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EC电解水制氢耦合合成氨过程物质能量集成与技术-经济-环境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怀荣 郭奥雪 +4 位作者 陈振伟 伊嘉伟 王东亮 杨勇 杨思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针对传统合成氨工艺依赖化石能源,导致元素利用率低、碳排放高、经济效益差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的合成氨工艺,旨在提高能源效率并降低碳排放。通过建模模拟、能量集成和性能分析,对比传统工艺,揭示了新工艺的技术... 针对传统合成氨工艺依赖化石能源,导致元素利用率低、碳排放高、经济效益差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的合成氨工艺,旨在提高能源效率并降低碳排放。通过建模模拟、能量集成和性能分析,对比传统工艺,揭示了新工艺的技术、经济和环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新工艺氢、氮元素利用率分别为92.59%、90.50%,能量效率为72.19%,均高于传统工艺。新工艺生产成本为3442.8 CNY·t^(-1)(以NH_(3)计),在当前市场下不具备经济优势,但随着碳税实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当电价降至0.1 CNY·(k Wh)^(-1)时,成本可降至2380.5 CNY·t^(-1),低于传统工艺。此外,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不直接产生CO_(2),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绿氨 过程集成 全局能量集成 技术-经济-环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of single U-tube and double U-tube heat exchangers in Chongqing area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勇 郭凯生 +3 位作者 田荣 韩传璞 赖道新 徐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S1期244-248,共5页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projects in Chongqing,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heat exchangers (single U-tube type and double U-tube type) of the ground-source heat pump (GSHP) system in the hot summer was obtained and an...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projects in Chongqing,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heat exchangers (single U-tube type and double U-tube type) of the ground-source heat pump (GSHP) system in the hot summer was obtained and analyzed.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est could match with the result deduced from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From the test results,the cooling capacity of double U-tube is 1.6 times that of single U-tube. Taking cost per depth per watt Clq as the evaluation standard,Clq of single U-tube is 4.69 RMB$/W,and Clq of double U-tube is 3.14 RMB$/W. The double U-tube heat exchangers usage should be priorit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source HEAT pump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SINGLE U-TUBE DOUBLE U-TUBE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的新型电-热-化多联产系统
3
作者 张佳豪 韩朝翰 +4 位作者 吴影 袁钰阳 段元强 马吉亮 陈晓平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192,共12页
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为降低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过程的能耗与经济成本,提出一种基于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的新型电-热-化多联产系统。以燃煤电厂富氧燃烧系统、可再生能... 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为降低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过程的能耗与经济成本,提出一种基于燃煤电厂CO_(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的新型电-热-化多联产系统。以燃煤电厂富氧燃烧系统、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系统及CO_(2)加氢制甲醇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计算方法开展了新型电–热–化多联产系统的集成优化研究,并分析其热经济性能。在物料传递方面,燃煤电厂富氧燃烧捕集的CO_(2)和可再生能源水电解产生的H_(2)用作CO_(2)加氢制甲醇;水电解产生的副产物O_(2)用于燃煤电厂的富氧燃烧。在能量集成方面,燃煤电厂为CO_(2)加氢过程中提供电力和热量,CO_(2)加氢过程的余热被回收到燃煤电厂和供热系统,获取额外的发电和供热。热力学分析结果显示,近80%燃煤电厂富氧燃烧捕集的CO_(2)可用于生产甲醇,所提新型系统的物料匹配良好。