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ST STUDY OF DETECTING OIL AND GAS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1
作者 Zhu Zhenhai, Zhang Jianzhong, Chen Baowen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stitut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遥感信息》 CSCD 1990年第A02期37-38,共2页
Ⅰ The Indexes of Detecting Oil and Gas Resources The deeply buried reservoir which in a dynamic equilibrium state has a great pressure inside, and between it and earth surface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of pressure.... Ⅰ The Indexes of Detecting Oil and Gas Resources The deeply buried reservoir which in a dynamic equilibrium state has a great pressure inside, and between it and earth surface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of pressure. Therefore the hydrocarbon must spread and move vertically to the surface along the pressure gradient orientation. Hydrocarbons in the reservoir along some small rifts, cracks, joints and cleavages penetrate the overlying strata and seepage onto the surface. Thus the hydrocarbons become unvisble oil and gas signs. This process is called the phenomena of hydrocarbon microseepage of reservoir. Hydrocarbons microseepage in the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ST STUDY of DETECTING OIL and GAS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G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高光谱图像快速分类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谌德荣 陶鹏 +1 位作者 宫久路 范宁军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5-169,共5页
高光谱图像的快速准确分类是遥感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提出了区域特征光谱(RFS)的概念,并采用空间邻域聚类方法提取区域特征光谱;提出了以区域特征光谱作为SOFM神经网络输入的RFS-SOFM高光谱图像快速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区域特... 高光谱图像的快速准确分类是遥感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提出了区域特征光谱(RFS)的概念,并采用空间邻域聚类方法提取区域特征光谱;提出了以区域特征光谱作为SOFM神经网络输入的RFS-SOFM高光谱图像快速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区域特征光谱代替单个像元光谱实现神经网络运算量的降低和对图像噪声的抑制。对AVIRIS图像数据的仿真结果表明:RFS-SOFM分类精度高于SOFM神经网络和K-均值算法,计算量约为K-均值的163.6%,SOFM神经网络的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高光谱图像 分类 SofM神经网络 区域特征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Landsat影像构建河西绿洲土地利用信息图谱——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戴声佩 张勃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5期107-114,共8页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结合GIS和RS技术,利用河西绿洲甘州区1975年、1987年、1999年和2009年四期Landsat影像作为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基础空间数据,构建了一系列土地利用信息图谱,通过图谱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结合GIS和RS技术,利用河西绿洲甘州区1975年、1987年、1999年和2009年四期Landsat影像作为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基础空间数据,构建了一系列土地利用信息图谱,通过图谱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75年~2009年河西绿洲甘州区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呈现出持续的增加态势,其中耕地主要来源于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呈减小趋势,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开垦为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信息图谱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 河西绿洲 甘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明长城南山防线壕堑研究
4
作者 刘雨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3,共6页
北京延庆、河北怀来地区的明长城南山防线,是拱卫明十三陵的重要防御设施。早期卫星影像显示,南山防线的部分地段增加了形制特殊的三道平行壕堑。应用影像配准、无人机拍摄、三维重建等遥感技术,可绘制高精度的壕堑分布图,并生成局部壕... 北京延庆、河北怀来地区的明长城南山防线,是拱卫明十三陵的重要防御设施。早期卫星影像显示,南山防线的部分地段增加了形制特殊的三道平行壕堑。应用影像配准、无人机拍摄、三维重建等遥感技术,可绘制高精度的壕堑分布图,并生成局部壕堑的数字高程图。该段壕堑主要分布在山体以北的平原上,控制径流出山口和主要河谷,并以增大逾越难度的方式提升长城防线的防御功能。在长城外增加三道壕堑的特殊形制,是为守护明十三陵的重要战略位置而建造的防御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壕堑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树种生境适宜性量化分析——以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5
作者 金姗姗 冯存均 +2 位作者 左石磊 方露露 李晓天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1,168,共5页
