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2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ata-driven modeling on anisotropic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rain tissue with internal pressure
1
作者 Zhiyuan Tang Yu Wang +3 位作者 Khalil I.Elkhodary Zefeng Yu Shan Tang Dan Pe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5-65,共11页
Brain tissue is one of the softest parts of the human body,composed of white matter and grey matter.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brain tissue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regulating brain morphology and brain function... Brain tissue is one of the softest parts of the human body,composed of white matter and grey matter.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brain tissue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regulating brain morphology and brain function.Besides,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and various brain diseases are also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brain's mechanical properties.Whether white matter or grey matter,brain tissue contains multiscale structures composed of neurons,glial cells,fibers,blood vessels,etc.,each with differ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As such,brain tissue exhibits complex mechanical behavior,usually with strong nonlinearity,heterogeneity,and directional dependence.Building a constitutive law for multiscale brain tissue using traditional function-based approaches can be very challenging.Instead,this paper proposes a data-driven approach to establish the desired mechanical model of brain tissue.We focus on blood vessels with internal pressure embedded in a white or grey matter matrix material to demonstrate our approach.The matrix is described by an isotropic or anisotropic nonlinear elastic model.A representative unit cell(RUC)with blood vessels is built,which is used to generate the stress-strain data under different internal blood pressure and various proportional displacement loading paths.The generated stress-strain data is then used to train a mechanical law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o predict the macroscopic mechanical response of brain tissue under different internal pressures.Finally,the trained material model is implemented into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to predict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a whole brain under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distributed body forces.Compared with a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that employs a reference material model,our proposed approach greatly reduces the computational cost and improves modeling efficiency.The predictions made by our trained model demonstrate sufficient accuracy.Specifically,we find that the level of internal blood pressure can greatly influenc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determine the possible related damage behavi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ta driven Constitutive law ANISOTROPY Brain tissue internal press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scaling laws of cabin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internal blast loading: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被引量:2
2
作者 Xian-ben Ren Zhi-xin Huang +4 位作者 Yong-bo Jiang Zi-hao Chen Xiao-fei Cao Tian Zhao Ying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811-822,共12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caling cabin structures under internal blast loading.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modify the similar relati...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caling cabin structures under internal blast loading.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modify the simi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aled-down model and the prototype of the cabin structures under internal blast loading.According to the Hopkinson’s scaling law,three sets of cabin structure models with different scaling factors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explosive masses were designed for the experimental study.The dynamic de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models was recorded by a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imaging correlation(DIC)method and a 3D scanning technology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deformation modes of the specimen.In addition,a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scaling law.