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ING THE ASIAN MONSOON THROUGH DRILL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26
1
作者 Wang Pinxian 1,Warren Prell 2,Peter Blum 3(1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Brown University, Providence, RI, USA 3 Ocean Drilling Program, Texas A & 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TX,the Leg 184 Scientific Party,US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77-377,共1页
Both evolution of the Asian monsoon system and the Cenozoic global cooling are thought to be closely linked to the Himalayan—Tibetan oroge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with its high sedimentation rates of carbonate\|r... Both evolution of the Asian monsoon system and the Cenozoic global cooling are thought to be closely linked to the Himalayan—Tibetan oroge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with its high sedimentation rates of carbonate\|rich hemipelagic sediments offer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the erosion and weathering of tectonic orogens as well as its possible impact on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Leg 184, the first deep\|sea drilling leg to the seas off China, cored 17 holes at 6 site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SCS and recovered 5463m of sediment. The drilling of hemipelagic sediments was exceptionally successful, with core recovery averaging 83%~101%. The 32Ma sequence of deep\|sea sediments recovered during Leg 184 covers almost the entire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SCS since its opening. The abnormally high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s in the Oligocene section are correlative with the incipient sea floor spreading. The bathyal nature of the Oligocenefauna implies that rifting occurred in the Eocene or earlier. Faunal changesfrom the early to late Oligocene are indicative of basin deepening, a trend thatis even more evident in the Miocene section. Sediment deformation, abruptlithologic changes, and a hiatus occur near the Oligocene/Miocene boundary,representing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s in the tectonic and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N monsoon DRILLING south china sea core CENOZOIC global coo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离岸流经向摆动研究进展
2
作者 兰健 孙琰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79,共9页
越南离岸流是一支源自越南沿岸11°~12°N的东向离岸急流,主要介于110°~113°E。越南离岸流是南海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部是气旋式环流、南部是反气旋式环流,形成了南海夏季环流的偶极子结构,海盆尺度的风应力... 越南离岸流是一支源自越南沿岸11°~12°N的东向离岸急流,主要介于110°~113°E。越南离岸流是南海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部是气旋式环流、南部是反气旋式环流,形成了南海夏季环流的偶极子结构,海盆尺度的风应力旋度通过第一斜压Rossby波的调整对越南离岸流及相关环流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在源头海域,越南离岸流的流核部分最大跨度为330 km,深度可达100 m,体积输运为4.6Sv,在向东伸展的过程中不断衰减和发散,在113°E以东衰减显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离岸流先后从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中被发现。此后,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和数值模式产品的发展,关于越南离岸流经向摆动的研究得以深入开展。它在南海夏季风增强的年份向南移动,在南海夏季风减弱的年份向北移动,基于经典的Sverdrup理论,可以从风应力旋度角度,从两个方面予以解释:一是风应力旋度零值线在南海的南北摆动,二是风应力旋度变化在南海的南北差异。最近的研究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与上层海洋厚度的联合效用也能够导致越南离岸流的经向摆动,这完善了越南离岸流经向摆动的动力机制,加深了对南海环流动力过程的认识。因其涉及显著的上升流运动和高营养冷水的输运,越南离岸流对局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越南离岸流 经向摆动 南海季风 风应力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旋式中尺度涡诱发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的特征研究
3
作者 樊呈洋 孙忠斌 +3 位作者 徐州庆 谢湄洁 商巩 张志伟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7,共14页
