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 adsorption and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on K_2CO_3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s 被引量:2
1
作者 YANG Dai-jun MA Xiao-wei +2 位作者 LV Hong LI Bing ZHANG Cun-m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2339-2348,共10页
Fuel cell stacks as the automotive power source can be severely poisoned by a trace amount of NOx in atmosphere,which makes it necessary to provide clean air for fuel cell vehicles.In this work,activating commercial a... Fuel cell stacks as the automotive power source can be severely poisoned by a trace amount of NOx in atmosphere,which makes it necessary to provide clean air for fuel cell vehicles.In this work,activating commercial activated carbons with K2CO3 for the large enhancement of NO capture was studied.K2CO3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s(K2CO3 ACs)were prepared by impregnating activate carbons in K2CO3 solution under ultrasound treatment,followed by temperature programmed baking at 800 oC.The dynamic NO flow tests on K2CO3 ACs at room temperature indicated that NO adsorption capacity reached the maximum(96 mg/g)when K2CO3 loading was 19.5 wt%,which corresponded to a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1196.1 m2/g and total pore volume of 0.70 cm3/g.The ten-fold enhancement of NO adsorption on K2CO3 ACs compared to the unimpregnated activated carbon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potassium nitrite,which was confirmed by FTIR and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measurements.Regeneration tests of NO adsorption on the optimum sample revealed that 76%of the NO adsorption capacity could be remained after the fourth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carbon potassium carbonate MODIFICATION NO adsorption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基氨合成催化剂的TPD/R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韩文锋 霍超 刘化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65-569,共5页
运用程序升温脱附/还原(TPD/R)技术,研究了不同材质制备的活性炭表面性质,并与其负载的钌基氨合成催化剂活性进行关联。同时,采用H2-TPD和N2-TPD手段考察了一系列钌基催化剂; 研究了助剂对H2、N2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表面性... 运用程序升温脱附/还原(TPD/R)技术,研究了不同材质制备的活性炭表面性质,并与其负载的钌基氨合成催化剂活性进行关联。同时,采用H2-TPD和N2-TPD手段考察了一系列钌基催化剂; 研究了助剂对H2、N2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表面性质随材质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导致其负载钌基催化剂活性的不同。而助剂的加入也极大地影响了H2和N2的脱附性能, 特别是助剂K使催化剂的低温H2吸附量显著提高,脱附温度从288℃降低到166℃,使N2的脱附量也明显增加,且脱附温度从420℃降到3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表面性质 氨合成催化剂 程序升温脱附/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Mo_2N催化剂上H_2及NO吸附性质的TPD-MS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树武 纪纯新 +4 位作者 徐江 阎卫宏 张耀军 应品良 辛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1084-1089,共6页
