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3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rimination between nuclear explosions and earthquakes based on consideration of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values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培善 成瑾 白彤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6-249,共4页
On the basis of fracture mechanics earthquake rupture model,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urce parameters and (0, the value of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in the place where the earthquake occurs, have been derived. Thus... On the basis of fracture mechanics earthquake rupture model,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urce parameters and (0, the value of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in the place where the earthquake occurs, have been derived. Thus, we can calculate a large number of values of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or values of background stress in the place where the earthquake occurs. If nuclear explosions are treated as earthquakes in the calculation, we find that (0 values of nuclear explosions have about 20 MPa, which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average (0 values of earthquakes with the same magnitude. This result can be used to discriminate nuclear explosions from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环境剪应力场 地震 核爆炸 应力场水平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内蒙古地区应力场研究
2
作者 张帆 崔丰智 +3 位作者 郝美仙 杨彦明 李娟 杨晓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259,共8页
利用内蒙古地区728个震源机制解和2793次地震事件的14460条P波极性数据,采用3种不同策略对内蒙古地区应力场进行研究,获得地壳深层应力状态。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1°×1°网格,分别采用基于初动极性数据的综合震源机制方法... 利用内蒙古地区728个震源机制解和2793次地震事件的14460条P波极性数据,采用3种不同策略对内蒙古地区应力场进行研究,获得地壳深层应力状态。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1°×1°网格,分别采用基于初动极性数据的综合震源机制方法、基于震源机制的贝叶斯右手三棱锥方法(BRTM)和极性数据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解数据加权融合方法进行反演。结果表明,基于极性数据和基于震源机制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于极性数据更为丰富,可克服震源机制解数据的有限性,获得更多区域的反演结果。将基于极性数据的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解数据加权融合后,采用BRTM方法获得125个格点的反演结果,可扩充计算区域和降低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地区不同区域的应力场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剪切和拉张特征,大兴安岭主脊表现为剪切特征,两侧盆地表现出拉张特征,东南部的赤峰和通辽一带局部呈现挤压特征,鄂尔多斯地块北缘主要表现出拉张特征,阿拉善地块主要表现出剪切特征;最大主应力方向存在较大差异,而最小主应力方向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BRTM 震源机制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早子沟金矿区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杨剑 张卫雄 +5 位作者 陈爱兵 翟向华 张元 姜鑫 胡杨 李永恒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6-362,共17页
甘肃早子沟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是西秦岭成矿带中的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该文通过矿区构造地质特征研究,以断裂构造、节理、擦痕为研究对象,确定了早子沟金矿床控矿构造演化序列及主应力方向,... 甘肃早子沟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是西秦岭成矿带中的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该文通过矿区构造地质特征研究,以断裂构造、节理、擦痕为研究对象,确定了早子沟金矿床控矿构造演化序列及主应力方向,认为早子沟金矿控矿构造演化经历了三期六个阶段。为了了解矿区构造应力场分布趋势及展布范围,以构造应力场分析为基础,基于岩石力学实验,测定岩石的力学参数,建立合理的地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FEM)对早子沟金矿区地质构造进行二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并对成矿有利的部位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矿区构造应力场分布受断裂控制,各个时期的最大、最小主应力值分布基本处于断裂周缘,应力强度是决定构造活动强度的主要因素。应力高值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岩石破碎,为成矿提供了通道和赋存部位。据此推测近南北向断裂两端及东北向断裂与西北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应力场 有限元法 数值模拟 早子沟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查干花次凹火山岩构造裂缝及应力场
