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2020年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1
作者 李见会 何淑勤 +1 位作者 易海燕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8-376,共9页
[目的]探究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攀枝花市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EVI数据,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像元二分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和最... [目的]探究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攀枝花市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EVI数据,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像元二分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攀枝花市1990—2020年植被覆盖度特征,明晰其驱动因素。[结果]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度(FVC)呈“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高等级植被覆盖为主。1990—2020年,FVC为0.635~0.792,退化区面积占比为17.70%,改善区面积占比为44.97%。FVC与降水、气温呈正相关,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1.87%、57.40%。土地利用类型、高程、气温是FVC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力在0.20以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大多表现为增强,其中,坡向和气温耦合后,影响力可提升到43.00%;各驱动因子对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影响均有其适宜的范围。[结论]1990—2020年,FVC整体呈上升趋势,但部分区域植被退化明显,未来区域植被建设需要在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时注重地形分布规律及气候变化,以应对环境演变下植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中市2018-2022年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
2
作者 李源媛 李智军 +3 位作者 张绍斌 张翠英 汤萌 谭碧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81-86,共6页
该研究依据巴中市2018-2022年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四川省巴中市的大气环境质量、颗粒物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巴中市2018-2022年间大气颗粒物污染整体较为平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2)PM_(2.5)、PM_(... 该研究依据巴中市2018-2022年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四川省巴中市的大气环境质量、颗粒物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巴中市2018-2022年间大气颗粒物污染整体较为平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2)PM_(2.5)、PM_(10)浓度年变化趋势相似,整体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有极强的季节差异,均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趋势;巴中市2018-2022年的首要污染物均是PM_(2.5),冬季PM_(2.5)首要污染物天数占比一直较为平稳,均在80%以上。(3)PM_(2.5)/PM_(10)年度比值不断增高说明,巴中市大气颗粒物污染主要来源于人为影响,且比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月度变化,说明巴中市颗粒物污染主要受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时空分布特征 首要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翟梦飞 高凡 +1 位作者 徐燕 王翠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6,共12页
为研究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5期Landsat影像(1990、2000、2010、2015和2020年)为基础数据,计算转移矩阵、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时空动态变化,结合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演变驱动力。... 为研究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5期Landsat影像(1990、2000、2010、2015和2020年)为基础数据,计算转移矩阵、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时空动态变化,结合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演变驱动力。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科克托海湿地景观类型趋势主要特征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林地、水域面积分别呈现波动减少和波动增加趋势;(2)从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来看,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是科克托海湿地的主要景观类型;除林地外,其余各景观类型NP、PD、AI均呈增加趋势,斑块类型水平上景观破碎化程度与空间分布离散程度增加;LSI、SHDI与SHEI趋势增加而CONTAG减少,景观类型水平上景观丰富与多样性增加、景观连通性与蔓延性降低。(3)科克托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在2005年后,人类活动逐渐成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科克托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土壤肥力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24
4
作者 蒋勇军 章程 袁道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88-2299,共12页
