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东亚冬季气温的大气遥相关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1
作者 罗敬 施宁 +1 位作者 周波涛 张东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47-2263,共17页
基于1958/1959~2020/2021年冬季NCEP、JRA-55、ERA5三种再分析资料,本文在扣除线性趋势后,采用EOF、REOF、相关与偏回归等方法,揭示出影响东亚冬季气温主要模态的大气遥相关型,并对这些遥相关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 基于1958/1959~2020/2021年冬季NCEP、JRA-55、ERA5三种再分析资料,本文在扣除线性趋势后,采用EOF、REOF、相关与偏回归等方法,揭示出影响东亚冬季气温主要模态的大气遥相关型,并对这些遥相关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东亚冬季气温第一主成分(PC1)最相关的是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SCA),与第二主成分(PC2)最相关的是东大西洋遥相关型(EA)。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SCA、EA型与东亚冬季气温PC1和PC2也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SCA型在1970s末期和2000s初期发生的位相变化对应着东亚冬季气温PC1的位相变化;EA型在1980s初期、1990s末期和2010s初期发生的位相变化大致对应着东亚冬季气温PC2的位相变化。但需指出的是,SCA指数与东亚冬季气温PC1之间的相关系数(R1)以及EA指数与东亚冬季气温PC2之间的相关系数(R2)却呈现出不同于SCA和EA自身位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R1在1980s中期以前呈减弱特征,此后数值明显增大,表明SCA型对东亚冬季气温影响更显著。R1的年代际强弱变化与SCA型中位于俄罗斯西部的环流异常是否向东扩展有关,AMO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至于R2,它的年代际强弱变化也较明显,其大值时段主要为1970s、1980s和2000年后,这与EA型是否在东亚地区形成局地的经向偶极型环流异常有关,而与海温或海冰异常的关系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气温 大气遥相关型 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SCA) 东大西洋遥相关型(EA)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次年山东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晏铭 郑小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2,共11页
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可根据海温极大值中心分为东部型El Nino和中部型El Nino。本研究通过观测资料研究了1979-2020年两类El Nino事件对次年山东夏季(6-8月)季节平均和月平均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显示,中部型El Nino次年夏季西北太平... 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可根据海温极大值中心分为东部型El Nino和中部型El Nino。本研究通过观测资料研究了1979-2020年两类El Nino事件对次年山东夏季(6-8月)季节平均和月平均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显示,中部型El Nino次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反气旋较气候态偏北,进而增强东亚夏季风,使得山东夏季平均降水偏多。伴随着反气旋在季节内的北移,降水正异常在晚夏(8月)最为显著,而东部型El Nino次年夏季反气旋较气候态偏南偏弱。同期日本列岛地区由于东亚-太平洋遥相关负位相的出现产生异常气旋,山东地区受气旋西侧干冷北风控制,夏季降水偏少。由于气旋强度在季节内逐渐降低,所以山东干旱在初夏(6月)最显著。这些结果可以为未来山东夏季降水季节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型El Nino 东部型El Nino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 山东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季风系统的动力过程和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3
作者 陈文 顾雷 +1 位作者 魏科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0-966,共17页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几年来关于东亚季风系统的动力过程与机理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东亚季风系统年际和年代际变异与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关系的研究。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系统变异的动力过程主要与东亚/太平洋型(即EAP型)遥相关有...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几年来关于东亚季风系统的动力过程与机理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东亚季风系统年际和年代际变异与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关系的研究。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系统变异的动力过程主要与东亚/太平洋型(即EAP型)遥相关有关,利用EAP型遥相关理论不仅可以说明东亚夏季风系统各成员之间内在联系的机理,而且可以揭示热带西太平洋热力和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影响东亚夏季风系统季节内、年际变化及其异常的经向三极子结构的动力过程;除了EAP型遥相关外,研究还表明北半球夏季从北非到东亚的对流层上层经向风异常存在一个沿急流传播的遥相关型,它对东亚夏季风系统异常的经向三极子型分布也有重要影响。并且,最近关于东亚冬季风变异与行星波活动的关系已做出许多研究,并获得很大进展。这些研究表明: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传播波导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上存在着反相振荡特征,即若"极地波导"加强,则"低纬波导"将减弱,反之亦然;准定常行星波两支波导的反相振荡与北半球环状模(NAM)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有紧密联系,而NAM的变化通过行星波活动的异常可以导致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此外,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冬季风异常之间的关系明显地受热带平流层纬向风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的调制,进一步的研究还提出了可能的机理。最后本文还指出:2005~2007年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异常不仅与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变异有关,而且与极涡的演变和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系统 EAP遥相关型 准定常行星波 E-P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极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 被引量:87
4
