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和“华夷之辨”的交汇——再论刘师培对拉克伯里“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的接受与阐发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72,共7页
清末,以刘师培为代表的革命派知识分子热衷于传播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的"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所以如此,在于刘师培关注政治行动的学理依据,西方"一民族一国家"的近代民族观念为其"排满建国"理想提供... 清末,以刘师培为代表的革命派知识分子热衷于传播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的"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所以如此,在于刘师培关注政治行动的学理依据,西方"一民族一国家"的近代民族观念为其"排满建国"理想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拉克伯里学说则提供了史实上的支持。不过刘氏对拉克伯里学说的接受,虽以具有西方近代特质的民族观念为支撑,但中国固有的"华夷之辨"的民族意识也深深浸染着他,从而使他的民族观念呈现中西交汇的特色。此一交汇具有内在的矛盾性,在当时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华夷之辨 刘师培 拉克伯里 中国人种 文明西来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抽象山水瓷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
2
作者 樊钰辉 肖滢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0-103,共4页
中国现代抽象山水瓷画与西方抽象艺术同中有异,它是在西方抽象艺术影响下,结合中国抽象山水瓷画传统而形成的,具有个性化表现形式、中西方空间意识融合、传统与现代美学精神结合等鲜明特征,关于其发展趋势还需要深入思考。
关键词 中国现代抽象山水瓷画 西方抽象艺术 渊源 特征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中国哲学”的双重理据 被引量:5
3
作者 朱汉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5,共5页
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至今仍存在着文化传统与哲学学科的双重合法性问题。如何才能使“中国哲学”既根源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又表达出人类普世性的“哲学”精神?文章强调应该通过民族性的文化寻根与普遍性的哲学寻根两条途... 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至今仍存在着文化传统与哲学学科的双重合法性问题。如何才能使“中国哲学”既根源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又表达出人类普世性的“哲学”精神?文章强调应该通过民族性的文化寻根与普遍性的哲学寻根两条途径来寻求重建“中国哲学”的两个学理依据,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文化寻根 哲学寻根 中国学术 西方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和合翻译思想的文化底蕴 被引量:10
4
作者 钱纪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6-131,共6页
和合翻译思想渊源于中西方哲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天人合一论"是和合翻译思想的理论基石,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庸之道"是其行为依据;西方文化的心理结构"存在实体说"... 和合翻译思想渊源于中西方哲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天人合一论"是和合翻译思想的理论基石,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庸之道"是其行为依据;西方文化的心理结构"存在实体说"是和合翻译思想系统科学性的源泉,西方文化的工作机制"四因说"则是其范式构建性的动因。同时,兼容中国人文精神和西方理性分析方法的和合翻译思想亦是中国译论"‘质’中兼‘效’、人文调和"的传统宗旨和西方译论"‘效’中见‘质’、目的协和"的主流主旨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映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翻译思想 文化底蕴 中西方哲学 中西方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熙帝之治术与“西学中源”说新论——《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的成书及其背景 被引量:15
5
作者 韩琦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明末清初西学传入中国,为达到引进之目的,出现了比较中西学术的各种说法。《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这篇由康熙帝亲自撰写的历算短文,首次明确表达了"西学中源"的观念。本文依据中西文献,特别是宫廷学者之文集,对该文写作背景... 明末清初西学传入中国,为达到引进之目的,出现了比较中西学术的各种说法。《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这篇由康熙帝亲自撰写的历算短文,首次明确表达了"西学中源"的观念。本文依据中西文献,特别是宫廷学者之文集,对该文写作背景、动机以及反响作深入之探讨,确定该文完成于1703年。并指出正是由于康熙的宣讲,使"西学中源"说从庙堂之说成为文人的谈资,以梅文鼎为代表的诸多文人的迎合响应以及转述,使此说成为影响清初学界的重要论说,对康熙时代乃至后来的历算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中源 数学 康熙 梅文鼎 《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戴震与西学 被引量:7
6
作者 徐道彬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戴震是乾嘉学术的杰出代表,他从徽州乡野来到京师后,以素衣秀才的身份在很短时间内就"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其学术何以迅速得到认同,是当今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梅文鼎、梅瑴成、江永、戴震等对待西学问题的考... 戴震是乾嘉学术的杰出代表,他从徽州乡野来到京师后,以素衣秀才的身份在很短时间内就"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其学术何以迅速得到认同,是当今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梅文鼎、梅瑴成、江永、戴震等对待西学问题的考察,说明戴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中学"替换"西学"的特有方式,使人耳目一新。其学术地位的迅速确立,与他在"西学东渐"的学术变革时期,适时地顺应了朝廷的文化心态有关,由此也凸显了传统士大夫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艰难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中源” 戴震 学术特点 地位确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蜂纯种及其不同品系蜂的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尉平 张雅娟 +2 位作者 蒋滢 张大隆 葛凤晨 《中国养蜂》 2001年第4期12-13,共2页
使用P8(5’ CCCACCCTTG 3’)和W2 (5’ CGGCCCCGGT 3’)随机引物 ,通过RAPD (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 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遗传学分析 ,分别对中、西纯种蜂的不同品系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 :中、西纯种蜂... 使用P8(5’ CCCACCCTTG 3’)和W2 (5’ CGGCCCCGGT 3’)随机引物 ,通过RAPD (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 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遗传学分析 ,分别对中、西纯种蜂的不同品系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 :中、西纯种蜂的不同品系的DNA多态性图谱均具有明显的差异 ,从而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蜂 蜜蜂品系 基因组DNA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 中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本用和活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96,共9页
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的本用即是代第三身。它们都可活用,活用后表达特定的语用意义。“厥”和“之”活用时可指说话人自己,也可指听话的对方;“其”活用后可指听话的对方。从使用频率上来看,本用很常见,活用则罕见。
关键词 西周汉语 第三人称代词 本用 活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 被引量:4
9
作者 于杰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4期108-110,共3页
刮痧,是中国民间流传几千年的传统疗法,在美国却被视为虐待儿童的罪证.继而引发的官司正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冲突的后果.为更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现象以及其文化渊源.
