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8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le-Baraitser综合征1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1
作者 胡君 林晓霞 +3 位作者 邱鸣琦 柯钟灵 吴传军 陈燕惠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54-857,共4页
目的分析Temple-Baraitser综合征(TMBTS)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TMBT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KCNH1基因突变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月龄男婴,自新生儿期即出现肌张力低下和视觉接触不良,抬头不稳,不会用手抓物,不会坐。面容... 目的分析Temple-Baraitser综合征(TMBTS)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TMBT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KCNH1基因突变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月龄男婴,自新生儿期即出现肌张力低下和视觉接触不良,抬头不稳,不会用手抓物,不会坐。面容特殊(前额扁平,眼距稍宽,鼻梁凹陷,长人中伴高腭穹,嘴唇偏厚伴嘴角下垂)。手足指(趾)甲发育不良。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减低。基因检测显示KCNH1基因变异c.1136 t>C,p.Leu 379 Pro,相关软件预测为致病变异,从而确诊为TMBTS。文献复习显示,TMBTS与Zimmermann-Laband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相似,致病性KCNH1基因相同,需详细的临床资料及KCNH1基因信息以明确诊断。结论基因检测有助于TMBTS诊断,发现新的KCNH1基因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le-Baraitser综合征 发育障碍 KCNH1基因 错义突变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新发现的四龛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研究
2
作者 张媛媛 董华锋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1,共9页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是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创作的经变类图像,在敦煌地区较为发达,浙江亦见四例,四川此前仅见两处。据经文辨识出资中西岩、眉山丈六院、广元皇泽寺开凿了四龛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将四川地区这类经变的总数提升至6铺...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是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创作的经变类图像,在敦煌地区较为发达,浙江亦见四例,四川此前仅见两处。据经文辨识出资中西岩、眉山丈六院、广元皇泽寺开凿了四龛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将四川地区这类经变的总数提升至6铺。敦煌、浙江、四川三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在图像形式、组合方式、人物形象、情节选取上的差异性远大于相似性,推测是在各地熟悉经文的前提下独立创作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 四川石窟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写本原生态运用看敦煌文献与石窟壁画的互证——以P.2680、P.2775、P.3727为例
3
作者 郑阿财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有鉴于敦煌文献散藏、原卷获睹不易,历来侧重单一文本与分类整理研究,不免切断写本的原生态与文本间的实际关联;本文借助“原生态”的概念与理论,将之运用于敦煌写本研究,并扩及石窟壁画。敦煌写本呈现“不为流传而流传,内容繁多,体类庞... 有鉴于敦煌文献散藏、原卷获睹不易,历来侧重单一文本与分类整理研究,不免切断写本的原生态与文本间的实际关联;本文借助“原生态”的概念与理论,将之运用于敦煌写本研究,并扩及石窟壁画。敦煌写本呈现“不为流传而流传,内容繁多,体类庞杂,反映实际生活面貌”的特色,特以P.2680等三件为例,梳理《付法藏传》摘抄,及壁画榜题文字稿、十大弟子、菩萨本生缘、历代圣者、高僧赞、高僧因缘记合抄等纷繁的“原生态”,论述其文本与高僧壁画、图像间的密切关系。其中抄录的佛图澄、刘萨诃、净影寺惠远、僧伽和尚等因缘记,可见中土高僧已有被列入历代祖师、圣者之列,且有画像的绘制。显示此类写本有壁画绘制文本依据的功能,也有榜题拟撰的参考。又莫高窟第72窟画有“圣者泗州和尚”“刘萨诃像”,且有明确榜题,这与标示有画像特征的P.2971“壁画榜题底稿”中“第二十二刘萨诃”等,均可与P.3727各类合抄的情形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本原生态 敦煌文献 石窟壁画 榜题 配置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落水驿寺观园林——图文互证下的明代运河沿线的综合空间形态
4
作者 刘君敏 林锦秋 李文琪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7-144,共8页
