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北印度洋半日潮波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恩灵 郑清丹 +3 位作者 陈长霖 王智祖 王帅 左军成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共14页
本文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的海平面变化相关数据,计算得到2100年相较于2020年东北印度洋在低排放(SSP1-2.6)和高排放(SSP5-8.5)情景下的海平面变化值。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海洋... 本文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的海平面变化相关数据,计算得到2100年相较于2020年东北印度洋在低排放(SSP1-2.6)和高排放(SSP5-8.5)情景下的海平面变化值。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建立起同时满足东北印度洋在近岸和大洋中模拟精度和计算效率要求的潮波模型,对当前和未来海平面变化之后的东北印度洋潮波进行模拟,分析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北印度洋及其内部的孟加拉湾顶部、马达班湾和马六甲海峡北部等重要海区的M_(2)、S_(2)半日分潮潮波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分潮受不同排放情景下海平面变化幅度不同的影响,振幅和迟角变化幅度不同,在高排放情景下M_(2)和S_(2)分潮振幅变化最大值分别可达52.26 cm和28.59 cm;低排放情景下M_(2)和S_(2)分潮振幅变化最大值分别为39.07 cm和23.34 cm;振幅和迟角变化均呈现高排放情景下的变化幅度大于低排放情景的特征。不同分潮在同一排放情景下的振幅和迟角变化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M_(2)、S_(2)两分潮振幅在6°N以北的大部分海区减小,仅在小部分近岸河口等浅水海区存在明显增大趋势,而在6°N以南的海域呈现增大-减小交错分布的空间形态;深水海区振幅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远小于浅水海区,变化幅度明显小于近岸浅水海区;M_(2)分潮振幅变化幅度大于S_(2)分潮;在分潮迟角变化上,2个主要半日分潮迟角变化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在深水大洋区变化幅度基本不超过1°,而在孟加拉湾顶部等近岸浅水海区变化较为明显,迟角在孟加拉湾顶部和马六甲海峡北部呈减小趋势,在马达班湾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印度洋 海平面长期变化 FVCOM 潮波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上升导致潮波系统变化的机理(Ⅰ)--基于理论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于宜法 郭明克 +1 位作者 刘兰 颜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7-526,共10页
基于沿海峡相反方向传播的Kelvin波,导出了因海平面上升导致潮位振幅和位相变化的特征函数。这2个特征函数有一定的空间分布模式,可反映出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潮位振幅和位相的变化哪儿是正,哪儿是负。文中计算了海平面上升1 m所引起... 基于沿海峡相反方向传播的Kelvin波,导出了因海平面上升导致潮位振幅和位相变化的特征函数。这2个特征函数有一定的空间分布模式,可反映出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潮位振幅和位相的变化哪儿是正,哪儿是负。文中计算了海平面上升1 m所引起的潮位振幅和位相的变化值。可以看出:对于一个给定的角速率ω来说,正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值的平均值和负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绝对值的平均值ω随纬度φ的增加而减小,而对于一个给定的地理纬度φ来说,正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值的平均值和负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绝对值的平均值随ω的增大而增大。在矩形海湾满足边界条件的解当中,Kelvin波占主导地位,因此,2个特征函数能够用来描述矩形海湾和某些实际海湾中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旋转潮波系统变化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LVin 海平面上升 变化的特征函数 海湾中潮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岸线地形变化对潮波系统和潮流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孟云 娄安刚 +1 位作者 刘亚飞 张栋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101,共8页
