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唐长安城永乐坊、靖安坊坊墙及第九横街遗址迁移保护技术研究
1
作者 刘成 安新宇 曲祥楠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40,共13页
为了配合项目建设,对隋唐长安城永乐坊、靖安坊坊墙及第九横街遗址等部分文物进行迁移保护。采用清理及预保护、隔离包装与加固、底切处理与整体固形、吊装运输等步骤进行迁移保护。本次遗址迁移保护工作能为今后同类型的工作提供一些... 为了配合项目建设,对隋唐长安城永乐坊、靖安坊坊墙及第九横街遗址等部分文物进行迁移保护。采用清理及预保护、隔离包装与加固、底切处理与整体固形、吊装运输等步骤进行迁移保护。本次遗址迁移保护工作能为今后同类型的工作提供一些思路、方法及借鉴。此外本次遗址迁移保护的成功实施也能为未来城市发展中民生改善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权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迁移保护 隋唐长安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文信息解析视角下唐长安城园林建筑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伟昊 张卫 周洳帆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3,共9页
古诗文中留有大量可供参考的与建筑要素、人文地理相关的文字信息,可引导我们继续找寻城市中的历史建筑痕迹。收集整理唐长安城园林诗,选择已被考证的99座园林,对应608篇诗文。解读诗文中包含的建筑信息及对应的时空信息,从诗文印象层... 古诗文中留有大量可供参考的与建筑要素、人文地理相关的文字信息,可引导我们继续找寻城市中的历史建筑痕迹。收集整理唐长安城园林诗,选择已被考证的99座园林,对应608篇诗文。解读诗文中包含的建筑信息及对应的时空信息,从诗文印象层面研究唐长安城园林建筑。首先,运用文本挖掘工具提取文中出现的建筑单元,将其进行分类统计,探讨文人对各类园林的建筑感知以及唐长安城园林各时期的建筑感知。其次,将诗文中提及的建筑单元进行空间落位,运用地理空间量化法分析各类建筑的感知分布格局。最后,通过对比唐长安城四个时期园林建筑感知分布,探讨其空间关系及时空演变。研究表明:文人对某一类的建筑感知具有相对应区域的特点,文人对不同类型园林中的建筑感知特点不一,整体上建筑感知分布于“曲江风景区”、“乐游原风景区”、“城西别墅区”。随着时间演进,建筑单元由散点分布变为集中分布,分布中心由城东转向城西,其感知分布演变与时代特点、建筑建设情况有强关联。对园林诗的深入挖掘填补了唐长安城园林建筑研究的缺环,为长安城建筑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为后续深入分析园林建筑单体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建筑 唐长安城 园林诗 历史GIS 数字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灞桥国棉五厂唐墓发掘简报
3
作者 王艳朋 李尔吾 +4 位作者 段成刚 韩冬 张蕊(绘图) 霞苟晔(绘图) 付一豪(摄影)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54,共11页
2020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街道纺织西街发掘了三座中晚唐时期的墓葬,出土有陶俑、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以及墓志等遗物。其中M15和M17墓主分别为唐代军吏田伾及其夫人,借此可窥唐代下层军吏家庭的社会... 2020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街道纺织西街发掘了三座中晚唐时期的墓葬,出土有陶俑、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以及墓志等遗物。其中M15和M17墓主分别为唐代军吏田伾及其夫人,借此可窥唐代下层军吏家庭的社会生活风貌和丧葬习俗;M19出土的三彩抱幢狮子尤为罕见,为研究唐代巩县窑和黄堡窑的制品以及狮子形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唐代 墓葬 三彩抱幢狮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貌空间影响下的汉唐长安城营建差异对比研究
4
作者 王吉伟 朱建宁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8,共9页
地貌是地表诸地物要素的基底和连接依托,对城市营建极为重要。为了解地貌空间与城市营建间紧密的时空关联特征,以汉唐长安外郭城内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对比分析法、历史文献与考古遗存互证等方法,从都城选址、定向立轴、外郭定形、空间... 地貌是地表诸地物要素的基底和连接依托,对城市营建极为重要。为了解地貌空间与城市营建间紧密的时空关联特征,以汉唐长安外郭城内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对比分析法、历史文献与考古遗存互证等方法,从都城选址、定向立轴、外郭定形、空间塑造4方面,全过程规划视角剖析两城受地貌空间影响而因地制宜地选择的营建策略及其差异。研究显示:汉唐长安分立龙首塬南北,朝向历经东向到南向的转变,轴线历经东南杂糅到南向居中的转变,外郭形态历经不甚规整到规整方正的转变,空间塑造在相对无序和规整方正背景下均强调等级化与立体化等。最终发现两城营建诸方向明确受地貌空间引导与控制,且对其利用的方式兼具同质性与差异性。明确的地貌空间特征与城市营建策略对应关系之结论,为相关古代城市规划模式或理念总结提供了案例支撑,为古城保护、新城营建提供了较深层次的研究视角,利于城市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地貌空间 汉唐长安城市选址 立向定轴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唐李博乂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5
作者 刘呆运(文\照相) 党晓婷(绘图) +4 位作者 王学文(绘图) 李文发(绘图\照相) 李明(照相\文) 冉万里 裴琳娟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7,共10页