京杭大运河作为明代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两岸因地因时产生的不同风貌使运河沿线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环境类型。这些类型以不同要素为核心形成的聚落支撑系统,不仅使运河沿岸产生了地貌与文化胜景兼具的人文空间形态,也留下了像王世贞《水... 京杭大运河作为明代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两岸因地因时产生的不同风貌使运河沿线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环境类型。这些类型以不同要素为核心形成的聚落支撑系统,不仅使运河沿岸产生了地貌与文化胜景兼具的人文空间形态,也留下了像王世贞《水程图》与日本策彦周良《入明记》这样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如实展现出历史上的空间环境与文化轨迹的多元交织,也为后世了解明代运河沿线风貌提供了综合性的研究线索。如果将观察的视线从图像和文献的历史痕迹转移到运河沿线的文化空间,通过图文互证的角度解析运河沿线各自围绕“城、乡、驿、闸、寺、湖”等含有典型特征的景象而得出不同空间形态类型,将聚落、水驿、寺观、园林作为研究重点,分析交融景象中的空间组合关系,则能够了解时代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运河景观风貌。如果根据地域综合环境特征,选择性地结合功能因素深入探讨运河沿岸空间形成的历史动因和文化驱动,在遵循历史的渊源和梳理景观元素的错落排序中重构典型区域的空间组合模式,就能够掌握运河全线流经地交织交融又各具特色的综合空间形态,并为运河形态风貌的复写和运河景观的重现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进一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运河景观 聚落水驿 寺观园林 空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学视域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传播与共同体建构——以清代孔庙告成碑的传播实践为中心
5
作者 张兵娟 李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共15页
清代“平定告成太学碑”是一类以平定边疆叛乱为主题、以孔庙为勒立空间的政治传播媒介。此类碑刻突破了此前纪功碑仅勒石于战地边疆地区的局限,是对中国自古以来的勒石纪功、孔庙祭祀两类政治文化传统的发展与创新。从媒介学视角看,将... 清代“平定告成太学碑”是一类以平定边疆叛乱为主题、以孔庙为勒立空间的政治传播媒介。此类碑刻突破了此前纪功碑仅勒石于战地边疆地区的局限,是对中国自古以来的勒石纪功、孔庙祭祀两类政治文化传统的发展与创新。从媒介学视角看,将平定告成碑勒立于孔庙,促成了一种具体可感、生动有效的媒介化政治传播,使得士人乃至天下人能够及时了解当朝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所作的努力,从而形塑对大一统国家的认知。同时,通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文庙的广泛拓印与复刻,孔庙平定告成碑在建构国家认同、诠释“大一统”传播实践与政治合法性方面,发挥着政治象征、政治宣传、政治说服的传播功能。作为历史记忆,它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媒介化 媒介化政治 清代孔庙 政治传播 平定告成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雍正朝西湖行宫改置圣因寺园林考论
6
作者 陈兆肆 黄思珩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5,共12页
雍正五年,清帝同意浙江总督李卫所请,将康熙帝的西湖行宫改造成圣因寺园林。自此,圣因寺园林开始呈现“景观化”和“宗教化”的双重特性。此举洵非“体圣心而惜物力”之类表面说辞所能解释,实则背后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具体表现在:以“俯... 雍正五年,清帝同意浙江总督李卫所请,将康熙帝的西湖行宫改造成圣因寺园林。自此,圣因寺园林开始呈现“景观化”和“宗教化”的双重特性。此举洵非“体圣心而惜物力”之类表面说辞所能解释,实则背后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具体表现在:以“俯顺浙民慕思无已之诚”为由,缓和雍正帝先前与浙江士民剑拔弩张的关系;通过士民御容瞻仰、御碑观摩等活动,完成天命、亲民、仁泽等诸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渗透,成为“恩威并施”统治策略的具体展示;利用改造后的圣因寺,对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佛教秩序重加整顿,并适时获取地方情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朝 西湖行宫 圣因寺园林 政治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汉、新莽的宗庙与社稷
7
作者 刘振东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5-91,共7页
汉长安城及周边分布有西汉、新莽的宗庙和社稷。西汉太上皇庙和高帝庙位于城内,惠帝至平帝庙位于各自陵墓附近,太上皇和高帝陵旁也有陵庙。新莽宗庙位于城的南郊,即第1~12号建筑遗址。关于第13、14号建筑遗址,有认为分别是西汉、新莽的... 汉长安城及周边分布有西汉、新莽的宗庙和社稷。西汉太上皇庙和高帝庙位于城内,惠帝至平帝庙位于各自陵墓附近,太上皇和高帝陵旁也有陵庙。新莽宗庙位于城的南郊,即第1~12号建筑遗址。关于第13、14号建筑遗址,有认为分别是西汉、新莽的社稷。近年在第14号建筑遗址范围内勘探新发现两处建筑遗址,一处在该遗址西部、内外围墙之间偏南处,另一处在该遗址西部、内外围墙之间偏北处。本文推定这南、北两处建筑遗址分别为西汉、新莽的官社、官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新莽 汉长安城 宗庙 社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扎根理论的闽南宫庙壁画皮雕文创产品设计
8
作者 陈伟长 吴迪 +2 位作者 蔡双艳 连晓波 周林坪 《皮革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1,120,共8页