作者 武炳义 黄荣辉 高登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7-275,共9页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区是影响东亚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之一,该海区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500hPa高度场的EU遥相关型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弱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冬季该海区海冰偏多,则500h...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区是影响东亚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之一,该海区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500hPa高度场的EU遥相关型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弱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冬季该海区海冰偏多,则500hPa高度场容易出现EU遥相关型(日本及西欧500hPa高度场偏高),亚洲大陆上的冷高压减弱。而北太平洋海域海平面气压升高,致使东亚冬季风偏弱以及2月份入侵我国的冷空气次数减少;而冬季该海区海冰偏少时,情况正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面积 EU遥相关型 冬季风 季风 海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形成过程与ENSO盛期海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宗海锋 张庆云 陈烈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扩展重建的海表温度资料(ERSST)和中国730个站旬降水资料,采用SVD和扩展SVD(ESVD)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中国梅雨期降水与同期大气环流和前期冬季海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 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扩展重建的海表温度资料(ERSST)和中国730个站旬降水资料,采用SVD和扩展SVD(ESVD)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中国梅雨期降水与同期大气环流和前期冬季海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ENSO盛期海温异常导致与长江流域梅雨期降水密切相关的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形成的过程,及与ENSO相关的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的持续性问题。结果表明,梅雨期EAP遥相关型的出现与ENSO遥强迫作用有密切关系。联系冬季ENSO和梅雨期EAP遥相关型的关键过程主要有三个:(1)西北太平洋低纬地区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形成和维持,它在冬季形成后一直可维持到夏季,使得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2)东亚大槽持续偏弱,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使西北太平洋海温呈亲潮区偏冷、黑潮区偏暖的海温分布;(3)PNA遥相关型的持续发展,使北冰洋地区高度增高。后二者通过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内部调整过程对初夏鄂霍次克海阻塞形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另外,持续性分析表明,ENSO年大气环流和海温距平型的持续性要比非ENSO年大得多。在ENSO年大气环流和海温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耦合关系,ENSO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可导致太平洋海温异常,而海温异常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可导致大气环流异常的稳定和维持,对后期初夏东亚季风和我国天气气候产生明显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梅雨期降水 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 影响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持续性极端降水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6
作者 翟盘茂 李蕾 +1 位作者 周佰铨 陈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1-640,共10页
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会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是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形成机理和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针对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形成机理和预报方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主要包括:开展了我国区域性持续性极端降水... 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会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是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形成机理和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针对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形成机理和预报方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主要包括:开展了我国区域性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的自动识别方法研究,研制建立了江淮流域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大尺度环流概念模型,并提取了1-2周的前兆信号;从东亚一太平洋遥相关型(EAP)角度探究其对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影响机理,并探讨利用EAP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极端降水进行预报的可行性。此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基于关键影响系统的持续性极端降水的物理统计预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持续性极端降水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 前期信号 物理统计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波列对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年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4
7
作者 陆日宇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27-734,共8页
利用1980~1988年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指出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际变化,同时它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当夏季东北亚阻... 利用1980~1988年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指出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际变化,同时它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当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频发时,江淮地区降水偏多;而当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维持日数少时,江淮地区降水偏少。为考察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我们分析了全球海温异常,并利用合成的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模拟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北亚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影响。最后指出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的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波列是产生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太平洋 遥相关型 东北亚阻塞高压 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在我国登陆地点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夏季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关系 被引量:28
