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重力侵蚀过程与模拟研究进展及展望
1
作者 张攀 韩志刚 +1 位作者 吴冰 张羽飞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的]系统总结黄土高原重力侵蚀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以期为流域重力侵蚀过程模型构建与黄土高原精准治理提供参考。[方法]综述重力侵蚀的观测与识别方法、动力与随机过程、水沙产输过程模拟及流域... [目的]系统总结黄土高原重力侵蚀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以期为流域重力侵蚀过程模型构建与黄土高原精准治理提供参考。[方法]综述重力侵蚀的观测与识别方法、动力与随机过程、水沙产输过程模拟及流域重力侵蚀模型构建等,特别是机载激光LiDAR技术的应用、基于土力学的边坡失稳模式和重力侵蚀的简化模型,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观测方法功能单一、未考虑重力侵蚀随机性、缺乏重力侵蚀-水沙产输过程模拟方法等问题。[结果]目前,国内外在重力侵蚀单过程观测识别、重力侵蚀成因与经验评估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重力侵蚀全过程高精度观测识别、发生发展动力学机制及其过程模拟仍然是突出的薄弱环节。[结论]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包括重力侵蚀“发育-启动-运移-堆积”全过程观测识别、动力-随机耦合机制、多级沟道重力侵蚀-水沙产输过程模拟等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侵蚀 动力过程 水沙产输 驱动因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方法-计算流体力学耦合的渭河盆地水蚀型地裂缝细观成生过程数值模拟
2
作者 张岩 王涪江 王飞永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6,共11页
渭河盆地是我国地裂缝灾害发育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水蚀型地裂缝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采用离散元方法(DEM)和计算流体力学(CFD),基于渭河盆地典型水蚀型地裂缝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了水蚀型地裂缝数值模型,从细观角度分析了浅表水... 渭河盆地是我国地裂缝灾害发育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水蚀型地裂缝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采用离散元方法(DEM)和计算流体力学(CFD),基于渭河盆地典型水蚀型地裂缝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了水蚀型地裂缝数值模型,从细观角度分析了浅表水作用下水蚀型地裂缝的成生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水蚀型地裂缝的成生过程具有明显阶段性,依次可划分为潜蚀成穴、暗穴扩展、塌陷成洞、扩展成缝4个阶段;暗穴是裂缝发生的初级形态,通常先竖向发育,直至地表破裂后再横向扩展成洞,进而延伸成缝;潜蚀成穴与暗穴扩展阶段主要为中小颗粒迁移,历时最长;塌陷成洞与扩展成缝阶段粗颗粒快速流失,发生极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水蚀型 离散元方法 计算流体力学 浅表水侵蚀 成生过程 渭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意大小二值图像的量子描述及形态学处理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亚奇 赵娅 李盼池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9,共14页
为解决量子计算机上图像的形态学处理问题,研究了几种量子图像的形态学处理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任意大小图像的量子描述方法,该方法对于像素值和像素位置均采用量子基态描述,其中描述像素位置的量子基态数量等于像素个数。随后... 为解决量子计算机上图像的形态学处理问题,研究了几种量子图像的形态学处理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任意大小图像的量子描述方法,该方法对于像素值和像素位置均采用量子基态描述,其中描述像素位置的量子基态数量等于像素个数。随后,通过设计“膨胀、腐蚀”这两种基本操作的量子线路,设计出几种二值图像的量子形态学处理方法,包括:图像去噪、边界提取、骨架提取。最后,通过经典计算机上的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的几种量子形态学方法的执行效果,并基于所用基本量子门数量分析了量子线路的复杂度。研究结果表明,本工作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对经典方法的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量子形态学处理 量子图像表示 量子形态学膨胀 量子形态学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脲酶喷洒工艺对赤泥矿化胶结及抑尘效果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雯璐 刘鹏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79,共7页