2003~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位于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唐陇西郡王李博乂夫妇合葬墓是目前仅见的三室砖墓,其为探讨唐高宗时期高等级墓葬的形制、结构及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唐代 陇西郡王 李博乂 三室砖室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发掘简报
6
作者 种建荣 夏培朝(执笔/照相) +2 位作者 强玉为 张雅雅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42,共11页
2022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雁塔区东姜村发掘了唐贞元十年(794年)的新罗质子金泳墓。该墓为斜坡墓道带天井的单室土洞墓,虽遭盗扰,但仍出土陶俑、塔式罐、墓志等遗物。该墓是首次经考古发掘的唐新罗质子墓葬,出土墓志详细记载... 2022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雁塔区东姜村发掘了唐贞元十年(794年)的新罗质子金泳墓。该墓为斜坡墓道带天井的单室土洞墓,虽遭盗扰,但仍出土陶俑、塔式罐、墓志等遗物。该墓是首次经考古发掘的唐新罗质子墓葬,出土墓志详细记载了金泳生平,对研究唐代质子制度、唐与新罗关系等内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唐代 新罗 质子 金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唐的社会变迁与文学中的情感呈现
7
作者 刘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102,共16页
中晚唐是重大历史事件后制度、观念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期,感知古今之别、重视历史流变中的制度变迁与历史体验,为中晚唐文学的情感呈现奠定了基调。身处财经、地方行政及举选制度叠加更变中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漂泊、孤独、困窘乃至怨恨等情... 中晚唐是重大历史事件后制度、观念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期,感知古今之别、重视历史流变中的制度变迁与历史体验,为中晚唐文学的情感呈现奠定了基调。身处财经、地方行政及举选制度叠加更变中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漂泊、孤独、困窘乃至怨恨等情感,同时也因其职任而有不能当其职的愧悔与自省。在频繁的迁移与激烈的资源竞争中,重视两性之情与亲子之爱,以及借途私人空间的营造安顿身心的疲惫,成为士人应对生存压力的重要路径,并由之产生了新型家庭关系与男女关系模式。但缘于生存与身份认同的压力,中晚唐士人在对弱者有着深切同情的同时,对处于同一圈层的士人却有着人心不古、人面兽心的感慨与指责。人之为人的问题也由之在人兽之间的框架下,得到了具体的展现,并构成了中晚唐文学拼图中一个崭新的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社会变迁 制度更变 情感基调 愧悔与自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之际的思想变革与园林审美转向
8
作者 汤凌云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61,共12页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自得其乐,追求心性的和谐,重视赏园观景对于颐养性情、调理身心、培育人格的重要作用。与唐人的感伤惆怅不同,宋人赏园观景时把物之兴废视为天地常理,超然物外,坦然面对,表现出通透的存在智慧。在唐宋思想变革作用下,宋代园林美感出现了先忧后乐、林泉之乐、孔颜之乐等美感新形态,呈现出世俗化、哲理化、综合化等新特征,从而使园林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态,丰富了中国园林美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园林审美 转向 中国美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唐韦君墓发掘简报
9
作者 赵晶 吴雪(绘图) +3 位作者 杨海越(绘图) 张振鹏(绘图) 李昌林(摄影) 邰紫琳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2,F0002,F0003,共15页
2017年6~9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神禾原畔发掘了数十座唐代墓葬,其中M30规模较大,为前后双室砖室壁画墓,石质封门,墓道、前后甬道及前后室均绘有壁画,出土随葬品丰富。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推测该墓为唐中宗韦皇... 2017年6~9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神禾原畔发掘了数十座唐代墓葬,其中M30规模较大,为前后双室砖室壁画墓,石质封门,墓道、前后甬道及前后室均绘有壁画,出土随葬品丰富。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推测该墓为唐中宗韦皇后的堂兄韦洽之墓,这对研究唐中宗时期所谓“神龙模式”一类墓葬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唐代 砖室墓 前后双室 韦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唐董韶容墓发掘简报
10
作者 种建荣 邹安柏(照像) +6 位作者 王雷(照像) 马志敬(绘图) 王凯瑞(绘图) 王殷婷(绘图) 史晟 张雅雅 杨博闻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7-44,共8页