4
作者 朱建峰 张美华 +2 位作者 冷庆磊 刘玉虎 栾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5-757,共13页
研究火山岩构造裂缝的特征和成因,预测其分布规律,对指导火山岩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松辽盆地查干花次凹火石岭组火山岩为目标,综合利用构造演化、岩心、成像测井、岩石物理实验和断层等资料,分析构造裂缝特征,明确其形成期次,... 研究火山岩构造裂缝的特征和成因,预测其分布规律,对指导火山岩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松辽盆地查干花次凹火石岭组火山岩为目标,综合利用构造演化、岩心、成像测井、岩石物理实验和断层等资料,分析构造裂缝特征,明确其形成期次,并建立工区的三维地质模型,运用Petrel软件的地应力模块开展应力场模拟。研究表明:构造裂缝主要形成于断陷期与反转期,断陷期裂缝倾角高,多数被充填,主要为无效缝,反转期裂缝倾角低,部分被充填,主要为有效缝,反转期裂缝切割断陷期裂缝。反转期最大主应力为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东西向,最大应力值为114.5 MPa;断陷期最大主应力为垂向主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南北向。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为东西向,与区域性挤压应力方向一致,断陷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为南北向,应力方向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地应力受断层的影响发生偏向,在断层分布密集的区域应力方向杂乱,在断层分布稀疏的区域应力方向与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在断层的端部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综合研究认为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值较高的区域发育有效缝,能改善储层渗流条件,应优选应力值较高和应力方向基本一致的区域进行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应力场 火山岩 构造期次 查干花次凹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源机制解分析山西长治地区应力场特征
5
作者 董春丽 郭文峰 +1 位作者 丁大业 丁学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6-463,共8页
收集山西长治及周边地区2009年以来M_L≥2.0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利用Snoke初动符号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最终获得其中M_L≥2.4且RMS≤0.45的42条天然地震和6条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研究区天然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 收集山西长治及周边地区2009年以来M_L≥2.0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利用Snoke初动符号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最终获得其中M_L≥2.4且RMS≤0.45的42条天然地震和6条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研究区天然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和正走滑型为主,主要受NEE-SWW向挤压和NNW-SSE向拉张作用;长治盆地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小区域应力场特征,T轴近NS向,P轴沿文王山断裂为NEE-SWW向,其他区域以NE-SW为优势方向,并显示出震源节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高倾角特征。探讨研究区内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发现矿山诱发地震多为正断型,塌陷为逆断型,其应力轴特征表现出P轴或T轴的大幅偏转,两轴夹角约180°,与天然地震的P轴和T轴接近垂直存在明显不同,这些特征可辅助判识地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长治盆地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铜石金矿田构造-岩浆-成矿格架——来自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的认识
6
作者 张英梅 冯玺平 +7 位作者 孟祥伟 支成龙 郑海涛 黄坤朋 陈昆明 王栩 李杰 姜思雨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1-851,共11页
铜石金矿田为山东省鲁西地区典型金矿产区,区内已发现了归来庄、卓家庄等十余个金矿床(点),金矿化类型多样,受构造、岩浆活动作用影响明显。了解区域构造格架、岩浆演化过程等对在区内开展找矿预测意义重大。通过在铜石金矿田区域内开... 铜石金矿田为山东省鲁西地区典型金矿产区,区内已发现了归来庄、卓家庄等十余个金矿床(点),金矿化类型多样,受构造、岩浆活动作用影响明显。了解区域构造格架、岩浆演化过程等对在区内开展找矿预测意义重大。通过在铜石金矿田区域内开展深反射二维地震、重力及大地电磁测深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识别了莫霍面、滑脱构造带、岩浆房及岩浆通道等地质体特征,大致查明中生代成矿系统深部结构和成矿构造背景,突破了区内归来庄金矿体受单一构造控制的认识,建立了构造-岩浆-成矿格架,完善了铜石金矿田“一体多型”成矿模式,为新一轮深部金矿找矿预测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 地球物理探测 构造-岩浆-成矿格架 铜石金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南段地应力特征与工程稳定性分析
