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quality evaluation for drinking water based on GIS and ant colony clustering algorithm 被引量:4
1
作者 侯景伟 米文宝 李陇堂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1051-1057,共7页
To develop a better approach for spatial evaluation of drinking water quality, an intelligent evaluation method integrat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and an ant colony clustering algorithm(ACCA) was used.... To develop a better approach for spatial evaluation of drinking water quality, an intelligent evaluation method integrat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and an ant colony clustering algorithm(ACCA) was used. Drinking water samples from 29 wells in Zhenping County, Chin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35 parameters on water quality were selected, such as chloride concentration, sulphate concentration, total hardness, nitrate concentration, fluoride concentration, turbidity, pH, chromium concentration, COD, bacterium amount, total coliforms and color. The best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s for the 35 parameters were found and selected from all types of interpolation methods in GIS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minimum cross-validation errors. The ACCA was improved through three strategies, namely mixed distance function, average similitude degree and probability conversion functions. Then, the ACCA was carried out to obtain different water quality grades in the GIS environment. In the end, the result from the ACCA was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he competitive Hopfield neural network(CHNN) to valid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CCA according to three evaluation indexes, which are stochastic sampling method, pixel amount and convergence speed. It is shown that the spatial water quality grades obtained from the ACCA were more effective, accurate and intelligent than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CHN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t colony clustering algorithm (ACCA) quality evaluation drinking water spati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距离隧洞施工过程中渗透孔压演化规律研究
2
作者 苏凯 龚仁煌 +2 位作者 魏元基 王盟 董斌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5-170,176,共7页
依托某长距离供水隧洞工程实际,建立三维有限元渗流数值分析模型,考虑隧洞开挖和支护过程中的动态特性,研究隧洞施工期的渗透孔压演化规律。隧洞开挖过程中孔压的时空演化曲线可以分为3个阶段:缓慢变化阶段、急剧变化阶段和逐渐稳定阶... 依托某长距离供水隧洞工程实际,建立三维有限元渗流数值分析模型,考虑隧洞开挖和支护过程中的动态特性,研究隧洞施工期的渗透孔压演化规律。隧洞开挖过程中孔压的时空演化曲线可以分为3个阶段:缓慢变化阶段、急剧变化阶段和逐渐稳定阶段。同时依托隧洞施工开挖期掌子面逐步推进及衬砌管片安装支护(含豆砾石回填与灌浆等)过程中孔压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了隧洞开挖过程中的渗流场扰动范围。结果表明:在隧洞尚未开挖到监测断面时,洞周孔压已经开始变化,且在监测断面附近约5πD(D为隧洞直径)范围内,洞周孔压开始发生剧烈变化,而管片拼装支护对洞周孔压的影响范围略小,约为3πD,且其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基于瞬态渗流计算模式的平面模型,可以提供三维计算模型中某施工环节(开挖或支护)完成后对应稳定时刻的计算结果,但无法模拟孔压的时空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M隧洞 渗透孔压 数值分析 衬砌支护 时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年内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肖海 朱鸿宇 +5 位作者 张伦 刘德玉 向瑞 洪焕 杨悦舒 夏振尧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SEM结构方程模型以及PLS-PM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明确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Dc随时间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随高程的增大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在高程为165~170m时达到最小;Dc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黏粒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CR分析表明对Dc负向贡献度依次为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作为外生变量,通过调节次级因子(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对关键因子MWD施加间接影响,进一步作用于Dc,MWD在路径中起到核心的中介作用,是Dc的核心影响因子.本文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三峡水库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离能力 三峡水库消落带 时空变化 结构方程模型 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 主成分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水质评价及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乔宇豪 贾飚 +2 位作者 徐芬芳 王康 朱焱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0,共8页
