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5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quid immiscibility recorded in melt inclusions within corundum from alkaline basalt,Changle area,Shandong province,Eastern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吉强 倪培 +1 位作者 沈昆 丁俊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5-130,共6页
Abundant melt-and fluid inclusions occur in corundum megacrysts of alkaline basalt from the Changle area,Shandong province,eastern China.One type of melt inclusions,i.e.muhiphase melt inclusions(glass+bubbles+daughter... Abundant melt-and fluid inclusions occur in corundum megacrysts of alkaline basalt from the Changle area,Shandong province,eastern China.One type of melt inclusions,i.e.muhiphase melt inclusions(glass+bubbles+daughter minerals)were identified,which occur along growth zones of host corundum megacrysts.Microthermometry and laser Raman microprobe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on the melt inclusions.The bubbles within the melt inclusions are confirmed to be CO_2-rich phase and the daughter minerals are probably silicates,such as augite and okenite.The results of high temperature homogenization experiment strongly suggest that two immiscible melts,i.e.a H_2O-and CO_2-rich melt and an anhydrous and CO_2-poor melt were trapped by melt inclusions in corundum megacr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山东 昌乐地区 碱性玄武岩 刚玉 岩浆不混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eastern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 被引量:8
2
作者 YANG Xiaoqiu SHI Xiaobin +14 位作者 ZHAO Junfeng YU Chuanhai GAO Hongfang CHEN Aihua LU Yuanzheng CEN Xianrong LIN Weiren ZENG Xin XU Hehua REN Ziqiang ZHOU Shengqi XU Ziying SUN Jinlong KAMIYA Nana LIN Jian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97,共12页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底温度边界。这将有助于海底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估。同时,这批实测数据表明:1)水深超过3500m的海域,其底水温度在南海约为2.47℃,比东印度洋(~1.34℃)和西太平洋(~1.60℃)稍微偏高。这与大洋传送带模式所预测的情况比较吻合。该模式认为:低温高盐的海水,从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和冰岛附近海域下沉到深层,然后向南流动,再与南极洲周围海域的低温高盐海水一同向北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而南海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热带边缘海,其内部海水与印度洋和菲律宾海交换有限,导致海水温度整体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2)台西南盆地水深在2700~3000m的部分站位,其底水温高达约3.00℃,明显高于其周边同水深海域底水温度(平均值约为2.33℃)。这可能是台西南盆地海底水热活动导致的结果。3)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水深超过4800m海域,底水温度随着水压增大稍有升高,其升高率分别为10.6mK·MPa^(-1)和12.0mK·MPa^(-1)。这与理论估算的深层底水绝热压力温度梯度范围较为吻合。这也意味着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深层底水,主要由绝热自压作用导致其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底水温度(BWT) 南海(SCS) 东印度洋(EIO) 西太平洋(WPO) 大洋传送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s of surface Chl 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along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northern Java Sea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 in April 2011
3
作者 YI Rong KE Zhi-xin +6 位作者 SONG Xing-yu SHEN Ping-ping WANG Sheng-fu FAN Yan-zhi HUANG Liang-min TAN Ye-hui LI Gang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7,共7页
Results are presented about the changes in chlorophyll a density, carbon fix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in the surfacewaters of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northern Java Sea (JS) and easte... Results are presented about the changes in chlorophyll a density, carbon fix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in the surfacewaters of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northern Java Sea (JS)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 (IO) duringApril 5-16 of 2011. The in situ Chl a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 fixation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from high to low latitudealong the three transects, while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of