7
作者 乔二伟 马秀敏 +2 位作者 郭华林 孙尧 姜景捷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10,共14页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是连接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主线工程,沿线地应力状态是工程设计和施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准确获得工程南段地区现今地应力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在烟台市蓬莱区西南北沟镇实施了300m以浅的...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是连接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主线工程,沿线地应力状态是工程设计和施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准确获得工程南段地区现今地应力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在烟台市蓬莱区西南北沟镇实施了300m以浅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测区主导应力为水平构造应力,与东北—华北应力区其他地区相比,应力值处于中等;随测量深度增加,最大水平主应力(S_(H))、最小水平主应力(S_(h))和垂向主应力(S_(v))均呈线性增大趋势;在测量深度范围内地壳浅表层应力结构以逆断型为主,即S_(H)>S_(h)>S_(v);实测S_(H)平均方位角为N75.3°E,与华北应力区的应力场方向一致,也与其震源机制解和GPS测量揭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应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和此次测量数据,初步评估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南段地区现今地应力积累水平及其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认为σ_(θ_(max))区域内应力积累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工程区域地壳相对稳定。依据岩爆危险程度综合判别准则/R_(c)讨论了通道区域地下隧道工程围岩岩爆的可能性,认为该工程地下隧道发生岩爆可能性很低,隧道围岩总体稳定。研究结果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等方案的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区域活动断裂、地震地质、区域动力学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峡 跨海通道工程 水压致裂法 地应力 围岩稳定性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中南部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应力特征和地震活动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董春丽 郭文峰 +1 位作者 刘瑞春 丁大业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2-1243,共22页
文中选用山西地区丰富的地震资料,利用P波初动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得到山西中南部及邻省附近区域2009年以来rms≤0.45的314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分析这些震源机制解参数,得到了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总体为NEE-SWW向的近水平挤压... 文中选用山西地区丰富的地震资料,利用P波初动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得到山西中南部及邻省附近区域2009年以来rms≤0.45的314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分析这些震源机制解参数,得到了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总体为NEE-SWW向的近水平挤压与NNW-SSE向的水平拉伸;震源类型以正断、走滑、正走滑型为主,兼有少量逆断型和逆走滑型,且多位于临汾和长治一带。针对山西中南部分区的研究结果表明,太原、临汾、运城和长治不同构造断陷区之间存在应力差异和震源类型差异,该差异与太原和运城2个盆地处于山西地堑系的拉张扩展部位、临汾盆地处于剪切部位相吻合,是各区局部特殊的构造、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周围应力调整变化的体现。文中进一步探讨了在现今区域应力环境下,这些构造区内中小地震活动的关联性,认为目前山西南部可能是未来中等地震活动跃迁的重点区域,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ke方法 CAP方法 震源机制分区特征 构造应力场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特征与背景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进 张北航 +6 位作者 赵衡 刘玉刚 江海 曲军峰 王振义 张义平 赵硕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103,共26页
中生代是中国中东部重要的演化阶段,发育有不同阶段鲜明和丰富的陆内变形。通过统计分析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得到的古构造应力场数据,进一步细化了前人关于中国东部古构造应力场的划分方案,将我国中东部的中生代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 中生代是中国中东部重要的演化阶段,发育有不同阶段鲜明和丰富的陆内变形。通过统计分析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得到的古构造应力场数据,进一步细化了前人关于中国东部古构造应力场的划分方案,将我国中东部的中生代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中、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古构造应力场区域性特征可以用来约束主要构造阶段的环境与背景。