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SIN-RANGE TRANSITION AND GENETIC TYPES OF SEQUENCE BOUNDARY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NORTHERN TIBET
1
作者 Yin Fuguang, Xu Xiaosong (Centre for Tethyan Geology,CAGS)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41-142,共2页
The surface of sequence boundary is a negative record. Its recognition largely depends on the physics of the sediments below and above the boundaries, or on the different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re synthetic marks for... The surface of sequence boundary is a negative record. Its recognition largely depends on the physics of the sediments below and above the boundaries, or on the different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re synthetic marks for the sedimentation and tectonic movements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 The Qiangtang Basin that is in 5000m above the sea level is located in Northern Tibet. The Lazhulung—Jinshajiang suture zone now bound it to the north and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to the south. Three second\|order tectonic unit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i.e. North Qiangtang depression, Central rise and South Qiangtang depression from north to south.The Upper Permian Riejuichaka Formation is built up of mudstone and mud\|limestone,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sediments in seamarsh. The Lower Triassic Kuanglu Formation, which exhibits the structure unconformable contact with the overlying Upper Permian strata, is characterized by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s in the lower area and is carbonate rocks in the upwarding area and the Middle Triassic Kuangnan Formation. The Upper Triassic Xiachaka Formation consisting of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s, carbonates rocks and mixed sediments, is confined to the uplift zones. The lower Jurassic volcanic rocks are deposited in continental rift. The middle and Upper Jurassic Yangshiping Group are conformable contact and assembled by the gypsum\|bearing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 formations and carbonate rock formation. The Middle Cretaceous and the Paleocene strata is built up of the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 form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in\|range TRANSITION genetic types sequence boundar y QIANGTANG BASIN northern TI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高松山金矿赋矿围岩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
作者 张春鹏 韩仁萍 +2 位作者 毕中伟 王杰 李雪峰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83,共18页
高松山金矿床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北麓地区的一处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金矿体主要以细脉状和脉状形式分布于下白垩统板子房组和宁远村组的火山岩地层中。为探究赋矿围岩的成因及形成时代,开展了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高松山金矿床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北麓地区的一处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金矿体主要以细脉状和脉状形式分布于下白垩统板子房组和宁远村组的火山岩地层中。为探究赋矿围岩的成因及形成时代,开展了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显示:板子房组英安岩获得^(206)Pb/^(238)U表面年龄分布于112.1~115.9 Ma,板子房组安山岩中斜长石^(40)Ar-^(39)Ar同位素年龄为(111.2±0.9)Ma,宁远村组流纹岩中钾长石^(40)Ar-^(39)Ar同位素年龄为(103.9±1.0)Ma,表明高松山金矿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松山金矿床赋矿围岩的板子房组和宁远村组火山岩以高硅、富碱性组分、富铝以及显著贫镁和钙为特征,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显示出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资料,进一步证实其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回撤作用有关的弧后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矿围岩 同位素年代学 岩石地球化学 形成环境 小兴安岭北麓 高松山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大地构造意义
