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科举的发展与关陇作家群的兴起——明代中期关陇作家群形成原因探析之一 被引量:7
1
作者 师海军 张坤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25,共8页
明代中期兴起的关陇作家群在当时有着全国性的影响,详细分析其崛起的原因,可以看到在王恕、杨一清等人推广、影响之下,关陇地区教育与科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当时全国教育发达各省相比也不遑多让,这成为关陇作家群在当时能够形成的一... 明代中期兴起的关陇作家群在当时有着全国性的影响,详细分析其崛起的原因,可以看到在王恕、杨一清等人推广、影响之下,关陇地区教育与科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当时全国教育发达各省相比也不遑多让,这成为关陇作家群在当时能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期 关陇作家群 教育 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亡”文学群体的民族意识与生命意识——论“东北作家群”的乡土小说 被引量:5
2
作者 丁帆 李兴阳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东北作家群”是出现在现代民族战争中的“流亡”文学群体,其乡土小说叙事话语的精神指向是多重的,“抗日话语”及其强烈的民族意识是其显性层面;“阶级话语”成其为“左翼”标识,但并没有成为乡土叙事的重心;其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与... “东北作家群”是出现在现代民族战争中的“流亡”文学群体,其乡土小说叙事话语的精神指向是多重的,“抗日话语”及其强烈的民族意识是其显性层面;“阶级话语”成其为“左翼”标识,但并没有成为乡土叙事的重心;其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与自由而雄强的生命意识的张扬融合在一起,更多地承续了五四启蒙思想命题,而又与关内的中原文化格调有着明显的区别。所有这些共同点,都蕴含在具有浓郁东北地域文化色彩的“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的描绘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 乡土小说 叙事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行联合办刊,提升刊物质量 被引量:4
3
作者 薛宏交 张飞飞 +1 位作者 周建新 王庆廷 《地震学刊》 CSCD 2002年第3期65-68,共4页
加入WTO ,科技期刊将面临来自国际上在稿源、读者、销售市场等方面的激烈竞争。为了摆脱《地壳形变与地震》所处之困境 ,使其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提出了在提高期刊内外在质量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初步对策 。
关键词 期刊质量 稿源 联合办刊 写作群体 WTO 《地壳形变与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遮蔽的文学图景——对1932-1945年东北地区作家群落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晓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0-55,共6页
强权能约束人的行动,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文学是人类的心灵产物,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的东北地区有自己的心灵史,有自己的文学。本文从被淹没的文学史料入手,梳理出东北伪满洲国时期不同文化身份的作家群落及其创作情况,较清... 强权能约束人的行动,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文学是人类的心灵产物,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的东北地区有自己的心灵史,有自己的文学。本文从被淹没的文学史料入手,梳理出东北伪满洲国时期不同文化身份的作家群落及其创作情况,较清晰地绘出其文学地图的经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5年 东北地区 群落 作家 遮蔽 文学史料 文化身份 伪满洲国 心灵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通作家群”探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75-282,共8页
2006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昭通作家群"与"宁夏青年作家群"、"甘肃青年作家群"、"河南青年作家群"一起被写入大会的主题报告。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被中国作... 2006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昭通作家群"与"宁夏青年作家群"、"甘肃青年作家群"、"河南青年作家群"一起被写入大会的主题报告。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被中国作协以市级地名来命名的作家群。一个地方的文学现象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应该说与昭通作家群的创作状态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 文学现象 作家群 文学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作家群”乡土小说的民俗学意蕴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永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1-117,共7页
20世纪30年代“四川作家群”乡土小说具有鲜明的民俗学价值取向。沙汀乡土作品的民俗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刻画和环境的营造方面;民俗学对艾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家主体行为的选择上,而且对文本的创作也存在明显的制导作用;李(吉力)... 20世纪30年代“四川作家群”乡土小说具有鲜明的民俗学价值取向。沙汀乡土作品的民俗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刻画和环境的营造方面;民俗学对艾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家主体行为的选择上,而且对文本的创作也存在明显的制导作用;李(吉力)人的小说则呈现出非常突出的地方志倾向。他们的乡土小说创作对纠正“左翼”小说的概念化、公式化倾向起了很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作家群 民俗学 乡土小说 价值取向 20世纪30年代 沙汀 艾芜 李劼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黄土文学流派 被引量:5