采用TPD-MS方法研究了H2及NO在γ-Mo2N上的吸附状况.单独的H2-TPD结果表明,当H2在673K吸附时,在443K、573K及723K得到了三个H2脱附峰,表明γ-Mo2N上有三种不同能量的H2吸附位.NO-TPD结果表明,NO吸附后亦有三个脱附峰(383K、493K... 采用TPD-MS方法研究了H2及NO在γ-Mo2N上的吸附状况.单独的H2-TPD结果表明,当H2在673K吸附时,在443K、573K及723K得到了三个H2脱附峰,表明γ-Mo2N上有三种不同能量的H2吸附位.NO-TPD结果表明,NO吸附后亦有三个脱附峰(383K、493K、543K),对应着γ-Mo2N上三种不同能量的NO吸附位:低、中、高能吸附位.NO既可以以解离状态,又可以以一种NO三聚态(dimerordinitrosyl)的形式吸附在γ-Mo2N上,这些吸附物种在脱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N2及少量的N2O.对比NO吸附在不同处理条件的γ-Mo2N上的TPD结果可知,NO是吸附在γ-Mo2N上的MO的配位不饱和中心上,这些吸附中心既可通过还原催化剂,又可通过在773K抽空钝化态的γ-Mo2N而产生,H2和NO共吸附的结果表明,预吸附H2再吸附NO后,H2和NO的脱附量均大大减少,且只有两个脱附峰出现.NO只在363K及493K出现两个脱附峰,表明预吸附氢占据了NO的强吸附位,且NO很难取代它,从而使NO只能吸附在能量较低的吸附位上;而H2只在523K及723K出现两个脱附峰,且伴随着H2的脱出有N2和H2O的产生,表明在γ-Mo2N上NO可能与预吸附氢形成了一种复合相MoHx(NO)y,它在脱附时分解为H2、N2及H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钼 氢气 一氧化氮 催化剂 tpd 吸附 活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o/γ-Al_2O_3耐硫脱氧催化剂的TPD-TPR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万江 刘够生 +1 位作者 宋兴福 于建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3-707,共5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o-Mo/γ-Al2O3非贵金属耐硫脱氧催化剂,在实验室微反装置上进行了脱氧活性考评,利用程序升温脱附法(TPD)对该脱氧剂H2、O2的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对新鲜样及中试失活样进行了研究。...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o-Mo/γ-Al2O3非贵金属耐硫脱氧催化剂,在实验室微反装置上进行了脱氧活性考评,利用程序升温脱附法(TPD)对该脱氧剂H2、O2的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对新鲜样及中试失活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催化剂上H2存在两个脱附峰,对应有两种吸附活化位;O2有四个脱附峰,对应有四种吸附活化位,水汽吸附会优先占据弱吸附活性位,从而抑制了其对H2和O2的活化吸附量。催化剂有三种耗氢还原峰,峰面积呈肥胖型,且在各个温度下都有还原,活性组份Co-Mo与Al2O3之间协同作用,直接影响着催化剂脱氧活性,新鲜样中的活性物种与载体间的作用要比失活样的强。研究结果对Co-Mo/γ-Al2O3非贵金属耐硫脱氧催化剂的使用、失活和再生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贵金属 Co-Mo/y-Al2O3催化剂 tpd TPR 耐硫脱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离子交换分子筛上NO吸附的IR光谱及TPD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文祥 贾明君 +5 位作者 张春雷 张丽华 吴通好 孙铁 八寻秀典 岩本正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1112-1114,共3页
采用原位IR光谱及TPD技术研究了NO在铜离子交换分子筛上各种表面物种的生成及脱附,并与NO在Cu-ZSM-5上的分解反应性能相关联,考察了Cu-ZSM-5反应活性高的原因及O2的生成机理.NO的吸附状态随分子筛母体... 采用原位IR光谱及TPD技术研究了NO在铜离子交换分子筛上各种表面物种的生成及脱附,并与NO在Cu-ZSM-5上的分解反应性能相关联,考察了Cu-ZSM-5反应活性高的原因及O2的生成机理.NO的吸附状态随分子筛母体种类及铜离子交换度的不同而变化,交换度较高的ZSM-5催化剂上容易形成NO-3物种,该物种对NO分解及O2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交换 分子筛 一氧化氮 吸附 分解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化催化剂TPD酸性表征及催化性能的动力学 被引量:6
6
作者 任杰 黄国文 +1 位作者 万庆梅 郑妙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108-2113,共6页
通过程序升温脱附实验及其动力学模拟,对不同温度活化的催化剂进行酸性表征.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的提高,固体酸催化剂表面酸强度分布先变宽后变窄,350℃活化催化剂的强度分布最宽;催化剂表面酸强度和酸密度均呈先增大后降低、分别... 通过程序升温脱附实验及其动力学模拟,对不同温度活化的催化剂进行酸性表征.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的提高,固体酸催化剂表面酸强度分布先变宽后变窄,350℃活化催化剂的强度分布最宽;催化剂表面酸强度和酸密度均呈先增大后降低、分别在350℃和250℃时达到极大值的变化规律.用催化剂失活动力学模型对烷基化反应实验数据进行模拟计算的结果表明,烷基化催化剂失活符合2级独立失活规律;随着活化温度的提高,催化剂活性先增大后降低、在250℃时为极大值,而催化剂活性稳定性具有先变差后变好、在350℃时为最差的变化规律.催化剂性能与酸性的关联显示,酸密度较大、酸强度较低的固体酸催化剂是活性稳定性较好的烷基化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化 固体酸催化剂 程序升温脱附 酸性 催化性能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形加速法解析TPD谱图 被引量:1
