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0篇文章
< 1 2 1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Disaster Database of Alxa and Periodicity Analysis
1
作者 Yan Zheng,Mingzhong Tian,Siwen Liu,Chao Ma 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00-301,共2页
A compilation of all meaningful historical data of natural-disasters taken place in Alxa of inner-Mongolia is used he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65 Ma high precision database.The data in the database are divided into... A compilation of all meaningful historical data of natural-disasters taken place in Alxa of inner-Mongolia is used he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65 Ma high precision database.The data in the database are divided into subsets according to the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xa NATURAL disaster DATABASES PERIODI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down-faulted basin zone and high disaster risk zone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惠敏 苏桂武 +1 位作者 邓砚 高庆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0-447,共8页
Shanxi Province is a region with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floods and waterlogging, meteorological and geologic hazards, and agrobiohazards in Chin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hanxi Province is a region with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floods and waterlogging, meteorological and geologic hazards, and agrobiohazards in Chin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own-faulted basin zone in Shanxi Province provides an available condition for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these hazards, so that the basin zone becomes an area with frequent occurrence of the hazards, such as earthquakes, floods and waterlogging, meteorological and geologic hazards and agrobiohazards in Shanxi and with their most serious interaction and mutual intensification. Moreover, the basin zone is an area with dense population and most concentrated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 and social-economic property in Shanxi.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he two factors caused the zone to be a high natural disaster risk area in Shanxi. For reduc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ensuring the sustainabl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xi, it is necessary to regard the basin zone as an important area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n Shanxi and to carry out integrated disaster 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断陷盆地 自然灾害 灾害风险 综合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Agrometeorological Flood Disast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3
作者 Shi Feng-mei Pei Zhan-jiang +5 位作者 Lu Bin-yu Wang Su Gao Ya-bing Liu Jie Wang Quan-hui Huang Bo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0年第1期90-96,共7页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everely impact agricul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Flood is one of the main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The temporal change in flood events in Heilongjiang Prov...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everely impact agricul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Flood is one of the main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The temporal change in flood event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1986to 2015 was studied using Mann-Kendall and Morlet wavelet method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Mann-Kendal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isaster rates of flood gradually stabilized from 1986 to 2015 with a confidence level of 99%.The Morlet wavelet varianc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disaster rates of flood changed periodically at time scales of 3a,7a and 