7
作者 武凤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81,共7页
在陕西当代作家群中,明显存在着一个创作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由柳青发端,路遥、陈忠实等继承发展,代际传承明显的流派——"黄土文学流派"。黄天厚土、秦风汉习是他们共同的文化渊源;农村题材、现实主义是他... 在陕西当代作家群中,明显存在着一个创作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由柳青发端,路遥、陈忠实等继承发展,代际传承明显的流派——"黄土文学流派"。黄天厚土、秦风汉习是他们共同的文化渊源;农村题材、现实主义是他们共守的两大传统;宏大叙事、史诗追求是他们共同的艺术风格。然而这一流派由于形成时间跨度长,作家队伍不够庞大,长期被评论界归于"西部文学"和"陕军"之列,但它们绝非同一概念。面对当今纷杂的文学思潮和陕西文坛沉寂、乏人的状况,总结他们创作之经验得失,弘扬他们的艺术追求、创作精神,对于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文学 文学流派 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叶中国女性文学的转型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郭延礼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66,共8页
20世纪第一个20年(1900-1919),中国女性文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时期的女性文学不仅出现了女性小说家群、女性翻译文学家群、女性政论文学家群、南社女性作家群等四大作家群体,而且在创造主体、文体结构、思想意蕴、艺术表现,乃至传... 20世纪第一个20年(1900-1919),中国女性文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时期的女性文学不仅出现了女性小说家群、女性翻译文学家群、女性政论文学家群、南社女性作家群等四大作家群体,而且在创造主体、文体结构、思想意蕴、艺术表现,乃至传播方式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第一个20年女性文学的创造主体由闺秀转变为第一代知识女性,为中国女性文学走向现代迈出了第一步,为"五四"女性小说家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五四"之后现代文体结构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这一转型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女性作家群体 第一代知识女性 文学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特征——以“左联”的政治文化性质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朱晓进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2期86-92,共7页
本文认为 ,三十年代的文学群体基本上都呈现出明确的“亚政治文化”形态或具有鲜明的“亚政治文化”特征 ,各派的文学主张和文学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并非是出于文学的或学术的思考 ,而常常是从自身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出发 ,针对自... 本文认为 ,三十年代的文学群体基本上都呈现出明确的“亚政治文化”形态或具有鲜明的“亚政治文化”特征 ,各派的文学主张和文学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并非是出于文学的或学术的思考 ,而常常是从自身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出发 ,针对自身对当时政治文化形势的理解而采取的某种文学策略。文章以“左联”为例 ,通过分析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形态特征及其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亚政治文化 左联 文学群体 文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马湖作家群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晓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9-84,共6页
“五四”新文化大背景下的白马湖作家群,他们中有很多作家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成就卓著的作家群体。但是,当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忽略了对他们进行群体性行为研究。文章从白马湖作家群中的与编辑出版... “五四”新文化大背景下的白马湖作家群,他们中有很多作家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成就卓著的作家群体。但是,当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忽略了对他们进行群体性行为研究。文章从白马湖作家群中的与编辑出版相关的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对这一作家群体的报刊、书籍编辑撰述经历作了新的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湖作家群 出版行为 编辑行为 同仁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江西词派”商榷 被引量:2
11
作者 邱昌员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82-86,共5页