3
作者 张欣 郭宏宇 +4 位作者 王文东 徐建鑫 李福明 赵巍 张春雨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1-729,共19页
本文报道了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探讨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岩性包括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30±1 Ma,形成于早... 本文报道了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探讨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岩性包括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30±1 Ma,形成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钾玄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ΣREE=137×10^(-6)~256.53×10^(-6),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_(N)=6.4~18.24),具有弱的负铕异常(δEu=0.64~1.01),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源区为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作用的岩石圈地幔,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蒙古—鄂霍茨克洋 玛尼吐组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的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
4
作者 陈雨核 任金锋 +3 位作者 李廷微 徐梦婕 王笑雪 廖远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93,共17页
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往往发育中高饱和度的水合物及其下伏伴生气,是海域广泛分布的一类水合物资源,也是海底灾害、冷泉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认识其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南海北部海底观测、岩心、... 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往往发育中高饱和度的水合物及其下伏伴生气,是海域广泛分布的一类水合物资源,也是海底灾害、冷泉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认识其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南海北部海底观测、岩心、测井、地震及测试分析资料,系统总结了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发育的地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方面的识别标志,发现渗漏型水合物主要分布在渗漏通道内。按照渗漏通道形成的机械失稳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类:构造圈闭控制的水力破裂型渗漏通道,呈集群状分布;高角度断层控制的剪切破裂型渗漏通道,呈线状分布。在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中,深部气体沿气烟囱、断层等运移并聚集在甲烷水合物稳定带底部附近。当流体压力大于上覆细粒沉积地层的破裂力时,游离气向上突破形成渗漏通道,在渗漏通道内的高角度裂隙网中形成中高饱和度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在穿越的薄砂层中形成高饱和度孔隙充填型水合物。游离气在渗漏通道内的长距离运移过程可能受到3种机制的影响,即排盐效应维持的热力学三相平衡、水合物壳的形成使得甲烷扩散受限和高甲烷通量导致的水合物动力学生长速率受限。与活动冷泉相关的渗漏型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1)盖层破裂阶段。在超压作用下可能受水合物动力学生长速率的影响;(2)向上突破阶段。局部升高的盐度和温度维持了热力学三相平衡;(3)当流体到达海底后,地温趋近背景值,进入稳定渗漏阶段。排盐效应和水合物壳导致的甲烷扩散受限控制了水合物的生成。当冷泉停止活动后,盐度随着游离气的不断扩散而降低,渗漏通道的底部逐渐有新的水合物再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漏型水合物 渗漏通道 机械失稳 长距离运移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库中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尹业长 姜朋 +7 位作者 郑博 杨云宝 李成禄 刘阳 刘兆龙 刘旭显 范玉超 赵忠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3-1180,共18页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岩体结晶年龄为(136.5±1.7)Ma,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岩体为高分异钙碱性I型花岗岩,以高硅(w(SiO_(2))=70.40%~73.54%)、富碱(w(Na_(2)O+K_(2)O)=8.77%~9.3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等)为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型,具显著Eu负异常;锆石Hf同位素组成均一(εHf(t)=5.1~8.8,平均值为6.7),指示岩浆源区物质以新增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为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库中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造山后伸展环境,叠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引发的岩石圈减薄与软流圈上涌,其热动力作用促进了新生下地壳熔融,最终形成高分异钙碱性Ⅰ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Ⅰ型花岗岩 早白垩世 库中 大兴安岭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底板含水层区域注浆改造浆液扩散范围现场示踪试验 被引量:3