关键词 中西文化 差异 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东渐”与清初“中西会通”的科学观 被引量:3
10
作者 葛荣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5期67-73,共7页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初学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极大拓宽了他们的科学视野,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科学向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性转变。但在“天朝情结”和“以夏变夷”观念误导下,清初学者由“会通”滑入“索源”,提出...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初学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极大拓宽了他们的科学视野,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科学向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性转变。但在“天朝情结”和“以夏变夷”观念误导下,清初学者由“会通”滑入“索源”,提出了“西学中源”说,把“中西会通”转向乾嘉时期对中国传统科学的盲目推崇,从而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观 清代 “西学东渐” “中西会通” 先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视野”与后殖民语境下的西方音乐研究述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邱桂香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6-113,共8页
本文将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置于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学术的大背景中,借助后殖民批评话语,考察"中国视野"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与价值;阐释其超越后殖民批评思维局限的哲学基础,即"和而不同";探讨后殖民... 本文将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置于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学术的大背景中,借助后殖民批评话语,考察"中国视野"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与价值;阐释其超越后殖民批评思维局限的哲学基础,即"和而不同";探讨后殖民语境中西方音乐研究的发展愿景,即"不同而和",这也是"中国视野"西方音乐研究彰显出学术民族化、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音乐研究 后殖民语境 解殖民化 “中国视野” 原创性 身份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彝尊对西洋传教士及其书籍的看法——康熙朝文人阅读史个案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翠玲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5-128,共4页
朱彝尊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博学著称的学者,他对西洋传教士持排斥态度,这与其曾祖朱国祚对利玛窦的态度有关。朱彝尊赞许当时中国学者有关天文历算的著述,却对来自西洋传教士的天文历算学说提出批评。从阅读史的视角来考察,朱彝尊所谓博学... 朱彝尊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博学著称的学者,他对西洋传教士持排斥态度,这与其曾祖朱国祚对利玛窦的态度有关。朱彝尊赞许当时中国学者有关天文历算的著述,却对来自西洋传教士的天文历算学说提出批评。从阅读史的视角来考察,朱彝尊所谓博学,特指其在传统经史方面的成就。康熙皇帝的阅读倾向对士人有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史 康熙朝 朱彝尊 传教士 西学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视域下的西医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超中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5,共3页
"中医"和"西医"既指称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也指称相应的知识承载者。作为"知识人","西医"往往囿于知识规范而难以理解"中医",但在"知识"之外又能够实践"中医"... "中医"和"西医"既指称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也指称相应的知识承载者。作为"知识人","西医"往往囿于知识规范而难以理解"中医",但在"知识"之外又能够实践"中医"原则。以基于原创性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创造矫治"知识"带来的"缺陷",使之回归整体性的生命观,可能是"中医社会"对"西医社会"的文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西医 原创性 整体观 人性 文化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揭暄《璇玑遗述》成书及流传考略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承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4-226,共13页
明清之际,以亚里斯多德学说为基础的西方自然哲学经由欧洲传教士输入中国,对当时及之后的士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揭暄的《璇玑遗述》就是这种影响的绝佳例证之一。文章综合相关文献,结合时代背景,对此书的撰写缘由及流传情况作了详细考... 明清之际,以亚里斯多德学说为基础的西方自然哲学经由欧洲传教士输入中国,对当时及之后的士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揭暄的《璇玑遗述》就是这种影响的绝佳例证之一。文章综合相关文献,结合时代背景,对此书的撰写缘由及流传情况作了详细考察,并对各个版本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璇玑遗述》的成书和流传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需求,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有清一代思潮之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揭暄 《璇玑遗述》 《写天新语》 自然哲学 西学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岳云的“西学中源”论及其构建的科学知识体系——《格物中法》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明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166,共15页