为探究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方式,以闽南宫庙壁画文化基因为例,结合皮雕工艺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首先基于文化基因理论对闽南宫庙文化基因进行分类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因子的综合权重并进行重要性排序,... 为探究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方式,以闽南宫庙壁画文化基因为例,结合皮雕工艺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首先基于文化基因理论对闽南宫庙文化基因进行分类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因子的综合权重并进行重要性排序,并以此为依据选定设计因子;再结合扎根理论剖析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实际需求;最后运用形状文法进行皮雕文创产品的设计转译实践。层次分析法与扎根理论的合理运用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有效助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雕 文创产品 创新设计 闽南宫庙壁画 层次分析法 扎根理论 革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庙信仰与乡村公共空间秩序的建构——基于翁牛特旗大窝铺村的人类学调查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昆 尚海林 李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2,156,共11页
通过对大窝铺村村庙信仰和村庙祭祀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庙是集农耕祭祀、多神崇拜、阴阳交互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仰空间,并依托血缘、地缘与神缘,通过人、神灵与自然之间不断沟通与互动建构起来的。神灵之间按照既定的次序排列,确保了秩... 通过对大窝铺村村庙信仰和村庙祭祀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庙是集农耕祭祀、多神崇拜、阴阳交互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仰空间,并依托血缘、地缘与神缘,通过人、神灵与自然之间不断沟通与互动建构起来的。神灵之间按照既定的次序排列,确保了秩序的合理性和明确性。当神与人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奖惩关系时,这种平衡成为维系信仰空间的核心动力。村庙的祭祀仪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村庙管理不善又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分歧。正是这些多维度的关系构建了一个既有序又充满人情味的信仰空间,具有整合村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加以积极引导,可使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凝聚村民集体意识,增强乡村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庙信仰 乡村公共空间 功能主义 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教寺觉皇殿明代彩画颜料成分分析
10
作者 章文杰 张宇 +2 位作者 曹振伟 韩向娜 郭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9-1394,共6页
明教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觉皇殿是原明教寺建筑群仅存的建筑,主体部分始建于明洪武早期(1368年—1382年),不晚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成。觉皇殿殿内保留有大量明代彩画,具有显著的北方官式建筑风格特点,是难得的明代建筑彩画实物,具... 明教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觉皇殿是原明教寺建筑群仅存的建筑,主体部分始建于明洪武早期(1368年—1382年),不晚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成。觉皇殿殿内保留有大量明代彩画,具有显著的北方官式建筑风格特点,是难得的明代建筑彩画实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对于觉皇殿彩画的研究多在于其形制、美学风格等,尚未开展对其制作工艺及材料的科学分析。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对取自觉皇殿内檐西山面明间的彩画颜料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明教寺觉皇殿彩画绿色颜料为石绿和碱式氯化铜,红色颜料为铁红和铅丹,白色颜料为铅白,青色颜料为靛蓝,黑色颜料为碳黑。此外,觉皇殿内檐彩画中还存在重层彩画和颜料混用调色情况。觉皇殿内檐彩画中未发现清中期、晚期常用的合成群青、巴黎绿等进口颜料,其彩画做法也均为不做地仗层、于木构件上直接绘制颜料,说明其彩画很有可能为明代遗存,与档案记载的彩画绘制时期相符。该研究是首次对觉皇殿彩画制作工艺及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丰富了明代建筑彩画颜料的应用情况,将为后续彩画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教寺 觉皇殿 明代彩画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古建筑木材虫害防治的晋东南地区寺庙建筑园林树木配置原则探讨
11
作者 黄琳芮 王卫滨 +2 位作者 周海宾 周宇 邓昊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8,共9页
