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F SOME CONCEPTIONS OF A WATER MAS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UZZY SETS
1
作者 李凤岐 苏育嵩 +1 位作者 王凤钦 喻祖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430-444,共15页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for differentiating water masses is a strict consideration of their relative "interior homogeneity" and obvious "exterior differences" with others in characteristics. The ...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for differentiating water masses is a strict consideration of their relative "interior homogeneity" and obvious "exterior differences" with others in characteristics. The conceptions of water type, water mass and water system are dealt with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fuzzy sets. A proposal to apply the theory of fuzzy sets to define the water mass and its core, independent area, boundary and mixing area is put forward.As an example, the membership function of the surface water masses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in August, 1979, are considered. Their cores, independent areas, boundaries, mixing areas and the approximation degrees between different water masses a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The water masses are ranged according to their fuzzy degr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mass fuzzy SETS water type water system MEMBERSHIP function the yellow sea the East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SPRING WATER MASSES IN NEARSHORE WATERS OFF YANTAI,WEIHAI AND SHIDAO
2
作者 郑东 张瑞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416-429,共14页
This paper uses the hydrographic date obtained during the springs from 1960to 1980 with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ty as the major indexes. By combining the method of the chustering analysis which approaches T-S diagram... This paper uses the hydrographic date obtained during the springs from 1960to 1980 with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ty as the major indexes. By combining the method of the chustering analysis which approaches T-S diagram with the study of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ea area, it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straeture of the spring water Basses in the sea area off Yaadtai, Weihai and Shidao an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fishing periods and fishing zones. The resalts show that the variations in the strength and the position shifting of the cold water in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and off Qiagdao as well as the Warm water in the Yellow Sea will greatly affect the time when the fishing period be-gins as well as the shifting of the positions of the fishing zone in sp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mass the yellow sea THC Qingdao cold water ma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冷水团季节性变化对悬浮泥沙输运的影响
3
作者 彭佳程 王厚杰 吴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9,共12页
黄海冷水团是夏季黄海海域典型的水文现象,对区域的环流结构、物质输运和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基于黄海海域不同季节的水文观测数据及悬浮体实测资料,结合HYCOM模型数据,研究黄海冷水团季节性变化对悬浮泥沙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海... 黄海冷水团是夏季黄海海域典型的水文现象,对区域的环流结构、物质输运和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基于黄海海域不同季节的水文观测数据及悬浮体实测资料,结合HYCOM模型数据,研究黄海冷水团季节性变化对悬浮泥沙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春季开始形成,夏季最为发育,夏末秋初开始衰减,冬季消失。伴随着冷水团在秋冬季节的衰减,其水文结构也发生调整,表现为垂向温度梯度减弱,温跃层的深度由20 m增加至40 m,边界处的温度锋面由121°E向东移动至123°E。冷水团区域温跃层以及其边界处温度锋面的存在,限制了悬浮泥沙在垂向上跨跃层与水平方向上跨锋面的扩散与输运。黄海冷水团的季节性变化对悬浮泥沙输运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近岸悬浮泥沙向东扩散范围增加,冷水团底部悬沙浓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团 悬浮体 温跃层 温度锋面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COM的西南黄海沿岸上升流分析