8
作者 黄荣辉 王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53-864,共12页
本文利用1979~2007年日本气象厅JRA-25风场和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和美国JTWC热带气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7~9月份西北太平洋台风和热带气旋(TC)在我国登陆地点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东亚/太平洋型(即EAP型)遥相关的关系... 本文利用1979~2007年日本气象厅JRA-25风场和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和美国JTWC热带气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7~9月份西北太平洋台风和热带气旋(TC)在我国登陆地点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东亚/太平洋型(即EAP型)遥相关的关系,特别是分析了7~9月份在厦门以北登陆台风和TC数量的年际变化与夏季(6~8月)EAP指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当夏季(6~8月)EAP指数为高指数时,则7~9月份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上空500hPa高度场异常将出现"-,+,-"EAP型遥相关的波列分布,这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偏东。在这种情况下,西北太平洋上较多的台风和TC的移动路径偏北,这引起了7~9月份在我国厦门以北沿海登陆的台风和TC数量偏多。反之,当夏季(6~8月)EAP指数为低指数时,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上空500hPa高度场异常为"+,-,+"的EAP型遥相关的波列分布,这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偏西。在这种情况下,西北太平洋上较多的台风和TC移动路径偏南,这引起了7~9月份在我国厦门以北沿海登陆的台风和TC数量偏少,较多的台风和TC在厦门以南的华南沿海登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登陆地点 年际变化 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6月降水异常及其与东亚—太平洋遥相关的关系 被引量:18
9
作者 陈锐丹 温之平 +1 位作者 陆日宇 吴丽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4-984,共11页
利用1959~2010年共52年的大气环流和降水资料,我们分析了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发现6月华南降水与同期EAP(East Asia-Pacific,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EAP指数为正时,长江... 利用1959~2010年共52年的大气环流和降水资料,我们分析了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发现6月华南降水与同期EAP(East Asia-Pacific,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EAP指数为正时,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北和黄河之间的地区降水偏少。将华南6月降水分为与EAP相关的降水序列和与EAP独立的降水序列,比较了二者所对应环流异常的异同点。结果表明,与EAP相关的降水异常对应着EAP相关型的环流异常分布特征,降水为正异常时,850hPa风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呈现"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的异常分布,湿的偏南风和干的偏北风在华南上空交汇,降水增多;而整个淮河流域上空为偏北风异常,导致南风带来的水汽输送减少,降水偏少,因此降水异常呈现偶极子分布。相比之下,与EAP独立的降水正异常对应的环流异常表现为热带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华南地区上空为显著的西南风异常,输送到华南地区的水汽增多,导致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 年际变化 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纬度大气遥相关动力学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0
作者 谭本馗 陈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8-925,共18页
北半球热带外大气存在多种形态的大气遥相关。按其空间结构,可以分为两类:(1)异常中心为南北分布的偶极子型(例如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涛动);(2)异常中心呈波列型(例如北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欧亚型遥相关)。这些遥相关活动及其变异... 北半球热带外大气存在多种形态的大气遥相关。按其空间结构,可以分为两类:(1)异常中心为南北分布的偶极子型(例如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涛动);(2)异常中心呈波列型(例如北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欧亚型遥相关)。这些遥相关活动及其变异,不仅对遥相关控制的地区,而且对与遥相关相距很远的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也产生影响。研究大气遥相关的形成机理及其天气气候影响,是进行短期气候预测的基础。近十多年来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遥相关动力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在此对一些主要进展进行总结,特别关注影响中国天气、气候的大气遥相关及其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相关型 北极涛动 北太平洋涛动 太平洋/北美型 东亚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I.观测研究 被引量:53
11
作者 陈海山 孙照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4-316,共13页
利用ECMWF 1 979~ 1 993年 2 5°× 2 5°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海平面气压、 5 0 0hPa高度场和NCEP再分析资料 ,探讨了欧亚冬季积雪异常对同期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欧亚中高纬冬季积雪面... 利用ECMWF 1 979~ 1 993年 2 5°× 2 5°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海平面气压、 5 0 0hPa高度场和NCEP再分析资料 ,探讨了欧亚冬季积雪异常对同期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欧亚中高纬冬季积雪面积与同期大气环流具有密切的联系 :积雪面积为正 (负 )异常时 ,冬季 5 0 0hPa高度场对应正 (负 )欧亚—太平洋 (简称EUP)遥相关型 ,东亚冬季风活动偏强 (弱 )。 ( 2 )诊断结果表明 ,积雪异常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可能对大气EUP遥相关型和东亚冬季风活动产生影响。 ( 3)SVD分析得到的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与同期大气环流的耦合模态 ,证实了前面所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异常分布 大气环流 东亚冬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胡增臻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通过诊断分析指出,80年代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活动2~4年周期振荡比较明显;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有线性增强、偏北、偏东的趋势,2~4年周期振荡也比较明显;在2~4年时间尺度上,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的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化... 