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tion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oil in continental freshwater lacustrine basin:A case study from Chang 7_(3) sub-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NW China
1
作者 LIU Xianyang LIU Jiangyan +6 位作者 WANG Xiujuan GUO Qiheng Lv Qiqi YANG Zhi ZHANG Yan ZHANG Zhongyi ZHANG Wenx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5年第1期95-111,共17页
Based on recent advancements in shale oil exploration within the Ordos Basin,this study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paleoenvironment,lithofacies assemblages and distribution,depositional mechanisms,a... Based on recent advancements in shale oil exploration within the Ordos Basin,this study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paleoenvironment,lithofacies assemblages and distribution,depositional mechanisms,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oil of fine-grained sediment deposition in continental freshwater lacustrine basins,with a focus on the Chang 7_(3) sub-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The research integrates a variety of exploration data,including field outcrops,drilling,logging,core samples,geochemical analyses,and flume simulation.The study indicates that:(1)The paleoenvironment of the Chang 7_(3) deposi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frequent monsoon events,and a large water depth of freshwater lacustrine basin.The paleogeomorphology exhibits an asymmetrical pattern,with steep slopes in the southwest and gentle slopes in the northeast,which can be subdivided into microgeomorphological units,including depressions and ridges in lakebed,as well as ancient channels.(2)The Chang 7_(3) sub-member is characterized by a diverse array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including very fine sandstone,siltstone,mudstone and tuff.These sediments are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thin interbedded and laminated arrangements vertically.The overall grain size of the sandstone predominantly falls below 62.5μm,with individual layer thicknesses of 0.05–0.64 m.The deposits contain intact plant fragments and display various sedimentary structure,such as wavy bedding,inverse-to-normal grading sequence,and climbing ripple bedding,which indicating a depositional origin associated with density flows.(3)Flum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have successfully replicated the transport processes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density flows.The initial phase is characterized by a density-velocity differential,resulting in a thicker,coarser sediment layer at the flow front,while the upper layers are thinner and finer in grain size.During the mid-phase,sliding water effects cause the fluid front to rise and facilitate rapid forward transport.This process generates multiple“new fronts”,enabling the long-distance transport of fine-grained sandstones,such as siltstone and argillaceous siltstone,into the center of the lake basin.(4)A sedimentary model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hyperpynal flows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highlighting that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flood events and the steep slope topography in this area are primary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pynal flows.(5)Sandstone and mudstone in the Chang 7_(3) sub-member exhibit micro-and nano-scale pore-throat systems,shale oil is present in various lithologies,while the content of movable oil varies considerably,with sandstone exhibiting the highest content of movable oil.