4
作者 潘锡山 李春辉 王彬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6,共11页
沿岸上升流影响着近岸的营养物质的分布,从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分布产生影响。本文利用经遥感SST数据检验的HYCOM模式数据,对黄海西南沿岸上升流的分布进行分析。从气候态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内变化等三个时间尺度对西南黄海夏季的冷水... 沿岸上升流影响着近岸的营养物质的分布,从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分布产生影响。本文利用经遥感SST数据检验的HYCOM模式数据,对黄海西南沿岸上升流的分布进行分析。从气候态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内变化等三个时间尺度对西南黄海夏季的冷水斑和上升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多年平均的海表冷水斑中心纬度在33.60°N附近;在年际变化中,沿岸上升流对表层冷水斑的面积有影响,沿岸上升流的垂向流速对海面温度有一定影响;在季节内变化中,沿岸上升流的流速与冷水斑的面积及表层海水温呈中度相关性。基于ERA5风场再分析资料,从风应力和风应力旋度对Ekman输运和Ekman抽吸的影响来分析黄海西南部的沿岸上升流机制,结果表明风应力和风应力旋度与沿岸上升流的平均流速呈中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上升流 西南黄海 HYCOM 冷水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强海流切变锋作用下悬浮沉积物的输送和沉积——以山东半岛东端外海为例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勇智 乔璐璐 +3 位作者 杨作升 鲍献文 赵美训 王关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6-496,共11页
利用2007年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渤海海峡及北黄海)水体专项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调查的温度、浊度和悬浮体浓度数据,选取了跨越山东半岛东端外海泥质沉积体的B1和B2两个断面,结合该区浅地层剖面资料,辅以研究海域的冬季环流数值模拟,着... 利用2007年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渤海海峡及北黄海)水体专项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调查的温度、浊度和悬浮体浓度数据,选取了跨越山东半岛东端外海泥质沉积体的B1和B2两个断面,结合该区浅地层剖面资料,辅以研究海域的冬季环流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山东半岛东端外海强海流切变锋作用下的悬浮体输送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端外海悬浮体向外海输送存在类似"夏储冬输"的规律:夏季,北黄海海水浊度普遍小,不仅北黄海温跃层抑制了底层悬浮体向中上层水体扩散,而且北黄海冷水团在中底层与山东半岛东部沿岸水也形成了显著的温度和悬浮体锋面,阻碍了悬浮物的纬向输送,故夏季应是悬浮体沉积的主要时节;冬季,温跃层消亡,在强风的作用下,山东半岛东部悬浮体浓度高且垂向混合较好,然而在泥质沉积体顶积层两侧,山东半岛东部沿岸中下层北上的逆风补偿流和北上的黄海暖流与位于顶积层上方表中层南下的沿岸流构成了两道显著的强海流切变锋,使得底积层上大量的再悬浮沉积物不能越过山东半岛东部陆架末梢,从而有助于形成山东半岛东端外海特有的Ω状泥质沉积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北黄海冷水团 海流切变锋 黄海暖流 泥质沉积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13
6
作者 于非 张志欣 +2 位作者 刁新源 郭景松 汤毓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34,共9页
黄海冷水团是出现在黄海的一种独特的水文现象.文中利用覆盖整个黄海的GDEM三维水温资料,结合近期一些大型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观测研究结果,首先较系统地分析了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对冷水团3个冷中心的季节演变提出了一些与前... 黄海冷水团是出现在黄海的一种独特的水文现象.文中利用覆盖整个黄海的GDEM三维水温资料,结合近期一些大型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观测研究结果,首先较系统地分析了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对冷水团3个冷中心的季节演变提出了一些与前不同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黄海冷水团形成、发展和消亡与该海域温跃层演变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黄海冷水团演变的机理.然后,探讨了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中与青岛和仁川东南海域冷水团以及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在黄海冷水团发展的鼎盛时期,青岛冷水团和仁川东南海域冷水团以及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皆包络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演变 冷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温盐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8
7
作者 鲍献文 李娜 +1 位作者 姚志刚 吴德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3-562,共10页