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研究了云南小江典型岩溶流域1982到2005年表层(0~20cm)土壤肥力包括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5个指标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20a来,流域土壤肥力发生显著变化,pH值、全钾含量升高,而有机质、全氮、全磷含... 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研究了云南小江典型岩溶流域1982到2005年表层(0~20cm)土壤肥力包括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5个指标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20a来,流域土壤肥力发生显著变化,pH值、全钾含量升高,而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降低;同时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显著:各指标的块金方差与基台值的比值、自相关阈值明显增大;pH值在流域东部和东南部升高,而在中部降低;有机质含量在流域东部和东南部降低,而东北部、中部含量增加;全氮含量在东部降低,中部增加;全磷含量普遍降低,东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全钾含量在东部、西南地区升高。土壤肥力的时、空变化与地质、地貌以及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土壤肥力 时空变异 影响因素 GIS 岩溶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3年东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梁丰 刘丹丹 +2 位作者 王婉昭 张富荣 于芳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5-572,共8页
利用东北地区84个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和经验模态分解(EMD)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6个极端降水指数(连续干旱日数(CDD)、连续湿润日数(CWD)、强降水量(R95)... 利用东北地区84个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和经验模态分解(EMD)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6个极端降水指数(连续干旱日数(CDD)、连续湿润日数(CWD)、强降水量(R95)、极端降水量(R99)、最大1 d降水量(RX1day)和最大5 d降水量(RX5day))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3 a夏季CDD在东北大部都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达到0.45 d·(10 a)^(-1),而CWD在东北南部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减少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CDD对东北地区夏季旱年异常敏感,而R95、R99和RX5day与东北地区旱涝年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除CDD和CWD外,其它4种极端降水指数与夏季总降水的变化存在很好的一致性,即各极端降水指数的增加(减少)能够反映出降水量的增加(减少)。在近53 a的时间尺度上,除R95和R99外,各极端降水指数都存在显著的准3 a振荡周期。此外,RX1day和RX5day的17 a周期也较为明显,CDD、R95、R99、RX5day还存在30~32 a的长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事件 时空变化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冲洪积扇-冲积平原绿洲浅层地下水质时空变化初步分析——以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肖鲁湘 罗格平 +1 位作者 陈曦 许文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5-228,共4页
以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分析了干旱区平原绿洲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该区域地下水质不仅在空间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年内及年际差异也很明显:1)冲洪积扇区域地下水质显著优于冲积平原区水质;2)春季地下水质总体好于秋... 以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分析了干旱区平原绿洲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该区域地下水质不仅在空间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年内及年际差异也很明显:1)冲洪积扇区域地下水质显著优于冲积平原区水质;2)春季地下水质总体好于秋季,且冲积平原区水质恶化程度要快于冲洪积扇区域;3)绿洲地下水质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农业活动强烈且地下水埋深浅的冲积平原区域;4)水文地质条件是造成地下水质时空变异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加剧了其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质 三工河流域 平原绿洲 干旱区 初步分析 时空变化 冲洪积扇 浅层 冲积平原区 水文地质条件 时空变异性 地下水水质 地下水埋深 水质恶化 农业活动 土地利用 扇区 总体 年际 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长期定位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评价研究--以肥城市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娜娜 崔光淇 +5 位作者 方玉东 宋付朋 王德科 刘长庆 元伟涛 王全超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82,共8页
基于GIS技术,通过分析肥城市长期定位耕地1998年至2004年的土壤养分指标,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土壤养分指数权重,应用ArcGIS软件制图与空间分析功能,利用SAS软件对养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4年间肥城市长期定位耕地... 基于GIS技术,通过分析肥城市长期定位耕地1998年至2004年的土壤养分指标,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土壤养分指数权重,应用ArcGIS软件制图与空间分析功能,利用SAS软件对养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4年间肥城市长期定位耕地土壤养分指标和土壤养分指数时空变异规律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养分指标的时间变异规律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时间延续呈上升趋势,最大上升幅度分别达3.20g kg^(-1)、15.29 mg kg^(-1)、40.07 mg kg^(-1),土壤碱解氮平均维持在76.67 mg kg^(-1)左右;其空间变异规律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县域大部分区域均趋于升高,仅有小部分区域趋于降低;土壤养分指数的时空变异规律呈增长趋势,有41.31%的区域上升,仅9.05%的区域降低。研究明确了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方向和区域,对现代农田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和区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长期定位耕地 土壤养分 时空变异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1961-2013年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异 被引量:8
8
作者 董煜 胡江玲 +1 位作者 王瑾杰 陈学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4-308,313,共6页
