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经送行诗卷的仕隐观及文学书写方式
1
作者 左东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9,共12页
张经是元明之际流寓吴中的隐逸家族重要成员,在当时文坛上具有较大影响,其交游网络几乎涉及吴中文坛所有重要人物。张经曾在张士诚政权中任职。围绕张经担任嘉定同知与松江府判的两次升迁,吴中多数隐逸文人都为之撰写送行诗作,形成了两... 张经是元明之际流寓吴中的隐逸家族重要成员,在当时文坛上具有较大影响,其交游网络几乎涉及吴中文坛所有重要人物。张经曾在张士诚政权中任职。围绕张经担任嘉定同知与松江府判的两次升迁,吴中多数隐逸文人都为之撰写送行诗作,形成了两幅独特的诗卷。其中《送张吴县之官嘉定诗卷》以题咏吴中名胜作为书写方式,《送张府判诗卷》则直接表达了送行者的思想情感。这两幅诗卷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吴中文人群体对待仕隐的开放性观念以及由此构成的仕隐互通的交往方式;二是由吟咏吴中名胜而构成的表达自我人生感受的咏物书写。这些特征既显示了元明易代之际吴中文坛的独有内涵,同时又形成了吴中文化的优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经 送行诗卷 仕隐观 咏物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茂倩《乐府诗集》对乐府学谱系的建构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大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7,共7页
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汉魏六朝以来形成的以乐府歌辞载录、曲题考释和乐府专题批评为基本形态的乐府学成果集于一体,建构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乐府学谱系。在诗歌选录方面,它广采博收,成为历代乐府诗集选诗数量和卷次规模之最,并将乐辞本... 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汉魏六朝以来形成的以乐府歌辞载录、曲题考释和乐府专题批评为基本形态的乐府学成果集于一体,建构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乐府学谱系。在诗歌选录方面,它广采博收,成为历代乐府诗集选诗数量和卷次规模之最,并将乐辞本的“乐录”作品与文辞本的“歌录”作品同时收录,将乐工“乐奏辞”与文人“本辞”汇为一集,构建了乐府歌辞载录的新谱系。在解题方面,它将类题、组题和曲题三个层面的解题集于一体,使曲题本事、本义的解说与乐府音乐的专题论述相统一,拓展了乐府专题批评的新境界。在分类方面,它以乐府诗的音乐属性为基础,既充分吸纳前人分类成果,又结合乐府诗历代发展流变的复杂性,集汉唐历代乐府诗谱系之大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茂倩 《乐府诗集》 集大成 乐府学 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朱熹《诗经》学到杨维桢乐府诗创作——一个走向民间的乐府诗创作趋向 被引量:1
3
作者 史伟 王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101,共11页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其《诗经》学的看法,仍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之处。而由于此种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完整,也就难于对朱熹《诗经》学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总体来看,朱熹汲取了此前和同时代尤其是郑樵、吴棫的《诗经》研究,立足于其理学性情论的修养程式,以“思无邪”为理论基础和前提,统合并重新解释了《诗经》为乐歌、淫诗论及赋比兴等重要论述,建立其《诗经》学体系。朱熹《诗经》学打通了《诗经》与乐府就民歌和一般文人乐府创作的通路,这是朱熹《诗经》学与文学思想发生关联的基础。朱熹“思无邪”的诗教固然在观念上笼罩了民歌,但因“思无邪”对个人性情修养的特别强调,反而允许了民歌甚至所谓淫诗的存在。在这个几乎是悖论的逻辑之下,民歌赢得了发展的空间。而朱熹“叶韵”之学,因其证诸方言,故亦通于民歌。这种观念对元代乐府诗影响极大,其体现于杨维桢“铁崖体”乐府观念和创作尤为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经》学 元代乐府诗 杨维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诗和占笔:严羽集形态的稳定与流动
4
作者 隋雪纯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0,共11页