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nal deflection-to-thickness ratio wa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odel size despite of the similar trend of their deformation processes.The reason for this inconsistency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scaling law and a modified formula considering of the effects of size and strain-rate was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blast Cabin structure Scaling law Experimental study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私国际法”和“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考证 被引量:2
3
作者 鲁世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国际私法学科的中英文名称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中文名称"私国际法"和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就是两例。将"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直译为中文"私国际法",违反了术语系统性和... 国际私法学科的中英文名称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中文名称"私国际法"和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就是两例。将"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直译为中文"私国际法",违反了术语系统性和一致性的特点,也不符合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句法结构和篇章结构的差异。将德文"Internationalen Privatrechts"直译为英文"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违反了术语国际性和一致性的特点。所以,该学科的英文名称应为"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也应中译为"国际私法";同时,取消中文名称"私国际法"和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私法 私国际法 internationalPrivatela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治理区域主义路径下国际海洋法治之变革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志文 熊奕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9,共15页
随着传统全球治理遭遇失灵困境,区域主义逐渐成为化解治理危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新路径。国际海洋法治价值亦随之衍化,海洋法治秩序观的“自由-安全”结构发生偏移,合作观中的“民主”与“私益”理念引发碰撞,责任观层面的“共同”... 随着传统全球治理遭遇失灵困境,区域主义逐渐成为化解治理危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新路径。国际海洋法治价值亦随之衍化,海洋法治秩序观的“自由-安全”结构发生偏移,合作观中的“民主”与“私益”理念引发碰撞,责任观层面的“共同”与“区别”原则呈现等价表达。价值震荡内源于范式转变,海洋条约法治理在区域治理能力的提升过程中,汲取“分区”模式与“综合管理”模式的制度特色,实现“再分区化”转型;海洋习惯法治理受区域理念趋同的心理要素影响,部分旧有习惯法效力局部淡化,而时代性的新兴习惯法蓬勃兴起;海洋软法治理凭借成本与价值上的说服力,在区域协调中不断扩展。在此变局之中,中国迎来国际海洋法治身份转变契机,宜依循自区域至全球的路径,主动引领全球治理改革与国际海洋法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区域主义路径 海洋法治 区域条约 特殊国际习惯法 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之反思——以诉讼标的论争为线索 被引量:3
5
作者 袁中华 《政法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7,共14页
从诉讼标的论争可以发现,传统的新说及旧说具有鲜明的概念法学特征,而相对说则具有明显的论题学倾向。概念法学重视外部体系而忽视价值问题,论题学重视价值而忽视了法规范的拘束以及法体系的意义,而当下主流的评价法学则通过倡导价值导... 从诉讼标的论争可以发现,传统的新说及旧说具有鲜明的概念法学特征,而相对说则具有明显的论题学倾向。概念法学重视外部体系而忽视价值问题,论题学重视价值而忽视了法规范的拘束以及法体系的意义,而当下主流的评价法学则通过倡导价值导向思维和内部体系建设,从而能致力于正当的裁判和正当的法秩序。对此,在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上应当坚持评价法学,从而既能恰当处理外部体系从而达致法概念、法规则层面的统一、协调,又能恰当处理内部体系从而实现价值层面的妥当性。由此,在诉讼标的问题上,一方面需要去区分概念性和功能性的诉讼标的,并辅之以诉的合并、争点效等规则的建构;另一方面则需要贯彻纠纷的一次性解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程序保障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 诉讼标的 评价法学 内部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供应链合规规则的国际法边界与中国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沈伟 陈徐安黎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4,共13页
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在被引入企业供应链合规管理中,各国(地区)以强制性立法的方式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使企业进行供应链可持续风险调查和合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非歧视原则和禁止数量限制规则... 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在被引入企业供应链合规管理中,各国(地区)以强制性立法的方式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使企业进行供应链可持续风险调查和合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非歧视原则和禁止数量限制规则为可持续供应链合规规则划定了一般边界,一般例外中的“公共道德”例外为各国(地区)开展可持续供应链合规提供政策空间,但需要满足必要性、非歧视、非实质性限制等条件。部分可持续供应链合规规则可能被异化或滥用为经济制裁工具,中国可利用WTO规则施加规则约束和舆论约束,并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等反制裁工具加以反制。合理的可持续供应链合规规则有利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供应链可持续治理的发展方向,中国企业应积极应对和遵守没有国际违法性的可持续供应链合规规则,从溯源管理、透明度管理、风险分担等维度开展供应链合规管理,避免违规或制裁风险。中国以行业标准为主体的可持续供应链合规规则体系可以充分反映行业需求,减少违反国际法的风险,为可持续供应链合规的多样化展开贡献了中国经验。未来中国可以在遵守国际法的前提下,推动可持续供应链合规的全球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合规 可持续发展 ESG 反制裁 国际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体与程序之维下的配偶财产利益保护——以夫妻共同财产处分及夫妻债务清偿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汪洋 姜惠雯 《交大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83,共17页