基于毛发电量600 MW燃煤电厂的集成优化,所提方案的净发电量、供热和甲醇产量分别达到449.06 MW、217.17 MW和201.70 t/h,实现了电-热-化的多联产过程。经济性分析结果显示,由于供热系统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所提方案的发电成本降至63.26美元/MWh,低于常规燃煤电厂CO_(2)捕集耦合系统的发电成本;同时,由于所提方案中CO_(2)加氢制甲醇系统节省了CO_(2)原料成本和燃料动力成本,甲醇成本降至696.71美元/t,其中,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取的H_(2)价格对甲醇成本具有决定性影响,降低H_(2)价格对新型电-热-化多联产方案走向工程化应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CO_(2)捕集及资源化利用 富氧燃烧CO_(2)捕集 可再生能源水电解 绿色制甲醇 热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再测算——来自融合深度的新发现 被引量:5
4
作者 钞小静 王意萱 王宸威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共10页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之一。现有文献大多采用协调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及单一指标法测算中国数实融合深度,无法做到对数实融合系统、全面的表征。文章基于数实融合的理论逻辑,从数字经济实体...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之一。现有文献大多采用协调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及单一指标法测算中国数实融合深度,无法做到对数实融合系统、全面的表征。文章基于数实融合的理论逻辑,从数字经济实体化与实体经济数字化两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TOPSIS”法测度2012—2023年中国整体与省域的数实融合深度,并利用“投影寻踪-模拟退火”法等进行稳健性检验,使用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密度估计法等方法刻画其区域差异与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中国数实融合程度总体呈现不断深化的趋势,特别是2017年以后融合程度显著加速;实体经济数字化水平与整体数实融合程度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而数字经济实体化水平则在2019年以后出现跨越式增长;中国七大区域数实融合深度的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且总体差异的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各省份的数实融合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地理依存性,数实融合水平总体上向上转移的概率高于向下转移的概率,且低水平省份更易受邻接省份数实融合水平的影响发生向上“跃迁”。这些结论可以为加快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数据参考与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技术—经济范式 数字经济实体化 实体经济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经济周期与金融风险防范
5
作者 张明喜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4,共7页
把握好技术经济周期规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于建设科技强国和金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以历史上3次工业革命为切入点,探讨技术经济周期与金融风险间的关系。在技术经济周期中,先进技术应用、经济结构转变和社会变迁,推动金融创新发展和... 把握好技术经济周期规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于建设科技强国和金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以历史上3次工业革命为切入点,探讨技术经济周期与金融风险间的关系。在技术经济周期中,先进技术应用、经济结构转变和社会变迁,推动金融创新发展和升级,同时也孕育着金融风险。反之,资本的快速积累和金融风险释放对科技进步不可或缺。研究表明,我国走出一条压缩式工业化道路,同时面临技术经济周期进入后半段的挑战。后半段的共性风险主要有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脱节可能性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风险、金融体制僵化导致的风险等。我国所处阶段也面临着金融科技发展、金融更高开放程度和中美战略博弈升级所引发的特殊风险。建议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资源一体化配置,深化科技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技术驱动型监管体系,不断提升金融的国际竞争力,筑牢金融基础设施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经济 技术经济周期 金融风险 科技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电制氢系统建模及热力学与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波 王佳琪 +2 位作者 刘志亮 赵玄烈 葛坤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7-1220,共14页