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境内分布有银缕梅、鹅掌楸、香果树、金钱松、南方红豆杉等多个珍稀濒危树种。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保护区内重要树... 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境内分布有银缕梅、鹅掌楸、香果树、金钱松、南方红豆杉等多个珍稀濒危树种。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保护区内重要树种的保护监测和生境分析也正在加大实施力度。开展重要树种生境适宜性探测是树种保护的基础和前提。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与生物多样性传统调查方式相比,在生物生境适宜性空间量化分析应用中,可大大提升探测效率和预测精准性。本文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标定提取目标树种的分布位置及区域,并利用最大熵模型进行树种的适宜性生境分析,从而确定各类树种的生境偏好,预测其潜在分布范围。通过地面调查和无人机验证,树种提取平均精度可达75%以上。适宜生境预测分析结果为重要树种潜在分布探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为合理高效地保护濒危树种和时空动态监测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树种 遥感 地理信息 生境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残差神经网络的伪造遥感影像判别方法
6
作者 陈庆基 杜佳威 +1 位作者 杨世环 张珂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0,共6页
针对互联网开源地理信息中存在伪造遥感影像的问题,阐述了伪造遥感影像的内涵,基于遥感影像伪造方法归纳了常见伪造遥感影像类型,并进一步设计一种基于残差神经网络的伪造遥感影像判别方法。该方法能够从真实遥感影像、伪造遥感影像数... 针对互联网开源地理信息中存在伪造遥感影像的问题,阐述了伪造遥感影像的内涵,基于遥感影像伪造方法归纳了常见伪造遥感影像类型,并进一步设计一种基于残差神经网络的伪造遥感影像判别方法。该方法能够从真实遥感影像、伪造遥感影像数据中自主学习特征,自动区分判别真实遥感影像、伪造遥感影像及伪造遥感影像类型。基于开源遥感数据集和常见遥感影像伪造算法设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区分真实遥感影像及不同类型的伪造遥感影像,设计的残差神经网络判别模型优于其他常见神经网络判别模型,更适于伪造遥感影像判别应用,证实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研究成果还可进一步应用于遥感影像质量评价、地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相关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安全 伪造遥感影像 识别真伪影像 生成式人工智能 残差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与GIS技术在流域-河口系统生态安全评估中的应用进展及趋势
7
作者 卢晓强 马月 +3 位作者 徐徐 臧明月 刘立 刘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77-986,共10页
流域-河口系统是从流域源头到河口及其周边区域所形成的复杂生态网络,包括河流、湖泊、湿地、三角洲、沿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等。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活动的加剧,以及气候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流域-河口系统面临着水体污... 流域-河口系统是从流域源头到河口及其周边区域所形成的复杂生态网络,包括河流、湖泊、湿地、三角洲、沿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等。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活动的加剧,以及气候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流域-河口系统面临着水体污染、栖息地破碎化、生态系统健康恶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峻的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作为现代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的有效工具,能够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理、生物和环境数据,显著提高生态安全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本文综述了RS与GIS技术在流域-河口系统生态安全评估中的具体应用,包括生态系统健康(EH)、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和生态风险(ER)评估3个方面,并概述了RS与GIS技术综合应用中所使用的主要数据源及评估模型,探讨了RS与GIS技术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技术创新和跨学科合作的建议。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与智能化分析,提升生态安全评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河口系统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生态安全评估 生态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城市屋顶光伏潜力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彭曙蓉 王娜 +3 位作者 李彬 钟佩军 苏盛 蒙文川 《太阳能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48,共9页
针对现有研究多局限于采用卫星遥感图像或地理信息等单一数据源难以准确反应城市屋顶光伏潜力的问题,考虑阴影效应、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城市屋顶光伏提升方法,所提方法主要包括屋顶信息提... 针对现有研究多局限于采用卫星遥感图像或地理信息等单一数据源难以准确反应城市屋顶光伏潜力的问题,考虑阴影效应、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城市屋顶光伏提升方法,所提方法主要包括屋顶信息提取、区域建筑阴影计算和光伏发电潜力计算3个环节,在各环节的分析中引入大量卫星遥感图像、地理信息数据、气象等数据,极大提升了城市光伏潜力评估的准确性。最后以长沙市为例进行方法的应用,评估结果表明长沙市城市屋顶光伏的发电潜力为14480.4 GWh,具备较大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伏 深度学习 地理信息系统 卫星遥感图像 多源信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空间TOPSIS模型的安徽省休宁县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袁亚南 喻根 方斌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87-1093,1099,共8页
文章在常规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空间TOPSIS模型,以安徽省休宁县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对安徽省休宁县的滑坡易发性进行... 文章在常规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空间TOPSIS模型,以安徽省休宁县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对安徽省休宁县的滑坡易发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基于GIS的空间TOPSIS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能够处理和分析滑坡评价因子以及滑坡易发性的空间变化特征;评价结果与休宁县境内已经发生滑坡的空间分布较为吻合,评价结果较好。基于GIS的空间TOPSIS模型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地理信息系统(GIS) TOPSIS模型 易发性评价 休宁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遥感影像分类方法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武英洁 冯勇 +2 位作者 徐晓琳 刘思宇 朱辉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41,共5页