宋代以降,严羽诗集经历了初录初刻、与诗法论著合编、重新单行、进入地方诗人总集的形态衍变,其中隐含其诗学史建构和诗歌接受两条交织并行的线索。严羽诗歌在宋末由邑人整理结集,元代陈士元、黄清老将《诗辩》等五篇诗论增入第一卷,诗... 宋代以降,严羽诗集经历了初录初刻、与诗法论著合编、重新单行、进入地方诗人总集的形态衍变,其中隐含其诗学史建构和诗歌接受两条交织并行的线索。严羽诗歌在宋末由邑人整理结集,元代陈士元、黄清老将《诗辩》等五篇诗论增入第一卷,诗论以依附“吟卷”的形态行世,主要在于宋元间严羽邵武“诗宗”身份;明代馆阁、闽中士人群体对严羽认知的侧重和不同诉求导致严羽“知诗”之作《诗话》和“占笔”之作即诗集的支离,但共同促进了严羽集编刻的兴盛;清代严羽诗歌与诗话合刊,重构了严羽别集模式,且主要以樵川诗人总集的形态传播,见其诗话渐成主导而作为诗人则影响未能走出“樵川”阈限。严羽诗集编刻的起落沉浮,呈现出诗学理论与创作风尚的代际衍变,地域文脉传统与馆阁文学主张的沟通影响,以及诸因素与别集、总集面貌的互动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沧浪严先生吟卷》 《沧浪诗话》 别集形态 书籍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时如何培养“新诗人”——以常任侠两篇集外文为考论中心
5
作者 李沛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49,共8页
新见的常任侠集外文《新诗的创作》和《小诗四首(青年习作)“读后记”》,表现了常任侠在“新诗人”的内涵界定、新诗创作和诗歌教育方面的独到思考与观念,回答了“战时如何培养‘新诗人’”的时代课题,是战时诗学版图中较为重要的一部... 新见的常任侠集外文《新诗的创作》和《小诗四首(青年习作)“读后记”》,表现了常任侠在“新诗人”的内涵界定、新诗创作和诗歌教育方面的独到思考与观念,回答了“战时如何培养‘新诗人’”的时代课题,是战时诗学版图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常任侠既倡导“态度赤诚、动机纯正、格局博大”的创作价值观,又强调“形象化”和“经济性”的诗歌语言艺术,主张在“教”与“学”的双向实践中培养“新进青年诗人”。这两篇集外文对于深化认识战时诗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任侠 《新诗的创作》 《小诗四首(青年习作)“读后记”》 集外文 战时新诗人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府相关概念辨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相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0-88,共9页
文章辨析了乐府与歌诗、歌行、词曲、民歌、音乐文学几个概念的关系,指出:乐府成为诗名以后,作为朝廷音乐机构表演曲目含义依然保留下来,宋代以前凡称乐府者,一定与朝廷音乐机构有关;歌诗泛指一切有音乐舞蹈表演的诗歌,只有作为朝廷音... 文章辨析了乐府与歌诗、歌行、词曲、民歌、音乐文学几个概念的关系,指出:乐府成为诗名以后,作为朝廷音乐机构表演曲目含义依然保留下来,宋代以前凡称乐府者,一定与朝廷音乐机构有关;歌诗泛指一切有音乐舞蹈表演的诗歌,只有作为朝廷音乐机构表演曲目的歌诗才能称之为乐府;歌行出自乐府但又不等同于乐府,带有音乐性质,但又偏重体裁而言,具有乐府体裁的特点,但又七言非乐府长歌;区分乐府和词主要看句式如何,若是齐言,属于乐府诗,若是长短句,属于曲子词;有些乐府来自民歌,但乐府作为宫廷乐章,不宜再称作民歌,只有少数杂歌谣辞例外;乐府虽与音乐有关,却与音乐文学不相等同,具有音乐形态的乐府属于音乐文学,已经失去音乐形态的拟古乐府和准备获得音乐形态的新题乐府不能视为音乐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 歌诗 歌行 词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若本《杜工部集》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孙微 王新芳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40,共9页
吴若本《杜工部集》是较早的杜集定本,清初钱谦益《钱注杜诗》曾以之为底本,然其原本已经佚失。洪业在《杜诗引得序》中对吴若本的真伪提出十点质疑,并最终认为吴若本并不存在,乃钱谦益伪造之本。此后张元济又提出,商务印书馆1957年影... 吴若本《杜工部集》是较早的杜集定本,清初钱谦益《钱注杜诗》曾以之为底本,然其原本已经佚失。洪业在《杜诗引得序》中对吴若本的真伪提出十点质疑,并最终认为吴若本并不存在,乃钱谦益伪造之本。此后张元济又提出,商务印书馆1957年影印的《宋本杜工部集》乃是吴若本。受其影响,洪业也改变了最初的观点,承认此本确为吴若本。不过这个观点经过此后学界的反复讨论,最终被确认是错误的。吴若本虽已散佚,但仍可从《钱注杜诗》中探寻其概貌。该本保存了南宋初年杜集编纂的原始面貌,具有珍贵的文献版本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若本《杜工部集》 《宋本杜工部集》 洪业 张元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乐府诗集》看古代诗的传播与音乐之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徐明 《河北学刊》 2002年第5期104-107,共4页