太平洋黑潮入侵南海对南海的环流、温盐平衡、中尺度涡、局地气候等具有重要影响。黑潮入侵南海多发生在冬季,夏秋季(5–10月)入侵较弱。然而,通过分析2023年南海东北部的现场观测数据发现,吕宋海峡西侧气旋式中尺度涡可以诱发夏秋季黑... 太平洋黑潮入侵南海对南海的环流、温盐平衡、中尺度涡、局地气候等具有重要影响。黑潮入侵南海多发生在冬季,夏秋季(5–10月)入侵较弱。然而,通过分析2023年南海东北部的现场观测数据发现,吕宋海峡西侧气旋式中尺度涡可以诱发夏秋季黑潮显著入侵南海,使南海东北部水体最大盐度达到34.80。结合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再分析资料,证实了该气旋涡诱发黑潮入侵南海现象,气旋涡的平流作用共计输运3.05×10^(13)m^(3)黑潮水进入南海。进一步统计表明,1993–2023年共发生25次气旋涡诱发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现象。31年内,气旋涡诱发的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的水体通量增量达到0.29 Sv,占夏秋季吕宋海峡上层总通量的8.1%,气旋涡的流速南北非对称性可能是增强黑潮入侵南海通量的主要原因。以上结果表明气旋涡诱发夏秋季黑潮入侵南海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水体交换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式中尺度涡 黑潮入侵南海 夏秋季 水体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盛期以来有机碳通量变化及驱动机制
4
作者 高健祺 周辛全 刘传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8,共11页
通过分析南海东北部台湾西南岸外MD18-3569柱状样岩芯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碳同位素,探讨了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南海东北部有机碳通量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为0.13%~0.40%和0.017%~0.061%,均呈冰期高、... 通过分析南海东北部台湾西南岸外MD18-3569柱状样岩芯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碳同位素,探讨了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南海东北部有机碳通量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为0.13%~0.40%和0.017%~0.061%,均呈冰期高、全新世低的特征;C/N比值和有机碳同位素值分别为5.90~8.58和−25.15‰~−22.61‰,指示了研究站位海陆混合的有机碳来源,海源有机碳主要来自于海洋初级生产者(海洋藻类为主),陆源有机碳主要来自台湾西南部河流。海陆端元模型计算的海陆有机碳通量结果显示,海源有机碳和陆源有机碳通量分别为0.01~0.12 g·cm^(−2)·ka^(−1)和0.05~0.21 g·cm^(−2)·ka^(−1)。LGM以来,海源有机碳通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冰期高海源有机碳通量可能是由于冰期较强的东亚冬季风加强了海水垂向混合,导致上层海水营养物质含量升高,从而提高了海洋初级生产力;陆源有机碳通量呈自LGM以来的上升趋势,可能主要受到东亚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对台湾西南河流通量的影响,冰期以来的海平面变化通过改变河口位置也对这一过程起到了一定作用。这表明LGM以来,东亚季风系统对南海东北部有机碳埋藏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东亚季风 末次冰盛期 海平面变化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太暖池高温暖水的移位与南海夏季风爆发
5
作者 刘秦玉 宋子涵 +1 位作者 郑小童 解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7,共13页
为了揭示高温暖水在中国南海(文中简称南海)夏季风爆发中所起的作用,依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5代全球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发现气候平均意义下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中30℃以上高温暖水会在5月出现移位:5月上旬高温暖水出现在孟加... 为了揭示高温暖水在中国南海(文中简称南海)夏季风爆发中所起的作用,依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5代全球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发现气候平均意义下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中30℃以上高温暖水会在5月出现移位:5月上旬高温暖水出现在孟加拉湾中部,而到下旬消退并移位到南海南部。通过分析局地天气尺度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揭示了上述高温暖水月内移位的物理机制: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逐渐增强的潜热释放和减少的短波辐射会导致孟加拉湾高温暖水的面积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南海菲律宾岛西南高温暖水出现,并因其面积逐渐增大,并与泰国湾的高温暖水共同构成了南海南部的高温暖水。研究发现南海季风爆发几乎都出现在上述高温暖水移位之后,因此孟加拉湾中部和南海南部海表温度的差由正转负可以作为南海季风爆发的先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爆发 孟加拉湾 中国南海 暖水 天气尺度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再分析资料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变率
6
作者 段亚楠 刘伯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7-1310,共14页
南海夏季风爆发标志着东亚夏季风的全面建立,其对我国主汛期雨带分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对比了日本气象厅JRA-55、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RA5、中国气象局CRA-40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1四套再分析资料中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 南海夏季风爆发标志着东亚夏季风的全面建立,其对我国主汛期雨带分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对比了日本气象厅JRA-55、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RA5、中国气象局CRA-40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1四套再分析资料中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变率。结果表明,在四套再分析资料中,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大气环流和降水场突变的气候特征基本一致,但CRA-40资料的高空暖中心和降水均明显强于JRA-55、ERA5和NCEP1资料。同时,本文分别采用850 hPa纬向西风(U850)盛行、对流层中上部平均经向温度梯度(MTG)反转和南海地区对流建立来定义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基于不同的定义指标,四套再分析资料所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在大多数年份一致,表现为高、低空环流的调整伴随着南海季风对流的建立,环流和降水场完全耦合,且U850定义指标对资料的敏感度高于MTG定义指标。但在个别年份,三种指标所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差异明显,这时高、低空环流和降水场的耦合关系不明确。当U850、MTG和OLR所定义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际变率一致时,4~5月海温异常场呈现典型的ENSO型分布特征,说明这些年份南海夏季风爆发可能受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其中5月孟加拉湾的海温异常可能是ENSO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关键。而当三种定义方式所得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际变率不一致时,最明显的海温异常信号出现在北太平洋加州沿岸,说明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也存在潜在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气候特征 年际变率 资料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季风试验与东亚夏季风 被引量:117