脲酶矿化胶结表面防护处理是处理赤泥堆场扬尘的新技术。利用喷洒工艺将脲酶溶液渗透到赤泥表层,进行脲酶矿化赤泥试验,研究胶结液浓度、喷洒轮数对矿化效果的影响,并对试样进行风蚀试验,探究风速、吹蚀时间对试样抗风蚀性能的影响。研... 脲酶矿化胶结表面防护处理是处理赤泥堆场扬尘的新技术。利用喷洒工艺将脲酶溶液渗透到赤泥表层,进行脲酶矿化赤泥试验,研究胶结液浓度、喷洒轮数对矿化效果的影响,并对试样进行风蚀试验,探究风速、吹蚀时间对试样抗风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试样微型贯入阻力及碳酸钙生成量随着胶结液浓度和喷洒轮数的提高而上升,但碳酸钙转化率随之下降,喷洒首轮碳酸钙转化率最高可达66.39%,0.5 mol/L胶结液浓度下试样碳酸钙转化率高于1.0 mol/L的;经处理的试样水稳定性随着喷洒轮数和胶结液浓度的增加逐渐提高,喷洒1~3轮崩解率降低16%~19%,风蚀率随之降低;风蚀率随风速和吹蚀时间增加而上涨,1.0 mol/L胶结液浓度下试样风蚀率较小。脲酶矿化技术可以克服赤泥碱性强、颗粒细等缺点,与胶结液反应生成大量碳酸钙晶体,将赤泥颗粒胶结成硬壳层,改变赤泥原有的松散颗粒结构,为赤泥提供强度和稳定性,有效提高其抗风蚀能力,大大减少赤泥吹尘现象的产生。脲酶矿化技术可有效提升赤泥的力学特性及抗风蚀性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酶 喷洒工艺 赤泥 风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0年黄河潼关站以下河段冲淤特征分析
5
作者 韩超 王飞 +3 位作者 戈文艳 陈昊 史尚渝 刘元昊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目的]揭示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冲淤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为未来黄河下游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952-2022年来潼关-花园口段、下游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弯曲型河段输沙特征和冲淤过程进行分析,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 [目的]揭示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冲淤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为未来黄河下游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952-2022年来潼关-花园口段、下游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弯曲型河段输沙特征和冲淤过程进行分析,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与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了不同河段的输沙、冲淤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影响。[结果]潼关以下河段年输沙量在显著减少(p<0.01),1996年后各站输沙量大幅降低,近20年来沙系数均低于0.01,表现冲刷特征。各河段年淤积量呈下降趋势,潼关-花园口段和弯曲型河段仍在持续淤积,花园口-艾山段近20年淤积量则为负值。研究时段内,潼关以下河段累计淤积泥沙186.84亿t,潼关-花园口段、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和弯曲型河段分别淤积了86.75亿t,49.45亿t,17.14亿t,33.49亿t。另外,输沙量和来沙系数变化分别对潼关-花园口、游荡型河段和花园口以下河段淤积影响明显(p<0.01)。[结论]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及调水调沙实施后,潼关以下河段年淤积量大幅减少,潼关-花园口和弯曲型河段承载了更多泥沙,花园口-艾山段则已由淤转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黄河下游 冲淤过程 淤积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诱发黄土边坡破坏的侵蚀机制
6
作者 崔熙灿 骆亚生 +4 位作者 秦昊天 魏逸龙 赵凌峰 陈伟 武彩萍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73-182,共10页