 两宋时期,江西地区涌现出较多的词人,取得了比全国大多数地区词人都要突出的成就,但由于他们的词学理论、词作风格及领袖人物都与全国其他地区词人相一致而未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故不足于形成"江西词派",有的论者所提出的两...  两宋时期,江西地区涌现出较多的词人,取得了比全国大多数地区词人都要突出的成就,但由于他们的词学理论、词作风格及领袖人物都与全国其他地区词人相一致而未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故不足于形成"江西词派",有的论者所提出的两宋"江西词派"之说并不成立,宋代江西词人是以词人群体的方式活跃在两宋词坛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江西词派 词学理论 词作风格 词人群体 区域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0年代中国现代作家群落背景下的书评创作 被引量:2
12
作者 顾金春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1,共6页
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书评应见解独立,客观公正。然而在1930年代左联作家群落、《现代》作家群落和京派作家群落的书评创作中,书评写作成为文学群落一种重要的凝聚方式,同一群落成员之间往往通过书评创作来互相赞誉,表达共同价值信仰或... 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书评应见解独立,客观公正。然而在1930年代左联作家群落、《现代》作家群落和京派作家群落的书评创作中,书评写作成为文学群落一种重要的凝聚方式,同一群落成员之间往往通过书评创作来互相赞誉,表达共同价值信仰或者相近的写作旨趣,从而宣扬和建构所属作家群落的价值观和文学观。1930年代现代作家群落冲突的文化环境背景下的书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群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作家群落 书评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前后中国文学版图中的“宁夏板块” 被引量:4
13
作者 郎伟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5期141-147,共7页
"宁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始于社会主义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张贤亮以其饱经沧桑和忧患之后的慷慨悲歌征服了大江南北。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不仅提升了宁夏文学总体的创作水平,也为宁夏文学在中国文坛赢得了... "宁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始于社会主义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张贤亮以其饱经沧桑和忧患之后的慷慨悲歌征服了大江南北。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不仅提升了宁夏文学总体的创作水平,也为宁夏文学在中国文坛赢得了美好声誉。进入20世纪90年代,宁夏文学在略事犹豫和徘徊之后,终于在新世纪前后,再次向中国文坛奉献了"宁夏青年作家群"。这一创作群体的崛起,不仅给新世纪前后的中国文学界吹来一股清新怡人的创作之风,而且,这一与广阔深厚的中国古老土地和"中国经验"血脉相连,并因此取得了不凡文学业绩的青年创作群体的成功,也充分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于偏远地区的文学创作事业,只要领导得法,调动有方,是可以走在全国前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前后 宁夏青年作家群 中国经验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滕固与唯美主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施军 曾一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3-36,共4页
滕固对西方的唯美派有精深的研究,是狮喉派的中坚力量,他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唯美风情,却又有很强的东方色调,保留着浓厚的古典情愫。只是他的唯美风情和中国古典情愫并不协调,形成了比较怪异的风格。但从滕固的小说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 滕固对西方的唯美派有精深的研究,是狮喉派的中坚力量,他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唯美风情,却又有很强的东方色调,保留着浓厚的古典情愫。只是他的唯美风情和中国古典情愫并不协调,形成了比较怪异的风格。但从滕固的小说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的多样性,因此本文将滕固放在整个现代文学的流程中考察,揭示滕固小说的艺术特征,并探究滕固小说和西方唯美主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之间复杂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狮喉派 金屋作家群 神与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东北作家群对现代东北叙事的赓续与新变——以双雪涛为典型案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纪秀明 郑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93,共9页
当代新东北作家群赓续现代东北文学叙事传统,在新时代语境下试图重构文学与东北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本文从现实主义手法、流散主题、人物设置等角度解密以双雪涛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对现代东北叙事风格的拆解和还原,探讨新东北作家... 当代新东北作家群赓续现代东北文学叙事传统,在新时代语境下试图重构文学与东北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本文从现实主义手法、流散主题、人物设置等角度解密以双雪涛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对现代东北叙事风格的拆解和还原,探讨新东北作家群与现代东北叙事的因缘性和风格赓续,以及东北“新”“旧”创作代际群体的变异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凭借这种历史与现实双重维度下的东北叙事观照与重构,双雪涛等作家提供了一种进入东北叙事、致敬东北现代叙事传统的当代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东北作家群 双雪涛 东北叙事 赓续 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他者”到“我者”的文化建构:论苗族作家文学的族群意识觉醒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正彪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4期82-86,共5页