18a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uring1986-2015.The dominant period of the variation of flood disaster rate was about 18a over the past 30 years.The flood disaster rates were indicated in a positive phase during the period of 2016-2020 by the fitting curve of Morlet wavelet analysis.The annual average flood disaster indexes of single station,during 1986-2015 years were calculated,according to the precipitation data at 31 station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GIS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change in flood disast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1986-2015.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outhwest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highly hazardous region of flood.The flood indic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ongnen Plain and southwe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presented the increment tre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OD disaster rate temporal and spacial change characteristic MANN-KENDALL METHOD Morlet WAVELE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dataset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affected area and grain loss in China(1949–2015)
4
作者 Guo Jingpeng Chen Huiqian +4 位作者 Zhang Xiaorong Zhao Yinghui Mao Kebiao Li Ning Zhu Liang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8年第2期62-68,共7页
As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natural disasters since its founding,such as the 1959–1961 Great Famine,the 1998 floods and the 2008 snowstorm.Here we present... As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natural disasters since its founding,such as the 1959–1961 Great Famine,the 1998 floods and the 2008 snowstorm.Here we present a dataset summarizing four categori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affected area at provincial level in China from 1949 to 2015:mildly-affected area,moderately-affected area,heavily-affected area,and total affected area.Based on crop-planting data and natural disaster data,grain losses are also evaluated by using a grain loss assessment model.The datase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 prediction,prevention,and reduction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disasters grain loss PROVINCIAL China 1949-20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eas vulnerable to natural disasters and damage estima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 Busan, Korea
5
作者 JEON Sang-So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499-1507,共9页
Since the damages caused by disaster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anomalie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increase every year, an efficient management system associated with a damage assessment of the ar... Since the damages caused by disaster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anomalie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increase every year, an efficient management system associated with a damage assessment of the areas vulnerable to disasters is demanded to prevent or mitigate the damages to infrastructure. The areas vulnerable to disasters in Busan, located at southeastern part of Korea,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of damages and a risk assessment of the infrastructure was performed to provide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prior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for infrastructure and establish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The results are illustrated by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and provid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admap for comprehensive and specific strategy to manage natural disa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disaster damages risk assessment infrastructure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中降雨影响下辽南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滑坡灾害多因子风险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德凤 潘美伊 +3 位作者 高敏 闫成林 李媛媛 年廷凯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8,共11页