6
作者 郭艳 桂和荣 +10 位作者 洪荒 陈永青 孙晓宇 胡荣杰 郭祥东 赵群 戴亚男 余浩 李俊 孙亮 高川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45-2056,共12页
近年来,为解放底板高承压灰岩水上煤炭资源,华北煤田普遍采用地面定向钻技术,对太原组薄层灰岩进行区域性注浆加固改造(习称“底板区域治理”),以全面封堵灰岩岩溶裂隙并阻断垂向导水通道。该技术中,与浆液扩散范围(半径)密切相关的“... 近年来,为解放底板高承压灰岩水上煤炭资源,华北煤田普遍采用地面定向钻技术,对太原组薄层灰岩进行区域性注浆加固改造(习称“底板区域治理”),以全面封堵灰岩岩溶裂隙并阻断垂向导水通道。该技术中,与浆液扩散范围(半径)密切相关的“水平分支孔”孔间距设计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皖北矿区底板区域注浆工程量大,特别是深部资源开采,将有数十亿元的注浆工程,有必要查清浆液扩散范围真实数据。为此,以皖北矿区恒源煤矿为研究基地,依托Ⅱ63采区底板区域治理工程,设计并实施浆液扩散范围示踪试验,在中间的水平分支孔(Z8-7)投放荧光剂(示踪剂),在两侧的水平分支孔(Z8-6、Z8-8)以及交叉分支检测孔(Z8JC)取岩屑样鉴别荧光水泥,以获得浆液扩散范围,进而在浆液扩散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构建恒源煤矿底板区域注浆治理浆液扩散范围计算公式。结果表明:①综合岩屑现场及室内鉴别结果分析,获得恒源煤矿Ⅱ63采区底板区域注浆浆液扩散范围为38.3~44.0 m,且水泥分布密集区在水平分支孔浆液扩散范围30 m以内,该区域内注浆效果最佳。②通过现场岩屑快速鉴别与室内岩屑精准鉴别,取得的浆液扩散范围基本一致,证明了荧光示踪浆液扩散范围的有效性。③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在计算参数、边界约束等符合实际注浆工况条件下,浆液扩散范围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示踪试验实测结果较为接近。④利用示踪试验过程中的压水试验及注浆参数、钻遇构造及水文地质响应等数据,考虑重力、构造、地下水径流等因素影响,借助SPSS非线性拟合软件,得到恒源煤矿Ⅱ63采区底板区域注浆浆液扩散范围计算公式。⑤基于恒源煤矿受注层实际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利用拟合的浆液扩散范围计算公式得出Ⅱ63采区Z8场地浆液扩散范围为37.8~42.9 m,与浆液扩散范围示踪试验实测结果相近,计算公式可在类似条件下推广应用。本次煤矿底板区域注浆浆液扩散范围现场示踪工程试验,不仅取得了浆液扩散范围的真实数据,而且阐明了浆液扩散与多种地质、水文地质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超深、超长定向钻注浆浆液扩散机理,构建了浆液扩散范围计算公式,为类似条件下底板区域治理工程水平分支孔孔间距的合理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区域治理 浆液扩散范围 示踪试验 浆液扩散计算公式 皖北矿区恒源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沟地区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7
作者 孙靖尧 郑吉林 +5 位作者 魏小勇 刘军帅 蔡艳龙 郭晓宇 王大可 杨志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沟地区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72.7±1.1 Ma。全岩SiO_(2)含量为62.81%~68.78%,全碱(ALK)和Al_(2)O_(3)含量较高,FeO^(T)、MgO和TiO_(2)含量较低;里特曼指数σ=2.27~5.33,Na_(2)O/K_(2)O=1.1... 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沟地区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72.7±1.1 Ma。全岩SiO_(2)含量为62.81%~68.78%,全碱(ALK)和Al_(2)O_(3)含量较高,FeO^(T)、MgO和TiO_(2)含量较低;里特曼指数σ=2.27~5.33,Na_(2)O/K_(2)O=1.19~3.57,Mg^(#)=38.0~49.0,属于中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0.91~0.97,为准铝质岩石。稀土总量为(117.70~146.32)×10^(-6),(La/Yb)_(N)值为11.70~18.10,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配分模式;具轻微的铕负异常(δEu=0.86~0.98),表明源区没有明显的斜长石残留或分离结晶;较高的Zr/Hf、Nb/Ta和Sr/Y值,低Y和Yb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和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指示源岩具有壳源特征。P_(2)O_(5)随SiO_(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T_(Zr)值为700.50~781.20℃,表明花岗闪长岩的成因类型为I型花岗岩,并具有C型埃达克岩特征。结合区域上的资料表明,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由碰撞向后碰撞过渡环境,蒙古-鄂霍茨克洋在中侏罗世的构造体系表现为由挤压向伸展、由地壳增厚向减薄的构造体制转换,与中侏罗世岩浆活动明显减弱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中侏罗世 嘎仙沟 大兴安岭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大兴安岭北段蛇绿岩的时空分布及与区域构造演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冯志强 刘永江 +8 位作者 金巍 蒋立伟 李伟民 温泉波 李小玉 张铁安 杜兵盈 马永非 张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0-136,共17页
