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urns and frostbite in the Red Army during World War Ⅱ 被引量:1
1
作者 Vladimir Sokolov Alexey Biryukov +2 位作者 Igor Chmyrev Mikhail Tarasenko Pavel Kabanov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SCIE CAS 2017年第3期121-126,共6页
The start of World War Ⅱ(WWⅡ) led to the deployment of combat troops in several continents. Destruction and many casualties among both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s became an inevitable consequence. A large amount of p... The start of World War Ⅱ(WWⅡ) led to the deployment of combat troops in several continents. Destruction and many casualties among both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s became an inevitable consequence. A large amount of people injured were in need of life-saving treatment and a speedy return to duty. Intensive studies of the specific issu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rmal injury were conducted in the Soviet Union before the war. The first special units for patients with burn injuries were created, and the first specialists received their first clinical experience. The contributions of famous Soviet scientis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ment of burns and frostbite in WWⅡ are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The structure of thermal injuries among military personnel and the results of their treatment are shown. Treatment, classification and quantity frostbite in the structure of sanitary losses during the WWⅡ are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injury world war Statistics of burns and frostbite Specialized burn cent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World War Ⅱ:Analysis of Kensuke's Kingdom
2
作者 赵冰冰 《海外英语》 2011年第12X期273-274,共2页
Kensuke's Kingdom is a highly readable British survival novel written by Michael Morourgo. It is not only a survival novel, but also a realistic novel for the children. By the two disparate characters, the writer ... Kensuke's Kingdom is a highly readable British survival novel written by Michael Morourgo. It is not only a survival novel, but also a realistic novel for the children. By the two disparate characters, the writer wants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the war, which is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is novel. Writing war and the effects of the war is a heavy but necessary topic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Books like Kensuke's Kingdom can be woven into young readers' developing senses of themselves, extending their imaginations and helping them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from unaccustomed points of 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nsuke’s KINGDOM SURVIVAL EFFECTS of the war UNDERSTAND the wor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根本恶”到无法言说的“恶”——二战后法国情境下的概念考古
3
作者 庄懿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5-223,226,共10页
恶是现代以来德国哲学传统的关键概念。康德提出的“根本恶”为人性奠定了抽象普遍的基调,涉及先验哲学框架内人性的可能性与限度,恶的神学意涵被淡化。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明的摧毁,集中营等极端事件引发了对... 恶是现代以来德国哲学传统的关键概念。康德提出的“根本恶”为人性奠定了抽象普遍的基调,涉及先验哲学框架内人性的可能性与限度,恶的神学意涵被淡化。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明的摧毁,集中营等极端事件引发了对人性的重新思考。法国哲学以自由与介入的独特思想特质,回应并发展了德国哲学传统中恶的概念,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赋予了恶的概念无法言说、无法理解的特质。恶的概念在法国自身的历史语境与地理空间中,在与德国哲学的互动中,不断流变甚至被彻底打破。恶的历史语义在理论与实践中发生了根本改变,却在美学领域与具体的文艺实践中以悖论方式得以重新言说和表述。因此法国语境下恶的概念的特质,还在于其中蕴含的救赎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史 自我 他者 文学 二战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期间美军制式服装“斜襟”结构机制探究
4
作者 李晓阳 常卫民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66-73,共8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服经历了从传统“维多利亚结构”向现代结构的转变。本研究采用实物与文献互证的方法,对二战时期美国军服的实物样本进行了深入考证与分析。通过对比图像资料和相关文献,揭示了二战时期美军制服普遍采用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服经历了从传统“维多利亚结构”向现代结构的转变。本研究采用实物与文献互证的方法,对二战时期美国军服的实物样本进行了深入考证与分析。通过对比图像资料和相关文献,揭示了二战时期美军制服普遍采用的异型“斜襟”结构,并进一步探究了这种结构形成的原因,分析了其制度和文化内涵。研究结果显示,美军制服中“异型”门襟的形成与制度及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经过近十年的稳定发展,这一结构为美军制服现代“斜襟”结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襟”结构 制式服装 二战美军 实物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帝国伦理危机——以伍尔夫和劳伦斯的小说为例