《格物中法》是晚清"西学中源"说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刘岳云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搜集了大量有关科学及技术的记载和论述,把它们组织起来,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式科学知识体系,从而论证"西学中源"说,并与西学一较短... 《格物中法》是晚清"西学中源"说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刘岳云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搜集了大量有关科学及技术的记载和论述,把它们组织起来,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式科学知识体系,从而论证"西学中源"说,并与西学一较短长。文章分析了《格物中法》的选材和构架,并发掘其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中法》 西学中源 刘岳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后期“西学中源”论中“以子证西”的两面性及其命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仲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嘉道以后,学者们纷纷从先秦诸子中挖掘材料,论证"中学"与"西学"的关系,这成为当时国人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在"以子证西"的过程中,有人通过论证"西学"与"中学"相通,主... 嘉道以后,学者们纷纷从先秦诸子中挖掘材料,论证"中学"与"西学"的关系,这成为当时国人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在"以子证西"的过程中,有人通过论证"西学"与"中学"相通,主张国人应该学习"西学";有人则认为"西学"既然源自"中学",那就不必再去学习"西学"。"以子证西"的论证模式曾经起过"沟通中西"的作用,但在清末因其牵强附会而日渐被抛弃,思想界逐步走向了"超胜"中西的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中源 以子证西 晚清变革 近代中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辜鸿铭保守主义思想的中西文化构成解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敏 《重庆社会科学》 2008年第1期84-86,共3页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富个性魅力的保守主义者,他以西方文化为根基审视和接受了中国文化,以儒生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向西方宣扬儒家伦理道德,被西方社会奉为中国文化代言人。因此,准确把握辜鸿铭保守主义思想实质,深入剖析辜氏思想所...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富个性魅力的保守主义者,他以西方文化为根基审视和接受了中国文化,以儒生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向西方宣扬儒家伦理道德,被西方社会奉为中国文化代言人。因此,准确把握辜鸿铭保守主义思想实质,深入剖析辜氏思想所涵盖的中西文化构成及探究两者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保守主义 思想根源 中西文化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书灿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132,161,共10页
明末清初,战国以来中国学者编排的从盘古到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与建构的中国民族文化起源本土一系说,首遇耶稣会士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的激烈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之争。由于中西方学... 明末清初,战国以来中国学者编排的从盘古到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与建构的中国民族文化起源本土一系说,首遇耶稣会士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的激烈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之争。由于中西方学者均对于对方文化缺乏实质性的接触和义理疏通,耶稣会士积极倡导的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和康乾以后主导中国学界的"西学中源说",多缺乏严格意义的学术价值。激烈的辩论背后,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旨趣格外明显。辩论开启了近代中西学术"会通"之先河,加速了中国古史观念的更新,引出了一个跨学科、前瞻性的国际学术课题。对明末清初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的价值,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显然并不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文化 本土一系说 自西徂东说 西学中源说 中西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身份”:西方起源与中国含义
19
作者 黄典林 黄藤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64,共7页
在西方语境下,公民身份(citizenship)的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和罗马帝国。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身份概念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共同体(通常通过地理界限来定义)中一系列社会融合(或排斥)的制度安排。在马歇尔的经典划分中,现代公民... 在西方语境下,公民身份(citizenship)的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和罗马帝国。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身份概念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共同体(通常通过地理界限来定义)中一系列社会融合(或排斥)的制度安排。在马歇尔的经典划分中,现代公民身份包括三个不同层面,即民事、政治和社会权利。新近的理论发展已经将文化公民身份纳入了讨论范畴。比较而言,中国语境下的公民身份观念既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又受到本国特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层面结构性要素的高度限制,同时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变迁中受制于更为广大的历史惯性和社会变迁力量。在这一推—拉作用的过程中,中国语境下的特定公民身份概念和具体实践,呈现出与多数西方国家不同的情形。但观念和实践的落差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公民身份相关的丰富实践形式缺乏理论关照的价值。相反,这应当成为微观政治和社会研究的生动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身份 西方起源 中国语境 内涵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师培文章写作模式与骈文理论探微
20
作者 张明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37,共10页
刘师培的学术思想主要继承以家学及扬州学派为核心的国学和以进化论、逻辑学为核心的西学,国学和西学成为其学术的两个维度,西学中源说、中国文化外来说对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影响尤大。清末民初,刘氏以学术为经世之具,将学术与政治融合,... 刘师培的学术思想主要继承以家学及扬州学派为核心的国学和以进化论、逻辑学为核心的西学,国学和西学成为其学术的两个维度,西学中源说、中国文化外来说对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影响尤大。清末民初,刘氏以学术为经世之具,将学术与政治融合,在投身社会活动和宣传学说过程中形成了功利性的学术理念和“理念—证据—理念”的文章写作模式,值得关注和反思。刘师培将这种写作模式运用到骈文研究中,综合凌、阮二人的骈文理论,推阐扬州学派骈文理论,运用西方名学、进化论完善骈文正宗说,揭示骈文独特性。他是清代扬州学派骈文理论的集成者,也是近代首位骈文理论的大力传播者,推动骈文研究由传统走向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扬州学派 国学 西学中源说 骈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