为系统分析和评估海上风电制氢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及经济性,构建了一个在热力学方面充分考虑附属设备、在经济学上兼顾海域特殊性的海上风电制氢系统模型。基于该模型,首先展开了参数研究和敏感性分析,以探讨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 为系统分析和评估海上风电制氢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及经济性,构建了一个在热力学方面充分考虑附属设备、在经济学上兼顾海域特殊性的海上风电制氢系统模型。基于该模型,首先展开了参数研究和敏感性分析,以探讨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其次,利用我国海域真实风速数据进行了案例研究,模拟并评估了该海域的制氢能力及系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风速、电解槽运行温度及运行压力的提升均有助于增强制氢系统的运行性能,其中系统性能对风速变化表现出显著敏感性;案例研究显示该海域全年氢气产量为179908 kg,平均能量效率和㶲效率分别为26.6%和54.4%。然而,成本高昂的海上浮体结构使得氢气平准化成本显著上升。此外,该海域在夏季的制氢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6月份的氢气产量最低,仅为10月或11月的1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制氢 模拟 性能评估 技术经济学 可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风电耦合火电制氢多情景下不同运行策略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京润 杨思宇 +4 位作者 刘庆辉 潘安 王嘉岳 符小贵 余皓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1206,共16页
构建了包含风力发电、火力发电、蓄电池和电解制氢设备的混合能源发电制氢系统模型,探究大规模风-火发电制氢系统在不同运行策略下的经济效益。以700 MW风电场和350 MW火电厂为研究对象,采用绿电制氢、绿电-谷电制氢和绿电-火电制氢三... 构建了包含风力发电、火力发电、蓄电池和电解制氢设备的混合能源发电制氢系统模型,探究大规模风-火发电制氢系统在不同运行策略下的经济效益。以700 MW风电场和350 MW火电厂为研究对象,采用绿电制氢、绿电-谷电制氢和绿电-火电制氢三种策略,建立年利润最大化的混合整数模型,分析不同风力资源和电解槽装机容量下的系统性能,结果表明,风力资源和电解槽容量显著影响系统性能和运行策略的选择。风力充足时,500 MW电解槽容量下绿电-火电制氢最优;风力匮乏时,400 MW容量下绿电-谷电策略在拥有较低碳排放的同时经济性最优。富风季采用绿电-谷电策略,贫风季采用绿电-火电策略的组合方案可在合理碳排放范围内实现最大年利润。此外,还分析了制氢系统投资成本和碳交易机制对氢气价格的影响,发现随着投资成本降低,碳排放相关成本的上升,绿电制氢策略在未来更具有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 -氢混合能源制氢系统模型 多策略 技术经济分析 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绿氢到可持续航空煤油:化工灵活性对技术经济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沙廉栋 林今 +2 位作者 余志鹏 秦国辉 杜旺明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8-147,共10页
利用可持续航空煤油(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AF)是航空领域脱碳的重要途经,生物质技术路径受限于原料难以实现规模化。电制可持续航空煤油(e-SAF)技术路径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绿氢,再与CO_(2)结合合成SAF,解决了原料限制的问题。... 利用可持续航空煤油(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AF)是航空领域脱碳的重要途经,生物质技术路径受限于原料难以实现规模化。电制可持续航空煤油(e-SAF)技术路径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绿氢,再与CO_(2)结合合成SAF,解决了原料限制的问题。但受限于绿氢成本较高,缺乏经济可行性,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当下e-SAF项目规划时并未考虑SAF合成侧的灵活性,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全部由制氢侧和储能承担,增加了制氢成本。为了研究SAF合成装置灵活性(包括调节周期和调节范围)对绿氢成本的影响,以可再生能源离网型制e-SAF系统为例,利用容量规划优化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e-SAF技术路径的技术经济性。根据SAF合成装置的灵活性特点,将e-SAF相关技术路径分为“一步合成法”和“两步合成法”,并对比分析了2类技术路径在灵活化工场景下的SAF成本。结果表明:SAF合成装置的灵活性对绿氢降低成本至关重要,当SAF合成装置的运行下限达到30%且调节周期达到7 d时,相比完全不可调节的SAF场景,系统在并未增加额外储能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弃电率,减少了对可再生能源装机的投入,使系统的绿氢成本下降了约45%。“两步合成法”通过易存储的液态中间产物将复杂的SAF合成过程解耦,不仅满足了e-SAF系统对SAF合成装置的灵活性要求,而且降低了SAF合成装置实现灵活运行的附加成本,进一步将绿氢成本降低了约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制可持续航空煤油 绿氢 灵活化工 技术经济可行性 两步合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船舶与海上充电平台选址定容优化规划方法
9
作者 陶瀚起 李然 +3 位作者 黄文焘 李昊 徐威武 邰能灵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31-139,共9页
续航里程有限、运载能力短缺是电动船舶发展受阻的关键原因,海上充电平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行路径。不同于陆地充电站,一方面,海上充电平台选址定容与电动船舶电池配置相互耦合,电池重量影响船舶吃水深度与能耗特性,改变充电需求;另一... 续航里程有限、运载能力短缺是电动船舶发展受阻的关键原因,海上充电平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行路径。不同于陆地充电站,一方面,海上充电平台选址定容与电动船舶电池配置相互耦合,电池重量影响船舶吃水深度与能耗特性,改变充电需求;另一方面,电池体积影响载货量与航运效益,改变规划目标。因此,需要在规划海上充电平台时协同考虑电动船舶电池容量优化。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电动船舶电池容量与海上充电平台选址定容优化规划方法,基于水动力学构建电池重量-推进能耗、电池体积-运载能力解析函数,作为约束引入优化规划模型以提升运载能力;考虑复杂海洋环境下充电平台建设成本以及风光资源差异,优化海上充电平台选址,提高电动船舶经济航程。以上海—香港航线为例,与不考虑耦合情况相比,所提方法可将电动船舶经济航程提升至千公里级,航运综合效益提升45.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充电平台 电动船舶 碳中和 选址定容 技术经济分析 优化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能-太阳能互补独立发电系统设计优化与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史君海 朱新坚 仲志丹 《可再生能源》 CAS 2007年第4期6-9,共4页