7
作者 胡云行 黄爱民 +1 位作者 蔡俊修 万惠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953-955,共3页
以Polangi—Wagner模型为基础、谱峰高的方差为目标函数,用单纯形加速法对TPD谱图进行定量解析,求算脱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计算值与理论值一致,对重叠峰的解析结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 程序升温脱附 单纯形 定量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胺在沸石分子筛上的TPD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段雪 孙鹏 +1 位作者 朱娅玲 王作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26-130,共5页
以程序升温脱附(TPD)为主要试验手段,对乙二胺在5种不同沸石分子筛上的吸附、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沸石分子筛对乙二胺有着较强的吸附作用,但不同的沸石分子筛对乙二胺的吸附能力受其结构和表面酸性特征的影响而有所不同;适用... 以程序升温脱附(TPD)为主要试验手段,对乙二胺在5种不同沸石分子筛上的吸附、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沸石分子筛对乙二胺有着较强的吸附作用,但不同的沸石分子筛对乙二胺的吸附能力受其结构和表面酸性特征的影响而有所不同;适用于交联条件的有效吸附部位为一与沸石分子筛表面酸性有关的弱化学吸附位;乙二胺从不同沸石分子筛表面脱附的动力学与晶内扩散有关,其表观脱附活化能分别为:69.9kJ/mol(5A)、78.3kJ/mol(13X)、22.4kJ/mol(菱沸石)、37.5kJ/m0l(NaY)、44.7kJ/mol(ZSM-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程序升温脱附 乙二胺 沸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在负载铂催化剂上的催化氧化、TPD及TPSR研究
9
作者 杜少斌 王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71-374,共4页
研究了Pt/MeM(Me=H,Cu,Ce)系列催化剂对CO的催化氧化活性,用热导-气相色谱同步跟踪CO在MeM和Pt/MeM上的TPD,发现CO_2脱附量大小及峰温次序与对CO的催化氧化活性一致。CO吸附达稳态后的TPSR(CO_2)研究表明CO_2的脱附峰温较TPD低,且其脱... 研究了Pt/MeM(Me=H,Cu,Ce)系列催化剂对CO的催化氧化活性,用热导-气相色谱同步跟踪CO在MeM和Pt/MeM上的TPD,发现CO_2脱附量大小及峰温次序与对CO的催化氧化活性一致。CO吸附达稳态后的TPSR(CO_2)研究表明CO_2的脱附峰温较TPD低,且其脱附量大小、峰温次序亦与对CO的催化氧化活性次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氧化 铂催化剂 丝光沸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醛光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89
10
作者 杨建军 李东旭 +2 位作者 李庆霖 张治军 汪汉卿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8-281,共4页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 TPD) ,电子自旋共振( ESR)及自旋捕获-电子自旋共振 (ST-ESR)等物理方法对甲醛光催化氧化过程中 ,反应物的吸附状态、自由基中间物种及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光催化氧化空气中微量甲醛的反应条件下 ,...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 TPD) ,电子自旋共振( ESR)及自旋捕获-电子自旋共振 (ST-ESR)等物理方法对甲醛光催化氧化过程中 ,反应物的吸附状态、自由基中间物种及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光催化氧化空气中微量甲醛的反应条件下 ,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空气中的氧气被光生电子还原为· O- 2,微量水被空穴氧化为· OH.二者为甲醛的深度氧化提供了高活性的氧化剂 .甲醛是通过中间产物甲酸而氧化为终点产物二氧化碳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光催化氧化 程序升温脱附 电子自旋共振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组分对汞吸附影响的程序升温脱附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明明 段钰锋 +3 位作者 周强 柳帅 丁卫科 刘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065-4071,共7页