统计表明,中、晚三叠世北方以近南北向缩短为主而南方由于旋转以及多板块的作用,显示不同方向的古构造应力场,三叠纪早期还发育有不同性质的韧性变形,古亚洲洋关闭后的陆内变形、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扬子与印支地块的碰撞以及东、西华夏地块之间的作用是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变形以及不同古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在总体一致的西北西-东南东向区域应力场条件下,叠加了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作用,同期的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的俯冲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的区域性北西-南东向伸展指示具有一致的背景,古太平洋板块的回撤可能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在中国中东部存在一期短暂的北西-南东向缩短,从南向北,变形的时代依次变年轻,指示欧亚大陆东缘存在一期从南至北的构造作用,可能与外来地块的碰撞作用有关。中国中东部中生代的陆内演化或者变形与不同时代来自不同方向的板缘作用有重要关系,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东部 古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断层滑动矢量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古构造应力场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庞一桢 陈孔全 +6 位作者 张培先 何贵松 汤济广 张斗中 高令宇 闫春明 王砚锋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92,共20页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是页岩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而古构造应力场控制着构造裂缝的发育,对武隆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较大影响。本文对武隆地区及周缘发育的节理进行分期配套处理,明确了武隆地区的...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是页岩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而古构造应力场控制着构造裂缝的发育,对武隆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较大影响。本文对武隆地区及周缘发育的节理进行分期配套处理,明确了武隆地区的古构造应力方向,同时通过岩石声发射实验计算得到了古构造应力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地层关键构造变形期的地质模型,并通过构造应力场的分析结果明确了该地区关键构造期的构造应力特征,以确定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进而对构造应力场山中期和中燕山晚期,其中燕山中期的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为112—194 MPa和60.93—147.99MPa,中燕山晚期的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为75.67—168.32MPa和31.19—95.56MPa。模拟结果显示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高值区大多集中于武隆西向斜核部、断层上盘的局部区域以及断层的拐点和端点处。页岩气有利保存区与断层上盘的距离要远于断层下盘。向斜的核部曲率越大,越易形成“Λ”型裂缝,越有利于页岩气的储集和保存,因此武隆西向斜的页岩气有利保存区优于武隆东向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隆地区 龙马溪组 构造演化 数值模拟 古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day active strain field of Chinese mainland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良迁 李延兴 +1 位作者 杨国华 胡新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0-569,共10页
On the basis of the GPS data obtained from repeated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in 2004 and 2007,the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ain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calculated,which shows that the direction of principal compressi... On the basis of the GPS data obtained from repeated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in 2004 and 2007,the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ain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calculated,which shows that the direction of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 axis of each subplate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axis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and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xis acquired by geological method.It indicates that the crust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is relatively stable in regions in a long time.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xes of Qinghai-Tibet and Xinjiang subplate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ese mainland direct to NS and NNE-SSW,which are controlled by the force from the col-lision of the Eurasia Plate and India Plate.