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入渗易使坡面发生水土流失、坡顶产生张拉裂缝、坡内形成优势通道,进而造成边坡发生侵蚀破坏。为了探究强降雨作用下黄土边坡破坏的侵蚀机制,该研究以杨凌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强降雨条件下的大比尺模型试验,探究了黄... 短时间内的强降雨入渗易使坡面发生水土流失、坡顶产生张拉裂缝、坡内形成优势通道,进而造成边坡发生侵蚀破坏。为了探究强降雨作用下黄土边坡破坏的侵蚀机制,该研究以杨凌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强降雨条件下的大比尺模型试验,探究了黄土边坡在重力、水力、重力水力耦合作用下发生的侵蚀机制和过程。结果表明:1)在降雨作用下,边坡表面的含水率曲线会经历“降雨迅速上升-趋于稳定-雨停下降-趋于稳定”和“降雨前期不变-迅速上升-趋于稳定”的变化,而坡内含水率仅部分上升,故越靠近坡体表面,土体强度越低,运动越剧烈;浸润锋入渗速率v1随着入渗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坡顶的v1约为坡面的3倍,故其入渗深度大于坡面;坡顶区域的浸润面呈现倒S形,坡面区域的浸润面基本与坡面平行。2)黄土边坡侵蚀可分为3个阶段:局部裂缝(先坡顶后坡面)-冲蚀沟与坡顶裂缝发育-坡面滑蚀与坡顶滑塌(先坡面后坡顶);其中水力侵蚀是土体软化与局部裂缝-冲蚀沟与裂隙发育-坡面流蚀的过程;重力侵蚀是泻溜-坡顶裂缝-裂缝贯通坡顶坍塌的过程;混合侵蚀则是在水力和重力侵蚀上进一步发展,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3)针对黄土边坡发生的侵蚀破坏治理措施应该从减少坡面冲蚀和降低坡顶入渗量着手。该研究可以为西北地区黄土边坡在降雨作用下的侵蚀破坏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黄土边坡 强降雨 模型试验 破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水流量下黄土堰塞坝溃口展宽历程的水槽试验研究
7
作者 焦其宪 马鹏辉 +5 位作者 吴靓 彭建兵 李泽坤 韩宁 陈立森 冉林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86,共7页
黄土在水流作用下容易遭受侵蚀,不同流量的来水对黄土堰塞坝的溃决过程和溃口扩展方式有显著影响。该文通过一系列水槽实验,流量分别为0.6 L/s、0.8 L/s、1.0 L/s、1.2 L/s和1.5 L/s,得到以下结论:①当来水流量Q≤1.0 L/s时溃口展宽为... 黄土在水流作用下容易遭受侵蚀,不同流量的来水对黄土堰塞坝的溃决过程和溃口扩展方式有显著影响。该文通过一系列水槽实验,流量分别为0.6 L/s、0.8 L/s、1.0 L/s、1.2 L/s和1.5 L/s,得到以下结论:①当来水流量Q≤1.0 L/s时溃口展宽为短暂历程,经历溃口贯通一个过程;来水流量Q>1.0 L/s时溃口展宽为完整历程,经历溃口贯通、快速发展、稳定三个过程;②溃口快速发展阶段中,侵蚀深度和坡角控制着溃口两侧土体的稳定性,坝顶溃口形态以及溃决流量的变化反映侵蚀方向和强度的变化;③黄土的水敏性促进了管涌现象的出现,使得坝体内部侵蚀更为剧烈,导致溃口展宽出现短暂历程;④完整历程模式下洪水迅速强烈地冲击下游,而短暂历程模式需要持续稳定的应急措施来应对洪水风险。能够为黄土堰塞坝的溃决机理和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堰塞坝 来水流量 溃口展宽 侵蚀特征 水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
8
作者 张海霞 刘孝盈 +1 位作者 杨明 张治昊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9,共5页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1968年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1986年龙羊峡水库蓄水运用,都对进入内蒙古河段的水沙过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来水来沙减少,洪峰流量削减,洪水发生概率降低。与1...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1968年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1986年龙羊峡水库蓄水运用,都对进入内蒙古河段的水沙过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来水来沙减少,洪峰流量削减,洪水发生概率降低。与1968年以前相比,1968年以后,内蒙古河段淤积减轻,1986年以后,内蒙古河段淤积加重。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和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表明,汛期来水量小,来沙系数大,流量过程参数小,水沙过程不利于输沙,河段汛期容易淤积;汛期来水量大,来沙系数小,流量过程参数大,水沙过程有利于输沙,河段汛期淤积减轻甚至转换为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内蒙古河段 水沙过程 冲淤演变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华北平原耕地区土壤侵蚀强度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9