晋东南地区是我国木结构古建筑宝库,其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仅宋、金时期的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5%以上。虫害是古建筑木材的主要威胁之一,寺庙园林古建筑木材虫害和树木配置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基于晋东南地区乃至全国古建筑... 晋东南地区是我国木结构古建筑宝库,其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仅宋、金时期的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5%以上。虫害是古建筑木材的主要威胁之一,寺庙园林古建筑木材虫害和树木配置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基于晋东南地区乃至全国古建筑木材害虫危害的相关文献,结合晋东南地区古建筑木材虫害和园林树木勘察实例,系统分析该地区寺庙建筑特征、园林树木配置模式及主要虫害类型。晋东南地区古建筑木材的四类害虫,即天牛(Cerambycidae),木蜂(Xylocopinae),鞘翅目(Coleoptera)蠹虫包括粉蠹科(Lyctidae)、长蠹科(Bostrychidae)、窃蠹科(Anobiidae)等和白蚁(Termitidae),其中蠹虫危害最普遍(100%),木蜂次之(92%)。在归纳梳理害虫危害和寄主树木的基础上,针对古建筑木材虫害防治提出寺庙园林树木配置原则,即“抗虫性-文化性-生态性”三元协同的树木配置原则:避免配制易诱发虫害的高风险树种,如特定易感阔叶树种及吸引木蜂的开花植物;优先选择兼具宗教文化象征和潜在抗虫或驱虫功能的树种;统筹考虑树木生态功能、古树保护及空间布局等因素。结合实践不断优化寺庙园林树木配置方案,对于完善古建筑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古建筑 虫害 树木配置 寺庙园林 晋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格县俄支寺祖拉康经堂壁画颜料的光谱学分析
12
作者 丁萌 赵凡 +5 位作者 王铒 张会妮 王雅丽 胡芮 文淳子 黎俊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837-2843,共7页
俄支寺是四川金沙江流域重要的藏区寺庙,其祖拉康经堂内分布有明代、清代至近现代的壁画遗存,时代序列清晰,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现存壁画存在脱落、起甲、粉化等病害,亟待保护。科学认知经堂不同历史时期的壁画颜料组... 俄支寺是四川金沙江流域重要的藏区寺庙,其祖拉康经堂内分布有明代、清代至近现代的壁画遗存,时代序列清晰,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现存壁画存在脱落、起甲、粉化等病害,亟待保护。科学认知经堂不同历史时期的壁画颜料组成特征,是保护修复工作的基础。本研究综合运用超景深显微观察、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Raman)和扫描电镜-能谱联用(SEM-EDS)等光谱学分析技术,对绘画内容及风格差异明显、分属不同时代的经堂壁画和回廊壁画的颜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明代回廊壁画使用了雌黄、朱砂、铁红、石绿、石青、白云母等传统无机矿物颜料,近现代经堂壁画使用了颜料红14、铅铬黄、碱性蓝26、酞菁蓝和锌钡白等近现代合成颜料,两处壁画颜料类型差异显著。近现代经堂壁画历经数次补绘,在下层残存的部分原始壁画中检测到白云母、朱砂和石绿等无机矿物颜料。在混合颜料使用方面,通过铅铬黄和颜料红14、朱砂和白云母混合得到了橙色颜料,通过酞菁蓝和铅铬黄混合得到了绿色颜料,体现了藏族传统绘画中配色理论和技巧的传承。当前业内对于四川藏区壁画颜料分析研究工作极少,本研究深化了对俄支寺祖拉康经堂壁画的科技认知,丰富了四川藏区壁画颜料使用方面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 俄支寺 颜料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蒲甘他冰瑜寺2023年考古发掘简报
13
作者 王小蒙 孙伟刚 +7 位作者 觉妙温 朱争争(绘图) 李挺(绘图) 马凯(拍照) 李坤 席琳 张亚旭 拉缪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82,共16页
中国援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考古发掘工作于2023年正式启动,主要清理了寺院的西北区域,确认了寺院围墙的局部和西北转角,同时清理了北门内不同时期的道路遗迹。通过发掘明确了寺院的西北转角位置及西北区域的不同时期建筑遗迹,确定... 中国援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考古发掘工作于2023年正式启动,主要清理了寺院的西北区域,确认了寺院围墙的局部和西北转角,同时清理了北门内不同时期的道路遗迹。通过发掘明确了寺院的西北转角位置及西北区域的不同时期建筑遗迹,确定了他冰瑜寺始建时期的地面,出土了一批包括陶器、瓷器在内的遗物和大批建筑材料,为他冰瑜寺修复项目主塔维修和主塔周边区域保护展示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蒲甘 他冰瑜寺 建筑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细有限元模型的云冈石窟稳定分析与安全评估
14
作者 窦超 丁会方 +3 位作者 闫丁 任建光 王娟 杨娜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8,共13页