采用有限体积近岸海洋模型FVCOM,基于渤海2004和2014年的岸线地形数据,构建渤海2个年份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式;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渤海岸线地形变化对潮波系统和潮流性质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岸线地形变化后,半日分潮潮时在... 采用有限体积近岸海洋模型FVCOM,基于渤海2004和2014年的岸线地形数据,构建渤海2个年份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式;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渤海岸线地形变化对潮波系统和潮流性质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岸线地形变化后,半日分潮潮时在渤海湾、莱州湾和渤海中部东南海域提前,在辽东湾和渤海中部西北海域滞后;振幅在渤海湾及辽东湾增大,在莱州湾及渤海中部减小;位于秦皇岛和黄河口的半日分潮无潮点位置分别向西南和东南方向移动。渤海绝大部分海域全日分潮潮时提前,振幅增大,位于渤海海峡的全日潮无潮点位置向东移动。潮流性质系数在莱州湾增大,在渤海其他大部分海域减小,渤海规则半日潮流海区范围略有增加,不规则半日潮流海区范围相应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波系统 潮流性质 岸线变化 渤海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上升导致渤、黄、东海潮波变化的数值研究Ⅱ——海平面上升后渤、黄、东海潮波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4
作者 于宜法 刘兰 郭明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4,共8页
采用球面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利用开边界强迫水位条件和考虑天体引潮力,对海平面上升后渤、黄、东海的潮波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权威性的IPCC报告和论文,选取丁模拟过程所需的海平面上升量。模拟包括19个理论系数最大的分潮波。根... 采用球面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利用开边界强迫水位条件和考虑天体引潮力,对海平面上升后渤、黄、东海的潮波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权威性的IPCC报告和论文,选取丁模拟过程所需的海平面上升量。模拟包括19个理论系数最大的分潮波。根据模拟结果绘制了分潮同潮图,并与现有分潮的同潮图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海平面上升后的分潮同位相线相对于现有的分潮同位相线沿逆时针方向发生偏转,海平面上升后的分潮无潮点的位置相对_}二现有分潮无潮点的位置发生偏移,海平面上升后的分潮振幅与现有分潮振幅之差有一定的分布模式。从利用模拟结果推算的主要潮位极值可以看出:海平面上升1m后。有些地方的天文最高潮位升高量可达12~16cm,海图深度基准面降低量可达10~1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数值模拟 海平面上升后的潮波 潮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矩形海湾模型的泰国湾潮汐潮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頔 方国洪 +1 位作者 滕飞 崔欣梅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5-477,共13页
基于推广后Taylor解新建双矩形海湾模型,加入摩擦及开边界强迫,给出泰国湾的一种理论模型。模型良好地再现泰国湾K1和M2分潮的潮汐特征,并给出K1和M2分潮的潮流及潮能通量密度分布图。模型揭示了Kelvin波和Poincaré波在泰国湾潮波... 基于推广后Taylor解新建双矩形海湾模型,加入摩擦及开边界强迫,给出泰国湾的一种理论模型。模型良好地再现泰国湾K1和M2分潮的潮汐特征,并给出K1和M2分潮的潮流及潮能通量密度分布图。模型揭示了Kelvin波和Poincaré波在泰国湾潮波形成中的贡献。针对M2分潮设计了2组敏感性实验,证明曼谷湾对于泰国湾湾顶无潮点的存在及位置起到关键作用;开边界迟角向西滞后是湾口附近顺时针旋转潮波系统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矩形海湾模型 Taylor问题 泰国湾 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河口二维泥沙有限元数学模型及应用(Ⅱ)——潮流和泥沙输运沉积过程模拟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东风 张修忠 +2 位作者 韩巧兰 程义吉 陈梅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4-291,共8页
利用多沙黄河河口潮波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通过典型时刻近海海区潮汐、河口口门河道、河海流场、含沙量、河床变形和海底等值线等图形对入海河口海域潮汐和潮流海洋动力特性、入海泥沙运动扩散输移规律、河口拦门沙形状、形成过程、... 利用多沙黄河河口潮波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通过典型时刻近海海区潮汐、河口口门河道、河海流场、含沙量、河床变形和海底等值线等图形对入海河口海域潮汐和潮流海洋动力特性、入海泥沙运动扩散输移规律、河口拦门沙形状、形成过程、泥沙冲淤和海底地形变化进行了分析,这些都与实测资料和遥感图像的分析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二维潮波泥沙数学模型 潮流 潮汐 泥沙运动 海底冲淤变化 过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填海工程对澳门地区及附近海域水动力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功瑾 罗小峰 +1 位作者 路川藤 徐刘宇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43,共10页
