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瞿秋白领导上海左翼电影运动的文化策略--以夏衍回忆文章为中心
1
作者 房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2-108,共7页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左翼电影运动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光彩的篇章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左翼电影滥觞之时,当时的左翼电影小组的负责人就得到了瞿秋白的具体指示与指导,这为左翼...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左翼电影运动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光彩的篇章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左翼电影滥觞之时,当时的左翼电影小组的负责人就得到了瞿秋白的具体指示与指导,这为左翼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瞿秋白有关电影问题的谈话,虽然就事论事,也不系统,但思想内容却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事业,依然具有一定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左翼电影运动 政治决策 文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艺术剧社的成立与公演考论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子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36-156,共21页
上海艺术剧社是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现代戏剧团体。梳理原始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可以发现自"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层、热衷文艺事业的普通党员和一批"左"倾留日学生都对中国的政局和文坛进行... 上海艺术剧社是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现代戏剧团体。梳理原始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可以发现自"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层、热衷文艺事业的普通党员和一批"左"倾留日学生都对中国的政局和文坛进行了紧张的思考和预判。虽有路线调整时的误差或不成熟,可种种历史契机与思想脉络的耦合,还是使左翼文化运动很快地"浮出历史地表"。上海艺术剧社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进行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理由认为,它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前奏。上海艺术剧社力图通过公演对左翼文化运动的政治诉求有所回应,却也不期然地揭开了这一诉求的内在困境:理想观众与实际观众的错位、阶级意识理论与剧本角色分派的缝隙、戏剧范式的想象与公演结果的落差,凡此诸端,不仅困扰着艺术剧社,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不断遭遇的实践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艺术剧社 左翼文化运动 阶级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7年的史沫特莱与延安生活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小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106,共6页
1937年,史沫特莱在遭到共产国际驱逐的情况下,试图主动融入红色延安。她力图改进延安的文化生活和人际关系,但是收效甚微。延安高度政治化、军事化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个人空间的缺失以及中、美文化交流渠道不畅,是她的行动受阻的主要原... 1937年,史沫特莱在遭到共产国际驱逐的情况下,试图主动融入红色延安。她力图改进延安的文化生活和人际关系,但是收效甚微。延安高度政治化、军事化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个人空间的缺失以及中、美文化交流渠道不畅,是她的行动受阻的主要原因。而由她发起的交际舞活动所引发的冲突,只是她与延安革命妇女之间矛盾的爆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化 史沫特莱 女权主义 节育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电影文化运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永祥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61,共7页
以成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为标志的中国电影文化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运动从兴起到抗战全面爆发,始终得到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和直接领导,无论是电影创作与生产,还是电影理论批评,都显示出中国电影发... 以成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为标志的中国电影文化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运动从兴起到抗战全面爆发,始终得到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和直接领导,无论是电影创作与生产,还是电影理论批评,都显示出中国电影发生了巨大转变。很多本身即为共产党人的左翼文艺工作者,通过与电影界的交往、合作,广泛吸纳电影界人士加入左翼阵营;而当时的电影演员也大多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一运动,他们通过发表电影评论,开展电影创作,使左翼电影深入社会各阶层,大大传播了中共的主张,发扬了进步电影艺术,推动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显示了中共夺取新的文化阵地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电影文化运动 左翼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租界、治外法权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国际性——以《中国论坛》与“伊罗生事件”为中心
5
作者 谢力哲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67,共9页
美国左翼记者伊罗生193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中国论坛》的出版发行和随后发生的“伊罗生事件”的解决,前者依靠租界的活动空间,后者有赖于治外法权的效力。租界提供了容纳编辑人员进行地下工作的空间,治外法权则给予了主编切身的保护,以... 美国左翼记者伊罗生193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中国论坛》的出版发行和随后发生的“伊罗生事件”的解决,前者依靠租界的活动空间,后者有赖于治外法权的效力。租界提供了容纳编辑人员进行地下工作的空间,治外法权则给予了主编切身的保护,以刊物为阵地、以主编为纽带,中共地下党人、美国记者伊罗生和各界在华左翼人士三方实现了有效的“跨国合作”。考察《中国论坛》在租界的持续运作与治外法权在“伊罗生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可以为深入理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之“国际性”特质提供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租界 治外法权 左翼文化运动 《中国论坛》 伊罗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