7
作者 丁一汇 李崇银 +9 位作者 何金海 陈隆勋 甘子钧 钱永甫 阎俊岳 王东晓 施平 方文东 许建平 李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1-586,共26页
南海季风试验是一次国际性大气与海洋的联合试验 ,旨在更好地了解南海季风的爆发、维持与变化 ,以改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季风预报。 1998年 5~ 8月进行的外场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获得了大量气象与海洋资料。不少国家对这些资料进行... 南海季风试验是一次国际性大气与海洋的联合试验 ,旨在更好地了解南海季风的爆发、维持与变化 ,以改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季风预报。 1998年 5~ 8月进行的外场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获得了大量气象与海洋资料。不少国家对这些资料进行四维资料同化 ,并改进数值模拟和预报 ;同时也为东亚与南海地区季风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资料集。文中总结了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共包括 6个方面 :(1)南海夏季风的爆发过程与机理 ;(2 )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对流与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 ;(3)低频振荡与遥相关作用 ;(4 )南海海 气通量的测量及其与季风活动的关系 ;(5 )夏季风时期南海海洋的热力结构、环流和中尺度涡旋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 ;(6 )南海与东亚季风的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 东亚季风 东亚夏季风 南海夏季风 大尺度环流 南海地区 四维资料同化 爆发 关系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的分布特征及分型 被引量:43
8
作者 吴丽姬 温之平 +1 位作者 贺海晏 黄荣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113,共6页
利用广东和广西两省共175个台站的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对1961-2005年间华南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进行了定义。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区域持续性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季风爆发前持续性暴雨频数从60年代至今呈... 利用广东和广西两省共175个台站的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对1961-2005年间华南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进行了定义。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区域持续性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季风爆发前持续性暴雨频数从60年代至今呈现出正态分布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而季风爆发后的区域持续性暴雨频数变化则几乎相反;广东省前汛期区域持续性暴雨降水明显比广西强。此外,通过EOF方法和相关分析得到了夏季风爆发前后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分布雨型,它们能较好地代表季风爆发前后华南降水分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爆发 前汛期 持续性暴雨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及强度变化 被引量:66
9
作者 梁建茵 吴尚森 游积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7-105,共9页
利用NCEP850hPa风场和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地区西南风和OLR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个反映南海西南季风变化的季风指数,并初步分析了南海西南季风的强度变化和建立时间.发现南海夏季风季节变化具有双峰型,夏... 利用NCEP850hPa风场和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地区西南风和OLR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个反映南海西南季风变化的季风指数,并初步分析了南海西南季风的强度变化和建立时间.发现南海夏季风季节变化具有双峰型,夏季风建立时间和强度的年际变化与海表面温度相关,ElNino年南海夏季风建立得早和强,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 南海 季风 强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背景 被引量:54
10
作者 林爱兰 梁建茵 +2 位作者 李春晖 谷德军 郑彬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4-432,共9页
提出了确定东亚夏季风活动区域、划分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活动区域的指标,利用大气对流层风速、位势高度、湿度、温度、OLR以及TBB等NCEP/NCAR资料,从月、候和过程平均多种时间尺度,诊断分析了2005年6月(简称“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 提出了确定东亚夏季风活动区域、划分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活动区域的指标,利用大气对流层风速、位势高度、湿度、温度、OLR以及TBB等NCEP/NCAR资料,从月、候和过程平均多种时间尺度,诊断分析了2005年6月(简称“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活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脊点位置偏西偏南,热带西太平洋(130°~140°E)区域越赤道气流偏强,华南处于气旋性低压异常区,无论是月时间尺度还是暴雨过程时间尺度都表现出这些明显特征;暴雨过程水汽除了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外,水汽通量异常部分主要来自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水汽随着副高边缘气流经过南海向华南输送,从而为暴雨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来源;2005年6月热带季风前沿在华南沿海地区停滞时间比气候平均偏长(2候),该特征是华南暴雨预报值得参考的信号;6月整个南海地区平均季风偏强,主要体现于经向风明显偏强,但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开始于南海地区夏季风非活跃期,这与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向北传播到华南有关。以上季风活动变化特征为华南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丰富的水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506”华南暴雨 季风 环流背景 活动变化特征 东亚夏季风 热带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环流的多涡特征 被引量:16