基于长序列潮位资料,采用调和分析和MK检验方法分析了澳门水域及附近海域历史潮波特性,并建立大范围二维潮流数学模型,以珠澳人工岛及澳门新城A区等大型工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澳门及附近海域水动力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澳... 基于长序列潮位资料,采用调和分析和MK检验方法分析了澳门水域及附近海域历史潮波特性,并建立大范围二维潮流数学模型,以珠澳人工岛及澳门新城A区等大型工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澳门及附近海域水动力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澳门地区站的年平均高、低潮位在2005—2008年间发生突变,与岸线变化强度的增大存在直接关系;随着澳门围填海强度逐渐减弱,浅水影响系数逐渐减小,涨落潮历时差逐渐减小;1986—2019年间澳门水域潮位变化幅度较小,十字门水道附近涨落潮历时比由1.16增加至1.19,澳门地区水域涨落潮不对称现象由上游向外海逐渐减小。围填海工程导致澳门水道潮量减小,涨落急流速普遍减小,澳门地区新城A区人工岛及珠澳口岸工程附近产生雍水现象,流速亦呈减小趋势;围填海工程使得澳门岸线由曲折变为平缓,使得澳门水域内余流略微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波变形 围填海工程 人类活动 人工岛 调和分析 岸线变化 澳门水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升降对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宜法 刘兰 +1 位作者 郭明克 颜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9-838,共10页
利用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预测了渤黄东海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值。该模型考虑了温室效应和地壳升降。根据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和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数值模拟了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变化。结果显示,半日分潮(M2,S2)的振幅变化ΔH(或位相变化Δg)... 利用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预测了渤黄东海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值。该模型考虑了温室效应和地壳升降。根据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和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数值模拟了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变化。结果显示,半日分潮(M2,S2)的振幅变化ΔH(或位相变化Δg)有相似的正负分布模式,全日分潮(K1,Q1)的也是如此。考虑和不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得到的正负分布模式,在黄海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别,那是由于在黄海存在一个范围很广的海平面变化年速率为负的区域所致。在我国沿岸主要站点,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获得的主要分潮振幅与不考虑的相比,其中M2分潮的差别最大,其差值范围为-1.8~3.3 cm。在主要站点,利用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获得的调和常数计算所得的海图深度基准面、最高和最低天文潮位,与利用原调和常数计算所得的相比,海图深度基准面的变化范围为-12.4~14.6 cm,最高天文潮位的变化范围为-11.7~13.0 cm,最低天文潮位的变化范围为-11.9~10.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 地壳升降 海平面上升 潮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潮区界上界河槽浅层沉积结构探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家豪 周丰年 +4 位作者 程和琴 郑树伟 吴帅虎 石盛玉 徐韦 《海洋测绘》 CSCD 2017年第4期76-78,82,共4页
研究地层沉积结构是认识河流变迁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潮区界作为河流物质和能量传输的关键界面之一,于2015年洪季,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对长江潮区界上界河段河槽浅地层结构进行了"覆盖式"探测。结果表明:长江潮区界上界河段河槽... 研究地层沉积结构是认识河流变迁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潮区界作为河流物质和能量传输的关键界面之一,于2015年洪季,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对长江潮区界上界河段河槽浅地层结构进行了"覆盖式"探测。结果表明:长江潮区界上界河段河槽床面发育了大量沙波,尺度较大,陡坡明显朝向下游;崇文洲下游两侧水道中沙波发育较少,尺度也较小;浅层沉积结构显示该河段部分河槽床面以下存在4处不同形态的地质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结构 浅地层剖面仪 潮区界 沙波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岸线及水深变化对水动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0