提出了一种风能—太阳能互补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在经济技术性能分析过程中引入了Pareto最优的概念来确定最优系统方案。实例计算表明:使用该优化设计方法可以获得系统经济技术性能与系统配置的关系和大量的Pareto最优解,从而可以... 提出了一种风能—太阳能互补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在经济技术性能分析过程中引入了Pareto最优的概念来确定最优系统方案。实例计算表明:使用该优化设计方法可以获得系统经济技术性能与系统配置的关系和大量的Pareto最优解,从而可以得到最满意的系统方案。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具有互补性,风能—太阳能互补发电系统的经济技术性能优于单一的风能发电或太阳能发电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太阳能互补独立发电系统 优化设计 经济技术性能 PARETO最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经济范式赶超机遇与中国创新政策转型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国旺 刘思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130-136,共7页
新技术革命为我国带来了新的技术赶超机遇,但也加剧了国家间的技术竞争。"中兴事件"暴露出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短板。根据佩蕾丝、弗里曼等对技术革命浪潮的研究,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技术-经济范式转换阶段,处于技术赶超... 新技术革命为我国带来了新的技术赶超机遇,但也加剧了国家间的技术竞争。"中兴事件"暴露出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短板。根据佩蕾丝、弗里曼等对技术革命浪潮的研究,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技术-经济范式转换阶段,处于技术赶超机遇期。美、德两国在19世纪下半叶赶超英国的经验给我国的启示是,以追踪世界新技术-经济范式为导向的创新政策是我国实现技术赶超的必要条件。要抓住技术赶超机遇就必须反思目前我国创新政策缺陷,通过创新政策转型和创新,营造促进民族企业创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从而引导创新环境特征转变、促进向世界新技术-经济范式转换并跻身于并跑和领跑行列。因此,加强金融规制、系统性支持民族创新企业、培育民族高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和鼓励人才流动等成为我国创新政策转型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经济范式 赶超机遇 创新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O原位与非原位CO_(2)捕集的煤底灰催化生物质气化制氢工艺模拟
12
作者 张传昊 刘吉 +3 位作者 傅国志 胡斌 马宗虎 杜小泽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使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煤底灰催化生物质气化制氢模型,将其分别与非原位和原位的CO_(2)捕集系统耦合,研究温度、压力、钙料比、水料比与煤底灰催化剂添加量对产品合成气组分与氢产率的影响。煤底灰有利于气化制氢,可显著提高H_(2)产率... 使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煤底灰催化生物质气化制氢模型,将其分别与非原位和原位的CO_(2)捕集系统耦合,研究温度、压力、钙料比、水料比与煤底灰催化剂添加量对产品合成气组分与氢产率的影响。煤底灰有利于气化制氢,可显著提高H_(2)产率。CaO非原位CO_(2)捕集对生物质气化制氢的H_(2)产率无影响,但能显著降低CO_(2)排放,H_(2)体积分数最高可达81.0%,H_(2)产率最高可达106.0 g/kg。CaO原位吸收增强的制氢工艺能够促进生物质气化并将H_(2)产率提高至110.5 g/kg,相应的H_(2)体积分数为85.7%,但该工艺脱碳能力不及前者。基于平准化制氢成本,CaO原位吸收增强相比于CaO非原位CO_(2)捕集具有更低的成本,且后者受制氢规模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气化 制氢 CO_(2)捕集 煤底灰 技术-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技术经济性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的印染行业污泥资源化降碳绩效研究
13
作者 张东明 陈东波 +8 位作者 樊立安 王智慧 杨晨 吕洪炳 李清毅 蔡依曼 田金平 陈亚林 陈吕军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6,共7页