11
作者 许金电 李立 +1 位作者 郭小钢 吴日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51,共8页
利用南海季风实验 (SCSMEX IOP1、IOP2 )期间 ( 1 998年 4月底~ 7月初 )所获得的温盐深 (CTD)、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ADCP)资料及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 ,分析了南海表层、1 .0MPa层和 3.0MPa层重力势异常场的分布格局 ,... 利用南海季风实验 (SCSMEX IOP1、IOP2 )期间 ( 1 998年 4月底~ 7月初 )所获得的温盐深 (CTD)、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ADCP)资料及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 ,分析了南海表层、1 .0MPa层和 3.0MPa层重力势异常场的分布格局 ,探讨了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 :在夏季季风爆发前 (IOP1期间 )南海北部以气旋式流动为主 ,并在此气旋式环流的东部镶嵌着一个较小的气旋型涡 ;南海中部和南部以反气旋式流动为主 ,其中越南以东海域存在着两个南北对峙分布的反气旋型涡 ,在它们的东侧伴随一气旋型涡。季风爆发后 (IOP2期间 ) ,南海北部仍然以气旋式流动为主 ,黑潮水越过巴士海峡南北中线 ,一部分可能入侵南海北部 ,另一部分向东北折回黑潮主干 ;南海中部和南部仍以反气旋式流动为主 ,越南以东海域北部的反气旋型涡消失 ,但南面的反气旋型涡加强 ,与IOP1类似 ,仍伴随有一个气旋型涡。总体而言 ,强流区出现在巴士海峡西北侧和南海西部 (尤其是越南东南沿岸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季风 环流 夏季 重力势异常 气旋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凡 赵永平 +2 位作者 冯志纲 白学志 吴爱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3,共13页
利用 1 998年 5~ 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 1”号和“实验 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观测发现 ,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 ,但在南海... 利用 1 998年 5~ 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 1”号和“实验 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观测发现 ,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 ,但在南海东北部尤其是吕宋海峡附近 ,表层和次表层水明显受到西太平洋水的影响 .季风暴发以后 ,南海北部表面温度有显著升高 ,升幅由西向东递减 ,而南海中部和南部表面温度基本没变 ,这使得南海北部东西向温度梯度和整个海盆南北向温度梯度均减小 .北部断面表层盐度普遍由 34以上降低到 34以下 ,混合层均有所发展 ,是季风暴发后降水和风力加剧的结果 .观测期间黑潮水跨越吕宋海峡的迹象明显但变化剧烈 .4~ 5月 ,黑潮次表层水除在吕宋海峡中北部出现外 ,在吕宋岛以西亦有发现 ,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从吕宋海峡南端沿岸向西进而向南进入南海 .6~ 7月 ,次表层高盐核在吕宋海峡中北部有极大发展 ,但在吕宋岛以西却明显萎缩 ;虽然看上去黑潮水以更强的流速进、出南海 ,但对南海腹地动力热力结构的影响未必更大 .一个超过 34.55的表层高盐水体于巴拉望附近被发现 ,似与通过巴拉望两侧水道入侵南海的西太平洋水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盐结构 南海季风 黑潮 1998年 春季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南半岛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和维持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徐海明 何金海 +1 位作者 温 敏 董 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0-342,共13页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三代公共气候模式(CCM3)模拟了中南半岛对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继持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中南半岛对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维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就中南半岛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和维持的机制进...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三代公共气候模式(CCM3)模拟了中南半岛对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继持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中南半岛对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维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就中南半岛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和维持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半岛 南海 夏季风 数值模拟 第三代公共气候模式 CCM3 建立 维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 被引量:69
14
作者 戴念军 谢安 张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63-374,共12页