通过诊断分析指出,80年代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活动2~4年周期振荡比较明显;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有线性增强、偏北、偏东的趋势,2~4年周期振荡也比较明显;在2~4年时间尺度上,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的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当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弱)时,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偏强(弱)、偏东(西)、偏北(南)。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产生这种联系的物理机制是,当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弱)时,在东亚-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产生一个距平波列(ANA),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正(负)距平及其北侧的负(正)距平,使气压梯度增大(减小),北太平洋急流和风暴轴中心强度增强(减弱)、北抬(南退)、东伸(西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活动 北太平洋 风暴轴 西太平洋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太平洋型季节内演变和维持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捷 许小峰 +1 位作者 金飞飞 郭品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6-491,共16页
利用850 hPa的纬向风异常建立一个逐候东亚-太平洋(East Asian Pacific,EAP)型指数,研究其季节内演变特征,发现东亚-太平洋型经向波列是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主要模态。其演变过程为:扰动首先出现在北太平洋中部,并通过正压不稳定过... 利用850 hPa的纬向风异常建立一个逐候东亚-太平洋(East Asian Pacific,EAP)型指数,研究其季节内演变特征,发现东亚-太平洋型经向波列是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主要模态。其演变过程为:扰动首先出现在北太平洋中部,并通过正压不稳定过程从基本气流中获得能量而发展,在高层罗斯贝波能量向南频散,激发热带对流异常和赤道罗斯贝波,并相互锁相,因赤道罗斯贝波受β效应影响而共同向西移动。热带对流和环流异常在菲律宾附近达到最强,此时在东亚沿岸出现经向三极型波列,此后中低纬度异常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使降水异常在长江流域能维持较长时间。东亚-太平洋型在东亚发展和维持有以下原因:首先,菲律宾暖水上空的对流和低层环流之间存在正反馈;其次,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导致暖大陆和冷海洋之间存在特殊的纬向温度梯度和北风垂直切变,东亚-太平洋型在经向上有向北倾斜的斜压结构,能通过斜压能量转换从平均有效位能中获得能量,同时,也能从经向温度梯度的平均有效位能中获得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太平洋型 季节内变化 纬向温差的斜压能源 正压能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与我国东部旱涝型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顾薇 李崇银 潘静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对我国东部各区域的夏季降水的正交小波分解表明,其大于28年的分量可以很好地表示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旱涝相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合成分析表明,北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温和东亚高空急流与我国东部夏季旱涝型的年代... 对我国东部各区域的夏季降水的正交小波分解表明,其大于28年的分量可以很好地表示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旱涝相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合成分析表明,北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温和东亚高空急流与我国东部夏季旱涝型的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东亚高空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70年代前后的年代际差异对旱涝型发生年代际变化起到重要作用;北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近百年来是协同一致的,二者有可能共同对旱涝型的变化产生影响。进一步分析指出,北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变化与急流和副高的南北位置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都密切相关。可见,北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于我国东部旱型涝的年代际变化确实具有重要的预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热带印度洋 旱涝型 东亚高空急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和我国天气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36
15
作者 郭冬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用1948—2000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月平均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涛动指数和东亚冬季风指数,并研究了北太平洋涛动与东亚冬季风及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北太平洋涛动异常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强涛动年,东亚冬... 用1948—2000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月平均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涛动指数和东亚冬季风指数,并研究了北太平洋涛动与东亚冬季风及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北太平洋涛动异常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强涛动年,东亚冬季风偏弱,我国气温普遍偏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而华南降水偏多;而弱涛动指数年,东亚冬季风偏强,我国气温普遍偏低,降水偏少。此外,还指出,强(弱)INPO年大气环流具有弱(强)WP型和强(弱)EU遥相关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涛动 东亚冬季风 气候变化 遥相关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亚大气遥相关型变化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18
16
作者 林建 何金海 张依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12-320,共9页
用 500 h Pa 高度场资料及中国 160 个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采用 E O F、合成分析和奇异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旱涝与 500 h Pa 高度场东亚... 用 500 h Pa 高度场资料及中国 160 个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采用 E O F、合成分析和奇异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旱涝与 500 h Pa 高度场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 E A P)关系密切, E A P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夏季 500 h Pa 高度场的配置及长江中下游降水。文中重点讨论了 E A P指数的振荡周期及高低指数年西太平洋副高的变化特征。 E A P指数 3~6 年、准两年及年代际变化反映了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趋势。 E A P高指数年(对应涝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为纬向型,随季节南北移动较缓慢,副高位置偏南偏西,并且强度偏强;而 E A P低指数年(对应旱年),西太平洋副高呈经向型,随季节由西南向东北移动较迅速,副高偏东偏北,并且强度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太平洋 大气 遥相关型 旱涝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夏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年际变化的一种物理机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若文 陶云 曹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6-432,共7页