配偶财产利益受损的典型场景是夫妻一方单独处分共同财产及将共同财产用于夫妻债务清偿。实体法上,当夫妻一方以低价或无偿方式处分共同财产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别适用恶意串通、婚内析产和悖俗无效规则对配偶利益进行救济。当夫妻对... 配偶财产利益受损的典型场景是夫妻一方单独处分共同财产及将共同财产用于夫妻债务清偿。实体法上,当夫妻一方以低价或无偿方式处分共同财产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别适用恶意串通、婚内析产和悖俗无效规则对配偶利益进行救济。当夫妻对外负债时,针对责任财产范围和清偿顺序,应当结合债务产生原因及配偶是否从中获益进行分类。程序法对配偶利益保护的侧重点在于配偶如何参加诉讼。配偶能够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或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并适用《民法典》第1060条和第1064条建立起“主张抗辩再抗辩”的证明责任规范体系。执行程序中,在交易相对人要求移转占有或变更登记共同财产时,配偶只有在非因自己过错、未能参与前诉时,才能提起执行异议,并启动第三人撤销之诉。在债权人要求夫妻一方偿还个人债务或共同债务时,法院无须追加配偶为被执行人,得直接执行共同财产。如果配偶接受夫妻一方转让或赠与特定财产且未完成对外公示时,其在符合特定条件时,配偶持有的财产权可以对抗执行债权,并排除法院强制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归属方案 配偶利益 实体法和程序法双重视角 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债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安执法质量考评机制的运行及其优化
8
作者 李蓉 张文倩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41,共9页
公安执法质量考评作为规范公安执法行为与提升公安执法效能的重要抓手,旨在确保执法活动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有效制约监督执法行为。当下,这一机制面临着考评目标设定失衡,实施机制的有效性不足,考评指标和测量规则的科... 公安执法质量考评作为规范公安执法行为与提升公安执法效能的重要抓手,旨在确保执法活动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有效制约监督执法行为。当下,这一机制面临着考评目标设定失衡,实施机制的有效性不足,考评指标和测量规则的科学性有待提高,考评方法不尽合理,考评结果的应用欠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考评理念的系统性不足、指标考评激励效用递减、程序意义上的考评要求未得到充分满足、反馈信息利用不足等。为了完善公安执法质量考评机制,需要进一步矫正考评目标,以确保执法规范和效果;优化激励机制,激发执法内在动力;科学构建考评指标体系,通过建立信息化监督平台,打通执法监督“最后一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执法 质量考评 公安执法规范化 执法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政策意图与法理分歧
9
作者 沈伟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81,共18页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是近年来国际社会话语表达和外交论辩中频繁出现的表述。美国政府多次以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为由抨击中国,中国政府则以坚持“基于国际法的国际秩序”和“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国际秩序”加以回应。“基...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是近年来国际社会话语表达和外交论辩中频繁出现的表述。美国政府多次以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为由抨击中国,中国政府则以坚持“基于国际法的国际秩序”和“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国际秩序”加以回应。“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作为美国对全球秩序的表达和诉求,在二战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就有出现,并在之后不断发展,在冷战后又有新的变化。破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话语迷思,中国应当继续坚持以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避免与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斗争,团结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全球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 权力体系 规则体系 国际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么继续往下想?——对佩里·安德森教授演讲的回应
10
作者 王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178,共6页
佩里·安德森指出,所谓“国际法”乃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产物,并常为帝国强权所用。认清这一事实后如何接着思考,以回应世界和中国当下的各种思想与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回顾历史,中国第一批现代思想家如王韬、杨度、严复等在倡导向西方... 佩里·安德森指出,所谓“国际法”乃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产物,并常为帝国强权所用。认清这一事实后如何接着思考,以回应世界和中国当下的各种思想与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回顾历史,中国第一批现代思想家如王韬、杨度、严复等在倡导向西方学习时,并未将西方视为文明最优代表,而是充满困惑与矛盾。张君劢、梁启超等则开始重新思考中西文化关系,思想焦点转向“是否有可能改变世界的野蛮规则”,鲁迅、孙中山等则提出避免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变成“兽性爱国者”的方法。现在看来,现代早期中国思想的理想并未完全实现,当今世界仍然呈现“野蛮化”趋势,但越是如此,越不能因他人“野蛮”而放弃追求“文明”和全球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 欧洲中心主义 中国现代思想 丛林法则 全球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之文明?何种标准?——论国际法中“文明标准”的起源、演变与霸权逻辑
11
作者 郑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2,179,共13页
以“文明”为线索来梳理现代国际法的历史并非佩里·安德森的独创,批判性地讨论“文明”的西方中心主义内核也不是他的首倡。但“文明的标准”一文以简洁清晰且强劲有力的笔触向我们揭示了国际法话语体系底层逻辑中的帝国主义和殖... 以“文明”为线索来梳理现代国际法的历史并非佩里·安德森的独创,批判性地讨论“文明”的西方中心主义内核也不是他的首倡。但“文明的标准”一文以简洁清晰且强劲有力的笔触向我们揭示了国际法话语体系底层逻辑中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内核,以及“文明”概念在其中所发挥的整合性作用。通过展示一个披着普世主义外衣的地方性概念如何界定、压制乃至抹杀与之不同的人类群体的独特性,这种批判性工作为创造更加公平的、尊重文化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以多边主义对话机制来营造的进步主义国际秩序打开了想象空间。围绕安德森的演讲及其发表的论文,一方面在批判的层面与他进行对话,补强他的历史叙事中缺失的部分,另一方面也意在补充批判理论有意避开的建构性尝试,并以中国文化传统中固有的文明概念为线索提出一种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 文明的标准 欧洲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安德森叙事”中阅读西方文明内在批判的宝贵潜力
12
作者 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6,178,共11页