作者 李志恒 刘晓煌 +5 位作者 夏学齐 肖粤新 张文博 王然 雒新萍 邢莉圆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7-477,共11页
华北平原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其土壤侵蚀演变规律研究对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本研究综合多源遥感数据集、数字地形模型及气候观测资料,构建基于AHP-地理探测器耦合模型的侵蚀驱动解析框架。通过1990—2020年时序分析(5年间隔)... 华北平原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其土壤侵蚀演变规律研究对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本研究综合多源遥感数据集、数字地形模型及气候观测资料,构建基于AHP-地理探测器耦合模型的侵蚀驱动解析框架。通过1990—2020年时序分析(5年间隔),揭示:(1)侵蚀强度呈现显著梯度分异,无明显侵蚀区面积年均增长1.7%,其空间分布与冲积扇前缘地貌单元高度吻合(Kappa=0.68);(2)政策干预下中度以上侵蚀面积缩减率达64.3%,其中不同地貌单元对治理措施的响应规律存在差异;(3)地形交互作用存在临界阈值效应,高程(q=0.0833)与坡度(q=0.0638)协同使解释力提升40.1%(Δq=0.0335),在海拔150~300 m、坡度10°~15°过渡带形成侵蚀热点区。研究成果为构建地形能量梯度响应型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确立鲁中山前丘陵带为优先实施等高耕作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层次分析法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江县土窝沟火后泥石流物源动储量预测与灾变过程研究
10
作者 周康驰 常鸣 +2 位作者 张宁 尹道龙 李林泽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4,共7页
以2024年6月11日四川省雅江县土窝沟发生的火后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西昌火烧迹地经验模型,预测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坡面侵蚀深度与动储量。结合地形条件、物源动储量与不同降雨频率(20%、5%、2%、1%),开展基于OpenLISEM模型的火后泥石流... 以2024年6月11日四川省雅江县土窝沟发生的火后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西昌火烧迹地经验模型,预测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坡面侵蚀深度与动储量。结合地形条件、物源动储量与不同降雨频率(20%、5%、2%、1%),开展基于OpenLISEM模型的火后泥石流灾变过程动力模拟。结果显示,土窝沟流域在20%、5%、2%、1%降雨频率下坡面最大侵蚀深度分别为9.89 mm、10.69 mm、11.09 mm、11.38 mm,其物源动储量分别为3.41万m^(3)、3.83万m^(3)、3.98万m^(3)、4.08万m^(3)。泥石流在20%、5%、2%、1%降雨频率下,最大流速分别为2.5 m/s、4 m/s、5 m/s、6 m/s,最大堆积深度分别为1.5 m、2.7 m、3.5 m、4.4 m,在2%、1%降雨频率下,泥石流裹挟固体物质较多,部分物质冲出沟口并参与河流演化,可抬高河床对雅砻江造成半堵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后泥石流 坡面侵蚀 物源动储量 OpenLISEM 灾变过程 雅江县土窝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侵蚀纤维混凝土损伤劣化及可靠性分析
11
作者 朱飞飞 乔宏霞 +1 位作者 付勇 王新科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4-1356,共13页
为研究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在西北盐渍土地区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设计模拟当地气候环境和盐渍土中SO2-4离子含量的硫酸盐加速侵蚀试验。对玄武岩纤维(BF)体积掺量为0.0%、0.1%、0.2%、0.3%的BFRC在硫酸盐侵蚀-干湿耦合作用下质量损... 为研究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在西北盐渍土地区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设计模拟当地气候环境和盐渍土中SO2-4离子含量的硫酸盐加速侵蚀试验。