根据1978—2002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地表温度场以及中国夏季雨带类型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获得了能反映1978—2002年各年北半球大气环流演变大尺度特征的25组空间谱函数。采用改进的低截谱模式方法和多种统计假设检验方法获得了夏季... 根据1978—2002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地表温度场以及中国夏季雨带类型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获得了能反映1978—2002年各年北半球大气环流演变大尺度特征的25组空间谱函数。采用改进的低截谱模式方法和多种统计假设检验方法获得了夏季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年际变化的一个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当大气环流的内部动力过程中大尺度波-波和波-流相互作用明显时,大气环流的演变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导致初夏从低纬到高纬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多为"-、+、-"分布,相应的EAP指数多为正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明显,相应中国夏季多雨区主要位于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反之,当大气环流的内部动力过程中大尺度波-波和波-流相互作用较弱时,大气环流的演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线性特征,初夏从低纬到高纬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为"+、-、+"分布,EAP指数多为负值,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不明显,相应中国夏季多雨区主要位于淮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 波-波相互作用 波-流相互作用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多通道观测揭示的东北冷涡异常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蒋尚城 杨向东 +1 位作者 商树荣 顾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88-697,共10页
利用美国气象卫星OLR ,HIRS Tb12 ,ERB ,VIS ,SSMR和SSM I多通道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东北冷涡异常年的全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关键地区的先兆特征 ;对于东北冷涡异常 ,发现了有一个由北半球的海冰 ,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 ,亚洲的季风以及东... 利用美国气象卫星OLR ,HIRS Tb12 ,ERB ,VIS ,SSMR和SSM I多通道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东北冷涡异常年的全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关键地区的先兆特征 ;对于东北冷涡异常 ,发现了有一个由北半球的海冰 ,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 ,亚洲的季风以及东北地区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组成的影响链存在。由此讨论了影响链上的各因子对东北冷涡异常的作用。结果表明多通道卫星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在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多通道观测 东北冷涡 异常特征 EL-NINO 冰雪盖 亚洲季风 东北亚地区 天气系统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气候主要模态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增臻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6-39,共14页
主要研究了东亚(中国和日本)夏季气候(降水和气温)主要模态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大尺度年际变化间有很强的耦合:大范围多(少)雨对应大范围低(高)温.奇异值分解的第一个模态的长期变化主要... 主要研究了东亚(中国和日本)夏季气候(降水和气温)主要模态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大尺度年际变化间有很强的耦合:大范围多(少)雨对应大范围低(高)温.奇异值分解的第一个模态的长期变化主要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逐年增加(变湿)的趋势而气温逐年降低(变冷)的趋势.在70年代中期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和气温耦合变化的准两年分量明显增强.研究表明,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年际变化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异常十分相似,即主要是两个遥相关型:太平洋-日本(PJ)型和欧亚型遥相关型.与夏季东亚梅雨异常相联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和气温异常是中高纬度干冷空气和低纬度暖湿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和相关的对流活动的年际变化通过PJ型对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西太平洋对流活动与北半球大气环流遥相关的相互作用有明显的季节性.PJ型不仅是夏季西太平洋对流活动与北半球夏季热带外地区500hPa高度场年际变化耦合相互作用的最重要模态,而且也是两者各自变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模态.1984年夏季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主振荡型分析表明存在着能量从热带西太平洋向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耦合模态 准两年变化 遥相关型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的地缘政治特点与未来趋向前瞻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建飞 丑则静 《学术前沿》 CSSCI 2015年第20期6-18,共13页
在东亚地区,中美双方在实力对比上所发生的此消彼长变化,在"后危机"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重塑地区权力结构的同时,也促使东亚地区出现安全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二元复合区域格局。这一格局的发展态势,同大国的东亚战略、区... 在东亚地区,中美双方在实力对比上所发生的此消彼长变化,在"后危机"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重塑地区权力结构的同时,也促使东亚地区出现安全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二元复合区域格局。这一格局的发展态势,同大国的东亚战略、区域热点问题的走向以及安全与经济领域的合作密不可分。目前,中美双方正在积极致力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这必将会为区域格局的发展演变释放出一系列正面效应。更好地推动东亚区域格局朝着更加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是域内各国及相关国际力量共同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区域格局 二元复合格局 大国战略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亚太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