5
作者 刘源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4-100,共7页
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尤其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小说,用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技巧诉说着战争对帝国伦理的冲击,包括对家庭伦理的破坏、对理性主义的弱化和对自由精神的侵蚀。现代主... 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尤其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小说,用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技巧诉说着战争对帝国伦理的冲击,包括对家庭伦理的破坏、对理性主义的弱化和对自由精神的侵蚀。现代主义小说对战争期间英国社会境况的展现及对伦理价值变化的折射,揭示了一战引发的帝国伦理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战 英国 现代主义小说 伦理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世界大战对女装现代化进程的促动 被引量:7
6
作者 杨佑国 张宇霞 张竞琼 《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9-11,14,共4页
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 ,对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女装时尚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肯定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于本世纪女装在服装造型、穿着方式和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 ,指出了女装实现现代化的标志和哲学意义 ,并根据上述史实和分析的结论 ... 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 ,对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女装时尚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肯定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于本世纪女装在服装造型、穿着方式和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 ,指出了女装实现现代化的标志和哲学意义 ,并根据上述史实和分析的结论 ,说明了《中外服装史对览》一书采用两次世界大战作为部分章节标题和时间分段的依据之所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装 现代化进程 服装史 世界大战 比较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战后梁启超的文化自觉 被引量:16
7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59,共11页
欧战后梁启超的文化自觉,归根结蒂,乃是指他体察了欧洲战后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并最终服膺反省现代性。因是之故,梁启超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思想解放的原则,应同样运用于对待西方文化;反对“科学万能”论,科学当与人文并重;... 欧战后梁启超的文化自觉,归根结蒂,乃是指他体察了欧洲战后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并最终服膺反省现代性。因是之故,梁启超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思想解放的原则,应同样运用于对待西方文化;反对“科学万能”论,科学当与人文并重;“吾国人今后新文化之方针,当由我自决”。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且其新文化的主张表现了突出的个性。梁启超的文化自觉富有合理性与前瞻性,大大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内涵,代表其时国人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的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文化自觉 欧洲战后 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战”的起源与终结——世界历史的视角 被引量:8
8
作者 余伟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117,121,共7页
20世纪的世界体系经历了从"解构"到"局部重构"、再到"全面重构"的历史过程。冷战处于世界体系的"局部重构"阶段。这种特殊的国际关系形态既反映了世界体系结构的内在矛盾,也反映了世界体系与... 20世纪的世界体系经历了从"解构"到"局部重构"、再到"全面重构"的历史过程。冷战处于世界体系的"局部重构"阶段。这种特殊的国际关系形态既反映了世界体系结构的内在矛盾,也反映了世界体系与国际体系的张力与互动。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冷战后的历史运动表明,冷战终结并非人类社会在发展道路选择上的最后结果。后冷战时代世界体系结构性矛盾的升级和深化使国际社会面临诸多现实的挑战和风险。由于世界体系层面全球治理机制的滞后,缺乏公共产品支撑的国际体系面临失范的风险,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正呈现出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体系 国际体系 冷战 后冷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内容与作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立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6,共14页
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受到由下列三套相互联系的观念构成的冷战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反共主义和输出民主的理想;从民族主义衍生出来的国家伟大、全球责任和(自由)世界领袖信念;源自种族主义的东方主义偏见和文... 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受到由下列三套相互联系的观念构成的冷战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反共主义和输出民主的理想;从民族主义衍生出来的国家伟大、全球责任和(自由)世界领袖信念;源自种族主义的东方主义偏见和文化等级观念。正是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把美苏冲突建构成自由与极权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斗争,使冷战超越单纯的地缘政治争夺变成争夺人心的较量,冷战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意识形态 反共主义 东方主义偏见 世界领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期间美国对德军战俘的处置——兼评艾森豪威尔的“战俘新思维”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雅红 贾凯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6-321,共6页