利用2006~2007年夏冬春秋4个季节北黄海的大面调查资料,分析了4个季节北黄海温度和盐度大面以及典型断面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2007年冷水团势力范围强于2006年,北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受地形影响。黄海暖流冬春季较强,冬季最强,夏... 利用2006~2007年夏冬春秋4个季节北黄海的大面调查资料,分析了4个季节北黄海温度和盐度大面以及典型断面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2007年冷水团势力范围强于2006年,北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受地形影响。黄海暖流冬春季较强,冬季最强,夏季最弱,秋季开始形成。鲁北沿岸流冬季最强,春季减弱,夏秋季消失,但夏季鲁北沿岸存在冬季鲁北沿岸流水的残余体,即鲁北沿岸水。辽南沿岸水4个季节都以低盐为特征,除夏季低盐中心位于庄河口外,其它3个季节低盐中心均位于调查区域的东北角。渤海与北黄海之间的水交换4个季节都存在。春季,断面盐跃层形成滞后于温跃层;秋季,断面盐跃层消失滞后于温跃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温盐 黄海冷水团 黄海暖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细菌在黄海冷水团中的分布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洪波 肖天 +1 位作者 丁涛 吕瑞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2-1020,共9页
采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和分级培养的方法对黄海冷水团水域的浮游细菌分布及其摄食压力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水域聚球(Synechococcusspp.)蓝细菌生物量的变化是0.78~33.49mgCm3(平均为6.26mgCm3,n=197),最高值是最低值的4... 采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和分级培养的方法对黄海冷水团水域的浮游细菌分布及其摄食压力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水域聚球(Synechococcusspp.)蓝细菌生物量的变化是0.78~33.49mgCm3(平均为6.26mgCm3,n=197),最高值是最低值的40多倍;异养细菌生物量的变化是1.58~21.25mgCm3(平均为5.79mgCm3,n=197),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3倍。在垂直方向上聚球蓝细菌生物量表现为中层>表层>底层,异样细菌生物量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聚球蓝细菌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CBPB)为2%~99%(平均为42.5%),而异养细菌生物量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比值为0.05~6.37(平均为0.85)。在浮游细菌的昼夜变化中,聚球蓝细菌的最高值是最低值的8.8倍,异养细菌最高值是最低值的2.8倍,但二者的昼夜变化规律不明显。浮游细菌的分布与水温和盐度变化基本一致,且浮游细菌生物量最低值出现在冷水团水域。另外在冷水团区域聚球蓝细菌的主要摄食者是小型浮游动物(Microzooplankton,20~200μm),摄食率约为0.20~0.4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聚球蓝细菌 异养细菌 分布 小型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冷水团及周边海域夏初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及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家栋 类彦立 +1 位作者 徐奎栋 杜永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9-366,共8页
2007年6月经由专项航次对黄海冷水团及邻近海域共48个站位(北黄海17个,南黄海31个)的小型底栖动物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及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所调查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达(2195±1599)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843±1291... 2007年6月经由专项航次对黄海冷水团及邻近海域共48个站位(北黄海17个,南黄海31个)的小型底栖动物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及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所调查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达(2195±1599)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843±1291)μgdwt/10cm2,冷水团内的平均丰度较冷水团外站位低约25%,生物量低约18%。北黄海的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是南黄海的2倍多,平均丰度分别为(3410±1578)ind/10cm2和(1529±1121)ind/10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766±1344)μgdwt/10cm2和(1336±901)μgdwt/10cm2。在分选出的18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中,线虫在丰度上平均达总量的87.9%,其他依次为桡足类(5.9%)、甲壳类幼体(2.9%)、多毛类(1.3%)和动吻类(1.2%)。而生物量上的贡献依次为线虫(42%)、多毛类(22%)、桡足类(13%)和甲壳类幼体(12%)等。在垂直分布上,79%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2cm沉积物表层,17%分布于2—5cm次表层,底层5—8cm仅占4%。统计分析显示,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水深、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中值粒径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生物量与沉积物(粉砂+粘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黄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近岸低、中央冷水团高的特点,可能与夏季环状流形成的海水涡旋有关。本研究在北黄海所获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系中国海域同类研究的最高值,黄海的小型底栖动物高现存量区域与传统的高生产力区域一致。研究还发现,自长江口向东北方向分布的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较周边海区为高,该路径与长江冲淡水向黄海的扩展路线一致,这可能是由于长江淡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提供了较充足的食物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春季水团分析 被引量:43