(6)The fine-grained sediment complexes formed by multiple episodes of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associated with density flow in the Chang 7_(3) formation exhibit characteristics of“overall oil-bearing with differential storage capacity”.The combination of mudstone with low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TOC)and siltstone i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favorable exploration target at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grained sedimentation density flow mode flum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Chang 7_(3)sub-memb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shale oil Ordos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淡水湖盆细粒沉积成因机制及页岩油储集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为例
2
作者 刘显阳 刘江艳 +6 位作者 王秀娟 郭芪恒 吕奇奇 杨智 张岩 张忠义 张文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8,共15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勘探实践进展,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及水槽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开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古环境、岩相组合和分布、沉积成因及页岩油储集特征的系统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勘探实践进展,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及水槽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开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古环境、岩相组合和分布、沉积成因及页岩油储集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长73亚段沉积期研究区古环境整体表现为温暖湿润、梅雨事件频发、水体深度较大的淡水湖盆特征,古地貌呈现西南陡、东北缓的不对称型,可进一步细分为湖底深洼、古沟道、湖底古脊等微古地貌单元。②长73亚段发育一套极细砂岩、粉砂岩、泥页岩、凝灰岩等细粒沉积,垂向多呈薄互层—纹层组合分布,砂岩粒径大多小于62.5μm,单层厚度为0.05~0.64 m,含完整植物碎片,发育波状层理、逆粒序-正粒序组合、爬升沙纹层理等沉积构造,揭示异重流沉积成因。③环形水槽模拟实验再现了异重流搬运过程及沉积特征,主要表现为初期的密度流速差造成头部较厚且粒径较大,上部较薄且粒径偏小的特征;中期滑水作用促使流体头部抬升并向前快速搬运,由此产生的多个“新前端”促使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等细粒砂岩向湖盆中部长距离搬运。④明确了盆地西南部细粒砂质岩以异重流成因为主,指出频繁发育的洪水事件、西南部陡坡地形是异重流发育的主控因素。⑤长73亚段砂岩、泥页岩发育微纳米孔喉系统,不同岩性均含油,但可动油含量差异大,砂岩中可动油含量最大。⑥明确了长73亚段多期异重流砂岩与泥页岩形成的细粒沉积复合体具有“整体含油、差异储集”特征,低TOC泥岩与粉砂岩组合为目前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 异重流 水槽模拟实验 储集特征 长7_(3)亚段 三叠系延长组 页岩油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OW-3D的尾矿库逐渐溃坝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火坤 梁萱 +2 位作者 刘瀚和 唐笑 王建伟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19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为了分析尾矿库逐渐溃坝时溃口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及溃坝后尾砂的淹没范围,基于FLOW 3D软件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水槽内的逐渐溃坝,将计算得出的溃口形态变化数据以及水位数据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数值模拟的... 为了分析尾矿库逐渐溃坝时溃口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及溃坝后尾砂的淹没范围,基于FLOW 3D软件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水槽内的逐渐溃坝,将计算得出的溃口形态变化数据以及水位数据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数值模拟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以某尾矿库为例,利用该数值模型模拟逐渐溃坝,结果表明:尾矿坝溃决时先冲刷溃口底部,而后逐渐向两侧侵蚀,坝体侵蚀断面呈U型分布,随着水量减少,泥沙慢慢沉积,最终稳定,泥沙下泄量约为总泥沙量的31.1%,随着距离的推移,泥沙淤积量沿程减少,下游房屋监测点最大水深15.44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 逐渐溃坝 溃口变化 泥沙淤积 flow-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2020年湟水流域水沙情势变化定量评估及归因
4
作者 马俊清 胡锴星 方祖堃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6,共4页
湟水流域是黄河上游最大支流,受气候变化和水利水保措施的显著影响,湟水流域水沙情势变化出现新特征,评估其变化及驱动因素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采用Pettitt检验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水沙的基本特征,基于河流因子... 湟水流域是黄河上游最大支流,受气候变化和水利水保措施的显著影响,湟水流域水沙情势变化出现新特征,评估其变化及驱动因素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采用Pettitt检验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水沙的基本特征,基于河流因子法定量评估水沙情势变化,使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方法(SCRAQ)定量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沙情势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956-2020年,湟水年径流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年泥沙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以突变点将径流泥沙分为基础期P1(1956-1980年)、变化期P2(1981-2004年)和P3(2005-2020年);P1至P2、P2至P3,湟水径流情势改变评估河流影响因子分别为0.9、1.1,为低度改变;泥沙情势改变评估河流影响因子分别为0.4、0.3,为高度改变;从P1到P2再到P3,气候变化对湟水径流的贡献从13.8%增加到了39.0%,气候变化对湟水泥沙的贡献从2.1%增加到了7.2%,说明在P3时期降水增多主导径流贡献率变化,对于泥沙变化的贡献有限。研究结果可为湟水水利未来水保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沙情势 河流影响因子 湟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1