为了对四川省主要河段的水质状况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基于2021年四川省内86个水质断面的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进行水质评价,比较平均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和熵值赋权法3种赋权方法的评价结果,对岷江、沱江进行水质的空... 为了对四川省主要河段的水质状况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基于2021年四川省内86个水质断面的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进行水质评价,比较平均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和熵值赋权法3种赋权方法的评价结果,对岷江、沱江进行水质的空间特征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全省断面全部是Ⅰ~Ⅱ类水,总体水质为优。年内水质的特征是:6月份出现Ⅳ类水断面,其污染指标是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其余月份只有少量Ⅲ类水断面。岷江上游断面WQI为1.48,下游断面WQI值为2.15;沱江的水质断面WQI值在2.08~2.32间波动。可以得出结论:四川省2021年全省水质良好,表明近年的水环境治理成果显著,但夏季时仍有超标断面;河流在流经大型城市后污染物含量会明显升高,下游断面WQI值随之上升,流动过程中污染物会衰减,两者共同影响着河流水质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综合标识指数法 水质评价 时空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胡丛巧 迪丽努尔·阿吉 +2 位作者 李茹霞 王晓兰 玉素甫江·如素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4,共11页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析,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水体中COD_(Mn)、TN浓度异常偏高,分别有21.7%、55.1%的采样点超过地表水Ⅲ类水标准,表明TN和COD_(Mn)是其主要污染物;(2)5种不同缓冲区半径内土地利用与水质呈现显著相关性,丰、平、枯水期的1000、3000、500 m半径缓冲区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40.0%、35.6%和31.1%;(3)景观异质性特征与土地破碎化程度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4)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是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输出源,其次为草地,尽管草地对净化水质起到积极作用,但其不恰当的管理方式使污染物进入水中,导致水质恶化;(5)景观格局指数中,LSI(景观形状)与NH3-N、TN呈现正相关性,SHDI(香农多样性指数)与NH3-N呈显著正相关性,表示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水质恶化程度加剧,LSI与水质的关联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尺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河流和半喀斯特河流流域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差异
6
作者 王晶晶 刘睿 +1 位作者 谢雨欣 张静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7-1344,共18页
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在不同类型河流和不同时空尺度下存在差异,研究两者之间的定量影响差异可为不同类型河流水污染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喀斯特河流——乌江和半喀斯特河流——嘉陵江为研究对象,基于两条河流的水质监测数据和... 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在不同类型河流和不同时空尺度下存在差异,研究两者之间的定量影响差异可为不同类型河流水污染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喀斯特河流——乌江和半喀斯特河流——嘉陵江为研究对象,基于两条河流的水质监测数据和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数据,选取河岸带缓冲区(100~500 m)和子流域6个空间尺度,采用冗余分析定量探讨不同类型流域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的土地利用主要以耕地为主,乌江流域的土地利用主要以林地为主。两流域的聚集度和最大斑块指数相差极小,聚集度在各空间尺度上差异不显著,最大斑块指数随空间尺度的上升而减小。嘉陵江流域的边缘密度高于乌江流域,且在流域内随空间尺度的上升而减小,乌江流域呈相反趋势。香农多样性指数值在嘉陵江流域高于乌江流域,在嘉陵江流域内随空间尺度的上升而减小,而在乌江流域随空间尺度的上升先增大后减小。(2)多数水质指标浓度在雨季高于旱季,总氮是两流域水质污染的关键指标,总磷是潜在的营养物质污染物,整体上乌江流域水质优于嘉陵江流域,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比和土地利用差异是造成两流域水质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3)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在旱季和河岸带400 m缓冲区对水质变量解释率最高,乌江流域土地利用在雨季和子流域对水质变量解释率最高,总体上乌江流域土地利用对水质变化的贡献率高于嘉陵江流域。(4)不同土地利用指数对水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建设用地、边缘密度、耕地和水域对嘉陵江水质影响显著,其中水域对水质具有正面效应。水域、香农多样性指数和耕地是影响乌江流域水质的关键因子,其中耕地对水质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因此,不同类型的河流应在最佳时空尺度范围内,根据流域内地貌特征合理规划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提升河岸带林地覆盖率,推行生态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而促进河流水环境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水质 景观格局 多尺度效应 冗余分析 喀斯特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2013−2022年水质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分析