一个民族的族群觉醒意识通常是在"他者"的文化环境去回窥和审视"我者"的,苗族作家文学的发展同样经过了这样的建构过程。分别从"他者"的文学作品中对苗族社会生活描写的评述、作为"我者"中的... 一个民族的族群觉醒意识通常是在"他者"的文化环境去回窥和审视"我者"的,苗族作家文学的发展同样经过了这样的建构过程。分别从"他者"的文学作品中对苗族社会生活描写的评述、作为"我者"中的苗族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去实现自我族群意识的觉醒以及苗族作家族群身份的回归等几个方面的探讨中,提出了借鉴当今现代社会中"他者"文学作家所存在的"碎片化"困惑和如何推动苗族文学创作时应秉承传统与实现本真性回归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构 苗族作家文学 族群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锋小说的当代发生及其与文学群落的关联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丛皞 王雨晴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4-129,共6页
先锋这一词汇在由军事范畴至文学领域扩展的语义嬗变中沉淀下来,前沿、对抗和开创等语义成就了始终推陈出新、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先锋性。当我们着眼于活跃在1980年代的文学群体,可以看到,在西藏与上海两个远隔千里的地理空间上,有一群在... 先锋这一词汇在由军事范畴至文学领域扩展的语义嬗变中沉淀下来,前沿、对抗和开创等语义成就了始终推陈出新、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先锋性。当我们着眼于活跃在1980年代的文学群体,可以看到,在西藏与上海两个远隔千里的地理空间上,有一群在新时期文学现场实践着的先锋性创作的青年群体,包括小说家、编辑和评论家,他们共同的努力成就了先锋小说的文学浪潮。对先锋小说的历史进行重探,有助于探查新时期文学话语体系中先锋语义生成的历史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 作家群体 现代性 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英雄传奇——“十七年”战争小说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颜敏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0-66,共7页
从“十七年”战争文学的生产方式着手 ,把战争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放置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检视 ,并且分别对作品与作者、文本处理、文本传播和接受等相互关联的范畴进行整体性的思考。首先从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上讲 ,战争文... 从“十七年”战争文学的生产方式着手 ,把战争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放置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检视 ,并且分别对作品与作者、文本处理、文本传播和接受等相互关联的范畴进行整体性的思考。首先从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上讲 ,战争文学高度的同质性与这个军旅作家群体的构成状况密切相关。其次从文本的角度看 ,战争文学通过“转义”和“典型化”之类的叙述策略 ,来实现抽象与整合历史的目的。最后 ,战争文学在“十七年”形成的广泛而重大的社会影响 ,并不完全是凭借作品本身获得的 ,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体化的社会文化机制、特殊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小说 战争文学 军旅作家群 文本处理 文本传播 文本接受 文学研究 十七年文学 社会心理 社会文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家律令”——“选体”三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雷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97-101,共5页
选体含义较复杂 ,首先 ,体裁上 ,选体与乐府、歌行、律绝是并列的概念。由于地位崇高 ,它几乎成了五言古诗的代名词 ,成为诗家创作五古的律令。其次 ,风格上 ,选体有典雅、翰藻、新创三个主要特征。再次 ,选体接续风骚 ,历跨汉魏、晋宋... 选体含义较复杂 ,首先 ,体裁上 ,选体与乐府、歌行、律绝是并列的概念。由于地位崇高 ,它几乎成了五言古诗的代名词 ,成为诗家创作五古的律令。其次 ,风格上 ,选体有典雅、翰藻、新创三个主要特征。再次 ,选体接续风骚 ,历跨汉魏、晋宋、齐梁。因此 ,后世学选体者主要分为汉魏、元嘉两派。至明代则衍变为汉魏盛唐派 (前后七子派 )与六朝初唐派 (杨慎等 )的斗争。从选体切入 ,或许有助于理解某些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体 五言古诗 诗家律令 随时变改 汉魏盛唐派 六朝初唐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徽州词学的贡献与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睿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53,共8页
清代徽州词学指的是清代徽州词人群体的研究与创作。清代徽州词人的词学研究与创作齐头并进,他们在创作上有着较为一致的审美追求,以学人之词与画人之词独擅胜场,风格蕴藉清远,呈现地域色彩。同时,他们在词籍编撰以及词乐、词谱研究上... 清代徽州词学指的是清代徽州词人群体的研究与创作。清代徽州词人的词学研究与创作齐头并进,他们在创作上有着较为一致的审美追求,以学人之词与画人之词独擅胜场,风格蕴藉清远,呈现地域色彩。同时,他们在词籍编撰以及词乐、词谱研究上卓有贡献,建构了以词体学为中心的研究体系。徽州词人是一个开放性的群体,他们与浙、常二派关系密切。寓居江浙的徽州词人与词坛耆宿交往,融入主流词坛;徽州本地的词人则与来自外地的词人进行切磋、交流,促进了词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徽州 词学 词人 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