phytoplankton estimated from 14C incorporation displayed no simplevariation with latitude. Chl a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 fixation in the IO water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JS water. Highersalinity and lower content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nd silicate (SiO3^2-) characterized the IO water as comparedto the SCS or JS water, and the PO4^3- content was lower in the IO water than in the SCS or JS water in most cases. Our resultsalso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DIN and SiO3^2- concentrations for the geographical changes in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primary productivity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fixation PHYTOPLANKTO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NORTHERN JAVA SEA eastern Indian OCE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etic Types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of Slope Break Belt in Paleogene in Qikou Sag,Huanghua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Eastern China
4
作者 Chuanyan Huang~(1,2),Hua Wang~1,Peigang Ren~1,Shi Chen~1 1.Key Laboratory of Tectonics and Petroleum Resources,Ministry of Education,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8-228,共1页
Enrichment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relates to the slope break types in continental basin(sag)in China. Division and analysis of genetic types of slope break will help to study the enrichment regularity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relates to the slope break types in continental basin(sag)in China. Division and analysis of genetic types of slope break will help to study the enrichment regularity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guiding of future development in exploration and enhancing prediction accuracy.This paper,guided by the theory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using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drilling and other information,takes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BREAK belt subtle reservoir PALEOGENE Qikou SAG in 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eastern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itial Geometry and Strike-Slip Deformation of Skarn Related Iron Deposit: Insights from Paleomagnetic and AMS Investigations(Yamansu Deposit, Eastern Tianshan, China)
5
作者 黎广荣 BRANQUET Yannick +1 位作者 BARBANSON Luc SIZARET Stanislas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594-594,共1页
The eastern Tianshan has great economic potential with Fe-(Cu)skarn,Cu-Ni-and V-Ti othomagmatic deposits and orogenic Au lodes.In this province the timing relation between Fe-(Cu)skarn-related deposits and the deforma... The eastern Tianshan has great economic potential with Fe-(Cu)skarn,Cu-Ni-and V-Ti othomagmatic deposits and orogenic Au lodes.In this province the timing relation between Fe-(Cu)skarn-related deposits and the deformation is poorly constrained.This study aims to give argument for the chronology between Fe-(Cu)skarn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SHAN china Strike Slip eastern OROGENIC argument eastern timing limest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itial geometry and paleoflow reconstruction of the Yamansu skarn-related iron deposit of eastern Tianshan(China): from paleomagnetic and magnetic fabrics investigations
6
作者 黎广荣 Stanislas Sizaret +6 位作者 Yannick Branquet Luc Barbanson Yan CHEN Bo WANG Changzhi WU Lianxing GU Liangshu SHU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014-,共1页