7
作者 杨进腊 温雯雯 +4 位作者 胡潇芮 黄林培 陈丽 卢慧斌 陈光杰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0-1311,共12页
湖泊水质监测是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明确湖泊水质的长期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可为科学评估湖泊环境质量、制定精准治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简称“九大湖”)的1080... 湖泊水质监测是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明确湖泊水质的长期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可为科学评估湖泊环境质量、制定精准治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简称“九大湖”)的1080组水质监测数据,计算综合营养指数(TLI),并结合人类活动强度数据及水文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九大湖水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3−2022年云南九大湖中,杞麓湖(65.96±4.55)、异龙湖(65.74±5.54)、星云湖(64.74±4.36)、滇池草海(62.94±6.85)和滇池外海(61.40±4.11)的TLI值较高,属于中度富营养水体;程海(42.47±2.98)、阳宗海(41.26±2.39)和洱海(40.87±2.94)为中营养湖泊;抚仙湖(21.48±2.27)和泸沽湖(13.30±2.69)为贫营养湖泊。尽管富营养和中营养水体仅占九大湖总蓄水量的24.43%,但其流域面积占比高达84.97%,表明九大湖富营养化问题较为突出,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②季节变化上,九大湖富营养和中营养湖泊的TLI值在雨季普遍高于旱季,呈现出显著的季风气候效应。雨热同期、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主要通过改变流域污染输入途径和藻类生长繁殖速率影响湖泊营养状态。年际变化上,异龙湖、星云湖、滇池和阳宗海的水质在2018年后显著改善,主要得益于河湖长制的实施及九大湖保护治理规划的落实;而抚仙湖、洱海和杞麓湖的水质因旅游业和农业活动的加剧呈恶化趋势,需引起高度重视。③九大湖TLI值的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如湖泊水深、流域面积与湖泊面积之比、温度等)决定了湖泊的自净能力、流域营养盐负荷强度及藻类生长速率,而人为因素(如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占比等)通过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研究显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整体向好,水体营养状态受季风气候、湖泊水文特征及人类活动强度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表明九大湖治理需因地制宜、因时施策,以实现精准化管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 水体质量 富营养化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和CCME-WQI的太湖流域水质评价及时空变化特征
8
作者 刘垚燚 翟凌阁 +3 位作者 曾鹏 汪逸凡 田恬 车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3,共14页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理事会水质指数(CCME-WQI)对2013—2017年太湖流域的河湖水质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水质评估方法,以期为国内的流域机构提供科学、简便的管理工具.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7年,流域内的BOD_(5)、COD_(Cr)、COD_(...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理事会水质指数(CCME-WQI)对2013—2017年太湖流域的河湖水质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水质评估方法,以期为国内的流域机构提供科学、简便的管理工具.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7年,流域内的BOD_(5)、COD_(Cr)、COD_(Mn)及磷元素是持续性污染源,氨氮类营养盐为潜在污染因子,重金属是偶发性污染物.根据CCME-WQI的等级划分,流域水质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水质空间分异明显,流域内南河、苕溪水系附近的水质“良好”.水质的时间变化明显,研究周期内CCME-WQI值持续增加;季节变化上,CCME-WQI值在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最低.CCME-WQI方法准确地评估了太湖流域水质,从而为我国水质评价提供了一个具有较高适用性和准确性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指数 加拿大环境部理事会水质指数(CCME-WQI) 太湖流域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OF和M-K的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凯 郑秀清 +1 位作者 贾振兴 臧红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0-697,共8页
为研究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2001-2014年该泉域内具代表性的岩溶水监测点水质资料为基础,以pH值、7大主要离子及TDS作为因子,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与Mann-Kendall(M-K)突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晋祠泉域14年... 为研究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2001-2014年该泉域内具代表性的岩溶水监测点水质资料为基础,以pH值、7大主要离子及TDS作为因子,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与Mann-Kendall(M-K)突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晋祠泉域14年的水化学场进行时空结构分离。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特征上,pH值由北向南逐渐减小,汾河中段以南出现低值区;Ca^(2+)、Mg^(2+)、HCO^-_3、SO^(2-)_4和TDS的空间变化趋势相似,整体上均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等值线在古交一带较周围地区升高;K^++Na^+和Cl^-含量在整个泉域普遍较低,但K^++Na^+在泉域边界处的王封和西寨一带含量升高,Cl^-在古交以及西华苑处增高。