利用NCEP风场资料和候平均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区域低层风场与对流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南海中南部的纬向风平均值来定义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确定了长序列(1949~1998)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 利用NCEP风场资料和候平均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区域低层风场与对流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南海中南部的纬向风平均值来定义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确定了长序列(1949~1998)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指数,并研究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指数呈显著的反相关;50年来的气候趋势是,爆发日期逐渐偏晚,强度指数逐渐减弱。二者都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它们在不同阶段上的波动是各种时间尺度振荡叠加的结果,而年代际尺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均与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呈显著的反相关。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与强度指数反相关,而爆发之后,与强度指数正相关。这体现了南海夏季风活动与ENSO事件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活动 年际 南海夏季风爆发 年代际变化特征 夏季风强度指数 向外长波辐射 爆发日期 ENSO事件 海温异常 对流活动 低层风场 南海区域 资料分析 风场资料 NCEP 气候趋势 时间尺度 东印度洋 东太平洋 平均值 纬向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MJO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林爱兰 谷德军 +1 位作者 李春晖 郑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44,共17页
利用1979—2013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大气多要素日平均资料、美国NOAA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ERSST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赤道大气季节内振荡(简称MJO)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及其与热带海温信号等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赤道MJO活... 利用1979—2013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大气多要素日平均资料、美国NOAA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ERSST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赤道大气季节内振荡(简称MJO)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及其与热带海温信号等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赤道MJO活动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密切联系,MJO的湿位相(即对流活跃位相)处于西太平洋位相时,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爆发,而MJO湿位相处于印度洋位相时,则不利于南海夏季风爆发.赤道MJO活动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物理过程主要是大气对热源响应的结果,当MJO湿位相处于西太平洋位相时,一方面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加强使潜热释放增加,导致处于热源西北侧的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低层由于Rossby响应产生气旋性环流异常,气旋性环流异常则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退,另一方面菲律宾附近热源促进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和南海北部的建立,使南海地区高层为偏东风,从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建立;当湿位相MJO处于印度洋位相时,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减弱转为大气冷源,情况基本相反,不利于南海夏季风建立.MJO活动、孟加拉湾气旋性环流与年际尺度海温变化协同作用,共同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产生影响,近35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与海温信号不一致的年份,基本上是由于季节转换期间的MJO活动特征及孟加拉湾气旋性环流是否形成而造成,因此三者综合考虑对于提高季风爆发时间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MJO 南海夏季风 爆发 海温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若干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60
16
作者 何金海 赵平 +4 位作者 祝从文 张人禾 汤绪 陈隆勋 周秀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3-696,共14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重点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起始时间、建立特征及其和南海夏季风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东亚副热带季...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重点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起始时间、建立特征及其和南海夏季风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于3月底—4月初(第16—18候)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首先开始,伴随着降水的开始是偏南风的增强和对流性降水的显著增加,华南前汛期开始。(2)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建立早于热带季风雨季,在热带季风建立后两者的雨带、强西南风带、强垂直运动带、强低空水汽辐合带均是分离的,南海热带季风在其建立后,与东亚副热带季风发生相互作用,促使副热带季风雨带季节性北进,两者共同影响中国的旱涝。(3)3月中下旬,东亚大陆(包括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由冷源转为热源,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热力差异及其相应的温度和气压对比均发生反转。东亚大陆(包括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究竟是否是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提前建立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文章最后讨论了有关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共识与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副热带季风 南海 热带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87