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 axes of Heilongjiang and North China subplates in the eastern part direct to ENE-WSW,which shows that they are subject to the force from the collision and underthrust of the Eurasia Plate to the North America and Pacific plates.At the same time,they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lateral force from Qinghai-Tibet and Xinjiang subplates.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 axis of South China plate is WNW-ESE,which reflects that it is affected by the force from the collision of Philippine Sea Plate and Eurasia Plate and it is also subject to the lateral force from Qinghai-Tibet subplate.It is apparent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ain axes in the periods of 2004~2007 and 2001~2004 that the acting directions of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of subplates in both period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However,there is cert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directional concentrations of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xes.The sur-face strain rates of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in both periods indicate that the events predominating by compressive variation decrease,while the events predominating by tensile change incr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应变场 压应变轴 应力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五圩矿田箭猪坡矿床构造变形及演化
12
作者 张元 陈爱兵 +5 位作者 张庆松 袁远 刘伯胜 杨剑 黄玉洁 罗连丽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1-725,共15页
文章通过箭猪坡矿床构造变形与演化期次研究,探讨矿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特征,论述构造演化对成矿的控制作用。箭猪坡矿区褶皱、断裂、节理发育,具多期活动特征。褶皱有直立倾伏褶皱和斜歪倾伏褶皱,轴面走向有NW、NE和NS向。... 文章通过箭猪坡矿床构造变形与演化期次研究,探讨矿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特征,论述构造演化对成矿的控制作用。箭猪坡矿区褶皱、断裂、节理发育,具多期活动特征。褶皱有直立倾伏褶皱和斜歪倾伏褶皱,轴面走向有NW、NE和NS向。断裂和节理按走向可划分为NE、NW、NNW、NS、EW向五组,断裂形成先后顺序为:NW、NNW→NE→EW→NS,节理以剪节理为主。研究区存在4个方向的主压应力,分别为NE-SW向、NW-SE向、EW向、NS(NNW)向。研究区构造演化经历了4个时期,D2期和D3期(燕山中晚期)是主成矿期,NNW向张扭性断裂侧伏方向以及与NW向断裂交汇部位具较好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古应力场恢复 箭猪坡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坪气田氦气来源及差异富集主控因素
13
作者 徐朱松 李剑 +5 位作者 王晓波 崔会英 夏雨田 田继先 李婉婷 陈大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52,共12页
【背景】近年来柴达木盆地东坪气田发现了良好的富氦天然气显示,但其氦气资源存在横向上非均质分布,纵向上多层系差异聚集,这制约了该区域氦气资源的进一步勘探。【方法】通过分析东坪气田氦气横向及纵向分布特征,探讨氦气成因与来源,... 【背景】近年来柴达木盆地东坪气田发现了良好的富氦天然气显示,但其氦气资源存在横向上非均质分布,纵向上多层系差异聚集,这制约了该区域氦气资源的进一步勘探。【方法】通过分析东坪气田氦气横向及纵向分布特征,探讨氦气成因与来源,剖析富氦气藏与贫氦气藏的地质背景差异,系统总结了气田中不同区块氦气差异富集规律。【结果和结论】(1)东坪气田富氦气藏主要分布在埋深较浅的东坪3井区,该井区氦气与氮气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埋藏较深的东坪1井区和东坪17井区为低氦气藏。(2)研究区氦气属于典型的壳源成因,主要来源于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古老基底岩石;氦源、地下水活跃程度、天然气充注强度和构造格局等多重因素共同控制了氦气的差异富集。(3)东坪3井区具有富铀钍的古老花岗岩、活跃的地下水、较小的天然气充注强度和圈闭位于构造高部位等特征,基底生氦强度最大,为1.02×10^(-12) cm^(3)/(a·g),并且在喜马拉雅期大幅度构造隆升,形成的位于构造高部位的较小圈闭不仅有利于深部含He、N2的古老地层水向上运移,还控制较小的天然气充注强度。(4)东坪1井区虽然氦气总储量更大,但其地下水水动力较弱,天然气充注强度大,圈闭处于构造较低部位,限制了氦气的运移和富集。(5)氦气含量最低的东坪17井区受制于氦源岩为U、Th含量较低的片岩、板岩和灰岩等,圈闭埋藏深等因素。通过对东坪气田不同基底岩性和构造格局气藏中氦气差异富集的研究,预测阿尔金山前古隆起、古斜坡区构造高部位是氦气富集的潜在有利区,有望为柴达木盆地后续氦气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坪气田 氦气 差异富集 氦源岩 充注强度 构造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及构造应力场特征
14
