徽州士人所谓"古文之法"的基本内涵是:局部性地打断句子内部、句与句、章与章之间平顺晓畅的意义关联,从而避免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意脉理论是"以古文解诗"的理论基础:"古文之法"之所以能被引入诗歌,是因为它适应了构建网络型意脉的需要。通过与方东树的对比可知,从"古文之法"中发现"言外之意"是徽州士人"以古文解诗"的特色,而清初杜诗学"赋兼比兴"的学术观念是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古文解诗” 内在逻辑 徽州士人 杜诗评点 “古文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雪鸿批杜诗》作者新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学芬 孙微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4-67,158,共5页
目前学界对《朱雪鸿批杜诗》批点者的生平情况尚未明了,对该本成书年代的判断亦有失误。现经考辨后发现,该书的批点者朱雪鸿应为清初昆山人朱谨(号雪鸿),其生活于清初顺、康朝,而非乾隆时人。相应地,《朱雪鸿批杜诗》并非成书于乾隆朝,... 目前学界对《朱雪鸿批杜诗》批点者的生平情况尚未明了,对该本成书年代的判断亦有失误。现经考辨后发现,该书的批点者朱雪鸿应为清初昆山人朱谨(号雪鸿),其生活于清初顺、康朝,而非乾隆时人。相应地,《朱雪鸿批杜诗》并非成书于乾隆朝,而是康熙朝。此外,通过书中的内证可知,编录者朱颢英与批点者朱雪鸿乃是两人,并非一人,朱颢英以加按语的方式对朱雪鸿的批注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雪鸿 《朱雪鸿批杜诗》 孙枝蔚 清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武事比文艺——杜甫及中晚唐诗人的一种论文方式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青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5-96,共12页
以武事比文艺,源于汉人“射策”之说。杜甫加以巨大的发展,成为他创作诗歌意象、阐述诗歌艺术精妙之理的独特方式,对后人影响很大。杜甫诗论中的以武事比文艺,根据喻体的不同,可分为骑射和战阵两类。骑射方面,杜诗或以“破的”比喻创作... 以武事比文艺,源于汉人“射策”之说。杜甫加以巨大的发展,成为他创作诗歌意象、阐述诗歌艺术精妙之理的独特方式,对后人影响很大。杜甫诗论中的以武事比文艺,根据喻体的不同,可分为骑射和战阵两类。骑射方面,杜诗或以“破的”比喻创作之得法,以“飞动”传达以雄健为尚的审美倾向,或将“射策”等陈词化作“穿杨”的生动形象,对中晚唐诗人产生普遍影响。战阵方面,杜诗多用“战胜”“笔阵”“劘垒”“先锋”“铦锋”等,表现出挑战古人的自信和追求雄健风格的倾向。中唐元白、韩愈、刘禹锡乃至晚唐陆龟蒙等人于唱酬之际,于杜甫以战阵喻诗尤多取法。但中晚唐诗人更关注喻体(战阵)本身,不断地丰富细节,融入典实,加以戏剧化描写,却鲜有对诗艺本身的阐发。这和杜甫很不一样,体现出中晚唐诗人学杜的局限,以及普遍的争胜意识和流派门户观念对于诗人创作实践的复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诗歌 杜甫 以诗论诗 元白 唱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统“粗律”论与明代杜诗批评
8
作者 汪欣欣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13-119,共7页
明人赵统《杜律意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杜律选评本。它首次将杜甫的七言拗诗52首分为5类,加以评点,又从格律发展的角度分析拗律的成因及特点。赵统主张以"粗律"代替"拗体",反对"格调"论诗,崇尚"意气... 明人赵统《杜律意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杜律选评本。它首次将杜甫的七言拗诗52首分为5类,加以评点,又从格律发展的角度分析拗律的成因及特点。赵统主张以"粗律"代替"拗体",反对"格调"论诗,崇尚"意气"说,将杜诗与魏晋诗歌视为动态发展关系。其主张旨在救诗于"卑格软调",从诗歌内涵上恢复汉魏古雅疏放的诗风。"粗律"论是针对明代复古派诗论及其杜诗批评的新锐之见,不仅展现了明代复杂的文学批评现象,也有助于深入了解杜甫律诗以至格律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统 《杜律意注》 “粗律” 杜诗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