This study aims to uses paleomagnetic and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AMS)methods to recognize the initial deposit position and to track the paleoflow at the origin of an iron skarn-related deposit.The Yaman... This study aims to uses paleomagnetic and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AMS)methods to recognize the initial deposit position and to track the paleoflow at the origin of an iron skarn-related deposit.The Yamansu deposit is located in eastern Tianshan(Charvet,2007).This province has a substantial mining potential for Fe–(Cu)skarn,Cu–Ni and V–Ti orthomagmatic deposits,and orogenic Au lodes(Branquet et al.,2012;Zhang et a.,2005;Mao et al.,2005).Recent publication dates the Yamansu deposit at 323 Ma,and uses this deposit to define a model of Submarine Volcanogenic Iron Oxide(SVIO)deposits(Hou et 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SHAN china FABRICS recognize OROGENIC susceptibility eastern anisotropy DATES GAR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大断裂之郯庐断裂 被引量:2
7
作者 石玉若 康月蓝 彭文骁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9,共16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一条岩石圈断裂带,也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中、新生代岩浆、成矿和构造活动带。不能很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就不能很好地认识中国东部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欧亚大陆的当今格局。本文从我...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一条岩石圈断裂带,也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中、新生代岩浆、成矿和构造活动带。不能很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就不能很好地认识中国东部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欧亚大陆的当今格局。本文从我们近年来对郯庐断裂带沿线中生代岩浆岩的研究成果出发,以任纪舜先生主编的《国际亚洲地质图》为指导思想,提出郯庐断裂的大型走滑启动应与早白垩世(~143 Ma)洋底高原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有关。郯庐断裂这一切割岩石圈深度的大型断裂是导致华北克拉通发生破坏的关键因素,为深部幔源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郯庐断裂带两侧有规律地成群成带分布金矿等多金属矿产,多形成于郯庐断裂大型挤压走滑后(~123 Ma)的伸展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中国东部 岩石圈减薄 中生代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的性能检验
8
作者 徐同 王琴 +1 位作者 漆梁波 黄伟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81,共15页
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和MODE空间检验方法,对CMA-MESO和CMA-SH9模式的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高,第一和第四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低,显示区域数值模... 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和MODE空间检验方法,对CMA-MESO和CMA-SH9模式的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高,第一和第四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低,显示区域数值模式在暖季降水预报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综合四个季度的ETS评分和BIAS分析,CMA-MESO模式第三季度降水预报技巧整体高于CMA-SH9模式,其他季节则是CMA-SH9模式预报技巧相对更高,另外,两家模式在各季度均存在BIAS偏大的特征,而且总体呈现出空报率较高的特征,改善这两方面的不足是提升区域模式降水预报技巧的重要抓手。四个季度的暴雨MODE空间检验结果显示,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能力相对更优,但均存在对暴雨降水目标面积预报偏大的特征。CMA-SH9模式四个季度对暴雨降水目标各分位强度预报均相对观测值偏强,而CMA-MESO模式与观测值更为接近,仅第一季度呈现预报偏强特征。“21·7”河南特大暴雨和台风烟花的MODE空间检验结果显示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大暴雨以上量级强降水预报均表现出影响范围偏大的特征,但对于降水极值预报偏小,CMA-SH9模式与观测极值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MESO CMA-SH9 中国东部地区 降水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构造圈热侵蚀的原因及其成矿效应
9
作者 曾普胜 刘斯文 邱小平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3,共14页
中国东部燕山期为稳定的克拉通,可以产出含金刚石的地幔来源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等,其岩石圈厚度大于200km,并伴有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高压条件下才能形成的金刚石矿床沿郯庐断裂带等深断裂带产出,并有金-铁-稀土-钨锡钼铋-铜... 中国东部燕山期为稳定的克拉通,可以产出含金刚石的地幔来源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等,其岩石圈厚度大于200km,并伴有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高压条件下才能形成的金刚石矿床沿郯庐断裂带等深断裂带产出,并有金-铁-稀土-钨锡钼铋-铜铅锌银-汞(铊)锑砷-铷铯铍铌钽矿等大宗矿产或战略性关键矿产,并在深断裂带外侧盆地中形成铀-油气-锂钾溴碘的新能源矿产和非常规油气能源矿产。成矿作用按时代分为139Ma和121 Ma,成矿峰期显示出幕式脉动性。这种具龙骨式的稳定地台向薄的非稳定地块演变,产生“构造圈热侵蚀”的最可能原因是新生代青藏高原的挤出效应,使东亚克拉通岩石圈向东滑移,从而使原本厚的岩石圈变形减薄,同时使先前较陡的俯冲板片变得平缓,已经变薄的中国东部岩石圈在新生代又经历了太平洋构造域北东向构造的牵拉,岩石圈进一步变薄,甚至沿张家口-蓬莱深断裂分开,形成渤海湾式的北西向构造与鸭绿江式的北东向构造共轭伸展,并伴有各类幔源岩浆作用和关键矿产(稀土-蓝宝石-金-油气-氢-氦等)。因此,中国东部是深地探测和研究的理想场所,并具有战略性矿产巨大发现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圈热侵蚀 成矿效应 燕山期 岩石圈 减薄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降水异常的经向移动分类及可能机理
10
作者 李娟 王诚 +1 位作者 徐邦琪 朱志伟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6-1065,共20页