作者 董娇娇 孙健 +3 位作者 陈燕珍 刘长根 马慧敏 刘春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6-687,共12页
为探究渤海岸线及水深变化对水动力的影响,基于Delft3D水动力学模型,选用2003年和2015年作为围填海前后的典型年份,建立了围填海前后岸线及水深条件下的渤海三维水动力模型,并对水动力场进行了模拟。通过对围填海前后潮波和潮余流的分析... 为探究渤海岸线及水深变化对水动力的影响,基于Delft3D水动力学模型,选用2003年和2015年作为围填海前后的典型年份,建立了围填海前后岸线及水深条件下的渤海三维水动力模型,并对水动力场进行了模拟。通过对围填海前后潮波和潮余流的分析,得到了岸线及水深变化对渤海水动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填海后,岸线及水深变化会对渤海主导分潮M2分潮产生较大影响,秦皇岛附近无潮点向西北方向偏移,渤海海域M2分潮振幅总体减小;潮致余流场受岸线及水深变化影响较大,其中渤海湾曹妃甸港南部形成复杂的涡流,沿岸海域余流增大;滨海新区附近形成多个小范围环流,且天津港到黄骅港北部沿岸海域2015年余流比2003年增加3~5 cm/s;黄骅港南部形成一个逆时针环流,并且该处余流减小2~5 cm/s。辽东湾辽河口附近由于水深增加导致余流减小2~7 cm/s。莱州湾黄河口附近的逆时针环流向东南方向移动,黄河口北部余流略有减小,东南部余流明显增大,增加量最多能达到9 cm/s。刁龙嘴南侧顺时针环流减小,北侧顺时针环流增大4~9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岸线变化 水深变化 潮余流 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潮位变化的岸基式波浪能发电装置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圣冠 顾煜炯 +1 位作者 王兵兵 李佳佳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3-726,共4页
海洋波浪能是一种清洁环保且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在当今能源短缺的情况下,作为绿色能源的海洋波浪能,其开发利用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文章提出了一套自适应潮位变化的岸基式波浪能发电装置,此装置靠岸布置发电机组,蓄能器、发电机等重要设... 海洋波浪能是一种清洁环保且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在当今能源短缺的情况下,作为绿色能源的海洋波浪能,其开发利用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文章提出了一套自适应潮位变化的岸基式波浪能发电装置,此装置靠岸布置发电机组,蓄能器、发电机等重要设备直接设于岸基之上,规避了搭建海洋平台的安全隐患,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同时对相关部分进行了专门设计,在绝大部分依靠自身能量的前提下,实现了发电装置自适应潮位变化的功能。工程试验表明,该发电装置的安全稳定性高、单元发电成本低、系统独立性强,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能 发电装置 潮位变化 升降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潮波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维 毛晨浩 +3 位作者 顾一凡 蒋茗韬 倪云林 梁慧迪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19,共8页
感潮河段同时受到径流和潮汐作用,海平面上升导致外海的潮汐动力增强,会对近岸感潮河段造成影响。文章通过MIKE 21建立长江下游水域水动力数学模型,基于大通站的径流数据计算分析海平面分别上升0.5 m、1 m和2 m对长江芜湖至入海口感潮... 感潮河段同时受到径流和潮汐作用,海平面上升导致外海的潮汐动力增强,会对近岸感潮河段造成影响。文章通过MIKE 21建立长江下游水域水动力数学模型,基于大通站的径流数据计算分析海平面分别上升0.5 m、1 m和2 m对长江芜湖至入海口感潮河段潮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海平面上升对感潮河段潮位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入海口至徐六泾上游约35 km处、徐六泾上游约35 km处至潮区界两段。对潮流的影响可分为入海口至徐六泾下游约50 km处、徐六泾下游约50 km处至潮流界两段。②在海平面上升0.5 m、1.0 m及2.0 m情形下,受影响河段平均潮位增量明显小于海平面增量,降低幅度受径流和位置影响较大。径流越大,影响范围越靠近内陆,海平面上升对潮位的影响就越低。③潮差变化与海平面变化呈正相关,上游河段受径流影响较大,而河口区域基本不受径流影响。河段潮流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流速主要呈增大趋势,受影响河流的长度由径流强度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21 长江感潮河段 海平面上升 潮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