准确评估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规律对新疆农业生产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以及55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新疆1961—2013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参考作物... 准确评估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规律对新疆农业生产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以及55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新疆1961—2013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主导气象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新疆ET_0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际变化率为-1.01mm/a。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ET_0偏高,90年代减少到最大,2000年以来又逐渐增大。从季节来看,夏季、秋季的ET_0与年ET_0的减小趋势一致,春季冬季ET_0的减少趋势不明显。在不同年代际时间尺度,新疆全年及季节ET_0的年际变化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分异。风速是全年及夏、秋季ET_0变化的主导因素,而温度是春季及冬季新疆区域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时空变异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城市韧性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张亚龙 钟林生 +1 位作者 张海峰 安景峰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76,共8页
城市韧性评估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韧性概念已更多地应用于城市研究中,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而言则更为迫切。文章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4个维度,运用... 城市韧性评估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韧性概念已更多地应用于城市研究中,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而言则更为迫切。文章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4个维度,运用熵值法、空间分析方法评估了2010—2020年我国青藏高原地区38个地级市的城市韧性及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PLS-SEM模型探讨了城市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城市韧性整体水平较低,且区域间韧性水平差异较大,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演变,2010—2020年城市韧性水平在缓慢提升;对城市韧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植被覆盖度(NDVI)平均值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城市韧性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余影响因素均为负向作用。最后基于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从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探讨提升城市韧性水平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地区 城市韧性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PLS-SE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NDVI的地表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亮 蒋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4期57-63,共7页
[目的]分析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植被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16 d合成的MODIS-NDVI数据,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地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空间动态变化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 [目的]分析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植被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16 d合成的MODIS-NDVI数据,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地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空间动态变化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相关性分析等,开展安徽省长时间序列的地表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性的研究,探讨植被覆盖变化对气象因子、地形条件等的响应规律。[结果]安徽省月均NDVI变化呈现双峰分布;2010—2019年NDVI呈现振荡上升的趋势,增速为0.0007/a;4个季度的NDVI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春季和夏季的NDVI呈现振动缓慢增长的趋势,涨幅均为0.0016/a,秋季NDVI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降幅为0.0018/a,冬季NDVI波动性及降幅较大,为0.0099/a。空间分布上,安徽省植被覆盖变化整体趋于稳定,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南高北低的地域性差异和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以淮河和长江为界,春季和冬季的NDVI呈现出中间低南北高的分布特点,秋季安徽省大部分地区的NDVI呈现减少趋势,NDVI由南到北递减。不同气象因素对安徽省植被生长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NDVI与同期温度之间正相关性大于负相关性;降雨量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NDVI与同期降雨量之间负相关性大于正相关性,与前一期的降雨量正相关性大于负相关性。[结论]基于MODIS-NDVI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可为了解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开展具有区域差异性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MODIS-NDVI 时空变化特征 环境因子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2000—2020年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11
作者 佘宇晨 张云峰 陈楚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8,161,共12页