理解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降水异常的经向移动分类对理解东亚季风动力过程和雨带预测有重要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多针对于季节内尺度上局地降水的分类和移动特征,而对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在季节内尺度的移动规律及分类尚不清晰。因此本... 理解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降水异常的经向移动分类对理解东亚季风动力过程和雨带预测有重要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多针对于季节内尺度上局地降水的分类和移动特征,而对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在季节内尺度的移动规律及分类尚不清晰。因此本文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将中国东部地区夏季(24~50候)季节内降水异常的经向移动分为三类:(1)降水异常由华南向北移动的北传型;(2)降水异常稳定维持并以30°N为界呈南北反相的振荡型;(3)降水异常由黄淮流域向南移动的南退型。进一步分析表明,三类降水异常移动型都可观测到热带印度洋地区的对流异常向东北传播,但其降水异常是否能传播至中国东部取决于东亚中纬度扰动的移动速度和强度。当中国东部西风急流较强较宽,使得中纬度扰动能快速东移,而传播至东亚的波活动通量不活跃,导致扰动难以发展,使得热带对流异常更易向北传播,有利于第一类北传型降水异常的发生;当中国东部西风急流偏弱,且传播至东亚的波活动通量活跃时,中纬度扰动移动较慢较为稳定,并可获得来自上游的波能量发展增强,从而阻挡热带对流异常的北传,有利于形成第二类振荡型降水异常模态;当中国东部西风急流较强较宽,但传播至东亚的波活动通量较活跃时,中纬度扰动加强并倾向南压,形成第三类南退型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的季节内移动 K均值聚类分析 热带对流 中纬度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特征与背景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进 张北航 +6 位作者 赵衡 刘玉刚 江海 曲军峰 王振义 张义平 赵硕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103,共26页
中生代是中国中东部重要的演化阶段,发育有不同阶段鲜明和丰富的陆内变形。通过统计分析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得到的古构造应力场数据,进一步细化了前人关于中国东部古构造应力场的划分方案,将我国中东部的中生代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 中生代是中国中东部重要的演化阶段,发育有不同阶段鲜明和丰富的陆内变形。通过统计分析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得到的古构造应力场数据,进一步细化了前人关于中国东部古构造应力场的划分方案,将我国中东部的中生代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中、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古构造应力场区域性特征可以用来约束主要构造阶段的环境与背景。统计表明,中、晚三叠世北方以近南北向缩短为主而南方由于旋转以及多板块的作用,显示不同方向的古构造应力场,三叠纪早期还发育有不同性质的韧性变形,古亚洲洋关闭后的陆内变形、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扬子与印支地块的碰撞以及东、西华夏地块之间的作用是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变形以及不同古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在总体一致的西北西-东南东向区域应力场条件下,叠加了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作用,同期的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的俯冲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的区域性北西-南东向伸展指示具有一致的背景,古太平洋板块的回撤可能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在中国中东部存在一期短暂的北西-南东向缩短,从南向北,变形的时代依次变年轻,指示欧亚大陆东缘存在一期从南至北的构造作用,可能与外来地块的碰撞作用有关。中国中东部中生代的陆内演化或者变形与不同时代来自不同方向的板缘作用有重要关系,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东部 古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断层滑动矢量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气耦合对中国东部夏季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泠羽 陈海山 齐雅静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2,共16页
针对陆—气耦合对中国东部夏季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及可能的机制,利用ERA5-Land/GLDASNOAH再分析资料,基于“两步法”陆—气耦合指数,分析了中国东部陆—气耦合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了其对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可能机制... 针对陆—气耦合对中国东部夏季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及可能的机制,利用ERA5-Land/GLDASNOAH再分析资料,基于“两步法”陆—气耦合指数,分析了中国东部陆—气耦合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了其对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表现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东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显著,且极端高温频次与土壤湿度异常变化的主模态均为南北反位相变化的偶极型分布。进一步分析发现陆—气耦合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土壤湿度通过陆—气耦合对高温事件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东北地区的高温事件更易受土壤变干导致的感热增加影响,当土壤偏干时,蒸散减弱,伴随着潜热通量减少、感热通量增加,有利于地表增温;同时该地区阻塞高压发展,存在陆面热力异常加热,最终导致东北地区高温事件频发。而在长江中下游,高温事件主要受环流演变伴随的地表能量变化影响,发生高温事件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发展,云量偏少且短波辐射增强,伴随着下沉运动产生的绝热加热,陆面存在异常增暖,地表温度升高,有利于蒸散增强,使得土壤湿度降低,进而维持了地表增温的正反馈,为该地区高温事件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地区 陆—气耦合 区域性差异 土壤湿度 极端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模态对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过程的响应
13
作者 段亚雯 杨庆 +2 位作者 马柱国 郑子彦 李明星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5-798,共14页