对玄武岩纤维(BF)体积掺量为0.0%、0.1%、0.2%、0.3%的BFRC在硫酸盐侵蚀-干湿耦合作用下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和外观形貌进行研究,并通过Wiener随机过程以质量损伤度、相对动弹性模量损伤度作为评价指标,对BFRC进行硫酸盐侵蚀-干湿耦合作用下的可靠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F的掺入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与未掺加BF的基准组比较,BF掺量0.1%、0.2%、0.3%的BFRC-1、BFRC-2、BFRC-3组质量损失率分别减少了6.48%、16.73%、23.58%,相对动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10.48%、17.04%、21.14%。同时,在硫酸盐侵蚀-干湿耦合试验结束后BFRC-3仅表面孔隙变多变大,出现纵横交错的裂纹,四角和各边也仅有少量砂浆脱落现象,完整性较好,即BF掺量为0.3%的BFRC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最佳。此外,BFRC内部有膨胀性石膏和钙矾石产生,BF的掺入抑制和阻碍了裂缝的萌生和进一步扩展,改善了混凝土抗硫酸侵蚀性能。Wiener随机过程可以有效描述硫酸盐侵蚀下BFRC耐久性退化规律,与质量损伤度相比,相对动弹性模量损伤度作为评价指标更为敏感。BFRC在西北盐渍土地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BFRC可靠性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硫酸盐侵蚀 干湿循环 Wiener随机过程 可靠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uvial Processes in the Meandering Reach of the Lower Wei River During the Course of Degradation
12
作者 Xia, Junqiang Wang, Guangqian Wu, Baosheng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46-51,共6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the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profiles in the meander- ing reach of the Lower Wei River over the period from October 1973 to October 1976 during the course of degradati...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the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profiles in the meander- ing reach of the Lower Wei River over the period from October 1973 to October 1976 during the course of degradation.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trogressive erosion and subsequent downstream erosion occurred in the reach due to the lowering in the Tongguan elevation and the inflowing water carrying low sediment con- centrations.At the end of the degradation,the main channel widths of the majority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Lower Wei River fluvial processes batse level of erosion channel widening channel undercu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PM模拟的冷氢化工艺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及冲蚀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聚凯 吴肖文 +3 位作者 周慧 张政 陈英华 李海生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48,共8页
针对冷氢化工艺混合气体-硅颗粒分离问题,以旋风分离器为研究对象,采用CFD-DPM模拟的方法,对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及硅颗粒的冲蚀磨损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旋风分离器内静压与速度的分布呈现出内、外旋涡明显的差异性,在分离段... 针对冷氢化工艺混合气体-硅颗粒分离问题,以旋风分离器为研究对象,采用CFD-DPM模拟的方法,对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及硅颗粒的冲蚀磨损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旋风分离器内静压与速度的分布呈现出内、外旋涡明显的差异性,在分离段靠近壁面附近,流体受器壁约束,形成向下运动的外旋涡,静压值较大;在轴线附近,静压值降至最小,流速沿径向先增大后减小,呈双峰分布,且速度分量以切向分量占优。