分类技术是从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信息必不可少的步骤,选择合适的分类器对提高分类精度至关重要,针对特定的研究如何选择适合的分类算法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以北京市中心诚区中某一区域为研究区,应用“高分一号”(GF-1)数据和Landsat ... 分类技术是从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信息必不可少的步骤,选择合适的分类器对提高分类精度至关重要,针对特定的研究如何选择适合的分类算法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以北京市中心诚区中某一区域为研究区,应用“高分一号”(GF-1)数据和Landsat 8数据,分别采用最常用且分类精度相对较高的监督分类中的最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法,将研究区分为林地、草地、水体、裸土、建筑物5种类型,并对分类结果进行空间分布、面积、精度三个方面的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分类算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研究区的地物特点,其中最小距离法应用于植被覆盖面积较大的区域时精度较高,最大似然法适合于分类建筑物较多的区域,支持向量机法对各类地物的分类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分类技术 最小距离分类 最大似然分类 支持向量机 GF-1 Landsat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降水产品的西南地区降水时空动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寒博 窦世卿 温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5-278,共14页
[目的]探究遥感降水产品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揭示区域降水时空特征,为西南地区旱涝灾害评估及水资源利用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首先结合西南地区内100个地面气象站点降水数据,从多年平均和年际两种时间尺度以及气象站点空间尺度评... [目的]探究遥感降水产品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揭示区域降水时空特征,为西南地区旱涝灾害评估及水资源利用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首先结合西南地区内100个地面气象站点降水数据,从多年平均和年际两种时间尺度以及气象站点空间尺度评价了2001—2019年TRMM降水产品和GPM降水产品的适用性,然后基于优选的降水产品,采用变异系数法、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耦合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方法及Hurst指数法进行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分析,并预测了未来降水趋势。[结果](1)GPM,TRMM在西南地区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和适用性,虽然都存在一定的高估现象,但GPM的降水空间细节表征能力优于TRMM,在整体上更接近实测数据。(2)19年间西南地区整体降水波动变化并不突出,主要表现出较低波动变化和中等波动变化,共占全域的87.54%;近19年西南地区降水变化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增加,降水增加区域占全域的83.71%,降水变化趋势以弱(50.38%)、中(24.30%)持续性为主;未来西南地区62.24%的区域降水趋势将持续增加,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中部和北部地区,13.23%的区域降水趋势将持续减少,主要分布在云南中部和四川西南部地区。[结论]GPM比TRMM更适合表征西南地区的降水特征,能有效用于开展降水的时空动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MIMERG TRMM3 B43 遥感技术 适用性评价 时空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林业调查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罗宇 李开祥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44-47,共4页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基于GIS的林业调查技术在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林火监测和森林病虫害监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文通过概述GIS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介绍了GIS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重要性和现状,并总...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基于GIS的林业调查技术在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林火监测和森林病虫害监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文通过概述GIS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介绍了GIS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重要性和现状,并总结了林业调查中常用的GIS技术,比如,遥感、GPS和DEM技术。同时,通过实际案例阐述了GIS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技术,并探讨了GIS在林业调查中的优势和挑战。最后,提出了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的建议,以促进GIS在林业调查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实现更科学、可持续的林业资源管理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林业调查 遥感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PS) 数字高程模型(DEM) 林业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表层叶绿素a及悬移质浓度的激光雷达初步探测实验研究
13
作者 徐杰 王章军 +3 位作者 陈超 庄全风 吴家胜 郭甜甜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2-812,共11页
针对海水表层叶绿素a和悬移质浓度在线监测的实际需求,设计并研发了一套双视场海洋激光雷达系统。首先利用实验水槽,在实验室开展了叶绿素a浓度测量实验,其结果与叶绿素荧光计/浊度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4,且不同激光发射能量下测... 针对海水表层叶绿素a和悬移质浓度在线监测的实际需求,设计并研发了一套双视场海洋激光雷达系统。首先利用实验水槽,在实验室开展了叶绿素a浓度测量实验,其结果与叶绿素荧光计/浊度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4,且不同激光发射能量下测量的叶绿素a的浓度值与叶绿素荧光计/浊度计的结果也趋于一致;同时对不同粒径的悬移质浓度进行了测量,其结果与叶绿素荧光计/浊度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优于0.91。进而利用海洋激光雷达对青岛近海海水表层叶绿素a和悬移质浓度进行了现场观测,其测量结果与叶绿素荧光计/浊度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86,初步验证了自研海洋激光雷达应用于海水表层叶绿素a与悬移质浓度探测上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海洋激光雷达 激光遥感 叶绿素A浓度 悬移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IS技术与改进TOPSIS的常规导弹发射阵地局部选址方法
