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作为中国抗战大使的胡适形象——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为文本的讨论 |
欧阳哲生
安泰和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政策述论 |
罗玉明
李勇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
3
|
红色记忆——中国抗战时期的招贴艺术 |
王丽红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
4
|
抗战时期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特色 |
徐新平
黄爱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
5
|
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的史学研究 |
孙旭红
|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
2010 |
1
|
|
|
6
|
桂林抗战文艺的繁盛景观及其效应 |
李建平
|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
2012 |
0 |
|
|
7
|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特点与功用 |
张顺昌
|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
2012 |
1
|
|
|
8
|
如何理解“青年范长江”?——“为民族独立与自由而呼号”的新闻记者 |
任振宇
马慜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
9
|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述评 |
王红岩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1
|
|
|
10
|
从美英报刊视角看中国抗战——以《时与潮》时论译文为中心的考察(1937—1939) |
郭奇林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