10
作者 张启龙 翁学传 杨玉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21-428,共8页
根据1992年5月在南黄海取得的CTD资料和两个断面(34°N,36°N)的温、盐度和溶解氧资料,利用“对应分析法”研究该海域的水团配置和特性,并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春季,南黄海海域存在8个水团,即黄海水、... 根据1992年5月在南黄海取得的CTD资料和两个断面(34°N,36°N)的温、盐度和溶解氧资料,利用“对应分析法”研究该海域的水团配置和特性,并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春季,南黄海海域存在8个水团,即黄海水、南黄海冷水团、青岛冷水团、黄海暖流水以及长江冲淡水、苏北沿岸水、成山角冷水和朝鲜西岸沿岸水;南黄海冷水团是由黄海本地冷水和黄海暖流变性水组成,其内部的温、盐性质并不十分均匀;青岛冷水团来源于黄海沿岸水(渤南沿岸水),具有独特的温、盐结构和长消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水团而不是南黄海冷水团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水团 冷水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及东海北部夏季若干水文特征和环流的分析 被引量:55
11
作者 邹娥梅 郭炳火 +2 位作者 汤毓祥 李载学 李兴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0-348,共9页
利用“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1 997年 7月航次和“黄海综合环境调查”1 998年 8月航次观测所得的CTD资料 ,对南黄海及东海北部夏季的水文特征和特大洪水年长江冲淡水扩展特征进行探讨。同时还根据夏季所施放的卫星跟踪漂流浮... 利用“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1 997年 7月航次和“黄海综合环境调查”1 998年 8月航次观测所得的CTD资料 ,对南黄海及东海北部夏季的水文特征和特大洪水年长江冲淡水扩展特征进行探讨。同时还根据夏季所施放的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轨迹、底层人工水母的漂移路径及等密面深度的分布对夏季环流作了阐述 ,提出夏季南黄海环流并非单一的气旋式系统 ,其内部还存在着气旋、反气旋的多个较小的环流 ;东海北部交替出现气旋、反气旋涡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水文特征 潮致冷水域 气旋 环流 涡旋 漂流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冷水团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姚志刚 鲍献文 +3 位作者 李娜 李希彬 万凯 宋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5,共7页
利用2006—2007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CTD数据,对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及其消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冷水团特征开始出现,6℃冷水占据了调查区域的1/3,冷水团中心的盐度值大于32psu。成山头以东的高盐水舌主轴从冬季的1... 利用2006—2007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CTD数据,对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及其消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冷水团特征开始出现,6℃冷水占据了调查区域的1/3,冷水团中心的盐度值大于32psu。成山头以东的高盐水舌主轴从冬季的124°E西移至123.3°E处;夏季,北黄海冷水团特征最为明显,核心温度约6℃,盐度高于32psu,盘踞在50m等深线以深的深槽中,温、盐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与前人的结果相比,本文低温中心的位置偏东;秋季,北黄海冷水团强度减弱,但仍存在2个低温中心,并且高盐中心位于38.5°N,122.5°E附近;在垂直方向上,冷水团与上层水之间以温跃层为分界:温跃层春季时形成,位于20~30m;夏季达到最强,跃层在10~20m;秋季减弱,跃层深度降至30~40m;至冬季温跃层完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冷水团 季节变化 温盐分布 黄海暖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冷水团对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朱建荣 肖成猷 +1 位作者 沈焕庭 朱首贤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9-394,共6页
利用作者已建立的σ坐标系下三维非线性斜压陆架模式,研究黄海冷水团(YSCWM)对长江冲淡水(CDW)扩展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产生的余流,与黄海冷水团的强度和海底地形有关。在长江口海区由于底形的影响,黄海冷水团... 利用作者已建立的σ坐标系下三维非线性斜压陆架模式,研究黄海冷水团(YSCWM)对长江冲淡水(CDW)扩展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产生的余流,与黄海冷水团的强度和海底地形有关。在长江口海区由于底形的影响,黄海冷水团产生了向北流动的海流,阻碍着长江冲淡水沿岸向南扩展。在远离长江口海区,黄海冷水团产生的气旋式黄海环流诱导冲淡水向东南运动。总的黄海冷水团的作用是使长江冲淡水低盐水舌伸向东北,黄海冷水团越强,这种作用就越明显。黄海冷水团在夏季长江冲淡水伸向东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冲淡水扩展 黄海 冷水团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末次间冰期南黄海古冷水团沉积的探讨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杨子赓 林和茂 +1 位作者 王圣洁 李绍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58,T001,共13页