14
作者 李亚雄 张鑫伟 +2 位作者 赵久奋 王顺宏 杨新智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7,共11页
为准确有效地确定导弹发射阵地选址位置,克服目前阵地选址过程中主观因素较强和难以判断选址方案优劣的弊端,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与改进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 为准确有效地确定导弹发射阵地选址位置,克服目前阵地选址过程中主观因素较强和难以判断选址方案优劣的弊端,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与改进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的两阶段阵地选址方法。初选阶段,构建影响发射阵地选址的指标体系,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综合权重,针对定量指标,采用GIS技术建立多环缓冲区进行空间分析,得到发射阵地选址备选方案;精选阶段,结合备选方案各指标得分,针对定性指标,利用灰色关联改进的TOPSIS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导弹发射阵地最优选址方案。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主观因素影响较小,能够为导弹发射阵地选址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址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改进优劣解距离法 灰色关联分析 方案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内陆水体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4
15
作者 周艺 周伟奇 +1 位作者 王世新 张蓓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2-317,共6页
内陆水体水质遥感监测是基于经验、统计分析或水质参数的光谱特征,选择遥感波段数据与地面实测水质参数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建立水质参数反演算法实现的。简要介绍了内陆水体水质监测中遥感应用研究的发展和现状,阐述了水质遥感监测原理... 内陆水体水质遥感监测是基于经验、统计分析或水质参数的光谱特征,选择遥感波段数据与地面实测水质参数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建立水质参数反演算法实现的。简要介绍了内陆水体水质监测中遥感应用研究的发展和现状,阐述了水质遥感监测原理与方法、常用的遥感数据和几种主要水质参数的遥感监测进展,讨论了目前遥感在水质监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水体 水质监测 遥感数据 遥感监测 污染源 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30a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 被引量:159
16
作者 赵晓丽 张增祥 +5 位作者 汪潇 左丽君 刘斌 易玲 徐进勇 温庆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共11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和生态退耕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对中国耕地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把握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对于研究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和生态退耕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对中国耕地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把握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对于研究区域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中国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动态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对中国1987年到2010年的耕地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近30 a来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自1987年以来,中国原有耕地不断减少,北方地区为主的新垦耕地持续增加。以2000年为转折点,1987年到2000年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2000年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逐步减少,近30 a间,耕地总量相对稳定。比较而言,2000年以前的耕地增加速度明显高于2000年以后的耕地减少速度。到2010年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南减北增、减少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增加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在新疆、黑龙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持续强烈并有加强趋势,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是生态脆弱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对耕地的占用比例仅次于建设用地。对草地、林地的开垦是全国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对未利用土地的占用有增强趋势,近年来,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甚至是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被改造成耕地,同时也会带来区域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尤应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耕地变化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SLE的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区土壤侵蚀定量研究 被引量:44
17
作者 杨冉冉 徐涵秋 +2 位作者 林娜 何慧 曾宏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974-2982,共9页