17
作者 谢安 毛江玉 +1 位作者 宋焱云 叶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7,共11页
通过分析 1 973~ 1 998年 (共 2 6年 ) 4月到 8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夏季风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分析了旱涝年水汽输送差异 ,特别考察了1 998年长江流域洪涝期间水汽输送的一些特点 ,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水... 通过分析 1 973~ 1 998年 (共 2 6年 ) 4月到 8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夏季风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分析了旱涝年水汽输送差异 ,特别考察了1 998年长江流域洪涝期间水汽输送的一些特点 ,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水平输送特征在各月有很大差异。来自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和来自华南的水汽输入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的主要来源。长江中下游的旱涝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早晚有密切关系。孟加拉湾地区及南海地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的长时间维持是造成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水汽输送 南海季风 降水 水汽来源 梅雨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气候平均的联系 被引量:15
18
作者 林爱兰 李春晖 +2 位作者 郑彬 谷德军 梁建茵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4-138,143,共6页
利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常规地面观测日降水资料,从气候平均角度诊断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撤退前后大气结构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的差异,探讨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结... 利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常规地面观测日降水资料,从气候平均角度诊断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撤退前后大气结构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的差异,探讨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季节转换期间南海地区大气热力结构、动力结构的配置具有与孟加拉湾和南亚地区明显不同的特征,大气低层(850 hPa以下)温度梯度的逆转(由负变正)发生在西南季风爆发之后。②850hPa西风建立在南海大气低层(850 hPa以下)经向温度梯度为弱负值的时候,是受热成风约束的结果。③季节转换期间南海地区大气热力结构、动力结构的配置具有独特性,是由于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受来源于中纬度冷空气影响的缘故。④随着华南降水强度加强,对流释放潜热加热了中高层大气,有利于南海经向温度梯度的逆转,从而在热成风关系约束下使高层南亚高压的北移,因此华南前汛期第一阶段锋面降水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爆发和撤退 大气结构特征 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Ⅱ——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安宇 吴池胜 +3 位作者 罗会邦 冯瑞权 侯尔滨 林建恒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共9页
用NCEP 40年再分析格点气象资料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1)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前20年与后20年明显不同,前20年较晚为5月第6候,后20年则分別为5月的第4候和第5候.(2) 除了第3个10年(1978~1987年)外... 用NCEP 40年再分析格点气象资料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1)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前20年与后20年明显不同,前20年较晚为5月第6候,后20年则分別为5月的第4候和第5候.(2) 除了第3个10年(1978~1987年)外,其余3个10年南海夏季风雨季的建立都比夏季风建立要早1至2候.(3) 南海夏季风建立是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性发展和东进的结果,4个10年孟加拉湾西南季风都在5月第3候及5月第4候有一个爆发性的发展过程,但它的东进速度及爆发强度却很不相同,这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的早晚有重要的影响.(4) 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前20年与后20年高低空环流形势相差很大,前20年与后20年相比对流层低层印缅槽较强而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偏东,对流层高层副热带高压中心移上中南半岛后北移距离较大,位置偏北.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对于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发展来看后20年的环流形势较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气候特征 年代际变化 气象资料 环流形势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a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 被引量:27
20
作者 高辉 何金海 +1 位作者 谭言科 柳俊杰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9-383,共5页
对 1 958~ 1 997年 NCEP/NCAR4~ 6月逐候资料的分析表明 ,将 ( 1 0~ 2 0°N,1 1 0~ 1 2 0°E)区域内面积平均的 850 h Pa层上稳定地有θse≥ 335K且纬向风由东风稳定地转变为西风的时刻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具有较好的指示... 对 1 958~ 1 997年 NCEP/NCAR4~ 6月逐候资料的分析表明 ,将 ( 1 0~ 2 0°N,1 1 0~ 1 2 0°E)区域内面积平均的 850 h Pa层上稳定地有θse≥ 335K且纬向风由东风稳定地转变为西风的时刻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所谓稳定是指从该时刻起 ,这一状况必须持续 3候且其后间断不超过 2候 ,或持续 2候后间断 1候但立刻又回到间断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爆发时间 突变 气候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