参战前期,美军输送德军俘虏到美国本土的战俘营进行安置。随着1945年欧洲出现的粮食短缺以及德军战俘人数的剧增,建立露天大营、就地安置战俘成为美军的选择。美国战俘政策的转变源于艾森豪威尔提出的"战俘新思维",即把在德... 参战前期,美军输送德军俘虏到美国本土的战俘营进行安置。随着1945年欧洲出现的粮食短缺以及德军战俘人数的剧增,建立露天大营、就地安置战俘成为美军的选择。美国战俘政策的转变源于艾森豪威尔提出的"战俘新思维",即把在德国境内收押的德国军人当作"被缴械的敌军"而不是"战俘"对待,为美军在1945年4月转变德军战俘处置政策提供了借口。"战俘新思维"违背了日内瓦公约,是美国单边主义外交的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 美国 德军战俘 艾森豪威尔 战俘新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后“亚洲四小龙”福利政策反思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泽宏 熊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3-348,共6页
战后,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一直追求高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社会福利的改善,长期实行低福利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作为有类似社会背景的中国,自然也能从中... 战后,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一直追求高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社会福利的改善,长期实行低福利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作为有类似社会背景的中国,自然也能从中获得一些社会福利政策方面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四小龙” 福利政策 战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世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9-85,共7页
菲律宾华侨虽身在海外,但他们心系祖国。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菲律宾华侨除捐款支援祖国人民抗日外,还组织义勇军,奔赴抗日前线杀敌报国,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菲律宾华侨又在侨居地组织游击队,奋起... 菲律宾华侨虽身在海外,但他们心系祖国。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菲律宾华侨除捐款支援祖国人民抗日外,还组织义勇军,奔赴抗日前线杀敌报国,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菲律宾华侨又在侨居地组织游击队,奋起抗击日寇,为菲律宾的抗日活动同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菲律宾华侨的抗日救亡活动,在中国和菲律宾的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谱写了中国和菲律宾现代史上的重要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华侨 中国抗日战争 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青年奔赴延安:一项战时交通社会史的考察(1937-1945) 被引量:3
13
作者 汪效驷 李飞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0-678,共9页
抗战时期知识青年之所以选择延安作为行程目的地,是因为红色革命在陕北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共向外部世界不遗余力地宣传延安,使其延安之行获得了足够的动力。在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路线上,以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为主的中共各级各类机构进行... 抗战时期知识青年之所以选择延安作为行程目的地,是因为红色革命在陕北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共向外部世界不遗余力地宣传延安,使其延安之行获得了足够的动力。在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路线上,以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为主的中共各级各类机构进行了严密的谋划和安排,使数万名热血青年的朝圣之旅得以成行,安抵终点。中共对到达延安的知识青年进行了妥善安置,使其不仅停留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而且在延安得到了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青年 中共 抗战 延安 交通社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一个世界》:代际间幽灵创伤视阈下的战争记忆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栋元 朱哲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52,共6页
帕特·巴克的战争题材小说《另一个世界》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身心创伤。如果这些创伤没有得到消解和修复,就将隐藏在受创者内心中,一代又一代地延宕传递,并反复操演,形成代际间幽灵创伤,投射在与现实世界相异的... 帕特·巴克的战争题材小说《另一个世界》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身心创伤。如果这些创伤没有得到消解和修复,就将隐藏在受创者内心中,一代又一代地延宕传递,并反复操演,形成代际间幽灵创伤,投射在与现实世界相异的"另一个世界"中。在这个满目创伤的另一个世界里,男性气质丧失,童真夭折,到处充满着疏离、憎恨、暴力和谋杀。这些创伤书写是对战争罪行的无情鞭挞和强烈的控诉,值得人们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特·巴克 《另一个世界》 代际间幽灵创伤 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国家二战纪念园景观设计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珊珊 《规划师》 2006年第4期94-96,共3页
纪念性景观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城市景观。美国国家二战纪念园是重要的纪念性场所,其景观设计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形式,利用基址原有构筑物,考虑与周边纪念物的融合,营造了一片独立而和谐的纪念性空间。
关键词 美国 国家二战纪念园 新古典主义 纪念性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前后英国工党外交政策的转变 被引量:4
16