末次间冰期高海面时期(75~128kaB.P.),在南黄海QC2孔发现了介形类化石群中“环北极种”为其优势种,组合中数量最多的是Sarsicytherideabradi,其现代分布范围在我国浅海区十分狭窄,集中在北黄... 末次间冰期高海面时期(75~128kaB.P.),在南黄海QC2孔发现了介形类化石群中“环北极种”为其优势种,组合中数量最多的是Sarsicytherideabradi,其现代分布范围在我国浅海区十分狭窄,集中在北黄海冷水团控制区,冷水种在整个间冰期化石组合中占79%以上;有孔虫组合在70%以上的沉积层段中其优势种和主要成分以凉水种和喜凉种为主,如Buccelafrigida,Protelphidiumtuberculatum,Nonionelastela,Elphidiummagelanicum等,它们是北黄海现代有孔虫组合中的主要成分,Buccelafrigida含量超过10%的分布范围亦仅限于北黄海地区。现代北黄海冷水团中心底层水夏季多年平均温度仅5.81℃,据此可推测末次间冰期南黄海存在着稳定的冷水团,其中心位于34°18′N,122°10′E,较现代冷水团偏西南约150km。在这个古冷水团中心,由于黄海环流的轴辐聚效应,形成了厚达17m的连续的浅海相“涡旋泥质沉积层”,与现代冷水团中心的“涡旋泥质沉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冷水团 涡旋泥质沉积 末次冰期 黄海 海洋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海燕 周红 +1 位作者 慕芳红 杨世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7-663,共7页
分别于2006年7月和2007年1,4和10月在北黄海陆架浅海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的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099±634),(664±495),(1601±837)和(524±378)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 分别于2006年7月和2007年1,4和10月在北黄海陆架浅海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的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分别为(1099±634),(664±495),(1601±837)和(524±378)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46.34±764.66),(428.63±294.84),(1580.53±1041.23)和(793.50±475.83)μg.dwt.10 cm^-2。共鉴定出18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4个航次的优势度分别为72%,90%,85%和74%,其他优势类群依次是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介形类;按生物量依次是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和双壳类。97%的小型底栖生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 cm沉积物的比例分别为86%和87%。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在由4个航次所代表的春、夏、秋、冬各季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春、夏高于秋、冬),在4个航次的5个相同取样站位之间也有显著差异。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和底盐呈负相关性。北黄海冷水团对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生物 丰度 生物量 冷水团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西部沿岸冷水在夏季南黄海西部底层冷水形成和季节演变过程中作用的化学水文学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韦钦胜 于志刚 +2 位作者 葛人峰 王辉武 王保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90-905,共16页
基于南黄海西部海域的四季水文和营养盐调查资料,从化学水文学的视角研究了黄海西部沿岸冷水在南黄海冷水团及其西部冷中心形成和季节演变中的作用,揭示了南黄海冷水团与青岛冷水团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了夏季黄海冷水团西部冷中心的形... 基于南黄海西部海域的四季水文和营养盐调查资料,从化学水文学的视角研究了黄海西部沿岸冷水在南黄海冷水团及其西部冷中心形成和季节演变中的作用,揭示了南黄海冷水团与青岛冷水团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了夏季黄海冷水团西部冷中心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冬、春季南黄海西部沿岸流沿陆架锋面南下流动。黄海西部沿岸流南下携带的冷水对春季青岛冷水团以及南黄海中层和底层冷水、夏季南黄海西部冷水团及其冷中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南黄海西部底层冷水首先在青岛冷水团附近海域孕育,并在夏季发展为黄海冷水团的西部冷中心。入秋后,南黄海西部陆架锋东侧的底层冷水开始消退,同时黄海西部沿岸流也重新携带冷水南下,并逐渐为翌年的青岛冷水团水、南黄海中层和底层冷水以及夏季南黄海西部陆架锋东侧的底层冷水提供来源,由此形成夏季南黄海西部陆架锋东侧底层冷水的季节性演替。本研究深化了对黄海西部沿岸流和南黄海冷水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南黄海西部冷水团水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西部沿岸冷水 黄海冷水团 青岛冷水团 中层冷水 陆架锋 化学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冷水团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7
作者 翁学传 张以恳 +1 位作者 王从敏 张启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119-131,共13页