【目的】探究植被序列的时空演变特性及其驱动因子,深化对植被动态变化规律的认识,科学合理地规划自然资源开发、优化国土空间利用以及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方法】以湖南省为例,基于2000—2020年NDVI、自然因素(地表和气候因子)和人文... 【目的】探究植被序列的时空演变特性及其驱动因子,深化对植被动态变化规律的认识,科学合理地规划自然资源开发、优化国土空间利用以及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方法】以湖南省为例,基于2000—2020年NDVI、自然因素(地表和气候因子)和人文因素数据,结合Theil-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时滞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究各影响因素对植被NDVI的响应。【结果】1)2000—2020年湖南省植被NDVI在时空变化上均呈上升趋势,在年际尺度上NDVI以0.0015/a的速率波动上升;空间上,有78%的区域呈增长趋势,增长区域遍布全省,而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洞庭湖流域及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中心;2)湖南省气温对NDVI的影响要强于降水,气温对NDVI的滞后和积累时间均为0个月;而降水量的滞后时间为1个月,积累时间为2个月;3)对湖南省植被NDVI影响最大的因子分别为地貌、气温、土地利用类型。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密度、GDP和土地利用类型对NDVI的影响不断增大。【结论】2000—2020年湖南省植被NDVI在时空变化上呈显著改善趋势,自然因素(地貌、气温)和人文因素(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NDVI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密度、GDP和土地利用类型等人文因素对植被NDVI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这一现象在快速城市化区域表现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时滞效应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12
作者 占龙飞 董保华 +1 位作者 辛佳洁 占明锦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72,共14页
基于1961~2020年全国69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选取总降水量(PRCPTOT)、最大连续5d降水量(Rx5day)和超过第95百分位数的年总降水量(R95p)3种指数表征极端降水事件,采用Mann-Kendall显著性和突变检验、Morlet小波、Hurst指数趋势预测... 基于1961~2020年全国69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选取总降水量(PRCPTOT)、最大连续5d降水量(Rx5day)和超过第95百分位数的年总降水量(R95p)3种指数表征极端降水事件,采用Mann-Kendall显著性和突变检验、Morlet小波、Hurst指数趋势预测等方法研究中国不同干湿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干湿区极端降水指数整体变化幅度大小关系为干旱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幅度为R95p>PRCPTOT>Rx5day,其中R95p和PRCPTOT为增长趋势,Rx5day为减小趋势;湿润区极端降水指数显著性增多的站数最多,各区降水指数显著增大的站点个数明显多于显著减小的站点个数,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极端降水显著增大;湿润区的R95p在2014年前后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其余区域的极端降水指数未发生突变现象;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仅半干旱和湿润区Rx5day存在显著的准6年周期、干旱区R95p存在显著的准2年周期、半湿润区R95p存在显著的准8年周期(P<0.05);除半湿润区PRCPTOT和半干旱区Rx5day外,未来极端降水指数总体将呈现增长趋势。所得结果对理解和预测中国区域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区域性差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干湿区 时空变化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对贵州春玉米种植适宜度的影响
13
作者 王翠花 韩智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42,共15页
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玉米主要产区之一,准确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玉米种植的适宜度变化,对贵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贵州省77个气象站点历史(2001-2020年)逐月气象数据和CMIP6(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未来(2021-2... 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玉米主要产区之一,准确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玉米种植的适宜度变化,对贵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贵州省77个气象站点历史(2001-2020年)逐月气象数据和CMIP6(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未来(2021-2040年)不同排放情景(SSP126、SSP245、SSP585)下的气象数据,在气候适宜度函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贵州春玉米的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并对其综合适宜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排放情景下,贵州春玉米的温度适宜度整体上升,降水适宜度略微下降,在温度和降水的共同影响下,SSP126、SSP245、SSP585情景下综合适宜度大于0.8的区域由贵州中部向东西两边分别增加2.69%、3.08%、4.05%。降水适宜度的波动较小,因此认为温度变化对贵州春玉米种植区划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气候情景 气候适宜度 时空变化 春玉米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时空变异对比--以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为例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宏薇 尚二萍 +1 位作者 张红旗 许尔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464-3473,共10页