5
作者 尹虎 屈红军 +3 位作者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5,共11页
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包括相标志、沉积微相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其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 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包括相标志、沉积微相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其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的相标志包括:岩石中常见水平层理、鲍马序列、槽模沟模、滑动与滑塌构造、撕裂屑、泥包砾等沉积构造,含有深水双壳类和鱼类动物化石,粒度概率曲线中悬浮总体含量大且分选差,测井曲线上可见锯齿状、齿化箱形-钟形-指形、泥岩基线等特征。(2)研究区长7物源主要来自东北和南部2个方向,发育深湖—半深湖、湖底扇、浅湖沉积,湖底扇包括浊流和砂质碎屑流2种重力流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重力流主水道、溢流沉积、重力流分支水道、分支水道间、朵叶体等微相。湖底扇主水道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分支水道和朵叶体主要为浊流沉积。(3)研究区长7沉积期,中南部主体发育深湖—半深湖、湖底扇沉积,东北部发育浅湖沉积;其中,东北方向发育4个湖底扇体,南部发育2个湖底扇体,半深湖/浅湖界线呈北西向延伸于延安—甘泉一带。长7^(3)亚段沉积期,深湖—半深湖范围最大,仅局部发育湖底扇;长7^(2)、长7^(1)亚段沉积期,湖底扇逐步增多,深湖—半深湖范围有所缩小,整体呈深湖—半深湖与湖底扇交互沉积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标志 深水沉积 浊流 砂质碎屑流 湖底扇 长7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水库运用对河口尾闾河道出汊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卓媛 夏军强 +1 位作者 宋红波 刘国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2,共6页
为定量研究大型水库运用对河口尾闾河道出汊的影响,以黄河口尾闾段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熵权法的河道出汊阈值确定方法,根据实测水沙资料确定了尾闾河道出汊指标计算公式及相应的河道出汊阈值,在还原无小浪底工程时尾闾段水沙... 为定量研究大型水库运用对河口尾闾河道出汊的影响,以黄河口尾闾段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熵权法的河道出汊阈值确定方法,根据实测水沙资料确定了尾闾河道出汊指标计算公式及相应的河道出汊阈值,在还原无小浪底工程时尾闾段水沙及河槽形态调整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出汊阈值对比分析了有、无小浪底工程时尾闾段发生河道出汊概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河段河相系数和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分别为边界和水沙条件中对河道出汊贡献最大的两个指标;黄河口尾闾段河道出汊阈值为38.16,当出汊指标大于38.16时尾闾段发生河道出汊;小浪底工程运用约束了进入尾闾段的沙量,河道出汊概率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出汊阈值 水沙条件 河床调整 黄河口尾闾段 小浪底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下游“一江三河”平原河网IHA区域分布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可怡 张翔 +2 位作者 李芊芊 闫少锋 李天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5,共9页
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造成的河流水文情势改变会带来水生态系统的变化。由于不同区域的河流水文情势改变各不相同,在区域生态流量的管理中需考虑不同区域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特征,评估水文情势改变对当地水生态系统的影... 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造成的河流水文情势改变会带来水生态系统的变化。由于不同区域的河流水文情势改变各不相同,在区域生态流量的管理中需考虑不同区域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特征,评估水文情势改变对当地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实施具有区域针对性的生态流量管理措施。以汉江下游干流-汉北河-天门河-府澴河区域(“一江三河”地区)为研究区,选取汉江下游干流皇庄、沙洋、仙桃站,“三河”地区隔蒲潭、天门、应城站共6个水文站的长序列日平均流量,分别分析径流突变情况,采用水文变化指标变动范围法(IHA-RVA)比较区域内不同站点在径流突变前后的水文情势变化特征,并结合指标的生态学意义对研究区的生态流量调控提出建议。结果表明:①汉江下游干流于1990年发生径流突变,三河地区于2010年发生径流突变,突变后流量减小,枯水期延长;②研究区6个站点均存在径流变异前后的汛期水文指标变化过大的问题,可能对水生生物,尤其是产漂浮性卵的鱼类繁殖带来不利影响,导致水产资源减少;③汉江下游干流的水文指标正向变化远多于三河地区,中高度变化远少于三河地区,三河地区更多指标偏离适宜范围。研究成果对认识生态流量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具有科学意义,可为生态流量的区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径流突变 空间特征 生态流量 水文变化指标 变动范围法 汉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水地区长6_(3)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
8
作者 车雨恒 魏钦廉 +5 位作者 陈曦 田伟 李小军 张洪军 赵爱彬 唐婧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58-65,共8页