在自然界的各种营力作用下,石窟寺病害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程度不断加剧,因此,石窟寺的预防性保护问题日渐严峻。石窟寺的预防性保护研究方法主要为数值计算及现场监测,为确保数值计算的准确性,提出研究思路:利用石窟寺的三维激光... 在自然界的各种营力作用下,石窟寺病害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程度不断加剧,因此,石窟寺的预防性保护问题日渐严峻。石窟寺的预防性保护研究方法主要为数值计算及现场监测,为确保数值计算的准确性,提出研究思路:利用石窟寺的三维激光扫描云图生成石窟寺的精细几何模型,准确反映石窟寺的复杂几何形状;利用H-B准则考虑风化、裂隙、节理等病害造成的岩体力学性能劣化,得到接近实际情况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值,进而建立能较为真实地反映石窟边界条件、应力位移及可能破坏情况的精细化数值计算模型;结合强度折减法对石窟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岩体的纵波波速对岩体劣化后石窟的危险区域进行预测,建立预警系统,实现对石窟寺的预防性保护。以云冈石窟第9、10号洞窟为例,采用该方法进行系统性建模、受力分析和稳定性讨论。结果表明,现阶段洞窟整体呈稳定状态,部分区域存在应力集中;通过岩石强度劣化模拟对洞窟的潜在失稳风险区域进行预测,并建立以岩体纵波波速为评判依据的预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稳定性分析 安全评估 H-B准则 精细化数值模型 预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宗祠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中心
15
作者 段丽 李良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0,共10页
以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宗祠为研究对象,以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主要史料,探讨宗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聚焦宗祠建设的主体与举措,分析族众合建、富商捐建及宗祠管理者在集体动员、资本介入与基层治理中的角色,揭示祭祀... 以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宗祠为研究对象,以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主要史料,探讨宗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聚焦宗祠建设的主体与举措,分析族众合建、富商捐建及宗祠管理者在集体动员、资本介入与基层治理中的角色,揭示祭祀祖先、纂修家谱、文化教育等举措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作用。同时,从区域比较视角出发,剖析西南地区宗祠在政治整合、文化调适及移民融合等方面的多维特征,并与中原、东南地区宗祠的礼制传承、经济理性及边疆语境中的国家认同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宗祠通过实证血脉相融、彰显理念相同、体现文化相通及筑牢情感相依,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文章为深化西南地区宗祠研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史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南地区 宗祠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及汉初关中地区杜主祠祀活动中的乐人与鼓舞乐——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有关“杜主乐”为中心
16
作者 刘琨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2,共7页
《汉书·郊祀志》所载秦“五杜主祠”实为秦代杜、雍两地杜主祠的总合,到了汉初,其在继承秦代神祇祠祭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基本保持了秦代杜主崇拜及其祠祭传统的原初面貌。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中有关简文... 《汉书·郊祀志》所载秦“五杜主祠”实为秦代杜、雍两地杜主祠的总合,到了汉初,其在继承秦代神祇祠祭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基本保持了秦代杜主崇拜及其祠祭传统的原初面貌。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中有关简文所反映的杜主祠乐人与大祝的隶属关系以及“五更”的践更要求,是原秦杜主祠祭祀制度和传统的反映。“杜主乐”的乐人包括鼓者、舞者和歌人,他们是祭祀活动的核心参与者,共同以歌、乐、舞的形式在通神娱神环节中进行仪式表演,确保祭祀仪式的有效性。论文考察秦及汉初杜主祠祀活动,以祠祀礼仪活动中的乐人为具体研究对象,考量“鼓舞乐”的综合表演形式,揭示古代乐人祠祀仪式表演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了解秦汉时期乐人在祠祀礼仪中的地位与社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礼乐 杜主祠祀仪式 乐人 鼓舞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渠修筑与12世纪以降中国的大一统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园章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7,共11页