搜集已发表文献中位于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数据,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农区耕地、城郊耕地、工矿附近耕地和污灌区耕地重金属污染现状;并结合1980s土壤普查... 搜集已发表文献中位于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数据,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农区耕地、城郊耕地、工矿附近耕地和污灌区耕地重金属污染现状;并结合1980s土壤普查数据,分析1980s~2000s期间研究区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污染重金属处于安全水平,黄淮海平原80%以上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60%以上的点位处于清洁范围.(2)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的重金属污染比黄淮海平原严重.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点位超标率为35.02%,是黄淮海平原(15.97%)的2倍;内梅罗评价结果显示两区污染比例分别为20.29%和13.17%,前者的轻度和重度污染比例均大于后者,其重度污染比重约是后者的3倍.(3)研究区不同区位污染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工矿附近耕地、污灌区耕地、农区耕地和城郊耕地.(4)1980s~2000s期间,重金属污染呈增加趋势,黄淮海平原Cd、Zn、Hg、As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Cd、Ni、Zn、Cu、Hg、As超标点位比例分别增加:12.78%、6.34%、1.98%、0.91%和14.02%、11.36%、7.28%、5.49%、1.93%、0.72%;污染加剧主要分布在天津、河北沧州、山东济南和湖南岳阳等地.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发展进程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耕地土壤正面临着重金属污染的威胁,需对严重污染区域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 耕地 重金属污染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性及CA-Markov模型模拟预报 被引量:4
15
作者 靳亚红 王晶 +3 位作者 郄志红 吴鑫淼 李秀梅 甄文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91-100,共10页
为揭示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精准预测土壤含水量,该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井灌区典型麦田为例,在监测土壤水分的基础上,采用时间稳定性指数法、空间自相关性评价法研究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构建了适用于模拟预报田间水分时... 为揭示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精准预测土壤含水量,该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井灌区典型麦田为例,在监测土壤水分的基础上,采用时间稳定性指数法、空间自相关性评价法研究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构建了适用于模拟预报田间水分时空变化的CA-Markov模型,并将该模型的模拟预报效果与HYDRUS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等值线由密变疏,变异系数逐渐减小。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前期监测的土壤水分稳定性高于后期;在土壤较湿润的情况下,土壤水分空间相关性较强,土壤水分全局Moran’s I指数随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先增大后变小的规律。CA-Markov模型模拟预报的各土壤相对湿度等级面积误差的平均值为1.61%,比HYDRUS模型模拟预报的面积误差平均值(10.86%)小9.25个百分点;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4月下旬、5月上旬的土壤水分干旱等级预测的空间分布Kappa系数分别为89.31%、91.46%。该模型可综合考虑麦田墒情的时空变化及随机特性,模拟预测土壤墒情的精度较高、效果良好,可以作为麦田水分管理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模型 预报 时空变异 农田尺度 CA-Markov模型 HYDR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8年中国近地面臭氧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6
16
作者 栗泽苑 杨雷峰 +4 位作者 华道柱 方镜尧 黄伟 孙雷 王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94-2104,共11页
气象因子对近地面臭氧(O_(3))浓度有重要影响.为探究O_(3)与气象因子的关联特征以及O_(3)的周期性特征,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Kolmogorov-Zurbenko滤波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2013—2018年我国O_(3)和气象因子数据.结果表明:①2013—2018... 气象因子对近地面臭氧(O_(3))浓度有重要影响.为探究O_(3)与气象因子的关联特征以及O_(3)的周期性特征,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Kolmogorov-Zurbenko滤波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2013—2018年我国O_(3)和气象因子数据.结果表明:①2013—2018年中国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ρ(O_(3)-max-8 h)〕第90百分位数呈上升趋势,增速为2.6μg(m^(3)·a);ρ(O_(3)-max-8 h)高值区(≥180μg m^(3))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高值区范围在华北平原地区呈扩大趋势,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呈缩小趋势.②ρ(O_(3)-max-8 h)短期和季节分量的贡献在空间上呈“互补”的分布特征.短期分量的贡献(75%)在东南沿海地区最高,在内陆大部区域较低(<30%);季节分量的贡献(15%)在东南沿海地区最低,在内陆大部区域较高(>60%).③在华北平原至长三角地区一带,长期气象因子变化是ρ(O_(3)-max-8 h)升高的重要原因;而在华南、西南和东北区域,气象因子变化对ρ(O_(3)-max-8 h)的影响并不显著.④ρ(O_(3)-max-8 h)与温度、太阳总辐射量的相关性(r>0.86)均在四川盆地至湖北省一带最高,ρ(O_(3)-max-8 h)与相对湿度在中部和西部区域呈正相关(r>0.64),ρ(O_(3)-max-8 h)与风速在华北平原呈强正相关(r>0.89).研究显示,中国近地面O_(3)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气象因子与太阳总辐射量对O_(3)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 3) 气象因子 时空分布 反距离权重插值 Kolmogorov-Zurbenko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分异的中国1961-2018年不同极端气温指数演变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孔锋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80,共14页
为诊断变化环境下中国极端气温事件的动态演变特征,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中国地面气象要素年值数据集》的545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考虑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4项指标,采用距平分析、线性趋势... 为诊断变化环境下中国极端气温事件的动态演变特征,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中国地面气象要素年值数据集》的545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考虑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4项指标,采用距平分析、线性趋势、变异系数等多种统计方法,从多属性角度诊断1961-2018年中国极端气温指数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在气候态上,1961-2018年中国不同极端气温指数表现出多种时空分异特征,首先是纬度主导下的南北分异,其次是经度主导下的东西分异,最后是海拔主导下的高低分异。(2)在年代距平上,中国平均气温距平随年代发展逐渐由负距平为主演变为以正距平为主。