2022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贾里村安置小区项目用地发现一处唐代董氏家族墓地。其中编号为M235的墓葬出土有墓志,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为张府君夫人董韶容。该墓纪年明确,出土有铜镜、铜钵、胭脂盒等生活类器物,为研究唐代... 2022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贾里村安置小区项目用地发现一处唐代董氏家族墓地。其中编号为M235的墓葬出土有墓志,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为张府君夫人董韶容。该墓纪年明确,出土有铜镜、铜钵、胭脂盒等生活类器物,为研究唐代长安董氏家族及女性丧葬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根据墓志内容并结合文献推测,张府君应为张九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唐代 董韶容 张九龄 神禾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唐气象、文化自信与时代表达:以《长安三万里》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钟晟 危彦霖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1,共7页
大唐气象是根植于盛唐时期精神风貌的文化自信表达与美学意象。《长安三万里》是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的优秀代表,它通过对大唐气象的浪漫主义表现,以李白、高适两位诗人的人生历程为双线条的叙事结构,再造了“长安”... 大唐气象是根植于盛唐时期精神风貌的文化自信表达与美学意象。《长安三万里》是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的优秀代表,它通过对大唐气象的浪漫主义表现,以李白、高适两位诗人的人生历程为双线条的叙事结构,再造了“长安”作为盛世理想的空间符号和“三万里”的宏阔历史时空,“以诗为史”重现气象恢宏的大唐史诗画卷,映射出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气象。《长安三万里》将大唐气象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叙事,对于新时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有诸多启示:一是找准历史与当代的精神契合,二是实现技术与美学的融合创新,三是引发价值与情感的深层共鸣,通过中华文明历史叙事塑造新时代大国气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气象 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 《长安三万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陕甘地区新建厅城的特征及其在清代城市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欣宝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从陕甘地区新建厅制城市的历史进程来看,清朝在内地的边缘地带置厅筑城一般是地域开发的结果,在边疆地区置厅筑城则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从城池选址的大位置角度来看,清代的交通路线与政区地理格局是影响厅城选址的重要因素。... 从陕甘地区新建厅制城市的历史进程来看,清朝在内地的边缘地带置厅筑城一般是地域开发的结果,在边疆地区置厅筑城则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从城池选址的大位置角度来看,清代的交通路线与政区地理格局是影响厅城选址的重要因素。就小位置而言,因地方长官着重考虑政治、军事因素,城址大多面临诸多地理条件的不足,但得益于清代对上述地域开发的深入,大量的厅城城址沿用至今。对于清代的城市发展而言,厅城作为清代特有的建置城市类型,在城市体系构建和整体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枢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陕甘 厅制城市 城市变迁 城市选址 城市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唐戴至德夫妇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昕 +2 位作者 张小丽 吴晓璇 张星(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0,F0002,共14页
2019年7月至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常宁新区郭杜街道任家寨村南发掘古墓葬2座,其中编号为M1的墓葬为长斜坡墓道五天井土圹砖室墓,出土器物50件(组),其中有墓志2合,确定墓主为唐代宰相戴至德和夫人博陵崔氏合葬墓。
关键词 陕西西安 唐墓 戴至德 宰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岩村元氏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毅 雷升龙(绘图) +2 位作者 孙雅玲(绘图) 郭翠云(摄影) 樊利群(摄影)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1,I0001,共8页
2019年8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镇岩村一处储备用地范围内的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唐墓2座,编号为M2、M6。M6墓主为唐代大臣、著名文学家元稹的三兄元积。元积本人文献有零星记载,墓葬的出土为该区域唐... 2019年8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镇岩村一处储备用地范围内的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唐墓2座,编号为M2、M6。M6墓主为唐代大臣、著名文学家元稹的三兄元积。元积本人文献有零星记载,墓葬的出土为该区域唐代元氏家族茔域分布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实物资料,同时墓志所载元积生平也对中晚唐时期诸多重要事件有证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 岩村 洪渎原 唐墓 元积 元氏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2023年度发掘简报
15
