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中国抗战大使的胡适形象——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为文本的讨论
1
作者 欧阳哲生 安泰和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51,共16页
1938年9月至1942年9月胡适担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如何评价胡适担任这一要职的工作成绩,学界历来存有争议。在此期间,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围绕胡适发表的抗战言论及其活动亦作了大量报道,从这些报道,人们可以窥察当时... 1938年9月至1942年9月胡适担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如何评价胡适担任这一要职的工作成绩,学界历来存有争议。在此期间,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围绕胡适发表的抗战言论及其活动亦作了大量报道,从这些报道,人们可以窥察当时美国新闻媒体对胡适工作表现的感受和印象。《华盛顿邮报》较多地追踪胡适在华埠社交圈的各种外交活动和社会交际,《纽约时报》则对胡适持守的抗日立场和各种动态作了正面宣传推介。两报对胡适的工作成就和为人表现给予了高度赞赏,罕见地称其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好的外交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抗日战争 中国大使 《纽约时报》 《华盛顿邮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政策述论 被引量:5
2
作者 罗玉明 李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8-134,共7页
1940年至1941年,国统区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缺乏,粮价高涨,对军民生活和抗战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克服这一危机,国民政府不得不实行粮食统制,加强战时粮食管理,实行以田赋征实、征借、征购为核心的统购政策,实行军粮、公粮统... 1940年至1941年,国统区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缺乏,粮价高涨,对军民生活和抗战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克服这一危机,国民政府不得不实行粮食统制,加强战时粮食管理,实行以田赋征实、征借、征购为核心的统购政策,实行军粮、公粮统一供应的统供政策,实行粮食平价公卖、调剂有无的统销政策,并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这些政策的实行,对于缓解当时的粮食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统区 粮食危机 粮食统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记忆——中国抗战时期的招贴艺术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丽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67,165,共4页
作为宣传的重要武器之一,抗战宣传画以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感召力为己任,具有目的明确性、极强的鼓动性,成为抗战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抗战中担起了宣传、教育、发动大众的职能。文章讨论了作为红色记忆的中国抗战时期... 作为宣传的重要武器之一,抗战宣传画以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感召力为己任,具有目的明确性、极强的鼓动性,成为抗战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抗战中担起了宣传、教育、发动大众的职能。文章讨论了作为红色记忆的中国抗战时期的招贴艺术,认为抗战宣传画是针对抗战跨度较短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艺术形态,是中国招贴艺术史上极为重要而特殊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记忆 中国抗战时期 招贴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特色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新平 黄爱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22-126,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时代的需要,使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特色日益凸显并走向成熟。当时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特色主要表现在评论主题和内容的大众化,以及评论形式和艺术上的大众化。它满足了民众了解抗战形势的要求,为构筑战时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时代的需要,使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特色日益凸显并走向成熟。当时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特色主要表现在评论主题和内容的大众化,以及评论形式和艺术上的大众化。它满足了民众了解抗战形势的要求,为构筑战时精神长城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评论 抗战时期 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的史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旭红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3期80-83,共4页
抗日战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阶段,郭沫若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由于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郭沫若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在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先秦诸子研究、爱国主义题材历史剧的创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 抗日战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阶段,郭沫若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由于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郭沫若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在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先秦诸子研究、爱国主义题材历史剧的创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大大推进了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郭沫若 马克思主义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抗战文艺的繁盛景观及其效应
6
作者 李建平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8期90-100,共11页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救亡艺术家由沦陷区撤到西南大后方,使桂林成为大后方抗战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出现了文人荟萃、艺术繁荣、作品丰硕、出版兴盛、艺术活动频繁的繁盛景观。桂林抗战文艺的繁盛,促成了桂林"文化城"的美誉。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桂林抗战艺术 抗战戏剧 抗战美术 抗战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特点与功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顺昌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11期95-100,共6页
抗战时期,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心的西移,西南大后方从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中心。抗日救亡的特殊历史环境使大后方文化发展呈现出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性、更大的包容性、中外文化的互动性。大后方抗战文化发展,保护了中华民族共... 抗战时期,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心的西移,西南大后方从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中心。抗日救亡的特殊历史环境使大后方文化发展呈现出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性、更大的包容性、中外文化的互动性。大后方抗战文化发展,保护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西南地区播下了文化种子,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大后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抗战大后方 抗战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理解“青年范长江”?——“为民族独立与自由而呼号”的新闻记者 被引量:1
8
作者 任振宇 马慜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0-183,共4页
范长江之伟业,盛于"青年时期"之创造;所招之非议,亦出于"青年时期"之局限。学界对范氏之褒贬,主要源于对"青年范长江"迥异之认识。学界目前对范长江的评价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了!要理解范长江,就必须以历... 范长江之伟业,盛于"青年时期"之创造;所招之非议,亦出于"青年时期"之局限。学界对范氏之褒贬,主要源于对"青年范长江"迥异之认识。学界目前对范长江的评价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了!要理解范长江,就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青年范长江"之局限,同时,无论对范长江如何进行分期,都应该站在"抗日救亡"的战略高度,充分评价他"为民族独立与自由而呼号"的一贯行动以及他在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的历史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范长江 知识分子 抗日战争 民族独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述评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红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86-88,共3页
抗日战争时期是西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几点:国民政府将西北作为战略地位仅次于西南的战略大后方来经营;西北地区丰富的资源;内迁企业带来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以及战时特殊的供需关系。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西北经济开发 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美英报刊视角看中国抗战——以《时与潮》时论译文为中心的考察(1937—1939)
10
作者 郭奇林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4-103,共10页
全面抗战初期,美英媒体及其观察人士对中国将取得抗战胜利的前途做出强烈的预判。其时,正值中国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结构乃至社会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考察这一与其时中日战况相反的舆情及其深层原因... 全面抗战初期,美英媒体及其观察人士对中国将取得抗战胜利的前途做出强烈的预判。其时,正值中国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结构乃至社会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考察这一与其时中日战况相反的舆情及其深层原因,不仅有助于客观地了解抗战中国自身的重大变化,亦可通过第三方视角深入认识其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美英舆论 《时与潮》 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