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在我国古代的大一统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关于灵渠的研究重秦汉而轻后世,忽略了灵渠存续两千多年背后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族群互动以及王朝正统观念塑造等关系的复杂历史图景。自秦代开凿以来,从“灵... 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在我国古代的大一统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关于灵渠的研究重秦汉而轻后世,忽略了灵渠存续两千多年背后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族群互动以及王朝正统观念塑造等关系的复杂历史图景。自秦代开凿以来,从“灵渠”到“陡河”,再到“东西陡河”,灵渠功能逐渐增加,在我国古代大一统进程的各个阶段发挥了相应的作用。12世纪以降,特别是清代对桂北水利系统的整合,为西南诸省和中、东部其他地区的交往奠定了物质基础。对王朝边略而言,东西陡河的联动增强了中原王朝控御桂、滇、黔诸省的能力。对区域市场而言,得益于灵渠提供的便利,湘粤桂跨区米盐贸易有了长足发展,持续数百年的跨区米盐贸易也为灵渠沿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桂北地区而言,灵渠灌溉功能的开发,促进了本区域农业发展。同时,随着桂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山林物产的商品化,灵渠成为木材、茶叶等本地物产运输的重要商道,周边各族群逐渐被纳入统一的市场体系,族群关系也迎来新的历史阶段。12世纪以降,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经营下,灵渠周边庙宇通过吸纳其他信仰来壮大自身力量,形成三组祠庙群;三者之间,特别是灵济庙和龙王庙,在竞争中也逐渐达成某种平衡。庙宇的营建既是官方意识形态推广和政治认同塑造的体现,同时也集中展现了当地多元文化传统交融的历史图景。灵渠所在的桂北地区乃至岭南地区“自下而上”地“以一统为大”。灵渠对中国的大一统作用长久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 大一统 桂北地区 山林经济 灵济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岱庙古树资源现状及养护管理调查
18
作者 姚起 梅剑 +3 位作者 王彤彤 张帅 刘涛 吴岐奎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08-111,共4页
通过分析树种、树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指标,对岱庙区域内226株古树资源概况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评价,通过调查生长状况和养护管理措施对不同古树进行了养护管理评价。结果表明:岱庙古树以侧柏为主,树龄为100~2100 a,银杏的树高、胸径和... 通过分析树种、树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指标,对岱庙区域内226株古树资源概况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评价,通过调查生长状况和养护管理措施对不同古树进行了养护管理评价。结果表明:岱庙古树以侧柏为主,树龄为100~2100 a,银杏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树体结构较其他古树偏大;岱庙古树养护措施以支撑和透气铺装为主,还包含设置牵引、树池、护栏和综合复壮等措施以及树干涂白、树体喷灌和倒插皮接等不同树种针对性技术。综合分析了岱庙区域内采取的古树养护复壮技术,可为山东省内特别是泰山地区古树养护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资源 现状分析 养护管理 岱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乌素图召庆缘寺主殿木构件的修缮保护方案探讨
19
作者 司意生 董佳怡 +1 位作者 谢金龙 王雅梅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89,共8页
乌素图召庆缘寺作为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经现场勘测发现,其主殿木构件存在腐朽变色、弯曲变形、油饰开裂及脱落等严重病害。依据GB/T 50165—2020《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判断主殿... 乌素图召庆缘寺作为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经现场勘测发现,其主殿木构件存在腐朽变色、弯曲变形、油饰开裂及脱落等严重病害。依据GB/T 50165—2020《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判断主殿安全等级为C级,即整体相对安全,但存在局部结构失稳等潜在问题。结合庆缘寺木结构古建筑的病害特点,探讨主殿木构件的保护和修缮方案,希望为内蒙古藏传佛教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构件 庆缘寺 应力波法无损检测 修缮保护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祠理水过程的水权动因及其营建智慧探析
20
作者 史斌斌 吴国源 史哲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2,共8页
晋祠选址于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是水利工程逐渐风景园林化的典型个案。核心动因水权作用于晋祠的理水过程,使得园内水系从晋水灌区渠首水利工程发展为水利风景、园林水景。厘清晋祠水系的营建过程,有助于明晰以水利工程为基础的园林理... 晋祠选址于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是水利工程逐渐风景园林化的典型个案。核心动因水权作用于晋祠的理水过程,使得园内水系从晋水灌区渠首水利工程发展为水利风景、园林水景。厘清晋祠水系的营建过程,有助于明晰以水利工程为基础的园林理水活动和营建智慧。通过分析水权分配规则与管理制度实施、借助“水神”文化身份建构2个方面对晋祠水系空间的影响,提炼理水过程中蕴含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三方面营建智慧:因地因时制宜的多功能水渠空间营建、水权实体空间开放的生态美学感知、水权象征空间呼应场地山水格局的营建。以期丰富水权对传统风景园林空间营建影响的认识,启发生态文明背景下水利基础设施在场地尺度的理水实践,并有助于晋祠水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及其保护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晋祠 水利工程 园林理水 风景与水权 营建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