英国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通过对西方世界主导的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梳理,不仅告诉我们作为事实概念的某个“文明”是如何界定作为价值概念的“文明”含义的,而且在揭示文明与野蛮辩证法的同时,展示了“讲理”与“不讲理”之... 英国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通过对西方世界主导的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梳理,不仅告诉我们作为事实概念的某个“文明”是如何界定作为价值概念的“文明”含义的,而且在揭示文明与野蛮辩证法的同时,展示了“讲理”与“不讲理”之间的奇特结合。我们只有带着对叙事的讲者语境和听者语境两方面的高度敏感性,才能从这样一个“安德森叙事”中得到尽可能多的阅读收获,并让这种收获去对接为人类创造一种新文明的历史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 文明 讲理 学习 批判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胁迫的话语权之争与国际法规制
13
作者 程卫东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9,共13页
二战后,关于经济胁迫的合法性与国际法规制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比较典型的话语权之争有三次,分别是联合国成立后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胁迫问题上泾渭分明的对立立场,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的石油... 二战后,关于经济胁迫的合法性与国际法规制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比较典型的话语权之争有三次,分别是联合国成立后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胁迫问题上泾渭分明的对立立场,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及发达国家在经济胁迫问题上的立场有选择地松动,以及近年来西方国家在仍坚持广泛使用经济胁迫工具的同时加入反经济胁迫阵营。关于经济胁迫的三次话语权之争主要是各国政治立场、现实主义政治在经济胁迫问题上的反映。随着新一轮关于经济胁迫话语权争论日益激烈及其对经济胁迫与反经济胁迫实践日益产生重大影响,各国有必要调整其话语权之争的思维与策略,只有从斗争的思维转向合作的思维,从单纯的政治立场走向以国际法准则为基础的政治立场,国际社会才能找到真正解决经济胁迫问题的国际法规制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胁迫 话语权 国际法准则 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法视域下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特色及其优化策略探究
14
作者 熊瑛子 胡喆旖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96,F0003,共12页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九章新增“体育仲裁”章,促使我国独立体育仲裁机构建设落到实处。比较国际体育仲裁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体育仲裁实践可知,我国体育仲裁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发展出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研...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九章新增“体育仲裁”章,促使我国独立体育仲裁机构建设落到实处。比较国际体育仲裁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体育仲裁实践可知,我国体育仲裁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发展出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研究表明,中国体育仲裁已形成以国家立法为中心、位阶分明的规范体系;独立仲裁是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该原则通过严格的仲裁员遴选程序、仲裁员监督及赋予仲裁庭独立裁决权来实现;立法鼓励单项体育协会建立内部纠纷解决机制,同时,对于尚无内部纠纷解决机制的协会提供仲裁救济;人民法院在“法律适用错误”等7种情形下可以撤销体育仲裁裁决。建议未来的改革中,中国体育仲裁制度应兼顾服务属性,发展出更多便民、利民措施,以求更为妥善地解决体育领域的纠纷,推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体育仲裁 中立性 受案范围 服务属性 国际体育仲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性叙事和国际法实践
15
作者 沈伟 吴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9,159,160,共16页
国际法普遍性的生成和演变表明,国际法普遍性的叙事塑造了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不平等的自我/他者的权力关系,现有的国际秩序普遍性不足。“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弊端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视角,也是中国通过包容性全球化重... 国际法普遍性的生成和演变表明,国际法普遍性的叙事塑造了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不平等的自我/他者的权力关系,现有的国际秩序普遍性不足。“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弊端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视角,也是中国通过包容性全球化重构国际法普遍性的有效尝试。基于参与主体、交易机制和实现目标,“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全球合作、应对全球挑战,补充和完善了发展、权力转移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中国的实践对建构更为公平、合理的全球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重构国际法话语权的有效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普遍性 包容性 “一带一路”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法律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
16
作者 陈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包含一系列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宪法的核心要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宪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加以...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包含一系列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宪法的核心要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宪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加以研究分析,既有助于从宪法视角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也有利于为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更好开展确立行动指南。“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我国政法话语体系中历来居于重要位置,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系统论述里,是理解中国宪法的政治内涵、人民属性和实践指向的关键线索。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宪法的首要政治内涵。中国宪法由此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使命,是巩固和保障党的领导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法治保障。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集中彰显中国宪法的人民属性。中国宪法是人民的宪法,宪法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是宪法实施的崇高追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宪法实施的最终归宿。