大兴安岭北段作为中亚造山带东段重要组成单元,该区域的构造背景一直悬而未决,它涉及兴安与松辽地块基底属性、额尔古纳地块亲缘性以及三者之间的拼贴位置、时限和方式等众多科学问题。蛇绿岩作为研究造山带的重要工具之一,不仅是古板... 大兴安岭北段作为中亚造山带东段重要组成单元,该区域的构造背景一直悬而未决,它涉及兴安与松辽地块基底属性、额尔古纳地块亲缘性以及三者之间的拼贴位置、时限和方式等众多科学问题。蛇绿岩作为研究造山带的重要工具之一,不仅是古板块或微地块的重要边界,而且是认识地幔组成和壳幔演化的重要窗口。然而大兴安岭北段蛇绿岩却鲜有报道。根据近年来野外工作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文章探讨了蛇绿岩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研究表明:(1)大兴安岭北段蛇绿岩整体呈北东向展布,但时代跨越较大,主要包括新元古代、早奥陶世—志留纪、石炭纪—二叠纪;(2)大兴安岭北段蛇绿岩均有E-MORB地球化学特征,其中新元古代的蛇绿岩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而晚古生代的蛇绿岩则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3)大兴安岭北段新元古代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洋内岛弧环境,记录着前寒武纪陆-弧碰撞信息,而早奥陶世—志留纪蛇绿岩可能与早古生代弧-盆体系演化相关。尽管上述认识为大兴安岭北段古生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但大兴安岭北段蛇绿岩仍存在较多问题亟须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蛇绿岩 洋壳残片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近45年蒸发变化的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22
9
作者 刘波 马柱国 丁裕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0-848,共9页
对整个中国北方及东北、华北、西北区东部和西北区西部四个子区域蒸发皿蒸发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近45年(1960—2004年)中国北方蒸发皿蒸发的下降趋势明显,并且在空间上从东北向西北的下降趋势逐渐增大。同时结合降水、相对湿度、日较差... 对整个中国北方及东北、华北、西北区东部和西北区西部四个子区域蒸发皿蒸发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近45年(1960—2004年)中国北方蒸发皿蒸发的下降趋势明显,并且在空间上从东北向西北的下降趋势逐渐增大。同时结合降水、相对湿度、日较差及日照等环境因子对过去45年的变化特征及与蒸发皿蒸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北方,无论是在半湿润的东北区还是干旱的西北区,气温日较差和风速都是影响蒸发皿蒸发的最重要的因子,这可能是导致蒸发皿蒸发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降水、相对湿度、日照等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蒸发皿蒸发 日较差 风速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区域矿床成矿谱系 被引量:47
10
作者 武广 王国瑞 +3 位作者 刘军 周振华 李铁刚 吴昊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27-1150,共24页
文章以大兴安岭北部内生金属矿床、海相火山岩型硫铁矿矿床和砂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按照矿床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将其划分为7个矿床成矿系列,即:多宝山地区与加里东期中酸性火山_侵入活动有关的铜、钼矿床成矿系列,呼玛地区与华力西期辉长... 文章以大兴安岭北部内生金属矿床、海相火山岩型硫铁矿矿床和砂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按照矿床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将其划分为7个矿床成矿系列,即:多宝山地区与加里东期中酸性火山_侵入活动有关的铜、钼矿床成矿系列,呼玛地区与华力西期辉长岩和花岗岩有关的铁、钛、金矿床成矿系列,伊尔施_黑河地区与华力西期花岗岩和海相火山岩有关的铁、铜、锌、硫铁矿矿床成矿系列,牙克石地区与华力西期海相中基性火山岩有关的铁、锌、硫铁矿矿床成矿系列,得尔布干地区与印支期_燕山期中酸性火山_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银、铜、钼、金矿床成矿系列,伊尔施_呼玛地区与燕山期中酸性火山_侵入活动有关的金、铁、锌、铜、钼、钨矿床成矿系列和黑龙江流域与第四纪冲积沉积作用有关的砂金矿床成矿系列。大兴安岭北部区域矿床成矿谱系表明,从奥陶纪到新生代该区不同构造单元经历了7个主要的构造演化及成矿时期,依次出现奥陶纪岛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泥盆纪陆块边缘拉张环境的岩浆型和热液脉型矿床、泥盆纪—石炭纪俯冲_碰撞环境的海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石炭纪弧后盆地环境的海相火山岩型矿床、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俯冲_碰撞_后碰撞环境的斑岩型、热液脉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矽卡岩型矿床、早侏罗世—早白垩世俯冲环境的斑岩型、热液脉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矽卡岩型矿床和新生代地壳差异运动带砂金矿床。大兴安岭北部优势矿种为铜、钼、金、银、铅、锌,主攻矿床类型为斑岩型、热液脉型、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冲积型和海相火山岩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金属矿床 矿床成矿系列 成矿谱系 区域成矿规律 大兴安岭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时代及其对中国东北及邻区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重建的制约 被引量:206
11
作者 李锦轶 莫申国 +2 位作者 和政军 孙桂华 陈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7-168,共12页