推进污泥处置节能降碳,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抓手。针对印染污泥高硫、高氯特性,依托浙江某2500 t/d规模印染污泥焚烧工程案例,运用物质流分析、能量流分析、技术经济性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等方法,系统揭示... 推进污泥处置节能降碳,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抓手。针对印染污泥高硫、高氯特性,依托浙江某2500 t/d规模印染污泥焚烧工程案例,运用物质流分析、能量流分析、技术经济性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等方法,系统揭示印染污泥资源化面临的能源效率、烟气超低排放、经济环境效益等主要挑战,比较了3种技术路线,提出印染污泥资源化节能降碳综合解决方案。研究发现:该工程案例印染污泥干化焚烧能源利用效率可达78.1%;与卫生填埋+燃煤热电联产相比,处理1 t印染污泥混合燃料(干燥基)全生命周期可减排温室气体647 kg(以CO_(2)当量计);运用炉内脱酸+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双塔脱酸可实现焚烧烟气超低排放;煤炭掺烧比例(质量分数)控制在20%,印染污泥干化焚烧热电联产能产生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研究可为印染行业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行业 污泥干化焚烧 碳减排 技术经济性分析 生命周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污泥水热碳化的炭产品制备系统性能评估
14
作者 赵禹翰 陈衡 +4 位作者 郑淇薇 李金航 张国强 王新菊 刘可文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7-242,247,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污泥水热碳化的炭产品制备系统,在处理污水污泥的同时实现了水热炭产品的制备,实现了污泥污水的资源化利用。通过水热碳化、机械脱水、热干燥3个过程将污水污泥转化为水热炭产品,与传统直接干燥法相比具有显著优势,不仅... 提出了一种基于污泥水热碳化的炭产品制备系统,在处理污水污泥的同时实现了水热炭产品的制备,实现了污泥污水的资源化利用。通过水热碳化、机械脱水、热干燥3个过程将污水污泥转化为水热炭产品,与传统直接干燥法相比具有显著优势,不仅进一步降低了水热炭产品的含水量且分离了有害物质,提高了产品燃烧性能。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该系统处理污水污泥制备水热炭产品的过程进行热力学建模,并对仿真结果进行能量分析与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制备水热炭产品能量利用效率为52.01%,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为2.73年,净现值达到229092.12万元,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效率与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污泥 水热碳化 炭制备 系统集成 技术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Seek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逻辑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3
15
作者 阳镇 方莹莹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31,共13页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物质基础,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为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在基于DeepSeek构建的全新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框架...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物质基础,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为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在基于DeepSeek构建的全新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框架下,其价值效应已突破传统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边界,形成涵盖产业深度应用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型赋能体系。具体而言,DeepSeek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体现为以新的要素逻辑、新的技术逻辑、新的产业生态逻辑、新的治理逻辑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赋能发展,表现为DeepSeek重塑数据要素的组合与倍增效应、强化颠覆式技术创新与场景创新的内在融合、塑造产业跨界融合新型数字生态以及助力产业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动以DeepSeek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围绕聚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聚焦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以及聚焦未来产业孵化培育三大战略着力点构建实施路径,着力降低传统产业生产成本、提升数字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加速培育未来产业开放创新生态,进而构建与产业异质性特征相匹配的动态适配机制,实现技术赋能与产业演进的精准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技术—经济范式 现代化产业体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历程与领跑机遇 被引量:12
16