作者 崔华伟 尹昕忠 +5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李涛 姚远 李世莹 贾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7-596,共20页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和SATSI方法分别进行了地震重定位和构造应力场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整体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1)研究区内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厚度呈正相关。2)齐姆根弧形构造带、费尔干纳和皮羌断裂两侧的震源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些构造可能为重要构造分界线。3)1902年阿图什M_(W)7.7地震周边地壳应力释放充分,导致天山山脉和塔西南坳陷交界地区小地震分布稀疏。4)受印度板块自南向北的推挤作用影响,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均呈现近SN向的低倾角挤压应力场。5)研究区内的构造应力场呈现出明显的构造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帕米尔高原为走滑应力机制,显示其呈EW向扩张,而天山山脉呈逆冲应力机制并不断隆升。帕米尔高原及其与天山山脉碰撞带两侧最优主张应力轴倾伏角和R值差异较大。6)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区的走滑和逆冲应力机制不同,且二者密度和速度差异较大,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构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碳酸盐岩多期次非均匀构造应力场裂缝定量预测
15
作者 李辉 曾大乾 +4 位作者 游瑜春 刘国萍 王丹丹 赵向原 尚墨翰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5-633,共9页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发育多期断裂,构造裂缝在空间上呈现复杂分布。文中采用多趋势融合概率体随机建模方法构建储集空间分类模型,在该模型约束下,基于测井动态、岩石力学参数和三轴岩石压缩实验数据,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算法...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发育多期断裂,构造裂缝在空间上呈现复杂分布。文中采用多趋势融合概率体随机建模方法构建储集空间分类模型,在该模型约束下,基于测井动态、岩石力学参数和三轴岩石压缩实验数据,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算法构建研究区非均质岩石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共经历3期造缝。2)利用胡克定律、应变能与表面能均衡理论及岩石破裂准则,定量预测了不同期次裂缝密度空间分布。3)燕山晚期,裂缝发育受北东向断裂控制,裂缝集中发育在2条北东向断裂夹持的区域,裂缝密度在4.0条/m以上,存在距离断层越远、裂缝越不发育的趋势,南部与东部裂缝欠发育;喜马拉雅早期,裂缝发育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同时,西南部由于挤压隆升,裂缝在隆升区也集中发育,发育裂缝密度在3.5条/m以上;喜马拉雅晚期,由于区域挤压减弱,未形成新增断裂,构造格局定型,新增裂缝呈现“占高点、沿长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体建模 非均匀构造应力场 碳酸盐岩 裂缝预测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山东平原M_(S)5.5地震余震检测及发震构造研究
16
作者 戴宗辉 郑建常 +3 位作者 周连庆 曲均浩 王鹏 尹迪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5-937,共13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少震区且有感范围较大,此次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分析此次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利用2023年8月6日至31日的连续波形数据,对8月6日山东平...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少震区且有感范围较大,此次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分析此次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利用2023年8月6日至31日的连续波形数据,对8月6日山东平原M_(S)5.5地震序列进行余震检测,并结合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的反演结果,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孕震动力学机制.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序列大致沿NE向展布,且表现出由主震震源位置向NE和地表方向迁移的特征;同时,在17~22 km深度还存在“双破裂”现象.震源机制解的NE走向节面与陵县—冠县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精定位结果,认为陵县—冠县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震源区受控于NEE向水平挤压和NNW向水平拉张的构造应力作用,在该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震断裂发生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单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应力构造破碎带隧道受力变形特征研究
17
作者 张涛 王树英 +4 位作者 刘建兵 郑响凑 王唤龙 饶李 王亚锋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20,共13页
