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格律诗派的缘起 被引量:6
1
作者 俞兆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1,共8页
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关于新诗形式理论的构建 ,缘起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隶属于新古典主义思潮 ,其间构成逻辑的因果关系。以闻一多、邓以蛰、梁实秋这一“三套马车”群体为主 ,在 192 6— 193 1年间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思潮。只有把现... 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关于新诗形式理论的构建 ,缘起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隶属于新古典主义思潮 ,其间构成逻辑的因果关系。以闻一多、邓以蛰、梁实秋这一“三套马车”群体为主 ,在 192 6— 193 1年间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思潮。只有把现代格律诗派的理论建构纳入这一思潮中考察 ,才能探明缘发的起因 ,才能符合新诗发展的历史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格律诗派 新人文主义 新月诗旅 学衡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话”特性与“格律”建设——论新月派格律探索中的语言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玮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9-154,共6页
新诗音韵美的建设是新诗发展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新月派的新诗格律化的探索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格律理论主张的提出,还是格律实践,无论是对于西文诗格律形式的借鉴,还是处理音韵和意蕴的关系,"白话"语言特性都起着决... 新诗音韵美的建设是新诗发展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新月派的新诗格律化的探索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格律理论主张的提出,还是格律实践,无论是对于西文诗格律形式的借鉴,还是处理音韵和意蕴的关系,"白话"语言特性都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可见新诗的格律建设必须建立在对于"白话"语言特性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这一结论的揭示对于认识新诗的发展规律和动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 新诗 格律 新月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选颜鲍谢诗评》与方回的六朝诗学观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厚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158,共7页
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成书于其晚年,集中体现了他对六朝诗的看法。在选评诸家诗作时,方回乃悬置"建安体法"与"建安风味"为高标。建安诗以"散义胜偶句,叙情胜述景"的体法所形成的"气韵高古,而音节... 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成书于其晚年,集中体现了他对六朝诗的看法。在选评诸家诗作时,方回乃悬置"建安体法"与"建安风味"为高标。建安诗以"散义胜偶句,叙情胜述景"的体法所形成的"气韵高古,而音节华畅""驰骋痛快"的诗歌风貌,为颜鲍谢诸家所不及。由是,谢灵运之"艳过于工"、颜延之之"雕缋满眼"、谢朓之"太工太巧",均在被批评之列。方回对颜鲍谢诸人不是一味否定,也激赏其自然天成、富于意趣的作品;赞许他们对唐宋人创作的积极影响,进而从江西诗法的角度梳理诸人作品在章法、句法和字法上的特色,肯定诸家在诗运转关之际所作出的种种成就。这也显现了方回企图矫正江湖、四灵诗派颓俗卑弱的诗风,从而重振江西诗派旗帜的目的。方回还在其他著述中表现出了对陶渊明的偏爱,与此书一道共同构建了其六朝诗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回 建安体法 建安风味 新体诗 江西诗法 陶渊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怀琛与新旧融合的新诗文体观 被引量:1
4
作者 卢永和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23,共5页
二十世纪20年代新诗发轫期,文人学者胡怀琛从理论、批评和创作等方面倡导并践行新旧融合的新诗文体观。胡怀琛将"偏于情"与"能唱"两条视为新诗的本体规定,意在强调新诗的情感与形式两重"诗美"内质。胡怀... 二十世纪20年代新诗发轫期,文人学者胡怀琛从理论、批评和创作等方面倡导并践行新旧融合的新诗文体观。胡怀琛将"偏于情"与"能唱"两条视为新诗的本体规定,意在强调新诗的情感与形式两重"诗美"内质。胡怀琛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诗的新旧,而是诗的好坏,他提出"新派诗"的理论构想,目的是吸纳新旧两种诗体的优长,同时革除二者的弊端。胡怀琛批改胡适的《尝试集》,意在以"批评"代"理论",从文本细微处打磨新诗艺术。胡怀琛比激进与保守两派学人更能理性看待新旧诗体的赓续嬗变问题,从而为嗣后的新诗文体建设提供方向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新旧融合 新诗 “新派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情感与理性间游走:“学衡派”与浪漫主义诗歌的译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雪明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24,共5页
五四时期新文化主流所译介的西方浪漫主义诗潮过于强调其政治功能,却忽视了其对诗艺的追求。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学衡派"对浪漫主义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他们信奉新人文主义对理性的崇尚,对浪漫主义思潮多持批判态度,这导致... 五四时期新文化主流所译介的西方浪漫主义诗潮过于强调其政治功能,却忽视了其对诗艺的追求。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学衡派"对浪漫主义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他们信奉新人文主义对理性的崇尚,对浪漫主义思潮多持批判态度,这导致其在理论主张与文学实践之间一定的隔膜。本文分析了"学衡派"在对待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上与新文化主流迥然有别的旨趣及其译诗,认为其践行了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对诗艺的要求,应被视为有益于新文学健康发展的精神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新人文主义 浪漫主义 译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诗人的人格危机与人格重建
6
作者 张艳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8-84,共7页
诗人比之常人具有更明确的生存自觉和理性自觉 ,在主动担负描述个体的生存状态 ,并且主动为个体生存寻找精神出路的过程中 ,作为人生体悟的一体两面 ,思想和情感共同构成了诗人完整的知性认识结构和独特的个性化的人格体系。当我们透过... 诗人比之常人具有更明确的生存自觉和理性自觉 ,在主动担负描述个体的生存状态 ,并且主动为个体生存寻找精神出路的过程中 ,作为人生体悟的一体两面 ,思想和情感共同构成了诗人完整的知性认识结构和独特的个性化的人格体系。当我们透过文字表面 ,彰显诗人观念和意识形态影响背后的心理动因时 ,人格成为我们进入个性心理世界的最博大和深入的视野。对于经历和目睹了太多磨难的现代诗人来说 ,作为一种表达 ,他们的诗创是自由的 ;而作为表达的内容 ,又是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而存在的。也就是说 ,他们不能进入人格的完全澄明 ,不是由于他们选择了有局限的言说对象 ,而是因为言说范畴的自我遮蔽以及个体人格建构的未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诗歌 新诗 新月诗派 七月诗派 九叶诗派 现代诗人 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现代派”两位重要诗人
7
作者 古远清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3-68,共6页
台湾现代派在高压年代注意意象的经营和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爱用声色交感、扭曲变形和歧义性手法,追求时空的交错、转移以及主客体的对应和换位,作为"现代派"旗手的纪弦便是这方面的代表。此外,进入台湾文学经典的郑愁予,... 台湾现代派在高压年代注意意象的经营和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爱用声色交感、扭曲变形和歧义性手法,追求时空的交错、转移以及主客体的对应和换位,作为"现代派"旗手的纪弦便是这方面的代表。此外,进入台湾文学经典的郑愁予,那飘逸而又矜持的韵致,梦幻而又明丽的诗想,外加温柔的旋律和缠绵的节奏,造成一种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派 台湾新诗 浪漫唯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