作者 倪学德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55,90,共6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国际格局的变迁,英国工党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理想主义是战前工党外交政策的主调,在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它信奉集体安全政策,主张发挥国际联盟的作用,反对重整军备。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工党逐渐接受了丘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国际格局的变迁,英国工党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理想主义是战前工党外交政策的主调,在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它信奉集体安全政策,主张发挥国际联盟的作用,反对重整军备。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工党逐渐接受了丘吉尔战时政府的现实主义外交原则,战后初期工党执政后,在外交政策方面摒弃了过去的理想主义,把现实的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重点。工党政府推动美国参加欧洲防务,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起欧洲均势,满足了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在非殖民化问题上,工党政府同样从现实主义出发,撤出了印度和巴勒斯坦。从战前的理想主义到战后的现实主义,工党外交理念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英国外交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工党 外交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后国际体育大发展的国际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晓义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18,共4页
从二战后国际体育大发展的现象入手,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实现国家利益是二战后国际体育获得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因,具体表现为:对二战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期望;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亚非拉国家独立的要... 从二战后国际体育大发展的现象入手,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实现国家利益是二战后国际体育获得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因,具体表现为:对二战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期望;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亚非拉国家独立的要求;为了解决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等。最后总结对新时期中国国际体育发展战略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社会学 国际体育 政治学 二战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二战后日本在领土处理问题上的态度与美国托管冲绳(一) 被引量:3
18
作者 安成日 李金波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76-82,共7页
对战败以后被停止行使国家主权的日本来说,尽快实现媾和结束占领,恢复行使国家主权,重返国际社会是战后初期最重要的外交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以最小的代价,以对己最有利的方式实现媾和成为日本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一般来说何时媾... 对战败以后被停止行使国家主权的日本来说,尽快实现媾和结束占领,恢复行使国家主权,重返国际社会是战后初期最重要的外交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以最小的代价,以对己最有利的方式实现媾和成为日本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一般来说何时媾和,把何种问题纳入媾和议题等均由掌握媾和主导权的战胜国来决定。二战后美苏矛盾不断激化,东西冷战的乌云迅速蔓延东亚的形势下,掌握对日占领主导权的美国,为使日本尽快成为"东亚防共防波堤",高唱对日"宽大的媾和",致使日本置喙媾和问题的机会陡然增加。在东西冷战迅速蔓延的形势下,安全保障问题和与之相联系的日本周边岛屿的处置问题,成了日本能否谋求同盟国尽早实现媾和的关键。最终日本吉田茂政府接受美军继续驻扎日本本土;牺牲冲绳人民的利益,同意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托管琉球(冲绳),日本只保留"潜在主权(或‘残存主权’)"的有限恢复主权的方式实现了同西方阵营的"多数媾和"——即事实上的"片面媾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后 领土处理问题 日本 美国 托管冲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 被引量:2
19
作者 牛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0,共24页
本文通过叙述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揭示导致东亚国际政治演化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原因。二战结束后,东亚持续不断地爆发大规模热战,大国的外交协调和军事同盟体系等两个在欧洲能阻止战争的重大因素没有在东亚产生同样的效果,主要原因之一是... 本文通过叙述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揭示导致东亚国际政治演化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原因。二战结束后,东亚持续不断地爆发大规模热战,大国的外交协调和军事同盟体系等两个在欧洲能阻止战争的重大因素没有在东亚产生同样的效果,主要原因之一是东亚国家有着与欧洲国家不同的国际与国内政治议程。东亚一大批新兴国家面临彻底结束殖民统治和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性任务,这是各国政治集团做出重大决策的决定性动力。大国战时的纵横捭阖和战后冷战爆发等,使东亚新兴国家应对的历史性挑战变得更为复杂。美苏冷战与东亚国家为建国而展开的内外部斗争等两个历史进程共同塑造了东亚国际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秩序 二战 冷战 中国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艳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9-93,共5页
鸦片战争时期,先进士人逐步摆脱传统的"天下"观念的束缚,从"天朝大国"、"华夷之辩"的心态中觉醒,眼光开始超越"天朝"的围墙,用近代世界的眼光来关注外部世界,开始将中国的命运与外部世界的发... 鸦片战争时期,先进士人逐步摆脱传统的"天下"观念的束缚,从"天朝大国"、"华夷之辩"的心态中觉醒,眼光开始超越"天朝"的围墙,用近代世界的眼光来关注外部世界,开始将中国的命运与外部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这种思想正是近代世界观念的觉醒。受传统世界观的影响所导致的整体性世界观念的滞后,成为决定中国早期近代化成败最重要的深层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前后 先进士人 外部世界 认知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