中国东部夏季的旱涝特征通常表现为经向多极型的空间分布,研究其在全球增暖背景下的变化对水资源管理、农业发展规划以及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降水模态对增暖响应的研究较少考虑模式内部变率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 中国东部夏季的旱涝特征通常表现为经向多极型的空间分布,研究其在全球增暖背景下的变化对水资源管理、农业发展规划以及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降水模态对增暖响应的研究较少考虑模式内部变率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比多组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模式试验,在考虑模式内部变率的前提下,分析了不同CO_(2)浓度增加过程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模态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浓度增加不会改变中国东部降水异常主模态的空间结构,在骤增4倍CO_(2)浓度试验(4×CO_(2))和每年渐增1%CO_(2)浓度试验(1%CO_(2))中偶极型和三极型模态仍是该地区降水变率的主模态,以偶极型模态更为主导,但这两种模态的出现频率、强度和变化趋势会发生改变。相较工业革命前参考试验(piControl),在4×CO_(2)试验中,大部分模式的三极型和偶极型模态变率均变小;在1%CO_(2)试验中,大部分模式的偶极型模态变率增大,而三极型模态变率减小。随着CO_(2)浓度的逐渐累积,三极型和偶极型模态的位相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变化特征,更多的出现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同时华南、华北降水偏多的三极型格局,以及“南涝北旱”的偶极型格局。在4×CO_(2)试验中,三极型和偶极型模态对应的海温和环流异常相对piControl试验整体显著减弱;而在1%CO_(2)试验中,其差异具有区域性,三极型模态对应更弱的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而偶极型模态则对应更强的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全球增暖 二氧化碳 中国东部 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曲家屯玄武岩的岩石成因及其意义
14
作者 尹焕秋 王丹 +3 位作者 张银慧 洪路兵 张乐 贺鹏丽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4-306,共13页
晚中生代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键时期,定量约束晚中生代岩石圈厚度对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辽东晚白垩世(~81 Ma)曲家屯玄武岩的全岩和橄榄石化学组成。结果显示,曲家屯玄武岩为碱性玄武岩,具有洋岛玄武岩的... 晚中生代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键时期,定量约束晚中生代岩石圈厚度对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辽东晚白垩世(~81 Ma)曲家屯玄武岩的全岩和橄榄石化学组成。结果显示,曲家屯玄武岩为碱性玄武岩,具有洋岛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特征(Nb-Ta正异常,明显的K和Pb负异常)和亏损的Sr-Nd同位素特征(^(87)Sr/^(86)Sr(i)=0.704053~0.704098和ε_(Nd)(t)=1.75~2.00),指示其岩浆源区为软流圈。橄榄石斑晶的Fo值为84.02~86.20,Ni、Ca和Mn含量分别为(977~1823)×10^(-6)、(1234~1667)×10^(-6)、(1345~1833)×10^(-6),Fe/Mn、10000×Zn/Fe和Mn/Zn值分别为66.91~81.29、7.36~8.66和16.6~19.8,与橄榄岩熔体中的橄榄石成分相似。全岩的FC3MS和FCKANTMS值与橄榄岩熔体相近,表明其熔融源区为橄榄岩。根据曲家屯玄武岩浆形成时的地幔温压条件(1298~1325℃和2.50~2.67 GPa),估算其形成时的岩石圈厚度为82~90 km,略厚于该地区早白垩世的岩石圈厚度(40~60 km),表明从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可能经历了增生和增厚过程,克拉通破坏已经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地球化学 矿物化学 源区性质 辽东曲家屯 华北克拉通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幕式岩浆作用:来自粤东莲花山复式花岗岩基的证据
15
作者 赵梦婷 夏炎 +3 位作者 徐夕生 何建强 麻志旺 谭竹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327,I0005,共15页
中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幕式岩浆作用是解析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关键窗口,相较于浙闽沿海,对粤东岩浆作用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本文对粤东莲花山断裂带周边花岗岩及其中的暗色包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 中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幕式岩浆作用是解析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关键窗口,相较于浙闽沿海,对粤东岩浆作用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本文对粤东莲花山断裂带周边花岗岩及其中的暗色包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Hf-O同位素研究,结合已有的相关定年资料,厘定出粤东晚中生代的四期岩浆作用:早侏罗世(192~180 Ma)、中晚侏罗世(172~150 Ma)、早白垩世早期(148~130 Ma)及晚期(106~94 Ma)。这些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组成变化受控于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其中早侏罗世与早白垩世暗色包体与寄主岩的Sr-Nd-Hf同位素组成一致,为同源包体,而非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早侏罗世闪长玢岩低硅、高铝、富钾、准铝质-弱过铝质,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Eu弱负异常),δ^(18)O值为5.1‰~5.4‰,亏损ε_(Hf)(t)(+8.52~+11.06),具典型弧岩浆特征,指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东南沿海之下应早于180 Ma,且四期幕式岩浆活动揭示俯冲过程呈现活动-停滞交替的间歇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东南沿海 粤东 幕式岩浆作用 同源包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GPS和验潮站数据评估东中国海域TPXO系列海潮模型精度
16
作者 王俊杰 何彰华 何秀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4,135,共6页