位于辽宁省南部的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域,近年来在集中降雨期间多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然而,针对集中降雨影响下该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与风险评价还很少探究,因此亟待开展深入研究,这对有效减轻保护区地质灾害危害、提升地... 位于辽宁省南部的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域,近年来在集中降雨期间多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然而,针对集中降雨影响下该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与风险评价还很少探究,因此亟待开展深入研究,这对有效减轻保护区地质灾害危害、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和风险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SMOTE-Tomek综合采样法、耦合XGBoost模型,对地形地貌、地质岩性、水文气象和人类工程活动因子等12个指标进行深入分析,以获取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其次,着重考虑短时间集中降雨和连续性降雨影响,利用研究区周围4个气象站的日降雨数据,计算2018-2023年平均暴雨强度和3 d累计降雨量,作为危险性评价指标,实现对滑坡灾害危险性的量化评估。在此基础上,考虑承灾体的易损性特点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多因子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进而得到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分区图。结果表明:较高及以上等级风险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仙人洞镇东北部、步云山乡北部、长岭镇北部和荷花山镇西南部。未来应重点关注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仙人洞镇和步云山乡,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为整个研究区的地质灾害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易发性评价 风险评价 SMOTE-Tomek算法 XGBoost模型 防灾减灾能力 自然保护区 集中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特征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徐宗学 卢兴超 施奇妙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6,共10页
围绕城市洪涝灾害形成过程的多样性、复杂性、连锁性特点,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的构成和形成机制,总结了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非单一性特征,解析了城市洪涝致灾过程中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易损性特点,比较了城... 围绕城市洪涝灾害形成过程的多样性、复杂性、连锁性特点,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的构成和形成机制,总结了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非单一性特征,解析了城市洪涝致灾过程中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易损性特点,比较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中H-V、H-E-V和H-E-V-R三种框架的适用性,提出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流程,辨析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中历史灾情评估法、指标体系评估法、GIS和RS耦合法、情景模拟评估法以及多智能体模型评估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指出未来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手段将从定性分析向定量评估转变,评估对象将从洪涝灾害本身向承灾体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涝灾害 风险特征 承灾体特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公众意见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群体决策共识达成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尹洁 陈晶晶 +1 位作者 李锋 张乐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0-261,共12页
公众参与应急管理是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中,若不充分挖掘社会化媒体中的公众信息,容易导致应对失准,从而导致“应急失灵”问题。基于此,聚焦自然灾害中的公众意见,首先从语义和语频的角度通过词频... 公众参与应急管理是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中,若不充分挖掘社会化媒体中的公众信息,容易导致应对失准,从而导致“应急失灵”问题。基于此,聚焦自然灾害中的公众意见,首先从语义和语频的角度通过词频-逆文档频率(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算法与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结合的主题提取模型提取公众关注主题,生成应急决策评价准则及权重。然后,将评价准则权重与区间直觉模糊数形式的专家偏好信息组合加权,通过综合得分函数得到方案排序,并通过方案序值测度方案共识程度。最后,通过测度专家对方案共识的贡献度调整专家权重,结合专家权重、评价准则权重及偏好信息得出最优方案。结合“7·20”河南暴雨案例,从方法效率、现实印证两个方面,论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在主题提取时,解决了提取公众关注主题时属性变化幅度大且集中在个别属性的问题,提高了主题提取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共识达成时,提出的模型对比传统方法在考虑决策结果共识程度的同时提高了决策效率。在现实印证方面,模型选择的方案更加贴近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和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突发自然灾害 公众行为 共识达成 群体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层地球系统的深部过程响应与地表自然灾害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静 孙照通 +4 位作者 王文鑫 李云帅 姚文倩 崔凤珍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2,共16页