在时间演化特征上,从2001-2014年pH值、Mg^(2+)、K^++Na^+、HCO^-_3和Cl^-含量基本在平均值上下波动;Ca^(2+)和SO^(2-)_4含量逐年降低,且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之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TDS在2005-2007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其它时段下降趋势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水化学 时空变化特征 Eof Mann-Kendall突变分析 晋祠泉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质特征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张泽伟 屈兴乐 +2 位作者 刘昌胜 薛矗 罗大庆 《高原农业》 2025年第3期396-410,共15页
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典型高原河流湿地类型,为探究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质特征及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21-2023年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体的WTs、EC、TDS、pH、DO、OS、Cl^(-)、K^(+)、NH_(3)、Ca^(2+)、Na^(+)、Tur、TSS、... 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典型高原河流湿地类型,为探究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质特征及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21-2023年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体的WTs、EC、TDS、pH、DO、OS、Cl^(-)、K^(+)、NH_(3)、Ca^(2+)、Na^(+)、Tur、TSS、Chla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质时空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水质总体较好,监测点水质符合Ⅰ~Ⅳ类水标准,2021年的DO浓度超出Ⅴ类水标准;S11监测点的pH值在2022、2023年枯水期超出Ⅴ类水标准。研究区域水体pH值平均值为8.3,整体呈弱碱性;TDS平均值为105 mg·L^(-1),水体矿化程度较低;水体的阳离子浓度依次为Ca^(2+)>Na^(+)>K^(+),Ca^(2+)为优势阳离子,占阳离子总量的69%;阴离子主要为Cl^(-),平均值为6.81 mg·L^(-1);(2)EC、TDS、pH、Cl^(-)是雅尼湿地的水质及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且4个水质因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空间上,雅尼湿地区域尼洋河段水质优于雅江河段,水质污染程度为尼洋河段东岸<尼洋河段西岸<雅江段北岸<雅江段南岸;(4)时间上,水质污染程度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质特征受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同影响。研究结果以期为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资源的综合评价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Pearson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江苏片区水质时空特征及其与景观格局的关联机制
11
作者 蒋小雨 杜倩雯 +1 位作者 黄萱 佘冬立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1-370,共10页
[目的]为探究太湖流域汛期和非汛期水质对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方法]基于太湖流域江苏片区2020—2023年31个断面的水质数据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选取高锰酸钾、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及浊度6个水质指标和水... [目的]为探究太湖流域汛期和非汛期水质对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方法]基于太湖流域江苏片区2020—2023年31个断面的水质数据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选取高锰酸钾、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及浊度6个水质指标和水质污染指标并提取多尺度圆形缓冲区(100、300、500、1000、1500、2000 m)内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特征。结合冗余分析方法,确定汛期和非汛期下解释水质的最佳空间尺度和关键影响因子。[结果]研究区汛期水质整体上优于非汛期,但溶解氧在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p<0.05)。研究区水质空间分布呈现太湖湖区内及其周边水质相对较好,而东部和南部地区水质较差的整体格局。可能与区域经济活跃度呈现的“南高北低、东强西弱”的发展特征密切相关。300 m缓冲区为汛期和非汛期景观指数对水质解释能力最强的空间尺度,并且汛期解释率强于非汛期,达到55.9%。类型水平中建设用地的聚合度、耕地的面积占比和破碎度及景观水平中蔓延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和边缘密度是影响太湖流域江苏片区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最佳缓冲区300 m范围内,平均斑块面积、建设用地的聚合度及耕地的面积占比与高锰酸钾、总氮、总磷浓度和浊度呈负相关,表明景观越破碎,建设用地斑块越分散,耕地不存在优势斑块时,更容易导致水质的恶化。[结论]研究结果为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景观格局优化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提升水质管理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特别是在不同季节条件下,动态调控措施的实施可有效改善水体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质 景观格局 空间尺度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地”制宜: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12
作者 耿冉 郑军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9,共12页