旋风分离器内颗粒运动受粒径影响显著,粒径为75μm的较大硅颗粒在分离段沿壁面以螺旋带状运动为主,在入口环形孔间和灰斗顶部集中出现灰环,而粒径为20μm的较小硅颗粒的运动则呈现较强的随机性;受颗粒运动特性的影响,冲蚀作用在入口环形孔间顶板、灰斗顶部以及灰斗收缩段入口处相对更加严重;在分离锥段沿收缩方向均逐渐增大,螺旋灰带的出现使较大颗粒的冲蚀率分布更加集中,在螺旋灰带出现部位,粒径为75μm硅颗粒的冲蚀率约为20μm硅颗粒冲蚀率的5~7倍;在入口环形空间及灰斗内部,随机运动的较小颗粒造成的冲蚀作用更严重。研究结果可为旋风分离器的减磨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氢化 旋风分离器 气固两相流 冲蚀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植被冠层与根系对黄土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浩 王豆豆 +3 位作者 崔钦凯 王博 刘俊娥 李占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841-6853,共13页
草地植被能有效控制坡面侵蚀,然而不同草地植被类型及其冠层与根系对坡面侵蚀过程的调控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定量研究了不同雨强下苜蓿与黑麦草冠层与根系对黄土坡面侵蚀过程、径流侵蚀动力及土壤抗侵蚀能力特征... 草地植被能有效控制坡面侵蚀,然而不同草地植被类型及其冠层与根系对坡面侵蚀过程的调控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定量研究了不同雨强下苜蓿与黑麦草冠层与根系对黄土坡面侵蚀过程、径流侵蚀动力及土壤抗侵蚀能力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坡相比,苜蓿与黑麦草的平均减流效益分别为17.65%和9.80%,减沙效益分别为63.86%和69.88%。不同雨强下两种草被根系减流减沙的平均相对贡献均高于冠层,且根系减沙的相对贡献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大。草地植被主要通过削减坡面径流流速和增加坡面阻力的方式实现对降雨径流侵蚀动力的调控,草被根系对坡面径流的减速作用略大于冠层,但其增阻作用却明显小于冠层。黑麦草对坡面径流的减速增阻效益高于相同部位的苜蓿。坡面土壤侵蚀率与水流切应力的关系可用幂函数y=αx^(β)较好地拟合。幂函数系数α解释为单位水流切应力所引起的土壤侵蚀模数,可作为反映土壤抗侵蚀能力的指标。草被根系作用下的幂函数系数减幅远高于冠层,反映了其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作用明显高于冠层,这主要源于草被根系结构对表层土壤性质的改善。须根系黑麦草强化土壤抗侵蚀能力优于直根系苜蓿。本研究揭示了草地植被调控坡面侵蚀过程是通过地上冠层与根系的共同作用达到同时调控侵蚀动力和土壤抗侵蚀能力实现的,草被根系对坡面侵蚀控制起主导作用,且以须根系草被对黄土坡面侵蚀的调控效果最佳。上述结果可为草地侵蚀过程研究及黄土高原草被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过程 水动力学参数 土壤抗侵蚀能力 冠层 根系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冻融侵蚀强度分级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景萍 张学霞 +1 位作者 古丽米热·甫拉提 王紫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176,共9页
黑龙江省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近年来因冻融侵蚀影响,自然环境和黑土资源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定量揭示黑龙江省冻融侵蚀强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选取10个冻融侵蚀强度评价指标,并确定其权重。通过... 黑龙江省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近年来因冻融侵蚀影响,自然环境和黑土资源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定量揭示黑龙江省冻融侵蚀强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选取10个冻融侵蚀强度评价指标,并确定其权重。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得到冻融侵蚀下限,将权重和赋值结果代入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利用自然断点法对冻融侵蚀强度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冻融侵蚀总面积为1.917×10~5 km^(2),占全省面积的40.53%,其中强烈和极强烈侵蚀分别占冻融侵蚀总面积的20.66%和10.54%。2)黑龙江省中度冻融侵蚀以上的区域呈现三区一带的特征。三区分别为大兴安岭地区、小兴安岭地区和张广才岭地区;一带为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岭一平原”廊道。