目前燃煤烟气活性炭脱汞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机理方面的相关研究甚少或不全面,为了探讨汞与活性炭在燃煤烟气中的反应路径,本文在固定床上对商业活性炭(FAC)和1%NH4Br改性活性炭(NBAC)进行了汞吸附实验,分别考察了O2、SO_2、CO_2、NO及其... 目前燃煤烟气活性炭脱汞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机理方面的相关研究甚少或不全面,为了探讨汞与活性炭在燃煤烟气中的反应路径,本文在固定床上对商业活性炭(FAC)和1%NH4Br改性活性炭(NBAC)进行了汞吸附实验,分别考察了O2、SO_2、CO_2、NO及其混合烟气组分对吸附剂汞吸附的影响,然后利用程序升温脱附(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TPD)技术分析了烟气组分对汞吸附的影响机理。固定床测试结果表明溴化铵改性可显著增加活性炭汞吸附性能,O2、CO_2及NO可促进NBAC对汞的吸附,其中NO最好,而SO_2抑制NBAC对汞的吸附。TPD结果表明,溴素改性促进NBAC表面负载的溴与Hg0结合生成Hg Br2,O2存在促进了Hg0的氧化生成Hg O,NO存在显著增加了Hg2(NO3)2的生成。SO_2与Hg0对活性炭表面的官能团存在竞争吸附的关系,生成C—S,与Hg0反应生成Hg S。CO_2对NBAC吸附Hg0的反应机理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素改性 活性炭 烟气组分 程序开温脱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深度加氢脱芳烃催化剂NiO-MoO_3/SiO_2-Al_2O_3-TiO_2 被引量:7
12
作者 关媛 林西平 +2 位作者 邬国英 魏科年 宋友良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4-280,共7页
利用原位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不同SiO2含量及Ni/Mo摩尔比的负载型NiO-MoO3/SiO2-Al2O3-TiO2深度加氢脱芳烃催化剂。采用ICP、N2吸附-脱附等温线及XRD方法,表征催化剂的物化性质、结构特征;采用TPD、TPR手段,考察催化剂的酸强度以及活性组... 利用原位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不同SiO2含量及Ni/Mo摩尔比的负载型NiO-MoO3/SiO2-Al2O3-TiO2深度加氢脱芳烃催化剂。采用ICP、N2吸附-脱附等温线及XRD方法,表征催化剂的物化性质、结构特征;采用TPD、TPR手段,考察催化剂的酸强度以及活性组分Ni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在固定床加压连续微反装置上,以航空煤油为原料,进行深度加氢脱芳烃催化反应,考察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的Ni基负载型催化剂的操作工艺简单,且不改变原载体的表面结构特征,通过表面涂硅处理及改变SiO2含量,达到调节催化剂酸强度的目的;MoO3的加入能够增加Ni原子的活性位,减弱其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催化剂的总金属含量较高(30%)时,显示出良好的加氢脱芳烃性能及稳定性。航空煤油深度加氢脱芳烃产品油中总芳烃的质量分数小于0.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溶胶-凝胶法 深度加氢脱芳烃 程序升温脱附(tpd) 程序升温还原(T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素改性ESP飞灰脱汞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明明 段钰锋 +3 位作者 李佳辰 周强 柳帅 刘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207-3215,共9页
燃煤飞灰因含有残炭(UBC)及少量过渡金属元素而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价廉高效脱汞吸附剂。然而由于飞灰的成分、结构及性质复杂,在烟道中与汞的反应机理尚不统一清晰。文中在固定床上对4种燃煤电厂静电除尘器(ESP)飞灰(FA)及1... 燃煤飞灰因含有残炭(UBC)及少量过渡金属元素而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价廉高效脱汞吸附剂。然而由于飞灰的成分、结构及性质复杂,在烟道中与汞的反应机理尚不统一清晰。文中在固定床上对4种燃煤电厂静电除尘器(ESP)飞灰(FA)及1%NH4Br改性后的ESP飞灰(NBFA)进行了汞吸附实验,分别考查了N2及模拟烟气气氛对吸附剂汞吸附的影响,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其汞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利用程序升温脱附(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TPD)探讨了改性飞灰对汞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溴化铵改性可显著增加NBFA的汞吸附性能,且在模拟烟气下汞吸附能力大大增强;烟气中酸性气体的存在能极大的促进Hg^0的氧化,其中75%的Hg^0被氧化,只有25%Hg^0被吸附在飞灰表面。溴素改性飞灰对Hg^0的作用机制主要遵循Langmuir-Hinshelwood和Eley-Rideal机理,而飞灰含有的无机组分对Hg^0的氧化作用遵循Mars-Masessen机理;在飞灰表面主要生成的是HgB r2和HgO,UBC含量高的飞灰表面还会生成HgS和Hg_2(NO_3)_2。根据实验结果,飞灰对汞吸附氧化主要以Langmuir-Hinshelwood和Eley-Rideal机理为主,伴随有微弱的Mars-Masessen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溴素改性 飞灰 程序升温脱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纤维联合脱硫脱硝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杨辉 刘豪 +3 位作者 朱德力 王泽安 邱建荣 曾汉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495-2503,共9页