中国东北及邻区 ,在中生代期间是否经历了大规模走滑运动而发生向东的逃逸和地壳加厚 ,是该区乃至碰撞造山带后碰撞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可以划分为四期 :( 1 ... 中国东北及邻区 ,在中生代期间是否经历了大规模走滑运动而发生向东的逃逸和地壳加厚 ,是该区乃至碰撞造山带后碰撞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可以划分为四期 :( 1 )可能发生在侏罗纪晚期的向南逆冲推覆运动 ;( 2 )平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作用 ;( 3)切割上述韧性走滑剪切带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向南东的逆冲断裂作用 ;( 4)新生代北北东走向的正断作用。根据时空展布和运动学特征 ,推测前两期变形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有关 ,第三期变形与古太平洋板块在亚洲大陆下的俯冲有关 ,第四期变形与现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对采自第二期构造变形带内的同构造变质矿物黑云母的Ar Ar定年 ,获得了 1 2 7~ 1 30Ma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 ,据此确定该区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为白垩纪初期。这一研究成果与中国东北南部燕山地区走滑运动资料的结合 ,揭示出在白垩纪初期 ,中国东北及邻区地壳被向东挤出加厚。根据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 ,中国东北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 4个阶段 :( 1 )三叠纪期间与古亚洲洋关闭和杭盖—肯特洋及古太平洋收缩有关的地壳挤压与伸展变动 ;(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构造变形 AR-AR定年 中国东北及邻区地壳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新林地区倭勒根群大网子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12
作者 孙巍 迟效国 +4 位作者 潘世语 张蕊 权京玉 范乐夫 王利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6-185,共10页
大兴安岭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自北向南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倭勒根群主体分布于额尔古纳地块,前人将其归属为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对新林地区倭勒根群大网子组的上部变火山岩段和下部变沉积岩段进行了锆石LA-ICP-M... 大兴安岭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自北向南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倭勒根群主体分布于额尔古纳地块,前人将其归属为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对新林地区倭勒根群大网子组的上部变火山岩段和下部变沉积岩段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试结果显示:上部变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为(430.7±4.1)Ma,属早志留世;下部变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最小峰值年龄为(480.1±2.9)Ma,指示其沉积时间不早于早奥陶世。综合文献资料确定:新林地区倭勒根群浅变质岩系是一套时间跨距从寒武纪到早志留世的岩石地层组合,而非新元古代-早寒武世;新林蛇绿岩的构造侵位时间不早于早奥陶世;新林地区的大网子组、兴隆沟地区的早奥陶世沉积与多宝山-伊尔施早奥陶世火山弧构成了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的早奥陶世弧-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部 新林地区 倭勒根群 锆石U-PB定年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二十一站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睿华 张晗 +3 位作者 孙丰月 武广 张宇婷 王硕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25-1740,共16页
大兴安岭北端的上黑龙江盆地具有良好的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潜力,本次对二十一站铜金矿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二十一站岩体的U-Pb定年结果显示,闪长岩形成时代为129&#... 大兴安岭北端的上黑龙江盆地具有良好的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潜力,本次对二十一站铜金矿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二十一站岩体的U-Pb定年结果显示,闪长岩形成时代为129±2Ma(MSWD=0.41),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为127±2Ma(MSWD=0.10),均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闪长岩SiO_2的含量为57.04%~59.91%,Al_2O_3为15.5%~16.22%,MgO为2.93%~4.02%,Mg~#为51~61;花岗闪长斑岩SiO_2的含量为61.52%~62.77%,Al_2O_3为13.71%~14.54%,MgO为1.91%~2.51%,Mg~#为52~60,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的Sr含量高,为595×10^(-6)~1207×10^(-6),Y含量低,介于11×10^(-6)~16.1×10^(-6)之间,Yb含量低,为1.1×10^(-6)~1.62×10^(-6),(La/Yb)_N值为14.5~19.9,δEu值介于0.70~0.85之间,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轻稀土元素和不相容元素U,相对亏损重稀土、高场强元素(Nb、Ta、Ti),符合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认为上黑龙江盆地二十一站早白垩世岩体为源区存在的榴辉岩或高镁麻粒岩构成的下地壳拆沉、熔融形成,该时期处于蒙古-中朝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后碰撞局部隆升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一站Cu-Au矿床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埃达克岩 上黑龙江盆地 大兴安岭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扎兰屯哈多河“花岗质糜棱片麻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高峰 郑常青 +5 位作者 姚文贵 李娟 施璐 崔芳华 高源 张行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77-1292,共16页