3)黑龙江省冻融侵蚀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和集聚性特征,强度相近的冻融侵蚀区在空间上积聚,高强度和低强度的冻融侵蚀区在空间上分异,产生了多个高强度和低强度的冻融侵蚀区。4)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可以降低冻融侵蚀强度,在植被覆盖度小于20%的地方,冻融侵蚀尤为剧烈;冻融侵蚀主要发生在土壤含水量为0.2~0.3 m^(3)/m^(3)的区域,而极少发生在土壤水分含量小于0.2 m^(3)/m^(3)的区域。研究结果通过对比验证显示出较高的可靠性,可为该地区冻融侵蚀的防护和管理提供依据,并为类似区域提供借鉴方法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冻融 侵蚀 层次分析法 优序图法 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放水冲刷草本形态变化对石漠化坡地产流影响研究
16
作者 王晨阳 戴全厚 +3 位作者 甘贤民 徐小金 周红 张心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8,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坡度条件下,草本形态变化所对石漠化坡面径流时空转换过程的影响,以期为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用土槽模拟石漠化坡耕地,设置三种草本凋亡后的坡面覆被情况(全株坡面、根系坡面和裸地坡面),以及三... [目的]探究不同坡度条件下,草本形态变化所对石漠化坡面径流时空转换过程的影响,以期为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用土槽模拟石漠化坡耕地,设置三种草本凋亡后的坡面覆被情况(全株坡面、根系坡面和裸地坡面),以及三种坡度(5°,15°和25°),一个地下裂隙度0.5%,一个冲刷流量6 L/min,采用冲刷试验,探索草本形态变化对石漠化坡地产流的影响。[结果]全株形态是延缓坡面径流形成的最佳草本形态,当坡度升至25°时草本形态对坡面初始产流时间不再有显著影响。裸地的平均地表径流模数最大,全株形态坡面产流过程最为复杂,并且全株形态坡面对裂隙流影响最为明显。坡度是坡面径流分配比例的关键因子,而全株植被形态在固定坡度下仍能对坡面径流的分配比例产生影响。草本形态的变化对坡面产流过程有显著影响,最大可改变15%的径流分配比例。[结论]全株形态坡面能有效分散径流,减少地表径流,降低侵蚀风险;而根系坡面则能增加径流入渗,从而降低坡面侵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坡地 产流过程 草本形态 冲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井过程防喷器胶芯的冲蚀性能研究
17
作者 胡四海 赵广慧 +3 位作者 张川 刘涛 贾宇喆 马封安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59-168,共10页
目的预测井涌或井喷发生时关闭防喷器闸板对胶芯的冲蚀,为评估关井后胶芯的密封性能提供依据。方法首先依据橡胶试件的冲蚀试验,基于LM优化算法反演分析确定丁腈橡胶的冲蚀模型参数,将所确定的冲蚀模型通过UDF嵌入Fluent软件,建立关井... 目的预测井涌或井喷发生时关闭防喷器闸板对胶芯的冲蚀,为评估关井后胶芯的密封性能提供依据。方法首先依据橡胶试件的冲蚀试验,基于LM优化算法反演分析确定丁腈橡胶的冲蚀模型参数,将所确定的冲蚀模型通过UDF嵌入Fluent软件,建立关井过程中防喷器半封闸板附近流场的数值模型,计算密封胶芯的冲蚀性能,研究关井全过程胶芯材料去除量与关井时长的变化规律。结果得到了丁腈橡胶材料的改进Finnie冲蚀模型参数,该冲蚀模型预测的试件冲蚀率随冲击角的变化与试验数据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5.77%,可用于模拟丁腈橡胶构件的冲蚀性能。在防喷器关阀过程中,携岩钻井液对胶芯的冲蚀主要发生在端面边缘处的岩屑高速碰撞区。胶芯的冲蚀率与钻井液的含砂量呈线性正相关,与钻井液的流速呈非线性正相关。随着闸板开度的减小,冲蚀率呈现指数增长。在文中的参数条件下,当闸板开度分别为104、26、6 mm时,胶芯的材料去除率分别为1.52、5.22、28.3 mm^(3)/s,表明在关井后期闸板即将关闭前,胶芯受到的冲蚀最严重。在关井全过程中,胶芯的材料去除量随着关井时长的增加而增加,关井时长分别为3、8 s时对应的胶芯体积去除量分别为5.04、13.43 mm^(3)。结论在井涌或井喷发生时,关闭防喷器闸板的时机和时长对于处置事故至关重要,需综合评价关井时长对井口动载荷和胶芯冲蚀量的影响,制定科学的关井预案,以保障井筒、地面装备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喷器半封闸板 密封胶芯 冲蚀模型 反演分析 关井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过程模型的桥梁时变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华平 彭紫鑫 +2 位作者 卫志成 陈昊 苏雷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1-520,共10页