本文根据1957—1967,1972—1973和1975—1985这24年的温、盐度资料,利用“相似系数”法分析了夏季(8月)黄海冷水团分布范围、低温中心、体积和温、盐特性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间变化,强年的“相... 本文根据1957—1967,1972—1973和1975—1985这24年的温、盐度资料,利用“相似系数”法分析了夏季(8月)黄海冷水团分布范围、低温中心、体积和温、盐特性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间变化,强年的“相对体积”约为弱年的2.2倍。黄海冷水团的温、盐性质比较稳定,多年最大变幅分别为7.7℃和2.58‰。三个低温中心温、盐度的多年变幅,盐度以北黄海低温中心为最大(约1‰),温度以南黄海西侧低温中心最显著(3.51℃);而南黄海东侧低温中心温、盐度的变幅最小,分别为1.58℃和0.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团 黄海 黄海冷水团 “相似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鳀鱼越冬洄游分布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李峣 赵宪勇 +2 位作者 张涛 李显森 魏皓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12,共9页
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 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结果表明,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呈现出一种为温盐环境因子所“驱动”的态势;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是其两个主要控制因素。秋季黄海冷水团决定着鳀鱼的洄游与分布,鳀鱼主要聚集于黄海冷水团的边缘、底层水温11~12℃等温线附近,冷水团边缘应是鳀鱼越冬洄游的主要路径。冬季黄海暖流决定了鳀鱼的越冬分布,鳀鱼主要密集于黄海暖流入侵所形成的暖水舌边缘、水温11~13℃等温线附近。物理环境适合度与鳀鱼的分布有着良好的匹配,适合度由低到高的负梯度方向决定了鳀鱼的越冬洄游路线,适合度高值区恰是越冬鳀鱼的密集区;表明适合度可作为一有效环境指标在预测鳀鱼密集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鳀鱼 越冬洄游 黄海冷水团 黄海暖流 环境适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夏季北黄海悬浮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19
作者 鲍献文 李真 +1 位作者 王勇智 李娜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56,共9页
利用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北黄海)水体专项调查2007年夏、冬资料,应用浊度观测资料对悬浮物质量浓度进行线性拟合,得到较好的反演结果。在北黄海海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9个断面,利用反演的悬浮物质量浓度,综合温度、盐度等水文要素,辅... 利用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北黄海)水体专项调查2007年夏、冬资料,应用浊度观测资料对悬浮物质量浓度进行线性拟合,得到较好的反演结果。在北黄海海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9个断面,利用反演的悬浮物质量浓度,综合温度、盐度等水文要素,辅以冬、夏季山东半岛沿岸流、北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的季节变化特征,着重分析了冬、夏季北黄海悬浮物分布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冬、夏山东半岛北部沿岸、成山头海域和老铁山水道以及旅顺湾附近海域始终为高悬浮物浓度区,呈现出近岸高,离岸低,底层高,表层低的态势。夏季,水体垂向层结显著,受北黄海冷水团以及沿岸流的作用,老铁山水道附近及山东半岛北部沿岸的高悬浮物浓度值区基本不能进入北黄海,只能沿岸分布,并且由于海底底质为粘土质以及沿岸流的共同作用,成山头附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值很高,但基本为局地再悬浮,没有向外输送的趋势。冬季受强劲东北风的影响,水体垂向混合均匀,悬浮物浓度值比夏季高得多,悬浮物的分布受黄海暖流、沿岸流以及地形的影响,特别是成山头附近海域,存在一个显著的高悬浮物浓度值区,并具有向南输送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浊度 线性拟合 北黄海冷水团 黄海暖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2
20
作者 傅明珠 孙萍 +2 位作者 王宗灵 李艳 李瑞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根据2006—2007年度4个季节航次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叶绿素及其粒级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海域30 m以浅叶绿素总量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春季的(1.01 mg/m3)、夏季的(0.81 mg/m3... 根据2006—2007年度4个季节航次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叶绿素及其粒级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海域30 m以浅叶绿素总量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春季的(1.01 mg/m3)、夏季的(0.81 mg/m3)、秋季(0.72 mg/m3)、冬季(0.68 mg/m3);在叶绿素浓度大于1 mg/m3和小于1 mg/m3的区域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差异较大,在整个研究海域,粒径较小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生物量的贡献始终占主导(>65%),粒径较大的小型浮游植物在冬季和春季贡献率相对较高;从季节尺度看,浮游植物的平均粒级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春季的(15.47μm),冬季的(11.08μm),秋季的(8.61μm),夏季的(6.52μm);尽管不同季节水文和化学环境差异显著,但是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贡献率随总生物量的变化表现出一致性的规律。对环境因子与叶绿素分布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在夏季主要受到营养盐来源的限制,冬季主要受到水体混合引起的光照限制,秋季可能受到磷酸盐和水体混合的共同限制。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分布格局主要是由各组分在不同环境中的资源竞争优势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叶绿素 浮游植物粒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