合水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近年来原油勘探的重点区块,在系统分析沉积构造、岩石学特征、结构粒度特征等沉积相识别标志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开展了合水地区长6_(3)重力流沉积类型及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6_(3)油层亚组... 合水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近年来原油勘探的重点区块,在系统分析沉积构造、岩石学特征、结构粒度特征等沉积相识别标志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开展了合水地区长6_(3)重力流沉积类型及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6_(3)油层亚组为湖泊-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半深湖-深湖沉积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浊流沉积、砂质碎屑流、滑塌沉积三种重力流沉积类型;其中砂质碎屑流及浊流为主要控砂微相,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南部区域,为区内有利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 长6_(3)油层亚组 重力流沉积 砂质碎屑流 浊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水沙过程的影响
9
作者 苏柳 韦诗涛 尚文绣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9-1136,共8页
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水沙过程发生明显变化,为量化小浪底水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将研究时段划分为三门峡水库单独运行时段(简称“单库时段”)和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时段(简称“双库时段”),对比2个时段黄河下游水沙过程... 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水沙过程发生明显变化,为量化小浪底水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将研究时段划分为三门峡水库单独运行时段(简称“单库时段”)和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时段(简称“双库时段”),对比2个时段黄河下游水沙过程变化,采用趋势检验、突变点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定量评估小浪底水库在水沙过程变化中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与单库时段相比,双库时段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和利津3个断面小于预警流量的天数减少90%以上,超过2000 m^(3)/s的大流量及关键期高流量脉冲持续时间延长;含沙量降幅超过72%,河道被持续冲刷。其中,小浪底水库通过泄放生态流量、调水调沙等措施,发挥了减少预警天数、增加大流量及高流量脉冲持续时间、年均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量1.58亿t的作用。水沙过程变化提高了生态基流保证率与栖息地稳定性,有利于淡水鱼类多样性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水文情势 泥沙 河道淤积 黄河 梯级水库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嘉鱼河段河床演变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子园 陈静 毛武蓉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7期24-28,45,共6页
嘉鱼河段是长江中游典型的碍航河段之一,需重点关注河床演变特性。根据1970~2021年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全面分析了该河段的冲淤、岸线、河床形态、洲滩深槽等变化,研究该河段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及2006年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以来河床演... 嘉鱼河段是长江中游典型的碍航河段之一,需重点关注河床演变特性。根据1970~2021年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全面分析了该河段的冲淤、岸线、河床形态、洲滩深槽等变化,研究该河段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及2006年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以来河床演变特性。结果表明:自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该河段岸线基本稳定,河床冲刷部位主要在枯水河槽;近些年断面形态逐渐趋于稳定,岸线变化不大;河段内洲滩平面位置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仅在复兴洲尾部左缘、燕窝镇对面江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江心洲;深槽平面位置较为稳定。研究成果可为该河段防洪调度、河道治理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冲淤变化 水沙条件 长江中游 三峡水库 嘉鱼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沙变化条件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变化特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卫红 崔长江 张晓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7,共7页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 ,总结分析了黄河下游 1986年以来水沙变化的主要特点 ,进而着重对水沙变化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的新特点进行了阐述。其特点主要是 :主流摆动幅度减弱 ,支汊、心滩减少 ;河道弯曲程度增加 ,河湾个数增多 ;工...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 ,总结分析了黄河下游 1986年以来水沙变化的主要特点 ,进而着重对水沙变化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的新特点进行了阐述。其特点主要是 :主流摆动幅度减弱 ,支汊、心滩减少 ;河道弯曲程度增加 ,河湾个数增多 ;工程靠溜部位上提下挫现象增多 ,工程上首塌滩严重 ;畸形河湾增加 ;工程脱河和半脱河现象较为严重 ;小水易出险等。从而认识到 ,水沙变化后 ,河势变化更加复杂 ,应深入探讨河势调整的机理 ,并通过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来减弱水沙变化程度 ,同时 ,在一些河势调整剧烈的河段修建能够适应长期中小水河势调整的整治工程是改善不利河势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势 水沙变化 游荡性河道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河势演变规律 被引量:7