地球深部过程对表层地球系统的影响构成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通过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等多种机制,深部过程改变了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的深浅部模式,进而对表层地球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活... 地球深部过程对表层地球系统的影响构成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通过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等多种机制,深部过程改变了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的深浅部模式,进而对表层地球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活动通过地形的重塑,调控了流域尺度的侵蚀-沉积过程;(2)火山活动和构造运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环流格局,在地质时间尺度上驱动了气候变化,其中硅酸盐风化作用在调节大气中CO_(2)浓度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3)深部过程可能引发生态系统演化中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4)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地震和地质灾害通过影响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进一步加剧其不稳定性。随着观测技术的持续进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将继续深入理解表层地球系统对深部过程的响应机制、量化其影响强度、预测自然灾害的演化趋势,以及增强社会-生态系统对灾害的适应能力。本文系统梳理了深部过程-表层系统-社会生态的跨尺度耦合机制,有助于理解地球系统整体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地球系统 地球关键带 构造-气候耦合 自然灾害链 社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热点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熊励 郭佳璐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1,共8页
为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融合发展对防灾减灾服务能力的促进作用,该文通过时空分布分析、关键词图谱挖掘和前沿趋势识别,梳理了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成果,并围绕应急指挥决策、风险监测预警、避难... 为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融合发展对防灾减灾服务能力的促进作用,该文通过时空分布分析、关键词图谱挖掘和前沿趋势识别,梳理了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成果,并围绕应急指挥决策、风险监测预警、避难救援、物资保障和科技攻关五个实践场景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1)国外侧重于信息技术研发和模型构建,我国则重视信息技术对应急管理制度优势的支撑,尤其在基础科学、原始创新和地理空间技术领域;(2)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疏散救援、物资调配等场景中的深度应用研究热点;(3)未来应聚焦应急决策科技理论与知识生产体系建设,强化数字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探索技术赋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信息技术 突发自然灾害 防灾减灾 应急管理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分享意愿的机制研究——基于信息来源与特质共情的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蕊 胡宇涵 +1 位作者 刘畅 尚俊辰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9,F0003,共10页
[研究目的]突发事件背景下的公众信息互动模式深刻塑造和引导舆情态势,尤其是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紧迫性不仅激发了公众复杂情绪,还极大地促进了多元信息主体的广泛参与与互动。该研究聚焦于特质共情和信息来源对突发自然... [研究目的]突发事件背景下的公众信息互动模式深刻塑造和引导舆情态势,尤其是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紧迫性不仅激发了公众复杂情绪,还极大地促进了多元信息主体的广泛参与与互动。该研究聚焦于特质共情和信息来源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分享行为决策的影响,深入剖析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以全面理解信息评估的复杂心理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该研究设计2信息来源(官方vs.非官方)×2特质共情(高vs.低)双因素混合脑电实验,探索性从神经生理层面分析不同来源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在大脑认知加工过程中的神经响应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因个体特质共情差异而最终影响个体不同的分享决策。[研究结果/结论]行为结果显示,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时,所有被试对官方来源的信息表现出更高的分享意愿和更短的决策时间,且高特质共情被试信息分享倾向更为积极;ERP结果显示,在突发事自然灾害事件信息评估过程中,相较于低特质共情被试,高特质共情被试在额区及中央区表现出增强的P2脑电波幅,同时在该区域诱发的N400脑电波幅显著降低;非官方来源的信息则诱发更高的N400脑电波幅。该研究表明高特质共情个体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更敏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展现出显著的加工优势。官方来源的信息则在晚期信息加工阶段体现优势,表现为脑电活动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 信息分享 分享意愿 事件相关电位(ERP) 特质共情 信息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国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12
作者 赵琳 姜允迪 +16 位作者 钟海玲 李想 陈鲜艳 李修仓 邹旭恺 王依然 曾红玲 崔童 尹宜舟 王有民 周星妍 朱晓金 代潭龙 乔琦 陈逸骁 吕卓卓 章大全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7,共9页