本文参稽《乐府诗集》等著作,在总体观照中国古代诗乐合一的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传播学的观点,上窥先秦,下连宋明,对以乐传诗的过程做了历史的分期;并以两汉到南朝这一时期为重点,论述了乐府诗在传播过程的演变,使用的... 本文参稽《乐府诗集》等著作,在总体观照中国古代诗乐合一的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传播学的观点,上窥先秦,下连宋明,对以乐传诗的过程做了历史的分期;并以两汉到南朝这一时期为重点,论述了乐府诗在传播过程的演变,使用的乐调的性质及前人关于音乐对乐府流布的作用的理论概括;论述了乐府官署发挥的传播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以及产生的传播效应,从而寻绎并解释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诗以音乐为介质进行传播的颇具特色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诗集》 音乐 诗歌传播 古代诗歌 乐府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乐府诗格律化倾向探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谈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65,共9页
唐代是近体诗格律不断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时代,唐代乐府诗的创作也受到诗律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乐府诗集》、《全唐诗》中收录的全部2405首唐代乐府诗的格律分析,可以揭示唐代乐府诗的字句、用韵特点和五七言乐府诗的平仄合律程度、对仗... 唐代是近体诗格律不断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时代,唐代乐府诗的创作也受到诗律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乐府诗集》、《全唐诗》中收录的全部2405首唐代乐府诗的格律分析,可以揭示唐代乐府诗的字句、用韵特点和五七言乐府诗的平仄合律程度、对仗使用情况,唐代十一类乐府诗中的同题作品和乐府诗代表作家的声律特点。通过声律考察,可以发现唐代乐府诗存在较明显的格律化倾向,从只求合乐到追求合律是乐府诗的重要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乐府诗 诗歌声律 同题乐府诗 唐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海鸥 梁穗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1,124,共7页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现为讲述诗人诗作的故事或考征典实,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史实因素,诗话因此而始终“体兼说部”。该文首先考察诗话与多种文体的渊源关系,其次考辨《唐宋分门名贤诗话》、《古今诗话》、《诗话总龟》,提出三书一体同源的看法,澄清了自宋人以来的一些误解,并比较其与《渔隐丛话》体制形态之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体诗学 《唐宋分门名贤诗话》 《古今诗话》 《诗话总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府文学研究中的“音乐视角”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志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56,共5页
乐府研究的"音乐视角"取决于乐府艺术、乐府文学的"音乐性"。"音乐视角"的研究目的在于从音乐的角度揭示乐府文本形态的成因。"音乐视角"既包括与曲调的产生、特点、流传相关的内部音乐要素,... 乐府研究的"音乐视角"取决于乐府艺术、乐府文学的"音乐性"。"音乐视角"的研究目的在于从音乐的角度揭示乐府文本形态的成因。"音乐视角"既包括与曲调的产生、特点、流传相关的内部音乐要素,也包括宫廷音乐建设、音乐消费风尚、音乐观念等外部音乐文化因素。乐府音乐与文学的一般关联体现在六个方面,涵盖了从乐府文学创作机制、创作过程到流传演变等各个环节。乐府"音乐视角"的学术总结,有益于"乐府学"的规范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文学 乐府音乐 音乐视角 内部音乐视角 外部音乐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府沿革与汉代采诗考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0-197,共8页