哈多河"花岗质糜棱片麻岩"为一套变质变形的花岗质岩石,其岩石组合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质糜棱片麻岩、细粒黑云母花岗质糜棱片麻岩和细粒石榴二云母花岗质糜棱片麻岩。SiO_2含量在66.4%~74.52%之间,K_2O+Na_2O介于7.36%~8.84... 哈多河"花岗质糜棱片麻岩"为一套变质变形的花岗质岩石,其岩石组合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质糜棱片麻岩、细粒黑云母花岗质糜棱片麻岩和细粒石榴二云母花岗质糜棱片麻岩。SiO_2含量在66.4%~74.52%之间,K_2O+Na_2O介于7.36%~8.84%之间,Al_2O_3含量在13.43%~15.74%之间,A/CNK=0.974~1.092,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到过铝质岩石;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ΣREE=94.15×10^(-6)~164.30×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亏损的右倾型曲线,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富集Rb、Ba、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Ta、Nb、P、Ti等元素。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哈多河"花岗质糜棱片麻岩"的岩浆侵入期次可分为两期,第一期在320Ma左右,代表性岩石为细粒黑云母花岗质糜棱片麻岩和细粒石榴二云母花岗质糜棱片麻岩;第二期在304Ma左右,代表性岩石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质糜棱片麻岩。综合岩相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哈多河"花岗质糜棱片麻岩"原岩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形成于晚石炭世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后碰撞构造环境下,之后在早二叠世末遭受"后碰撞作用"的影响,发生较强的韧脆性变质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糜棱片麻岩 锆石U-PB测年 岩石地球化学 大兴安岭北段 哈多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东坡小莫尔可地区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元素、Hf同位素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晨 孙景贵 +5 位作者 邱殿明 古阿雷 韩吉龙 孙凡婷 杨梅 冯洋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38-1158,共21页
大兴安岭是中国东北部陆相火山岩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空间岩相组合变化较大、成因复杂。笔者对大杨树火山盆地西缘喷发就位在花岗岩带的小莫尔可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地质、岩相学、年代学、元素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 大兴安岭是中国东北部陆相火山岩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空间岩相组合变化较大、成因复杂。笔者对大杨树火山盆地西缘喷发就位在花岗岩带的小莫尔可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地质、岩相学、年代学、元素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出露火山岩可划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夹英安岩组合,呈爆发式火山喷发特征;第二阶段为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组合,呈溢流式火山喷发特征;第三阶段是玄武粗面安山质熔结火山碎屑岩(部分含角砾)。各阶段代表性火山熔岩以及熔结火山碎屑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均为富碱(w(Na_2O+K_2O)=4.88%~7.12%),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相似的痕量元素地球化学分馏特征,即明显富集Ba、K、LRR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HREE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中等(LREE/HREE=8.4~8.5)、Eu负异常不明显(δEu为0.91~1.02)。这些特征表明它们是同源岩浆房结晶分异演化的产物,岩浆源区性质呈现地幔与壳幔混合过渡类型的属性,或呈现E-MORB性质的源区或交代洋壳性质的源区。鉴于获得的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HSY-1)和玄武粗面安山质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P2121)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分别为(124.8±1.0)、(123.3±1.3)Ma,ε_(Hf)(t)为1.7~9.7、T_(DM)=705~407 Ma、T_(DM)~C=1 464~748Ma,并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可进一步得出:火山作用背景应属于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大陆俯冲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适值东北地区大规模岩浆底侵、岩石圈拆沉作用的峰期(约120 Ma),初始岩浆应是古太平洋板块深俯冲作用过程形成的埃达克质岩浆,而呈现埃达克质岩浆与岛弧性质的过渡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是在岩浆底侵、岩石圈拆沉过程与地壳物质发生一定程度的混染作用;并从成矿元素的相容性角度确认该期岩浆作用具有提供Mo、Cu和Ag成矿流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岩石成因 小莫尔可地区火山岩 大兴安岭北段东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富林矽卡岩铜矿床成因:印支期含矿岩浆源区特征、蚀变矿物学及勘查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超 宋国学 +5 位作者 秦克章 李光明 李真真 金露英 孟昭君 张夏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5-475,共21页