隧道穿越高地应力构造破碎带时,容易出现围岩变形侵限、支护结构破坏、局部坍塌等灾害,严重影响隧道施工和安全。以高黎贡山隧道出口工区超深埋高地应力硬质岩构造破碎带段为工程背景,开展施工全过程长期监测,探讨初支变形、围岩压力及... 隧道穿越高地应力构造破碎带时,容易出现围岩变形侵限、支护结构破坏、局部坍塌等灾害,严重影响隧道施工和安全。以高黎贡山隧道出口工区超深埋高地应力硬质岩构造破碎带段为工程背景,开展施工全过程长期监测,探讨初支变形、围岩压力及初支受力特征,并对围岩压力实测数据与多种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初支变形主要由围岩开挖卸荷效应和塑性流变效应共同驱动而导致,呈现拱顶沉降>上台阶收敛>下台阶收敛、受施工工序影响较大、持续时间长的特征;围岩-衬砌接触压力分布整体对称,表现为隧顶>隧底>隧腰,初支封闭前竖向围岩压力为最终峰值压力(1.862 MPa)的87%,拱腰水压比仰拱底略高;围岩持续变形导致第1层初支局部应力集中或屈服,促使第2层初支承担更多荷载;上台阶应力值普遍高于下台阶,第2层初支钢拱架应力重分布主要由双层初支压力二次分配所致;左拱腰、左拱肩钢拱架结构偏于危险;实际围岩压力仍会受埋深影响,由松动压力与形变压力共同组成,且由前者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高地应力 构造破碎带 变形 衬砌受力 现场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厂矿田构造运动学特征及其演化序列
18
作者 周志辉 王崧朴 +5 位作者 赵元元 江耀丹 张立川 李业正 刘伟杰 马超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3-64,共2页
丹池地区锡多金属成矿带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西北边自黔桂两省边界上的麻阳汞矿床一带起,东南边到河池南部的五圩乡以南,长约百余公里,西南边大致以益兰汞矿床—南胃一带为界,东北边界大致在拉麻—拉易—北香—红沙。广西大厂锡多... 丹池地区锡多金属成矿带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西北边自黔桂两省边界上的麻阳汞矿床一带起,东南边到河池南部的五圩乡以南,长约百余公里,西南边大致以益兰汞矿床—南胃一带为界,东北边界大致在拉麻—拉易—北香—红沙。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是丹池成矿带中部的主体矿田,位于江南古陆西南缘的丹池褶皱带北段,主要含矿层位为泥盆系,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矿体规模大、储量集中、矿床类型复杂等特征,优越的成矿条件导致该矿带内产有丰富的锡、铅、锌、锑、铜、汞、钨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以锡石硫化物型矿床最为重要,其次为矽卡岩型锌铜矿床和石英脉型锑钨矿床(张健等,2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厂矿田 构造运动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构造演化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约束
19
作者 田朋飞 何姿霏 +4 位作者 吕金梁 和雅杰 袁万明 杨晓勇 段留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84-2297,共14页
安徽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前锋带、郯庐断裂带东侧,是周边多种大型区域动力学系统交汇、过渡部位,且周边发育大量铜矿床具重要经济价值,但区域内低温热历史研究程度较... 安徽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前锋带、郯庐断裂带东侧,是周边多种大型区域动力学系统交汇、过渡部位,且周边发育大量铜矿床具重要经济价值,但区域内低温热历史研究程度较低,对该区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分析对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对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的构造活动展开研究,获得9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中心年龄最大值为113.2±7.8 Ma,最小值为78.6±5.3 Ma。热史模拟研究结果显示郯庐断裂带周边经历了多期次热事件:藕塘—滁县—上腰铺一带在130~100 Ma体现出快速降温,其动力背景与伊泽纳崎板块的高速斜向俯冲相关;100~60 Ma研究区降温较缓慢,直至~60 Ma在安徽藕塘—上腰铺一带出现较快速降温,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体现。热历史较清晰地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硬碰撞(55~52 Ma)对研究区热史的影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硬碰撞开始后造成了藕塘—上腰铺一带较快速降温,至此,研究区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两大构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年代学 远程效应 郯庐断裂带 伊泽纳崎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花垣李梅铅锌矿田构造沉积岩相与断裂控矿特征
20
作者 薛长军 吕古贤 +1 位作者 吕承训 高伟利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7,共12页
李梅铅锌矿床是我国重要的超大型铅锌矿床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意义。通过对该区域控矿构造特征、地层序列及沉积构造特征的系统研究,发现花垣断裂在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同沉积断层对矿床的发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寒武系清虚洞组的... 李梅铅锌矿床是我国重要的超大型铅锌矿床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意义。通过对该区域控矿构造特征、地层序列及沉积构造特征的系统研究,发现花垣断裂在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同沉积断层对矿床的发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寒武系清虚洞组的含矿沉积岩相被归类为枢纽带碳酸盐岩体系,其中主要岩相为藻礁灰岩,相应的微相包括台地边缘滩相与藻礁相。研究表明,藻灰岩中的裂隙构造发育明显,矿化作用较强,尤其在网状小构造高度发育的区域,通常形成富集的铅锌矿体。综合认为,矿床的成矿过程受到构造因素及藻礁相、相邻浅滩相的严格控制。研究成果为区域铅锌矿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垣断裂 同沉积断层 构造-沉积岩相 李梅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