从文献的角度看,汉王朝有两乐府,一为太乐府,一为乐府,两者均简称"乐府"。汉武帝复兴乐府的显著标志是"采诗","采诗"是在加强礼乐文化建设的背景下进行的。通过考辨可以发现,"采诗"与"循... 从文献的角度看,汉王朝有两乐府,一为太乐府,一为乐府,两者均简称"乐府"。汉武帝复兴乐府的显著标志是"采诗","采诗"是在加强礼乐文化建设的背景下进行的。通过考辨可以发现,"采诗"与"循行天下"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经学博士承担了"采诗"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汉武帝 乐府沿革 采诗 循行天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人别集“乐府”卷与宋人乐府观——从文同“乐府杂咏”说起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海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58,共8页
《丹渊集》"乐府杂咏"集中体现了文同旧题乐府诗的写作艺术。诗人专取汉魏六朝乐府之题名,重视乐府诗的古辞、本事、创调情形,往往直接赋咏成篇,既有刻意朴拙、以俗为古之章,也有精于刻绘、巧设章法之作。该卷作品独立编纂,... 《丹渊集》"乐府杂咏"集中体现了文同旧题乐府诗的写作艺术。诗人专取汉魏六朝乐府之题名,重视乐府诗的古辞、本事、创调情形,往往直接赋咏成篇,既有刻意朴拙、以俗为古之章,也有精于刻绘、巧设章法之作。该卷作品独立编纂,不与新题歌行杂处,彰显了时人传承乐府古学的自觉意识。家诚之重刊《丹渊集》将"乐府杂咏"卷目移前,进一步表明宋人对古乐府内涵与价值的新认识。结合其他宋集"乐府"卷,本文针对宋代乐府诗认定问题提出看法,指出两宋时期乐府诗学观念的多元共存与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别集 乐府 文同 乐府杂咏 《丹渊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65,共5页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一是与董仲舒提出新的儒家礼乐观有关,他否定旧礼,为民间存在的丧仪风俗争得了合法地位;二是因为汉代挽歌具有一定的仪式功能,如安慰死者,规范活人的行为,维护上下尊卑的秩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挽歌歌辞 由俗入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朝闺秀正始集》浅探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珏玶 高春花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9-124,共6页
恽珠编选的《国朝闺秀正始集》刊刻于清道光年间,是一部较为严格意义上的闺阁女性诗歌总集。以闺阁女性的身份编选闺阁女性的作品,体现出编选者试图以传统诗学的方式呈现并阐释,在男性主流社会文化中,闺阁女性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才能、... 恽珠编选的《国朝闺秀正始集》刊刻于清道光年间,是一部较为严格意义上的闺阁女性诗歌总集。以闺阁女性的身份编选闺阁女性的作品,体现出编选者试图以传统诗学的方式呈现并阐释,在男性主流社会文化中,闺阁女性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才能、文化旨趣和美学理念,同时也揭示出等级观念对古代性别文化生成的深刻影响和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珠 《国朝闺秀正始集》 女性诗歌总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正宏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6,共8页
该文以清代著名作家袁枚早年别集《双柳轩诗文集》和源自袁枚晚年所编《小仓山房全集》的今人整理本《袁枚全集》的校读为例,指出传统全集所收作品由于时经作者晚年粉饰删改,而大多存在历时性面貌不无缺失之憾,故研究单个古代著名作家... 该文以清代著名作家袁枚早年别集《双柳轩诗文集》和源自袁枚晚年所编《小仓山房全集》的今人整理本《袁枚全集》的校读为例,指出传统全集所收作品由于时经作者晚年粉饰删改,而大多存在历时性面貌不无缺失之憾,故研究单个古代著名作家创作的历时性问题,应当重视比全集更切近当时实况的作家生前行世的单刻别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刻 全集 《双柳轩诗文集》 《袁枚全集》 文学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塔出土西夏汉文诗集研究三题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昌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70-74,82,共6页
