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杏仁核脑区(CeA)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及其受体CCR2在慢性炎症性疼痛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董玉林 曹德利 +2 位作者 张志军 高永静 倪衡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61,100,共6页
目的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小鼠慢性炎症性疼痛模型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其受体CCR2在杏仁核脑区(the central nucleus of the amygdala,CeA)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小鼠慢性炎症性疼痛模型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其受体CCR2在杏仁核脑区(the central nucleus of the amygdala,CeA)中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定位情况。方法足底皮下注射CFA 20μL,制作慢性炎症性疼痛模型,用行为学方法检测小鼠的机械性刺激缩爪阈值和热刺激缩爪潜伏期的变化;用real-time PCR法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eA中MCP-1/CCR2mRNA的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eA中CCR2蛋白的表达变化;选择CFA 7天组,用免疫荧光染色来观察CeA中MCP-1/CCR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双标染色来定位表达MCP-1/CCR2的细胞类型。结果造模1h后小鼠同侧后爪机械性缩爪阈值和热缩爪潜伏期显著降低(P<0.001),并能维持7天以上;造模1天后,CeA中MCP-1mRNA表达量增加(P<0.05),7天达高峰(P<0.01),一直持续到14天(P<0.05);CCR2mRNA从造模6h起表达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eA中CCR2蛋白在造模后各个时间点均有表达上调,7天达高峰(P<0.01),一直持续到14天(P<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FA 7天组CeA中MCP-1/CCR2蛋白的表达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均有增加,而且荧光双标染色显示MCP-1/CCR2蛋白主要与神经元核标记物(NeuN)共标。结论足底皮下注射CFA能诱导小鼠产生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CeA中MCP-1/CCR2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且均在神经元表达,提示该部位表达增加的MCP-1/CCR2可能参与炎症性疼痛的维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炎症性疼痛 杏仁核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 小鼠 完全弗氏佐剂(C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持续运动对中央杏仁核c-fos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安民 王根深 +1 位作者 于芳 胡淑萍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持续运动对中央杏仁核(CeA)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只)和持续运动组(n=25只)。建立大鼠持续游泳运动模型,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CeA中c-fos阳性神经元细胞表达的变化(即c... 目的:观察大鼠持续运动对中央杏仁核(CeA)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只)和持续运动组(n=25只)。建立大鼠持续游泳运动模型,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CeA中c-fos阳性神经元细胞表达的变化(即c-fos蛋白表达变化),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和统计学软件进行图像和数据分析。结果:持续运动后即刺组大鼠CeA中c-fos阳性细胞表达密度较小,呈分散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后30min、120min、240min,大鼠CeA中c-fos阳性细胞表达密度相对较高,呈分散型,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后60min,大鼠CeA中c-fosf阳性细胞数密度最大,c-fos表达达到峰值(P<0.01)。结论:持续运动对大鼠CeA中c-fos蛋白表达有影响,具有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运动 中央杏仁核 C-FOS蛋白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杏仁核生长抑素阳性神经元参与小鼠急性痒和慢性痒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怡 饶茜 +2 位作者 荆雪 金鑫 米志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55-261,共7页
目的:观察急性痒和慢性痒小鼠中央杏仁核(CeA)内生长抑素(SST)阳性神经元的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在小鼠颈背部皮内注射组胺(His)或氯喹(CQ)建立急性痒模型;应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建立接触性皮炎慢性... 目的:观察急性痒和慢性痒小鼠中央杏仁核(CeA)内生长抑素(SST)阳性神经元的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在小鼠颈背部皮内注射组胺(His)或氯喹(CQ)建立急性痒模型;应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建立接触性皮炎慢性痒模型。进一步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别观察急性和慢性痒小鼠CeA内SST阳性神经元的激活情况。结果:对照组小鼠30 min内抓挠次数为(16.33±5.13)次;His组小鼠30 min内抓挠次数为(110.66±22.00)次;CQ组小鼠30 min内抓挠次数为(120.33±19.50)次。急性痒模型组小鼠抓挠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CP模型组小鼠搔抓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搔抓次数(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急性痒状态下,对照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3.1±0.99)%;His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20.23±1.76)%;CQ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19.90±2.58)%;在慢性痒状态下,对照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3.73±2.05)%;DCP组CeA内SST/FOS双标神经元占SST阳性神经元的(23.93±4.02)%。结论:急性和慢性痒状态下,小鼠CeA内SST阳性神经元激活,为CeA内SST阳性神经元参与痒觉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杏仁核 生长抑素 急性痒 慢性痒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