在小型固定床吸附试验台上开展了黏胶基活性炭纤维吸附SO2和NO的实验研究,考察样品在N2和O2气氛下单独吸附SO2和NO及NO吸附暂态反应与联合吸附的区别,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程序升温脱附试验(TPD)分析吸附前后活性炭纤维... 在小型固定床吸附试验台上开展了黏胶基活性炭纤维吸附SO2和NO的实验研究,考察样品在N2和O2气氛下单独吸附SO2和NO及NO吸附暂态反应与联合吸附的区别,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程序升温脱附试验(TPD)分析吸附前后活性炭纤维表面官能团的变化及吸附强度,以此探讨活性炭纤维联合脱硫脱硝的机理。结果表明:氮气气氛下吸附态SO2和NO被活性炭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氧化。O2气氛下吸附SO2实验过程中,活性炭纤维表面部分含氮官能团被O2氧化为亚硝基基团,此基团为SO2的吸附提供活性位;O2气氛下吸附NO实验过程中,吸附态NO被氧化为—NO3官能团;联合吸附过程中,吸附态的NO在O2气氛下被氧化为—NO2、—NO3基团,吸附态NO被氧化为—NO2和—NO3形式,SO2与此含氮官能团形成络合物,络合过程中—NO2、—NO3基团被还原并释放出NO和NO2气体,吸附态的SO2被氧化为高价氧化态S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纤维(ACF) 脱硫脱硝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程序升温脱附试验(t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表面基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李娜 朱健 查庆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8-554,共7页
利用过硫酸铵对石油焦基活性炭进行了氧化处理,并使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带质谱检测的程序升温脱附(TPD-M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并对不同表征方法所得结... 利用过硫酸铵对石油焦基活性炭进行了氧化处理,并使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带质谱检测的程序升温脱附(TPD-M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并对不同表征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元素分析所得结果与TPD-MS分析结果较吻合,XPS和XANES分析所得含氧量结果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含氧基团 定量分析 tpd-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升温脱附活化能估算新模型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湘 李忠 罗灵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8-262,共5页
以吸附过程本征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TPD非线性活化能估算模型.与经典TPD模型相比,这种新的TPD理论模型考虑了脱附过程中存在的吸附质分子再吸附现象的影响,更接近实际的脱附过程.采用TPD实验技术测定了二苯并呋喃在Nor... 以吸附过程本征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TPD非线性活化能估算模型.与经典TPD模型相比,这种新的TPD理论模型考虑了脱附过程中存在的吸附质分子再吸附现象的影响,更接近实际的脱附过程.采用TPD实验技术测定了二苯并呋喃在Norit RB1、Monolith和Chemviron3种活性炭上、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程序升温脱附图谱.以这些TPD图谱为基础,分别采用经典TPD模型和TPD非线性模型计算了二苯并呋喃在3种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结果表明,经典TPD模型所估算出来的二苯并呋喃的活化能要偏高TPD非线性模型估算结果约8%~12%,脱附过程中存在吸附质分子再吸附现象对脱附活化能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附活化能 程序升温脱附 tpd模型 二苯并呋喃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二乘法计算苯、噻吩和正辛烷在NaY上程序升温脱附活化能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道胜 韩春玉 +2 位作者 段林海 宋丽娟 孙兆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0-476,共7页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测定了苯、噻吩和正辛烷在NaY上以不同升温速率升温时的TPD谱图.利用TPD谱图的峰形和其微分曲线判断了程序升温脱附过程中的脱附级数.提出了一种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吸附剂/催化剂的脱附活化能及其动力学参数...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测定了苯、噻吩和正辛烷在NaY上以不同升温速率升温时的TPD谱图.利用TPD谱图的峰形和其微分曲线判断了程序升温脱附过程中的脱附级数.提出了一种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吸附剂/催化剂的脱附活化能及其动力学参数的方法.以这些TPD谱图为基础,分别采用传统TPD计算模型、最小二乘法以及一阶微分曲线法计算了苯、噻吩和正辛烷在NaY上的脱附活化能和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法对在不同线性升温速率时的程序升温脱附活化能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脱附 脱附活化能 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吩、苯在Ce(Ⅳ)Y分子筛上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9