气温年较差距平在东西地区具有年代差异特征。极端最高气温距平在西藏地区演变特征与平均气温距平相一致。极端最低气温距平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以负距平为主,而在1980-2010年代以正距平为主,且具有东西和南北分异特征。(3)在变化趋势上,中国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在1961-2018年均以增加趋势为主,且多数地区增加趋势速率分别超过了0.8℃/10 a和0.4℃/10 a。气温年较差和极端最高气温在西藏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且多数地区的减少趋势速率超过了0.4℃/10 a。中国整体趋于增暖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的高温事件在区域增多增强。(4)在年际变异上,1961-2018年中国平均气温年际变异最大,极端最低气温次之,气温年较差再次之,极端最高气温最小。上述结果表明中国气温在朝着极端化方向发展,需要高度关注极端气温事件风险及其引发的工程灾害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极端气温指数 时空格局 年代距平 变化趋势 年际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流域水文情势时空差异性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真 姜三元 +1 位作者 张奇 高海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16,共12页
赣江流域作为鄱阳湖流域最大的子流域,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水源区,研究赣江流域的水文情势可以拓展对该区域水文演变机制的认识。基于赣江流域2000~2021年的日降雨量和径流监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HYPE水... 赣江流域作为鄱阳湖流域最大的子流域,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水源区,研究赣江流域的水文情势可以拓展对该区域水文演变机制的认识。基于赣江流域2000~2021年的日降雨量和径流监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HYPE水文模拟和PEST自动率定技术对参数敏感性指数、径流量及降雨量等指标进行水文过程及其时空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流域内的水文变量呈现一定的时空变化。在年尺度上,径流量和降雨量有一定的波动,总体上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流域内水库运行也可能对水文机制产生一定影响;在月尺度上,径流量和降雨量均在6月达到峰值,1月达到最低值;在空间分布上,年均径流和降雨量在流域东部和北部均较大。②在水文过程模拟中,描述发生大孔隙流和地表径流的土壤水含量阈值的参数mactrsm相对综合敏感性最大。③HYPE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赣江流域及其代表性子流域宜丰河流域的径流动态变化(0.60≤E_(ns)≤0.86),宜丰河小流域出口(宜丰水文站)的流量模拟效果明显低于赣江流域出口(外洲水文站)。在年尺度上,宜丰站子流域的土壤湿度、蒸发量和地表径流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外洲站子流域相较于宜丰站子流域,土壤湿度更高、蒸发量较低、地表径流更大。④根据基流分割,宜丰站子流域和外洲站子流域的径流机制有所不同,表现在宜丰站子流域饱和地下水对总径流的贡献较大,而外洲站子流域地表径流对总径流的贡献较大。流域特征非均质性和水文过程变异是造成模型精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时空差异 M-K检验 趋势分析 水文模拟 HYPE模型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地形效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雪妮 肖成志 +4 位作者 刘磊 计扬 曹亚廷 李小红 巴仁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C趋势变化与海拔、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FVC由2000年0.62增加至2020年的0.67。(2)在空间上,植被覆盖度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呈现增高趋势,低等级和中低等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岷江干流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两岸,中等级和中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低中山和中山区,高等级植被覆盖度则主要分布在远离河谷的高中山和中高山区。(3)高等级植被覆盖面积随海拔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1100~1400 m和3200~3500 m区域达到峰值;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随坡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0°~20°和30°~40°是植被覆盖度高等级和中高-高等级的峰值区;总体上阳坡植被覆盖度高于阴坡。植被覆盖状况受海拔、坡度以及坡向影响较大,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保护应考虑地形影响,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效应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实际灌溉面积变化及其对陆地水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冉 郝震 +3 位作者 赵红莉 马佳丽 贺君彦 王镕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2-622,共11页
塔里木河(简称塔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绿洲农业区,明晰农业灌溉面积增长对流域水储量的影响,对于维护流域生态环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基于作物长势的实际灌溉面积遥感监测方法,采用Landsat卫星影像解译了塔河流域2003... 塔里木河(简称塔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绿洲农业区,明晰农业灌溉面积增长对流域水储量的影响,对于维护流域生态环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基于作物长势的实际灌溉面积遥感监测方法,采用Landsat卫星影像解译了塔河流域2003—2022年实际灌溉面积,利用相关系数及脱钩指数评价了流域实际灌溉面积变化与水储量的相关和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干旱区灌溉与非灌溉植被长势差异显著,以卫星遥感影像计算的作物生育期内最大植被指数(NDVI)为分类指标,采用随机森林分类器辅以一定数量的样本,可实现大范围年实际灌溉面积的快速提取;(2)塔河流域2003—2022年间实际灌溉面积由2989万亩增加到5420万亩,增长比例为81.33%。5个地州中增长量最大的是阿克苏地区,共增了926万亩,增长比例为87.94%;其次是喀什地区,共增长了668万亩,增长比例为77.44%;(3)从相关系数上看,塔河流域2003—2022年间实际灌溉面积与陆地水储量的相关系数为-0.74,5个地州中阿克苏相关性最高,为-0.96,克州最小,为-0.56;(4)从脱钩指数上看,整个流域灌溉面积的增长强依赖于水储量消耗,虽然依赖度近年来有所降低,但未达脱钩状态。从空间上看,喀什、克州、巴州、阿克苏均为强依赖状态,和田为脱钩状态。上述结果表明,对塔河流域大部分地区而言,如果灌溉效率没有显著提升,灌溉面积已不宜继续扩大。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流域 实际灌溉面积 时空变化 陆地水储量 脱钩指数 随机森林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