作者 辛龙 +5 位作者 王桐 陈波 关琳(整理) 唐世玉锦(绘图) 王晓静(绘图) 荣洁(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共5页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3年5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的排水沟、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十王宅内院落院墙墙基进...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3年5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的排水沟、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十王宅内院落院墙墙基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清理了坊墙、院墙、路面、排水沟等遗迹,并解剖了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排水沟、十王宅院墙墙基。本文即是对2023年度发掘工作主要收获的简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 外郭城北城墙 十王宅北坊墙 十王宅院墙墙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渭河流域与泾河流域涝灾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赵景波 顾静 邵天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0-55,共6页
关中渭河流域与泾河流域,唐代早、晚期是洪水少发期,中期是洪水多发期,其中以中度涝灾和轻度涝灾为主,大涝灾次之,特大涝灾较少。洪灾频次和等级表明,唐代该地区气候明显分为3个阶段,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降水量较少,中期阶段降... 关中渭河流域与泾河流域,唐代早、晚期是洪水少发期,中期是洪水多发期,其中以中度涝灾和轻度涝灾为主,大涝灾次之,特大涝灾较少。洪灾频次和等级表明,唐代该地区气候明显分为3个阶段,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降水量较少,中期阶段降水量较多。在公元750—769年出现了降水显著增多的湿润气候。根据关中现代大洪水发生的降水量初步确定,唐代特大洪水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000mm,大洪水的发生也代表了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洪涝灾害 唐代 气候变化 发生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小波 李强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37-42,共6页
通过对汉长安城法天象地 ,焕若星辰 ;唐长安城周易礼制 ,政通人和的分析。论述了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从天文到人文的转变 ,前者敬“天道” ,后者重“人事”。
关键词 汉长安 唐长安 周礼 规划 天文 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清代故宫旱灾档案的中国旱灾时空格局 被引量:7
18
作者 万金红 谭徐明 刘昌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3,共6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旱灾时空格局研究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利用清代故宫旱灾档案建立了清代旱灾数据库,运用GIS技术重建了1689—1911年中国旱灾时空格局。研究表明:①从旱灾发生的时间上看,受灾范围呈现3次较大波动,出现了9个干...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旱灾时空格局研究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利用清代故宫旱灾档案建立了清代旱灾数据库,运用GIS技术重建了1689—1911年中国旱灾时空格局。研究表明:①从旱灾发生的时间上看,受灾范围呈现3次较大波动,出现了9个干旱灾害典型年;②从旱灾发生的空间上看,旱灾频发中心主要集中在3个区域,即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天津,以及江淮地区的安徽、江苏;③从干旱灾害发生的季节上来看,夏季旱灾是清代干旱灾害的主导类型。研究结果认为利用故宫旱灾档案复原的清代旱灾时空格局基本符合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旱灾 时空格局 故宫档案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维坤 张小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127-131,共5页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都城,对唐以后的都城及邻近国家,尤其对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的设计也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洛阳城 隋唐长安城 设计思想 影响 考古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词中的长安书写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文利 张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作为都城记忆的文化影像,长安书写从唐到宋大为减弱,且内涵和功能都发生很大变化。宋词中的长安书写,不仅作为地理名词出现,更是含义丰富的语码,还体现出词人对有关长安意象的刻意选用,不同的长安意象,包蕴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唐诗比较... 作为都城记忆的文化影像,长安书写从唐到宋大为减弱,且内涵和功能都发生很大变化。宋词中的长安书写,不仅作为地理名词出现,更是含义丰富的语码,还体现出词人对有关长安意象的刻意选用,不同的长安意象,包蕴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唐诗比较,宋词中的长安书写,发生了由"地方"到"空间"的变化,其意味自然有从价值、认同和归属向距离、冷静和理性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 宋词 唐宋诗 地方 空间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