18
作者 鞠秀芳 王洪国 +2 位作者 徐静 靳玲玲 宋丽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5-660,共6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频率响应(FR)、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研究了噻吩、苯在Ce(Ⅳ)Y分子筛上的吸附扩散性能。结果表明,噻吩与苯在Ce(Ⅳ)Y分子筛上吸附的机理不同。噻吩通过S—Ce和π作用2种方式被吸附在Ce(Ⅳ)Y分子筛上,...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频率响应(FR)、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研究了噻吩、苯在Ce(Ⅳ)Y分子筛上的吸附扩散性能。结果表明,噻吩与苯在Ce(Ⅳ)Y分子筛上吸附的机理不同。噻吩通过S—Ce和π作用2种方式被吸附在Ce(Ⅳ)Y分子筛上,以金属S—Ce键作用为主,作用力较强,不易脱附;而苯通过π作用被吸附在Ce(Ⅳ)Y分子筛上,作用力较弱,容易脱附,因此苯吸附在Ce(Ⅳ)Y分子筛上的频率响应谱图只检测到扩散过程。苯和噻吩同时存在时,Ce(Ⅳ)Y对噻吩的选择吸附性能随着模拟油中苯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还具有深度脱硫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 频率响应 程序升温脱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Ce-Zr/γ-Al_2O_3催化剂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性能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曹蕃 苏胜 +4 位作者 向军 王鹏鹰 胡松 孙路石 陆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238-2245,共8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低温脱硝活性良好的Mn-Ce-Zr/γ-Al2O3催化剂。催化剂在150℃下达到接近70%的脱硝效率并在250~300℃下升高到95%左右。空速和SO2/H2O性能影响实验表明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空速变化适应能力和抗SO2/H2O中毒性能。NH3和N...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低温脱硝活性良好的Mn-Ce-Zr/γ-Al2O3催化剂。催化剂在150℃下达到接近70%的脱硝效率并在250~300℃下升高到95%左右。空速和SO2/H2O性能影响实验表明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空速变化适应能力和抗SO2/H2O中毒性能。NH3和NO氧化性能实验在固定床上进行。结果发现NH3在300℃以上会逐渐被氧化为NO;而NO在250~300℃下容易被氧化为NO2,这有利于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的进行。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如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H2程序升温还原和程序升温脱附,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r可以掺杂进入Ce O2微晶晶格内并形成了固溶体结构,这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参数。程序升温脱附结果表明NH3主要吸附在催化剂的不稳定酸性位上,而NO吸附后可以亚硝酸盐、不稳定和稳定硝酸盐等多种形式存在,这有利于促进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硝 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Mn-Ce-Zr 固溶体 氨气 程序升温脱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改性椰壳炭吸附分离CH_4/N_2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东祝 李坚 +3 位作者 王洪明 郭连杰 何洪 梁文俊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0-173,共4页
针对甲烷气体(煤矿乏风瓦斯)的富集与分离,研究Sr改性椰壳炭在变压吸附和变温吸附过程中的性能。结果表明:1)Sr改性椰壳炭的比表面积明显减小,主要是由于Sr在椰壳炭表面的负载导致孔道堵塞和高温焙烧产生的孔道坍塌;2)在常温变压吸附测... 针对甲烷气体(煤矿乏风瓦斯)的富集与分离,研究Sr改性椰壳炭在变压吸附和变温吸附过程中的性能。结果表明:1)Sr改性椰壳炭的比表面积明显减小,主要是由于Sr在椰壳炭表面的负载导致孔道堵塞和高温焙烧产生的孔道坍塌;2)在常温变压吸附测试中,Sr改性椰壳炭对CH4的吸附量急剧降低,Sr(NO3)2改性椰壳炭下降了62%,SrCO3改性椰壳炭下降了67%,分离系数也由原来的4.7分别下降至3.0和2.7;3)在程序升温脱附测试中,Sr改性椰壳炭对CH4和N2的吸附峰都减弱,但S(CH4)/S(N2)从1.0升至3.2和4.4;4)Sr改性椰壳炭适合变温吸附分离CH4/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Sr改性 CH4/N2分离 变压吸附 程序升温脱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