作者 马国旺 刘思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9,共9页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一种新技术-经济范式。成熟的技术-经济范式会从核心(领跑)国家向后发国家扩散,并为"有作为"的后发国家提供范式追赶契机,新兴的技术-经济范式则会给经过几轮范式追赶且步入"并跑"阶段的后...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一种新技术-经济范式。成熟的技术-经济范式会从核心(领跑)国家向后发国家扩散,并为"有作为"的后发国家提供范式追赶契机,新兴的技术-经济范式则会给经过几轮范式追赶且步入"并跑"阶段的后发国家创造范式领跑的历史机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三次成功跨越技术-经济范式的"卡夫丁峡谷",目前爆发的工业智能化革命给我国带来领跑新兴范式的历史机遇。从技术-经济范式赶超角度诠释中国70年经济发展历程,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探析制约我国范式领跑的体制机制缺陷,并提出应对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工业智能化革命 技术-经济范式 范式追赶 范式领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混凝土复合结构八字形刚构拱桥的探索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志祥 徐勇 +2 位作者 李祖伟 乔墩 敬仕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8-172,共5页
分析了常规混凝土拱桥和连续刚构桥的技术经济特点,在综合两种桥型技术经济优势的基础上,针对跨越山区深谷河流的桥梁,提出一种新型的八字形刚构拱桥,其施工方法为:在两岸以立柱施工方式完成半刚构拱结构的制作,再竖转合拢形成八字形刚... 分析了常规混凝土拱桥和连续刚构桥的技术经济特点,在综合两种桥型技术经济优势的基础上,针对跨越山区深谷河流的桥梁,提出一种新型的八字形刚构拱桥,其施工方法为:在两岸以立柱施工方式完成半刚构拱结构的制作,再竖转合拢形成八字形刚构拱跨越结构。论述了该新型刚构拱桥的结构特点、施工工艺和技术经济效益,介绍了该结构在渝邻高速公路古路中学立交桥的应用情况。已有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刚构拱桥具有施工简便、安全、迅速、节省场地、结构整体性和延性抗震能力好的特点,其施工方法为大、中跨径桥梁的无支架快速施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构拱桥 施工技术 结构性能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质合金混合料的湿磨-喷雾干燥生产工艺及设备 被引量:5
18
作者 崔佳娜 谌启明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7-61,共5页
简要介绍了湿磨-喷雾干燥制粒的基本工艺及设备的选用,分析了配料、湿磨、喷雾干燥制粒各工序中影响混合料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对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环保指标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硬质合金混合料 湿磨-喷雾干燥 制粒 生产工艺 影响因素 技术经济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经济范式变迁对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影响研究--基于广佛大都市区发展形成过程的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坤焘 徐煜辉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93,120,共8页
技术进步是塑造经济体系的关键力量,并以重大通用目的技术创新促进了技术经济范式变迁。范式变迁重新定义了资源稀缺性,扩展了分工,决定着国家与城市区域的命运,进而影响空间演化。当前,在信息技术经济范式下,城市区域的分工水平不断跃... 技术进步是塑造经济体系的关键力量,并以重大通用目的技术创新促进了技术经济范式变迁。范式变迁重新定义了资源稀缺性,扩展了分工,决定着国家与城市区域的命运,进而影响空间演化。当前,在信息技术经济范式下,城市区域的分工水平不断跃升,带来产业空间重构及集群化发展,深刻影响着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与形态。大都市区的形成过程,就是在技术经济范式限定空间交易成本的前提下,空间交易成本与本地化收益递增效应的权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经济范式 分工水平 大都市区 空间交易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程广斌 李莹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5-43,共9页
本文基于数字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结构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2~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Dagumn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探究其区域差异来源和结构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中国各省市、区域数字... 本文基于数字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结构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2~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Dagumn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探究其区域差异来源和结构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中国各省市、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华东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中南、华北地区次之,西南、西北、东北地区数字经济欠发达;(2)研究期内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其贡献率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更显著;数字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为明显;(3)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是社会应用体系和核心产业体系,中南和西南地区则是核心产业体系和数字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差异 技术-经济范式 Dagum基尼系数 结构来源 工业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