只有牢牢依靠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宪法才能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宪法全面实施战略布局的实践指向,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有效实现展开。坚持党的领导,是宪法全面实施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宪法全面实施的根基所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宪法全面实施的必然要求,也为宪法全面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正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坚持和实现,确保了宪法全面实施不是空洞的宣示,而是有着具体的实践路径和坚实的实施基础,我国宪法所承载的政治内涵、所保障的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够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对宪法的系统阐释,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方宪政话语模式的关于中国宪法的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为我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宪法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中国宪法学的理论研究树立了正确典范。中国宪法学应当根植于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实践之中,将研究的视角和重心真正聚焦在中国真实生动的政法实践中,这是认知中国宪法真实,推动中国宪法实施,建立中国宪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宪法 政治内涵 人民属性 宪法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研究:历史、理论与议程——兼论构建中国全球治理自主知识体系
17
作者 任洪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8,共17页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形成两个主要分支: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安全学。21世纪初,西方学术界在整合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安全学研究议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研究通过国际关...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形成两个主要分支: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安全学。21世纪初,西方学术界在整合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安全学研究议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研究通过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和政治,以及国际法中的规则和规范两对核心概念构建理论分析范式,寻求国际关系研究的三大传统理论视角(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与国际法两大传统理论视角(实证主义和现实主义)逻辑上的关联性,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和逻辑框架。作为统合与竞争形成的跨学科研究路径,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研究的议题主要可分为世界政治中的法律和主权、国际关系中的法律与武力、全球社会中的法律与权责三大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理念构建中国全球治理自主知识体系,是学术界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 新自由制度主义 国际化与国内政治 全球治理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外法治本体论与域外立法管辖的适度性
18
作者 马得懿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7,共13页
涉外法治的概念和体系是对传统国内法和国际法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涉外法治极有可能发展成第三种法律形态。本体论视域下的涉外法治的核心在于强调涉外法治的内涵、性质以及运作模式,属于国内法和国际法在域外管辖上的结合和互动,其... 涉外法治的概念和体系是对传统国内法和国际法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涉外法治极有可能发展成第三种法律形态。本体论视域下的涉外法治的核心在于强调涉外法治的内涵、性质以及运作模式,属于国内法和国际法在域外管辖上的结合和互动,其制度表征是域外立法管辖体系的改良、优化和重塑。在公法和私法界分的前提下,涉外法治的体系不宜毫无限制地扩张,更不能将凡是具有“涉外”因素的法律体系纳入涉外法治的体系之内,而应该限制在公法领域的域外立法管辖体系之内。涉外法治的限缩主义是由管辖权界分的复杂性和公法领域的域外立法管辖的适度性决定的。公法领域域外立法管辖适度性的配置,至少应该遵循两个路径,即重视域外立法管辖的类型化和强化国际礼让在域外立法管辖规则中的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法治 本体论 域外立法管辖 公法与私法界分 国际礼让 限缩主义 长臂管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工智能立法的国际化叙事策略与展开
19
作者 许韬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6,共13页
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以欧盟《人工智能法》为代表,全球逐渐呈现出“软硬法兼施”或者“硬法化”的立法趋势。立法也是一种叙事,中国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关注人工智能立法中的国际化叙事策略,以... 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以欧盟《人工智能法》为代表,全球逐渐呈现出“软硬法兼施”或者“硬法化”的立法趋势。立法也是一种叙事,中国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关注人工智能立法中的国际化叙事策略,以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中国人工智能立法叙事面临西方话语霸权围堵、自身涉外法治叙事能力障碍以及全球立法共识不足等困境,应采用“立足本土、理念先进;融通中外、普遍认可”的叙事策略,通过“共享、多元、分类”三大策略平衡内外需求,推动全球合作与共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立法 中国话语权 国际化叙事 涉外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投资保护与规制的矛盾表现、成因与应对
20
作者 赵骏 符亿鸿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8,共12页
当前,投资者利益的倾向性保护与东道国规制权的扩张性适用共同导致国际投资治理失衡的困境。南北关系、东西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动态变化共同促成了投资保护与规制的矛盾状态。为此,国际投资治理可以... 当前,投资者利益的倾向性保护与东道国规制权的扩张性适用共同导致国际投资治理失衡的困境。南北关系、东西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动态变化共同促成了投资保护与规制的矛盾状态。为此,国际投资治理可以借鉴WTO变革的经验,提升国际投资治理制度适应性,廓清安全例外条款边界,推动国际投资规则在新治理领域的革新,强化韧性治理能力,妥善协调国际投资保护与规制的关系。中国应当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把握国际经济格局转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背景,从凝聚共识、规则引领、平台建设、法治互动四个层面共同促进国际投资治理的优化,贡献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投资保护与规制 利益平衡 韧性治理 涉外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