2024年中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创1951年以来历史新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全国有7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 2024年中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创1951年以来历史新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全国有7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暴雨过程;高温过程出现早、极端性强,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强的大范围高温过程;秋台风活跃且极端性强,台风摩羯严重影响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旱情总体偏轻但阶段性明显,西南地区发生冬春连旱;冷空气过程偏多,强对流天气频发,沙尘影响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极端性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研究——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应对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文光 张雨婷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4,共7页
自然灾害的复杂演化对应急组织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网络的动态适应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灾害感知—目标驱动—应急响应—组织协调”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分析框架,以甘... 自然灾害的复杂演化对应急组织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网络的动态适应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灾害感知—目标驱动—应急响应—组织协调”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分析框架,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研究发现:①灾害感知后不同阶段的关键应对目标具有差异性,且随自然灾害演变进行调整;②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应急组织网络通过跨层级协调结构来提高网络适应性;③应急组织网络中存在中心组织,不同阶段中心组织具有差异性;④应急组织网络中存在结构洞,不同阶段占据结构洞的应急组织具有差异性。据此本研究提出以目标驱动为核心的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组织 协调机制 自然灾害应对 复杂适应系统 网络演化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管道掺氢装置及混合特性
14
作者 杨东海 孙雅倩 +3 位作者 田磊 房昆 郭凯 李默翻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4,共7页
天然气掺氢是实现氢气大规模、长距离运输的重要技术手段,有必要开展基于天然气掺氢技术的混合装置及混合效果研究。为了优选混合装置并探究其混合效果,选用氢气和甲烷两种工质,构建T型管(主管与支管夹角为30°、60°和90°... 天然气掺氢是实现氢气大规模、长距离运输的重要技术手段,有必要开展基于天然气掺氢技术的混合装置及混合效果研究。为了优选混合装置并探究其混合效果,选用氢气和甲烷两种工质,构建T型管(主管与支管夹角为30°、60°和90°)混合器、单切向混合器及文丘里混合器模型,并基于Fluent对所构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模型的混合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情况下,随着速度、掺氢比分别增大,混合效果越差;速度比(甲烷/氢气)对混合性能影响很大,速度比越大,混合效果越好;在已设定的几种条件下,单切向混合器的混合效果最佳,T型管(90°)混合器的混合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掺氢 ANSYS Fluent 数值模拟 混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变和变风向入流对偏航风力机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汪建文 赵爽 +4 位作者 白叶飞 张立茹 马剑龙 张建伟 闫思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79-3091,I0019,共14页
自然风况与偏航工况结合使风力机气动特性变得十分复杂,进而影响风力机输出稳定性及结构安全。该文选择切变和变风向两种入流工况,利用双重嵌套滑移网格方法建立风力机整机动态入流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 自然风况与偏航工况结合使风力机气动特性变得十分复杂,进而影响风力机输出稳定性及结构安全。该文选择切变和变风向两种入流工况,利用双重嵌套滑移网格方法建立风力机整机动态入流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计算模型,分析偏航风力机的气动特性。研究表明,风切变几乎不改变风力机扭矩和轴向推力的均值,但使相对波幅增加,偏航工况下增加更多。基于实测风轮转速进行匀速变风向计算,风向变化结束/转速稳定时的扭矩均值比静态偏航时更大/更小,相对波幅正好相反。偏航使轴向高/低载荷区呈“C”形,切向高/低载荷区呈扇形/豌豆形,切变入流趋使高/低载荷区向风轮上/下半平面移动。变风向入流时叶根区域载荷均值和波动频率更大,其他区域的均值虽然较少,但波幅更高。结果可为运行在自然风况下的风力机的疲劳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自然风况 气动特性 偏航 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不同裂隙数量砂岩注浆前后渗流特性试验研究
16
作者 陈军涛 周浩宇 +4 位作者 喻军健 李果 范铭今 李露 王云昊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11,共11页
【背景】矿井巷道围岩注浆治理灾害是常规手段,裂隙发育程度对注浆加固与封堵效果影响显著。【方法】为明晰裂隙围岩注浆前后抗渗性能变化,选取煤矿沉积岩中最常见的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方法,探究不同围压... 【背景】矿井巷道围岩注浆治理灾害是常规手段,裂隙发育程度对注浆加固与封堵效果影响显著。【方法】为明晰裂隙围岩注浆前后抗渗性能变化,选取煤矿沉积岩中最常见的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方法,探究不同围压条件下含不同裂隙数量砂岩试样渗透率变化特性,评估注浆处理对其渗流性能的影响特性;借助RockTop多场耦合试验仪,对标准岩石试件进行三轴压缩–渗流试验,研究围压分别6、8和10MPa情况下不同裂隙数量(1、2、3条)注浆/未注浆砂岩应力-应变行为与渗透率变化过程。【结果与结论】(1)将裂隙砂岩注浆后与注浆前的渗透率之比定义为裂隙砂岩注浆修复系数Zs,试验表明裂隙砂岩注浆修复系数越小,试件渗透率的修复程度越高;在相同围压条件下,未注浆试样渗透率随裂隙数量增多提高至原岩的27.6~283.4倍,注浆后试样渗透率比原岩降低了64.32%~98.47%,且裂隙砂岩注浆修复系数呈幂指数下降趋势;裂隙数量相同条件下,围压从6 MPa增加到8、10 MPa,注浆前后砂岩试样渗透率分别降低48.42%~85.30%、53.89%~90.14%。(2)随着裂隙数量的增加,注浆前后砂岩破坏特征表现为砂岩裂隙逐渐从裂隙端部向相邻裂隙扩展并相互连接,形成更复杂的破裂形态和更多的次生裂纹。(3)通过引入工程实际,利用COMSOL、Matlab软件对1、2、3条裂隙呈1∶100生成随机裂隙,通过分析工作面顶板和砂岩含水层底界面水流速度及注浆后效果,验证了在一定范围内砂岩裂隙数量越多,注浆后渗透率修复程度越高的结论,研究结论可为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和灾害防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裂隙数量 注浆加固 渗流特性 数值模拟 破裂特征 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自然灾害的城市应急组织协同网络演变