方塔出土汉文诗集是一部少有的西夏诗集。这部诗集出土于西夏佛塔中 ,从其出土地点和诗文内容可以看出 ,在西夏王朝儒释二教也业已合流 ;诗集中有不少反映节日习俗的诗文 ,由此也可看出西夏的节日习俗与中原并无二致 ;诗集的装订方法比... 方塔出土汉文诗集是一部少有的西夏诗集。这部诗集出土于西夏佛塔中 ,从其出土地点和诗文内容可以看出 ,在西夏王朝儒释二教也业已合流 ;诗集中有不少反映节日习俗的诗文 ,由此也可看出西夏的节日习俗与中原并无二致 ;诗集的装订方法比较独特 ,它可能是早期的线装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汉文诗集 诗与佛教 节日习俗 装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诗文集形成问题新探——兼论其与公集、清谈集之关系 被引量:10
18
作者 钱志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1,共6页
集部的形成与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由于文献的缺乏,此问题一直处于模糊认识之中。历来认为别集始于东汉,但对现存文献的研究表明,别集始于魏晋之际,且是从史部中派生出来的。通过对晋宋两代以集名书情况的集中考... 集部的形成与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由于文献的缺乏,此问题一直处于模糊认识之中。历来认为别集始于东汉,但对现存文献的研究表明,别集始于魏晋之际,且是从史部中派生出来的。通过对晋宋两代以集名书情况的集中考察,特别是对一些一向被忽略的重要文献信息(如鲍照《松柏篇序》中提到的《傅玄集》)的文献价值的发掘,可让我们窥探到早期别集的传播情况。而对晋宋清谈集、群体唱和的文人宴集与集部形成与流行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的探讨,则是研究集部成因的新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集 别集形成 清谈集 公谟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朝及隋代乐府官署演变考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怀荣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3-59,共7页
南朝乐府官署与东晋一脉相承而略有变化 ,这一时期 ,民间清商新声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期 ,不仅在实际生活及朝廷礼乐活动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而且对文士创作的影响有更加显著。北朝乐府官署的设置基本仿效南朝而略有变化 ,隋代乐府官... 南朝乐府官署与东晋一脉相承而略有变化 ,这一时期 ,民间清商新声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期 ,不仅在实际生活及朝廷礼乐活动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而且对文士创作的影响有更加显著。北朝乐府官署的设置基本仿效南朝而略有变化 ,隋代乐府官署的设置则与魏和西晋基本一致 ,但自北魏起 ,在这一向回归传统的表面现象下 ,乐府歌诗在音乐上均明显受到胡乐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 歌诗 清商乐 胡乐 南北朝 隋代 官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别集的著述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何诗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6-89,206,共15页
明清别集编纂中,有一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打破只录单篇辞章和以诗赋为中心的编纂传统,在别集命名、内容收录和编次体例上,都呈现出显著的著述化趋势,甚至涌现出大量以述学为主、完全无涉诗赋辞章的“学人文集”,并伴随着相应的理论自觉。... 明清别集编纂中,有一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打破只录单篇辞章和以诗赋为中心的编纂传统,在别集命名、内容收录和编次体例上,都呈现出显著的著述化趋势,甚至涌现出大量以述学为主、完全无涉诗赋辞章的“学人文集”,并伴随着相应的理论自觉。这种变化,体现了明清士人对别集起源、性质、功用及文学观念的独特理解,也透露出诗赋辞章地位的日渐衰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集 诗赋 著述 学人文集 理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