研究目的:系统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发展规律,为因“地”制宜发展粮食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面板向量自回归、耦合协调度、Dagum基尼系数及路径分析等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间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 研究目的:系统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发展规律,为因“地”制宜发展粮食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面板向量自回归、耦合协调度、Dagum基尼系数及路径分析等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间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长期互动关系,但后者对前者的作用力相对更强,二者相互冲击响应力均存在显著时滞效应。(2)时序演化上,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显著增长态势,总协调水平由濒临失调提升至初级协调;空间格局上,各省份耦合协调水平呈阶梯式演变特征,不同农田建设布局、粮食生产架构、资源禀赋条件的区域耦合类型存在显著差异。(3)两系统发展具有阶段性空间非均衡特征,但非均衡程度日益减弱,各区域间耦合协调差距愈发减小,而区域内差异呈扩大迹象。(4)协调路径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通过革新劳动资料赋能粮食新质生产,政府战略聚焦粮食新质生产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资金保障。研究结论: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紧密,但区域异质性问题致使两系统协同发展受限,应制定分区优化策略以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高标准农田 粮食新质生产力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导向下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变与耦合协调关系
13
作者 苏子豪 邹伟 +1 位作者 范树平 肖逸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1-391,共11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关乎到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对实现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的高质量提升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1—2020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综...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关乎到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对实现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的高质量提升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1—2020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综合熵值法与TOPSIS模型完成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分析综合效益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子系统效益的变化情况。并针对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以及子系统效益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采用空间自相关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1)2011—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表现出“南高-北低,中心高-边缘低”的空间格局。经济、社会效益提升幅度不同且地域差异性突出,多数地区的生态效益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起伏。2)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呈现负的空间自相关,趋异集聚显著。3)子系统效益耦合协调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合肥市为中心,芜湖市、阜阳市为副中心,耦合协调度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格局。安徽省限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因素以复合因素的影响为主,2020年受复合因素影响的地级市高达14个。[结论]基于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完成土地资源的针对性配置,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筹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区域间的联动协同布局,是今后全面提升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成为高质量发展强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土地利用效益 时空格局演变 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耦合协调关系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QI_(min)模型的贵州草海水质评价分析
14
作者 万颖 杜明普 +4 位作者 郭艳敏 刘坤云 孙赫英 王英才 李瑞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7,I0017,共12页
草海作为贵州省最大的高原湖泊,近年来因水质问题备受关注.依据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草海及入湖河流的逐月监测数据,采用水质指数(WQI)法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草海水体总磷含量较低而总氮含量较高,降雨径流对氮、磷污染贡献较小,... 草海作为贵州省最大的高原湖泊,近年来因水质问题备受关注.依据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草海及入湖河流的逐月监测数据,采用水质指数(WQI)法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草海水体总磷含量较低而总氮含量较高,降雨径流对氮、磷污染贡献较小,研究区域平均WQI值为54.49,水质评价等级以“中等”为主.在时间分布上,8至9月份水质评价结果最佳;在空间分布上,西部区域水质评价结果优于东部区域,入湖河流水质评价结果优于湖区,表明入湖河流对湖区水质影响较小.基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从14个水质指标中筛选出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氮(TN)、悬浮物(SS)、氨氮(NH_(4)-N)、溶解氧(DO)等5项关键指标,构建了WQI_(min)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表现良好,训练集上得到决定系数R^(2)=0.846,均方根误差RMSE=2.09,百分比误差PE=3.45%.研究结果旨在为草海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草海 水质评价 最简水质综合评价指数(WQI_(min))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口水质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及污染源辨析