12
作者 江恩惠 曹常胜 +1 位作者 曹永涛 申冠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27,共2页
阐述了黄河下游枯水少沙系列、丰水少沙系列河势演变情况,指出了河势演变的特点,并总结了河势演变基本规律:①河势自然演变的程度同来水来沙变幅成正比;②河床的可动性决定河势演变的剧烈程度;③主流线的弯曲系数、弯道半径自上而下呈... 阐述了黄河下游枯水少沙系列、丰水少沙系列河势演变情况,指出了河势演变的特点,并总结了河势演变基本规律:①河势自然演变的程度同来水来沙变幅成正比;②河床的可动性决定河势演变的剧烈程度;③主流线的弯曲系数、弯道半径自上而下呈增大趋势;④河势的演变具有关联性,具体表现为"一弯变、多弯变";⑤主流线有"小水坐弯、大水趋直"的特点;⑥节点及人工边界对河势的演变具有限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水少沙 丰水少沙 河势演变 游荡型河段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江河段水沙条件与主流线特征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亚 李义天 +1 位作者 孙昭华 陈飞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7-83,共7页
荆江河段的主流变化主要表现为弯曲分汊段的主支汊交替及单一弯道段深泓半径的变化,综合考虑两者关系,提出了能描述荆江分汊段及单一弯道段主流线特点的无量纲常数——弯曲特征数r,并针对同一河段分析了汛期平均流量、洪峰变差系数、年... 荆江河段的主流变化主要表现为弯曲分汊段的主支汊交替及单一弯道段深泓半径的变化,综合考虑两者关系,提出了能描述荆江分汊段及单一弯道段主流线特点的无量纲常数——弯曲特征数r,并针对同一河段分析了汛期平均流量、洪峰变差系数、年输沙量及输沙指数等水沙条件变化与主流线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汛期平均流量较小、水流相对饱和度低、来水来沙过程较为均匀使得滩槽高差较小,横断面向宽浅发展,从而减弱河道对水流的约束,弯曲特征数较小,主流顺直;反之主流向弯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水沙条件 水流动力轴线 荆江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段持续淤积及冲刷时平滩河槽形态调整规律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晓娟 夏军强 +1 位作者 李洁 张晓雷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4,共8页
自1986年以来,由于上游来水来沙量不同程度的减少及小浪底水库的运用,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下游河道分别经历了持续淤积和持续冲刷的过程,其平滩河槽形态调整较为显著,尤其在游荡段。利用1986—2012年汛后实测淤积断... 自1986年以来,由于上游来水来沙量不同程度的减少及小浪底水库的运用,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下游河道分别经历了持续淤积和持续冲刷的过程,其平滩河槽形态调整较为显著,尤其在游荡段。利用1986—2012年汛后实测淤积断面资料,统计了各年游荡段汛后28个断面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平滩河宽、水深及面积等)。然后,采用基于对数转换的几何平均结合断面间距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了基于河段尺度的游荡段平滩河槽形态,并分析了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河段平滩河槽形态的调整与汛期及非汛期水沙条件都密切相关,且能与前期4年平均的汛期及非汛期的流量及来沙系数建立经验函数关系。该关系式可反映出流量、来沙系数对平滩河槽形态各参数的不同影响,并有较高的相关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淤积 持续冲刷 水沙条件 平滩河槽形态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定河流域悬移质有效输沙流量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元旭 许炯心 黄河清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3-80,共8页
本文利用无定河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前11年(1959-1969年)的日平均流量和日平均含沙量资料,计算了无定河及其支流共12条河流的有效输沙流量。由于流量之间的不连续性,首先将各站所有的流量分为两组:小流量级和大流量级。将小流量级别的流量... 本文利用无定河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前11年(1959-1969年)的日平均流量和日平均含沙量资料,计算了无定河及其支流共12条河流的有效输沙流量。由于流量之间的不连续性,首先将各站所有的流量分为两组:小流量级和大流量级。将小流量级别的流量分别以该流量级的1、3/4、1/2、1/4标准差为间隔进行分级。对于大流量,如果相邻的流量差在对应的小流量间隔内,将其归为一级。然后计算每级流量的输沙量,最大输沙量对应的流量为有效输沙流量。结果发现风沙区河流的有效输沙流量与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源梁峁沟涧区河流的有效输沙流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在四种分级间隔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源梁峁沟涧区河流的有效输沙流量一般均出现在大洪水流量范围内,风沙区河流的有效输沙流量出现在小流量范围内。流量分级间隔的大小对风沙区河流的有效输沙流量的历时百分比有着较大的影响。不同地貌区域河流有效输沙流量的差异主要与流量过程和含沙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河 有效输沙流量 水流历时 流量分级 流量过程 高含沙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流计算新方法:水文变化的生态限度法 被引量:13
16
作者 董哲仁 赵进勇 张晶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7,共7页
水文变化的生态限度框架(ELOHA)是环境流理论最新成果。ELOHA要求对河流按照水文情势特征进行分类,相同类型河流的水文—生态关系具有相似性。ELOHA还要求对开发前后水文情势变化进行分析,计算现状水文条件与基准水文条件的偏离程度。EL... 水文变化的生态限度框架(ELOHA)是环境流理论最新成果。ELOHA要求对河流按照水文情势特征进行分类,相同类型河流的水文—生态关系具有相似性。ELOHA还要求对开发前后水文情势变化进行分析,计算现状水文条件与基准水文条件的偏离程度。ELOHA提出了水文情势变化预期生态响应的若干假定,总结了一套为建立水文—生态关系采用的生态指标。在建立大型水文和生物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拟合水文—生态函数关系。最后,各利益相关者对水文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认定可以接受的生态风险水平,再依据水文—生态曲线,确定环境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流评价 水文变化的生态限度 生态指标 水文情势改变 生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作用下泥沙对磷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吉飞 李志伟 赵汗青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2,共7页