以RS、GIS和RUSLE模型为主要技术,选取典型的土壤侵蚀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模型因子的合理选择,估算了该地区1988年、1998年和2010年的土壤侵蚀量,实现土壤侵蚀状况的定量评价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1988年至2010... 以RS、GIS和RUSLE模型为主要技术,选取典型的土壤侵蚀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模型因子的合理选择,估算了该地区1988年、1998年和2010年的土壤侵蚀量,实现土壤侵蚀状况的定量评价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1988年至2010年期间,研究区土壤侵蚀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4259.11 t.km-.2a-1下降为1280.09 t.km-.2a-1,年侵蚀量由252.42万t下降至75.87万t;中度及其以上侵蚀面积由176 km2减少至62.69 km2,微度侵蚀面积由225.85km2增加至358.9 km2。研究结果说明近22年来针对长汀河田盆地区土壤侵蚀的治理所采取的措施是卓有成效的。长汀河田盆地区水土流失进一步重点治理的区域应集中在盆地中心及其西北部等地区的高程低于400 m、植被覆盖度为20%—50%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RUSLE 水土流失 长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西昌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41
18
作者 胡玉福 邓良基 +4 位作者 张世熔 凌静 黄成毅 匡先辉 刘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22-327,F0003,共7页
为了解西昌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以3期遥感影像(1989年TM、1998年ETM和2008年ASTER)为数据源像,利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1989-2008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 为了解西昌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以3期遥感影像(1989年TM、1998年ETM和2008年ASTER)为数据源像,利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1989-2008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要素类型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占50%以上。近20年来,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幅度最大,减少了20.01%;建设用地和林地显著增加,分别增加4861.31和7609.46hm2,其中建设用地增加了64.55%。景观要素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势低平,工、农业集中,人地矛盾异常突出的中部安宁河谷和东部邛海盆地。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研究区景观要素类型相互转化较为频繁,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林地,草地转为林地和耕地,未利用地转为耕地和草地,水域转为耕地和建设用地。1989-2008年研究区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从1.323和0.738下降到1.256和0.701,优势度从0.469上升到0.536,表明景观异质性程度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 动态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四川省李子溪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 被引量:39
19
作者 范建容 柴宗新 +2 位作者 刘淑珍 陶和平 高攀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28,共4页
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ARC/INFO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 ,对四川省李子溪流域 1986年和 1999年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估测侵蚀量 ,并对李子溪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土壤侵蚀动态变化与土地... 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ARC/INFO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 ,对四川省李子溪流域 1986年和 1999年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估测侵蚀量 ,并对李子溪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土壤侵蚀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侵蚀强度动态变化与侵蚀量变化的关系 ,为李子溪流域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土壤侵蚀 动态变化 四川 RS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转移矩阵的泾河流域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评价 被引量:51
20
作者 岳东霞 杜军 +3 位作者 刘俊艳 郭建军 张佳静 马金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550-2558,共9页
利用泾河流域1986、1995、2000、2008年4期遥感数据和转移矩阵分析方法,在G IS平台上,对该流域近23 a的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空间化表达,结果表明,泾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整体呈南高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利用泾河流域1986、1995、2000、2008年4期遥感数据和转移矩阵分析方法,在G IS平台上,对该流域近23 a的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空间化表达,结果表明,泾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整体呈南高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上游向下游递增的空间变化趋势,表现出与流域地貌特征,土地利用/覆被和环境禀赋相关联的地理特性和空间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流域生态承载力呈逐年降低趋势,尤其以2000年以后下降趋势明显,但流域内部不同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及其各类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变化幅度与趋势各有不同;3个时段内(1986—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8年)流域各类土地生态承载力转换频繁,转向趋势明显,且以2000年为拐点,前两时段以林地和草地生态承载力向耕地和建筑用地生态承载力转移为主,后一时段以耕地和建筑用地生态承载力向林地和草地生态承载力转移为主,导致近23 a来泾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及其内部组成变化均较大,说明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是流域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导因素,而1999年以后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则是2000—2008年该流域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遥感(RS) 地理信息系统(GIS) 转移矩阵 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