为客观评估TPXO系列海潮模型在东中国海域的精度,采用最新的海潮模型FES2014b和EOT20作为参照,均匀选取东中国海域沿岸22个GPS站和65个验潮站,以M_(2)分潮负荷位移垂向分量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8个主要分潮潮高的和方根误差(RSS)作为评... 为客观评估TPXO系列海潮模型在东中国海域的精度,采用最新的海潮模型FES2014b和EOT20作为参照,均匀选取东中国海域沿岸22个GPS站和65个验潮站,以M_(2)分潮负荷位移垂向分量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8个主要分潮潮高的和方根误差(RSS)作为评价指标,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东中国海域,EOT20整体精度最高,RMSE和RSS分别为0.41 mm和11.1 cm,FES2014b精度略低,RMSE和RSS分别为0.43 mm和11.4 cm;在中国东海岸及朝鲜半岛西海岸,TPXO系列海潮模型与FES2014b存在较大差异,与验潮站结果的RSS是FES2014b和EOT20的2~6倍;而在琉球群岛沿岸,TPXO9_Atlas和TPXO8_Atlas与M_(2)分潮负荷位移观测值的符合度优于其他模型,适宜用于该局部地区的海潮负荷位移改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XO海潮模型 海潮负荷位移 验潮站 东中国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农户经济收入与耕地“非粮化”的关系
17
作者 徐文杰 刘兆普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07-211,共5页
利用200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中国东部地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农户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占总种植收入比重与农户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户收入对耕地“非粮化”依赖程度较... 利用200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中国东部地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农户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占总种植收入比重与农户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户收入对耕地“非粮化”依赖程度较低;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不会过度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东部地区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收入的增长。因此,需要将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愿景相结合,针对东部地区的情况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政策方针,为农业农村发展赋能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农户经济收入 向量自回归模型 中国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欧国家林业投资浅析
18
作者 刘兆美 陈晓倩 祝远红 《森林防火》 2025年第1期147-151,共5页
分析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投资环境,介绍了森林资源以及林业产业概况,对中东欧国家林业投资重点合作领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国企业投资中东欧国家林业重点领域和需要的外部环境支持。
关键词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 林业 森林资源 林业产业 对外投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上超大位移井钻井工程技术及应用
19
作者 张伟国 邓成辉 +3 位作者 严德 李波 李晶晶 左坤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3,共9页
为满足南海东部恩平21-X边际油田的开发需求,设计并实施了超大位移井。针对超大位移井水平位移大、水垂比高,钻遇地层疏松且夹层多,导致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套管下入困难、井眼清洁差等技术挑战,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形成了超大位移... 为满足南海东部恩平21-X边际油田的开发需求,设计并实施了超大位移井。针对超大位移井水平位移大、水垂比高,钻遇地层疏松且夹层多,导致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套管下入困难、井眼清洁差等技术挑战,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形成了超大位移井井眼轨迹设计及精细控制、钻井液体系优选、全漂浮及旋转下套管、连续循环等钻井关键技术体系。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在恩平21-X油田2口超大位移井成功应用,2口井平均井深9054.5 m,其中EP21-X-A1H井完钻井深达9508 m,成为中国海上第一深井,创造了中国大位移井井深纪录和水平位移纪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海上大位移井技术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超大位移井 井眼轨迹 钻井液 连续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秋末冬初大雾多发的异常环流特征及成因
20
作者 桑小卓 陈圣劼 +3 位作者 刘端阳 张然 王博妮 周文君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56,共17页
利用1960—2022年中国国家级气象台站逐日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和动力学诊断方法,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区秋末冬初大雾多发的异常环流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秋末冬初大雾多发时,东亚沿岸对流层中高层... 利用1960—2022年中国国家级气象台站逐日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和动力学诊断方法,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区秋末冬初大雾多发的异常环流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秋末冬初大雾多发时,东亚沿岸对流层中高层存在显著的位势高度正异常,东亚大槽明显减弱,不利于槽后冷空气大规模东移南下。对流层低层在120°E以东为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以西为气旋式环流异常,东亚沿岸为显著南风异常,东亚冬季风减弱。海平面气压梯度减小,近地面风速异常偏弱。偏南风异常引起的暖平流是大气层结异常稳定的主导因素,有利于大气逆温层的形成和维持。此外,偏南风异常有利于水汽向北输送,在中国东部地区产生水汽通量辐合异常,为大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中国东部地区大雾多发时的大尺度环流异常受到厄尔尼诺和中、高纬度波列的协同影响,其中厄尔尼诺有利于产生西北太平洋低层反气旋异常,而欧洲中部负涡度源区激发的中、高纬度罗斯贝波列会导致东亚沿岸对流层中-高层高压异常。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东部地区秋末冬初大雾多发的成因机制认识,为开展大雾次季节和季节预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多发 环流异常 厄尔尼诺 中高纬波列 秋末冬初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