桥梁在长期服役过程中面临的氯离子侵蚀作用会导致材料性能退化,进而影响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准确评估服役桥梁的抗震性能可以有效保障和提高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因此开展考虑时变效应的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非常必要。考虑到地震易损性分... 桥梁在长期服役过程中面临的氯离子侵蚀作用会导致材料性能退化,进而影响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准确评估服役桥梁的抗震性能可以有效保障和提高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因此开展考虑时变效应的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非常必要。考虑到地震易损性分析涉及大量的动力时程分析,计算效率很低,故采用高斯过程模型取代耗时的动力时程分析,旨在提高地震易损性分析效率。以一座三跨连续梁桥为例,探究氯离子侵蚀作用下桥墩材料性能的退化规律,建立纵筋、箍筋以及保护层和核心混凝土材料性能退化时变曲线;基于高斯过程模型和联合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建立桥梁系统在不同服役年限下的易损性曲线和曲面。结果表明:(1)氯离子侵蚀作用明显降低了桥墩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强度;(2)氯离子侵蚀作用明显提高了高等级损伤的桥梁地震易损性,结构更容易发生高等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离子侵蚀 桥梁结构 地震易损性 时变效应 高斯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与典型切沟侵蚀的异同点探析
19
作者 韦江杏 邓羽松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725,共8页
崩岗侵蚀与切沟侵蚀威胁区域生态安全,是当前土壤侵蚀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二者存在着共性和个性,但能否将切沟侵蚀防治方法应用于崩岗侵蚀区尚不明确。本文从气候、母质和土壤、地形、植被方面对比了影响崩岗侵蚀和切沟侵蚀的... 崩岗侵蚀与切沟侵蚀威胁区域生态安全,是当前土壤侵蚀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二者存在着共性和个性,但能否将切沟侵蚀防治方法应用于崩岗侵蚀区尚不明确。本文从气候、母质和土壤、地形、植被方面对比了影响崩岗侵蚀和切沟侵蚀的环境因素。结合崩岗侵蚀与切沟侵蚀外观形态的表现形式,阐述二者发育过程和侵蚀发生的动力机制。通过综合分析,崩岗的侵蚀物质和侵蚀形式具有独特性,在防控措施的布设方面需考虑更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崩岗发育机制、防治措施及构建侵蚀模型等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侵蚀 切沟侵蚀 侵蚀动力 发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示踪坡面次降雨条件下的侵蚀过程 被引量:23
20
作者 郑良勇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鹏 宋炜 刘普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7-91,共5页
为定量研究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形态的演变过程,该文利用REE-INAA(稀土元素-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将REE元素沿坡面垂直分层布设并结合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次降雨条件下面蚀和细沟侵蚀的转变和动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降雨初期坡面主... 为定量研究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形态的演变过程,该文利用REE-INAA(稀土元素-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将REE元素沿坡面垂直分层布设并结合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次降雨条件下面蚀和细沟侵蚀的转变和动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降雨初期坡面主要发生面蚀,细沟出现后,坡面侵蚀将加快加剧,细沟侵蚀深度随之迅速增加。坡面侵蚀中面蚀量约占总侵蚀量的30%左右,细沟侵蚀量占70%左右。单位深度范围内最上层土壤侵蚀量最大,向下依次递减。可以将坡面侵蚀形态演变过程划分为面蚀、细沟发育和细沟稳定3个阶段,各阶段转化都有明显的拐点出现。因此,利用REE-INAA方法可以对土壤侵蚀演变过程进行较准确地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土壤保护 降雨 REE-INAA法 侵蚀形态演变 面蚀 细沟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