新近发现的印支期富林矽卡岩铜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区新林镇东约90km。矿区发育与成矿直接相关的花岗岩和侵入花岗岩中的花岗斑岩,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岩与古元古代兴安桥组大理岩和早奥陶世黄斑脊山组钙质粉砂岩接触带内。富林矿... 新近发现的印支期富林矽卡岩铜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区新林镇东约90km。矿区发育与成矿直接相关的花岗岩和侵入花岗岩中的花岗斑岩,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岩与古元古代兴安桥组大理岩和早奥陶世黄斑脊山组钙质粉砂岩接触带内。富林矿床矿化与矽卡岩密切相关,整个矿化过程可分为两期: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5个阶段:早期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氧化物阶段、早期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硫化物阶段,其中铜矿化主要发生在早期硫化物阶段。硫化物主要包括黄铜矿和黄铁矿,并含少量闪锌矿、方铅矿、斑铜矿等。蚀变类型包括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化、阳起石-透闪石矽卡岩化、绿帘石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绢云母-粘土化、钾长石化和局部角岩化。电子探针分析(EMPA)结果表明:矿区内的石榴子石属钙铝-钙铁榴石系列,主要为钙铁榴石,辉石为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以透辉石为主,闪石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以及少量镁绿钙闪石和铁浅闪石,帘石为黝帘石-绿帘石系列。黑云母以镁铁黑云母和铁叶云母为主,绿泥石主要为密绿泥石和铁叶绿泥石,长石以正长石和钠长石为主。石榴子石成分剖面显示从核部到边部,石榴子石呈现出钙铝榴石和钙铁榴石交替变化的环带特征,且Fe^(3+)含量的逐渐升高暗示后期成矿流体氧逸度升高,结合黑云母Mg-Fe^(3+)-Fe^(2+)图解,说明富林矽卡岩型铜矿床形成于较强的氧化环境。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花岗岩形成于~253Ma,花岗斑岩形成于~244Ma,为大兴安岭地区一期新的成矿事件。锆石原位Hf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花岗岩εHf(t)介于-1.60~2.23,花岗斑岩εHf(t)介于-3.53~1.90,二者均具有古老的两阶段模式年龄,结合前人对区域构造背景的研究,认为富林花岗质岩石可能来自于松辽地块和兴安地块后碰撞背景下俯冲板片断离软溜圈上涌导致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卷入少量地幔物质而形成的岩浆。花岗斑岩及与斑岩有关的脉状矿化和蚀变的出现暗示富林地区可能存在印支期的斑岩型矿床,此外结合石榴子石、辉石成分特征以及辉石Mn/Fe比值与世界矽卡岩矿床对比,指出富林矿区外围找矿应综合考虑铜、钼、铁、金、铅、锌等矿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富林铜矿床 大兴安岭北段 蚀变矿化 矽卡岩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宜里钼矿岩石成因及成岩成矿年代学 被引量:16
17
作者 黄凡 王登红 +6 位作者 王平安 王成辉 刘善宝 刘翠辉 谢有炜 郑兵华 李松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1-379,共19页
宜里钼矿为大兴安岭北段新发现的具大型钼找矿潜力的中型钼矿床,赋矿围岩为晚古生代花岗岩和卧都河组地层,矿区深部发现有晚期花岗斑岩脉,其成矿可与"体中体"模式对比。矿区内晚期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岩石地球化... 宜里钼矿为大兴安岭北段新发现的具大型钼找矿潜力的中型钼矿床,赋矿围岩为晚古生代花岗岩和卧都河组地层,矿区深部发现有晚期花岗斑岩脉,其成矿可与"体中体"模式对比。矿区内晚期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岩石具有高SiO2、富K2O+Na2O和相对高的Al2O3,低MgO、TFeO、CaO的特征,K2O/Na2O=0.76~1.27,A/CNK=1.02~1.23;微量元素富集Rb、U、K、Pb等LILE,相对亏损Nb、Ta、Ti、P和LREE等HFSE,(La/Yb)N=11.09~22.41,重稀土明显亏损,无或弱Eu异常(δEu=0.63~0.92),且具低Ni、Cr含量和Mg#,高Sr/Y比值,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亲和性。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精细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矿区内晚期花岗岩的侵位年龄集中在132.43±0.61~134.46±0.58Ma,属早白垩世。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显示,成矿年龄为131.8±1.5Ma,较岩体侵位年龄晚2.7~0.6Ma。结合熔融实验和区域资料,矿区埃达克岩为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构造体制下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而钼成矿作用的触发机制主要是埃达克质岩浆出熔后,残余的加厚下地壳的拆沉作用,推测矿区深部存在与成矿直接相关的花岗质岩体。大兴安岭北段存在有4期钼成矿事件,分别为加里东早期(510~470Ma)、华力西晚期(300~290Ma)、印支晚期—燕山早期(205~175Ma)、燕山中期早阶段晚侏罗世(150~145Ma)和晚阶段早白垩世(143~129Ma)。其中,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大兴安岭北段西坡)和燕山中期(大兴安岭北段东坡)为成矿高峰期。宜里钼矿即为大兴安岭北段成矿高峰期燕山中期晚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钼矿RE-OS年龄 锆石U-PB年龄 早白垩世花岗岩 宜里钼矿 大兴安岭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兴阿钼铜矿区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24
18