15
作者 温昌麒 涂德贵 +1 位作者 林琰 廖志鸿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39,共9页
闽江口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过去对闽江口水质环境调查研究数据已不能反映其近期的变化趋势和污染来源。为给闽江口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根据2015—2022年闽江口近岸海域国、省控海水监测点位监测数据,应用海水质量... 闽江口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过去对闽江口水质环境调查研究数据已不能反映其近期的变化趋势和污染来源。为给闽江口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根据2015—2022年闽江口近岸海域国、省控海水监测点位监测数据,应用海水质量状况评价系统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探讨闽江口水环境时空变化分布特征,进而分析污染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近年来闽江口水质年际变化不一,2019年后总体呈向好趋势发展,其中,夏季水质最好,秋季次之,春季最差;空间上,水质整体呈现河口区沿岸水质差、离岸水质好的空间分布特征,优良水质主要分布在闽江口东北部和东部海域;12个监测因子提取出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解释率达79.87%,主导因子为无机氮;结合污染源通量变化趋势分析可知,入海河流污染物总量与闽江口优良水质面积占比呈现负相关关系,间接说明陆源污染排放对闽江口水质存在重要影响,经计算城镇、农村生活污染源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水环境 时空变化 污染源 闽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3年丹江口水库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16
作者 李佳昊 张鹏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126-133,共8页
为探究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现状,保障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安全,对丹江口水库2021-2023年水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主要入库河流及库区重点管控点位的总磷(TP)、氨氮(NH_(3)-N)、溶解氧(DO)年均量浓度均满足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 为探究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现状,保障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安全,对丹江口水库2021-2023年水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主要入库河流及库区重点管控点位的总磷(TP)、氨氮(NH_(3)-N)、溶解氧(DO)年均量浓度均满足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要求;由于温度和径流量的影响导致丹江口水库在每年的7、8月份出现低氧现象,而在每年的2、3月份TN浓度较高,可能与周边农业非点源污染有关;根据营养状态评价结果,水库近三年营养状态指数呈下降趋势,水库水质稳中向好;水质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氨氮指数平水期最优,丰水期最差,溶解氧和总磷为丰水期最好、枯水期最差,总氮则与二者相反,表现为枯水期最佳,丰水期最差,入库支流的水质劣于水库库区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水质评价 营养状态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卫星影像的草海水质遥感反演及营养状态评价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艳 刘绥华 +3 位作者 王堃 宋善海 梁萍萍 陈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31,共8页
通过遥感手段对草海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的水质指标进行反演,并进行营养状态评价,获取草海水质数据,为草海湿地保护及污染治理提供依据。利用实测水质数据与遥感影像的关系建立反演模型,反演草海2000-2015年水质指标,包括Ch... 通过遥感手段对草海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的水质指标进行反演,并进行营养状态评价,获取草海水质数据,为草海湿地保护及污染治理提供依据。利用实测水质数据与遥感影像的关系建立反演模型,反演草海2000-2015年水质指标,包括Chl-a、TN、TP、CODMn、SD,并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对草海水质情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波段组合与实测数据建立水质参数反演模型能高效、大面积获得草海水质分布情况,草海整体水质2000-2005年为中营养、2010-2015年为轻度富营养,TLI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2)草海水质季节变化明显,4个季节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主要原因是草海春、夏季节农耕及旅游活动等人为活动较频繁;(3)空间上看,草海入水口及湖周围综合营养指数比湖中心及出水口高,其原因是入水口靠近城市,城市污水排入湖中,湖四周存在大量农业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海 遥感 水质 营养评价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天气下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对河流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琼 刘睿 +3 位作者 张静 郑达燕 张柳柳 郑财贵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6-1109,I0011-I0015,共19页