17
作者 李华 白乐 申宇恒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6-254,共9页
为剖析机构改革历程中城市应急组织的协同关系,首先,以西安市24部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为数据样本,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分析参与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处置和救助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状态;然后,从时序视角探究网络结构的动态变化轨迹... 为剖析机构改革历程中城市应急组织的协同关系,首先,以西安市24部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为数据样本,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分析参与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处置和救助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状态;然后,从时序视角探究网络结构的动态变化轨迹,判定密度、集中度、平均距离等指标特性;最后,以“核心度-限制度”二维框架划分机构角色,从机构特征、功能定位、组建模式3个维度分析机构角色变迁历程;采用迭代相关收敛(CONCOR)算法和E-I指数分析法刻画网络治理结构的内在逻辑和组织关系的演进趋势。结果表明:经过机构改革,应急组织协同网络集中度由0.5776增至0.7235,表明网络结构由多主体松散协作的离散型网络,转变为以市应急管理局为核心的紧密型网络;机构最高核心度由0.342增至0.369,最低限制度由0.166降至0.087,表明演变趋势呈现出指挥职责统一化的特点;网络组织遵循核心-边缘的治理结构,核心组织与边缘组织的界限日益清晰与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城市应急组织 协同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法(SNA) 应急预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岩体结构面动力特性与致灾效应研究进展
18
作者 单仁亮 柏皓博 +4 位作者 孙鹏 李泳臻 吴浩田 肖圣超 窦浩宇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1,共21页
随着全球资源需求的持续上升,深部地下工程的开发规模不断扩大,面临日益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高地应力环境。这种转变使得深部含结构面岩体的动力特性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为此,首先对结构面的动剪切和动拉压特性进行了系统总结... 随着全球资源需求的持续上升,深部地下工程的开发规模不断扩大,面临日益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高地应力环境。这种转变使得深部含结构面岩体的动力特性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为此,首先对结构面的动剪切和动拉压特性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深入分析了多种因素对结构面动力行为的影响。然后,探讨了结构面效应对岩体动力特性的影响,特别是对岩体动强度和动变形的作用。此外,针对常见的深部动力灾害,如岩爆、大变形和冲击地压,梳理了其触发机制和防治技术,强调了建立有效理论和技术体系的重要性。最后,对未来深部岩体结构面动力特性及动力灾害防控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呼吁结合新兴技术与理论方法,以提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提高工程实践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工程 结构面 动力特性 致灾效应 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滑坡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19
作者 何鑫 罗贺文 +2 位作者 孟照蔚 蒋树 李怡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9-146,共8页
为满足金沙江下游库区防灾减灾、安全运行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工程需求,在对金沙江下游大量滑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应用GIS平台,获取滑坡分布和特征信息,系统性地开展滑坡分布与地貌、构造、岩性、岸坡结构类型等地质要素关联分... 为满足金沙江下游库区防灾减灾、安全运行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工程需求,在对金沙江下游大量滑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应用GIS平台,获取滑坡分布和特征信息,系统性地开展滑坡分布与地貌、构造、岩性、岸坡结构类型等地质要素关联分析,深入探讨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等多方面原因。结果表明:①金沙江下游滑坡主要发育在金沙江干流,以层状岩层顺层滑坡为主,且多为大型和特大型滑坡;②滑坡孕育受多种因素控制,深切河谷地貌为滑坡产生提供了临空条件,层状或互层状软弱岩层为滑坡孕育提供了物质基础,顺向坡为主的岸坡结构类型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环境,断裂和褶皱影响滑坡的空间展布,活动产生的节理裂隙等为滑坡发育提供了结构条件。研究成果揭示了金沙江下游滑坡与地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滑坡的成生机理,可为金沙江下游区域滑坡的识别、监测、演化分析及其工程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分布特征 孕灾因素 滑坡成生机理 金沙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隧道涌水涌砂灾害特征及灾变模式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郑顺华 王迎超 +3 位作者 陈帆 张政 李青理 冯子豪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6,共15页
为了探究地铁施工阶段隧道涌水涌砂灾害特征及灾变模式,统计中国2002—2019年的典型地铁隧道涌水涌砂灾害案例,从灾害发生特征、孕灾环境、致灾因素等方面分析灾害特征.结合灾害源的赋存环境、成因和形态以及工程条件,将地铁隧道涌水涌... 为了探究地铁施工阶段隧道涌水涌砂灾害特征及灾变模式,统计中国2002—2019年的典型地铁隧道涌水涌砂灾害案例,从灾害发生特征、孕灾环境、致灾因素等方面分析灾害特征.结合灾害源的赋存环境、成因和形态以及工程条件,将地铁隧道涌水涌砂致灾构造划分为3类(12型),即大型不良地质体(断层及软弱破碎区型、岩溶及地下河型、层间裂隙带型、风化深槽型、侵入岩脉型、水下含水砂层型)、含水砂层和软土地层(上覆/侵入软土型、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型、富水砂层型、空洞/水囊及淤泥型)、人工地下富水空间(地下输水管线型、充水废弃矿巷及防空洞型).基于土体失稳破坏力学特性,提出3种典型土质围岩地铁隧道涌水涌砂灾变模式,即滑移失效型、破断失效型、渗透失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涌水涌砂 灾害特征 致灾构造 灾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