作者 张成 李诺 +1 位作者 陈衍景 赵希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7-230,共14页
兴阿钼铜矿床为大兴安岭北段最新发现的又一大型斑岩矿床。钼铜矿化与二长花岗斑岩密切相关,矿体主要产于斑岩体及其外接触带。从岩体向外依次发育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斑岩型蚀变分带。本文对矿区主要侵入岩开展了锆石LA-I... 兴阿钼铜矿床为大兴安岭北段最新发现的又一大型斑岩矿床。钼铜矿化与二长花岗斑岩密切相关,矿体主要产于斑岩体及其外接触带。从岩体向外依次发育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斑岩型蚀变分带。本文对矿区主要侵入岩开展了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获得赋矿钾长花岗岩、成矿二长花岗斑岩和成矿后闪长玢岩脉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31±1Ma、129±1Ma和124±1Ma,限定成矿作用发生于131~124Ma之间。获得三类侵入岩的锆石εHf(t)值分别为6.8~8.4、6.7~7.8和5.8~8.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579~670Ma、616~680Ma和578~721Ma,揭示矿区早白垩世侵入岩源自新元古代晚期增生地壳的部分熔融。据此,认为兴阿矿床形成于大陆碰撞过程的地壳缩短-加厚向伸展-减薄转换的构造体制,大陆碰撞由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引起,而这种后碰撞体制的地壳伸展-减薄作用又在早白垩世被由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的弧后伸展所叠加而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兴阿斑岩钼铜矿床 大兴安岭北段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的中、新生代变形构造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38
19
作者 崔军文 郭宪璞 +2 位作者 丁孝忠 李朋武 张晓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3-118,共16页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相隔。盆-山构造经历了长期、叠次的形成、演化过程,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变形构造具有极大的统一性,总体表现为以西昆中断裂(其主体为库地—喀什塔什断裂)为根带,以北向逆冲扩展作用为主导,向北至塔南拗陷带腹部,逐渐转化为以垂直向上的构造伸展作用为主导。塔南拗陷带的逆冲断裂与具强烈深层流变组构的西昆北逆冲断裂属统一地球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层次的成分,前者是后者向浅层脆性应变域扩展的产物。导致盆-山构造形成的驱动力来自昆仑构造带以南的持续、强烈的北向逆冲扩展作用,至少在塔南拗陷带的前早更新统地层分布区不存在塔里木地块自北向南俯冲的直接证据。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造盆、造山作用过程可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形成演化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隆升和快速拗陷(沉降)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深层拆离-缓慢隆升和均匀拗陷(沉降)期和新近纪至今的挤压-急剧隆升和强烈拗陷(沉降)期。造盆、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表明,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时期,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盆-山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结合带 西昆北带 塔里木南缘拗陷带 中、新生代 变形构造 造盆 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甲乌拉铅锌银矿床Rb-Sr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7
20
作者 李铁刚 武广 +3 位作者 刘军 胡姸青 张云付 罗大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7-270,共14页
甲乌拉铅锌银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南西150km。矿床产于中蒙古-额尔古纳兴凯造山带南东缘之得尔布干断裂北西侧。本文在甲乌拉矿床选取7件闪锌矿和6件黄铁矿样品开展了Rb-Sr定年。获得闪锌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43.0±2.0M... 甲乌拉铅锌银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南西150km。矿床产于中蒙古-额尔古纳兴凯造山带南东缘之得尔布干断裂北西侧。本文在甲乌拉矿床选取7件闪锌矿和6件黄铁矿样品开展了Rb-Sr定年。获得闪锌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43.0±2.0Ma(MSWD=3.2),锶同位素初始值I Sr=0.71265;黄铁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42.0±3.0Ma(MSWD=5.7),锶同位素初始值ISr=0.71267;闪锌矿与黄铁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42.7±1.3Ma(MSWD=3.8),锶同位素初始值ISr=0.71266。上述定年结果表明,甲乌拉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初期。甲乌拉矿床硫化物的Rb和Sr含量分别介于0.1034×10-6~7.367×10-6和1.301×10-6~7.148×10-6之间,Sr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i介于0.71238~0.71277之间,平均值为0.71264,暗示甲乌拉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甲乌拉矿床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过程的后碰撞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Rb-Sr定年 成矿时代 成矿物质来源 甲乌拉铅锌银矿床 大兴安岭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