为探究极端天气下流域内水质对土地利用的响应关系,本研究基于不同空间尺度(1000 m河段缓冲区、500 m河岸带缓冲区及子流域)的土地利用指数以及旱季(2019年11月)、雨季-洪水期(2020年7月)和雨季-干旱期(2022年8月)的水质数据,探究流域... 为探究极端天气下流域内水质对土地利用的响应关系,本研究基于不同空间尺度(1000 m河段缓冲区、500 m河岸带缓冲区及子流域)的土地利用指数以及旱季(2019年11月)、雨季-洪水期(2020年7月)和雨季-干旱期(2022年8月)的水质数据,探究流域内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从而得到保护流域水质和规划流域内土地利用格局的最佳时空尺度和对水质影响最显著的预测因子。研究表明:(1)流域水质受极端天气影响,降雨会增强水体的稀释能力,高温会加快水中微生物反应速率,具体表现为雨季-洪水期的水质较好,雨季-干旱期次之,旱季较差。(2)土地利用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存在时空尺度效应,土地利用在子流域和旱季尺度下对河流水质影响最显著。(3)不同土地利用指数对流域水质影响存在差异,耕地、林地、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和边缘密度是影响水质指标最显著的解释变量。其中林地与多数水质指标具有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耕地、斑块密度与较多水质指标存在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以及保护河流水质提供科学依据,对三峡库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生态保护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水质 土地利用指数 多时空尺度 冗余分析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环境问题研究现状、挑战与展望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文婧 周凌峰 +4 位作者 赵晓丽 吴小伟 刘玲玲 刘文丰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1,共10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近年来,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有限的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使得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仍面临巨大的挑战.科学诊断黄河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近年来,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有限的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使得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仍面临巨大的挑战.科学诊断黄河流域重大水环境问题是新时期治理黄河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围绕黄河流域水环境问题诊断这一主题,聚焦黄河流域断面水质改善的核心需求,首先分析黄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发现黄河流域整体水质持续向好,但干支流水质改善不同步,流域主要污染指标时空差异显著,中下游和部分支流污染严重;其次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主要挑战,总结断面水质提升所需的核心理论与技术,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污染排放清单构建与水环境模型模拟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发现黄河流域存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水沙变化大、现有排放清单分辨率不足、水环境模拟缺乏多尺度污染排放-断面水质响应关系研究等问题,难以支撑未来精细化水环境管理.对黄河流域水环境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建议未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包括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黄河流域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构建、多尺度污染排放与断面水质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质时空分析 水环境承载力 污染排放清单 水环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空景观格局对南淝河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顾洋 张平究 +2 位作者 秦风约 蔡永久 王晓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80-1589,共10页
为分析景观格局对合肥市南淝河水质的影响,基于南淝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水质实测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水质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不同时空尺度下水质与景观组成、景观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为分析景观格局对合肥市南淝河水质的影响,基于南淝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水质实测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水质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不同时空尺度下水质与景观组成、景观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南淝河非汛期水质总体优于汛期,且水质污染指标在空间分布上的离散程度较大。建设用地在非汛期、汛期均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硝态氮(NO_(3)-N)、氨氮(NH_(3)-N)、总氮(TN)、磷酸盐(PO_(4)^(3-)-P)和总磷(TP)呈正相关,是“源景观”;林地和水域则是“汇景观”。200、300 m河岸带缓冲区为非汛期、汛期景观指数对水质解释率最高的空间尺度,斑块密度(PD)、景观形状指数(LSI)、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FRAC_AM)、周长-面积分形维度(PAFRAC)、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平均欧式最近邻近距离(ENN_MN)是造成南淝河水质污染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发现景观组成和景观指数对南淝河水质均有较大影响,未来的水质管理要从流域源、汇景观的连通性、破碎度、优势度、多样性方面针对性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淝河 流域 水质 多时空尺度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