为了研究水动力作用下泥沙对磷的吸附规律,在加长型环形水槽中进行不同流速、初始磷质量浓度及含沙量条件下泥沙对磷的吸附以及磷在水深方向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加长型环形水槽内试验段流速的垂向分布满足对数规律。溶解性活性磷... 为了研究水动力作用下泥沙对磷的吸附规律,在加长型环形水槽中进行不同流速、初始磷质量浓度及含沙量条件下泥沙对磷的吸附以及磷在水深方向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加长型环形水槽内试验段流速的垂向分布满足对数规律。溶解性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在水深方向非均匀分布,中部水深处磷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流速影响下的吸附规律取决于水相磷质量浓度:磷质量浓度较低时,流速越大对应的单位泥沙吸附量越小;磷质量浓度较高时,流速越大对应的吸附量就越大。泥沙质量浓度越小,初始磷质量浓度越大,单位质量泥沙对磷的吸附量越大。一阶、二阶动力学方程能够更好地表征淮河泥沙的吸附行为。伴随着泥沙沉降,水体磷质量浓度先增大、后降低,且在沉降0.25 h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作用 悬沙 加长型环形水槽 水流流态 吸附-沉降试验 淮河泥沙吸附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治理思考 被引量:7
18
作者 齐璞 孙赞盈 +1 位作者 茹玉英 王开荣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2-19,共8页
:由于黄河水沙条件的不利变化,黄河下游出现了小水大灾和长期断流,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经验的局限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从黄河下游河道输沙、防洪和水资源充分利用出发,小浪底水库应采取泥沙多年调节的运用方式,枯水、平水年... :由于黄河水沙条件的不利变化,黄河下游出现了小水大灾和长期断流,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经验的局限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从黄河下游河道输沙、防洪和水资源充分利用出发,小浪底水库应采取泥沙多年调节的运用方式,枯水、平水年蓄水拦沙运用,丰水年洪水期集中泄空冲刷产生高含沙洪水,塑造窄深河槽,改造高村以上宽浅河道,利用窄深河槽输送较高含沙洪水入海,经多方案计算结果比较分析表明上述方案减淤效益显著,并可大量节省输沙用水,使黄河的水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为了防止高村以上宽河段在清水冲刷期造成滩地坍塌,应加强宽河整治,使其形成窄槽宽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窄槽宽滩 输水输沙 黄河 河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江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文献 赵瑞超 +1 位作者 付体江 古今用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1-78,共8页
为对乌江流域水文变化趋势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力进行分析,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和累积曲线等方法研究了乌江武隆站1965~2017年输沙量、径流量、降水量及其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定量计算了乌江流域... 为对乌江流域水文变化趋势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力进行分析,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和累积曲线等方法研究了乌江武隆站1965~2017年输沙量、径流量、降水量及其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定量计算了乌江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输沙量与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并通过河流影响因子法(River Impact,RI)对乌江水沙情势改变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江流域径流量、降水量、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输沙量的下降幅度最为显著。导致径流量和输沙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分别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乌江流域径流量发生轻度改变而输沙量发生严重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情势 水文改变度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 乌江流域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宜枝河段平滩河槽形态调整对来水来沙的响应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美蓉 夏军强 +1 位作者 邓珊珊 许全喜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9,共6页
三峡工程运用后,受上游来沙减少及水库拦沙影响,下泄沙量急剧减少,坝下游宜枝河段发生显著冲刷,平滩河槽形态也相应调整。由于宜昌及宜都河段在河型、河床组成上略有不同,且不同断面的河槽形态沿程变化较大,故采用基于河段平均的方法,... 三峡工程运用后,受上游来沙减少及水库拦沙影响,下泄沙量急剧减少,坝下游宜枝河段发生显著冲刷,平滩河槽形态也相应调整。由于宜昌及宜都河段在河型、河床组成上略有不同,且不同断面的河槽形态沿程变化较大,故采用基于河段平均的方法,分别计算了这两河段2002-2013年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两河段的平滩河宽总体变化很小;但宜昌段平滩水深约增加1.3m,而宜都段平均冲深达2.9m;两河段的平滩面积均呈持续增加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河段尺度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与前5年平均的汛期水流冲刷强度之间的经验关系,用于预测该河段平滩河槽形态的调整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滩河槽形态 水沙条件 宜枝河段 河床调整 三峡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